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边三角形》教学设计

《等边三角形》教学设计
《等边三角形》教学设计

《12.3.2等边三角形》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了解等边三角形的概念。

(2)探索并掌握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判定方法。

2、水平目标:

(1)经过使用几何符号和图形描述命题的条件和结论的过

程,建立初步的符号感,发展抽象思维。

(2)经过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等数学活动过程,发展逻辑推理水平。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创新意识。

根据新课程标准,确立如下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等边三角形判定定理证明。

难点:等边三角形性质和判定方法的应用。

教学准备:色粉笔,等边三角形模型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情境导入:复习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方法。

请同学们思考一个问题:等腰三角形中有一种特殊的三角形是什么三角形?

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种特殊的等腰三角形。

设计意图:为本节课利用等腰三角形知识来探究等边三角形的问题埋下铺垫。(二)、探究新知:

1、请同学回答:等边三角形定义(学生回答)

三边相等三角形叫做等边三角形

2、学生折纸探究等边三角形的性质:

可从边、角、重要线段、对称性等方面实行探究。

(1)边:三边相等(2)角:三角相等,且都等于60度。

(3)三线合一。

(4)是轴对称图形,共有三条对称轴

3、思考:已知:在△ABC中,∠A = ∠B=∠C

求证:△ABC是等边三角形。

(引导学生证明)

归纳出等边三角形的判定方法1:

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4、已知:在△ABC中,AB = AC,∠A = 60°

求证:△ABC是等边三角形。

学生证明

更换条件:∠B= 60°或∠C= 60°,结论仍然成立吗?

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交流合作后得出等边三角形判定方法2:

有一个角是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5、应用新知

1)、等边三角形ABC的周长等于21㎝,

求:(1)各边的长;

(2)各角的度数。

2)例4 如图,△ABC是等边三角形,DE∥BC,交AB,AC于D,E。求证△ADE 是等到边三角形。

3)变式训练

上题中,△ABC是等边三角形,分别满足下列条件时:

?①在边AB、AC上分别截取AD=AE.

?②作∠ADE=60°,D、E分别在边AB、AC上.

这时△ABC还是等边三角形吗?

6、拓展训练

已知:如图,P、Q是△ABC的边BC上的两点,并且PB=PQ=QC=AP=AQ,求∠BAC的大小。

(三)巩固练习

1、下列四个说法中,不准确的有()

(A)0个(B)1个(C)2个(D)3个

? 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 有两个角等于60°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 有一个是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 有两个角相等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2、等边三角形的对称轴有()

(A)1条(B)2条(C)3条(D)4条

3、等边三角形中,高、中线、角平分线共有()

(A)3条(B)6条(C)9条(D)7条

(四)小结:谈谈你的收获

(五)作业:

教材p56—2题

选做题:P58—11题

2021幼儿乐高教学设计教案

幼儿乐高教学设计教案 乐高教育以为:儿童是主动的学习者,他们的身上有着自然的爱好和本能,而发挥其本能的学习就是让学生置身于布满趣味性、刺激性、挑战性的活动中,主动往探究知识的奥秘。以下是 ___精心的幼儿乐高教学设计教案的相关资料,希望对你有帮助! 大班乐高活动:灵活的小车 执教者朱翔 活动目标: 1、掌握方向盘、操纵杆的概念,拼搭能灵活转弯的小车,激发探索科学的兴趣。 2、通过设计、改造小车,发展动手操作能力、想象力及创造力。 活动准备: 乐高一盒,搭建好的小车,马路路线图一张,视频 活动过程:

一、听音乐入场 (放音乐《小汽车》)(幼儿在教师带领下,开小汽车形式入场,开到指定位置)“到站啦!我们找个位置站站好” “刚刚我们玩了开小车的游戏,正好前两天,我们也用乐高玩具也搭建了一辆小汽车呢,看,我们面前有一条宽宽的马路。让我们拿起小车,来玩一玩吧” (放音乐《小汽车》)(事先交代不同方向的小朋友往哪个方向开)(玩的过程中会发生碰撞) “把小车放在这里,请回到你们的位置上去吧”(幼儿在垫子上做好) 刚在我们玩得真开心,不过我发现了一些问题,也遇到了一些问题,你们有没有遇到问题啊?---撞车了,太挤了 很多小朋友的车挤在了一起,你们有办法解决这个问题吗?---@#¥% “当我们发现两车要相撞的时候,我们该怎么办”---@#¥%

“某某小朋友你来试一试”(请小朋友来试一试,能不能避让开,提出要求,车轮不能离开地面。) “小车只能往前走,不能拐弯”“你们能想办法让我们的小车拐弯吗?” 二、出示小车,引入方向盘和操纵杆的概念 “我这有一辆车,你们觉得有什么不一样?”---可以转动 “在这个小车里面藏着一个小小的秘密哦,想不想知道?”---想 “我们来看一看”(视频) “看明白没有?你们说说看”----方向盘转动,带动操纵杆车轮转动 “方向盘和车轮之间是什么连接的”---轴“这根轴就是操纵杆。” “这就是小车能够拐弯的秘密,老师的小车就是有了方向盘、操纵杆。当我转动方向盘的时候,车轮就跟着。。。” 三、展示PPT分解图

等边三角形性质教案

1.1.2 等边三角形(一)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熟练地运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求等腰三角形内角的角度。 2.熟识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及判定. 2.通过例题教学,帮助学生总结代数法求几何角度,线段长度的方法。 教学重点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及其应用。 教学难点简洁的逻辑推理。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 1.叙述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它是怎么得到的? 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也可以简称“等边对等角”。把等腰三角形对折,折叠两部分是互相重合的,即AB与AC重合,点B与点C重合,线段BD与CD也重合,所以∠B=∠C。 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和底边上的高线互相重合,简称“三线合一”。由于AD为等腰三角形的对称轴,所以BD=CD,AD为底边上的中线;∠BAD=∠CAD,AD为顶角平分线,∠ADB=∠ADC=90°,AD又为底边上的高,因此“三线合一”。 2.若等腰三角形的两边长为3和4,则其周长为多少? 二、新课 在等腰三角形中,有一种特殊的情况,就是底边与腰相等,这时,三角形三边都相等。我们把三条边都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边三角形。 等边三角形具有什么性质呢? 1.请同学们画一个等边三角形,用量角器量出各个内角的度数,并提出猜想。 2.你能否用已知的知识,通过推理得到你的猜想是正确的? 等边三角形是特殊的等腰三角形,由等腰三角形等边对等角的性质得到∠A =∠B=C,又由∠A+∠B+∠C=180°,从而推出∠A=∠B=∠C=60°。 3.上面的条件和结论如何叙述? 等边三角形的各角都相等,并且每一个角都等于60°。 等边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吗?如果是,有几条对称轴? 等边三角形也称为正三角形。

小学语文优秀教学设计

人教版小学语文优秀教学设计 人教版小学语文优秀教学设计1:《第一朵杏花》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3、学习竺可桢在科学研究中一丝不苟的态度,懂得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才能掌握事物变化的规律。 4、给课文分段,并说说段落大意。能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引导学生抓住关键句子,抓住学习中的疑点,边读边想,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学习竺可桢在科学研究中一丝不苟的态度,懂得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才能掌握事物变化的规律。 1、说说这篇课文写了哪位科学家的故事? 2、课文写了竺可桢几次看杏花的情景? 分别是什么时间? 1、自由读,说说你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地方不明白? 2、讨论。 3、指导朗读。 4、重点指导第3自然段,体会带点词的作用。 出示投影片: “是啊,杏花开了。”说着,竺爷爷弯下腰来,习惯地问:“你知道杏花是哪天开放的吗?”

5、四人小组练读。 一个读竺爷爷的话,一个读小孩的话,一个读旁白,一个做评委。 6、指名练读。 1、师述:一年前,孩子对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时间答不上来,带着竺爷爷的嘱托,一年后,孩子有答案了。文章第6自然段,作者用简洁优美的文笔,描绘了一幅春景图,谁来读读看。 2、指名读,突出“绿、皱、鼓”等关键词。 3、齐读 4、重点放在对话朗读上 读第一遍:自由轻声读,想想这是谁说的?帮它加个提示语。讨论之后,出示投影片。窗外一个小孩急切地叫道:“竺爷爷!竺爷爷!” 竺爷爷地问:“什么事情呀?” 小孩子地说:“竺爷爷,杏花开啦!” 竺爷爷地问:“什么时候?” 小孩子地说:“刚才。” 竺爷爷地问:“是第一朵吗?小孩子地说:“是。” 读第二遍:同桌讨论,每一句该用怎样的语气读?指名说说,归纳答案: 奇怪、高兴、激动、自豪、半信半疑、肯定。

乐高教案

教学内容(课题) 初识乐高积木与乐高交朋友:了解机器人、 教学目的知识与技能:认识新环境中的新朋友,成立团队,激发兴趣,热爱生活,热爱科技,建立自信心。 过程与方法:介绍乐高机器人,多媒体展示以往机器人比赛片断,制定公约,展示机器人套 装。 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适应新环境,建立团队,认识乐高机器人。 难点:让学生主动发挥联想,积极动手实践,激发兴趣,发挥联想,以机器人结合生活应用,参与讨论表达 教学过程。 一、 提问(12分钟) 1、 大家能说说,什么是机器人吗? (认知过程) 抢答提问后,老师作引导性说明。 GOOGLE 网络定义:机器人是自动控制机器(Robot )的俗称,自动控制机器包括一切模拟人类行为或思想与模拟其他生物的机械(如机器狗,机器猫等)。 机器人技术作为20世纪人类最伟大的发明之一,从60年代初问世以来,经历四十多年的发展已取得长足的进步。 在制造业中,工业机器人甚至已成为不可少的核心装备,世界上有近百万台工业机器人正与工人朋友并肩战斗在各条战线上。 机器人的出现是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必然,它的高速发展提高了社会的生产水平和人类的生活质量。 2、大家所见到过的机器人有? (记忆发掘,联想) 服务机器人可以为您治病保健、保洁保安;水下机器人可以帮助打捞沉船、铺设电缆;工程机器人可以上山入地、开洞筑路;农业机器人可以耕耘播种、施肥除虫;军用机器人可以冲锋陷阵、排雷排弹…… 3、机器人能为我们做些什么? (结合生活发挥联想) 在现实生活中有些工作会对人体造成伤害,比如喷漆、重物搬运等;有些工作要求质量很高,人难以长时间胜任,比如汽车焊接、精密装配等;有些工作 人员无法身临其境,比如火山探险、深海探密、空间探索等;有些工作不适合人去干,比如一些恶劣的环境、一些枯燥单调的重复性劳作等……这些人们干不了或干 不好的领域变成了机器人大显身手的舞台。 4、为什么我们要学习机器人,创造机器人人? 机器人能为而类服务。能帮助我们做一些人类比较困难或者无法解决的问题。例如以上所说的,深海探密、空间探索等。 5、机器人需要吃饭吗?(引发兴趣,开口讨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开拓视野,激发对科技的兴趣,热爱生活。 教学重点及难点 点 重点:适应新环境,建立团队,认识乐高机器人。 应用,参与讨论表达。 提问(12分钟)

乐高教学设计

教会小朋友认识建筑房子 广西玉林市玉州区城南实验小学林水祺 活动目标: 1、发挥想象力进行搭建,提高幼儿动手操作能力 2、锻炼幼儿的手眼协调能力以及与同伴合作的能力。 使用材料:常规积木、造型积木、ppt。 活动准备:幼儿积累建构经验。 活动过程: 一、联系 1、出示小朋友,以参观他家的位置为由,导入教学活动。 师:我叫小明,今天我带你们去我家那附近看一看,有很多漂亮的建筑在哪,准备好了吗? 2、音乐游戏《钻山洞》,让幼儿一个个通过钻过拱门,出示小明家附近的建筑ppt。 师:我家到了,请大家跟我一起走一走,去看一看吧,看小朋友们认不认识这些新奇有趣的建筑。 1)请幼儿观察图片,你们发现有哪些建筑呢? 提问:大家看看,我家附近有哪些有趣的建筑呢? 2)和幼儿一起分享不同建筑物的外形特征。 提问:谁能说说这些建筑像什么呢?由哪些图形组合在一起构成的? 二、建构 1、让幼儿搭建自己喜欢的建筑。 师:现在请小朋友用乐高积木来搭建一个自己最喜欢的起建筑。

2、出示操作材料。 3、老师提出操作要求,让幼儿按操作要求进行活动,孩子自由选择积木搭建,老师观察指导。 三、反思 1、请幼儿介绍自己搭建的是什么起建筑。 师:现在请小朋友跟同伴交流一下,你搭建的是什么起建筑? 师:有谁愿意来介绍一下自己搭建的建筑?请个别搭建比较特别的幼儿出来示范讲解) 2、你搭的建筑物有什么特别之处,用来干什么的? 四、延续 1、分组合作,给小动物建一个动物园。 提问:我们搭建了这么多的建筑,把他们放在哪里好呢?幼儿回答。现在你们分成两组每组6人,每组搭建一个小区,把你们的建筑物放进小区里。 2、展示作品。 师:好了,现在你们的小区都搭建好了,可以把你们搭好的建筑物搬进去啦。

等边三角形 优秀教学设计

等边三角形 【课题】:等边三角形教学设计(特色班) 【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等边三角形的定义,探索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方法,能够用等边三角形的知识解决相应的数学问题 2、证明直角三角形中有一个角为30°的性质和它的简单应用 【教学重点】: 等边三角形判定定理的发现与证明;含30°角的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定理的发现与证明. 【教学难点】:等边三角形性质和判定的应用,含30°角的直角三角形性质定理的探索与证明. 【教学突破点】:借助于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解决等边三角形的有关问题. 【教法、学法设计】:教法:教具直观教学法,联想发现教学法,设疑思考法,逐步渗透法和师生交际相结合的方法;学法:小组合作,实验操作,观察发现,师生互动,学生互动的学习方式. 【课前准备】:课件,三角形纸片 【教学过程设计】:

课后同步练习 1.判断下列命题,对的打“√”,错的打“×”。 a.等腰三角形的角平分线,中线和高互相重合( ) b.有一个角是60°的等腰三角形,其它两个内角也为60°( )

2.在△ABC 中,AB=AC ,∠A=60°,则∠B=________. 3.在△ABC 中,AB=AC ,∠A=90°,则△A BC 的最大的外角为________. 4.等腰三角形的一个角为56°,那么它的底角为_________. 5.等腰三角形一腰上的高与底边所成的角等于( ) A .顶角 B .顶角的一半 C .顶角的两倍 D .底角的余角 6.如图,在△ABC 中,AB=AC ,且EB=BD=DC=CF ,∠A=40°,则∠EDF 的度数为( ) A .50° B .60° C .70° D .80° B A D C (9) 7.如图,△ABC 中,AD 平分∠BAC ,DE ⊥AB 于E ,DF ⊥AC 于F ,那么EF 与AD 垂直吗?为什么? 8.如果一个等腰三角形一腰上的高与另一腰的夹角为45°,那么这个等腰三角形的底角为_________. 9.如图为屋顶框架设计图的一部分,房屋顶角∠BAC=100°,过屋顶A 的立柱AD ⊥BC ,屋椽AB=AC ,求∠CAD 的度数,请写出你的理由。 10.已知等腰△ABC 的周长为24cm ,且底边减去一腰长的差为3cm, 则这个三角形的底边为多少cm ? 11.如图,在等边△ABC 中,BD 为高,延长BC 到E,使CE=CD,连结DE.(1)BD 与DE 有什么关系?说明理由.(2)把BD 改成什么条件,还能得到同样的结论? B A D C E 12.如图,在△ABC 中,D 在AC 上,E 在AB 上,且AB=AC ,BC=BD ,AD=DE=BE ,求∠A 的度数。 13.已知:如图,△ABC 中,∠ACB=90°,CD 是高,∠A=30°. 求证:BD=1 4 AB . F E D A B C G F E D A C 第6题 第7题 B A C E D C B

人教版小学语文优秀教学设计

人教版小学语文优秀教学设计

人教版小学语文优秀教学设计人教版小学语文优秀教学设计1:《第一朵杏花》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3、学习竺可桢在科学研究中一丝不苟的态度,懂得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才能掌握事物变化的规律。 4、给课文分段,并说说段落大意。能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引导学生抓住关键句子,抓住学习中的疑点,边读边想,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学习竺可桢在科学研究中一丝不苟的态度,懂得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才能掌握事物变化的规律。 1、说说这篇课文写了哪位科学家的故事? 2、课文写了竺可桢几次看杏花的情景? 分别是什么时间? 1、自由读,说说你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地方不明白? 2、讨论。 3、指导朗读。 4、重点指导第3自然段,体会带点词的作用。 出示投影片: “是啊,杏花开了。”说着,竺爷爷弯下腰来,习惯地问:“你知道杏花是哪天开放的吗?”

握了气候变花的规律。 师补充《竺可桢和自然日记》:竺可桢精确观察大自然:什么时候第一朵花开,第一声蛙鸣,第一次雷声,第一次落叶,第一次降霜,第一次下雨------他的笔记本是大自然的缩影。 4、再读读竺爷爷的话,加深体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总结:课文讲述了我国著名科学家竺可桢研究物候学的一个小故事,赞扬了竺可桢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说明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才能掌握事物变化的规律。 3、学了本文,你觉得应向竺爷爷学些什么? 仿照课文第二段,练写片段,题目是《买菜》 1、读课文第二段,总结这一段中对话集中时记录的形式特征。 每人说一段话便独立成一个自然段。 可写提示语,也可不写。 2、同桌之间分角色练说。 3、将自己与别人的对话创造性地记录下来注意书写格式。 4、教师巡视个别指导、析疑。 5、同学之间互相交流。”

乐高教学设计

乐高教学设计 ----《程序与程序设计》之旋转木马

马,调试程序,不断优 化。 学生分组活动和电机结构;常用测量工具准备。 Contemplate (引导学生评价和反思实践活动的成果) 思考与分析 通过让学生上台来讲解和演示所设计的机器人旋转木马,让学生自己反思设计过程中所遇到的一些问题,以及针对这些问题如何去寻求解决的方案,使学生在“做中学”的过程中,进一步加深对程序控制结构的理解;通过采取老师和同学提问,小组成员答辩的方式,培养学生善于反思和总结的科学精神,以及逻辑思维能力。 活动过程设计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资源及 环境师:同学们,布置给大家的任务都完成 了没有? 老师展示ppt 师:同学们,接下来请各个小组按照ppt 上面所列的问题,准备5分钟的发言, 待会儿依次上台来,讲解你们所设计的 系统,并演示旋转木马。 在学生讲解完后,老师给予掌声鼓励。 在学生演示完后,针对演示过程中,出 现的一些问题,老师进行提问。 在所有的小组完成了讲解和演示之后, 老师要进行总结。 师:同学们,今天的任务,大家都完成 得非常出色! 生:都完成了! 学生分小组,依次上台 讲解,并演示旋转木马。 在学生讲解完后,其他 小组同学给予掌声鼓 励。 演示小组的同学共同回 答老师的疑问。 其他小组同学提问 演示小组的同学共同答 疑 学生鼓掌 通过设置小组 成员上台讲解 和演示的活动, 让学生进行充 分的反思和总 结。 通过设置老师 提问和学生提 问的环节,让师 生之间、生生之 间进行思维的 碰撞,进一步促 进学生的反思。 老师通过在课 堂上肯定学生 的表现,进一步 激发学生课后 自主开展学习 的热情。 学生通过填写 课堂评价表,完 成对自己,以及 组员的评价,对 整堂课的表现 进行量化评价。 制作好 ppt课 件 演示的 同学和 其他小 组同学 都围在 旋转木 马两 旁,营 造一个 良好的 互动氛 围。 提前设 计好学 生的量 化评价 表。

等边三角形教学设计及反思

13.3.2 等边三角形 1 课题:等边三角形 2 知识目标:(1)掌握等边三角形的概念(2)掌握等边三角形的性质(3)掌握等边三角形的判定方法。 能力目标:能够通过等边三角形的相关判定方法判定等边三角形并且能够灵活的运用等边三角形的性质解相关的题目。 情感目标:(1)通过等边三角形的学习,使同学们体会到正三角形的“稳健美”, 体会到数学学习的乐趣,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2)通过探究式的学习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培养同学们勇于探究的思考能力。 数学素质培养目标:本课时学习的是等边三角形的相关内容,通过对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及判定方法的学习,通过探究分组合作交流式的学习方法,来探究等边三角形的相关性质及其判定,培养了同学们的逻辑推理能力。 难点:探究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方法的过程;等边三角形的轴对称变换与旋转变 换在较复杂的图形中能够准确的判断等边三角形并用其性质解题。 4 教具:直尺、圆规、多媒体 5 教学方法:小组探究讨论、合作交流 6 教学过程: 一、巩固复习:等腰三角形的定义:性质:判定: 二、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活动1:图片欣赏提问:生活中有一种特殊的等腰三角形,它叫什么?我们是怎样定义它的?等边三角形定义: 活动2: 用直尺和圆规画一个边长是5 厘米的等边三角形。问题:等边三角形具有等腰三角形的哪些性质?它作为特殊的等腰三角形又有哪些特殊的性质?(小组合作讨论归纳)等边三角形的性质: 性质1:文字表示几何表述推理证明

性质2: 性质3: 活动3:小组讨论1满足怎样条件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2、满足怎样条件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等边三角形的判定: 1、用定义判定::AB=AC=BC ???△ ABC是等边三角形 2 ___________________ ■勺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已知: 求证: 证明: 3、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已知:求证: 证明: 三、巩固训练,强化新知 教科书54页例题4 (小组学习) 例4 如图,△ ABC是等边三角形,DE// BC,交AB AC 于 点D,E.求证:△ ADE是等边三角形? 思考:本题还有什么方法可以证明? 随堂练习: (1)教科书54页练习2 (2)想一想:课外活动小组在一次测量活动中,测得/ AP4 60° A吐B吐200cm, 他们便得到了一个结论:池塘最长处不小于200cm.他们的结论对吗? (3)考考你:这是两个等边三角形,那么请移动三根火 柴,将此图变成四个等边三角形. A

初中语文优秀教学设计案例

初中语文优秀教学设计案例 初中语文教学设计内容【1】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教学目的】 1.激发学生阅读和欣赏诗词的兴趣,引导学生初步把握欣赏诗词的方法,逐步培养学生整体感悟作品的能力。 2.了解五首诗词所表现出的诗人情怀,学习诗词中一些不同的表现手法,领会这些诗词所具有的深厚的艺术感染力。 3.了解与这些诗词有关的文学常识。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整体把握和感悟诗词的方法。 2.语感的培养和表现手法的学习。 教学难点: 学生对作品的写作背景缺乏一定的了解,给作品的整体感悟带来某种困难。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陶渊明的《饮酒》诗,好比我们这个旅游团观赏了陶渊明经营管理的一处田园风光,领略了它特有的风味。今天我们继续旅行来到我国文学史上的两座高峰--唐诗和宋词。这两座高峰郁郁葱葱,蔚然深秀,美丽的景色令游赏者目不暇接。由于时间紧,我们在这两处景观中,重点欣赏孟浩然和范仲淹,走马观花看一看李白和白居易。同学们,同意吗? (解说:这个导语既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又交代了这一课的教学安排,同时引发大家的思考和想像。) 二、解题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写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当时孟浩然仍是一名隐士。他西游长安,不甘寂寞,想出来做事,苦于无人引荐,于是写了这首诗赠给当时居于相位的张九龄,希望得到张丞相的赏识和录用。因而这是一首干谒

诗。”干谒”的意思是:对人有所求而请见。 范仲淹所处的北宋时期,其主要边患是辽和西夏。1040年到1043年,范仲淹任陕西经略副使等职,抵抗西夏侵扰。其间他作了《渔家傲》词数首,写边镇劳苦,今只存这一首。词中着力渲染了边塞的悲壮气氛,抒写了思念家乡的情绪和抗击侵扰、巩固边防的意志。此词首开边塞词之作,其格调苍凉悲壮,感情沉挚抑郁,一扫花间词派柔靡无骨、嘲风弄月的词风,成为为后来苏轼、辛弃疾豪放派的先声。 三、研习课文 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1)将三首唐诗和一首宋词的录音听一遍,之后再将《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和《渔家傲》的录音各听一遍。然后给6分钟时间让学生读背这两首诗词,看谁背得既快又准确。(解说:这样做的目的是激发学生快速读背的兴趣,并在熟读的基础上背,学生一般能较快背出。)(2)教师范背这两首诗词(学生注意教师是否有背错的地方),然后与学生共背一遍。 初中语文教学设计内容【2】 一、目标导引: 1、理清文章的脉络,把握文章的内容。学习小说围绕看戏这件事,记叙详略有致,疏密相间的写法。 2、理解本文景物描写优美,心理描写细腻,语言流畅自然的特点。 3、了解本文词语使用的准确性,掌握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来刻画人物。 4、认识农家小友高尚、淳朴的优秀品质,体会文中所表现的对劳动人民的真挚而深厚的感情。 二、、自主预习: 1、童年对许多人来说,都是美好快乐的。在成人后回忆往事,对当时的人和事,更是充满一种浪漫的理想色彩,是一段永生难忘的体验。 2、作者介绍及题解: 三、诵读积累,整体感知: (一)、范读课文(或听磁带录音): l、画记自己难以读准、难以理解的字词。

等边三角形教案(一)

《等边三角形》教学设计 前河乡中心学校杨霞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等边三角形的概念。 过程与方法:建立初步的符号感,发展抽象思维。经过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等数学活动,发展合情推理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等边三角形判定定理证明。 教学难点:等边三角形判定定理的发现和证明。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 叙述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它是怎么得到的? 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也可以简称“等边对等角”。把等腰三角形对折,折叠两部分是互相重合的,即AB 与AC重合,点B与点C重合,线段BD与CD也重合,所以∠B=∠C。 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和底边上的高线互相重合,简称“三线合一”。由于AD为等腰三角形的对称轴,所以BD=CD,AD为底边上的中线;∠BAD=∠CAD,AD为顶角平分线,∠ADB=∠ADC=90°,AD又为底边上的高,因此“三线合一”。

二、新课 在等腰三角形中,有一种特殊的情况,就是底边与腰相等,这时,三角形三边都相等。我们把三条边都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边三角形。 等边三角形具有什么性质呢? 1、请同学们画一个等边三角形,用量角器量出各个内角的度数,并提出猜想。 2、你能否用已知的知识,通过推理得到你的猜想是正确的? 等边三角形是特殊的等腰三角形,由等腰三角形等边对等角的性质得到∠A=∠B=C,又由∠A+∠B+∠C=180°,从而推出∠A=∠B=∠C=60°。 3、上面的条件和结论如何叙述? 等边三角形的各角都相等,并且每一个角都等于60°。 等边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吗?如果是,有几条对称轴? 等边三角形也称为正三角形。 例1、在△ABC中,AB=AC,D是BC边 上的中点,∠B=30°,求∠1和∠ADC的度数。 分析:由AB=AC,D为BC的中点,可知 AB为BC底边上的中线,由“三线合一”可知AD是△ABC 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高,从而∠ADC=90°,∠l=∠BAC,由于∠C=∠B=30°,∠BAC可求,所以∠1可求。

人教版小学语文优秀教学设计

人教版小学语文优秀教学设计人教版小学语文优秀教学设计1:《第一朵杏花》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3、学习竺可桢在科学研究中一丝不苟的态度,懂得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才能掌握事物变化的规律。 4、给课文分段,并说说段落大意。能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引导学生抓住关键句子,抓住学习中的疑点,边读边想,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学习竺可桢在科学研究中一丝不苟的态度,懂得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才能掌握事物变化的规律。 1、说说这篇课文写了哪位科学家的故事? 2、课文写了竺可桢几次看杏花的情景? 分别是什么时间? 1、自由读,说说你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地方不明白? 2、讨论。 3、指导朗读。 4、重点指导第3自然段,体会带点词的作用。 出示投影片: “是啊,杏花开了。”说着,竺爷爷弯下腰来,习惯地问:

“你知道杏花是哪天开放的吗?” 5、四人小组练读。 一个读竺爷爷的话,一个读小孩的话,一个读旁白,一个做评委。 6、指名练读。 1、师述:一年前,孩子对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时间答不上来,带着竺爷爷的嘱托,一年后,孩子有答案了。文章第6自然段,作者用简洁优美的文笔,描绘了一幅春景图,谁来读读看。 2、指名读,突出“绿、皱、鼓”等关键词。 3、齐读 4、重点放在对话朗读上 读第一遍:自由轻声读,想想这是谁说的?帮它加个提示语。讨论之后,出示投影片。窗外一个小孩急切地叫道:“竺爷爷!竺爷爷!” 竺爷爷地问:“什么事情呀?” 小孩子地说:“竺爷爷,杏花开啦!” 竺爷爷地问:“什么时候?” 小孩子地说:“刚才。” 竺爷爷地问:“是第一朵吗?小孩子地说:“是。” 读第二遍:同桌讨论,每一句该用怎样的语气读?指名说

等边三角形教案

13.3.2等边三角形(2)教案 ——直角三角形的一个性质

13.3.2等边三角形(2)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探索──发现──猜想──证明直角三角形中有一个角为30°的性质. 2.有一个角为30°的直角三角形的性质的简单应用. (二)过程与方法 1.经历“探索──发现──猜想──证明”的过程,?引导学生体会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的相互依赖和相互补充的辩证关系. 2.培养学生用规范的数学语言进行表达的习惯和能力.(三)情感与价值观要求 1.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2.体验数学活动中的探索与创新、感受数学的严谨性.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含30°角的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定理的发现与证明. 教学难点: 1.含30°角的直角三角形性质定理的探索与证明. 2.引导学生全面、周到地思考问题. 三、教学过程

问题情境师生活动设计意图 活动一:提出问题.创设情境 1、已知△ABC,∠A=60°,()。请你在括号内补充一个条件,使△ABC能成为等边三角形。 2、我们学习过直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的角之间都有什么数量关系? 今天,我们先来看一个特殊的直角三角形,看它的边具有什么性质. 活动二:探究直角三角形的性质 1.拼一拼: 你能用两个含有30°角的三角板摆放在一起构成一个等边三角形吗?你能借助这个图形,找到30°角所对的直角边与斜边之间的数量关系吗?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如图1) 图(1) 2.说一说: 你能利用数学语言说一说你的发现吗? 学生活动: 学生补充条件并说明。 教师活动: 教师找学生补充条件,根据学生的叙 述板书。 学生思考: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 余,三个角之和等于180° 板书课题:13.3.2等边三角形 ——直角三角形的性质 学生两人一组拼并观察图形,分 析数量关系,发现∠BAD=60°, 而 ∠B=∠D=60°,所以△ABD是等边 三角形,所以AB=BD=2BC,进而得 到:在直角三角形中,如果一个锐角 等于30°,那么它所对的直角边等于 斜边的一半。 教师巡视观察、倾听各组学生是 否发现并理解直角三角形的性质,根 据情况进行点拨、引导。 学生根据图形指出,在Rt△ABC 中,因为∠A=30°,所以∠A所对的 直角边等于斜边AB的一半。 教师根据学生叙述进行板书,根 据学生叙述情况进行追问、强调。发 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此题的设计意图 是通过问题形式 回顾旧知,促使学 生经常温故知新, 同时为新课应用 判定做铺垫。 通过让学生动手 拼等边三角形这 一活动,培养学生 动手实践探究的 意识,同时使这一 抽象的性质直观 化,符合学生的认 知特点,更易于学 生理解接受。学生 发现这一性质后 会非常兴奋,会急 于展示自己,通过 组内交流为他们 提供展示的舞台, 让他们尽情享受 成功的体验和快 乐,进而激发学生 的学习兴趣、探求 欲望,为作辅助线 做了铺垫,分解了 教学难点。 本环节设计一方 面是让学生利用 数学语言来说明 该性质,培养学生 的符号感;另一方 面让学生通过图 形来深入理解所 发现的规律, 从而达到理解记 忆,使学生见其 形,知其意。

(完整word版)小学二年级语文公开课优秀教案

6、《一封信》教学设计 (一)课标分析 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培养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能力。理解课文内容,对比露西的前后两封信,想想你更喜欢哪封信呢?学会语言的运用技巧。继续培养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能力。懂得凡事都往好处想,这样生活才能过得更美好。引导学生多种方法识字,规范书写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安排了八个单元的学习,其中识字教学是一个个单元(第二单元)课文学习七个单元。本册教材除去一个单元的识字学习(4课),共有课文25篇。每个单元里包含着口语交际和语文园地。每个语文园地都以丰富的内容和多样的形式,巩固语文知识,发展语文能力。识字的安排,实行认写分开,多认少写。全册要求认识450个常用字,写会250个生字。第三单元课文围绕“故事”这个主题,《一封信》写了与妈妈独居的露西要写信给出门在外的爸爸,在妈妈的指导下,写下了一封阳光快乐的信,最好还在信尾画了一大束鲜花,免去了爸爸对家庭的牵挂。露西真是个细心、体贴爸爸的好女儿。分析教材内容在整个课程标准、每本教材和每个模块中的地位和作用。 (三)学生分析 1. 分析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和能力状况。经过一年的语文学习,学生已经认识了好多生字,积累了一些词汇,语言能力得到了一定的发展。 2. 分析学生存在的学习问题但部分同学学习没有自觉性,依赖性较重,所以班级中学习成绩层次分明。对于这部分学生有待于今后教学中采取多种方式,激发其学习积极性,引导其主动地发现、探究。使他们感到学习语文的快乐,进而不断产生学习的动力,并逐渐使学习成为自身发展的需要。 3. 分析学生的学习需要和学习行为。本学期的语文教学教育任务还是十分艰巨,重在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和语文学习的能力。尤其是学生的书写习惯要花时间纠正、培养,学写一手端正、美观的铅笔字。另外还要引导学生多背诵中华古诗文,养成每日阅读书籍的习惯,注重课外识字的能力培养,逐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四)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培养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能力。 2、理解课文内容,对比露西的前后两封信,想想你更喜欢哪封信呢?学会语言的运用技巧。 3、继续培养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懂得凡事都往好处想,这样生活才能过得更美好。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多种方法识字,规范书写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1、初步体会当说话人在话语后面时的标点符号的使用方法。 2、懂得在亲人面前要报喜不报忧的道理。 (五)教学策略 1、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开展小组讨论,理解、感悟课文。 2、运用已有的识字方法识字。 (六)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乐高积木电子教案

第周第课时上课时间月日(星期)累计教案1个课题(内容):介绍乐高积木第 1 课时 教学目标: 1、学生初步了解乐高积木,培养兴趣。 2、介绍乐高积木的有关历史。 教学重难点: 学生初步了解乐高积木,培养兴趣。 板书设计: 初识乐高积木 教学过程: 1、欣赏导入、激发兴趣: 同学们,一张白纸可以绘出美丽的世界,那一块白布可以做些什么呢?在大家看看桌上的材料后,应该可以猜出个大概了吧。请大家先来看看老师的几幅作品。展示乐高积木图片(小组传阅,部分贴在黑板上),现在大家知道我们今天所要实践的到底是什么呢?(引出课题)今天我们所要学习的是乐高积木,它是积木的一种。同学们知道乐高积木的起源吗? 2、介绍乐高积木的历史来源: 乐高公司创办于丹麦,至今已有85年的发展历史,追本溯源,还得从它的金字招牌LEGO说起。商标“LEGO”的使用是从1932年开始,其语来自丹麦语“LEg GOdt”,意为“play well”(玩得快乐),并且该名字首先迅速成为乐高公司在Billund地区玩具工厂生产的优质玩具的代名词。 多年来,“LEGO”图标也变化了多种形式,最新的图标是1998年制作,它是在1973年的版本基础上稍作调整而成,使之更便于在媒体上传播和识别。第一个生产地在丹麦的一所红房子中,那里就是乐高开始的地方。近日,乐高乐高官方推出的一座大型主题空间,坐落在乐高的总部所在地丹麦比隆(Billund),占地 12000 平米,离公司总部也不远,LEGO Experience Center 将于今年正式开放,目前计划中的具体时间是在九月份。(图片展示)

3、介绍乐高积木的价值: 孩子们在接受乐高积木教育课程的时候,不仅仅锻炼了动手能力,还让他们对理科知识产生了初步的认知,增强了团队协作的能力,培养了良好的思考以及实践动手能力。 教学反思: 用课件引导学生学习,随时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可以使学生对课堂学习过程有一个较为清晰的认识,但平面静止的图片不够生动形象,对学习的指导作用稍逊于动态影像。

人教版初二数学等边三角形教案

等边三角形(一) 活动1: 回顾:什么是等边三角形?它与以前学过的等腰三角形有何关系? 三条边都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边三角形,它是一种特殊的等腰三角形。活动2: 复习等腰三角形的性质,探究等边三角形的性质 完成表格,得出性质: 活动3: 1、复习等腰三角形常用的判定方法(1)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2)等角对等边。 2 一般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等腰三角形 小结等边三角形常用的判定方法:

边:三边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角:三角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边角:有一个角等于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活动4: 例题:如图,△ABC是等边三角形,若点D、E分别在AB、AC上,当点D、E满足什么条件时,△ADE是等边三角形?请说明理由。 延伸:(1)当DE∥BC时,若点D、E分别在AB、AC的延长线上,结论依然成立吗? (2)当DE∥BC时,若点D、E分别在AB、AC的反向延长线上,结论依然成立吗? 活动5: 问题:等边三角形的三条中线一定交于一点吗? 探究: 等边三角形三条中线相交于一点,画出图形,找出图中所有的全等三角形,并证明它们全等。 A 等边三角形(二) 一、猜测: 问题:在直角三角形中,如果一个锐角等于30°那么它所对的直角边与斜边数量上有怎样的关系? 二、探究: 如图,将两个含有30°角的三角板放在一起,你能借助这个图形,找到Rt△ABD的直角边BD与斜边AB之间的数量关系吗?

理由如下: ∵△ABD 与△ADC 关于AD 轴对称 ∴AB =AC △ABC 是等边三角形 又∵AD ⊥BC ∴BD =DC =1/2AB 总结:在直角三角形中,如果一个锐角等于30°那么它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 几何语言:在Rt △ABC 中( ∠C =90°) ∵∠A =30° ∴AC =2BC (BC=1/2AC) 三,练一练 (1)在Rt △ABC 中, 如果 ∠B CA= 90° , ∠A = 30 ° AB=4,求BC 之长。 (2)在Rt △ABC 中, 如果 ∠B CA= 90° , ∠B = 60 ° AB=4,求BC 之长。 (3)在Rt △ABC 中, 如果 ∠B CA= 90° , ∠B = 60 ° BC=4,求AB 之长。 (4).在Rt △ABC 中, ∠B CA = 90°,∠B = 2 ∠A,问∠B 、∠A 各是多少度? AB=4,求BC 的长。 四.例题 下图是屋架设计图的一部分,点D 是斜梁AB 的中点,立柱BC 、DE 垂直于横梁AC ,AB=7.4m ,∠A=30°,立柱BD 、DE 要多长? 分析:观察图形可以发现在Rt △AED 与Rt △ACB 中,由于∠A=30°,所以DE=12AD ,BC=1 2 AB ,又由D 是AB 的中点,所以DE= 1 4 AB . 解:因为DE ⊥AC ,BC ⊥AC ,∠A=30°,由定理知 BC= 12AB ,DE=1 2 AD , 所以BD=1 2×7.4=3.7(m ). 又AD=1 2AB , 所以DE=12AD=1 2 ×3.7=1.85(m ). 答:立柱BC 的长是3.7m ,DE 的长是1.85m . 五.练习: 1、三角形三内角度数比为1:2:3,它的最大边长是4cm ,则最小边长为 2、等腰三角形的顶角为60°,底边长为8cm ,则腰长为 3、等腰三角形顶角为30°,腰长是4cm ,则三角形面积是 4、等腰三角形的底角为15°,腰长为2cm ,则腰上的高为 。 (1) D C A B A B D C A E B

(完整版)小学语文优秀教学设计和设计意图

实用标准文案 小学语文优秀教学设计和设计意图 教材分析 《钓鱼的启示》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四组的一篇精读课文。本单元的主题是“生活的启示”。作为单元的首篇课文,主要讲述34年前的一个晚上,“我”和父亲去钓鱼时发生的事,使“我”从中获得了终生启示: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文中重点句直接点明文章主旨,叙述过程中以“我”的心理变化为线索,清晰地交代了事情的发展过程,通过人物的语言、神态的描写,反映人物的内心世界,教学中应抓住这一主线,引导学生深入的理解课文,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 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阅读方法,能够抓住重点词语理解文章内容,能够较为准确的从文本中提取信息并进行分析理解,通过第一课时的学习,学生已经初步了解了课文内容,掌握了生字新词,理清了文章思路。但是本文中重点句和较难理解的句子很多,特别是“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这句话的深刻含义,学生很难弄清楚,需要教师引导学生结合文章内容和生活实际进行理解。针对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本课的特点,我重点对学生进行了深入文本的对话设计,希望学生在训练中, 阅读能力能得到相应的提高! 文档大全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平等对话的过程”。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会基本的表达方法,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其表达效果,在品读语言文字的过程中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同时根据本校制定的“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课题研究,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教学中进行深入的探究,争取使学生成为最大的受益者。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读懂“我”从钓鱼这件事中所获得的启示,懂得从小接受严格教育的重要,并从中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提高抵制“鱼”的诱惑的能力。 2、体会“我”和“父亲”的心理活动,并能概括“我”的心理变化过程。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读懂“我”从鲈鱼这件事中所获得的启示,懂得从小接受严格教育的重要,并从中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提高抵制“鱼”的诱惑的能力。 教学难点

小学语文优质课教案

《海上日出》教学设计 一、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老师、文本三者之间的对话过程”。其意义是:阅读课上师生的基本语文实践活动形式是“对话”,而这一过程中,参与对话的一共有三方。因此,我认为阅读教学的关键在于精心设计并组织好学生、教师、文本三者之间的对话活动。 北师大版小学语文强调知识、技能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重视多种信息资源、手段的利用,体现新学科进展,要求贴近学生生活,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多样化的学习方式。 北师大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九单元的《海上日出》是著名作家巴金的名作,主要写了作者站在海边观看日出的情景和经过,作者用贴切、朴实的语言,生动形象的拟人手法,简捷明快的笔墨,色彩鲜明的描绘,向我们描绘出了一幅《海上日出》的壮丽画卷。作者在四周清静的环境中,独自观赏日出美景,更显悠然尽兴,也只有在这样的环境和情趣中,才能更好地表现出作者与山、水、云霞相融的情怀,更好地表达作者对美好世界的向往和热爱大自然的情感。最后一句:“这不是很伟大的奇观么?”更充分流露出了作者对大自然的无限赞美之情。全文条理清楚、语言流畅、文字优美、动静相宜,很适合朗读、背诵,让我们在自然知识的学习中得到了美的享受。

本文是学生积累词汇、学习写作方法、提高写作技能的佳作,学生在朗读时要注意情感投入和视觉变化,要求学生把自己当成文中的“我”,身临其境地看到“海上日出”的壮丽景观,朗读起来既能投入感情,又能理解课文。课文中每一句就象画中勾勒的每一线条或渲染的色彩,每一段就是无光十色的一个画面,全文就是一幅完整的绚丽多彩的“海上日出”的壮丽画卷。 基于以上认识,根据本文特点,我以朗读和描绘作为贯穿全文的主线,引导学生随文入境,随境生情,以境促读,让学生既在水天相融、霞光万道的晨曦画卷中去朗读书中语段来流放自己的感情,又在贴切生动的句、线、段、面的语言中感受朝晖霞彩的动静变化之美。充分发挥以朗读、描绘代替烦琐讲解的功能,创造性地把读、想、看、问、思、说聚合交融,使整个教学过程成为学生景中读文、读中看景的主体建构活动。 教学目标: 1、学会文中2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品读课文,在脑海里构 建“海上日出”美景 3、通过学习、理解文中“伟大”、“奇观”的涵义,从而培养学生 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教学难点: 1、学生能感悟海上日出的壮丽景观 2、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等边三角形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总体要求:1.“统一”设计“分段”教学;2.围绕“三维”落实“三问”;3.充实“心案”活化“形案”。

等边三角形导学案 设计人:王丽霞 【教学目标】: (1)了解等边三角形的概念。 (2)探索并掌握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判定方法。 【教学重难点】: 等边三角形判定定理证明。等边三角形性质和判定方法的应用。 【自学指导】: 一、学生看P53---P54并思考一下问题: (一)你知道等边三角形的哪些知识? (二)等边三角形的判定方法有哪些?(1,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2.三 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3有一个角是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三)等边三角形与等腰三角形的关系?(等边三角形是特殊的等腰三角形,等腰三角 形不一定是等边三角形) (四)任选一个等边三角形中的一个角,作出它的角平分线,再作出该角所对的边的高 线、中线,试问这些线有何特征? (五)等边三角形有几条对称轴?这些对称轴有何特点? 二、自学检测: 1、下列四个说法中,不正确的有() (A)0个(B)1个(C)2个(D)3个 ?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有两个角等于60°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有一个是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有两个角相等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2、等边三角形的对称轴有() (A)1条(B)2条(C)3条(D)4条 3、等边三角形中,高、中线、角平分线共有() (A)3条(B)6条(C)9条(D)7条 4.(2009年广东) △ABC是等边三角形,D点是AC的中点,延长BC到E,使CE=CD,过D点作DM⊥BE,垂足为M. 求证:BM=EM. 三、师生共同探讨,总结: 总结等边三角形的性质 1、三角都相等,三边都相等(同时也是判定等边三角形的方法) 2、三角形的内心(角平分线)、外心(垂直平分线)、垂心(高线)、重心(中线),均在同一点 总结等边三角形的判定 1、等角对等边 2、等边对等角 3,三线合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