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抗菌药物用药分析论文
呼吸系统疾病抗菌药物使用状况调查分析论文

呼吸系统疾病抗菌药物使用状况调查分析【摘要】目的调查分析儿科呼吸系统疾病抗菌药物使用情况。
方法回顾性统计分析我院自2011年10月至2012年10月收治的儿科呼吸系统疾病3024例临床资料,统计抗菌药物使用疗程、病种分布、联合用药、使用品种、dui及ddds等,对抗菌药物使用的合理性进行评价。
结果所有患者中,大多数为肺炎,2830例患者使用了抗菌药物,使用品种主要为头孢类、β-内酰胺类、大环内酯类,疗程主要在7d以内,用药主要为一联和二联,dui和ddds 值最大的都是阿奇霉素。
结论抗菌药物使用率比较高,品种的选择结构和疗程基本合理,而使用剂量和使用品种仍然存在不合理的情况。
【关键词】呼吸系统疾病;抗菌药物;使用状况;调查;分析;儿科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2-0920-01抗菌药物是目前临床上应用范围最广泛、使用数量最多的一类药品,在我国,也是目前用药不合理的重灾区。
不合理的抗菌药物使用,不仅会影响疗效,还容易导致引起耐药菌的大量产生,导致严重不良反应。
在儿科感染性疾病临床治疗,特别是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抗菌药物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同时,其使用也存在不合理的现象,由此增加了不良反应,造成儿童体内正常菌群失调,且使得大量新的耐药菌株不断产生。
调查分析儿科呼吸系统疾病抗菌药物使用状况,为今后的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回顾性统计分析我院自2011年10月至2012年10月收治的儿科呼吸系统疾病3024例临床资料,患者年龄为46d-13岁,住院时间为2-23d。
主要临床诊断为支气管炎、上呼吸道感染、肺炎、支气管哮喘等。
1.2 方法统计患者的年龄、抗菌药物品种数、抗菌药物名称、使用时间、使用频率、联合用药情况等,对其合理性进行分析。
评价医院用药剂量是否合理的指标参照相关组织建议的限定日剂量(ddd),各药品ddd值进行计算,并结合药物利用指数dui、用药频度ddds等。
我院门诊抗菌药物应用情况调查分析论文

我院门诊抗菌药物应用情况调查分析【摘要】目的根据卫生部《医院处方点评管理规范(试行)》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的要求,了解我院门诊病人抗菌药物用药现状,提高合理用药水平。
方法随机抽取2012年4月——11月10386张门诊处方,分别对抗菌药物使用率及抗菌药物合理使用情况包括溶剂的选择、用量用法、药理拮抗、重复用药等进行分析。
结果使用抗菌药物的处方共1874张,抗菌药物使用率为180%,不合理用药处方639张,占处方总量的615%。
结论抗菌药物应用基本合理,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因此临床医师与药师应加强业务知识学习,提高合理用药水平。
【关键词】门诊;处方;抗菌药物;合理应用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06592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6-3298-01按照《卫生部2012年抗菌药物专项整治活动》中要求的:“落实抗菌药物处方点评制度,每个月组织对25%的具有抗菌药物处方权医师所开具的处方、医嘱进行点评,每名医师不少于50份处方、医嘱”的相关规定,为了解门诊患者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笔者对我院2012年4-11月门诊处方中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进行统计和分析,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结合我院实际,临床药师每月随机抽取3天全部门诊处方,2012年4-11月药务科共抽取门(急)诊处方10386张进行点评,对抗菌药物使用率及抗菌药物合理使用情况进行分析,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的评价方法[1-3]根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新编药物学》、《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药品说明书并结合本院实际情况制定。
2 结果与分析10386张门诊处方中,开具抗菌药物的处方1874张,抗菌药物使用率为180%,不合理使用,不合理用药分类,见表1。
3 不合理用药分析31 使用抗菌药物无指征如处方:患者,男,36岁,上呼吸道感染,医生给予:“依替米星针02g+inj ns 250ml ivgtt qd”,根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是最常见的社区获得性感染,大多由鼻病毒、冠状病毒、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腺病毒等病毒所致,病程有自限性,不需使用抗菌药物。
简析抗菌药物合理使用原则论文

简析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原则【摘要】抗菌药物被广泛的应用于临床各种感染性疾病,过量和长期或不该使用后会对人体产生严重危害。
临床中,滥用抗菌药物现象比较严重,导致患者疾病治疗转归难度加大。
为此,国家卫生部适时颁布了“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分级管理办法,要求医学界和人民群众一定要正确认识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以求合理使用,本文就抗菌药物在临床中的合理使用原则进行了分析,对用药指征、用法和剂量等方面进行了简析和探索,希望能为广大医务人员和普通民众在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方面有所思忖和帮助,并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
【关键词】抗菌药物;适应症;合理使用提起抗菌药物,人们并不陌生。
抗菌药物(包括抗生素和化学合成抗菌药物)在治疗严重感染性疾病和某些传染病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为人类健康做出了巨大贡献[1]。
抗菌药物应用的同时也带来很多不良反应或后果,严重的可以致残或致死。
为了更有效地控制感染,尽可能地减少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特别是减少耐药菌产生的机会,合理选择和应用抗菌药物显得尤为重要。
那么,合理应用抗菌药物的关键是要掌握用药的指征,即该不该用和该用哪一种抗菌药物必须要有充分的依据,同时要注意用法和剂量的适当。
药物的抗菌谱、抗菌作用、药物的体内动态、不良反应、药物的相互作用等特点均是正确选药、给药的基本依据。
1抗菌药物的适应症抗菌药物主要是针对各种病原微生物的感染,因此必须首先明确感染的病原和感染的部位。
但在临床上常因病情紧急,需要在确定病原和感染部位之前靠经验性判断选用抗菌药物。
此时,针对临床感染中毒症状的认识相当重要,这是区分感染和非感染的基本手段。
根据感染中毒症状,再结合血常规检查,对感染的病情作出初步判断,依据临床经验应用抗菌药物,同时注意采集有关标本分离的病原菌。
以获得的阳性培养结果,对抗菌药物适时进行调整。
[2]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适应症有:①急性化脓性中耳炎,表现为外耳道流脓;②鼻窦炎,表现为流脓性鼻涕;③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④细菌性感冒合并高烧(体温超过39.5℃),持续增长1-2天不退或有高热惊厥者;⑤细菌性肺炎;⑥血常规报告白细胞超过12000个/㎜3,嗜中性粒细胞超过80%。
药学毕业论文医院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情况研究

医院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情况研究未来抗菌药物的使用和管理中,应加强病原学检查,促进个性化用药,下面是搜集整理的一篇探究医院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情况的论文范文,供大家阅读借鉴。
感染在人们的生活中无时无刻不存在,抗菌药物则被选作治疗的主要药物,应用十分广泛。
然而,随着医疗水平的不断提升,新的药物不断研发,抗菌药物呈现出滥用的趋势。
近年来,细菌耐药有显着上升趋势,世界各地不断出现“超级细菌”[1],因此加强抗菌药的合理应用和管理是医院的当务之急。
为了解医院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的情况,提高医院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水平,现对某院住院治疗的300例患者展开回顾性分析。
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研究以住院治疗的30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包括150例用药干预的患者和150例用药未经干预的患者,就诊时间为2012年3月-2013年3月。
用药干预组中,男性83例,女性67例,年龄18~78岁,平均(43.7±2.8)岁;非干预组中,男性72例,女性78例,年龄21~80岁,平均(45.3±1.9)岁。
1.2研究方法回顾性研究方法,分析两组患者的住院病历,包括性别、年龄、入出院时间、诊断结果、药物名称、用药情况(如给药方式、剂量、频率、联合用药情况等)、是否进行病原学检查、治疗结果等[2]。
采用SPSS15.0统计学软件,对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方差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若P<0.05,则说明统计结果具有显着性差异。
1.3干预方法大力开展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知识的相关宣传,做好培训,提高临床医生对国家基本药物中抗菌药物的了解,保证医生用药的简洁、安全、有效。
严格执行处方点评制度,组织专家讨论组定期抽查医生处方,对不合理用药情况进行汇总和讨论,加强医生的学习[3];加强对抗菌药物使用时的病原学检查,杜绝不必要的抗菌药物的使用;完善医院用药信息管理系统[4],加强对医生用药处方的监控和管理,一经发现不合理的抗菌药物处方,当即拦截,快速讨论其合理性并提出改进意见。
我院外科抗菌药物医嘱点评及不合理用药分析论文

我院外科抗菌药物医嘱点评及不合理用药分析【摘要】目的了解我院外科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情况。
方法对我院2012年12月——2013年1月所有外科抗菌药物医嘱进行点评及分析。
结果共查病历30例,16例为ⅰ类切口手术,6例为ⅱ类切口手术,8例为治疗性应用抗菌药物病历。
不合理现象主要表现在抗菌药物不适宜,手术预防用抗菌药物给药时机不合理,手术预防用抗菌药物疗程过长,未行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
结论我院外科住院患者抗菌药物应用不合理现象普遍存在,应该加强临床药师作用,促进合理用药。
【关键词】抗菌药物;医嘱点评;合理用药2012年2月卫生部印发了《医院处方点评管理规范(试行)》旨在规范医院处方点评工作,提高处方质量,促进合理用药,保障医疗安全。
之前我院处方点评工作一直以门诊处方为主,而住院患者用药医嘱的监控环节较为薄弱,为了解我院外科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情况,促进合理用药,抽取我院2012年12月——2013年1月所有外科抗菌药物医嘱进行点评及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资料来源于我院2012年12月——2013年1月外科应用抗菌药物住院患者病历,所有患者均使用一种或两种以上抗菌药物。
根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生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的通知(卫办医政发〔2008〕48号)》以药品说明书为依据,结合公开出版的医药业书籍,对检查中发现的不合理用药进行讨论分析。
2 结果在检查的所有病历中,几乎都存在不合理用药情况。
主要表现在主要表现在选用的抗菌药物不适宜,手术预防用抗菌药物给药时机不合理,手术预防用抗菌药物疗程过长,联合用药不合理,未行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缺乏针对性应用抗菌药物依据。
3 不合理用药分析3.1 选用抗菌药物不适宜ⅰ类(清洁)切口手术主要感染的病原菌是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规定一般不使用抗菌药物或者首选第一代头孢菌素作为预防用药。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抗菌药物用药分析论文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抗菌药物用药分析【摘要】目的对我院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的患者所使用的抗菌性药物进行分析,客观判断我院的用药情况。
方法利用回顾性的方法,对收录出的于2012年11月至2013年3月间在本院门诊及住院部治疗的copd病例资料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在我院的整个治疗过程中,我们着重使用了抗菌性的药物,进行药物统计分析时,其中三种药物的使用不合理,四种药物符合要求。
在治疗过程中有67例患者更换了药物以及治疗方案。
结论本院就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治疗中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基本合理。
【关键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抗菌用药;合理用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一种慢性的呼吸系统疾病,该病会增加肺部和心脏的负担,久而久之自然会使患者全身不适。
患病人数多,死亡率也较高,其中老年患者居多[1]。
患此病后,会对生活造成很多严重的影响。
发作后,患者的症状与之前相比会有所减轻,但是肺功能仍然继续减弱。
患此病还会影响患者免疫系统的功能,再加上周围环境中一些不利的因素会使此病反复发作。
发展到一定的程度,患者还会出现一些心肺并发症。
由于老年患者居多,所以要注意老年患者本身的身体状况以及一些器官功能的衰退,应注意药品的用量[2]。
故本院就copd患者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开展了调查研究工作,分析其合理用药情况,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收集我院呼吸科2012年11月至2013年3月间,根据2007年修订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来进行诊治的copd 病患的基本资料、治疗方案等。
期间我院共有158例病患,女性62例,男性96例,年龄46-88岁,平均年龄为(70.3±6.5)。
1.2研究方法统计各病患的基本资料,包括姓名、性别、年龄、疾病史、过敏史、家庭住址等。
统计检验结果,包括血常规检查情况、肺功能检查以及痰培养+药敏检查。
用药情况,包括药品名称、用药途径单次药剂量、每天的用药次数等。
1.3判断方法运用世界who组织推出的分析方法,药物使用则应用动态客观指标为ddd(限定日剂量),药品使用频度以用药人次数(ddds)为判定标准,dui(药物利用指数)作为判断和评价药品的使用是否合理,dui≤1为合理。
抗菌药物合理使用论文

浅谈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中图分类号】r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2)10-0400-01【摘要】如何合理使用抗菌药物一直是临床关注的的重要问题,这对降低医疗费用、提高疗效、减少药物毒副作用、减少耐药菌株都具有重要意义。
现就有关临床应用抗菌药物的情况进行分析,为临床用好、用巧抗菌药物提供帮助。
【关键词】抗菌药物不良反应作用机制耐药菌株1抗菌药物使用现状1.1抗菌药物使用误区对抗菌药物的使用在认识上存在几个主要误区:①求新、求贵:总认为新上市的、价格贵的药是好药,一些医疗机构的少数临床诊治医生对前来就医的患者总是多开些时髦的抗菌药物。
②误用与滥用:将抗菌药物当成是消除病原体感染的保险剂,如只要感冒或哪儿不适就选购些西林类、头孢类或沙星类的抗菌口服药品先服用起来,如果两天不见效就换品种或合用品种服用,却不知适应证对不对,服用剂量准不准,更不考虑这种“保险剂”对机体会产生哪些不良影响。
尤其是许多患者自行到药店购药,越多越好。
有的人将抗菌药物作为万能药,不考虑哪种病原体感染就滥用抗菌药物治疗,以致于产生严重的后果。
1.2误用、滥用抗菌药物之后果新上市的药品虽经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认证,但是在使用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新的或严重的不良反应。
抗菌药物的滥用,表现为量大、不对症、用期长或不考虑到患者的个体差异。
常可出现如下药物不良反应:肝脏损害,通常抗菌药物吸收后在肝脏代谢,故肝脏易受抗菌药物损伤;肾脏损害:通常药物经肠道吸收,吸收后均以原型或代谢物经肾脏排泄,故肾脏最易受到药物损害。
有报道25%的急、慢性肾功能衰竭由药物引起;神经系统损害:中枢神经系统、听力、视力、周围神经系统病变以及神经肌肉传导阻滞作用等。
氨基糖苷类对听力的损害已引起重视,我国每年新增聋哑儿3万例左右,其中50%与药物有关,怀疑氨基糖苷类药物引起者高达83%;血液系统损害:各类抗菌药物在长期和大量应用时都可以影响血细胞的生成,致血细胞减少,包括白细胞及粒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及全血系统减少即再生障碍性贫血;消化道反应;二重感染或菌群失调;过敏反应,此反应最严重或最常见。
我院104例骨科患者I类切口抗菌药物合理用药分析论文

我院104例骨科患者I类切口抗菌药物合理用药分析【摘要】目的:根据我院2012年1-2月骨科i类切口患者的出院病历,对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情况进行分析,以提高我院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合理性。
方法:根据卫生部【2009】38号文件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上有关抗菌药物围手术期合理使用要求,对骨科1-2月份i类切口病历中的医嘱进行审查、分析。
结果:共查看104份病历,使用抗菌药物病历为64例,使用率为61.54%,其中不合理用药病历63例,不合理使用率为98.44%。
结论:我院骨科ⅰ类切口抗菌药物使用较为不合理。
【关键词】骨科;i类切口;抗菌药物;预防使用;合理用药【中图分类号】r9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8-0253-021 资料与方法1.1 资料来源通过我院电子病历系统,调取2012年1月-2月期间骨科所有出院患者病历,从中筛选i类切口患者病历,将患者基本情况(性别、年龄、出入院时间)、手术情况(手术名称、手术时间、切口类别、切口愈合情况)、动态化实验室检查阳性结果、抗菌药物使用相关信息(药物名称、剂量、用法、使用起始时间)填入设计好的表格内,进行统计分析。
1.2 病历审查标准:①《新编药物学》、②《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③卫办医政发【2009】38号文件《卫生部办公厅关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及国内外相关资料,对抗菌药物的使用进行综合评价;2 结果2.1 抗菌药物使用率分析在此次调查的104例骨科i类切口患者病历中,64例使用了抗菌药物(其中有异物植入的手术如切开内固定术占51例),抗菌药物使用率达61.54%;《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中规定:清洁手术(即i类切口手术)”手术野无污染,通常不需预防用抗菌药物”,但在以下情况如“异物植入手术”时可考虑预防用药;且卫生部卫办医政发〔2012〕32号“卫生部办公厅关于继续深入开展全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的通知”中规定:“i类切口手术患者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比例不超过30%”;同时我院《阆中市人民医院与科室抗菌药物合理使用责任状》中对骨科i类切口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的使用率规定为“不超过65%”,因此骨科i类切口手术抗菌药物使用率基本合理;2.2 术前2h-30min给药率分析按我院规定围手术期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术前0.5—2h给药率应达100%。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医院抗菌药物用药分析论文
【摘要】目的:对住院病人抗菌药物的利用情况进行调查,发现存在的问题,以增强医师合理用药意识。
方法:采用WHO建议的限定日剂量(DDD)和药物利用指数(DUI)分析评价6个科室住院病人抗菌药物的利用情况。
结果:剂量过大9例,选药不当12例,疗程过长10例,疗程过短6例,频繁换药6例,剂量过小2例。
结论:抗菌药物的利用存在一定的问题,应加强管理。
【关键词】抗菌药物;限定日剂量;药物利用指数;医院;用药分析
药物利用研究是临床药学工作者的主要任务之一,目的是通过对医院用药现状的调查分析,了解医院抗菌药物的合理利用情况,增强医师合理用药意识,提高医院合理用药水平。
笔者采用WHO建议的限定日剂量(DDD)和药物利用指数(DUI)[1]对我院住院病人抗菌药物的利用情况进行调查分析和讨论。
1临床资料
本组观察病例为我院2006年3月1日~2006年9月1日住院病人,其中普外科21例,妇科15例,腔镜科11例;男29例,女18例;年龄19岁~73岁;平均住院日(13±5)d。
记录病人以下情况:①病人一般情况,包括科别、性别、年龄、出入院时间、入院诊断;②用药情况,包括用药种类、药名、剂型、剂量、给药途径、用药目的、抗感染疗效、联合用药及用药合理性评价。
2方法
根据卫生部制定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分析用药是否合理。
要求:有绝对适应症;药物选择正确;细菌对所选药物敏感;用法用量正确,用药途径正确;联合用药无拮抗、不增加毒性;围手术期用药时间合理;疗程为病人感染症状、体征消失后体温、白细胞计数正常后72h~96h。
有规定疗程的疾病,执行规定疗程并达临床治愈标准。
在剂量方面以DDD和DUI作为判断医生是否合理用药的标准,其中DDDs=药物总量/DDD,DUI=DDDs/用药总天数,DUI≤1为用药合理,DUI>1为不合理用药[2]。
DDD值根据《新编药物学》(第15版)和《中国药典》(2000版)成人每日平均维持剂量确定。
未收载的其他药品按药品说明书推荐剂量来确定。
3结果
3.1抗菌药物利用概况
本次调查的抗菌药物DDDs居前17位的均为注射剂,口服抗菌药物使用较少,其DDDs值排序位于20位之后,所用抗菌药物涉及23个品种。
主要抗菌药物利用情况见表1。
3.2不合理用药情况
3.2.1剂量不合理有9例病人剂量过大,如头孢曲松钠半衰期为7h~8h,常规剂量每日2.0g,一次静脉滴注即可。
可医师处方中对大部分轻症感染病例给予每日4.0g~6.0g,每日两次静脉滴注,不仅对疾病治疗无益,而且增加了病人的经济负担。
3.2.2选药不当有12例病人抗菌药物选择不恰当,如病人过敏史记载对氨苄西林过敏,治疗时给予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静脉滴注。
术前预防用药选择三代头孢菌素类居多,如头颈部四肢手术,应考虑葡萄球菌的感染,首选一代头孢菌素类为预防用药。
3.2.3疗程不当有10例病人疗程过长,8例病人疗程过短。
抗菌药物的使用疗程应根据病种、感染程度轻重和临床情况而定,一般持续至体温恢复正常、症状消退后3d~5d。
用药72h后疗效不明显时,应及时更换药物,可根据药敏实验结果调整用药。
本次调查抗生素使用疗程过长主要表现为手术病人术后用药时间长,如腔镜科胆囊摘除术的病人抗菌素平均治疗天数为4.2d,普外科急性阑尾炎、慢性胆囊炎切除术的病人抗菌素平均治疗天数为7.5d,预防用药时间过长。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规定接受清洁—污染手术的病人预防用药时间为24h,必要时可延长至48h,而本次调查疗程过短(用药时间小于48h)者8例。
3.2.4用法不合理在调查中盐酸克林霉素的用法多为药物1.2g加入到100mL 液体中静脉滴注,正确用法应为0.6g加入到不少于100mL液体中缓慢静脉滴注。
用药中应考虑经济性原则,如呼吸科个别中、重度感染的病人在感染控制后从注射给药转换为口服给药,不仅疗效不降,还提高了患者的依从性[3]。
3.2.5其他不合理用药临床上频繁换药7例,占6.48%。
这些病例都是在病原菌不明的情况下,2d~3d更换一种抗菌素,特别是同类药物之间的频繁更换。
调查病例中对特殊病理生理条件下的病人,未按抗菌药物的药动学特点选药。
4讨论
调查结果表明,头孢菌素类药物应用比例最高,但三代头孢菌素类药物的频繁使用会造成耐药的流行。
从我院细菌室细菌耐药监测情况来看,头孢他定、头孢唑肟对铜绿假单胞菌、大肠埃希菌的耐药率逐年增加,临床医生应给予重视。
喹诺酮类药物抗菌谱广,但已有革兰氏阴性杆菌耐药流行的趋势,使用也应谨慎。
【参考文献】
[1]张崖冰,胡善联.限定日剂量在药物经济学研究中的应用[J].卫生经济研究,2001(4):15.
[2]邹豪,陈盛新.药物利用评价的内涵及方法[J].药物实践杂志,1996,14(5):305.
[3]贾东岗,雷招宝.抗生素的序贯疗法及其研究进展[J].药学实践杂志,2004,22(3):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