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孟浩然之广陵说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总结全文 激发求知 )、总结全文 (音乐:《送别》) 离别是诗,离别是歌,离别总是情。一样的送别,不 一样的情怀,我们今天学的《送孟浩然之广陵》,下 节课要学的三首古诗,表达的将是不同的离别情。离 别之际,老师整理了一部分离别诗送给同学们,同学 们读一读,比一比,感受感受古人淳朴的情怀,体验 深情厚谊带给我们的感动和温暖。
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说,此诗应是“似曾相识燕归来”。读通、 读懂,不是很成问题,可对诗的内涵的把握,却缺少一定深度 的感悟,然诗的意蕴却在诗外、靠用心去悟、去感。因此,本 诗的教学则应把重点难点定位在如何去感悟经典诗句的意蕴, 体会诗文的情感层面上。
问题框架
读诗题 ① 题目共有七个字,读的时候不要平均用力,你觉 得哪个字眼重要就着重读那个词,试着读一读吧, 同学们。 ② 不同的感受,不同的读法,你想怎么读题目呢? 同学们自已再读一遍题目吧! ③ 同学们,你读懂了题目了吗?题目的意思是什么?
●唯见 此时正值春暖花开,莺歌燕舞,春光无限。 ☆他不见春风又绿——江南岸; ☆他不见千里莺啼——绿映红; ☆他不见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他不见沙鸥点点,帆船片片…… ☆所有的一切,他都看不见。只见——孤帆远影 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设计意图:观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从师生互动,生生 设计意图: 设计意图 互动中达到对古诗的理解。发掘诗句中关键词,利用 图片帮助理解,有利于学生思维的活跃。通过视频的 情景朗读,体会古诗的意境。正所谓“仁者见仁,智 者见智“,要尊重学生的多元解读。]
2、个性读题 、
☆他强调的是“送”,为什么呢? 对,是一首送别诗。 ☆同学们听出来了吗?他强调的是“孟浩然”,孟浩然是李 白要送的人,也是李白的好朋友。 ☆ 强调“广陵”,广陵是要去的目的地。扬州是唐朝最繁华 的城市。 ☆ “之”是什么意思?
[设计意图:读懂题目第二层要求:带着自己的感受 设计意图: 设计意图 带着自己的感受 理解诗题字面上的意思。 读,理解诗题字面上的意思。] 3、感性读题 、 [设计意图:读懂题目第三层要求:体会诗人的感受, 设计意图: 体会诗人的感受, 设计意图 体会诗人的感受 读出诗题背后的故事 ] [设计意图:读准题目——个性读题——感性读题,三 设计意图: 设计意图 个小环节层层递进,感情不断升华。知人论诗,整体 观照,了解了特定的社会背景和创作背景,有了充分 的个体思考与体验,才称得上真正“读懂诗题”。 题 目为文眼, “读题目”的环节是要舍得花时间。磨刀 不误砍柴工,只有真正“读懂诗题”,才能自如走进 诗境。]
北京市义务教育改革实验教材第11册
21 古诗四首 送孟浩然之广陵 唐 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唯见长江天际流。
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1.新课标的实施建议:教材要注重继承与弘扬中华民 族优秀文化,有助于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爱国主 义感情;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语文学习规律, 选择教学策略;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 默读,有些诗文应要求学生诵读,以利于积累、体验、 培养语感。 2.《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 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 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 悟和思考。 3.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4.语文课程的根本特点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5.建构主义理论。
(七)、创写诗文,传达友情 )、创写诗文, 创写诗文 1、写诗文,赠友人 、写诗文, (选择其中一项完成) 选择其中一项完成) ●请将《送孟浩然之广陵》写下来,送给好朋友。 ●你能否当一回大诗人孟浩然,写诗回赠李白。 ●你还可以自由创作诗歌。
2、交流诗文,适时点评 、交流诗文, [设计意图:《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 设计意图: 设计意图 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 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
(三)、读准诗文 感受诗韵 )、读准诗文 1、自由读 2、指名读 3、读出诗的节奏韵律 [设计意图 设计意图初读诗歌的目标十分明确,一是面向全体, 设计意图 提出“认清字形,读准字音”基本要求。二是读出诗 的节奏,初步感受诗韵律美。两个目标简单易行,增 加读诗学诗的兴味。]
(四)、借助注释,理解诗意。 四 、借助注释,理解诗意。 [设计意图 设计意图强调“借助注释读懂古诗” 的学习方法, 设计意图 以培养学生独立阅读古诗的能力。本环节目的在于方 法指导,切忌吹毛求疵,要求过严。学生能说出大意 就行,学习时间不宜长,应有重感悟,轻理解的诗歌 学习意识。 学习方式是生生合作交流后指名发言,这 样能充分兼顾到每一个个体。]
学习效果评价:
(一)自主选择个性化评价内容 写诗文,赠友人(选择其中一项完成) 写诗文,赠友人(选择其中一项完成) ●请将《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写下来,送给好 朋友。 ●你能否当一回大诗人孟浩然,写诗回赠李白。 ●你还可以自由创作诗歌。 【设计意图:学生是存在个性差异的人,尊重每一个 设计意图: 学生的差异和个性化的学习方式,设计不同的评价形 式,学生可以自主选择自己喜欢、擅长的评价内容来 完成记忆古诗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感悟诗歌的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 间的深厚情谊。 3.激发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 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教学重点 感悟诗歌的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 教学难点: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深度 深度) 深度
(二)评价 根据自己本节课的学习情况给自己画张笑脸或哭脸, 给同学画张笑脸或哭脸。作为对自己对本节课的学习 评价。 设计意图: 【设计意图: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学生通过自我反 思,给自己一个评价,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养成自我 检查的良好学习习惯。通过学生间的互评使学生找到 不足。】
教学设计的特色: 教学设计的特色:
《赠王伦》 李白 赠王伦》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忽闻岸上踏歌声. 李白乘舟将欲行 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不及汪伦送我情.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 登金陵凤凰台 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凤去台空江自流. 凤凰台上凤凰游 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晋代衣冠成古丘. 吴宫花草埋幽径 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二水中分白鹭洲. 三山半落青天外 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长安不见使人愁. 总为浮云能蔽日 长安不见使人愁
(六)、回首题目,融会贯通 六 、回首题目,融会贯通。 1.我们一起再读一遍题目。 2.精彩回顾,深情吟诵 滚滚长江东逝水,不思量,自难忘。名楼,名城,名士,成 就了这首千古名诗。“故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 鹤楼”如果你有机会登上黄鹤楼,你一定会想起两个 —— ; , 人——李白和孟浩然;如果你有机会登上黄鹤楼,你一 定会想起一首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让 我们再一次深情的吟诵 深情的吟诵(全班配乐诵) 深情的吟诵 [设计意图:在琅琅读书声中,学生用心灵去拥抱语言, 设计意图: 设计意图 和诗人的心灵直接交流。生命如流水,别情如流水, 无限关注依恋的眼光追随着消失在视野之外的孤帆远 影,就化作水天与共,千古长存的长江巨流了。]
课前准备 创设氛围
教 学Biblioteka Baidu流 程 图
读懂诗题 渐入诗境 读准诗文 感受诗韵 理解诗意。 借助注释 理解诗意。 多元感悟 升华感情 回首题目 融会贯通 创写诗文 传达友情 总结全文 激发求知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创设氛围 : )、课前准备 1、背景音乐:《高山流水》 2 热身活动:分两队,小组长领着赛背李白的诗。 (启用哪种背景音乐,确定什么课前活动内容,是经 过了考虑和挑选的。高山流水遇知音,李白诗篇万古 传。——“未成曲调先有情”,课前的一切准备都只 为了让学生进入和谐的感性氛围。)
(二)、读懂诗题 渐入诗境 。 )、读懂诗题 1、读准题目 、
送/孟浩然/之/广陵 ①指名读②齐读 [设计意图 设计意图读懂题目第一层要求:读准音 断好句 读准音,断好句 设计意图 读准音 断好句。) [设计意图:先个体后整体,六年级的语基训练既不放松也不刻 设计意图: 设计意图 意。不放松是要让正音要成为一种自觉的习惯;不刻意是因为 不能因技能训练而影响了情感熏陶。]
学情分析: 学情分析:
1.六年级学生已经具备独立阅读的基本能力,初步 形成了较为稳定的阅读习惯。从思维发展的角度来 看,六年级学生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的过 渡阶段,学生善于想象,但语言感悟方面深度不够。 2.学生的求知欲比较强,能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教学 活动。但表现欲较弱,上课气氛不够活跃。 3.学生对于在多媒体环境下学习的方式非常感兴趣。 4.孩子能收集相关语文学习材料,但面不广,收集 材料较散。
教学背景分析《送孟浩然之广陵》选自北京市义务
教育改革实验教材第11册21课《古诗四首》. 共安排了四 首千古传诵、脍炙人口的送别诗。这首诗是唐代大诗人 李白所写,古诗所表达的是诗人送别好友时无限依恋的 感情。诗的前两行叙事,后两行写景,景中包含着一个 诗意的情节:帆影已逝了,而诗人还在翘首凝望,似乎 要把自己的一片情意托付江水,陪伴行舟,将友人送到 目的地。诗人巧妙地将对好友的一篇深情寄托在动态的 自然景物描写之中,将情与景自然交融在一起,含而不露却 余味无穷。 开元盛世,阳春三月,文人知己,江南名楼,繁华 都会——这样的创作背景使盛唐诗人李白笔下的这次离 别在感伤之外,更充满了少年人青春昂扬的气息,充满 蓬勃的生命活力,色彩明丽,体现了盛唐独有的精神风 貌。因此,在“送别诗”中独放异彩,是历来传颂的名 篇。
2、多元感悟。 、多元感悟 多么真挚的情意,多么感人的画面!李白有多少心 里话想对孟浩然说呀!你就是李白,你想说什么? [设计意图:语近情遥,含吐不露。这两句诗中找 设计意图: 设计意图 不到“友情”这个字眼,却表达了何其深挚的友情。 不合常理的“孤”与“唯”,充满主观感觉的 “流”——依依惜别的深情巧妙地寄托在对景物的 动态描写之中,一切景语皆情语。值得回味,值得 3、感情升华。 (视频) 、感情升华 再三品读!] [设计意图:插上想象的翅膀,穿越时空来到黄鹤楼上, 设计意图: 设计意图 文字符号化为鲜活的画面。继而这些画面又以语言的 表达形式——朗读、吟诵外化。这无疑遵循了学习语 言的规律。
1、根据学情,放弃原先上组诗的想法。在《送孟浩 然之广陵》、《芙蓉楼送辛渐》《凉州词》《泊船 瓜洲》这四首诗之中选学色彩明丽、语浅意深的 《送孟浩然之广陵》。以一触三(多),以一带三 (多)。 2、引导学生诵读是经典诗词教学之根本,诵读是不 可替代的融通语言和精神的言语感知活动,“读” 是主线,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读准、读通、读出 节奏、读出诗韵、读出诗情,层层递进,显象得意。 随着对古诗语言逐步深入的品味,随着放飞想象产 生的多元体验,学生的古诗诵读能力渐渐趋于个性 化,成熟化。
送别古诗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 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 独怆然而涕下 送元二使安西 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 渭城朝雨浥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 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 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西出阳关无故人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风烟望五津. 城阙辅三秦 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同是宦游人. 与君离别意 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天涯若比邻. 海内存知己 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无为在歧路 儿女共沾巾
(五)、多元感悟,升华感情 五 、多元感悟, 1. 多元解读 ●是什么样的三月?并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抓住“烟花” 来想象烂漫的春天景象。 ☆是百花齐放的三月。 ☆细雨蒙蒙,花红柳绿的三月。 ☆阳光明媚的三月。 ☆细雨绵绵,柳暗花明的三月。 ☆百花争艳,鸟语花香的三月。 设计意图: 【设计意图:联系学生的生活实践。巧妙设计引语拓 展知识点发展学生的想象空间,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培养学生语言表达的能力,想象思维的能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