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演化博弈分析
政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演化博弈稳定性分析

表1
政 府
政府与企业的支付矩 阵
企业
协 同( 。) 一C g ; 一C 0 ; R 一C
不协 同(1一 1) a F ,一C g ; 一a F . 一 ; 0
支持 ( Y 1) 不支持(1一Y 。)
其中, 仅是企业不参与合作被政府处罚的概率; C 为企业参与协 同创新所需投入 的成本 ; R 为企业 参与 协 同创新所 增 加 的收益 ; C 为政府 对企 业参 与协 同创 新 的 政策 支持 ; F 指企 业 不参 与 协 同创 新 , 政
在该模 型中 , 学 研方 为是 否愿意 参 与协 同创新 的一 方 , 政 府 为 是否 支 持 协 同创 新 活 动 的一方 。双 方 追求 的 目标 和承担 的责任 不一 样 , 且 都 掌 握 的信 息 不 完全 , 因此 构 成一 对 博 弈 主 体 。那 么假 设 学 研 方 参
的信息具有不完全对称性 , 于是形成 了政府与企业、 企业与学研方、 政府与学研方三对之间的演化博弈。
二、 模型假设 与模 型建立
政 产学研 协 同创新 演化 博弈 过程 模 型假 设 : 1 : 假设 各 参 与 主 体 均 为有 限理 性 , 掌 握 的信 息 具有 不 完 全对 称性 ; 2 : 演化 博弈模 型 中博弈 的 双方 都 处 在博 弈 初 始 阶段 ; 3 : 博 弈 过 程 中不 考 虑 其 他 也 可 能对 协 同 创新 过程 有影 响 的主体 。 ( 一) 政府 与 企业 演化博 弈模 型
在本模型 中, 企业为是否愿意参与协同创新 的一方 , 政府为是否支持 的一方。由于双方信 息的不对
称性 , 政 府和企 业 协 同过 程追 求利 益最 大化 的 同时并 不 能确 定 自己所 做 的决 策是 否 正 确 。那 么 假设 政 府 支持 产学 研协 同创新 的概 率 为 Y 。 , 企业 愿 意参 与协 同创新 的概率 为 。 , 那 么 政府 与企 业 之 间 的支 付矩 阵
政产学研合作中知识共享的演化博弈研究

中可能会导致零和博弈。 而不同主体站在不同立场, 为了自身的利 弱, Ai 值越大表示学习能力越强。 第四, 企业方和学研方收益分配
益, 在产学研合作的各个环节, 都会存在博弈。 学者在产学研合作 比例 t。 t 表示企业在总收益中的占比, 则 1 - t 表示学校在总收益中
中知识共享环节的博弈有有了一定的研究。 于娱、 施琴芬[3] 指出, 的占比。 此外, 政府在产学研合作中也能取得收益。 假设政府选择
假设 3: 产学研合作中知识共享带来的收益是受多方面因素影 响。 第一, 知识共享的最大值是由企业和学研两方的知识量决定, 用 Si (i = 1, 2) 表示。 第二, 双方愿意共享程度也直接影响共享成 果, 用 Di (i = 1, 2; 0≤Di ≤1) 来表示, Di 值越大表示共享程度 越大。 Di = 1 表示主动共享, Di < 1 表示被动共享。 第三, 企业和学 研方的学习能力。 用 Ai ( i = 1, 2; 0≤Ai ≤1) 表示学习能力的强
享。 冯长利[6] 等采用演化博弈模型得出通过降低知识共享成本与风
假设 5: 政府在知识共享过程中, 可对共享双方进行奖励或惩
险, 提高效应、 增加知识投入量以及建立良好的激励机制, 可以实 罚, 使得知识共享可以取得较好的收益。 对于签订知识共享合同的
现供应链企业成员更好的知识共享。
产学研协同创新组织模式演进与优化研究

产学研协同创新组织模式演进与优化研究近年来,产学研协同创新成为推动科技发展和经济增长的重要手段之一。
在产学研协同创新中,协同创新组织起着关键作用。
本文旨在研究产学研协同创新组织模式的演进与优化,以探索如何更好地推动产学研协同创新。
一、传统产学研合作模式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产学研合作主要采用线性模式。
生产型企业面对技术瓶颈时,会找到大学或科研机构合作进行技术研究与开发。
这种模式下,产学研三方之间各自为政,缺乏紧密的协作与沟通。
因此,这种模式存在信息不对称、资源浪费等问题。
二、互补协同模式随着科技创新的迅猛发展,传统产学研合作模式面临诸多挑战。
为了更好地发挥各方的优势,互补协同模式逐渐形成。
这种模式中,产业界、学术界和研究机构之间建立起互相补充的关系,通过共享资源、分工合作等方式实现技术转移和创新。
互补协同模式有助于解决线性模式中存在的问题,提高了产学研的协同效率。
三、开放创新模式随着科技合作范围的不断扩大和全球化程度的提高,开放创新模式逐渐兴起。
这种模式下,产学研三方不仅与国内合作,还与国际合作,实现资源的全球配置。
通过引进外部创新资源和技术,推动本土科技创新,加速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
开放创新模式有助于加强国际合作,促进科技创新的跨国流动。
四、虚拟创新网络模式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虚拟创新网络模式得到了广泛应用。
这种模式下,产业界、学术界和研究机构通过虚拟平台进行创新合作,共享创新资源和知识。
虚拟创新网络模式具有成本低、效益高、灵活性强的优点,能够突破地域限制,实现全球创新资源的整合和利用。
五、优化产学研协同创新组织模式的建议1. 加强政策支持。
政府应制定相关政策,推动产学研协同创新发展,为组织模式的演进与优化提供政策支撑。
2. 构建创新平台。
建立开放、共享的创新平台,为产学研三方提供合作交流的机会,促进资源共享和技术创新。
3. 建立长效合作机制。
建立产学研三方长期稳定的合作机制,加强沟通交流,形成一体化的协同创新网络。
基于三方演化博弈的政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研究

基于三方演化博弈的政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研究一、本文概述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全球化的深入发展,政产学研协同创新已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
本文旨在探讨基于三方演化博弈的政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分析政府、企业、学研机构在协同创新过程中的角色定位、互动关系及演化路径,以期为提升我国政产学研协同创新效率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本文将对政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概念进行界定,明确政府、企业、学研机构在协同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和作用。
在此基础上,运用演化博弈理论,构建政产学研协同创新的三方演化博弈模型,分析各方在协同创新过程中的策略选择、收益分配及演化动态。
本文将对政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演化机制进行深入研究。
从政策环境、市场环境、技术创新等方面,探讨影响政产学研协同创新演化的关键因素,分析各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其对协同创新演化的影响机制。
同时,结合国内外典型案例,对政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演化过程进行实证分析,揭示其演化规律和发展趋势。
本文将提出促进政产学研协同创新发展的对策建议。
针对政产学研协同创新中存在的问题和挑战,从政府层面、企业层面和学研机构层面提出具体的政策建议和措施,以期推动政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深入发展,提高我国科技创新能力,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本文旨在通过深入研究基于三方演化博弈的政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为提升我国政产学研协同创新效率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为我国科技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力量。
二、政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理论基础政产学研协同创新是指政府、产业、学术界和研究机构之间通过深度合作,共同推动科技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
这种协同创新模式旨在整合各方资源,形成优势互补,提高创新效率,推动产业升级和区域经济发展。
政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理论基础主要源自演化博弈论。
演化博弈论是一种将博弈论与演化理论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它强调参与者在动态变化的环境中,通过不断试错、学习和适应,实现策略选择和行为的演化。
在政产学研协同创新中,政府、产业、学术界和研究机构可以被视为不同的博弈参与者,它们在协同创新过程中不断调整自己的策略和行为,以适应环境变化和满足自身利益最大化。
产-学研协同创新的随机演化博弈分析

Stochastic Evolutionary Game Analysis on the Industry-University-Institute Collaboration
Innovation
作者: 贺一堂[1];谢富纪[1]
作者机构: [1]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上海200030
出版物刊名: 管理评论
页码: 150-162页
年卷期: 2020年 第6期
主题词: 随机演化博弈;随机微分方程;稳定性;产-学研协同创新
摘要:本文运用随机演化博弈的方法,分析了产-学研协同创新演进过程中的稳定状况及收敛速度。
在随机动力系统下,博弈双方努力程度分布会出现如下状况:博弈方群体中的收益较高的那部分成员在随机演化过程中呈现出不稳定性,而收益较低的那部分成员在随机演化过程中则是稳定的。
案例分析表明,恰恰是这种不稳定性促成了演进速度的提升,使得博弈方成员能够有效而快速地向着较优的方向演进。
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知识转移演化博弈及仿真分析

,
・
7 8・
南昌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 o 1 5庄
互 动性 、 自组 织性 对 知识 转 移 绩 效 有显 著 的正 向影 响, 但 知识输 出能 力 对 知识 转 移 绩 效 的直 接 影 响不
显著 。 综上所述 , 目前 大 多 数学 者 对产 学 研协 同创 新
第4 6卷第 4期
2 0 1 5年 8月
南昌大学学报 ( 人 文社会科 学版)
J OURN AL OF NANC HANG UNI V ERS I T Y
Vo 1 . 4 6 N o . 4
Au g . 2 0 1 5
产 学 研 协 同创 新 的 知 识 转 移 演 化 博 弈 及 仿 真 分 析
l 5 一O 5— 1 5
等通过对产学研联盟中的大学成员及企业成员发放 调查 问卷发 现知 识 本 身 特性 、 知识 供 方 、 知识受方 、
文化 及信 任都 对 知识 转 移 产 生 影 响 , 其 中大学 作 为 知识 供 方 的知识 转 移 意愿 非 常 重 要 , 而 企 业 作 为知
院所的科技成果 商业化应 用。运 用演化 经济学的动态观点 , 构 建产 学研 协 同创 新 的知 识转 移演化博 弈模型 , 并 通
过 Mm l a b数 据 仿 真分 析 可 以得 出影 响 产 学研 协 同创 新 的 知 识 转 移 的 几 个 关键 变 量 : 高校 与 科 研 院所 的 知 识 转 移 意
识 转移 一方 面可 以 有效 提 升 企 业 创 新 能力 , 另 一 方
知识主导下的技术转让与协作模式 、 显 隐知识共 同 协作 下 的契约联 合 模 式 、 隐性 知 识 主 导下 的产 学 研 集成 一 体 化 模 式 ] 。刘 岩 芳 等 构 建 了 产 学 研 知 识
政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博弈分析

政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博弈分析杨英;田丽欣【期刊名称】《工业经济论坛》【年(卷),期】2016(003)005【摘要】政产学研协同创新对社会经济的发展起到的作用越来越大,是提高创新效率的重要途径。
本文从政产学研合作的角度出发,构建了不完全信息静态博弈模型,从理论上分析了政产学研协同创新过程中政府、企业和学研方的策略选择问题。
分析结果表明,政府建立产学研合作激励优惠政策能够促进产学研积极合作创新;企业和学研方的利益分配问题是核心问题,只有达成合理的分配比例,才可能进行积极地合作创新;政府对合作项目是否进行支持以及支持的力度有多大,不仅与企业和学研方的投入研发资金有关,更是与合作项目的投资报酬率有关。
%Government-Industry-University-Research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plays a more and more role in the development of society and economy. It is the important way to improve innovation efficiency. In this paper, we build the static game model of incomplete inform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government-industry-university-research cooperation, and analyze strategy selection problem theoretically in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process. The result shows that the incentive policies made by government can promote active cooperation of industry, university and research. The problem of interest distribution among the enterprise, university and research is the core problem. Only to have a reasonable allocation proportion can active cooperative innovation. The level of governmentsupport cooperation projects, not only related to research development funds, but also to the investment return rate.【总页数】7页(P478-484)【作者】杨英;田丽欣【作者单位】东北电力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吉林长春,132012;东北电力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吉林长春,13201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224.32【相关文献】1.完善协同创新机制扎实开展创新创造工作r——"四川省政产学研银协同创新工作座谈会"综述 [J], 周烨;张晨宇2.政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演化博弈分析 [J], 刘和东;陶渊3.政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演化博弈分析 [J], 王子龙;许箫迪4.政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博弈分析 [J], 杨英;田丽欣;5.政产学研协同创新演化博弈分析及政策建议 [J], 陶永亮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基于演化博弈的政府与企业间协同创新模式研究

二 、模型说明 假设作为政策制定者的政府和核心企业,双方都是理性 经 济 人 ,这为政府和企业之间进行博弈提供了可能。 由于双 方 之 间 必 定 存 在 信 息 的 不 完 全 对 称 ,因 此 ,政府和企业之间 的理性仅为有限理性,双 方 在 决 策 制 定 的 过 程 中 ,能否以自 身利益最大化作为考虑的重点还不确定。在政府和企业之 间 协 同 创 新 的 过 程 中 ,政 府 能 够 以 补 贴 的 方 式 对 创 新 型 企 业 进 行 支 持 和 援 助 ,并 对 创 新 进 行 知 识 产 权 的 保 护 。政 府 在 允 许企业进人市场,必定要做出一些硬性的条件,对 高 耗 能 、高 污染的企业进行淘汰,开 发 利 用 新 能 源 、新 工 艺 ,提髙协同创 新的内部协调运行机制。政 府 能 够 协 调 整 合 社 会 资 源 ,与高 校 或 研 究工作者进行合作,为 企 业 注 人 创 新 动 力 和 人 才 ,解 决 自 身 条 件 不 足 等 问 题 ,为 协 同 创 新 提 供 更 有 力 保 障 。政府 在协 同 创 新 中 能 够 提 供 成 本 和 收 益 ,如 人 才 和 技 术 的 投 人 、 财政补贴、社会的良好运转和环境的保护、资 源 的 节 约 ;对于 企 业 ,同 样 有 人 才 的 引 进 和 技 术 的 投 入 、企业的利益的产出 等 。根据“囚徒困境”博 弈 模 型 ,政府与企业之间就存在四种 关 系 ,企业愿意采用政府的政策,双方进行协同创新;对于政 府协同创新的政策,企 业 可 以 考 虑 ,但 出 于 自 身 的 利 益 ,企业 不 与 政 府 合 作 ;对 于 企 业 的 发 展 ,政 府 不 应 过 分 的 干 预 ,政府 和企业采取协同创新,但 企 业 为 了 生 存 和 发 展 ,就必须打破 传 统 ,进行创新。同 样 ,双方都不进行协同创新,政府对企业 不进行监管,企 业 为 了 逃 避 政 府 的 监 管 ,仍 旧 采 用 传 统 的 发 展模式。 三 、模型建立与模型求解 假设将企业从事协同创新的投人设为k ,企业从事协同 创 新 的 收 益 包 括 经 营 成 本 的 节 约 、能 源 消 耗 的 减 少 、废物排 放费用的减少、资 源 循 环 利 用 增 加 的 收 益 、单位产品利润的 增 加 、政 府 政 策 的 支 持 带 来 收 益 的 增 加 设 为 C,;政府通过对 知识产权的保护和作为管理者行使相应权力的成本投人设 为政府对协同创新财政补贴或政策支持的投入设为r, 政府对企业侵犯知识产权等给予的罚金设为I 政府承担企 业 不 参 与 协 同 创 新 行 为 ,导 致 系 统 内 企 业 间 的 恶 性 竞 争 所 付 出的成本称作社会成本,用 L,表 示 。在政府与企业双方进行 博弈的过程中,假设政府选择协同创新的概率为p ,选择不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产 学研合 作创 新进 行 研 究 , 分 析 了不 同制 度 环 境 下 产学研 合作 的特 征 , 认 为 知识 是 链 接 科 技 与 产业 的 中质 , 科 技 与产业 的链 接是 由知 识 的生 产 方 式决 定 的 。相 异 的制度 环 境孕 育 不 同的 知识 生 产 方 式 , 进 而形成 各 异 的 科 学一产 业 链 接 模 式 ; 在 制 度 环 境 中, 科 学技 术与 经济 增 长 的 现实 水 平 对 知识 的 生产 方式起 着 至关重要 的作用 。 C h e s b r o u g h等 认 为未
L e y d e s d o f f 利 用三螺旋 模 式分 析 大学 、 产业 、 政 府 之 间的互 动关 系 , 被认 为 是 创 新 研 究 的 新 范 式 , 三 螺 旋 理论强 调 产 业 、 学术界与政府 的合作关 系, 强 调 群 体共 同利益 是它 们所 创 造 的社 会 价值 J 。F r i t s c h 认 为地理 上 的距 离对 于 建 立 和 维 持 合 作 关 系 是 不 利的, 要 实 现 合作 各 方 利 益 的最 大 化 , 必 须 保 持 区
第 2 6卷
总第 1 5 4期
z uI 年 月 弟 4: I 毛 l |
政 产学研协 同创新 的演化博弈分析
王 子 龙 许 箫 迪
( 1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南京 2 1 0 0 1 6; 2南京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南京 2 1 0 0 9 7 】
摘
要: 从 博弈双方有限理性的假 设前提 出发 , 在研 究纯市场行 为产 学研 协 同创新 的基础上 , 引入政 府行为 , 构建
重要。
第 三代技 术 创 新 理 论 , 引 发 了 区域 创 新 系 统 、 产 业 创新 系统 、 创新 网络、 集群创 新等制度 、 环境 、 网 络 等层 面 的研究 , 产 学研 结 合 的 思 想 和原 理 逐 渐 在科
技 管 理 实 践 中得 到 推 广 和 应 用 。E t z k o w i t z和
以放 大, 支配着政 产学研 协 同创新 系统的整体演化。建议政府从 建立合理 的创新 利益 分配机制 , 完善 创新风 险分
摊机 制, 优化职能等方 面促进政产学研协 同创新的有效 实施 。 关键词 :政产学研 ; 协 同创新 ; 演化博弈 ; 政策 支持
协 同创新 是一 项 复 杂 的创 新 组 织 方式 , 其 关键 是形 成 以 大 学 、 企业、 研究 机构 为核心 要素 , 以政 府、 金融 机 构 、 中介 组 织 、 创新平 台、 非 营 利 性 组 织 等 为辅助 要 素 的 多元 主体 协 同互 动 的 网络 创 新 模 式, 通过 知识创 造 主 体 和技 术创 新 主体 间 的深 入 合 作 和资 源整 合 , 产 生 系 统 叠 加 的非 线 性 效 用 u 』 。科 技 经济 全球 化背 景下 , 开放 、 合作 、 共享 的创 新 模 式 被 实践 证 明是 有 效 提 高 创 新 效 率 的重 要 途 径 J 。 充 分调 动企 业 、 大学 、 科 研 机 构 等 各 类 创 新 主 体 的 积 极性 和创 造性 , 跨学科 、 跨部门、 跨行 业 组 织 实 施 深 度合作 和 开 放 创 新 , 对于加快不 同领域、 不 同 行 业 以及 创新 链 各 环 节 之 间 的 技 术 融 合 与 扩 散 尤 为
1 文 献 综 述
1 . 1 政产 学研协 同创 新文 献综 述 政 产学 研协 同创 新 的理 念 体 现 了 系统 的思 想 ,
与技术 创新 模式 从 封 闭 向开 放 转 变 紧 密相 关 , 是 对 自主创 新 内涵 的丰 富 深化 , 反 映 了 当前科 技 改 革 发 展 的最 新 趋 势 。2 0世 纪 9 O年 代 初 , F r e e ma n l 3 和
子龙 ) 成果之一 。
作者简介 : 王子龙, 管理学博士 ,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副教授 , 北京大学应用经济学博士后 , 研究方向 : 产业 经济管 理; 许箫
来企业的盈利能力取决于企业从外部 获取创新资
L u n d v a l l 等学者开创了以国家创新系统 为代表 的
源并将其转化为商业价值 的能力 , 在 政府层面上 ,
基金项 目:国家 自然科 学基金项 目——“ 风电产业政 策分析模 型与智能模拟研究” ( 项 目编号 : 7 1 0 0 3 0 4 8 ; 项 目负责人 : 王子龙 ) 成 果之一 ;
江苏省教育厅重点项 目——“ 江苏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 互动发展 研究 ” ( 项 目编号 : 2 0 1 2 Z D I X M 0 1 2 , 2 0 1 2 J D X M 0 0 4 ;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产 学研专项资金——“ 江苏产学研 合作创新机制与过程模拟研究” ( 项目 编号 : N C 2 0 1 2 0 0 3 ; 项 目负责人 : 王
政产 学研协 同创新 的演化博弈模型 , 通过数值模 拟描 述 了具体的演化路径及影响 因素。政产 学研 协 同创新 的初 始 状 态影响 系统 演化 的方 向及速度 , 系统演化具有明显的“ 路 径依赖 ” 特征 , 协 同创新 的投 入成本 、 额外收 益、 政 策支 持 力度及惩罚机制等对 演化路径产 生重大影响 。政产 学研协 同创新 的演化动 力来 自系统 内部的竞 争与合作 关 系。 竞争使 系统不 断趋 于非平衡 , 是 系统演化的首要 条件 ; 合作 关 系则使政 产 学研 协 同创新 的某 些趋势联 合起 来并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