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理》课程教学大纲

《中国地理》课程教学大纲
《中国地理》课程教学大纲

《中国地理》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中文/英文):中国地理/Geography of China

课程编码:7441411 课程类型:专业必修课

课程性质:专业主干课适用范围:地理科学(师范)专业

学时数:108学时

学分数:6学分先修课程: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经济地理学考核方式:考试制订单位:广州大学理学院地理系

制订日期:2003 执笔者:李文翎

审核者:周仁言

一、教学大纲说明

(一)课程的地位、作用和任务

中国地理是本科师范院校地理专业的必修课,是运用区域地理学基本理论分析全国和各区域自然和人文地理环境的基础课,是充分体现综合性和区域性两大地理学科特点的专业主干课。

(二)课程教学的目的和要求

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中国地理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了解我国地理环境的基本面貌、基本特征和基本规律;具有运用区域地理学理论,分析、评价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基本地理问题的初步能力。

(三)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

以课堂教学、讨论、课外调查相结合的方法,结合多媒体手段进行教学。

(四)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

中国地理是地理各自然、人文要素在区域的综合表现,因此是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和经济地理学的后续课程;此外,又是中学地理教学法的先修课程。

(五)教材与教学参考书

教材:赵济、陈传康主编,《中国地理》,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

教学参考书:赵济主编,《中国自然地理》(第三版),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年。

程潞主编,《中国经济地理》(修订三版),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

中国地图出版社,《中国自然地理图集》(第二版),1998年。

总参谋部测绘局,《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图集》,星球地图出版社,2000年。

二、课程的教学内容、重点和难点

(一)教学内容

第一章区位和疆界

第一节中国在世界的位置

第二节区位与疆界

第三节中国遥感图像的地学分析

第二章自然结构

第一节气候水热结构及其评价

第二节土地资源结构及其评价

第三节水资源结构及其开发评价

第四节矿产资源结构及其开发评价

第五节风景旅游资源结构与开发评价第三章海岸及海域

第一节海域环境

第二节海洋资源及其评价

第三节海岸

第四节海岛

第四章人口与经济发展

第一节人口及其问题

第二节土地利用与大农业开发

第三节水利及其开发建设

第四节矿业开发与能源工业

第五节工业建设与布局

第六节交通建设和运输、邮电业

第七节旅游业

第八节城乡建设

第五章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空间进程第一节中国文化的空间透视

第二节民族与宗教

第三节区域文化

第四节传统文化与现代化

第六章灾害与环境

第一节自然灾害与减灾建设

第二节环境保护和建设

第三节生物多样性和自然保护

第七章景观与区划

第一节研究简史

第二节地域分异规律与景观划分

第三节行政区划

第四节自然区划

第五节经济区划

第六节综合区划

第八章国土整治与区域发展战略第一节国土整治

第二节区域发展战略

第九章东北区

第一节环境与资源特征

第二节产业基础和经济发展

第三节资源开发与环境整治

第十章华北区

第一节地理概况

第二节首都经济圈

第三节水资源问题

第四节黄淮海平原治理与农业开发

第十一章晋陕内蒙古区

第一节地理概况

第二节能源重化工基地

第三节草原畜牧业基地

第四节土地退化问题

第五节省区内部差异及发展方向

第十二章长江中下游区

第一节自然条件分析

第二节经济特征与产业结构

第三节生态环境建设与区域发展

第十三章东南区

第一节资源、环境特点与评价

第二节闽粤琼三省的经济建设与区域发展第三节香港与澳门

第四节台湾

第十四章西北区

第一节地质环境与地貌特征

第二节干旱半干旱气候

第三节三大洋水系与内流水系

第四节植被土壤与景观垂直带

第五节绿洲农业与畜牧业

第六节工业与交通

第十五章西南区

第一节地质环境与地貌特征

第二节气候与水文

第三节植被与土壤

第四节农业

第五节工业

第六节交通运输

第十六章青藏区

第一节地壳演化与青藏高原的形成

第二节高寒干旱气候

第三节河流与湖泊

第四节植被、土壤与自然地带

第五节畜牧业与种植业

第六节工业与交通

(二)重点和难点

重点:中国遥感图像的地学分析、自然结构、人口与经济发展、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空间进程、东北区、华北区、长江中下游区

难点:中国遥感图像的地学分析、气候水热结构、经济发展

完整word版,中国地理期末考试知识复习(本科)

第一章区位和疆界 1、中国是一个幅员辽阔、自然环境复杂、历史悠久、人口众多的大国。中国的人口比重居 世界第一位。 2、中国陆地面积约为960万k㎡,次于俄和加拿大,居世界第三位。 3、我国位于亚欧大陆东南部,东临太平洋,大部分地区位于中纬度,气候温和,区位优越。 四至点:西至点,新疆乌恰县西侧的帕米尔高原东缘73°22′E; 东至点,黑龙江省抚远县以东乌苏里江汇入黑龙江的交汇处,135°03′E; 北至点,黑龙江省漠河附近的黑龙江江心53°31′N; 南至点,南沙群岛的曾母暗沙,3°51′N 4、位置: ○1地球最大大陆欧亚大陆东部,最大海洋太平洋西岸(介于地球上最大大陆欧亚大陆与最大海洋太平洋之间/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海陆热力对比强烈,东部东亚季风显著; 加上青藏高原季风和来自印度洋的西南季风,造就了世界上最典型的季风气候。 ○2国土辽阔,西部深入内陆,且高山盘踞,受海洋影响微弱,降水由东南至西北递减,由湿润、半湿润向半干旱、干旱气候更替,自然景观呈现明显的海陆分布地带性差异。 5、新疆:与毗邻国家的陆地边界线最长和毗邻国家最多 6、山系:

7、国土:狭义的国土指主权国家管理下的领土、领海和领空的政治地域概念;广义的国土还包括国家所拥有的一切资源。 8、简述中国地形大势的特点及三级阶梯的分界线。 答:特点:①中国地势西高东底,呈三级阶梯; ②山地多,平原少; ③以山地为骨架,形成了网格状的地形格局。 分界线:①第一级阶梯与第二级阶梯: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岷山-邛崃山-横断山脉等。 ②第二级阶梯与第三级阶梯: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一线。 第二章自然结构 1、从地理位置和地形的角度阐述我国气候环境的特征。 答:我国气候的基本气候特征为季风气候明显、大陆性气候强、气候类型多样和水热同期。下面分别从地理位置和地形的角度来阐述: (1)地理位置角度 1).经纬度:中纬度为主体,南北所跨纬度大,以中纬度气候为主体。 2).海陆格局:亚欧大陆的东部,太平洋西岸,海陆热力对比强烈,形成了全球最典型的 季风气候--东亚季风。 3).国土辽阔,西部深入内陆,且高山盘踞,受海洋影响微弱,降水由东南至西本递减, 由湿润、半湿润向半干旱、干旱气候更替,自然景观呈现明显的海陆分布地带性差异。 深居内陆的中西部地区则大陆性气候强。 (2)地形角度:我国山地众多且高大,走向复杂,对气团具有抬升、阻隔、分流等多种作用,致使气候分异复杂。 1).青藏高原的影响:阻挡高原两侧冷暖气流的交换,扩大西风带的影响范围;高原季 风的出现,使我国季风性气候尤为突显。 2).下垫面因素:中国地理空间下垫面环境复杂多样,且存在着许多性质较为均一的大地 貌单元,形成了许多特征典型的地方性气候。 2、试析中国气候的基本特征及其形成此特征的主要因素。 答:特点:季风气候明显;大陆性气候强;气候类型多样;水热同期 因素:(1)地理因素 1).经纬度:中纬度为主体,南北所跨纬度大,以中纬度气候为主体。 2).海陆格局:亚欧大陆的东部,太平洋西岸,海陆热力对比强烈,形成了全球最典型的季

高中地理教学大纲

高中地理教学大纲. 滁州四中高三地理教学复习体系 地理学是研究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地理环境,以及人类与地理环境关系的一

门科学。这门科学力图阐明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分布规律、世界和中国的区域特征和区域差异,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地理学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地理课是高中学生必修和选修的课程。学习高中地理课程有助于学生观察和理解与人类发展有关的地理环境变化,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为适应未来的生存和发展打下必要的基础。 教学目的 1.获得对终身发展有用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基础知识,了解当代中国国土整治和区域发展所面临的重要课题。 2.培养初步的地理技能、地理思维能力,以及地理探究能力;能够和与人合作,运用地理科学观念、知识和技能,对人类与环境之间的问题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适当评价。 3.有助于促进形成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以及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深化对国情、国力、国策的认识,增强爱国情感以及对社会的责任感;积极参与协调人类与环境关系的活动。 4.深入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深厚感情,以及对社会的责任感。 课程安排 按照高中课程计划,高中地理必修课共三本教材,平均每周3课时,根据不同阶段调整。课程内容为关于地理环境的基础知识和人地关系;高中地理选修课,累计周4课时,课程内容为自然灾害。

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 必修课 教学目标 .了解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的组成及其主要特征,理解地理环境各组成部1. 分之间的相互关系;了解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相应人文环境的形成和特点;了解人类活动与环境相互作用产生的重大问题,认识人类与环境协调发展的重大意义及实施途径。 2.初步掌握必要的地理观察、学习、调查、运用图表和数据分析等基本方法和 技能;学会运用地理基本概念、原理分析评价地理问题 .增强环境意识和全球观念,树立科学的人口观、环境观、资源观和可持续展的观点 教学内 必修自然地理部 一、宇宙中的地 了解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颗既普又特殊的行星。了解地球的宇宙境 理解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原因 (一地球是宇宙中的一个天了解太阳能量的来源及其对地球重大影响(二)日地关 了解太阳黑子和耀斑对地球的影响.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经纬网补充地球仪与经

公共基础知识:中国地理常识大全(一)

公共基础知识:中国地理常识大全(一)在行测常识的考察中,地理部分是一个重要的模块。地理从其内容来讲包括自然地理、世界地理、中国地理、人文地理等。常识部分的提分秘籍主要源于日常的积累,本文将为广大考生主要搜集到地理常识的知识点,希望大家细心学习。 1、中国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它的版图被形象地比作一只头朝东尾朝西的金鸡,地势西高东低。 2、中国陆地面积约960万平方公里,在世界各国中,仅次于俄罗斯、加拿大,居第三位,差不多同整个欧洲面积相等。 3、中国领土东西跨经度有60多度,跨了5个时区,东西距离约5200公里。 4、中国领土南北跨越的纬度近50度,南北距离约为5500公里。 5、中国领土最北端在黑龙江省漠河以北的黑龙江主航道中心线上(53°N)。 6、中国领土最南端在南海的南沙群岛中的曾母暗沙(4°N附近)。 7、中国领土最东端在黑龙江省的黑龙江与乌苏里江主航道中心线的相交处(135°E)。 8、中国领土最西端在x疆帕米尔高原(73°E)。 9、中国的大陆海岸线长18000多公里,沿海有许多优良港湾,便于船舶避风和停靠。 10、中国岛屿大约有5000多个,绝大部分分布在长江口以南的海域。 11、中国最大的群岛是舟山群岛,它位于浙江省东面的海域。 12、中国南海有四个群岛,即东沙群岛、西沙群岛、中沙群岛、南沙群岛。 13、中国所濒临的海洋,从北到南,依次为渤海、黄海、东海、南海。 14、内海是一个国家神圣不可侵犯的领土,山东半岛与辽东半岛之间的渤海是中国的内海。 15、中国最大的岛屿是台湾岛,第二大岛是海南岛。 16、山东半岛是中国最大的半岛,辽东半岛是中国第二大半岛。 17、台湾海峡位于福建省与台湾省之间,从南到北连接着南海和东海,是中国海上运输的重要通道,人们称它为“海上走廊”。 18、中国是一个多地震的国家,台湾省是中国地震最频繁的省份。 19、与中国陆地相邻的国家有15个。 20、东面同中国相邻的国家有朝鲜。 21、北面同中国相邻的国家有俄罗斯。 22、西北面同中国相邻的国家有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坦、塔吉克斯坦。 23、西面同中国相邻的国家有阿富汗、巴基斯坦。

中国地理专题复习

中国地理专题复习 专题知识网络 一. 从世界看中国 1.我国的地理位置及特点、我国地理位置的优越性。我国的领土面积,我国的邻国和濒临的海洋,记住34个省级行政区,2个特别行政区的简称和行政中心。 2.我国人口数量,我国人口增长趋势,我国人口政策。我国人口的分布概况。 3.我国少数民族分布特征及风土民情。 二. 中国的自然环境 1.我国地形、地势的主要特征。 2.我国气候主要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我国气候主要抓住复杂多样和季风气候显著的特点。复杂的表现在与热量带、干湿区和地形的差异;季风要抓住亚热带季风和温带季风;影响因素主要突出纬度因素、海陆因素和地形因素。 3.秦岭----淮河一线在气候方面的重要地理意义(1月0℃等温线经过的地方,800mm等降水量线经过的地方)。 4.我国的主要河流,说出长江、黄河的概况。长江要抓住水能、水运、防洪问题、黄河要抓住水能、泥沙和地上河及其治理问题。 三. 中国的自然资源 1.自然资源及类型。 2.我国土地资源的主要特点,合理利用土地和保护耕地。 3.我国水资源的时空分布特点及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4.我国为解决水资源的分布不均而建设的大型工程以及如何节约用水(三峡水利工程和南水北调)。 四. 中国的经济发展 1.不同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我国交通运输网络的大致分布格局。合理选择交通运输方式,熟悉主要的铁路干线和重要的铁路干线枢纽(京广线、京九线、京沪线、京哈线、陇海线)。 2.我国农业分布上的差异,并举例说明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必要性。 3.我国工业的地理分布。用实例说明高新技术产业在工业发展中的作用,我国的主要工业区和工业中心。 五. 中国的地理差异 1.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热量、降水、干湿区、耕作制度与农作物,河流等自然地理概况及其对人文地理的影响。

地理会考考试大纲

地理会考考试大纲 根据深教〔2013〕501 号文要求,我市初中二年级的学生在第二学期末需参加“深圳市初中生物与地理(合卷)考试”,考试形式为两科合卷、闭卷笔试,考试时长为60 分钟,卷面满分为100 分(生物、地理各占50 分),题型全部为选择题,试题难度比例:容易题、稍难题、中难题的比例为:7:2:1,难度系数:0.6—0.65。 具体内容和题型示例如下: 题 80 2 (二)地图 辨别方向,判读经度和纬度,量算距离。 知道常用地图。 识别山峰、山脊、山谷,判读坡的陡缓,估算海拔与相对高度。 知道五种主要的地形类型。 二、世界地理 (一)海洋和陆地

1.海陆分布 知道地球表面海、陆所占比例,海陆分布特点。 了解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 2.海陆变迁 知道地球表面海洋和陆地处在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 了解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知道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二)气候 (四)地域发展差异 了解不同地域发展水平存在差异。 了解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分布特点。 知道加强国际经济合作的重要性。 (五)认识区域 1.认识大洲

描述某大洲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 描述归纳某大洲地形、气候、水系的特点,及其相互关系。 2.认识地区 描述某地区的位置、范围、该地区地理位置的特点。知道该地区主要国家及其首都。 描述归纳某地区地势及地形特点,了解地形与当地人类活动的关系。 描述归纳某地区气候的特点,了解气候对当地农业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了解某地区河流对城市分布的影响。 了解某地区对当地或世界经济发展影响较大的一种或几种自然资源,其分布、生 知道我国的领土面积,我国的邻国和濒临的海洋,我国既是陆地大国,也是海洋大国。 知道34 个省级行政区域单位,它们的简称和行政中心。 2.人口与民族 描述我国人口增长趋势,理解我国的人口国策。 描述归纳我国人口的分布特点。 描述归纳我国民族分布特征。 (二)自然环境与自然资源 1.自然环境

中国地理知识点大全

“中国区域地理”知识点 一、1、我国的北方大地常被称为“黄土地”,主要有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两大地形区,东北平原主要为黑土地。 2、北方地区的交通主要以铁路为主。 3、东北平原土壤肥沃,是我国春小麦、玉米、大豆、高梁、甜菜的主要产区。 4、北方地区为湿润、半湿润的温带季风气候。 5、北方地区煤、石油、铁资源丰富。山西是全国最大的煤炭能源基地。 6、大庆、胜利、辽河、中原和华北等油田,是全国主要的石油工业中心。 7、北方地区的交通运输,陆上以铁路、公路为主。 8、被誉为“神州第一线”的是大秦线;被称为“北大仓”的是东北平原。 9、北方居民的主食是面食,以小米为主食的地区是黄土高原。 10、北方地区苹果产量最大的地区是山东半岛、辽东半岛。 11、我国冬小麦、棉花、花生的主要产区是华北平原。 12、环渤海工业带的国内生产总值约占全国的1/4。 13、南方地区面积约占全国25%;人口约占全国的55%,少数民族有30多个,人口500多万。 14、南方地区降水丰富,年平均降水量在1000毫米以上,属于湿润的亚热带、热带季风气候。 15、南方地区农作物可一年两熟至三熟。水稻是本区主要的粮食作物。长江中下游平原和四川盆地是我国重要的粮棉产区。 16、南方地区出产多种亚热带和热带水果,其中产量最大,分布最广的是柑桔。 17、南方地区是我国淡水渔业最发达的地区,南方水乡,船舶是农村的重要运输工具。 18、被称为“紫色盆地”的是四川盆地。 19、南方地区的主要粮食作物是水稻。 20、南方地区有“三大火炉”之称的城市是重庆、武汉、南京。 21、号称“华南大动脉”的水系是珠江水系,素有“水乡”之称的地区是长江中下游平原。 22、西北地区大体上位于大兴安岭以西、长城和昆仑山—阿尔金山以北。面积占全国30%,人口约占全国4%。 23、西北区主要的自然特征是干旱,地形以高原、盆地为主,西部新疆境内,山脉和盆地相间分布。西北地区的地面植被,由东向西,大体为草原→荒漠草原→荒漠。 24、“西气东送”是将新疆塔北油气田天然气通过管道送到长江中下游地区。 25、河套平原、宁夏平原,自古以来被誉为“塞外江南”。甘肃河西走廊,新疆高山山麓的块块绿洲,是西北的粮棉瓜果之乡。 26、西北地区矿产资源丰富,特别是煤、石油、稀土的储量大,前景广阔。 27、我国最大的沙漠是塔克拉玛干沙漠,我国面积最大的盆地是塔里木盆地。 28、稀土矿主要分布在白云鄂博。 29、我国地势最低洼的部分位于吐鲁番盆地(艾丁湖) 30、青藏高原是世界最高的高原,被称为“世界屋脊”,该区重要的农业区有西藏南部的雅鲁藏布江谷地,和青海省东部的湟水谷地。 31、青藏高原既有丰富的太阳能资源,又有可供开发利用的地热资源。拉萨以北的羊八井有我国目前最大的地热蒸气田。

中国历史地理教学大纲

《中国历史地理学》教学大纲 《中国历史地理学》是历史学的一门基础必修课,主要讲授历史时期地理环境变迁,及环境与人类和人类社会的关系的科学,并培养学生尽全时空、人地互动的理念。 三、课程的教学指导思想 本课程以历史唯物主义为理论指导,以尽全时空和人地互动为学科核心,从人地与时空角度研究中国历史发展的趋势,不仅为历史教学提供空间舞台的支持,而且在复原过去各个时间断面的空间分布演变规律基础上从唯物主义角度讨论历史现象的环境成因机理,为历史现象寻求原动的起始因素,对于我们深化中国历史的学习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四、课程的教学目的 本课程为历史系必修课,其它专业学生可以作为非学位课程选修。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较全面透彻地了解中国历史地理的学科性质、研究内容、方法,使学生对中国历史地理有用于世的作用有一个清晰化的认识,并能掌握一定程度的识图能力,并结合学生的考古学的知识,利用丰富的地理学、历史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历史学和地理学学习中遇到的难题,撰写出一定程度的历史地理学专业的文章,达到历史学学士应具有的专业水平。 其教学的具体目标如下: (一)加强基础理论知识和原始材料的学习,要求对学科性质、归属有认识,了解主要的历史地理文献,特别是阅读部分古代地理文献。 (二)对历史自然地理的气候变化和人文地理中的政区沿革要重点掌握,然后对历史植被地理、历史经济地理和历史文化地理重点学习。 (三)对一些重要的历史地理名词要掌握。 四、课程的教学方法 以传统的教学方法为主,在实际讲授中归纳与演绎相结合,并以多媒体和网络为辅助教学手段。 五、课程内容 导言(2学时) 教学目的 本章主要学习历史地理学的学科性质,研究内容与方法,研究现状。通过教学,要求学生理解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学科性质,了解历史地理学的研究内容、方法,认识历史地理学的研究现状和研究意义。 教学重点和难点: 历史地理学的学科性质 现代历史地理学的尽全时空和人地互动观念 教学内容 一、现代历史地理学的性质、归属和学科发展问题 历史地理学学科性质问题的争论,中国历史地理学由传统历史地理学向现代

国家公务员行测考点梳理:中国地理之最常识总结

国家公务员行测考点梳理:中国地理之最常识总结 1.中国陆地面积最大的省级行政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2.中国最大的湖泊(咸)——青海湖 3.中国最高的高原——青藏高原 4.中国最大的盆地——塔里木盆地 5.中国最热的地方——吐鲁番盆地 6.中国最大的岛屿——台湾岛 7.中国最长的河流——长江 8.中国最低点——吐鲁番盆地艾丁湖 9.中国最长最早的运河——京杭大运河 10.中国最大的广场——天安门广场 11.中国海拔最高的河流——雅鲁藏布江 12.中国最长的内陆河——塔里木河 13.中国最长的地下河——坎儿井 14.中国最大的瀑布——安顺黄果树瀑布 15.中国最大的淡水湖——江西鄱阳湖 16.中国最大的草原——内蒙古草原 17.中国最大的城市——上海 18.中国最大的山城——重庆 19.中国最北的村庄——漠河 20.中国最大的自然保护区——阿尔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21.中国最大的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

22.中国最大的海峡——台湾海峡 23.中国最大的群岛——浙江舟山群岛 24.中国最深的湖泊——长白山天池 25.中国最大的冲积岛——崇明岛 26.中国最大的冰川——新疆帕米尔高原乔戈里峰北坡音苏盖提冰川 27.中国降雨量最多的地方——台湾火烧寮 28.中国最大的峡谷——雅鲁藏布江大峡谷 29.中国最大的平原——东北平原 30.中国最高的盆地——柴达木盆地 31.中国最南端的岛屿——曾母暗沙 32.中国最早的运河——灵渠 33.中国最西段高原——帕米尔高原 34.中国最高的悬河——黄河下游的地上悬河 35.中国最大的半岛——山东半岛 36.中国面积最大的县——新疆若羌县 37.中国距离海洋最远的内陆大城市——乌鲁木齐 38.中国最长的城墙——万里长城 39.中国最高的咸水湖——西藏纳木错湖 40.中国最高的山脉——喜马拉雅山脉 以上是对国家公务员考试经常出现的地理之最进行的总结,中国地理之最的常识还有很丰富内容,限于篇幅,只总结常考点。

中国地理复习知识点总结

中国地理知识要点总结 一、概况(认真参考地图册146---178页,按顺序随时翻阅) 1、重要的经纬线穿过的地形区和省区? 45°N-------准噶尔盆地-(蒙古)-东北平原 40°N-------塔里木盆地-河西走廊-黄土高原-北京 35°N-------青藏高原(柴达木盆地)-秦岭-淮河 30°N-------雅鲁藏布江谷地-四川盆地-长江中下游平原 2、记住几条重要的地理分界线?(落实到地图上) 季风非季风:---------------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一线以东以南 800㎜等降水量线:-------秦岭—淮河一线到青藏高原东南部 400㎜等降水量线:-------大兴安岭西坡—张家口市—兰州---拉萨附近—喜马拉雅山东部 200㎜等降水量线:-------阴山---贺兰山---祁连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 内外流区域界线:---------北段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祁连山一线,南段接近200MM 等降水量线 中国三级阶梯分界线:---一、二级:昆仑山—祁连山—横断山 二、三级: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 3、秦岭-淮河一线意义? 1)、黄土高原南界; 2)、0°等温线(亚热带与暖温带)、800MM 3)、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和温带落叶阔叶林 4)、河流有无冰期 5)、水田与旱地、两年三熟与一年两熟、水稻和小麦杂粮的界线 6)、长江水系与黄河水系 二、中国的国土和疆域 1、简述中国的地理位置及意义?

2、读地图册142页图“熟记”我国34个省级行政区的名称、简称、行政中心、位置、范围? 3、说出我国领土四至点? 最北端:黑龙江漠河以北黑龙江主航道中心线(53°34′N) 最南端:南海南沙群岛上的曾母暗沙(4°N) 最东端:黑龙江与乌苏里江主航道中心线汇合处(135°E) 最西端:新疆帕米尔高原上(73°E) 4、熟读我国14个陆上邻国?说出新疆和云南的邻国?(新疆8个、云南3个) 三、中国的近海 1、比较我国四个海区? 1)、位置最北、面积最小、水深最浅、盐度最低-渤海 位置最南、面积最大、水深最深、盐度最高-南海 2)、全部大陆架--渤海和黄海 3)、黄海-中国大陆与朝鲜半岛之间,北起鸭绿江口、南至长江口北岸。 4)、东海-我国大陆与我国我国台湾岛、日本的琉球群岛和九州岛之间,大陆架最宽。 南海-台湾海峡是南海与东海间的交通要道 2、我国潮滩的分布及开发利用? 分布:40%分布在杭州湾以南沿海省区、60%以上分布于杭州湾以北沿海各省市; 开发利用:浙闽沿海---养殖贝类;苏北沿海---盐业、种植棉花、成为商品棉基地;上海金山石化—填海造陆; 3、我国海岸类型及分布? 杭州湾以北——沙岸或泥岸为主-----海积地貌 杭州湾以南及山东半岛、辽东半岛——岩岸为主,水深,多良港-----海蚀地貌 4、我国近海油气田分布?(主要在大陆架) 渤海、黄海、东海、台湾浅滩、南海珠江口、莺歌海和北部湾等油气盆地。 5、长芦盐场的形成条件?台湾布袋盐场的形成条件? 长芦盐场:北方为沙岸、泥岸,雨期短,春季至初夏气候干旱、蒸发量大,有利晒盐; 布袋盐场:位于台湾山脉的西侧、东南季风的背风坡,降水较少,纬度低、蒸发旺; 6、舟山渔场的形成条件?(前两个条件必写) 1)台湾暖流和黄、渤海冷水团在此交汇,海水易搅动,促使营养物质上浮,有利浮游生物繁殖,饵料充足;且水温适宜,冷暖水性鱼类在此交汇洄游,数量众多; 2)长江、钱塘江、甬江等大河入海,带来丰富的有机质和营养盐类,有利浮游生物繁殖,饵料充足,为多种鱼类提供良好的繁殖、索饵、洄游场所; 3)海区位于大陆架,海水浅、阳光足,可直射海底,有利海洋生物繁殖; 4)纬度适中,多优良避风港,有利捕捞; 7、潮汐能的分布? 潮汐能主要集中在福建、浙江等沿海。

2010年高考试地理真题--{大纲版}全国卷-1地理详解

(大纲版)2010年高考试文综地理真题(全国1卷)详解 第Ⅰ卷 江苏北部沿海滩涂围垦,需要经过筑堤、挖渠等工程措施和种植适应性植物等生物措施改造,4~5年后才能种植粮食作物。据此完成1~2题。 1. 改造滩涂所种植的适应性植物应 A.耐湿 B.耐旱 C.耐盐 D.抗倒伏 2.若缩短滩涂改造时间,需投入更多的 A.花费 B.农家肥 C.农药 D.淡水 1-2题解析:C D 由题意可知江苏北部为沿海滩涂,含盐量较大,围垦短期内盐碱化严重,种植物应具有耐盐性,短期内成效比较突出的应注入淡水,"以淡压咸" 北京的王女士登录总部位于上海的M公司(服装公司)网站,订购了两件衬衣,两天后在家受到货。图1示意M公司的企业组织、经营网络。据此完成3~5题。 3.王女士此次购买的衬衣,在M公司员工完成的环节是 A.设计 B.提供面料 C.加工 D.送货上门

3.题解析:A 由图可知M公司员工完成的环节“呼叫、设计等”.考查提取资料信息能力 4.M公司的产品销售依靠 A.大型服装超市 B.服装专卖店 C.代理销售商 D.信息交流平台 4.题解析:由图例可知本公司的大部分业务都是通过“实时信息流”完成的,那么公司的产品销售应该依靠“信息交流平台”来完成。考查提取资料信息能力并与第3题拖挂. 5.在M公司的组织、经营网络中,区位选择最灵活的是 A.配送仓库 B.面料厂 C.制衣厂 D.仓储中心 5.题解析:A 在公司中面料厂、制衣厂、和仓储中心之间由一定的时间制约,而配送仓库与仓储中消费者之间的物流运输限制很小,所以配送仓库区位选择最灵活。考查商业经验区位因素. 自某城市市中心向南、向北分别设若干站点,监测城市气温的时空分布。监测时间为8日(多云)9时到9日9(晴)18时。监测结果如图2所示。据此完成6-8题。 6.图示的最大温差可能是 A.4℃ B.12 C. 16℃ D. 18℃

中国历史地理学教学大纲

西北师范大学历史学专业课程教学大纲 中国历史地理学 一、说明 (一)课程性质 《中国历史地理学》是面向历史系学生开设的专业必修课。该课旨在向学生讲解中国历史时期的地理现象及其成因,并向学生传授以地理思维模式解释历史问题的方法与视角。 (二)教学目的 使学生在了解中国历史时期的地理现象及其成因基础上,深刻认识人与自然之间的紧密联系,形成“尽全时空”与“人地互动”的思维模式,完善学生知识体系。 (三)教学内容 绪论: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基础知识;中国近五千年来的气候变迁;中国历史时期的土壤与人类社会;中国历史时期的沙漠与沙漠化问题;中国历史政治地理学;中国历史人口地理学;中国历史时期经济地理学; (四)教学时数 本课程共授课36学时。 (五)教学方式 本课程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讨论为辅;将教师讲授、学生讨论与论文写作有机结合。 二、本文 第1章绪论: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基础知识 教学要点: 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基本知识点与基本理论 教学时数: 2学时 教学内容: 1.1 导论(1学时) 历史地理学的概念 历史地理学的相关理论 1.2 历史地理学重要典籍与研究动态(1学时) 历史地理学要籍。 历史地理学人物。 历史地理学的研究现状。 考核要求: 历史地理学的概念;历史地理学要籍与人物。 第2章中国近五千年来的气候变迁 教学要点: 中国五千年来的气候变化;气候变化的规律;现代气候变迁的地理学解释 教学时数: 6学时 教学内容: 2.1 中国五千年来的气候变化。(3学时)

2.2 气候变化的规律。(2学时) 2.3 现代气候变迁的地理学解释。(1学时) 考核要求: 中国五千年来的气候变化概况;气候变化的规律 第3章中国历史时期的土壤与人类社会 教学要点: 土壤的成因与变迁;中国历史时期的土壤分类与社会发展 教学时数: 3学时 教学内容: 3.1 土壤的成因与变迁。(1学时) 3.2 中国历史时期的土壤分类与社会发展。(2学时) 考核要求: 土壤的形成;中国历史时期的土壤分类。 第4章中国历史时期的沙漠与沙漠化问题 ——以西北地区为主 教学要点: 中国沙漠的分布;中国历史时期沙漠及沙漠化的成因;中国历代治理沙漠的对策与现代启示教学时数; 7学时 教学内容: 4.1 中国沙漠的分布。(1学时) 4.2 中国历史时期沙漠及沙漠化的成因。(4学时) 4.3 中国历代治理沙漠的对策与现代启示。(2学时) 考核要求: 中国沙漠的分布;中国历史时期沙漠及沙漠化的成因。 第5章中国历史政治地理学 教学要点: 中国历代疆域变迁;中国历代行政区划变迁;中国历代行政区划变迁的原因及现代启示 教学时数: 7学时 教学内容: 5.1 中国历史政治地理学的相关原理与理论。(1学时) 5.2 中国历代疆域变迁。(1学时) 5.3 中国历代行政区划变迁。(3学时) 5.4 中国历代行政区划变迁的原因。(2学时) 考核要求: 中国历代疆域变迁;中国历代行政区划变迁 第6章中国历史人口地理学 教学要点: 历代人口概况;影响中国历代人口数量及分布的原因;中国历代移民与文化 教学时数: 5学时

中国地理之歌

China Geography Song We are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Made up of 34 divisions you’ll learn them when we teach ya. We are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Municipalities, provinces and regions on the agenda. We’re the 23 provinces that are within China These are our names individually, listen close and remember what you saw. Hebei is my name. Capital is Shijiazhuang Located in North China Region you just learned in this song. Hello I’m Shanxi. Taiyuan is my capital. Also within the North China Region that was a mouthful. I’m Liaoning. My capital is Shenyang Located in the Northeast of China. Let’s bang the gong. I’m Jilin. Changchun is my capital. I’m in Northeast China. Learning this stuff is so crucial. I’m Heilongjiang. My capital is Harbin. I’m a province of the Northeastern Region. That’s where I’ve been. Jiangsu is my name. Nanjing is my capital. I’m an eastern-central coastal province so now you know. Zhejiang is my name. My capital’s Hangzhou An eastern-central coastal province that’s what I am als o Anhui that’s my name. My capital’s Hefei Located in the Eastern Region of China. That’s right I’d say I am Fujian. My capital is Fuzhou I’m a province in main land China on the Southeast coast. Jiangxi is my name. My capital’s Nanchang. On the Southeast of China on the coast is where I come from I’m Shand o ng. My capital’s name is Jinan I’m in the East China Region A coast province I’ve been We are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Made up of 34 divisions you’ll learn them when we teach ya. We are the Peopl e’s Republic of China Municipalities, provinces and regions on the agenda. We’re the 23 provinces that are within China

中国地理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中国地理作业习题 第一章问答题: 简述中国地理位置的基本特征。 中国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对自然地带形成有什么影响? 简述中国地表结构的基本特征。 概述中国山地格局的地理意义。 第二章自然结构 一.读图读月千帕斯卡平均流场图 要求读出下面的内容:()我国 以北是什么方向的气流?以南是什么方向的气流?()青藏高原南北两侧分别是什么方向的气流?其流场类型(指气旋、反气旋、平直等)如何?()何处有反气旋中心?何处有切变线?()将上面读图结果,联系到地面层的气压中心、气团、锋面等系统试做说明或解释。

二、问答题 简述中国季风气候的特点。 中国气候的大陆性强表现在哪? 中国下垫面对气候影响的表现如何? 中国冬、夏环流对气候有什么影响? 指出我国降水季节分配的个主要类型的表现。 简述我国水资源的时空分布特点,且对我国的水资源有何基本评价? 试述中国土地资源的特征。 我国的森林资源有何特点? 试述中国矿藏的基本特征。分析矿藏资源的成矿条件及分布规律。 第四章灾害与环境 、为什么中国自然灾害种类多、灾情重、地域差异大? 、中国有哪些环境问题,为什么?

、论述中国水土流失和沙漠化的分布和成因。 、中国生态工程布局的重点在哪里,为什么? 、自然保护区对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有什么重要意义? 第五章人口与经济发展 、论述中国人口的基本特征及其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论述中国土地利用格局与地貌、降水的关系。 、对比长江与黄河在治理与开发方面的异同点。 、举例分析中国能源工业布局的特点与依据。 、论述中国工业布局的特点和发展(可以举例)。 、论述中国交通布局的特点和前景。 第六章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空间进程、简述中国文化形成的时空环境。 、概括中国文化结构的主要特征。 、论述中国民族文化的区域差异及其形成原因。 、简答中国各区域文化的特征及其地理因素。

2019年高考地理全国统一考试大纲考试说明

2018年高考地理考试说明解读和例题示范 考试内容及题型示例 地理 根据教育部考试中心《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文科)》(以下简称《大纲》),结合基础教育的实际情况,制定了《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的说明(文科)》(以下简称《说明》)的地理科部分。 地理学科命题注重考查考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和学科素养,即考生对所学相关课程基础知 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考核目标与要求 考核目标与要求主要有: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等四个方面。这四个方面又分为三个不同的水平层次。

(一)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 获取试题提供的地理信息,理解试题要求以及考查意图;提炼地理信息的有效内容和价值, 并对其进行分析与整合 (二)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 将所学地理知识与试题的形式和内容建立正确的联系;准确地运用地理知识和有关信息,认识和说明地理问题 (三)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 正确表达事物的地理现象,准确描述和解释地理事物的特征;把握地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并作出正确的阐释;能从地理角度对时政热地问题、身边的现实问题作出正确的解释、评价,因此、因时制宜地提出科学解决问题的方法与措施 (四)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 运用判断、归纳、演绎、比较、概括等方法论证地理问题;在论证中观点明确、表述清晰、逻辑严谨 (一)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 所谓地理信息,即地理试卷中的文字资料、图表、各种数据、画面、符号等。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过程,包含发现信息、判断信息的重要性程度、提取有效信息等思维过程。 如何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可从三个方面理解: 1?能够从题目的文字表述中获取地理信息,包括读取题目的要求和各种有关地理事物定性、定量的信息 题目的文字信息是提供地理信息最基本的方式,还包括图、表的引文或说明,以及题干中必要的限定或提示。

中国地理沿革.

第四章中国地理沿革 学习要点 “九州”的来源 郡县制 十三刺史部 节度使、采访处置使 行中书省 承宣布政使司 第一节传说中的上古地理区划 我国地方行政区划制度,周代以前无考。古籍中所述有关历史传说的分州,起源很早。如《汉书·地理志》说黄帝时已有州制,尧时因洪水灾害,分为十二州,禹治水更制九州,而列五服。经近人研究,认为“九州”、“十二州”说法,都是先秦时期学者的一种大一统理想,而不是真实的历史行政区划。 1.“九州”传说 成书于战国时期的《尚书·禹贡》提出“九州: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 学者考证,九州的疆域约包括今河南、山西、河北、山东、江苏、安徽、湖北、四川等省的全部,江西、湖南、陕西、甘肃的大部,宁夏、内蒙古、辽宁的部分。比殷、周时的疆域还大一倍有余,约当宋、明时疆域的四分之三,所以说春秋以前,决不可能产生这样广阔的地理观念。 2.“十二州”传说 《尚书·尧典》中还有“十二州”说法,后汉时马融在《禹贡》九州之外,再加上并、幽、营三州,作为“十二州”的名称,实际上是杂取《职方》、《尔雅》所载《禹贡》以外的州名拼凑而成。近代学者也有人认为十二州的传说,是影射汉武帝的十三州刺史部而起,并非尧、舜时代的地方制度。十二州之说既然非先秦所有,这也成为《尧典》一书晚出的证明。 3. “大九州”传说 战国晚年齐国学者邹衍创立“大九州”的地理学说,认为中国境内的九州,合起来只能算一州,称为“赤县神州”。同样的“州”共有九个,但不过是裨海(小海)环绕的小九州。这种小九州共有九个,才是大九州,其外为大瀛海所环绕。这一说法反映了战国时齐国海上交通发达,滨海人民已认识到海外地区的广大,而作出大胆的想象。 第二节中国历代行政区划 先秦是中国行政区划的萌芽时期。 商朝、周朝实行的是“分封制”,即“封邦建国”,各个领主在自己的封国内独立为君主,故商、周无所谓行政区划。 春秋时,周室衰微,一些诸侯国逐渐强大,开始发展中央集权制度。他们在新开拓的疆土上不再进行分封,而由国君直接统治,为了便于统治,开始萌生了县、郡等行政区划单位。 以下简介秦代及以后中原王朝的历代行政区划, 不包括与中原王朝共存的边疆民族政权的行政区划制度。 自秦始皇统一中国,到1949年,约有2100多年, 历代王朝的地方行政区划制度大致可划分为三个阶段: ①“州、郡”时代:秦、汉、魏、晋、南北朝,约800年。

初中地理教学大纲设计

初中地理教学大纲 一、教学目的 1.使学生掌握日常生活、生存发展和继续学习所需的地理知识,包括了解家乡、祖国和世界的地理概况,了解地理环境的变化状况,了解人类所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发展等重大问题,知道协调人地关系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意义。 2.使学生初步掌握观察地理图像和地理环境的基本方法,初步学会阅读和使用常用的地图,能够进行简单的地理观测和调查统计,能够绘制简易地图和运用适当手段获取地理信息。 3.使学生逐步发展对地理图像和地理事物的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和理解能力;逐步发展分析和解决一定地理问题的能力;通过地理实践活动,逐步发展实践能力、团结协作和社会交往能力,并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培养创新精神。 4.使学生初步形成地区差异观点、因地制宜观点、人地关系观点和可持续发展观点,初步具有全球意识和环境意识。增强对家乡和祖国的热爱,培养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观念,对国家和民族的命运具有责任感,增强对全球环境和资源的保护意识,尊重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文化传统,对自然美和环境美具有一定的感受力、想象力、判断力和创造力,初步养成健康的情感、积极的态度、正确的价值观和法制观念,并能够遵守社会主义道德准则和行为规。 二、教学容的确定和安排 (一)确定教学容的原则 1.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适应21世纪现代化建设需要的社会主义新人 教学容要体现国家教育方针,有利于提高国民素质,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同时要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尊重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 2.以人地关系观点和可持续发展观点为核心,以人类活动与环境、资源和发展的协调为主线 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有着密切联系。这种联系深刻影响着人类的发展。因此,使学生深刻认识人地关系和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意义,是中学地理课程的主要任务,也是中学地理教学容的核心。在组织地理教学容时,应当以人类活动与环境、资源和发展的协调为主线,着重阐明地理环境组成要素的相互作用和密切联系、地理环境的发展变化规律,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 3.广度和深度要适当,要有一定的弹性 根据九年义务教育初中课程计划的基本要求和初中学生的实际,考虑不同地区教育发展的差异,选择适当的教学容,力效。因此既要有统一要求,又要有学生和教师选择的余地,以适应不同地区的教育发展水平。 4.体现基础性、综合性和实践性 关注学生的经验和兴趣,按照绝大多数学生能够达到的标准,确定学生终身学习和发展所必需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同时展现较为宽泛的科学和人文背景,加强知识的综合,加强教学容与学生现实生活的联系,创造学生自主学习和参与实践的条件,给学生的发展留有充足的时间和空间。 (二)教学容的组成和安排 初中地理教学容的安排,既要注意地理知识本身的科学性和系统性,又要符合

中国地理教程复习重点

中国地理教程复习重点 1、中国地理景观的地域差异:总的来说中国地理景观的差异,首先表现为东西差异,其次表现为南北差异。首先,从宏观上看,中国景观差异为海陆差异,由东到西呈现为海洋景观、海岸带景观和陆地景观。在陆地上,由东南沿海到西北内陆,随着降水量的减少,依次呈现出受海陆分布影响的分异的森林、草原、荒漠等自然景观。在东部季风区,自北向南,随着太阳辐射和气温的变化,依次呈现出纬度地带性分异的寒温带针叶林、温带针阔混交林、暖温带落叶阔叶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热带雨林季雨林等自然景观。其次,中国地势西高东低,地势起伏巨大水平地带性自然景观破碎化,呈现随海拔升高,逐渐递变成各种相似于水平地带性的自然景观类型,形成垂直带分异的自然景观谱系,由于东西地理差异,呈现出东南湿润海洋性山地垂直自然景观带谱系,到西北干旱区内陆型自然景观带谱系,以及两者之间的过渡型垂直自然景观带谱系。最后,在自然景观多样和区域分异的基础上,伴随土地资源开发和经济发展,中国还形成了东部发达的都市景观、中部较发达的城乡景观、西部欠发达的农牧景观。 2、自然环境的时空变化:①气候、季节变化明显。②季风降水不稳定③构造运动活跃 ④地表起伏显著⑤易侵蚀的地表物质分布广泛 3、简述我国地势特征及其地理意义: 地势特征:地势较高,高差显著;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 地理意义:①中国西高东低,阶梯状逐级下降的地势,控制着大河的走向,自西向东奔流,加强了沿海与内陆的联系;②在地势呈阶梯状急剧下降的地段河流下切,水力资源丰富,适于大型水利枢纽工程的开发,另外陡坡山地也成为交通开发的地形障碍。③地势高低起伏较大的区域影响各个相同,使三大自然区差异加大;地势高差大形成了典型的垂直带谱,并呈现出多样化的特征。3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这是中国地貌总轮廓的显著特征 4、、我国三大阶梯的分界线:第一阶梯与第二阶梯之间——昆仑山脉阿尔金山、祁连山脉、横断山脉。第二阶梯与第三阶梯之间——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 5、、季风环流的特点:①冬夏盛行风向的季节变化,特别是随季风的进退,降水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②大陆性强,气温年较差大,降水集中于夏季;③雨热同季,利于农牧业生产,但降水不稳定,加剧旱涝等气象灾害发生的频率和影响范围。原因:海陆之间的热状况不同;行星风系的年变化;青藏高原的隆起引起的高原季风环流影响。 6、水热结构特征

2019全国卷高考各科考试大纲-地理

地理 Ⅰ.考核目标与要求 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对新生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要求,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03年颁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确定高考地理科考核目标与要求。 高考地理学科试题基于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要求,注重创设与学习、生活、学科发展密切联系的情境,着重考查考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和学科素养,即考生对所学相关课程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1. 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 ? 能够从题目的文字表述中获取地理信息,包括读取题目的要求和各种有关地理事物 定性、定量的信息。 ? 能够快速、全面、准确地获取图形语言形式的地理信息,包括判读和分析各种地理 图表所承载的信息。 ? 能够准确和完整地理解所获取的地理信息。 2. 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基本技能 ?能够调动和运用基本的地理数据、地理概念、地理事物的主要特征及分布、地理原 理与规律等知识,对题目要求作答。 ?能够调动和运用自主学习过程中获得的相关地理信息。 ? 能够选择和运用中学其他相关学科的基本技能解决地理问题。 ?能够运用地理基本技能。如地理坐标的判断和识别,不同类型地理数据之间的转换, 不同类型地理图表的填绘,地理数据和地理图表之间的转换,基本的地理观测、地理实验等。 3. 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 ? 能够用简洁的文字语言、图形语言或其他表达方式描述地理概念,地理事物的特征,地理事物的分布和发展变化,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的要点。 ? 能够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和相关学科的知识,通过比较、判断、分析,阐释地理基 本原理与规律。 4. 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 ? 能够发现或提出科学的、具有创新意识的地理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