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词文体与宋代文人心态

青词文体与宋代文人心态
青词文体与宋代文人心态

青词文体与宋代文人心态

青词与道教祭祀斋醮密切相关,是一种有特定体制和用途的古代常用文体,宋人别集中多见,而今人对其已不甚了了。宋代文人青词具有诚心忏过特质,我们可以此观照其中体现出的种种宋代文人心态,如禳灾除病、祈求延年的祈福心态;忧心前途、全身保安的自慰心态;虔诚自省、谨慎畏祸的约束心态;追荐亡灵、缅怀亲人的哀痛心态等。宋代文人创作的某些青词还流露出作者心态的转折变化,反映出作者在某个人生阶段的心路历程。在中国古典文学中,忏悔文学和忏悔意识此前并不发达,而青词中却大规模地出现忏悔心态,值得关注。研究文人青词有助于洞察古代文人的深层心理活动,把握其微妙心态。

标签:青词;文体;宋代;文人心态;忏悔

随手翻阅宋人别集,会发现一批古代常写常用而今天早已废弃失传的特殊文体,譬如青词就是一种有特定体制和用途的古代文体,宋人别集中所在多有,而今人对其已不甚了了。近年来对于青词,学术界已有多篇论文对其进行了较为系统深入的研讨,如张洪泽的《道教斋醮史上的青词》①、查庆等人的《宋代道教青词略论》②、杨毅的《论唐宋道教青词演变》③等。然而,现有研究的立足点,多是道教立场或角度,迄今尚无专门从文人心态的视角探讨青词者。鉴于青词的诚心忏过特质,对于青词中体现的天人沟通,特别是文人青词表现出的自省、忏悔等特殊心态,似乎还有较大的开掘余地,本文愿在此方面作进一步的探究。

请先从文体概念的辨析解释入手,考察几条有关青词的文献材料:

唐人李肇《翰林志》云:

凡太清宫道观荐告词文,用青藤纸朱字,谓之青词。④

宋人程大昌《演繁露》云:

今世上自人主,下至臣庶,用道科仪奏事于天帝者,皆青藤朱字,名为青词。恐初立此体时,是仿道仪也。⑤

明人徐师曾《文体明辨序说》引陈绎曾话云:

青词者,方士忏过之词也。或以祈福,或以荐亡,唯道家用之。⑥

清人吴曾祺《文体刍言》云:

青词,亦于斋醮用之。唐人为之滥觞,宋人文集中亦常常有之。至于嘉靖中,道教盛行,天子一意焚修。一时词臣争以此迎上意。谓之青词者,盖以青纸书之

(完整版)魏晋南北朝文学试题库

魏晋南北朝文学试题库 一、填空 1、建安文坛的领袖人物是曹操,其最负盛名的作品是《短歌行》。 2、中国现存第一首成熟的七言诗是曹丕的《燕歌行》。 3、建安时期最负盛名的作家是曹植,[南朝梁]钟嵘《诗品》称之为“建安之英”。 4、曹植的生活与创作以建安二十五年为界分前后两个时期。其前期的代表诗作是《白马篇》,后期的代表诗作是《赠白马王彪》。 5、被[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才略》称为“七子之冠冕”的作家是王粲。他的代表诗作是《七哀诗》。 6、建安时期,著名的女诗人是蔡琰,其代表作是五言体的《悲愤诗》。 7、继建安之后的正始诗坛上,最具代表性的作家是阮籍和嵇康。 8、阮籍,字嗣宗。曾为步兵校尉,故世称阮部兵。他的代表作是《咏怀诗》。 9、西晋太康、元康时期,诗坛出现了一些诗人,“二陆”即陆机和陆云,“两潘”即潘岳和潘尼,“一左”即左思。 10、陆机的《拟古诗》12首,是模仿《古诗十九首》写成的。 11、后人写哀念亡妻的诗以“悼亡”为题,是受了潘岳的《悼言诗》影响。 12、西晋诗坛以写游仙诗而闻名的诗人是郭璞。他的游仙诗是借游仙以抒怀。 13、东晋玄言诗的代表人物是孙绰和许询。 14、现存南朝民歌的内容比较狭窄,绝大多数是情歌。 15、最为杰出的北朝民歌是长篇叙事诗《木兰诗》。 16、北朝民歌中有一首反映北方民族的游牧生活、描绘北国草原的辽阔壮美的诗篇是《敕勒歌》。 17、扭转玄言诗风,开创山水诗派的第一人是谢灵运。他的代表作是《登池上楼》。 18、在南朝诗坛上,并称“颜谢”的诗人是颜延年和谢灵运,并称“大小谢”的诗人是和谢灵运、谢眺。 19、谢灵运诗歌创作的结构多半用“记游写景说理”这种章法。

从《世说新语》看魏晋士人的处世态度与思维方式

从《世说新语》看魏晋士人的处世态度与思维方式 摘要:《世说新语》是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笔记小说”这主要代表作之一。全书中共有一千多则,每次和文字长短不一,所涉及内容也相当广泛。既有作者对作品的品评,又有文学审美观念等等方面的材料。本文试图以《世说新语》文本为基础,探讨魏晋时期人们的处事态度及思维方式。 关键词:世说新语;儒道佛;处世态度和思维方式 洞悉历史,我们都知道魏晋时期是上接秦汉,下启隋唐的分裂动荡年代,同样也是一个文化大放光芒的时代,世说新语孕育在这样一个最好的时代和最坏的时代自然而然也 带着这个时代的烙印,即一种独特的经世之道。《世说新语》是一部记录了魏晋士大夫逸闻轶事的笔记小说,遍观全书,我们可以感受魏晋时期上流社会的风尚和几代世人的群像。更值得探究的是,《世说新语》的思想内涵是一种信仰的交汇,儒家思想、道家思想、佛家思想皆可从中折射出光芒,而儒道佛的思想寓于一系列的人物记事又恰如其分地彰显 了魏晋士大夫的处世态度和思维方式。 一、老庄的道家思想在魏晋乱世的精神救济 魏晋时期,政局动荡不安,专制独裁统治着朝野。曹操统一三国分裂之后大揽人才,扬言不忠不孝没有关系只要具

有经世之才即可,后因猜忌心日益加重残杀杨修,又因孔融对时事的批判而以不孝罪名加害于他。司马懿取代曹氏天下之后也因猜忌杀害竹林七贤的嵇康。整个混乱混沌的魏晋时代笼罩在漆黑的政治漩涡之中。对知识分子的肆意残杀使得士人对朝不保夕的恐慌与日俱增,于此,老庄哲学成为了这一时期士大夫的精神良药。魏晋士大夫厌恶乱世,回避政治,崇尚老庄的逍遥境界以此来寻求处事上的超然。例如:有大人先生者,以天地为一朝,万朝为须臾,日月为扃牖,八荒为庭衢。行无辙迹,居无室庐,暮天席地,纵意所如。止则操卮执觚,动则挈?}提壶,唯酒是务,焉知其余?以天地为一朝,万年为一瞬,日月为门窗,八荒为庭院,将饮酒作为唯一要务的逍遥生活即是对老庄哲学的外化,是士大夫在乱世中用逍遥派的安逸对我自我的救赎和对世道的抗拒。老庄思想对魏晋时期士人产生了巨大影响,从《世说新语》中我们不难发现许多文人正是在这种思维的引导下安顿和实践 自己以谋求浊世里自己一方太平,虽然他们缺乏政治力量与政权抗衡,但他们却以其精神的力量显示其不朽的魅力[1]。 二、佛家思想在魏晋时期的镇定之效 南朝刘宋时期,佛教文化从边缘地位一跃为主流文化。《世说新语》的编纂者即有一部分为僧人,而《世说新语》中也记述了诸多关于崇佛人士和僧人日常的篇幅,一系列生动的描绘传达出佛教在魏晋时期的影响之大。不难揣摩,因

心理自我剖析

心理自我剖析 今年我20岁了,正读大二。平时学习、工作比较忙,很少有时间能静下心来进行一番心理自我剖析。首先谢谢老师给了我这样的一个机会。 如何评价我的发展史?20岁的人生,到达的地方虽不算远,但走过的路却不算少。从小到大,我觉得自己一直都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生活在一个和谐的小康之家;从小学、初中到高中,学习方面的表现都不错,深得老师的器重;跟同学们的相处融洽,在平时生活中能交到不少的知心好友...我有许许多多美好的童年回忆,从这些成长经历中,也培养了我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朋友们都说评价我单纯直率、幽默风趣,所以我是在友谊的浇灌下茁壮成长上起来的。也许这是因为这样无忧无虑的生活,没经过什么大风大浪的事情,所以我应对挫折的能力相对比较弱。人生的第一次低谷应该是在我的19岁——高考的那一年。考场上的失利,使我跟心仪的大学失之交臂。这是与之前几乎是“一帆风顺”的经历完全不同的。人生的轨迹就此改变了,我曾一度陷入深深的低落情绪中不能自拔。幸好,我懂得积极调整自己的心态,懂得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来充实自己,例如旅游、爬山、看电影、写读书笔记等。还有长辈们的建议、好友们的开解,都让我感受到:生活,没有什么过不去的。跌倒了,爬起来,前路还是无限宽广的。 要评价别人很容易,可是要评价自己就很难了。我是一个动静皆宜的人,平时在与人交往的时候,往往会展现出自己活泼好动的一面;但当我一人独处的时候,我会捧一本书、端一杯茶,悄悄地躲进自己的小世界里,安静地做我自己想做的事情,思考我要思考的问题。我觉得我身上有5个好的品质:友善、孝顺、体贴、执着、真诚。我是一个很重视友情的人,失去友谊对于我来说是不可想象的世界末日。在生活中,我发现,只要留心周围的人和事,绝不吝啬一个简单的微笑,你就能同样收获到别人真诚的回应。我很热爱我的家庭,我的爸爸妈妈为我的健康成长付出了很多很多。“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我要孝顺我的父母,平时从细微处关心他们,也好好好努力,为让他们以后能过上更好的生活而努力学习。体贴,也是很考验一个人的品质的。学会关心他们,懂得换位思考,站在别人的角度上看问题,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会变得简单多了。执着,体现在我的为人处事上。在学习上,我会执着地追求高效率的学习方式;工作上,我会执着地克服困难,把繁琐的部门工作顺利完成。在一些人看来,也许我做的都是无用功。是啊,部门工作尽管琐碎,但是从这些琐碎的工作中,能锻炼我的耐心和韧性,使我的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能有如此大的收获?难道我的执着是不值得的吗? 我觉得我还要加强这5方面的能力:适应能力、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面对困难时的毅力和魄力、还要加强自身的科学文化素养。当我来到一个新的环境当中,我总需要好一段时间去适应周围的一切,对未知事物敏感度较差,所以,我需要提高我的应变能力。因为我们将来面对的是一个大社会、大环境,与人沟通需要不断地加强,团队合作是一种常规工作运作模式,我要有意识地培养自己这几方面的能力。做事不可能一直都是一帆风顺的,必然会碰壁,这就需要我们要在困难中锻炼起我们的毅力和魄力,然后把非凡的毅力和魄力运用到实际困难中去。这也是对我们做人的客观要求。另外,作为一名学生,学生的天职就是学习,必须树立起正确的观念,不断地增强自身的科学文化素养,使自己成为一名品学兼优的现代大学生。 我最近大部分是时间都感觉到空虚和迷茫。我分析了一下,主要是由两个方面的原因造成的:一、升上大二以后,课程一下子变得多起来,而且大一由于部门工作耽误了一些学习,现在感觉学习比较吃力,有点跟不上;二、来自对前程的未知。很多同学到了大二都有了一

魏晋风度(自由的历程)

自由的历程 ——魏晋风度的前世今生 在浩浩汤汤的历史长河中,有那样一个时代叫作魏晋;在卷帙浩繁的文学典籍中,有那样一种文学叫作魏晋文学;在文脉悠远的中华文化中,有那样一种气度叫作魏晋风度。魏晋风度是一种向往自由的新的人格境界的开辟,是儒学与道学矛盾与融合的演绎,也是“风清骨俊”审美意识的彰显。魏晋风度在人格上,哲学上,美学上都独树一帜,反映了中华民族,尤其是士阶层,开始自觉走上追求自由的历程,开一代风气,长一朝精神,为时人感悟,为后人景仰。魏晋风度作为那个时代的标签,其意蕴却未止于当时,早已融入中华文明的血脉之中,历久弥新。 本文将从分析魏晋风度产生的时代背景入手,进而从人格,哲学,美学三个方面发掘魏晋风度的精神实质——追求人的纯粹的自由,从而尝试探讨魏晋风度对当今时代的影响和意义。 一.先说个大概——魏晋风度的时代背景与代表人物 魏晋两朝所在年代为公元220—420,前后历200年。汉末以来,社会动荡,黄巾起义、董卓之乱、军阀混战,人民死伤无数,白骨蔽野。降及曹魏,统一北方,然曹操多猜忌,文士多有折损。正始之后,司马代曹,以名教治天下,名士去其半,文人噤声。 这一时代充满了战争——三国鼎立互相征伐,政治斗争——曹植与曹丕的帝位之争,朝代更替——司马代曹,以及民族危机——五胡乱华。这一时代在历史学家眼里定然是不折不扣的乱世,但从另一角度去看,由于统治阶级忙于政治斗争,未对意识形态做出严格规定,于是造就了文学、艺术以及哲学的大发展,形成了风采熠熠的魏晋风度。 魏晋之时,有太多因素造成个体的非正常死亡——战乱、瘟疫、政争等等,因此魏晋文人把这种对生命易逝,人生无常的体验转化,升华为诗歌、晏游、饮酒,通过自己的生活实践反映内心的忧伤和恐惧,表达向往自由和追求超脱的人生理想。 魏晋的故事须由魏晋名士来演绎,魏晋一代,大致包含了五个文人群体:建安七子、正始名士、竹林七贤、王谢世家、桃源陶令。这五个群体虽然政治抱负不同,但在文脉上一脉相承,在人格追求上也以清隽飘雅而相契合。 二.师法自然,放诞不拘——魏晋士风与人格 在政治黑暗,礼教束缚的年代,出现了文人集体失语的现象,但魏晋文人的特点就是不说话也不会停止对假礼教的批判与反抗,不会停止对自由人格的永恒追求。在魏晋名士眼中,自由就是顺从自己的天性,任性而为,随心而动。这源于他们对生命最细致的体察,“朝为媚少年,夕暮成丑老”(阮籍《咏怀诗》其四),这是对人世短促的感叹,既然人生苦短,那就顺势而为,出世隐逸,寄身自然;“乘云御飞龙,歔欷叽琼华”(阮籍《咏怀诗》其七十八),表面上游仙崇道,实则是追求自身从现实的解脱。从文学主旨看无论是感叹,忧伤亦或游仙,都归结为对自然无为的复归,对自身解放的呼唤。 然而,让魏晋文人成为魏晋名士,让魏晋士风成为魏晋风度,师法自然还不够,真正让魏晋名士别具一格的是他们放诞不拘的人格特质,魏晋的名士无论从仪容仪表上还是从生活践行上都体现了这一点。刘义庆的小说《世说新语》为我们提供了观察魏晋名士生活状况和心理情境的绝佳材料。 魏晋名士大都注重仪表,男子傅粉也不是奇事,但真正的雅士绝不粉饰。“何平叔美姿仪,面至白;魏明帝疑其傅粉。正夏月,与热汤饼。既啖,大汗出,以朱衣自拭,色转皎然。”(《世说新语·容止》),明帝怀疑何平叔傅粉,便亲自试验,发现其出汗后面色更为皎白。美男子嵇康“岩岩若孤松之独立;其醉也,傀俄若玉山之将崩”(《世说新

《古诗十九首》的乱世文人心态

《古诗十九首》的乱世文人心态 苏东坡有三封信,是他人道精神的体现:一是在靖江时给曾将他一贬再贬的宰相章的儿子章援的回信;二是在黄州时给鄂州太守朱寿昌写的反对杀婴恶俗的信;三是元佑七年(1092年)给皇太后上书请求宽免贫民欠债的那封信,这三封闪耀着人道主义光辉的信,映照出苏东坡坦荡的胸怀,善良的人性。 给章援的回信,可说是他生命最后岁月的人性闪光。当时(1101年6月),他刚从流放地海南赦免回到内地,滞留在靖江,年初在仪真得的病,此时有加重之势。出人意料的是,原来不遗余力地迫害他的章却在一年前被贬到了雷州半岛,他儿子章援正前去探望,也到了靖江,想去见苏东坡又不好冒昧前往,于是就给苏东坡写了一封信。章援的这封信,也是想探探苏东坡对他父子的态度如何,让他万没想到的是,苏东坡的回信对章家丝毫没有仇恨,更没有幸灾乐祸。苏东坡在回信中说: “某与臣相定交四十余年,虽中间出处稍异,交情固无所增损也。闻其高年寄迹海隅,此怀可知。但已往者更说何益?惟论其未然者而已。……书至此,困惫放笔,太息而已(1101年)六月十四。”写此信,离他七月二十八日去逝,仅一个月又十四天。

对使他遭受巨大苦难,远贬至惠州,还觉不够,又在他六十高龄时,再贬至儋州的施与者当时的宰相章,苏东坡确乎没有什么仇恨,更未想到要报复他。相反,当听说章被远贬后,还为之感到难过。这是怎样的胸怀品质啊!那些蝇蝇小人真应感到羞愧。 在黄州的后两年,苏东坡“身耕妻蚕,聊以卒岁”,过着衣食足以自给的生活,他也很满足。但当他得知鄂州、黄州有溺死初生婴儿的恶俗时,就感到痛心,坐立不安,并立即给鄂州太守朱寿昌写了一封信,信中说,听本地书生“偶说一事,闻之辛酸,为食不下”。还举例说明了岳鄂间乡民溺杀婴儿的事实,并提出了解决办法:一是对乡民“告以法律”,绳之以法;二是对“贫甚不能举子者,薄有以周之”。他说“人非木石,亦必乐从。但得初生数日不杀,后虽劝之使杀,亦不肯矣。” 他这样做只是感到高兴,不是要捞取资本,也不是钴名钓誉。这就是他人道本性使然,自身正遭受挫折,生活要自耕自给,见到弱小无助者,却挺身而出,这方显出大丈夫的英雄本色,更令人敬佩。 元佑七年(1092)江南大水酿成巨灾。大批难民渡江北上,逃离江南。水退以后,一片荒凉。到处有田无人,有人无粮,有种子而无耕牛。“殍死之余,人如鬼腊”。苏东坡说地方官员“小人浅见,只为朝廷惜钱,不为君父惜民”。同年五月

论唐代文人贬谪与文学之关系

论唐代文人贬谪与文学之关系 论文关键词:高适,边塞,诗歌,仕途 论文概要:古语云:“学而优则仕”在每个文人心中都有着自己的政治抱负,有着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在唐朝科举制实行之后文人仕途之路放宽,但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当文人在仕途上一帆风顺时,他在文学上的才华可能就会受到抑制。而当文人怀才不遇时,则恰恰可能是他文学才能大放异彩之日。本篇论文主要是想通过唐朝诗人高适一生的四个阶段来说明流传千古的文学佳作往往出现于作者困顿之时。 一、功名不成,才华初现 高适,字达夫、仲武,景县(今河北衡水)人。高适自小便胸怀大志,想要建功立业。然而20岁西游长安便迎来了人生中的第一个打击。功名不就,失败的高适回到了洛阳,但他却没有因此颓废,并且开始在诗歌方面逐渐展示出了自己的才华。仕途上的失败反而打开了他在文学上的大门。开元二十年之前,高适一直困守洛阳,在这几年中虽然他的仕途没有任何进展,但是他却留下了不少脍炙人口的诗歌,其中最有名的便《别董大》,在诗中作者流露出一种对朋友的自信,同样这也是他对自己的自信。有时我不禁在想,若高适早年功成名就仕途畅通,那他还会有后来辉煌的诗歌篇章吗?仕途上的琐事诸多,很可能会影响高适在文学上的创作。所以虽然对于高适来说仕途坎坷是不幸的事,但对于一位诗人来说这个不幸恰恰有可能是最幸运的事。 二、游历边塞,创作极盛 开元二十年之后,高适做出了一个重要的决定,就是游历边塞。这个决定使得唐代诗坛上又多了一颗璀璨的边塞明珠。人们常说:“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对于高适来说也一样,他正是因为真正体验了边塞的生活才能写出那些流芳千古的名诗佳作。在此时,高适那激昂慷慨,雄浑悲壮的诗歌风格才得以显现出来。这是只有在边塞那苦寒之地才能体会到的呀。若高适是整日居于庙堂之上的官员,他又怎么能写出“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的诗句呢。官场上的声色犬马,曲意逢迎对于高洁典雅的诗歌来说只能是一种莫大的讽刺。诗歌的创作需要的一种高尚的心灵,而官场上黑暗则会使一颗明珠蒙尘。文学与政治既冲突对立又相互联系,实在是一对让人捉摸不透的兄弟呀。 三、初入仕途,诗歌依在 天宝十二载对于高适来说是他人生中的转折点。这一年他担任了哥舒翰的幕僚。在这一段时间,他仍然并未正式步入官场,因而得以继续创作。此时的高适对于民间的疾苦有了一个清晰的了解,写了不少反映民间的现实诗歌。这种风格的转变来源于他人生的转折。初入仕途的他想必怀着一颗为国为民的心,而作为一个文人在这种心态下反而更能激发他的文学才华。有时对诗人来说,小官或许才是他们最好的归宿,可以贴近现实,创作文学,但这是对于文人。高适想当的不仅仅是文人,还有政治家。 四、仕途极达,诗歌不复 至德元载后,对于高适来说或许是他最高兴的一段时光了,因为他终于在仕途上获得了成功。另一方面,他也从一个文人正式转化了政治家。从他对昔日友人李白的态度中就可以看出,他已然成为了一个真正的政治家了。在这一段时期中高适虽然也有一些佳作,但于之前相比,实在是逊色许多了。官场上勾心斗角让他不复再有诗歌上创作的源泉。古语云:“有得必有失”想必说的便是如此。 司马迁曾说:“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对于唐代诗人来,仕途上的贬谪往往是他们在文学上创作的源动力。所以,诗人困顿之时,往往是千古佳作诞生之日。 ·

浅谈魏晋风度的美学意蕴

浅谈魏晋风度的美学意蕴 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文学也随之而变,文学的自觉和文学创作的个性化也开始了,魏晋风度随之而至。魏晋风度是魏晋名士表现出来的哲学态度、处世方式和人格精神,是魏晋时期文化哲学最直接与深刻的体现,也一直是后世文人景仰的对象和追求的目标。叶朗曾说过:“魏晋南北朝可以说是中国美学思想史上的第二个黄金时代。” 一、魏晋风度的产生 “魏晋风度”一词,应该出自鲁迅先生1927年7 月的演讲《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以率真、坦荡、放浪、淡定、自然、旷达作为其注解,皆无不妥。它是一种美学观,也是一种人格范式,所谓真名士自风流。美学上,表现在作品的“风清骨骏”,即“文情并茂、结构严密、刚健郎畅的美”;人格上,知识分子崇尚个性、自由,保持自己的尊严,“诗文言志”,不曲意奉承政治当权者。与陈寅恪先生为王国维作的墓志“自由之精神,独立之思想”有异曲同工之妙。 魏晋是政治黑暗而混乱的时代,也是人觉醒的时期,士子思想活跃,个性意识增强,其主要标志是生命意识的觉醒。三国纷争,紧接着是司马氏的篡权,百姓流离失所,士子无所依归,生活在这样动荡的社会中,人们感到生死无常,生命如海中孤舟,随时有覆灭的危险。 宗白华先生在《美学散步》中指出的:“汉末魏晋六朝时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苦痛的时代,然而却是精神上极自由、极解放、最高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因此也就是最富有艺术精神的一个时代。”这种复杂的情形成就了后人所盛誉和向往的“魏晋风度”。在阮籍、嵇康身上,他们惊世骇俗、天马行空的思想,特立独行、自由奔放的个性,便是“魏晋风度”的最好注脚。 二、魏晋士人的价值取向魏晋士人身处极端动荡的社会之中,生命常常一纵即逝,且又被繁复的礼教所束缚。 在如此背景下,魏晋士人寻求精神的自由解放,体现在现实中就是一种放达不羁的生活方式。他们不拘于礼法,不泥于形迹,心系自然,真实率性,以此来追求达到内在精神上自由之极境。 正如宗白华先生所言:“魏晋人以狂狷来反抗这乡愿的社会,反抗这桎酷性灵的礼教

魏晋南北朝文学作品一览表

《中国古代文学史概论作业》魏晋南北朝诗歌文学一览表 文学时期代表人 物 代表作品特点 建安文学三曹: 曹操、 曹丕、 曹植; 七子: 孔融、 陈琳、 王桀、 徐干、 阮瑀、 刘桢、 应玚 蔡琰 诗歌 七子"以写五言诗为主。五言诗是直到东汉后期才兴盛 起来的新诗体,桓、灵之世"古诗"的出现,标志着五言诗 已经初步成熟。而"七子"的优秀五言之作,写得情采飞扬, 变化多致,使五言诗在艺术上更臻于精美。如徐干的《室 思》就比同一题材的《青青河畔草》或《冉冉孤生竹》写 得细腻深厚。而陈琳《饮马长城窟行》、阮瑀《驾出北郭 门行》等都作于汉末战乱发生之前,其写作时间不一定比 "古诗"晚,它们在五言诗发展史上的重要性就更加值得重 视。 辞赋 "七子"写了大量的小赋,他们在张衡、蔡邕等已经取 得的成就基础上,为小赋的进一步繁荣作出了贡献。"七子 "的小赋有三点值得注意: ①取材范围更加扩大,题材的普通化、日常化进一步 冲淡了过去大赋的贵族性质; ②反映社会现实的功能更趋加强,直接描写政治事件 的作品有所增多; ③抒情色彩愈益浓厚。对于"七子"的赋,曹丕在《典 论·论文》中曾给予了相当高的评价,刘勰在《文心雕 龙·诠赋》中也表示了同样的意见,还特别认为王粲、徐 干二人是曹魏一代的"赋首",说他们可与宋玉、司马相如、 左思、潘岳等并列。 散文孔融的章表,陈琳、阮瑀的书记,徐干、王粲的论说 文,在当时都能独树一帜。它们的共同优点就是曹丕所说 的"文以气为主"(《典论·论文》),贯注了作者独特的气 文学史上的建安时期从黄 巾起义到魏明帝景初末年,大 约五十年时间。在东汉末群雄 并峙逐鹿中原的争夺兼并中, 曹操完成了统一北方的大业, 并吸引大批文士,形成了以曹 氏父子为核心的邺下文人集 团。建安诗歌便是社会由分裂 动荡趋向统一这一历史时期 的产物。“世积乱离,风衰俗 怨”的时代特征,建安文人开 阔博大的胸襟、追求理想的远 大抱负、积极通脱的人生态 度,直抒胸臆、质朴刚健的抒 情风格,形成了建安诗歌所特 有的梗概多气、慷慨悲凉的风 貌。为中国诗歌开创了一个新 的局面,并确立了“建安风 骨”这一诗歌美学风范。 建安时期是文学的自觉 时期,建安文学中所反映的人 在社会角色义务之外,还有个 人的情趣,爱好,公共的社会 生活之外还有私人的日常生 活。建安文学是充分展示个体 生命的文学,它充分展示着伟 大的生命精神,具有恒久的魅 力和价值.。 东汉王朝恢复,曹操便制 订了“外定武功,内兴文学” 的治国方针。曹操在逐个消灭

明清文人的疏离心态及其意象载体

明清文人的疏离心态及其意象载体 梁文宁 (广东教育学院中文系,广东广州510303) 摘要:明清时期一些文人热衷于写“落花”组诗,反映出一股“疏离”心理潜流在滋长。明代唐寅等人吟咏落花,以散漫自纵的生活态度疏离士大夫主群体;明清易代之际的遗民诗人吟咏落花,以飘零自守的精神气节疏离当朝统治者;清中叶袁枚吟咏落花,以洒脱自适的生活观念疏离主流价值取向;晚清龚自珍吟咏落花,以激愤和前瞻的姿态疏离主流社会。从这种疏离主流的心态可以感受到明清知识分子对精神自由的渴求,以及对传统文化精华的解悟。 关键词:疏离心态;落花诗;唐寅;遗民诗人;袁枚;龚自珍 中图分类号:I 20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754(2005)06-0062-05 收稿日期:2005-07-08 作者简介:梁文宁(1950-),女,广东三水人,广东教育学院中文系副教授。 我们所说的疏离心态,是指与社会主流意识相悖离,表现出个体生命体验、个体生活追求、个体价值取向的一种心理状态。社会主流意识体现着同时代人们公认的道德评判、共同人格理想以及群体价值取向,营造社会的凝聚力,对社会稳定发展的作用毋庸置疑。然而,历史上存在的疏离潜流也不容忽视。疏离并非全是社会破坏力,尤其在明清时期,传统主流意识已经凝滞僵化,成为束缚社会发展的阻力时,疏离心态含有进步性,它是知识分子不随俗、不从众、不阿权而独立思考的产物,它是一股突破墨守成规的创新力量。我们注意到,出现于明清时期的落花组诗可以说是明清文人疏离心态的意象载体。明代以前,落花意象常出现在文人墨客的笔下,逐渐凝成伤逝自怜的惯用意象内涵;但似乎仍属于触景生情式的自然意象,并未成为着意表露某一类型社会人格的人文意象。明清时期,一些诗人热衷于写落花诗,且常以组诗形式吟咏落花,动辄几十首。这些落花组诗已经不再是偶有所触而为之,而分明寄寓着作者的人生追求以至理性思考。本文拟分析几个个案,探讨明清文人中的疏离心态潜流。首先引起我们注意的是明代弘治年间以唐寅 (1470-1523)为代表的吴中“才子”们唱和的《落花诗》,沈周首唱30首《落花诗》,和者甚众。据载, “唐子畏居桃花庵,轩前庭半亩,多种牡丹花,开时邀文征明、祝枝山赋诗浮白其下,弥朝浃夕。有时大叫恸哭。至花落,遣小伻一一细拾,盛以锦囊,葬于药栏东畔,作落花诗送之,寅和沈石田韵三十 首”。[1](卷三,P9) 现存唐寅《落花诗》,一见于后人辑录 的《唐伯虎全集》,[2]一见收藏于苏州市博物馆的唐寅书法真迹《落花诗册》,[3]两者文字和编次多有出入。估计是由于唐寅吟成后,不止一次抄录并加以修改,足见诗人及其交友对这组诗歌的偏爱。 唐寅《落花》组诗的最后两句云:“和诗三十愁千万,肠断春风谁得知?”可见诗人寄寓在“落花”形象上的感情依然是传统的伤感基调。然而他的感伤并非无病呻吟,其中有着身世投影和心态流露。唐寅29岁中应天府解元,次年于北京会试时,受科场作 弊案牵连,被捕入狱。出狱后又曾被蓄志篡逆的朱宸濠罗致麾下,好容易才脱身。了解诗人遭遇后,对其落花诗中的感伤自怜和牢骚不平则不难理解:“国色自来多命薄”,“国色可怜难再得”,“昭君偏遇毛延寿,炀帝难留高丽华”,“千年青冢空埋怨,重到玄都只赋诗”,“多少好花应落尽,不曾遇着赏花人”,“命薄错抛倾国色,缘轻不遇买金人”,“休向东风诉恩怨,自来春梦不分明”,“控诉欲呼天北极,胭脂都付水东流”。诗人为落花发出这些哀婉痛惜,正是感怀 第25卷 第6期广东教育学院学报 2005年12月Vol.25 No.6Journal of Guangdong Educatio n Instit ute Dec.2005

从盛唐边塞诗看文人心态

从盛唐边塞诗看文人心态 彭 勃 (湖南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湖南长沙410200) 摘 要:从心理的角度对盛唐边塞诗人所折射的文人心态进行分析,认为边塞诗反映了盛唐时期文人们的建功立业、忠君爱国、开放旷达、自信乐观、激昂豪迈和慷慨悲壮的心态。 关键词:盛唐; 边塞诗; 文人心态 中图分类号:I207 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9743(2004)03-0084-03 On The Literators Mentation Through the Frontier Fortress Poets of The Prosperous Tang PE NG Bo (H unan Colle ge of In formation Changsha H unan 410200) Abstract :This article,by means of analyzing psyc hologically the literators mentation reflected form the frontier for -tress poe ms of the prosperous Tang,states the point of view that frontier fortress poe ms e xpress the literators personalilties and enthusiasm of making achieve ments,loyalty to the lord and the country,resilience and making achievements,loyalty to the lord and the country,resilience and opening,self-confidence and optimism,inflammatory and heroism,as well as im -passion,solemnness and excite ment Key words :prosperous Tang; frontier forrtress poem; literator s mentation 收稿日期:2004-03-07 作者简介:彭勃(1968-),女,湖南汨罗人,湖南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讲师,从事中国古代文学方面的研究。 盛唐诗坛群星灿烂,是中国古典诗歌创作的黄金时期。在众多诗歌流派中,豪迈壮丽的边塞诗独树一帜,涌现出了以高适、岑参、王吕龄、李欣、王之涣等为代表的一大批优秀的边塞诗人。即使像诗人大家李白、杜甫,山水田园诗派的王维、孟浩然,他们的诗作中边塞诗也占了较大篇幅。这些边塞诗以广泛的取材,新奇的意境,健康明朗基调,丰富的写作技巧,在盛唐诗坛上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历来受到诗评家的重视与称赞。本文拟对盛唐边塞诗所折射的文人心态作一番剖析,以期从另一个角度来审视盛唐时期边塞诗的创作。 一、建功立业的心态 唐代发展到盛唐,已有了近百年的历史,出现了封建社会中前所未有的繁荣局面,在这恢宏强盛的国力下,迸发出一种昂扬奋发、努力进取的时代精神。当时的人们尤其是文人,为时代精神所鼓舞,有一种强烈的入世思想,渴望有一个能让他们纵驰骋的天地,实现他们的远大理想。而唐朝帝国在军事制度方面的改革打破了文人只有通过科举才能走上仕途的格局,给他们开辟了一条封侯的捷径。如在兵制上,初唐的兵制是府兵制,平时大部分士兵从事农耕,寓兵于农, 若四方有事,则命将以出,事解辄罢,兵散于府,将归于朝 (新唐书 兵志 ),这种制度在一切发展只是刚刚起步的初唐,不失为一种很好的制度,但 士人皆耻为之 ,( 新唐书 兵志 ),自然难以激发起文人从军的热情。盛唐 的兵制则改为募兵制,一切请募士守卫,对他们特加优惠,奖励军功。人们可以此为跳板,走上仕途。开元时期,从张嘉贞开始, 王睃、张说、萧嵩、杜暹皆以节度使入知政事 ( 新唐书 李林甫传 ),于是朝廷内外很快就形成了以征战为荣的风气,自然也激发了文人从军的热情。另外像方镇之设也激发了文人的从军热情。各镇主帅设立幕府,聘请各种官员为辅佐。文人一入幕府,不仅有了谋生的职业,而且还可以通过主帅的推荐而为朝官,如封常清先为高仙芝幕府,后被提拔为安西四镇节度使,自然成为从军者的榜样。 由于这种特定的时代背景与具体的文人心境的融会,就形成了一股文人从军热,如高适从军河西,岑参往来陇右。高适五十三岁时再一次从军河西,为能实现自己建功立业的抱负而十分高兴,走到历来令人 遥望秦川,肝肠断绝 的陇山,还以 王程应未尽,且莫顾刀缳 ( 入昌松东界山行 )来激励自己。已六十余岁高龄的李白还企图入李光弼幕,来实现自己的报国之志。于是文人从军由初唐的细流终于演变成盛唐的大潮,在这大潮的背后,遮掩着他们对建功立业的强烈追求。虽然,有许多边塞诗的作者并没有从军边陲,但在他们的边塞诗中,已十分明显地表达了这种心愿。李白 愿为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 塞下曲 其一),杜甫 男儿生世间,及壮当封侯 ( 后出塞 ),王维 一身转战三千里,一剑曾当百万师 ( 老将行 ),就是这种心态的体现。普列汉诺夫说过 任何一个民族的艺术都是由它的心 第23卷第3期 怀化学院学报 Vol 23 No 32004年6月 JOURN AL OF HUAIHU A UNIVERSITY Jun .2004

论魏晋南北朝社会对于文人心理的影响

论文 论文题目论魏晋南北朝社会对于文人心理的影响 班级高一六班 课程语文选修 指导教师赵利世老师 东北育才双语学校 2009年12月20日

从泰始元年十二月普武帝司马炎代魏起,到隋朝灭陈,统一南北,前后共有三百二十三年(公元266年2月到589年2月)。三百多年间,除西晋统一后的二十年外,分裂、割据、混战,迄无间断。但是,如果换一个角度看,这又是一个充满着希望的时期。无数仁人志士从来没有忘怀过?定于一?的教导(孟子答梁襄王问?天下恶乎定?语,见《孟子〃梁惠王》上),他们艰苦奋斗,一批人失败了,另一批人继之而起,终于为隋唐的统一奠定了基础。本文拟对我国魏晋南北朝社会现状对于魏晋文人心理的影响进行探讨。 一、魏晋时期历史概论及各阶级的生活状况 (一)魏晋时期历史文化状况 这是一个交织着光明和黑暗的历史时期。 第一,数十万以至上百万人颠沛流离的惨状竟屡屡出现。长安、洛阳、邺、建康、江陵等名城都曾茂草丛生,有的还发生过多次。 第二,大片古代文明被毁灭,相当发达的地区竟变得与洪荒的原野不相上下。; 第三,人口也大面积锐减,记录的数字还不到汉代盛世的三分之一; 第四,各族之间,尽管有相互虐杀的悲惨事实,然而交流、融合毕竟是历史的主流。三百多年后,中国人数最多的民族——汉族在吸收了大量新鲜血液后,以崭新的面貌屹立于世,这可以说是世界史上的一大奇迹; 第五,两晋南北朝又是中国文化成就大量涌现的时期。哲学、文学、艺术、自然科学、工艺都有美不胜收的成就。在多灾多难的时期中,古

人成就之丰富多彩,令人不能不赞叹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精神和惊人的创造能力。而印度文化的大量输入,又使中土文化更增华采,格外耀目。 (二)社会阶级等级状况(士与庶之别) 两晋南北朝时,士族和庶族有严格的区别,而且在南朝时特别严重,是当时极重要的社会现象。 1.士庶之别究竟严格到什么程度,我们只要看几件轶事,就可以明白。 刘宋有个徐爰,熟悉朝章国故,文帝命将出师,常派他到军前传达机宜。文帝要提高他的社会地位,命王球和殷景仁同他相知。王球出身于门第最高的琅邪临沂王氏,他拒绝和徐爰往来,说:?士庶区别,国之章也,臣不敢奉诏!?文帝碰了这个钉子,非但不能强迫他,而且还要自己承认不对。刘宋时还有两件性质相同的事。中书舍人秋当、周赳去访问同事张敷。周赳怕他不肯接待,说还是不去的好。秋当却很有信心,说:?我们都是员外郎了,如何不能同坐。?两人到了张家,刚刚坐定,张敷便命左右把自己的坐床移得离客人远些。秋、周二人无可奈何,只得灰溜溜地告辞而去。这是一件。右军将军王道隆是个有权有势的人士,但是他到了从荆州刺史任上被召还都的蔡兴宗家里,蔡兴宗不叫他坐,他就只得一直站着。这是又一件。 南齐武帝时,又有中书舍人纪僧真求为?士大夫?(士族)不得的事情。中书舍人官品不高(七品),但是?入值阁内,出宣诏命?,是皇帝身边的要人,有权有势,?外快?也多。纪僧真出身武吏,做官做

西晋文人心态

本科毕业论文 ( 2014届 ) 题目:西晋文人心态研究 学院:文学院 专业:汉语言文学 学生姓名:杨洁学号: 31201041040 指导教师:陈玲职称:讲师 完成时间:2014年 5月 1 日 成绩: 黄山学院教务处制

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兹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指导老师指导下独立完成的研究成果。本人在论文写作中参考的其他个人或集体的研究成果,均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依法享有和承担由此论文而产生的权利和责任。 声明人(签名): 年月日

目录 中文摘要 (3) 英文摘要 (4) 引言 (5) 一西晋时期文人的心态 (5) 二西晋文人心态形成原因 (6) (一)政治背景 (6) (二)人格模式 (7) (三)思想的嬗变 (7) 三对文学创作的影响 (8) (一)仕与隐的双重变奏 (8) (二)复古的文学倾向 (9) 注释 (11) 参考文献 (11)

西晋文人心态研究 摘要:本论文以西晋文人心态作为研究对象,阐释了西晋文人求名求利的心态、委命自适的调和心态及其成因,最后具体描述了西晋文人心态对文学创作的影响。论文从文人的心态的角度,通过对西晋文人的分析,探究西晋文人生存的特定环境对他们心态的影响和文人们具有的普遍性以及代表性的心态,让我们多角度多层面地了解西晋文人,了解西晋文学,进而了解西晋社会。 关键词:西晋;文人心态;文学创作 A Study on the Mentalities of Scholars of tsin Dynasty Yang Jie

Director:Chen Ling (School of Liberal Arts, Huangshan University, Huangshan, Anhui, 245041) Abstract:This thesis is engaged in researching the tsin dynasty literati mentality,expatiate the reasons how to led the tsin dynasty literati harmony、fame and fortune mentality, appoint adaptive,Finally, the specific description of the influence of the tsin dynasty literati mentality in literature cre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literati mentality,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tsin dynasty literati, Effects of specific environment the survival of their mentalities of literati and universal and representative mentality the literati have, Let us the multi-dimensional understanding of the tsin dynasty literati, Understanding of the literature of the tsin Dynasty, Further understanding of the tsin Dynasty society. Key Words:the tsin Dynasty;The literati mentality;literary creation 引言 所谓文人心态,是指历史进程中文人不断沉淀变动的精神状态。而西晋文人心态的研究,罗宗强先生在20世纪90年代出版的《玄学与魏晋士人心态》引起了社会广泛的关注。在作品中罗宗强先生细致地研究了魏晋不同时期政治、玄学思潮的转变和文人心态变化之间的关系,剖析了魏晋文人心态演化的过程。 21世纪西晋文学的研究也有显著发展,张爱波的《西晋士风与诗歌:以“二

简述唐代文人遭贬后的不同人生态度

简述唐代文人遭贬后的不同人生态度 姓名:姚换班级:汉语言143 学号:5000214100 历史上遭贬谪而无法继续施展抱负的有名的人物有很多,而在这里我只是选择唐代的一些比较喜欢的人物进行分析,具体分析的是这些人物字遭受贬谪之后对待国家、政治以及自己的人生的态度。 李白,盛唐文化孕育出来的天才诗人。他是一个功名心很强的人,有着强烈的“济苍生”“安社稷”的儒家用世思想。他希望自己的一生会是广交诸侯,在平定天下中建下盖世功业之后功成身退,归隐江湖。然而现实总不能随人愿,李白天宝元年奉召入京为供奉翰林,但不久就遭到朝中权贵谗毁,于天宝三载以“赐金放还”知名被迫离开长安。安史之乱中,心怀报国之心加入永王李璘的幕府,又在肃宗李亨讨伐时获“反叛”之罪入狱,长期流放夜郎。后又想从军报国,终因多病而不能实现。 李白即使在遭受贬谪之后依旧放不下甚至终身放不下国家社稷,以及终身不悔其在政治上的追求,不放弃其想要建功立业的信念,在他身上体现出盛唐士人积极入世、进去的人生态度。李白作于二入长安、被以“赐金放还”的名义废逐之后的《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这首诗,固然有被贬谪之后的不平和愤懑,以及高傲自负不为世所容的难以抑制的悲愤之情,但是同时这首诗也体现出来李白即使在遭流放也不会丢失的那不可一世、自命不凡的气概,悲感之极之下爆发的

豪情之感更加慷概激昂。李白独立不羁、不受束缚的人格特点决定了他坚持自我、追逐理想不放弃的人生态度。 杜甫,生活在唐代社会由盛转衰的历史转折时期的现实主义诗人。其诗歌的主要风格是沉郁顿挫,而这种风格的感情基调是悲概。这与杜甫的人生价值取向是分不开的。也许是受到家族奉儒守素文化传统的影响,使他一直就具有了忠君思阙、仁民爱物的觉悟。乾元元年因疏救房琯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并且在这期间写成“三吏”“三别”,而这“三吏三别”都在表达的是安史之乱战争给百姓带来的灾难和苦痛,再加上自己之前在官场上的所见所闻让他对朝廷非常失望,虽然不至于达到绝望的地步,但是依旧会在辞官后忧国忧民,这体现的是作为一位爱国诗人的基本。 杜甫比起李白在政途上的态度显得潇洒很多,他属于那种拿得起,也放得下的贬谪诗人。在遭贬谪之后,即使杜甫在早期也表现出要报效国家的强烈的愿望,但是与朝廷中人道不同不相为谋,合作不成便及时抽身,这表现了在杜甫身上具有一种唐代诗人都少有的理智和批判精神。“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样的社会现象让杜甫觉得不能再为不管人民生死只管自己享受的这样的朝廷多费唇舌,而这样残酷的百姓生活景象又让他忍不住为贫穷痛苦的百姓发出愤怒的呼喊。站在贫困人民立场上的杜甫,具有完整的人性和道德良知,正因为这样,在他被腐败的朝廷贬谪后,可以做到豁达与毅然决然。同时也反映了他的人生态度。 韩愈,差不多生活在属于唐朝衰败时期的诗人,曾多次因触怒权

试论汉末魏晋文人的世纪病心态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中国民族学类核心期刊2007年第2期J.N ORTHWEST UNIVER SIT Y FOR NATIONALITIES(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No.2.2007 试论汉末魏晋文人的世纪病心态 丁沂璐 (兰州大学文学院,甘肃兰州730030) [摘 要]汉末魏晋,世纪末思想弥漫,究其原因,不外三点:首先,东汉末年,大疫流行,死人如麻,引起了士人集团对死亡的极度恐惧;其次,汉末政治,宦官横行,党锢之祸,士林血腥,有识之士已经洞观天下将乱,这更进一步加深了士人们的世纪末恐惧心理。此后,黄巾揭竿,董卓乱政,军阀混战,政治血腥,战乱分裂持续了80余年,整个中原大地千里坟场,万家丘墟。这种惨象使建安、正始文人,触景生怀,伤心绝望,慨叹人生苦短,生命无常。 [关键词]汉末魏晋;文人;世纪病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5140(2007)02-0113-05 西方19世纪文学中有个流行词,叫“世纪病”,即世纪末思想。它有深刻的社会、哲理和情感内涵,是忧生、忧时的文人对天下要乱、末日将临的一种心灵感应。这种心灵感应,在东汉末年弥漫士林,造成了知识人群深重的心理灾难。本文拟从天灾、人祸、文学三个方面来阐述汉末魏晋文人的“世纪病”心态,倾听他们的忧生之嗟、暮年之叹,体验现实的残酷,感受文学的温暖。 一、天灾———大瘟疫对士人身心的戕害 中国是有着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中国曾多次受到灾荒和动乱的侵扰,每产生一次大的灾荒、动乱,就会伴随着一次大的瘟疫爆发。而汉末魏晋时期正是大瘟疫出现比较集中的时期,历史在曲折中改写,人类对疾病有着太多的无奈。 东汉末年,大疫流行,死人如麻,据《后汉书?灵帝纪》记载,从公元171-185年,15年内大疫5次暴发流行,其中尤以公元182年的大瘟疫为甚。张氏三兄弟(张角、张宝、张梁三兄弟)就是趁大疫流行,咒说符水为人疗病,才取得人民的信任,立太平道的。 这5次大疫,给中国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灾难。其影响深入到人们的生产、生活以至思想领域。因染瘟疫而死的人不计其数。东汉张仲景在《伤寒卒病论》中沉痛地说:“余宗族素多,向逾二百,自建安以来,尤未十年,其亡者三分之二,伤寒十居其七。”可见这种“伤寒”的死亡率极高。 《通鉴》记东汉桓帝延熹五年春三月,皇甫规伐羌之战,“军中大疫,死者十之三四。”可知流行瘟病对当时军队战斗力影响之大。就是后来的赤壁之战,根据流行病学者的考证,让“强虏灰飞烟灭”的,不光是周瑜、诸葛亮的大火,更重要的是有“战争瘟疫”之称的斑疹伤寒。 当天下太平时,大疫不至于导致大乱,但有社会危机发生时,大疫往往成为社会变乱的导因。公元184年的黄巾大起义,可以说就是这些大疫直接导致的后果。当时,对生命的忧患、对死亡的恐惧弥漫 [收稿日期]2007-01-25 [作者简介]丁沂璐(1983-),女,甘肃兰州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古代文学研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