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饮料加工工艺及常见问题研究
茶饮料制作工艺范文

茶饮料制作工艺范文茶饮料的制作工艺是一个包括选材、加工和制作过程的综合过程。
不同种类的茶饮料制作工艺有所不同,下面以常见的绿茶饮料和奶茶饮料为例来具体介绍。
一、绿茶饮料的制作工艺:1.选材:根据需要选择新鲜的茶叶,优选绿茶。
绿茶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茶饮料的口感和质量。
2.预处理:将选好的茶叶进行初步的清洗和杀青处理。
清洗可以去除灰尘和杂质,杀青则是将茶叶在高温下进行一定时间的烘干,以阻止茶叶中的酶活性。
3.炒制:将处理过的茶叶放入平底锅中进行炒制,以去除多余水分和增强茶叶香气。
在炒制的过程中需要不停地翻动茶叶,以免烤焦。
4.炒制完成后,茶叶进行冷却和晾晒,使其温度降到常温,并且保持一定的湿度。
5.提取茶叶:将炒制后的茶叶放入茶包中,或者直接用茶叶泡水。
6.加工和调味:根据需要,可以在提取茶叶的基础上加入其他调味料,例如蜂蜜、柠檬等,以增加茶饮料的口感和风味。
7.过滤:将茶叶和调味料过滤,去除茶渣和固体颗粒,使茶饮料清澈透明。
8.冷却和贮存:将茶饮料冷却,可以放入冰箱中进行更快速的降温。
最后将茶饮料装入瓶子或者杯子中进行贮存。
建议在饮用前最好保持冷藏。
二、奶茶饮料的制作工艺:1.选材:选择优质的茶叶和鲜牛奶,确保奶茶的口感和质量。
2.提取茶叶:将茶叶放入茶包中,用热水冲泡,泡制时间一般为2-3分钟。
泡制过程中注意控制水温和时间,以免茶叶苦涩。
3.鲜牛奶的处理:将鲜牛奶放入锅中,用小火加热,同时加入白砂糖进行研磨和溶解。
不断搅拌,确保牛奶的均匀受热并且砂糖充分溶解。
4.炒制:将提取好的茶叶放入炒锅中进行干炒,以去除多余水分和增强茶叶的香气。
5.调配奶茶:将炒制好的茶叶和研磨过的牛奶混合,用搅拌器搅拌均匀。
6.加入冰块:将调配好的奶茶倒入杯子中,加入适量的冰块,以保持奶茶的凉爽口感。
7.调味和装饰:根据需要,可以加入其他调味料,例如珍珠、布丁等。
同时可以在杯口上铺一层奶泡,提升奶茶的质感和视觉效果。
8.供应和贮存:将制作好的奶茶提供给顾客享用,或者将其进行贮存。
茶饮料加工工艺及常见问题研究

茶饮料加工工艺及常见问题研究【摘要】茶饮料是以茶为主要原料制成的饮料,本文阐述了茶饮料的生产工艺流程及配方设计,茶饮料生产中常见的问题及解决问题的方法。
【关键词】茶饮料;工艺;问题;研究所谓茶饮料,就是以茶叶的水提取液或其浓缩液、速溶茶粉为原料,经加工制成的,保持原茶类原有风味的饮料,一般分为低糖和无糖型。
进入21世纪以来,被称为“新时代饮料”的茶饮料以年增长30%的速度风靡世界,在美国茶饮料已成为仅次于碳酸饮料和饮用水的第三大饮料。
茶饮料走俏市场的主要原因是中国人有几千年的饮茶习惯,茶叶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维生素A维生素E以及钾磷等多种微量元素。
茶饮料是天然健康的饮料,其特点是天然保健且还能解渴,具有消除疲劳降低血液中胆固醇、血脂的功效,符合现代人崇尚天然,追求健康保健的消费心理需求。
茶饮料的特点可以归纳为“三低”,即低热量、低脂肪、低糖,具有天然、健康、解渴、提神的特性,比水更怡人可口,富含保健成分,具有营养、保健及消暑止渴的功效。
在我国饮料市场茶饮料已成为唯一可与碳酸饮料相抗衡的新型健康饮料。
尽管茶饮料的生产量发展迅速,但在茶饮料生产加工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一些技术难点,为给茶饮料生产提供科学技术依据,本文将茶饮料的生产过程中常见的一些问题提出如下观点:1.茶饮料的生产工艺要点1.1水处理茶饮料用水要求比较严格,一般最好采用纯净水,因为水中大多金属离子不仅直接影响口感劣变,而且还会导致茶生成浑浊沉淀。
茶饮料生产用水水质要求如下:①pH值中性或略偏酸性;②浊度<1.6度;③电导率<10μs/cm2;④无异味。
1.2化糖优级糖(非硫化糖),可先与一些难溶性的物料,如羧甲基纤维素钠(CMC-Na)等混合好后溶解过300目筛。
1.3调配①茶粉先用50~100倍处理水(约60℃)完全溶解后加入。
冷溶型茶粉可用常温水充分溶解后加入。
②酸味剂用至少20倍的水溶解后缓慢加入,不断搅拌。
③其它辅料应先溶解再加入,加入后应充分混合均匀。
茶饮料加工关键工艺原理与热灌装的工艺流程和要点

茶饮料加工关键工艺原理与热灌装的工艺流程和要点茶饮料是以茶叶为原料经过加工工艺制成的饮品,具有清凉爽口、香气浓郁的特点。
茶饮料的加工过程中,热灌装是一个重要的工艺环节。
下面将介绍茶饮料加工关键工艺原理与热灌装的工艺流程和要点。
一、茶饮料加工关键工艺原理1.提取工艺:将茶叶浸泡于热水中,使茶叶中的有效成分溶解于水中,得到茶液。
2.混合工艺:将提取得到的茶液与糖、酸味剂、香精等原料进行混合,调整茶饮料的口感和香气。
3.杀菌工艺:通过热处理或添加防腐剂,杀灭茶饮料中的微生物,延长茶饮料的保质期。
4.包装工艺:将加工好的茶饮料进行包装,保护茶饮料的质量和营养,方便储运和销售。
热灌装是茶饮料的常用包装方式,主要采用高温灭菌和热熔封口的工艺。
1.工艺流程茶饮料经过混合调配后,将茶液进行高温处理,杀灭茶液中的微生物。
然后,将茶液通过管道输送至热灌装设备中,进行包装。
在热灌装过程中,首先将包装容器进行预热,以减少茶液温度的下降。
然后,将预热好的容器进行灌装,同时进行高温封口。
最后,对灌装好的茶饮料进行冷却处理,以降低茶饮料的温度。
2.要点(1)设备选择:选择具有良好密封性、稳定性和可靠性的热灌装设备,确保茶饮料在整个灌装过程中不受到污染。
(2)高温消毒:在灌装前,对包装容器以及与之接触的配管进行高温消毒,杀灭潜在的微生物污染源,保证茶饮料的卫生安全。
(3)灌装温度控制:对茶饮料进行高温灌装时,要严格控制灌装温度,以避免茶液温度过高导致变质,或者温度过低无法达到灭菌效果。
(4)封口质量检查:在封口过程中,要对封口质量进行检查,确保封口牢固,避免茶饮料在封口后发生二次污染。
(5)冷却处理:对灌装好的茶饮料进行冷却处理,以降低茶饮料的温度,保持茶饮料的口感和品质。
总之,茶饮料加工关键工艺原理与热灌装的工艺流程和要点在保证产品质量和卫生安全的前提下,提高生产效率,适应市场需求,确保茶饮料的优质和口感。
茶饮料生产工艺

上,向方便化、液态化、保健化方向发展,
则生产茶水饮料已成为必然发展趋势。
13
茶饮料加工是指采用鲜叶经初、精制后的茶叶,经 提取分离得到的茶汁按科学配方进行调配(或配以 果汁、香料、糖等辅料)、灌装、杀菌等操作,得 到的仍保留茶的特有色 、香、味的一种新型饮料。
21
(5)其他:
调配是注意各辅料添加顺序,一般将柠檬酸 最后加入,防止因形成不溶性酸沉淀物而导 致最终产品中产生絮状物。 由于茶饮料极易氧化褐变,并改变茶饮料的风 味,因此调配时需要加入一些抗氧化剂。
22
5、澄清
茶饮料的品质,是指茶饮料的茶滋味、茶香、茶色、 卫生和澄清透明等诸方面。 澄清透明是其中很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
16
2、浸提
茶饮料风味和品质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茶汁浸 提工艺。 浸提工艺包括抽取方式(顺流式或逆流式连续浸提 法)、茶叶料径大小、茶叶与水的比例、浸提温度、 浸提时间、水的pH值等等。
17
3、滤除茶乳酪
在茶饮料加工过程中,经热水浸提的茶汤清澈明亮, 但在冷却或储存在一定条件下,会出现乳酪状的浑 浊物,同时随着时间的延长和温度的降低,会形成 一定量的沉淀,从而影响茶饮料的感官品质。
4
4、从包装形式来看,目前国内销售的茶饮料有 用三片罐(马口铁)罐装、二片罐(铝镁合金) 罐装、利乐包罐装、PET聚酯瓶罐装以及玻璃 瓶罐装等不同形式。
5
第二节 茶叶主要成分与功能成分主要源于茶叶经热水萃取并能溶于 水(茶汤)中的可溶性成分。
7
茶叶中所含的化合物 成分很复杂,经实验 测定,经过分离和鉴 定的有机化合物约有 500种以上,无机矿物 营养元素也在15种左 右。
茶饮料常见的质量问题及防止措施

茶饮料常见的质量问题及防止措施
茶饮料常见的质量问题包括:
1. 品质不佳:包括口感差、苦涩、香气不足等问题。
这可能是由于茶叶的质量不好、工艺不当或保存方式不当导致的。
2. 添加剂过多:一些低品质的茶饮料可能会添加过多的糖、防腐剂和人工色素等添加剂,从而影响饮品的健康性。
3. 工业污染:茶叶的加工过程中可能会受到工业污染的影响,导致茶饮料中含有重金属、农药残留等有害物质。
为了防止这些质量问题,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 选择优质茶叶:采购高质量的茶叶作为原料,确保茶饮料的品质。
2. 严格控制加工工艺:确保茶叶加工的温度、时间和方法等环节得当,以确保茶饮料口感和香气的良好品质。
3. 控制添加剂使用量:合理使用糖、防腐剂和色素等添加剂,避免过度添加,保证茶饮料的健康性。
4. 进行严密的监控和检测:对原料茶叶和成品茶饮料进行定期的质量监控和检测,确保产品符合卫生标准。
5. 提高生产环境质量:建立健全的茶叶加工场所,减少工业污
染对茶叶的影响。
6. 健全质量管理体系:建立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对茶饮料生产过程进行全面管理,确保产品质量稳定可靠。
饮料加工流程调研报告范文

饮料加工流程调研报告范文根据市场调研需要,我们组织了一次饮料加工流程的调研,对比了不同的加工方法和工艺流程,现将调研结果总结如下。
一、调研目的1. 了解当前市场上常见的饮料加工流程,包括果汁、茶饮料、碳酸饮料等;2. 对比不同的加工方法和工艺流程,找到最适合生产需要的加工流程。
二、调研对象1. 各大厂家和加工厂的饮料生产流程;2. 市场上已经成功运用的饮料加工流程。
三、调研内容1. 对比了果汁、茶饮料和碳酸饮料的加工方法和工艺流程;2. 调查了饮料生产过程中的原料采购、清洗、榨取、调配、灌装、包装等环节的处理方法和设备使用情况;3. 分析了不同工艺流程对产品质量和产量的影响。
四、调研结论1. 果汁饮料的加工流程主要包括原料清洗、榨取、浓缩、调配、杀菌、灌装、包装等环节,其中榨取和浓缩环节对果汁的口感和营养成分影响较大;2. 茶饮料的加工流程主要包括茶叶处理、萃取、膏糖、调配、杀菌、灌装、包装等环节,茶叶的处理和茶液的调配对茶饮料的口感和品质起着关键作用;3. 碳酸饮料的加工流程主要包括碳酸水的制备、调配、糖浆制备、混合、杀菌、灌装、包装等环节,关键在于碳酸水的制备和糖浆的调配。
五、建议1. 针对不同类型的饮料,选择最适合的加工流程和工艺方法;2. 优化生产流程,提高产品的品质和产量。
经过调研分析,我们可以更加清晰地了解不同类型饮料的加工流程,并为生产制定更科学的工艺流程提供了参考依据。
综合调研结果,对于果汁饮料,我们建议在榨取和浓缩环节,选用高效率的榨汁设备和低温浓缩技术,以最大程度地保留果汁的营养成分和原汁的口感,从而提高产品品质。
对于茶饮料,建议在茶叶处理和茶液调配环节,精选优质茶叶并严格控制调配比例,以确保产品口感纯正。
碳酸饮料生产中,应加强碳酸水的制备控制,确保产品气泡口感和稳定性,同时优化糖浆调配工艺,保证产品口感和甜度均衡。
在饮料生产的过程中,应注重原料的采购与检验,优质的原料是确保产品品质的基础。
黑苦荞茶饮料的工艺研制分析

黑苦荞茶饮料的工艺研制分析作者:陈馨雨来源:《食品界》2024年第01期随着人们对健康生活方式的追求,茶饮料作为一种低糖、低卡的饮品,在市场中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青睐。
近年来,黑苦荞茶饮料作为一种新兴的茶饮品种备受关注。
黑苦荞以其独特的香味和丰富的营养成分,成为制作茶饮料的理想原料之一。
本文旨在对黑苦荞茶饮料的工艺研制进行分析,以期为该饮品的生产和市场推广提供参考和指导。
首先,研究将对茶饮料市场的现状及标准进行分析,结合茶饮料行业的发展趋势和相关的规范要求,为黑苦荞茶饮料的工艺研制提供背景和依据。
其次,研究将深入探讨黑苦荞的主要功能性成分和营养价值,包括抗氧化物、纤维素、维生素等,以揭示该饮品的健康益处和市场潜力。
接下来,研究将对茶饮料制作工艺的现状进行调查和分析,探讨不同工艺对黑苦荞茶饮料品质和口感的影响,以期提出更合理的工艺方案。
最后,本研究总结了目前黑苦荞茶饮料工艺研制的主要进展,并探讨了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以期为相关行业提供借鉴和启示。
通过对黑苦荞茶饮料的工艺研制分析,研究期望能够加深人们对该饮品的认识,推动其在市场中更广泛的应用。
同时,本文的研究也将为相关行业提供有关黑苦荞茶饮料工艺研发的实践经验和技术支持,促进行业创新和发展。
最终,研究期待通过这项研究为消费者提供更加健康、美味的茶饮产品,为大众的健康生活作出积极贡献。
1.茶饮料市场现状及标准分析茶饮料市场作为饮品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其市场份额呈现出快速增长的趋势,消费者对健康和天然饮品的需求不断增加,茶饮料因其天然、低糖、低卡的特点而备受青睐。
一方面,茶饮料市场规模持续扩大。
据统计数据显示,全球茶饮料市场规模从2017年的约500亿美元增长到2022年的700亿美元,年均增长率达到7%。
中国茶饮料市场一直保持较高的增速,并成为全球茶饮料市场的主要推动力之一。
另一方面,消费者对茶饮料的健康和品质要求逐渐提高。
随着健康意识的觉醒,消费者更加关注茶饮料的原材料选择、添加剂使用及产品营养成分。
茶饮料关键控制点及其处理的研究

茶饮料关键控制点及其处理的研究茶是一种深受世界各地人们喜爱的饮料,由于其独特的风味和体验,每年都有越来越多的人喜欢品尝茶的美味。
为了确保茶的最佳质量,需要对其进行关键控制点(KCP)的研究和处理。
本文将着重介绍茶饮料(特别是红茶、绿茶和乌龙茶)关键控制点的特征及处理方法。
茶饮料关键控制点包括整个茶制作过程中的微生物、营养、原料和质量等因素。
在全面改善茶饮料口感和质量方面,应该重点关注以下几个KCP:一、茶叶采摘及加工技术从茶叶采摘到加工都是茶饮料质量的关键步骤。
采摘的茶叶的质量和品种是决定茶饮料最终品质的重要因素,而加工技术则是决定茶饮料口感和质量的复杂工序。
采摘茶叶后,应尽可能快速、准确地进行烘焙、碾碎和冲泡等加工,以确保茶叶营养价值,从而达到最佳的口感和质量。
二、水质控制水质控制是确保茶饮料口感和质量的重要环节。
水的pH值和含氧量影响茶叶发酵和提取层次,影响茶饮料的口感和质量。
在茶饮料加工的各个环节,应使用最优的水质,以保证茶叶的最佳口感和质量。
三、储存条件储存条件对确保茶饮料质量至关重要。
储存时,应保持良好的温度和湿度,并将茶叶放置在干燥、阴凉、通风、避光等最佳环境中,以确保茶叶口感和质量。
四、包装材料和包装包装材料和包装也是一个重要的KCP。
包装材料应根据茶叶的品种和品质而变化,以保证茶叶的新鲜度和口感,避免接触任何有害物质,从而保证茶饮料的最佳质量。
通过以上对茶饮料关键控制点的研究,可以更明确地控制茶叶的采摘、加工、储存和包装等工序,以确保茶饮料的最佳质量。
为此,在不同的茶叶品种和加工工艺中,应采取有效的技术和管理措施来改善和控制茶饮料的质量,以提供最佳的口感体验,并确保其最佳口感和质量。
总之,茶饮料的口感和质量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关键控制点的研究和处理是确保茶饮料口感和质量的关键步骤。
本文介绍了茶饮料(特别是红茶、绿茶和乌龙茶)关键控制点的特征及处理方法,例如采摘及加工技术、水质控制、储存条件和包装材料和包装等,以确保茶饮料最佳质量和口感体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茶饮料加工工艺及常见问题研究【摘要】茶饮料是以茶为主要原料制成的饮料,本文阐述了茶饮料的生产工艺流程及配方设计,茶饮料生产中常见的问题及解决问题的方法。
【关键词】茶饮料;工艺;问题;研究
所谓茶饮料,就是以茶叶的水提取液或其浓缩液、速溶茶粉为原料,经加工制成的,保持原茶类原有风味的饮料,一般分为低糖和无糖型。
进入21世纪以来,被称为“新时代饮料”的茶饮料以年增长30%的速度风靡世界,在美国茶饮料已成为仅次于碳酸饮料和饮用水的第三大饮料。
茶饮料走俏市场的主要原因是中国人有几千年的饮茶习惯,茶叶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维生素a维生素e以及钾磷等多种微量元素。
茶饮料是天然健康的饮料,其特点是天然保健且还能解渴,具有消除疲劳降低血液中胆固醇、血脂的功效,符合现代人崇尚天然,追求健康保健的消费心理需求。
茶饮料的特点可以归纳为“三低”,即低热量、低脂肪、低糖,具有天然、健康、解渴、提神的特性,比水更怡人可口,富含保健成分,具有营养、保健及消暑止渴的功效。
在我国饮料市场茶饮料已成为唯一可与碳酸饮料相抗衡的新型健康饮料。
尽管茶饮料的生产量发展迅速,但在茶饮料生产加工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一些技术难点,为给茶饮料生产提供科学技术依据,本文将茶饮料的生产过程中常见的一些问题提出如下观点:1.茶饮料的生产工艺要点
1.1水处理
茶饮料用水要求比较严格,一般最好采用纯净水,因为水中大多金属离子不仅直接影响口感劣变,而且还会导致茶生成浑浊沉淀。
茶饮料生产用水水质要求如下:①ph值中性或略偏酸性;②浊度<1.6度;③电导率<10μs/cm2;④无异味。
1.2化糖
优级糖(非硫化糖),可先与一些难溶性的物料,如羧甲基纤维素钠(cmc-na)等混合好后溶解过300目筛。
1.3调配
①茶粉先用50~100倍处理水(约60℃)完全溶解后加入。
冷溶型茶粉可用常温水充分溶解后加入。
②酸味剂用至少20倍的水溶解后缓慢加入,不断搅拌。
③其它辅料应先溶解再加入,加入后应充分混合均匀。
茶饮料生产工艺流程图
1.4精滤
5μm以下孔径,最好1~2μm。
1.5杀菌
uht方式—135±2℃,4±1s;果汁杀菌方式—约120℃,10-30s。
1.6热灌装
88~90℃。
从杀菌到灌装的时间最好控制在10min内。
1.7洗瓶
氯水或过氧水消毒,无菌水冲洗后吹干。
1.8倒瓶
对瓶盖进行杀菌,30~45s。
1.9冷却
最好进行梯度冷却至接近常温。
2.茶饮料配方设计
速溶茶粉:冰茶类1.0~1.4‰;纯茶类1.8~2.2‰。
具体可依当地消费者口味而定。
蔗糖:冰茶类9±0.2%,低糖茶类3.5±0.5%。
也可用甜味剂部分替代蔗糖,以甜度接近、纯度较好为宜。
酸味剂:冰茶类一般用1.6~2.0‰的柠檬酸,0.4~0.6‰的柠檬酸钠。
低糖茶类可不添加。
抗氧化剂:冰红茶可不加,或加约0.1‰vc或d-vcna;冰绿茶和低糖茶类一般加0.2~0.3‰的vc或与d-vcna的复配物。
稳定剂:添加0.1~0.15‰的cmc或其钠盐可增强茶味的厚实感。
添加约0.2~0.5‰的β-cd 有助防止沉淀,保留香气。
香精:香精添加量根据产品定位和当地消费者口味、不同生产厂家的浓度等而异。
防腐剂:由于条件限制,只能中温灌装或非无菌的常温灌装的情况下,可以添加0.02-0.04%的山梨酸钾,对冰茶类饮料很有帮助,对中性茶饮料效果甚微。
3.茶饮料生产中常见问题
3.1沉淀
沉淀种类分析:多酚类、咖啡碱、蛋白质等有机物氧化络合;水质不合格;过滤、净化不彻底;香精溶解不完全;微生物超标。
3.1.1多酚类、咖啡碱、蛋白质等氧化络合
①茶粉有问题或添加量过高。
性状:絮状(棉花状)或片状,通常为白色或褐色。
静置时,沉淀有部分沉于瓶底,部分悬浮于瓶中,形成絮状物。
沉淀一般在灌装后一周左右的时间产生,并随着时间的延长而缓慢增加。
低温储藏会加速沉淀的形成,避光保存时沉淀的产生会延缓。
②杀菌时间过长或温度过高。
③灌装时回流比太高。
④加酸太急,造成局部过酸。
⑤加了含蛋白质、果胶、单宁等较高的成分。
3.1.2水质不合格
水中ca2+、mg2+含量较高。
性状:粉末状或泥沙状,茶饮料静置时,沉淀大量沉淀于瓶底部,倒置时,沉淀会下落,并造成整瓶饮料混浊。
沉淀一般在灌装后3至4天左右产生,并随着时间的延长逐渐增加。
且避光保存时不会延缓沉淀的产生。
3.1.3过滤、净化不彻底
糖处理不好,精滤达不到要求。
性状:装后就可发现,且沉淀不会随着储藏时间的延长而增加。
沉淀的形态和带入的可见杂质有关。
3.1.4香精溶解不完全
有些香精是以油质为溶剂,水溶性不太好,如果在调配时溶解不充分就加入到调配罐容易出现浑浊。
性状:浑浊,不透亮,无沉淀,呈乳浊液。
放置一段时间会逐渐澄清。
3.1.5微生物超标
微生物繁殖引起的沉淀,沉淀有多种形态,和染菌的微生物种类有关。
性状:一般有丝状和悬浮状混浊出现,整个体系一般会形成混浊,不澄清,打开瓶后,有异味产生。
进行微生物检测时会发现细菌超标。
沉淀的产生根据贮藏温度不同,一般在灌装后3至1周左右产生,一般来说,同批次生产的饮料沉淀出现的时间、沉淀量相差悬殊,有些不会产生沉淀还一直保持良好的风味。
3.2变色
配方不当,配料结束后搁置时间过长,杀菌温度和时间不当,原辅料异常。
茶汤色泽的加深主要是由于叶绿素的分解和茶褐素的不断生成所致。
这两种化学物质的变化主要是氧化引起的。
多酚类物质在强酸状况下会发生部分氧化,在偏碱和强酸的状况下稳定性均会下降。
在茶饮料的生产中多采用调节ph值,添加适量的na2so3、vc等抗氧化剂进行保护茶多酚不被氧化,能有效地防止茶汤褐变;添加edta能有效防止茶汤沉淀。
3.3香气不足
香料选用不当或添加量不足。
配料工艺不当。
选用适当的配料加香的工艺及风味较纯的香精。
杀菌温度及时间不当。
β-环糊精具有特殊的分子结构和稳定的化学性质,不易受酶、酸、碱、光和热的作用而分解,可对茶汤中的芳香物质进行包埋。
在杀菌工序中加入β-cd可包埋芳香物质。
此外还可包埋儿茶素物质,抑制或减少儿茶素在杀菌过程中的降解或差向异构化反应而导致风味和色泽劣变。
4.结语
由于茶饮料具有天然、健康、解渴、提神的特点,迎合了追求健康生活方式的消费潮流,加上其清香淡雅,回味无穷,富含保健成分,使茶饮料的发展有着巨大空间。
随着对茶乳酪的形成、茶色素稳定机理及茶风味物质变化本质研究的不断深入,以及越来越多现代食品工程高新技术广泛应用于茶饮料加工,如酶技术、膜技术、微胶囊技术等,使茶叶提取技术更加科学有效,不仅可以获得高的提取率和稳定性,而且还可以最大程度地保持茶叶中的营养成分,为茶饮料市场的开发打下坚实的技术基础。
[科]
【参考文献】
[1]程丹.中国茶饮料发展现状及其相关问题研究.湖南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3).
[2]肖文军.茶饮料加工研究现状.湖南农业大学茶学系.
[3]蔡金星,刘秀凤.茶饮料研究进展.河北职业技术师范学
院学报,2002,(4).
[4]中国茶叶深加工高峰论坛论文集.
[5]王志岚,李书魁,尹军峰.茶饮料市场现状浅析.江西农业学报,200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