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自动血培养系统检测1425份标本结果分析
8,631份血培养标本病原体回顾分析

8,631份血培养标本病原体回顾分析李华锋;陈志强【摘要】目的明确本地区血培养标本病原体流行病学特征以及耐药情况,为临床经验性用药治疗血流感染提供科学用药依据。
方法选取本地区一所二甲综合医院,抽取2010年1月1日-2018年11月1日期间血培养标本资料,回顾分析血培养病原体分布及耐药情况。
结果总共送检8,631份血培养标本作细菌培养,其中阴性瓶占7,832份,阳性瓶占799份,阳性率9.3%;阳性瓶病原菌以革兰氏阴性杆菌为主,达603例,占75.5%;其次是革兰氏阳性球菌,178例,占22.3%;其余的是真菌,18例,占2.3%;革兰氏阴性杆菌基本上对亚胺培南和阿米卡星敏感,革兰氏阳性球菌对万古霉素、利奈唑胺、米诺环素和喹奴普汀/达福普汀敏感。
结论临床上应急或经验性用药,应该以革兰氏阴性杆菌用药为主,但进行常规的药敏试验和建立完善的耐药性监测机制,是合理和高效用药的科学依据。
【期刊名称】《临床检验杂志(电子版)》【年(卷),期】2019(008)002【总页数】3页(P19-21)【关键词】血培养;病原体;回顾;分析【作者】李华锋;陈志强【作者单位】[1]广东省云浮市新兴县人民医院,广东云浮527400;[1]广东省云浮市新兴县人民医院,广东云浮5274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446.5败血症是一个沉重的医学名词,它发病率高,病死率高,是临床上很多疾病终末致死的重要原因;同时,菌血症和败血症也是临床上很多疾病常见的并发症。
因此,及早诊治菌血症和败血症,保障病人生命健康,是目前医学界一致认同的任务。
鉴于科学技术的发展,目前进行抽血作细菌培养,是明确血流感染病原体和对抗菌药物敏感性的唯一金标准,但由于抽血培养分离出病原体和进行药敏试验需要一定的时间,并且血流感染病情比较凶险,来势急,所以当临床在考虑到病人发生血流感染时,往往会在实验室作出培养结果前,就开始凭经验使用抗菌药物。
但有文献指出,血培养病原菌种的构成比和耐药性会随着时间推移而出现变动[1] ,所以明确血培养病原体构成特征和耐药情况,对于经验性用药治疗血流感染尤为重要。
1320例血培养结果分析

It a dOc br 00V I 1N .0 n LbMe, t e 21, _ ,o1 J o 3
・ I V< I ) 研 究 缶 - i
・ Biblioteka l3 0例 血 培 养 结 果 分 析 2
赵 苏瑛 , 李 岷 , 克 涓 李 ( 苏 省 中 医 院检 验 科 , 京 2 0 2 ) 江 南 1 0 9
( . ) i r r m CU ( . ) Es h e ih a Co iPs u o n sAe u io aa d c a u a e n g tv t p y o o c we e a — 74 wh l 9 we e fo I e 66 . c — r i l、 e d mo a r g n s n o g l s — e a i e s a h lc c i r r c
p o i e e i e c sf rei ia n i n e t n t e t n . e h d Th o i v a e o a tra c lu e we ec lu a e y u i g a t — r vd v d n e o l c l t i f c i r a me t M t o s n a - o ep s t e r t fb c e i u t r r ac lt d b sn u o i ma i b o d c lu e me e n e t ia i n o a t rame e r m D o p r t n h n i i t s r ss a c r p r in o a i u t l o u t r t ra d i n i c t fb c e i c d f o t rf o B c r o a ea d t e a tb o i e it n e p o o t f r s c o v o
血液标本采集及送检对生化检验结果的影响分析

血液标本采集及送检对生化检验结果的影响分析作者:魏佳潘飒吕宏培王优良来源:《中国卫生产业》2017年第17期[摘要] 目的探讨分析血液标本采集的部位、送检时间对生化检验结果的影响。
方法对2 500份接受静脉采血进行血常规等检查的血标本进行调查与分析,并对生化检验结果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
结果在2 500份标本中在输液同侧抽血对生化检验结果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其中钾、氯等指标明显下降,而钠、尿酸等指标则明显上升(P[关键词] 血液标本;送检时间;采血部位;生化检验[中图分类号] R446.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5654(2017)06(b)-0021-02[Abstract] Objective To discuss and analyze the effect of blood specimens collection and submission on the biochemical test results. Methods 2 500 pieces of blood specimen with blood routine were investigated and effect of different factors on the biochemical test results was analyzed. Results The blood drawing of 2 500 pieces of specimens had different degrees of effects on the biochemical test results, the potassium and chlorine indexes obviously decreased and sodium and uric acid obviously increased (P[Key words] Blood specimens; Submission time; Blood collection site; Biochemical test随着医疗水平的不断进步,对疾病的诊断已不仅仅局限与体征表现,生物化学的发现与发展,使得医生可以通过患者的相关的血液生化检验进一步确诊疾病,将疾病的诊断、治疗与预后由以前的个体水平发展提升为分子水平[1]。
关于全自动血细胞分离机采血护理情况的调查报告

关于全自动血细胞分离机采血护理情况的调查报告全自动血细胞分离机是一种高科技仪器,用于采集血液样本并分离其中的血细胞。
它可以提高采血的效率和准确性,同时减少病患的不适感,并为医务人员提供更好的工作环境。
本调查报告旨在了解全自动血细胞分离机在采血护理方面的应用情况。
1.调查方法本次调查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共发放100份问卷,并邀请医院护士和病患参与。
问卷内容包括:对全自动血细胞分离机的认知程度、使用体验、安全性评估等。
2.调查结果分析2.1全自动血细胞分离机的认知程度通过问卷调查,我们了解到大部分医护人员对全自动血细胞分离机还不太熟悉,只有20%的被调查人了解此设备。
然而,所有病患都没有听说过这种设备。
2.2使用体验从参与调查的医护人员中,我们得知,使用全自动血细胞分离机进行采血操作相对简单,只需在仪器上设置相应参数,仪器即可自动完成血细胞分离过程。
另外,这种设备可同时处理多个样本,大大提高了采血效率。
医护人员也普遍认为这种设备为病患提供了更好的采血体验,因为整个过程更加快速和舒适。
2.3安全性评估在对全自动血细胞分离机进行安全性评估时,我们发现医护人员普遍认为该设备具有高度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设备采用自动封闭系统,避免了血液污染的风险,并且能够自动检测错误操作,并发出警示。
此外,医护人员还提到,全自动血细胞分离机避免了传统采血方式中容易出现的疼痛和伤痕,使病患感到更舒适和放心。
3.结论通过本次调查,我们发现尽管全自动血细胞分离机的认知度较低,但医护人员对该设备的评价普遍积极。
全自动血细胞分离机凭借其高效、安全、舒适的特点,为采血护理提供了更好的解决方案。
然而,在推广和应用方面仍需进一步加强。
4.建议为了提高全自动血细胞分离机的认知度,我们建议医院和相关厂商加强宣传工作,提供相关培训和教育,以引领医护人员熟悉和掌握全自动血细胞分离机的操作。
此外,还应该进一步提升设备的功能和性能,不断推动其技术发展,以提高血液采集的效率和准确性,提供更加优质的护理服务。
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检测结果对比分析

测得的结果相对偏差都在允许范 围之 内。结论 : 同一实验室的不 同仪器应定 时进行对 比, 以保证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
[ 关键词 ] 全 自动血细胞分析仪 ; 比对 ; P E 9一A。
Co p r tv n l sso h t m a i o d CelAn lz r e tr s ls m a a ie a ay i ft e Au o tc Blo l ay e t s e u t s
ma e t e ma n h a l .Re u t T e t o ma hn s h d ag o o rlt n,t e rs l ea ie e it n w r n alw d ae . Co ・ d h p a d t e tb e s ls h w c ie a o d c reai o h e ut r lt v ai e e i l e r a s v o o n
Y A u 一 U NX e ( u o o i lfJ i P oi e C a gh n10 1 , h a T m r s t in rv c , h ncu 3 02 C i ) H pa o l n n
A s atObet e T o p r te a esm l b tente ie n i t m nsadt k o er ehd df r cs n i . bt c: jci o m a m a pe e e fr tn r e t,n nwt im to  ̄ ie ne db s r v c ehs w h dfe su o h fe a a
定 结果 为 X轴 , Sk 仪器测定结果为 Y轴 , 4个检测项 目 以 t s 对 分别作 X Y散 点图; ②作所有结 果的散点 网 , Sk 以 t s每次删 守 值 为 Y轴 ,H 5 L 70每样 本双 份测定 的均 值为 x轴 ; ③做 偏差 图 以每个样本两种方法 双份 测定的均值差 为 Y轴 ,H 5 L 7 0每 样本双份测定的均值 为 X= 0为水平 中线做 图。
上海某医院2011年1至5月住院病例2044份血及体液标本血培养结果分析

( 1 . 普陀区妇婴保健院 , 上海 2 0 0 0 6 0 ; 2 . 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 上海 2 0 1 5 0 8 )
摘要 : 目的 监测和分析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 中心血及 体液标本血 培养分 离各种细 菌的分 布趋势 , 评价 全 采用法 国生物梅 里埃公 司全 自动血培 养仪 不 同
a n d b o d y l f u i d s p e c i me n s i n S h a n g h a i P u b l i c He a l t h C l i n i c a l Ce n t e r ,a n d t o e v a l u a t e t h e f a l s e p o s i t i v e/ f a l s e n e g a t i v e d e t e c t i o n r e s u l t s o f a u t o ma t e d b l o o d c u l t u r e a n a l y z e r .Me t h o d s A t o t a l o f 2 O 4 4 b l o o d c u l t u r e r e s u l t s o f d i f f e r e n t
Ab s t r a c t : Ob j e c t i v e T o a n a l y z e a n d m o n i t o r t h e d i s t r i b u t i o n t r e n d o f b a c t e r i u m s t r a i n s i n b l o o d c u l t u r e s f o r b l o o d
1458份血培养结果的分析

一
常高 ,为8%,其 中颈动 脉狭 窄 比例 为筛 查总 数 的9 5 %,与北京 市脑
卒 中筛查 出的总 检 出率的 93 . %基本 相符 ,其中2 颈内动 脉狭 窄 达 例 7% ~9 %,P V C /D C A>40 0 9 S I AE V C .,及 时转诊 到 专科医 院进行 治 疗 。这些 均提 示 陶然亭 地 区脑卒 中的预 防和 控制 形势严 峻 。陶然 亭 地 区筛查 出颈动脉斑块 的相 关因素 中居 前两位 的为高血压 占5.%; 5 O 血脂 异常 占2 . 7 %,与北京市 筛查 出的总体数据 基本相符 。进一 步对 6 发生 颈动 脉斑块 可能 的危险 因素进行 TL gsc 因素 回归分 析 ,结 oi i t多
1 ・临床研究 ・ 6 8
性 ,这 与中国卒中一级预 防指南 中2 1版阐述卒 中的发生率男多于女 00
Au u t 0 , o .0 N .3 g s 1 V 1 , o 2 2 2 1
的预 防脑卒 中及 并发症 的发生。
因此 ,通过 目前 已有 的社 区医院成熟 的慢 病管理团 队改善这些可
【】 李 世绰 , 铭 , 文 志, 中国 七城 市脑 卒 中 危险 因 素干 预试 6 程学 王 等. 验一 方 法学 与 基本 设 想 [ . J 中国慢 性 病 预 防与控 制 ,9 212: ] l9 ,()
5 — 7. 45
因素预防 ,开展非药物 干预 和用药指导 ,对符合转诊条件 的高危人群
以控制 的危险因素 ,减 少或延缓脑卒 中及其并发症的 发生 ,对于预 防 脑卒 中的发生有着积极 而深远的意义。 参 考文献
758例血培养结果分析

758例血培养结果分析90年代末期,全自动血培养仪逐渐被应用于临床,细菌培养由原来复杂繁锁的手工操作转变为现在的全自动化,克服了人工培养周期长,阳性率低的缺点。
近年,菌血症/败血症在医院感染中的发生率呈不断上升趋势,采用全自动血培养仪90%以上的阳性结果都能在48 小时内得到仪器提示,因此自动化血培养仪已成为一种准确可靠的诊断菌/败血症的手段。
本文就我院检验科微生物室使用法国梅里埃Bact/ Alert3D120全自动血培养仪过程中出现假阳性,假阴性以及培养出的病原菌构成做一分析。
1方法1.1标本采集:成人采静脉血10 ml、儿童采静脉血5ml,无菌接种,3小时内放入BacT / Alert120 全自动血培养系统中检测。
1.2系统报警处理:将系统阴性报警时限设定为5天。
阳性报警标本,用无菌注射器抽取瓶中培养液转种血平板和EMB平板,放于35℃普通培养箱中培养,同时涂片革兰染色,若初次转种无细菌生长,则连续3 d 培养均为阴性,并且涂片革兰染色未发现致病菌时定为假阳性报警。
1.3细菌鉴定:检出的病原菌用VITEK JRSYST EMS 系统进行鉴定。
2结果2.1阳性菌株和报警时间:758例标本, 阳性报警128例,其中116例培养出病原菌, 阳性率15. 3% ;假阳性12例,假阳性率1.56%。
阳性报警最短时间为大肠埃希菌,平均3.5h;阳性报警最长时间为李斯特菌,平均65.4h。
2.2病原菌分布:培养鉴定出116例阳性病原菌见表13讨论梅里埃Bact/ Alert3D120全自动血培养系统利用微生物生长代谢过程中产生CO2 ,导致瓶中pH 降低,而血培养瓶底部有CO2 感受薄膜,使感受薄膜上的指示剂由蓝变黄, 将信号传入检测系统, 当超过阈值后报警来判断有无微生物生长[1],该系统能模拟细菌的生长曲线,在细菌的对数生长期发出阳性报警。
系统每10 min 检测1 次, 24h连续监测, 阳性结果随时报警, 系统阳性结果高于手工法的阳性结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全自动血培养系统检测1425份标本结果分析
目的分析本院血培养分离病原菌种类及耐药性,为临床提供用药依据。
方法血液标本在BACT/ALERT3D60全自动血培养仪中培养,利用全自动微生物鉴定仪VITEK-32进行细菌鉴定及药敏实验,少数细菌药敏实验采用K-B法。
结果2010年1月~2010年12月在送检的1425份血培养标本中,共分离出病原菌104例,阳性率为7.30%;其中革兰阳性菌54例,革兰阴性菌43例,真菌7例,分别占总数的51.92%,41.35%,6.73%。
结论及时了解血培养结果可以对临床抗感染治疗提供依据,提高治愈率,降低病死率。
标签:血培养;病原菌;耐药性
Analysis of the results of 1425 blood culture specimens in automatic blood culture system SHEN Jian-ping.The First Hospital of Anqin,Anqing 246003,China 【Abstract】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bacterial distribution and the drug resistance from blood culture in our hospital in order to provide a basis for clinical treatment.Methods 1425 blood samples were calculated and identified with the BACT/ALERT3D60 system and VITEK-32 system. The drug resistance test of a few samples used K-B method.Results Form January 2010 to December 12,104 strains of pathogenic bacterial were isolated form 1425 blood cultures,including 54 Gram-positive bacteria strains(51.92%),43 Gram-negaitive bacteria strains(41.35%)and 7 fungi strains(6.73%). The total positive rate is 7.30%.Conciusion Understanding the blood culture results promptly can provide the basis for clinical antimicrobial therapy, and improve the cure rate, reduce mortality.
【Key words】Blood culture;Pathogenic bacteria;Drug resistance
由于现代医学的飞速发展,各种高效抗生素的广泛应用、耐药菌株不断产生和播散、医院感染率不断上升,临床败血症的患病率明显增加,血培养已成为血液细菌感染诊断和危重患者病情监测的重要手段。
现从本院2010年1月~2010年12月送检的1425份血培养标本中,共分离出104例阳性细菌分布和对常用抗生素耐药性进行分析,以此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
1.1.1 菌株来源2010年1月~2010年12月医院送检的1425份血培养标本中分离的104株致病菌。
质控菌株大肠杆菌(ATCC25922)、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25923)、假铜绿单胞菌(ATCC27853)购自卫生部临床检验中心。
1.1.2 仪器与试剂由生物梅里埃公司的BACT/ALERT3D60全自动血培养仪及其配套的血培养瓶;分离用培养基、M-H培养基购自郑州安图绿科生物工程公司,抗菌药敏纸片购自杭州天和微生物试剂有限公司。
VITEK-32全自动微生物分析仪及所应用的鉴定卡GPI、GNI+和药敏卡GNS-448、GPS-119等均购自法国梅里埃公司。
1.2 方法
1.2.1 阳性培养瓶的处理仪器报警指示阳性时,及时转种血平板、巧克力平板及麦康凯平板,同时涂片做革兰染色,并将镜检结果通知医生,作为初级报告。
1.2.2 细菌培养及鉴定严格按照《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1]执行操作,鉴定及药敏用VITEK-32全自动分析仪及配套的鉴定药敏卡、部分菌株采用K-B
琼脂扩散法,依据CLSI标准判断药物敏感、耐药。
2 结果
2.1 2010年1月~2010年12月1425份血培养标本共分离出104份阳性标本,阳性率为7.30%;在分离细菌中,革兰阳性菌54例,革兰阴性菌43例,真菌7例,分别占总数的51.92%,41.35%,6.73%。
所分离菌中,大肠埃希氏菌占首位,占22.12%,依次为表皮葡萄球菌、溶血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
病原菌分类及构成比见表1。
2.2 革兰阳性球菌的耐药性在葡萄球菌中,甲氧西林耐药株分别占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表皮葡萄球菌、溶血葡萄球菌、均为100%,耐药率见表2。
2.3 革兰阴性杆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产ESBLs的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分别占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的59.09%和50.00%,其耐药率见表3。
2.4 真菌耐药性在检出7例中仅1例真菌孢子对氟康唑耐药,对两性霉素B、伊曲康唑、酮康唑均敏感。
表1 血培养阳性细菌种类及构成比
表2 革兰阳性球菌对抗菌药物耐药率(%)
表3 革兰阴性杆菌对抗菌药物耐药率(%)
3 讨论
本研究所分离的104株致病菌中,革兰阳性球菌的比例高于革兰阴性杆菌,其中大肠埃希菌占首位,占22.12%,其次最常见的为表皮葡萄球菌(19.23%),和溶血葡萄球菌(7.69%)。
标本主要来源于儿科败血症患儿,可能与新生儿免疫功能不全,病原菌容易感染有关[2]。
葡萄球菌中,甲氧西林耐药株(MRS)分别占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表皮葡萄球菌、溶血葡萄球菌均为100%。
MRS所占的比例极高,是由于MRS均含有mecA 基因,mecA检测结果和表型检测有较好的相关性;MRS产生青霉素结合蛋白PBP 2a和β-内酰胺酶,故对青霉素和头孢类药物表现出极高的耐药性。
药敏结果显示,葡萄球菌存在多重耐药现象;可能与近年来广谱抗生素的广泛应用,破坏个体的微生态平衡,条件致病菌增殖,细菌耐药性增加有关[3]。
葡萄球菌对青霉素和红霉素的耐药率均为100%,对庆大、苯唑西林、四环素、盐酸克林霉素、氨苄西林、复方新诺明的耐药率也较高;本研究中仅发现1例耐万古霉素的表皮葡萄球菌,对呋喃妥因、莫西沙星均敏感。
呋喃妥因、莫西沙星及万古霉素可作为临床治疗MRS感染的保留药物。
革兰阴性杆菌分离率较高的是大肠埃希菌(22.12%)和肺炎克雷伯菌(3.85%),所分离菌中,大肠埃希氏菌占首位,其中59.09%的大肠埃希菌和50.00%的肺炎克雷伯菌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
ESBL-s主要见于肠杆菌科细菌,是目前肠杆菌科细菌(尤其是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和产酸克雷伯菌),对广谱头孢菌素产生耐药性的最主要原因,它由质粒介导,可使细菌对青霉素和1、2、3代头孢菌素以及单环菌素耐药,但对头孢霉素、碳青霉烯及酶抑制剂复合制剂敏感。
两者对亚胺培南、美罗培南和哌拉西林/三唑巴坦的耐药率最低,其次阿米卡星、头孢西丁,对其他抗生素则显示较高的耐药性。
真菌在这次研究阳性株中,所占比例较小,占6.73%;在检出7例中仅1例真菌孢子对氟康唑耐药,而对两性霉素B、伊曲康唑、酮康唑均敏感;分析原因可能是与患
者本身免疫功能减退有关[4]。
ChristiansenKJ 等[5]的研究显示,耐药菌的检出率呈增加的趋势,联合一个地区的细菌培养及药敏结果,特别是耐药的细菌,选用对病原微生物敏感的抗生素,有助于减少耐药菌在该地区的传播。
本研究统计结果显示,血培养检出菌种类复杂、耐药率高,由于抗生素的不合理使用,细菌耐药性在逐年上升,以致出现了一种可抗绝大多数抗生素的耐药性超级细菌(NDM-1)。
因此,限制抗生素的超限度使用,临床医生应加强血液感染患者血液中病原菌的检查,合理选用抗生素,以利于疾病的治疗。
参考文献
[1]叶应妮, 王毓三,申子瑜.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第3版.江苏: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6: 5641.
[2]叶惠芬,李红玉.赖福才,等.广州地区菌血症常见病原菌及耐药性调查.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2,12(9):707-708.
[3]冯嗣青,张荣艳,陈国安,等.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社区感染和院内感染间的差异.临床血液学杂志,2006,19(5):279-280.
[4]屈玲,府伟灵,徐永涛,等.166例真菌感染分离鉴定及药敏试验结果分析.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4,14(1):110-112.
[5]Chrisitiansen K J,Turnidge J D,Bell J M,et al.Prevalence of antimicrobial resistance in Enterococcus isolates in Australia,2005:report from the Australian Group on Antimicrobial mun Dis Intell,2007,31:392-397.
(收稿日期:2011-05-19)
(本文编辑:车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