冼星海
怀念人民音乐家冼星海

冼星海作品介绍
• 1928年进上海国立音专学小提琴和钢琴,并发表了著名的音乐短论《普遍的 年进上海国立音专学小提琴和钢琴,并发表了著名的音乐短论《 年进上海国立音专学小提琴和钢琴 音乐》。 音乐》。 • 1931年创作了《风》、《游子吟》、《 小调小提琴奏鸣曲》等十余首作品。 年创作了《 》、《游子吟》、《d小调小提琴奏鸣曲 等十余首作品。 游子吟》、《 小调小提琴奏鸣曲》 年创作了 • 1935年回国后,创作了大量战斗性的群众歌曲,并为进步影片《壮志凌云》、 年回国后, 年回国后 创作了大量战斗性的群众歌曲,并为进步影片《壮志凌云》、 青年进行曲》,话剧《复活》、《大雷雨》等谱写音乐。 》,话剧 》、《大雷雨 《青年进行曲》,话剧《复活》、《大雷雨》等谱写音乐。 • 1935年至 年至1938年间,创作了《救国军歌》、《只怕不抵抗》、《游击军歌》、 年间, 》、《只怕不抵抗》、《游击军歌 年至 年间 创作了《救国军歌》、《只怕不抵抗》、《游击军歌》、 路是我们开》、《茫茫的西伯利亚》、《祖国的孩子们》、《 》、《茫茫的西伯利亚》、《祖国的孩子们》、《到敌人后方 《路是我们开》、《茫茫的西伯利亚》、《祖国的孩子们》、《到敌人后方 》、《在太行山上 作品。 在太行山上》 去》、《在太行山上》作品。 • 1938年创作了不朽名作《黄河大合唱》和《生产大合唱》等作品。 年创作了不朽名作《黄河大合唱》 生产大合唱》等作品。 年创作了不朽名作 • 1940年去苏联学习、工作,1945年病逝于莫斯科。此间,写有交响曲《民族 年去苏联学习、 年病逝于莫斯科。 年去苏联学习 工作, 年病逝于莫斯科 此间,写有交响曲《 解放》、《神圣之战》,管弦乐组曲《满江红》,管弦乐《中国狂想曲》 》、《神圣之战》,管弦乐组曲 》,管弦乐 解放》、《神圣之战》,管弦乐组曲《满江红》,管弦乐《中国狂想曲》以 及小提琴曲《郭治尔-比戴》 现已收集到他的作品近三百件。 及小提琴曲《郭治尔-比戴》等,现已收集到他的作品近三百件。此外还写 聂耳——中国新兴音乐的创造者》、《论中国音乐的民族形式》等大量 中国新兴音乐的创造者》、《论中国音乐的民族形式》 了《聂耳 中国新兴音乐的创造者》、《论中国音乐的民族形式 音乐论文,已发表的有三十五篇。 音乐论文,已发表的有三十五篇。由于他对发展我国革命音乐所作的巨大贡 赢得了“人民音乐家”的光荣称号。 献,赢得了“人民音乐家”的光荣称号。
【名人故事】作曲家冼星海的故事

【名人故事】作曲家冼星海的故事冼星海,中国作曲家,音乐教育家,对中国现代音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音乐作品不仅具有独特的风格和深刻的内涵,而且表达了他对祖国和人民的深沉情感。
以下是关于冼星海的故事。
冼星海出生于1905年,是湖南省浏阳县的一个贫苦农家子弟。
他从小就对音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父母为了供其读书,将家里唯一的一头牛卖掉买了一把二胡给他。
冼星海虽然没有受过正规的音乐教育,但依靠自己的天赋和勤奋,很快成为了一名出色的二胡演奏家。
在20世纪30年代初的上海,冼星海受到了当时中国音乐界最杰出的音乐家之一刘文韬的赏识和指导。
刘文韬发现了冼星海的才华,鼓励他去深造音乐,并帮助他进入上海音乐学院学习。
冼星海在音乐学院学习期间,师从著名作曲家和音乐教育家傅聪,并且钻研各种西方音乐理论和作曲技巧。
冼星海的音乐才华迅速得到了认可,他的作品《黄河大合唱》成为了中国音乐史上最为著名而且广为传唱的作品之一。
《黄河大合唱》将古老的中国民歌和现代的音乐形式相结合,充满了浓厚的革命情怀和激情澎湃的音乐动力,成为了中国革命歌曲的经典之作。
这首作品表达了中国人民对于抗战的热情和坚决的斗志,激励了整个民族为了抗战胜利而奋斗。
冼星海也是一位优秀的音乐教育家,他为中国音乐教育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他在中国音乐学院教授音乐理论和作曲,并且为培养一代又一代的音乐人才付出了很大努力。
他注重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激励他们去探索和创新。
冼星海的光辉生命在1945年战争结束后的一次事故中戛然而止。
当时他作为中国音乐代表团的成员来到美国参加一个音乐会,当他正要离开美国回国时,在一个湖边玩耍的时候不慎落水溺亡,年仅40岁。
他的去世对中国音乐界造成了沉重的打击,音乐界和广大民众都为他的英年早逝而感到痛惜和惋惜。
冼星海的音乐才华和对祖国的深情厚意使得他在中国音乐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他的作品至今仍然受到人们的喜爱和追捧。
冼星海通过自己的音乐才华和教育工作,为中国现代音乐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冼星海简介-模板

冼星海简介
1928年(民国十七年),夏秋之间在广州得萧友梅先生介绍
加入当时上海工部局交响乐团任助理指挥并为该团创作及
1 改编乐曲;同时在上海国立音乐专科学校学习小提琴和作
曲理论。年底与陈洪、张曙、任光等发起组织"南国音乐
社",并担任副社长兼月刊编辑部主任
2
1929年(民国十八年),参加上海工部局交响乐团演奏员学 习班学习乐队指挥法兼演奏小提琴副首席及助理指挥
同年又参加上海各届慈善赈灾 义演活动并担任音乐总指导及 总指挥等职
1930年(民国十九年),赴日本 东京参加由田汉主持的东京中 华青年会主办的中国留日学生 筹赈总会义演活动任指挥及钢 琴伴奏;同年又参加东京举行 的国际反帝同盟远东大会义演 会任音乐部主任兼指挥。在政 治思想上倾向进步并同情日本 无产阶级"五一"示威斗争,回 国后受田汉
20 xx
冼星海简介
演讲者:
时间:
冼星海简介
目录
冼星海简介
冼星海(1905年6月13日—1945年10月30日),男,汉族,中国共产党党员。原名黄训原, 学名黄赞隆,又名曾泽生,入狱后改名星海。祖籍广东广州府番禺县(今广州市南沙区榄 核镇),出生于澳门。中国近代著名作曲家、钢琴家,有"人民音乐家"之称
冼星海简介
01
02
03
04
05
1918年(民国七年), 冼星海跟随姑丈和 表兄到新加坡生活, 曾在甘美冰厂当铲
冰工人
1918年(民国七年), 冼星海跟随姑丈和 表兄到新加坡生活, 曾在甘美冰厂当铲
冰工人
1920年(民国九年), 冼星海到新加坡的 英国籍校长史密斯 开办的英文夜校学
冼星海简介、个人详细资料

冼星海简介、个人详细资料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冼星海,1904年6月13日(农历5月11日)生于澳门一个贫苦船工的家庭,7岁时外祖父去世,母亲带着冼星海去了新加坡,在新加坡的养正小学最先接触音乐。
1918年入岭南大学(现中山大学)附中学小提琴,1926年入北京大学音乐传习所、国立艺专音乐系学习。
1928年进上海国立音专学小提琴和钢琴,并发表了著名的音乐短论《普遍的音乐》。
1929年去巴黎勤工俭学,从师于著名小提琴家帕尼·奥别多菲尔和著名作曲家保罗·杜卡。
1931年考入巴黎音乐学院。
在肖拉·康托鲁姆作曲班学习。
留法期间,创作了《风》《游子吟》《d小调小提琴奏鸣曲》等十余首作品,1935年回国后,积极参加抗日救亡运动,创作了大量战斗性的群众歌曲,并为进步影片《壮志凌云》《青年进行曲》,话剧《复活》《大雷雨》等谱写音乐。
抗战开始后参加上海救亡演剧二队,后去武汉与张曙一起负责开展救亡歌咏运动。
1934年至1938年间,创作了《救国军歌》《只怕不抵抗》《游击军歌》《路是我们开》《茫茫的西伯利亚》《祖国的孩子们》《到敌人后方去》《在太行山上》等各种类型的声乐作品。
1938年任延安鲁迅艺术学院音乐系主任,并在”女大”兼课。
教学之余,创作了不朽名作《黄河大合唱》和《生产大合唱》等作品。
1940年去苏联学习、工作,1945年10月30日卒于苏联首都莫斯科。
在冼星海短促的一生中,创作生活约10余年,共作歌曲数百首(现存250余首),大合唱4部、歌剧1部、交响曲2部、管弦乐组曲4部、狂想曲1部以及小提琴、钢琴等器乐独奏、重奏曲多首。
在冼星海的创作中,数量最多、影响最广的是多种多样的群众歌曲。
其中有正面表现中国人民的抗日斗争、采用号召性、战斗性的进行曲形式的《救国军歌》《青年进行曲》《保卫卢沟桥》和《到敌人后方去》;有具体展示人民战争壮美的战斗图景、将抒情性与鼓动性或描绘性与概括性结合在一起的《在太行山上》《游击军》和《反攻》;有表现工农群众的劳动生活、采用特定的劳动音调和节奏写成的《顶硬上》《拉犁歌》《搬夫曲》和《路是我们开》;还有为抗战中的妇女、儿童写的《只怕不抵抗》《祖国的孩子们》和《三八妇女节歌》等等。
冼星海

1939年,由诗人光未然作词的《黄河大合唱》经他谱曲,也成了旷世千古的绝响。 1939年5月11日,在延 安庆祝鲁艺成立周年晚会上,冼星海穿着灰布军装和草鞋、打着绑腿指挥《黄河大合唱》,在场的毛泽东和其他 中央首长连声叫好。更有许多人唱着“风在吼,马在叫”,走向抗日战争最前线。
1926年春,冼星海考入北京大学音乐传习所,师从作曲家萧友梅和俄籍小提琴教授托诺夫。萧友梅特地安 排他抄谱、做图书管理员,以弥补生活费。
1927年,萧友梅和蔡元培在上海创办国立音乐院,翌年,冼星海由北平来上海考入国立音乐学院,主修小 提琴和钢琴,攻读理论作曲,并在院刊发表《普遍的音乐》一文。
1929年夏,冼星海因参加学潮而被迫退学。同年冬天,他启程前往异国求学,靠朋友的帮助和在船上做苦 工,于1930年春到达法国,实现了到巴黎学习音乐的愿望。在巴黎的最初几年,冼星海主要靠在餐厅等处做杂役 维持生活。经马思聪介绍,他曾随巴黎歌剧院乐队首席奥别多菲尔学习小提琴。这位小提琴家得知冼星海靠做小 工维持生活,便不收他的学费。接着,冼星海又向巴黎音乐学院的著名教授加隆学习作曲理论。加隆教授了解到 他生活贫困时,也不收他的学费。在这样痛苦生活的煎熬中,冼星海却成功地创作了《风》。这首乐曲得到了他 的老师们的赞誉。
1926年入北京大学音乐传习所,师从作曲家萧友梅和俄籍小提琴教授托诺夫 。1928年进入国立音乐院学 习 音 乐 。 1 9 2 9 年 去 巴 黎 勤 工 俭 学 , 师 从 著 名 提 琴 家 帕 尼 ·奥 别 多 菲 尔 和 著 名 作 曲 家 保 罗 ·杜 卡 斯 。 1 9 3 5 年 回 国 后 , 积极参加抗日救亡运动。1938年赴延安,后担任鲁迅艺术学院音乐系主任。1939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 1945年10月30日,冼星海因肺病在莫斯科病逝。
冼星海

冼星海冼星海(1905-1945),原籍番禺,1905年5月出生于澳门。
其父是船工,在冼氏未诞生时已经过世;见光即无父,自幼就与母相依为命,靠外祖父生活。
1911年,时年六岁,其外祖父逝世,生活无靠,母子俩遂流落到马来西亚,母亲当上了佣人,糊口过日子。
冼氏读过三四年私塾,曾在圣安得烈英校上过课。
14岁那年,随母到新加坡申请入寄宿在校,半工半读,工作是负责管理摇铃,直到1921年六月,高级小学三年级毕业为止。
当时冼氏为区健夫所赏识,选他加入其在1917年创设的铜乐鼓喇叭队。
因具音乐天赋,不久升任乐队队长及指挥。
区氏不在时,代行其职权。
这段时期,乐队所吹奏的曲谱,全是雄浑壮烈的军歌和进行曲,对冼氏往后之音乐创作有深远的影响。
16岁时随林耀翔校长到广州之岭南大学附属学校升学。
1925年入岭南大学文科。
1926年,21岁他到北京大学音乐传习所主修理论与小提琴,同时任该图书馆助理员,以维持生计。
1928年入上海国立上海音乐专科学校学习。
这时期他参加了田汉等人搞的“南国社”活动。
1929年他到法国深造,半工半读。
1930年2月他到巴黎先后跟奥别多菲尔·加隆学小提琴和音乐理论。
1931年考入巴黎音乐院作曲班,随印象派作曲家杜卡学习。
1935年回到中国。
1936年他为影片《夜半歌声》,《青年进行曲》和《壮志凌云》配乐。
1937年为话剧《日出》,《雷雨》,《太平天国》作曲配乐。
1937年7月7日全面抗日爆发,他参加了上海救亡演剧二队到苏州等地宣传抗日。
冼氏加入了国民政府政治部第三厅,后离开到延安去。
1939年他的力作〈黄河大合唱〉出炉了!冼氏受聂耳(1912-1935)的影响是很明显的,他在悼念聂耳辞世三周年一文中,写道:“聂耳先生虽然没有像许多音乐家一样的环境与修养,然而他具有的是青年活泼的创造力和斗争性的特点,因此,他的作品得到了广大群众之爱好与传诵。
尤其在目前,不论在前线或后方,都有成千上万的群众歌唱着《义勇军进行曲》,甚至国际上都公认《义勇军进行曲》是中国最雄伟的一首歌曲。
冼星海的故事

冼星海的故事冼星海,中国近现代著名作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他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留下了许多感人至深的故事。
冼星海,原名冼梦龄,1900年出生在广东省台山市一个贫苦农家。
他自幼聪慧过人,勤奋好学,深受家庭教育的熏陶。
在家乡读书期间,他就展现出了非凡的文学天赋,写下了许多优秀的诗文作品,备受家乡人民的喜爱和尊重。
青年时期,冼星海赴法国留学,开始了他的文学创作之路。
在异国他乡,他通过勤奋学习,努力钻研,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学修养。
他的作品风格多样,包括诗歌、小说、散文等,涵盖了对祖国、对人民的深切思考和关怀。
他的代表作品有《黄河》、《故乡的小河》等,这些作品不仅在文学上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更是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映和批判。
除了文学创作,冼星海还是一位杰出的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
他一直致力于教育事业,提倡素质教育,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提倡自由、平等、民主的教育理念。
他还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关心民生,关注弱势群体,呼吁社会公平正义,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冼星海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他的故事感人至深,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们。
他的文学作品和教育理念影响深远,成为中国近现代文学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繁荣和社会进步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冼星海的故事,不仅是一段传奇,更是一部感人至深的人生故事。
他的一生充满了坎坷和艰辛,但他始终怀揣着对文学和教育事业的热爱,不断追求自己的理想和信念。
他的故事激励着我们,让我们明白,只有不断奋斗,才能书写出精彩的人生篇章。
愿我们永远铭记这位伟大的文学家和教育家,传承他的理想和信念,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名人故事】作曲家冼星海的故事

【名人故事】作曲家冼星海的故事冼星海,原名冼泰浩,广东番禺人,是中国近代音乐史上的重要作曲家之一。
他出生于1905年,自幼喜欢音乐,对钢琴情有独钟。
从小就展现出非凡的音乐天赋,被誉为“东方巴赫”。
冼星海的父亲是一位商人,希望他将来能继承家业。
冼星海对音乐的执着远远超过了对商业的兴趣。
为了追求音乐梦想,他毅然决然地放弃了家族的生意,远赴上海进修音乐。
在上海音乐学院就读期间,冼星海展现出非凡的才华。
他学习成绩优异,不仅在钢琴演奏方面表现卓越,还开始创作自己的音乐作品。
他坚持练习琴技,并且广泛涉猎各种音乐风格,从古典到爵士,从中国民乐到西方交响乐,都在他的兴趣范围之内。
他的刻苦努力和不懈追求赢得了师友的赏识和认可。
1930年代,中国正处于混乱的社会时期。
冼星海深受国家疾苦的影响,决定将自己的音乐天赋用于为国家和人民谋福利。
他回到家乡广州,担任番禺市职业学校音乐教师,同时组建了学生交响乐团。
他希望通过音乐教育的方式启发更多的年轻人,培养他们对音乐的热爱和追求。
冼星海的音乐作品充满着对祖国和人民的深情。
他的《黄河大合唱》是中国音乐史上的经典之作,通过描绘黄河的磅礴景象,表达了热爱祖国、关心民生的情怀。
这首曲子不仅在中国,还在世界各地广为传诵,被认为是中国音乐的一朵奇葩。
冼星海的音乐道路并不平坦。
在中国文化大革命期间,他遭受到了严重的迫害。
他的音乐作品被认为是资产阶级的艺术,受到禁止和批判。
冼星海深受打击,身体也日渐衰弱。
即使在困境中,他仍坚持创作音乐,希望用音乐的力量去唤醒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1980年,冼星海终于过世,享年75岁。
他为中国音乐历史做出了重要贡献,被誉为“民族音乐的典型代表”。
他的音乐才华和坚定信念,对后来的音乐创作和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冼星海的故事告诉我们,优秀的艺术家不仅要有才华,还要有高尚的人格和追求。
冼星海通过音乐为国家和人民作出了贡献,他的音乐音符充满了热爱祖国和人民的情感,激励着后来的音乐人砥砺前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有我的人格、良心,不是钱能买的。
我的音乐,要献给祖国,献给劳动人民大众,为挽救民族危机服务。
”他终身都在为音乐现身,为祖国奔波,为民族复兴努力。
五分钟创作《救国军歌》,就足以看出他对祖国深深的爱。
试想,一个人如没有真挚的情感,怎么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创作出震撼人心的曲子。
冼星海先生,一生尝尽贫困之苦,漫漫人生路步步维艰,但正是因为心怀祖国而无畏无惧。
他这颗赤子之心让人感动,让我羞愧。
我们应该向冼星海先生学习,心怀祖国,为祖国而奋斗。
正如周恩来总理所说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每个人在他生活中都经历过不幸和痛苦。
有些人在苦难中只想到自己,他就悲观、消极,发出绝望的哀号;有些人在苦难中还想到别人,想到集体,想到祖先和子孙,想到祖国和全人类,他就得到乐观和自信。
”从被同学们戏称为“宰鸡能手”,再到“南国箫手”的雅号,可见这中间的艰辛与汗水。
他一边勤工俭学,一边努力学习,甚至因为衣着朴素差点与考试擦肩而过。
考试后,主考老师杜卡斯代表全体评委宣布:“我们决定给你荣誉奖,按照学院的传统规定,你可以自己提出物质方面的要求。
”冼星海先生只说了“饭票”两个字,就在难以言语。
梦想是要靠自己坚持追逐的,有梦想的人很多,但是能坚持的人很少,冼星海先生的坚持给我们树立了很好的榜样。
筑梦者是永远不会因为身体贫困,亦或条件艰苦而放弃的,有挑战,才有成功。
冼星海先生既是一位伟大的音乐家,也是为中国抗战事业做出重大贡献的无产阶级革命家。
他的音乐作品不仅在民族抗战时期广为传唱,成为唤醒民族觉醒意识的号角,至今也为人传唱,不断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
所以先生去世时,有毛泽东亲笔题辞“为人民的音乐家冼星海致哀”,后又有词“南国箫手早闻名,文化名都苦追寻。
救国军歌感肺腑,黄河合唱荡激情。
高亢战歌发怒吼,大众救亡谱呼声。
崭新音乐拓历史,领袖题词慰生平。
”他在民族危机时,勇敢的站出来,为抗战发出怒吼,谱写大众心声;他始终走在民族的最前沿,做中流砥柱,为民族解放而奋斗;他即使病入医院,也不放弃创作,在生命最后一刻也继续着作曲。
他刚毅坚韧,自强不息;他志存高远,求真务实。
他是我们《黄河大合唱》的作曲家,他是我们勇敢的先烈,他是用生命为我们守护祖国的人。
冼星海先生永远活在我们的心中,不断激励着我们,勿忘国耻,为中华之崛起而努力,此刻《黄河大合唱》的曲子再次响起“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黄河在咆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