中考语文复习必备语法知识大全

合集下载

中考语文语法知识知识点

中考语文语法知识知识点

中考语文语法知识知识点语文语法是中考中的一个重要考点,它主要包括词汇、句法和修辞三部分内容。

以下是中考语文语法知识点的详细介绍:一、词汇知识点:1.词的分类: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代词、介词、连词、助词等。

2.词的构成:词根、词缀及其功能。

3.词的义项:词义、义项、词义辨析。

二、句法知识点:1.句子成分: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等。

2.句型和句式:简单句、并列句、复合句、倒装句、祈使句、比较状语从句、条件状语从句、目的状语从句、结果状语从句等。

3.句子结构:主谓结构、主系表结构、主谓宾结构、主谓双宾结构、主谓宾补结构等。

三、修辞知识点:1.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反问、设问、排比、对偶、设色等。

2.修辞效果:使语言生动形象,增强语言表达的力度和艺术感染力。

3.修辞方法:运用丰富的比喻、拟人等手法来强化表达的效果。

以上是中考语文语法知识点的基本内容,接下来为了帮助理解和记忆,我将对其中的部分知识点进行详细讲解:1.词的分类:名词:用来表示人、事、物、地点、时间等具体或抽象的名字。

动词:表示人或物的动作、变化或状态。

形容词:用来描述名词的性质、特征或状态。

副词:用来修饰动词、形容词和其他副词,表示时间、地点、原因、程度等。

代词:代替名词,用来表示人或事物的称谓。

介词:用来表示事物之间的方位、关系等。

连词:用来连接词、短语或句子的语法成分。

助词:用来表示语气、拓展词义、变化词类等。

2.词的构成:词根:词的基本部分,具有一定的意义。

词缀:在词根基础上进行附加的组成部分。

-前缀:位于词根之前,可改变词义或词性。

-后缀:位于词根之后,可改变词义或词性。

-内部构词:通过词根和词缀进行构词,如“思想”=“思”(词根)+“想”(后缀)。

3.词的义项:词义:字的本义或字义。

义项:一个词具有多个词义时,每个词义就称为一个义项。

词义辨析:比较不同词义之间的区别,选择合适的词义进行表达。

4.句子成分:主语:句子中说明动作执行者或存在者的成分。

中考语文汉语语法专题复习

中考语文汉语语法专题复习
中考语文汉语语法 专题复习
目 录
01
学习目标
02
考点解析
03
题型聚焦
04
学法指导
05
真题再现
06
知识清单
01
学习目标
1.掌握初中语文必考的语法知识。词性的定义,词性的类别。 实词:表示实在意义的词,有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
量词、代词。虚词:不表示实在意义而表示语法意义的词, 有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拟声词。
05
真题再现
1.下面句中加点词的词性完全相同的一项( )
A.①他在学校里。 ②他在阅览室学习。
B.①这座房子朝南。 ②他朝北走去了。
C.①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应该一起抓。
②张健和李升一同到北京去了。
D.①运动会上,他得到了百米冠军。
②他的字写得很工整。
2.下列词语中都是名词的一组是( )
A.学校 理想 这里 飞机 B.跑步 时间 孩子 父亲
(4)数词,表示事物数目的词,有: 确数词:1、2、3、一、二、三、壹、贰、叁、 二分之一、3.45…… 概数:几、一些、左右、以下、余……
序数:第一、第二、老大、老三、初九、初 十…… (5)量词,表示事物或动作的单位,有:
名量词:尺、寸、里、公里、斤、两、辆、 角、元……
动量词:把、次、趟、下、回、声、脚、幢、 座…… 时量词:天、年、秒、小时、分(钟)。 (6)代词,能代替事物名称的词,有:人称代 词:我、你、它、她们、大家、咱们……
短语
也称词组,是词和词组 合成的语言单位。根据 其构成方式可以分成以 下五种结构类型:
并列短语: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名词、动词、形容词并列组成的短语,如:
老师和同学 调查研究 培养和提高 万紫千红 理直气壮

中考语文专题复习4语法知识(知识清单部编版)

中考语文专题复习4语法知识(知识清单部编版)

中考复习之语法知识(知识清单)【一、词性之实词和虚词】一、实词1.名词(七上P13)名词名词很常见,有的表示人,如“娃娃”“姑娘”“青年”“农夫”;有的表示具体的事物,如“绿萍”“水藻”“铃铛”“镰刀”“蟋蟀”;有的表示抽象的事物,如“精神”“传统”“法律”“爱情”;还有的表示时间,如“秋天”“昨天”“过去”“早晨”。

这些都不难区分,使用时也不太容易出错。

需要注意的是另一类表示方位的名词,一般称为方位名词,如“上”“下”“左”“右”“前”“后”“东”“南”“西”“北”“里头”“外边”“以上”“之下”等。

大多数情况下,方位名词用在其他名词性词语的后边,表示事物所在的位置或范围。

例如:(1)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

(朱自清《春》)(2)雨变得更轻,也更深情了,水声在屋檐下,水花在窗玻璃上,会陪伴着你的夜梦。

(刘湛秋《雨的四季》)2.动词(七上P49)动词我们无时无刻不在做着动作——走、跑、唱、跳、打、躺等;很多时候我们会有某种心理活动——爱、恨、担心、喜欢、讨厌、想念、忘记、佩服等;而事物又总在不断发展变化着——增加、减少、扩大、提高、降低、发生、出现等。

这些表示动作行为、心理活动、发展变化的词,叫作动词。

大多数动词意义实在,较好把握;有一些动词用法比较特别,需要特别注意。

一类表示可能、应该、意愿,如“能”“能够”“会”“可能”“可以”“可”“要”“应”“应该”“应当”“肯”“敢”“愿”“愿意”等。

这类动词常常放在一般动词的前面。

例如:当我最后能正确地拼写这个词时,我自豪极了……(海伦·凯勒《再塑生命的人》)一类表示动作趋向,如“上”“下”“去”“来”“进”“出”“到”“过”“过去”“上来”“回去”“起来”等。

这类动词往往放在表示动作行为的动词后边,用来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向。

例如:朋友,你可曾在茫茫大雾中航行过,在雾中神情紧张地驾驶着一条大船,小心翼翼地缓慢地向对岸驶去?(海伦·凯勒《再塑生命的人》)还有一类表示判断,主要是一个“是”。

初中语文中考总复习:现代汉语语法知识-句子知识

初中语文中考总复习:现代汉语语法知识-句子知识

选择复句
• 由两个或两个以上有选择关系的分句组成。 各个分句分别说出两件或几件相关的情况, 表示从中选择一种。
•选择复句有两种。一种是有取舍的选择复句, 表示对两种可能的情况有所取舍,常用“宁 可……也不……”“与其……不如……”等 关联词语。 例如: 1、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 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
中考总复习
现代汉语语法知识 句子知识
(一)按句子的用途和语气分类
• 1、陈述句:是叙述事实的句子。句末用句号。如:我 刚写好作业。
• 2、疑问句:是提出问题的句子。句末用问号。如:你 到哪里去?
• 3、祈使句:向别人表达某种请求、命令、劝阻、商量 等意思的句子。句末用句号或叹号。如:不能停留!
• 4、感叹句:抒发感情的句子。句末用叹号。西湖多美 啊!
3、“(当今的)社会是(一个充满竞争和挑战的)社 会。”的主干是:社会是社会。
什么是复句? 由两个或以上的单句组成的句子称为复 句,组成复句的单句叫做分句。
单句和复句的区分
• 单句只有一套句子成分,复句有两套 或两套以上的句子成分。如:
1.对待错误和失败的态度应该是:分 析原因,总结教训,找到正确的道路。
• (二)按句子的内部构造分类
• 1、主谓句:由主谓短语带上一定的语气、 语调构成的句子。如: 雨是最寻常的。 他性格温和。 忽然电话铃响了。 今天星 期一。
• 2、非主谓句:由主谓句以外的其他短语或 单个的词构成。如:飞机!1950年夏天。 (名词非主谓句)
• 站住!有人敲门。(动词非主谓句) 好!漂亮极了。 (形容词非主谓句)
2、与其碌碌无为地混一生,不如壮烈地死去!
• 一种是无取舍的选择复句,只提出几种可能的情况,表示 几种可能性是相容的,并不互相排斥。常用的关联词语有 “或者……或者……” “也许……也许……”;有些可能 性是不相容的,非此即彼。常用的关联词语有 “不是…… 就是……”“要么……要么……”“是……还是……”

中考语文复习必备语法知识

中考语文复习必备语法知识

中考语文复习必备语法知识中考语文复习必备语法知识语文是我们日常生活、学习与工作中都不可避免的一部分。

在中学阶段,语文课程逐渐进入深度学习,语法知识也成为重点,占比较大。

作为考生,必须掌握一定的语法知识,才能在语文考试中取得优异的成绩。

本文总结了中考语文复习必备的语法知识,包括词类、句子成分、语态、时态、语气等方面。

一、词类1. 名词:是表示人、事、物、地点、时间等具体或抽象概念的词。

其常见的特殊用法包括复合名词、物质名词、集体名词、数词、量词、名词的所有格等。

2. 动词:是表示动作、变化或状态的词。

其重要的用法包括谓语、状语、动宾短语、被动语态等。

3. 形容词:是表示人或事物的性质、特征或状态的词。

其常见的特殊用法包括比较级和最高级、修饰物主代词、修饰感官动词等。

4. 副词:是修饰动词、形容词、副词或整个句子的词。

其重要的用法包括修饰动词、修饰形容词、修饰副词、修饰句子等。

5. 代词:是用来代替名词或指示代词的词。

其常见的特殊用法包括人称代词、物主代词、指示代词、不定代词等。

6. 数词:是表示数目的词。

分为基数词和序数词两类。

基数词常用于计数,而序数词常用于表示顺序。

7. 介词:是用来引导名词、代词、动词或形容词与其他词语相连的词。

其常见的特殊用法包括时间介词、地点介词、方式介词、复合介词等。

8. 连词:是用来连结句子或词语的词。

包括并列连词、从属连词、关联词等。

9. 叹词:是用来表示强烈情感、表达感叹或呼喊的词汇。

其常见的特殊用法包括感叹语气。

二、句子成分1. 主语:是句子中的谓语所描述的对象。

它通常是名词、代词或句子。

2. 谓语:是动词或者动词词组,通常用来描述主语的动作或状态。

3. 宾语:是动作的承受者或行为的作用对象。

它通常是名词、代词或句子。

4. 定语:是修饰名词或代词的词或词组,通常放在名词或代词前面。

5. 状语:是修饰动词、形容词、副词或整个句子的词或词组。

6. 表语:是用来补充说明主语或宾语的词或词组。

初三必考语文知识点归纳

初三必考语文知识点归纳

初三必考语文知识点归纳初三学生在准备中考时,语文科目的知识点非常广泛,包括古文阅读、现代文阅读、作文、文学常识等。

以下是一些初三必考的语文知识点归纳:一、古诗词鉴赏- 古诗词的基本知识:包括诗歌的格律、韵律、对仗等。

- 古诗词的鉴赏技巧:理解诗歌的意境、情感、意象等。

- 古诗词的背诵:掌握必背的古诗词,能够熟练背诵并理解其含义。

二、文言文阅读- 文言文的基本知识:包括句式结构、虚词用法、古今异义词等。

- 文言文的翻译技巧:能够准确翻译文言文,理解其含义。

- 文言文的阅读理解:能够分析文言文的主旨、作者观点和写作手法。

三、现代文阅读- 现代文的基本知识:包括文章结构、修辞手法、表达方式等。

- 现代文的阅读理解:能够分析文章的主旨、作者观点、写作手法和语言特点。

- 现代文的鉴赏:能够评价文章的艺术特色和思想内容。

四、作文写作- 作文的基本结构:包括开头、发展、转折、结尾等。

- 作文的写作技巧:包括选材、构思、表达、语言运用等。

- 作文的类型: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等,掌握不同类型作文的写作方法。

五、文学常识- 重要作家及其作品:了解古今中外著名作家的生平和代表作品。

- 文学流派和文学运动:了解不同时期的文学流派和文学运动的特点。

- 文学作品的基本知识:包括作品的体裁、主题、风格等。

六、语言文字运用- 汉字的基本知识:包括汉字的构造、笔画、笔顺等。

- 成语和谚语的运用:能够正确使用成语和谚语,理解其含义和用法。

- 语言的规范性:能够遵循语言的规范,避免语病。

七、文化常识- 中国传统文化:了解中国传统节日、习俗、礼仪等。

- 外国文化常识:了解一些外国的文化特点和习俗。

八、名著阅读- 阅读名著的基本方法:包括精读和泛读,能够深入理解名著的内涵。

- 名著的分析和鉴赏:能够分析名著的人物形象、情节构造、主题思想等。

通过系统地学习和复习这些知识点,初三学生可以更好地准备中考语文科目,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和应试能力。

中考语文重点知识归纳常见句式及运用技巧

中考语文重点知识归纳常见句式及运用技巧

中考语文重点知识归纳常见句式及运用技巧一、导言语文是中考的重要科目之一,对于学生来说,掌握好语文知识和运用技巧至关重要。

在中考语文中,常见的句式运用技巧是必备的能力之一。

本文将为大家归纳常见句式及运用技巧,帮助大家在中考中取得好成绩。

二、句式归纳1. 主谓句式主谓句式是最基本的句式之一,由主语和谓语构成。

在写作中,可以适当增加细节和修饰词来丰富句子结构,使文章更加生动。

例如:- 春天来了。

→ 春天来了,在大地上披上了绿装。

- 他跑步。

→ 他迈着轻盈的步伐跑步。

2. 定语从句句式定语从句句式常用于对名词进行修饰,使句子更加准确、明确。

例如:- 我喜欢的书是红楼梦。

→ 我喜欢的书是《红楼梦》,这是一部经典之作。

3. 状语从句句式状语从句句式用于表示条件、原因、目的、方式、时间等,可以丰富文章的表达方式。

例如:- 我很快乐,因为考试取得了好成绩。

- 他努力学习,为的是能够考上理想的大学。

4. 并列句句式并列句句式通过连接多个并列成分或者句子,使句子的结构更加复杂。

例如:- 我喜欢唱歌、跳舞和画画。

- 他不但学习成绩好,而且运动能力也很强。

5. 排比句句式排比句句式通过列举或者并列的方式,使句子的表达更加有力。

例如:- 教育是培养人的灵魂、塑造人的品格、提升人的能力的重要途径。

三、运用技巧1. 根据句子需要运用不同句式在写作时,可以根据句子的需要灵活运用不同的句式,使句子更加准确、有力。

例如:- 我喜欢书,因为它能够开拓我的思维,给我带来乐趣。

- 他奋发学习,希望能够将来成为一名医生,为人类的健康贡献自己的力量。

2. 适当增加修饰词和细节为了使句子更加丰富多样,可以适当增加修饰词和细节,使文章更具描述性和绘画感。

例如:- 美丽的花朵在微风中摇曳着。

- 新鲜的空气让人感到愉悦和舒适。

3. 注意句子的连贯性和流畅性在句子的组织过程中,需要注意句子的连贯性和流畅性,避免句子之间出现断裂或者突兀的情况。

例如:- 我喜欢篮球、足球和乒乓球,在运动中能够锻炼身体,增强体质。

中考语法知识点总结

中考语法知识点总结

中考语法知识点总结
中考语法知识点总结如下:
一、词法
1.名词:表示人或事物的名称的词。

2.代词:代替名词、动词、形容词等词的词。

3.形容词:修饰名词的词,表示人或事物的性质或状态的词。

4.动词:表示动作或行为的词。

5.副词:修饰动词、形容词等词,表示程度、时间、处所等的词。

6.介词:表示名词、代词等与动词、形容词等之间的关系。

7.连词:连接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短语或句子的词。

二、句法
1.主语:句子中的主要成分,表示动作或行为的主体。

2.谓语:句子中的主要成分,表示动作或行为。

3.宾语:句子中的次要成分,表示动作或行为的对象。

4.状语:句子中的次要成分,表示动作或行为的时间、地点方式等。

5.定语:句子中的次要成分,表示名词、代词等的修饰语。

6.补语:句子中的次要成分,表示动词、形容词等的补充说明。

7.独立语:句子中的独立成分,不与其他成分构成任何语法关系。

以上是中考语法知识点总结的一部分,具体内容可能因地区和教材版本而有所不同。

建议查阅相关教材或咨询老师以获取更详细的信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词类:有实词与虚词两大类。

(1)实词和虚词实词:表示实在的意义,能够作短语或句子的成分能够独立成句。

虚词:一般不表示实在的意义,不作短语或句子的成分(只有副词例外),它们的基本用途是表示语法关系。

A、名词:表示人和事物名称的词。

表示人的名称,如同志、作家;表示具体事物,河流、高山;表示抽象事物,如政治、科学;表示时间名称,上午、夏天;表示处所名称:上海、中国;表示方位名称:上、下(简称方位词)名词的语法特点:①表示人称的名词,可以在后头加“们”表示多数;②方位词常用在其他名词后头,组成表示处所、范围或时间的方位短语;③名词一般不受副词修饰。

B、动词:是表示动作行为、发展变化、心理活动等意义的词。

表示动作、行为:坐、听;表示存现、消失或发展变化:有、发生;表示心理活动:爱、恨;表示使令:叫、让;表示可能、意愿(能愿动词):能、会;表示趋向(趋向动词):来、去;表示判断(判断词):是。

动词的语法特点:①动词一般受副词“不”的修饰。

②动词后面可以带“着、了、过”,表示动态。

③一部分动词可以重叠,表示时间短暂或尝试的意思。

④判断词“是”主要是联结句子的主语和宾语。

⑤能愿动词后面不能跟名词,能愿动词可以和后面的动词一起作谓语中心语,也可以单独作谓语中心语。

⑥趋向动词可以单独作谓语中心语,也可以在谓语中心语后面作补语。

C、形容词:是表示事物的形状、性质、状态的词。

表示事物形状的:高、矮;表示事物性质的:漂亮、结实;表示事物状态的:快、慢。

形容词的语法特点:①一部分形容词可以用重叠形式来加强语义。

②大多数形容词可以受副词“很”修饰。

D、数词:是表示数目的词。

表确数(表示分数,整数和倍数);表概数:几、许多;表序数:第一、老三。

数词的语法特点:①数目增加,可以用分数表示,也可以用倍数表示;②数目减少,只能用分数,不能用倍数。

E、量词:是表示事物和动作、行为单位的词。

表示事物单位的量词叫数量词。

表示动作、行为单位的量词叫动量词。

表示事物单位的:个、只;表示动作、行为单位的:次、回,有时也借用某些名词来表示,如:脚、年。

量词的语法特点:①量词经常和数词连用,组成数量短语,也称为数量启数量词。

②表示物量的数量词常用在名词的前面。

③表示动量的数量词数量词常用在动词的后面。

F、代词:起代替或指示作用的词。

代词分为人称代词、疑问代词、指示代词三类。

代词的语法特点:①第二人称的敬称“您”不用于复数,如果需要表示复数,就用“您几位”“您诸位”②第三人称复数代词“他们”可专指男性,也可兼指男性和女性,“她们”则专指女性③注意“我们”和“咱们”用法的区别。

“我们”指说话人,有时也可以包括听话人;“咱们”一定包括说话人和听话人④指示代词“那”用于远指,“这”用于近指⑤代词用得不恰当,指代不明,可造成病句。

G、副词:一般用在动词、形容词前边,表示行为、动作或性质、状态的程度、范围、时间、频率、情势、语气等。

表示范围:都、全;表示语气:可、倒;表示否定:不、没;表示时间:刚、恰好;表示程度:很、极;表示情势:仿佛、渐渐。

副词的语法特点:①副词主要用来修饰、限制动词或形容词,在动词、形容词前面作状语。

②副词有时用在形容词后面,补充说明程度、结果,作补语。

③副词不能修饰名词、代词。

H、连词:是用来连接词、短语或句子的词。

一般连词:和、与、并、或、及;关联词:主要用来连接复句中的分句或句群中的句子。

不但而且、虽然但是。

连词语法特点:①一般连词的前后两部分可以调换而基本意思不变。

②关联词的主要在复句中进行运用。

I、介词:介词经常用在名词、代词等的前面,和这些词合起来,表示动作、行为、性状的起止、方向、处所、时间、对象、方式、原因、目的、比较等。

常用介词及其用法(顺口溜)自、从、以、当、为、按照,由于、对于、为了、到和、跟、把、比、在、关于除了、同、对、向、往、朝……用在名词、代词前,组成介宾短语后,修饰、补充“动”“形”要记牢。

J、助词:是附着在实词、短语或句子上面,起辅助作用的词。

助词可分三类:结构助词、动态助词、语气助词。

结构助词:的、得;动态助词:着、了、过;语气助词:的、了、吗、吧、呢等。

K、叹词:表示感叹、呼唤、应答等声音的词。

如啊、嗯等。

语法特点:一般独立成句,用逗号或感叹号隔开。

L、拟声词:是摹拟人或事物的声音的词。

语法特点:在句子中相当于一个形容词。

(2)词类的辨别:①区分名词和非名词,名词前不能加“不”和“很”。

②区分形容词和动词,形容词可以用“很”来修饰,动词前不能加“很”(表示心理活动的动词除外)③区分形容词和副词,形容词能修饰名词,前面能加“很”;副词不能修饰名词,前面不能加“很”。

④区分连词和介词,前后能互换的是连词,前后不能互换的是介词。

⑤区分动词和介词,作谓语中心语的只能是动词,组成介宾短语修饰、补充动词、形容词的是介词。

⑥区分语气助词和叹词,语气助词一般用在句尾,叹词往往独立成句,一般在句首。

⑦区分介词和副词,介词后面跟名词、代词,副词后面是动词或形容词。

二、短语:是由词和词组合而成的语言单位。

1、并列短语:由两个或由两个以上的名词、动词或形容词等并列组成的短语,基本结构有名+名、名+代、代+代、动+动、形+形、数量+数量。

特点:①并列短语前后的词性一致。

(名词和代词除外)②并列短语两部分之间是平等关系,没有修饰、限制关系。

③并列短语中的词一般颠倒过来意思不变。

④并列短语中词和词之间可以直接组合,也可以借用虚词组合。

(1)并列短语一般前后可以互换位置,如:工厂、农村,我、你、他。

但有些并列短语是不能前后颠倒位置的,因为它有一定次序。

时间顺序:春、夏、秋、冬大小顺序:省、市、县年龄顺序:老、中、青逻辑顺序:继承和发展接近文学和爱好文学语言习惯:男女老少金银铜铁油烟酱醋(2)并列短语一般要求词性相同,但个别也有不同。

如:姐姐和我(名词+代词)勤劳、勇敢、不怕苦(形+形+代)2、偏正短语基本结构:①中心语是名词时,修饰限制成分是定语,用()表示。

有如下结构:形+名、数量+名、名+名、代+名②中心语是动词或形容词时,修饰语是状语,用〔〕表示。

有如下结构:形+动、副+动、数量+动、副+形。

前偏后正:“偏”修饰、限制“正”。

1)定+中(名、代),如:(祖国)大地(一朵)茶花(前进)的步伐2)状+中(动、形),如:[很]好看[独立]思考[慢慢]地走旧语法:“的”是定语的标志;“地”是状语的标志。

新语法:统一为“的”。

3、动宾短语:动词后边带上一个受动词支配的词,组成一个短语,这种短语叫做动宾短语。

基本结构:动+名、动+代。

特点:①动宾短语前边的动词直接支配后边的名词、代词,后边的名词、代词受前边的动词的支配,它们之间是支配和被支配的关系。

②动宾短语中受动词支配的名词、代词,是宾语。

③宾语一般在动词后面回答“谁”、“什么”的问题。

④使用动词短语时,要注意动词和宾语意义上的配合,否则造成动宾不搭配。

如:消灭敌人、放下包袱、丢下它、发展生产、进行斗争、骗取信任、恢复平静、爱热闹、下决心、有幽默感、像珍珠。

4、补充短语:包括动补短语和形补短语两大类。

语法特点:①在动词、形容词后面起补充、说明作用的成分是补语,用<>表示。

②这类短语的中心语在前,前后两部分是被补充和补充的关系。

③补语在动词或形容词后边补充说明怎么样、多久、多少等问题。

④有的补语前头常用结构助词“得”。

动+补。

动补短语中的补语不能回答动词“谁”、“什么”“哪儿”。

形补短语形+补,以形容词为中心时它的后面只有补语,因为形容词不能带宾语。

结构助词“得”是补语的标志,如:跑得快、走的急、机灵得很、密得不透气如:看清楚、去一趟、拿起来、引在脑子里5、主谓短语基本结构:名(代)+动、名(代)+形、名(代)+疑问代词、特殊的有:名+名,如今天星期一;名+数量,如纸三张。

特点:①主谓短语前边的词表示“谁”或“什么”,后面的词说明前边的词“怎么样”“干什么”或“是什么”。

前后两部分是被陈述和陈述的关系。

②使用主谓短语加上语气,书面上加上标点就是一个单句,表达的意思是完整的。

陈述与被陈述的关系。

名词(代词)+动词(形容词)主语可以回答谓语“谁”、“什么”;谓语可以回答主语“怎么样”如:觉悟提高、思想解放、阳光灿烂、心情舒畅特殊主谓短语:名词做谓语。

如:今天星期三、明天国庆节、他中等身材6、介宾短语:由介词和它的宾语构成的短语。

基本结构:介词+名词、介词+代词。

语法特点:①介宾短语在句子中作为一个整体充当句子成分。

②介宾短语在为主中心语前做状语,在谓语中心语后面作补语。

③介宾短语有时也做定语,后头必须带“的”。

7、“的”字短语:由动词、形容词、动宾短语加上“的”构成。

基本结构:动词+的、形容词+的、动宾短语+的。

特点:①“的”字短语在句中相当于一个名词。

②“的”字短语一般常做主语、宾语。

三、单句Ⅰ、(1)单句分类:按句子结构分为主谓句句和非主谓句;按句子的用途或语气分为陈述句、疑问句、祈使、感叹句。

1、主语-主语是谓语陈述的对象,指明说的是“什么人”或“什么事物”。

例如:(1)中国人民志气高。

(2)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是亿万人民群众的切身事业。

2、谓语-谓语是陈述主语的,说明主语“是什么”或怎么样“。

例如:(1)满天乌云顿时消散了。

(2)树叶黄了。

(3)小王今年十六岁。

(4)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5)明天星期日。

(6)什么书他都看。

3、宾语-宾语在动语后面,表示动作、行为涉及的人或事物,回答“谁”或“什么”一类问题。

例如:(1)什么叫信息?(2)门口围着一群看热闹的。

(3)马克思认为知识是进行斗争和为无产阶级解放事业服务的手段。

4、定语--定语是名语前面的连带成分,用来修饰、名词表示人或事物性质、状态、数量、所属等。

例如:(1)那(沉甸甸)的稻谷,象一垄垄(全黄)的珍珠。

(2)(三杯)美洒敬亲人。

(3)雪野中有(血红)的宝珠山茶,(白中隐青)的(单瓣)梅花。

(4)(中国)的历史有(自己)的特点。

5、状语--状语是动语或形容词前面的连带成分,用来修饰、限制动词或形容词,表示动作的状态、方式、时间、处所或程度等。

例如:(1)他[已经]走了。

(2)咱们[北京]见。

(3)歌声[把王老师]带入深沉的回忆。

(4)科学[终于以伟大的不可抑制的力量]战胜了神权。

副词、形容词经常作状语,表时间、处所的名词经常作状语,一般名词不作状语。

动词中除助动词外,一般动词很少作状语,介词短语常作状语。

一般状语紧连在中心高速的前边,但表时间、处所、目的的名词或介词短语作状语时,可以放在主语的前边,如,[在杭州]我们游览了西湖胜景。

6。

补语--补语是动词或形容词后面的连带成分,一般用来补充说明动作、行为的情况、结果、程度、趋向、时间、处所、数量、性状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