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术切口感染的原因分析及预防
阑尾术后切口感染因素分析及预防

阑尾术后切口感染因素分析及预防近年来,阑尾炎已成为常见疾病,而阑尾炎患者在病情恶化后,常常需要进行阑尾切除手术。
尽管阑尾切除手术已经成为一种常规操作,但是术后切口感染现象仍然不容忽视。
本文将对阑尾术后切口感染的因素进行分析,并就预防措施进行探讨。
阑尾术后切口感染因素分析术前因素1.阑尾炎患者营养状况差。
阑尾炎患者常出现食欲不振、营养不良等症状,这会使得患者术前身体条件较差,机体免疫力下降,增加了切口感染的风险。
2.阑尾炎患者免疫力下降。
炎症反应会导致多种免疫细胞的数量和活性发生变化,引起身体免疫力下降,也会增加术后感染的风险。
手术因素1.手术时间过长。
手术时间过长会使得切口暴露在外界环境的时间增长,切口容易受到污染和感染。
此外,手术时间过长也会造成人体局部器官、组织坏死,增加术后感染的风险。
2.手术器械传染。
手术器械、手术用具等经过不彻底的消毒处理或者消毒不达标,会使得手术器械携带的微生物经过手术程序进入患者体内,导致感染。
3.手术切口处理不当。
手术切口是否处理得当,决定了术后切口是否容易感染。
如果术中处理不当,或者在术后的护理过程中出现疏漏,都可能引起切口感染。
术后因素1.护理不到位。
术后的切口需要进行认真的护理,在保持清洁的同时,也需要注意消毒、包扎等工作。
如果护理不到位,切口感染的风险就会增加。
2.患者免疫力下降。
切口感染的发生和患者术后免疫力的恢复也有很大的关系。
如果患者术后免疫力恢复慢,或者存在其他免疫系统方面的问题,就会增加切口感染的风险。
阑尾术后切口感染预防措施术前预防1.加强患者的体力锻炼,提高身体免疫力。
2.饮食营养均衡,适当补充维生素和矿物质。
手术预防1.控制手术时间,尽量缩短手术时间。
2.对手术器械进行彻底消毒处理,确保无菌操作。
3.术中注意切口处理,确保手术切口的清洁和安全。
术后预防1.全面、细致地护理患者,包括定期更换切口敷料、保持切口清洁、注意手卫生等。
2.根据患者不同的免疫力状况,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保证免疫系统的恢复和协调。
普外科Ⅰ类手术术后切口感染相关因素分析

普外科Ⅰ类手术术后切口感染相关因素分析随着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手术是治疗疾病的重要手段之一,而手术后切口感染是术后并发症的常见问题之一。
手术后切口感染会延长患者的住院时间,增加治疗的费用,甚至可能导致严重的并发症。
对于手术后切口感染的相关因素进行深入分析及预防十分重要。
一、手术操作过程中的因素手术操作过程中的因素是导致切口感染的重要原因之一。
主治医生和手术室护士在手术操作中应当严格遵守手术规范和操作流程,做好手术部位的消毒工作。
若操作不当,可能会导致手术器械不洁净,手术用具不完整等情况,从而增加切口感染的风险。
二、患者个体因素患者的个体因素也会直接影响手术后切口感染的发生率。
诸如患者自身的免疫功能、慢性疾病史、手术前的个人清洁卫生习惯等,都会对手术后切口感染的风险产生影响。
医务人员在术前应充分了解患者的病史,对于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应当采取更加严格的预防措施,以降低切口感染的风险。
三、院内环境因素院内环境的清洁与消毒情况也对手术后切口感染产生影响。
在手术室、病房、手术工具、麻醉器具等场所都需要严格执行消毒规范,以保证手术后切口的无菌状态。
医院应当做好医疗废物的处理工作,以免医疗废物的不当处理导致交叉感染的情况出现。
四、抗菌药物使用抗菌药物的使用也对手术后切口感染的预防产生重要影响。
术前、术中及术后适当的使用抗菌药物可以有效减轻手术后切口感染的风险。
但是抗菌药物的使用应当科学合理,使用过多、过猛的抗菌药物可能会导致耐药菌株的产生,甚至导致患者的免疫力下降,增加切口感染的风险。
五、术后伤口管理手术后伤口的管理也是预防切口感染的重要环节。
医护人员在术后应当定期对患者的伤口进行检查,观察伤口愈合情况,如发现异常则应及时处理。
患者自身也要做好术后伤口的保护工作,避免不当的伤口接触和破坏。
在手术后切口感染的预防控制中,预防为主是最重要的。
医务人员应该加强对手术操作规范的培训,提高操作水平和操作质量,严格遵守感染控制制度,保证手术用具的完整和洁净。
外科手术切口感染的原因分析及预防措施

外科手术切口感染的原因分析及预防措施目录一、内容综述 (2)1.1 背景介绍 (2)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3)二、外科手术切口感染定义及分类 (4)三、外科手术切口感染原因分析 (5)3.1 医源性因素 (5)3.1.1 手术操作不当 (7)3.1.2 无菌操作不严格 (8)3.1.3 患者自身因素 (9)3.2 物理性因素 (10)3.2.1 手术器械消毒不彻底 (11)3.2.2 手术环境污染 (12)3.3 生物性因素 (14)3.3.2 病毒感染 (16)3.3.3 寄生虫感染 (16)四、外科手术切口感染预防措施 (18)4.1 加强术前准备 (19)4.1.1 严格筛查患者 (20)4.1.2 消毒与灭菌 (21)4.2 优化手术操作 (22)4.2.1 规范手术流程 (23)4.2.2 提高手术技能 (24)4.3 严密术后管理 (25)4.3.1 观察伤口情况 (27)4.3.2 合理使用抗生素 (27)4.3.3 加强患者护理 (28)五、结论 (30)5.2 展望未来研究方向 (31)一、内容综述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外科手术已经成为治疗许多疾病的重要手段。
在临床实践中,外科手术切口感染问题仍然是一个较为严重的并发症。
切口感染不仅会影响手术效果,延长患者康复时间,甚至可能导致严重并发症,如败血症、脓毒症等。
分析外科手术切口感染的原因并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具有重要意义。
1.1 背景介绍在医疗领域,外科手术是一种常见的治疗手段。
在手术过程中及术后,切口感染是一种常见的并发症,不仅增加了患者的痛苦,延长了治疗时间,还可能引发其他严重的健康问题。
外科手术切口感染的发生涉及多种因素,包括手术技巧、患者身体状况、术后护理等。
对手术切口感染的原因进行深入分析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对于提高手术成功率、改善患者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和无菌操作规范的普及,大多数手术感染得到了有效控制。
手术切口感染常见原因

手术切口感染常见原因手术切口感染是指手术后切口出现细菌或其他微生物感染的病情。
手术切口感染是目前常见的医院获得性感染之一,对患者的健康和生命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
手术切口感染的发生原因很多,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外源性原因1.手术部位清洁不彻底:手术前过程中没有按照规范进行切口消毒,或者是消毒不充分,导致手术部位存在大量细菌,从而造成感染。
2.手术操作不规范:手术医生、护士在手术操作过程中没有严格按照无菌操作要求进行,如无菌手套更换不及时、操作器械没有进行有效灭菌等,均会导致手术切口感染。
3.手术器械或材料有缺陷:手术过程中使用的器械或材料存在缺陷,如缺少有效的防护措施、缺乏有效的杀菌消毒措施,会引发手术切口感染。
二、内源性原因1.患者自身因素:某些患者自身存在一些因素,使其更容易发生手术切口感染,如年龄较大、免疫功能下降、严重的基础疾病、糖尿病、肥胖等。
2.患者肠道细菌定植:患者自身肠道内的一些细菌可能会通过手术切口感染到手术部位,特别是在腹部手术中更为常见。
三、其他原因1.术前准备不完善:患者术前的检查不充分,导致手术时未发现潜在感染因素,如未发现患者身体其他部位的感染灶。
2.麻醉操作不当:麻醉操作过程中可能引入细菌,导致手术切口感染。
3.手术时间过长:手术时间过长使得患者的抵抗力不断下降,细菌有更多的机会侵入手术切口。
4.手术切口修复不当:手术后切口不好的修复,可能存在皮肤下积脓或草率包扎等问题,增加了感染发生的风险。
5.环境感染:手术室环境不洁净,医护人员手卫生不规范,会对手术切口感染起到催化作用。
手术切口感染是多因素造成的病情,需要在手术前进行全面的准备和充分的防护措施,同时术后对于切口的护理和消毒也非常重要。
医护人员需要严格执行相关规范,确保手术切口的无菌状态,以预防和减少手术切口感染的发生。
切口感染文档

切口感染简介切口感染是指手术或其他创口因外界微生物污染而引起的感染。
切口感染是医院感染中最常见的一种感染类型,严重时可能导致患者并发症、延长住院时间以及增加医疗费用。
因此,对于预防和控制切口感染非常重要。
在本文档中,我们将讨论切口感染的原因、症状、预防以及处理方法。
原因切口感染的主要原因是外界的微生物进入切口,导致创口发炎和感染。
以下是一些导致切口感染的常见原因:1.非洁净手术过程:如果手术室环境、医护人员的手术操作不达标,那么细菌和其他有害微生物可能进入创口。
2.使用不洁手术器械:使用没有经过彻底清洁和消毒的手术器械可能导致创口感染。
3.患者体内有其他感染:如果患者体内存在其他感染源(如尿道感染或肺部感染),那么感染可能通过血液或其他途径传播到创口。
症状切口感染的症状可以包括以下几种:1.创口处红肿:创口周围出现红肿是切口感染常见的症状之一。
2.疼痛:创口感染可能导致创口周围的疼痛或灼热感。
3.分泌物增多:感染创口可能会有渗出物增多,如脓液或血液。
4.创口裂开或延迟愈合:切口感染可能导致创口边缘开裂或愈合时间延长。
5.发热:如果感染严重,患者可能会出现发热症状。
预防措施为了预防切口感染,以下是一些常见的预防措施:1.保持手术环境清洁:手术室应经常进行清洁和消毒,确保无菌环境。
2.规范操作流程:医护人员在手术过程中应遵循严格的无菌操作规程,洗手、穿戴手术服并正确使用无菌手套。
3.彻底清洁手术器械:手术器械应经过适当的清洁和消毒,以杀灭潜在的细菌和病毒。
4.患者预防性用药:对于高危患者,医生可以考虑给予预防性抗生素,以减少感染的风险。
5.定期更换敷料:定期更换创口敷料可以保持创口干燥和清洁,减少感染的机会。
处理方法如果出现切口感染,以下是一些处理方法:1.清洁创口:创口应该被轻轻清洗,使用适当的清洁剂和消毒液以杀灭细菌。
2.使用抗生素:医生可能会根据感染的严重程度和类型,开具适当的抗生素用于治疗感染。
妇产科腹部手术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调查分析及预防对策

妇产科腹部手术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调查分析及预防对策妇产科腹部手术切口感染是一种常见并且严重的并发症,严重影响了患者的康复和生活质量。
对于腹部手术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进行调查分析,并提出相应的预防对策,对于降低感染率、提高手术成功率具有重要意义。
一、危险因素调查分析1. 病史因素糖尿病、艾滋病等患者因为免疫力较弱,更容易出现感染情况;以前的手术史和手术部位感染的记录,也会增加再次手术感染的风险。
2. 术前因素手术前未能有效消毒皮肤,或者存在皮肤损伤、毛发未能有效剃干净等情况,都会增加手术感染的危险。
3. 术中因素手术中操作不当,不严格的无菌操作和隔离,手术器械不干净等都会增加手术感染的可能。
手术时间过长也是一个重要的危险因素。
4. 术后因素术后伤口护理不当,伤口排水管留置时间过长,导致伤口局部清洁不佳,易造成感染;术后伤口渗血过多、组织坏死也是感染的危险因素。
二、预防对策1. 术前准备患者在手术前要进行全面的体检,尤其是要关注患者的免疫情况,对于病史较长或者有慢性疾病的患者,应当提前做好免疫调理,加强营养,提高免疫力,从根本上减少感染的风险。
2. 术中管理严格按照操作流程进行手术,并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注意手术器械的清洁和消毒。
手术室空气质量要经常检测,保持空气清洁和新鲜。
手术时间要尽量控制在较短的范围内,避免长时间手术引起的感染。
3. 术后护理术后伤口护理要严格按照规定进行,伤口要保持干燥和清洁,及时更换伤口敷料,集中排水管也要及时拔除,避免引起感染。
对于术后出现伤口渗血、坏死等情况要及时处理,避免进一步感染。
4. 医护人员培训对于医护人员进行相关的培训,提高其手术操作技能和无菌操作意识。
定期组织医护人员进行手术感染相关知识的学习和交流,及时更新手术感染防控知识。
对医护人员进行感染防控意识的培训,让他们认识到手术感染对患者的危害,从而提高他们在手术中的警惕性。
5. 宣传教育加强对患者和患者家属的宣传教育,让他们了解手术感染的危害性,以及如何预防手术感染。
手术切口的分类和切口感染的预防及处理

手术切口的分类和切口感染的预防及处理一、概念手术是指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使用手术器械在人体局部进行操作,以去除病变组织、修复损伤、移植组织或器官、植入医疗器械、缓解病痛、改善机体功能或形态等为目的的诊断或治疗措施。
切口是对身体组织的切开,以暴露下面的组织、骨骼或器官,以便进行外科手术。
伤口感染为微生物的数量或毒力足以引起宿主在局部或系统上的反应。
手术部位感染(SSI)是指发生在手术切口、深部器官和腔隙的感染。
二、切口感染的主要原因(一)患者因素:合并糖尿病、营养不良、类风湿性疾病与结缔组织疾病等其他免疫缺陷疾病、血友病、患肢血管疾病、银屑病、放射性损伤、坏疽、糖皮质激素药物服用史、局部激素或中成药物注射史、器官移植、艾滋病、既往感染史、并存感染(泌尿系、口腔、皮肤软组织感染)、肥胖等。
(二)手术因素:软组织损伤、浅部感染蔓延、深部血肿、伤口裂开、手术时间长、术后引流时间过长等。
(三)手术室环境因素:人员数量过多、人员流动过大,以及手术部位皮肤消毒、层流手术室、手术服装等未达要求。
三、临床中常用手术切口的分类临床按照《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根据外科手术切口微生物污染情况进行划分外科手术切口分为4类:Ⅰ类(清洁切口)、Ⅰ类(清洁-污染切口)、Ⅰ类(污染切口)、Ⅰ类(感染切口)。
(一)Ⅰ类切口(清洁伤口)1.手术在无菌状态下进行;2.手术未进入感染炎症区;3.手术部位不涉及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口咽部位;非胃肠道手术,不切开呼吸道、消化道及泌尿生殖道等,不受微生物污染,感染的概率很小(自发断裂的跟腱手术即属于这一大类,甲状腺次全切除术)。
(二)Ⅰ类切口(清洁-污染伤口)1.通俗叫法是“可能污染切口”。
2.手术的入路或者手术部位涉及了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及口咽部位,但不伴有明显污染(无相关炎症或感染)。
3.手术中切开消化道、阴道等有正常菌群存在的腔道,少量内容物可能进人原本清洁的伤口,伤口可能会被少量致病菌污染,发生感染的机会仍然较低。
外科手术切口感染的原因分析及预防措施

外科手术切口感染的原因分析及预防措施手术切口感染是外科手术病人最常见的医院感染之一,为医院感染的第三大因素。
本文通过分析原因,从患者自身因素及医院内的因素分析中探讨外科手术切口感染的高危因素,并提出相关预防措施。
标签:外科手术;切口感染;危险因素;预防措施手术切口感染指手术期(或围手术期以后)发生的感染,是手术外科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其受多种因素影响。
手术切口感染可严重影响患者康复过程,增加患者痛苦,导致住院时间延长,增加患者的经济负担。
本文结合有关文献,对于手术患者切口感染的原因进行分析,探讨具有重要意义的高危因素以及预防措施,为临床控制切口感染的发生、降低医院内感染提供依据。
1切口等级分类与切口感染的关系1.1切口等级分类目前公认的切口的等级来源于Berard标准,分为I类(清洁切口)即切口愈合良好,无感染现象;II类(清洁—污染切口)即切口有轻微感染,表现为轻微红肿,但没有出现肿胀和硬结;III类(污染切口)即切口感染明显,周围有明显的肿胀和硬结;IV类(淫秽—感染切口)即切口感染严重,有脓液形成,表面发亮,需要重新敞开引流。
1.2切口感染标准参考《医院感染诊断标准》,具备下列条件之一即可诊断为切口感染:①切口有红、肿、热、痛或有脓性分泌物;②深部切口引流出脓液或穿刺抽出脓液;③自然裂开或由外科医师打开的切口,有脓性分泌物或伴有发热≥38℃,局部有压痛;④再次手术探查、组织病理学发现涉及切口脓肿或其他感染证据;⑤临床医师诊断的切口感染;⑥临床诊断基础上,伴随病原学诊断依据,即分泌物培养阳性;⑦排除切口脂肪液化。
1.3切口等级分类与切口感染的关系各类切口的感染率是不一致的,Ⅱ、Ⅲ类切口是预防感染的重点。
II类切口为切口感染的主要来源,属内源菌,多来源于开放的消化道和腹腔感染性渗液,占切口感染的绝大部分。
Ⅲ类切口感染属于外源性感染,主要来源于手术病人和病房的空气,医护人员的手,灭菌不合格的器械、物品及手术区皮肤的暂居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手术切口感染的原因分析及预防
(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
作者:尹永明柳彩霞李昀吴玉萍王慧琴
【摘要】手术切口感染一直是腹部外科手术常见的并发症之一。
本文就我院近5年来发生的16例手术切口感染病例进行分析,并提出一些可防治此类感染的措施。
【关键词】手术;切口感染
手术切口感染是在基层医院中较常见的一种感染。
在出现此类感染后,患者的切口可能会延迟愈合、裂开,甚至可引起全身感染。
因此,预防和控制手术切口感染是医院的一项重要的感染管理内容。
为了解我院发生手术切口感染的原因及预防措施,笔者对2005~2009年在我院进行手术治疗的360例住院患者中曾发生手术切口感染的16例患者进行调查分析,现将此类感染发生的原因和防治措施介绍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情况在发生切口感染的16例患者中有9名男性、7名
女性。
他们的年龄在7~76岁之间。
在这些患者中,有1例患者在进行胃大部切除术(包括修补术)后发生了感染,有2例患者在进行胆囊切除术后发生了感染,有1例患者在进行肠梗阻粘连松解术后发生了感染,有12例患者在进行阑尾切除术后发生了感染。
这些患者均于术后5~9天内出现了切口红、肿、热、痛、切口内有液体渗出及波动感,体温波动在37.5~39.1℃之间等症状。
1.2治疗方法对于被确诊其手术切口处于感染早期阶段的患者,在其切口周围使用了640万单位的青霉素或0.8克的丁胺卡那霉素进行局部封闭(每两天用药一次),并用红外线照射手术切口15~20分钟,每日照射一次。
对于手术切口内出现了渗液或已经形成脓肿的患者,立即拆除其切口上1~5针的缝线,放出渗液、积液或积血,彻底清除切口内坏死的组织,用生理盐水和甲硝唑液反复冲洗切口,并每天用庆大霉素纱布条湿敷切口。
待切口内有新鲜的肉芽组织生长后,用蝶形胶布拉闭切口或对切口进行二期缝合。
2讨论
2.1导致手术切口感染的原因
2.1.1使手术切口受到污染的主要原因是手术人员在术中未能很好地保护切口,使渗出液、脓性液或肠液污染了切口。
在术后,手术人员又未能充分地冲洗切口或在关闭切口时未冲洗手套和使用过的器械,从而造成了切口的二次感染。
2.1.2手术切口内有残留异物由于手术切口内有血肿、缝线、异物或坏死组织等残留物,降低了切口内组织对细菌性污染的抵抗
力。
2.1.3手术操作技巧欠佳在施行手术时,一名技术娴熟的医生不仅能缩短手术的时间,而且能恰当地处理手术切口、降低发生切口感染的几率。
而在上述16例手术中,有的医生在施行手术时动作粗暴,过度地分离或牵拉手术切口,急躁地结扎大块的组织或使用电刀,致使切口内的组织发生变性坏死。
有的实施手术的时间过长、使手术切口长时间处于开放状态,增加了发生切口感染的几率。
2.1.4患者的免疫力较差患者的免疫力若较差,发生手术切口感染的几率就会很高。
在上述16例患者中,有的免疫系统功能低下、有的患有低蛋白血症、营养不良、恶性消耗性疾病,有的患有贫血、糖尿病、肝硬化、恶性肿瘤,其中有的患者大量地使用激素类药物。
2.1.5其他在上述16例患者中,老年患者、肥胖症患者、引流部位选择不当的患者及某些慢性病患者在手术后发生切口感染的比例较大。
最近,美国疾病控制中心提出了4种易发生切口感染的手术类型,这4种手术类型是:①腹部手术。
②时间超过2h的手术。
③污秽或已发生感染的手术。
④被确诊患有3种以上疾病患者的手术。
这个论断和本文上述的剖析是一致的。
2.2切口感染的预防措施为了预防手术切口感染,医师除了应在手术过程中保持轻柔、准确、精细的操作动作以外,还应对手术区进行细致的术前准备和及时的术后处理。
2.2.1做好手术区的术前准备
2.2.1.1做好手术区皮肤的术前准备为降低发生切口感染的几率,准备进行手术治疗的患者应在病情许可的情况下于术前1d沐浴(应尽量使用消毒药皂)、理发、剃须、剪指(趾)甲和更换清洁内衣。
护士应检查其手术区的皮肤有无炎性反应或破损,尽量使用剃毛法(切忌剃破皮肤)进行备皮。
在剃毛后,护士可用适量75%的酒精消毒手术区的皮肤,用无菌巾包裹此处的皮肤。
在备皮工作完成后,医生应尽量在较短的时间内施行手术。
2.2.1.2做好胃肠道手术的术前准备:在进行消化道手术(尤其是结肠手术)前应为患者做好术前准备,如在术前1d口服抗生素、在术前1d摄入流质饮食、在术前的晚上和手术当日的早晨各进行1次清洁灌肠等。
2.2.1.3鼓励患者在术前补充更多的营养:应鼓励患者多摄入高蛋白、高维生素、高热量、低脂肪的饮食。
进食困难或消化功能不良的患者应摄入易于消化吸收的要素饮食。
2.2.1.4在术前合理地应用抗生素:在进行清洁阶段的手术前一般不必为患者使用抗生素。
若要进行可造成污染的手术(如胃切除、肠切除等)或一些较大的手术(如严重创伤的急救手术、心脏手术等),应预先估计手术所需的时间和切口受到污染的几率,并适当地应用抗生素来预防切口感染。
据文献报道[2],与在术前2周使用抗生素的患者相比,在术前2h使用抗生素的患者预防切口感染的效果更好。
因此,我院一般主张患者在术前使用1~2d的抗生素,在术前30min 或缝合切口前局部使用抗生素,并在术后继续使用3~5d的此类药物
来预防切口感染。
2.2.2医生在施行手术时,应力求一次性切开切口,避免反复、多次、多刀地切割切口处的组织。
如需使用电刀,应避免为了追求速度而使用强电流操作或进行大面积烧灼止血。
2.2.3在进行手术时应采取以下可保护切口的措施:①使用腹膜外翻固定法。
②恰当地使用纱布和护皮巾。
③在关闭腹腔时应使用未被污染的手术器械(或用酒精棉球擦拭已被污染的手术器械后再使用)。
④彻底地冲洗切口。
2.2.4在进行腹部手术时,可用生理盐水彻底灌洗腹腔,用抗生素药液冲洗发生较重腹膜炎的腹腔,并在手术结束时在切口内放置理想的腹腔引流物。
2.2.5患者若患有贫血、休克、水电失衡、糖尿病等不利于手术的病症,在术前应及时进行治疗。
患者若已发生了厌氧菌和大肠杆菌感染,应选用以甲硝唑为主的联合用药方案,足量地使用抗生素来预防切口感染。
参考文献
[1]何家亮.腹部外科感染[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7:123-145
[2]徐翠霞.手术室消毒灭菌的改进[J].临床医学新进展,2005,3: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