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中的意象与美育

合集下载

《2024年谈影视作品的意象美与艺术观——以电视电影《邂逅》的创作为例》范文

《2024年谈影视作品的意象美与艺术观——以电视电影《邂逅》的创作为例》范文

《谈影视作品的意象美与艺术观——以电视电影《邂逅》的创作为例》篇一一、引言影视作品作为现代艺术的一种重要形式,其魅力不仅在于生动的画面和情节,更在于其独特的意象美和艺术观。

这种美和艺术观往往通过导演的创作理念、演员的表演技巧以及后期制作的精心处理得以体现。

本文将以电视电影《邂逅》的创作为例,探讨影视作品的意象美与艺术观。

二、《邂逅》中的意象美1. 画面美学《邂逅》的镜头语言丰富多样,无论是细腻的特写还是广阔的远景,都为观众呈现了一幅幅美丽的画面。

这些画面不仅具有视觉冲击力,还蕴含着丰富的意象。

例如,影片中多次出现的雨中场景,既表现了人物情感的波动,也传递了一种诗意的美感。

2. 色彩运用色彩是影视作品中传达情感和营造氛围的重要手段。

《邂逅》在色彩运用上非常讲究,通过不同颜色的运用,表现了人物内心的情感变化和故事的发展。

例如,影片中蓝色的运用,既表现了忧郁和沉思,也传达了希望和期待。

三、《邂逅》中的艺术观1. 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融合《邂逅》在艺术观上体现了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融合。

影片通过真实的生活场景和人物关系,展现了现代都市人的生活状态和情感世界。

同时,通过浪漫主义的表达方式,让观众在现实与理想之间找到了共鸣。

2. 人文关怀与社会责任《邂逅》在关注个体情感的同时,也体现了对社会的关注和责任感。

影片通过人物之间的互动和冲突,探讨了现代社会的价值观、人际关系以及人的生存状态等问题,引发了观众对社会的思考。

四、创作手法与艺术成就《邂逅》在创作手法上非常讲究,导演通过精心的剧本设计、演员的精湛表演以及后期制作的精心处理,将影片的意象美和艺术观完美地呈现出来。

影片在国内外获得了广泛的关注和好评,成为了一部具有代表性的影视作品。

五、结论影视作品的意象美与艺术观是相辅相成的。

意象美主要通过画面、色彩等视觉元素来表现,而艺术观则是对现实和社会的关注和反思。

在《邂逅》的创作中,导演通过精湛的创作手法,将两者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为观众呈现了一部具有高度审美价值和思想深度的影视作品。

动画电影《雄狮少年》自然意象的三重美学表达

动画电影《雄狮少年》自然意象的三重美学表达

动画电影《雄狮少年》自然意象的三重美学表达动画电影《雄狮少年》自然意象的三重美学表达导语:动画电影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常常通过图像和声音来表达不同的主题和情感。

而《雄狮少年》作为一部描绘自然之美的动画电影,通过独特的美学手法和表达方式,展示了自然意象的三重美学表达。

本文将着重从影片的视觉呈现、音乐配乐以及故事情节展开论述,探讨《雄狮少年》中的美学之美。

一、影片的视觉呈现1.自然景观的绚丽呈现《雄狮少年》通过精细的美术设计和细腻的动画表现,将自然景观呈现得十分绚丽。

从青山绿水到浩瀚星空,从奔腾瀑布到蓬勃生机的森林,影片中的每个自然场景都充满了生气和魅力。

尤其是在日出和日落时分的景象,通过动画的虚拟手法,使得自然景色变得更加壮丽而又梦幻,带给观众一种强烈的美感。

2.动物形象的生动塑造动物形象在《雄狮少年》中被赋予了独特的个性和形象。

狮子、大象、鸟类等自然界的各种生物都被精心设计,不仅形象逼真,而且通过动作和表情,能够准确传达各自的情感和意图。

比如,电影中的狮子形象既有威武的一面,又有温柔的一面,通过其流畅的动作和逼真的表情,让观众对狮子充满了喜爱和好感。

3.色彩的明暗对比影片中运用明暗对比的手法,将自然界的鲜艳色彩与黑暗的阴影相结合,创造了独特的视觉效果。

在阳光明媚的白天,色彩鲜艳、明亮而温暖;而在黑夜中,阴影笼罩,色调趋向冷峻,呈现出截然不同的氛围。

这种明暗对比的运用,不仅增强了画面的层次感,更加强了自然景观的魅力。

二、音乐配乐1.自然声音的运用《雄狮少年》中的音乐配乐采用了丰富的自然声音,如鸟鸣、河水流动、昆虫的鸣叫等,给观众带来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这些自然声音不仅使影片更加真实和生动,更将观众的感官融入到自然界的美妙之中,增强了观赏体验的沉浸感。

2.乐曲的韵律感电影中的音乐配乐运用了节奏明快的乐曲,强调了自然界的活力与节奏感。

从欢快的旋律到激情四溢的乐段,乐曲不仅为影片的剧情注入了活力,更使人们感受到大自然的精神力量。

电影的美育意义研究

电影的美育意义研究

电影的美育意义研究下面是关于的一些电视电影论文范文。

欢迎阅读借鉴,希望对你有帮助。

随着2021年我国内地电影票房突破100亿元大关,国产影片产量达到460多部,仅屈居好莱坞和宝莱坞之后,位列世界第三。

而今,电影已经成为大众必不可少的精神消费品。

与传统艺术相比,电影确实是一门年轻的艺术,但电影吸收综合了诸种艺术的优点,以鲜明生动的银幕形象反映生活,吸引观众,具有无与伦比的艺术魅力,因此电影艺术具有独特的美育意义。

所谓审美教育指依据审美价值观,通过审美规律和教育规律,诉诸于人的情感,培养人的审美能力,丰富人的情感,拓展人的精神世界,塑造人格,追求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

美育可以分为两重目的和两重关怀。

美育的初级目的是强化人的审美感知力、想象力、理解力和创造力,培养人的审美趣味,提高人的审美品位。

美育的高级目的是怡情养性,塑造人格,完善人生,升华人的生命境界。

美育的初级关怀是通过宣泄人们的生活情绪,放松身心,体验丰富的生命。

美育的终极关怀则是对人生价值的感悟,对人在宇宙中位置的追问,给予人类精神家园的栖居。

美育与其他教育方式相比,具有形象性、情感性、实践性和普遍性的特点。

一、电影艺术的美育价值电影艺术是以现代科技的手段,以画面和声音为媒介,在银幕上运动的时间和空间里创造形象,再现生活和表现情感的一门艺术。

电影艺术与传统艺术相比,具有综合性、大众性、娱乐性和商业性的特点。

对比电影艺术特点和美育特点,我们发现电影具有独特美育意义,同时美育对电影又具有指导价值。

首先,电影艺术的显著特点是综合性,这有利于美育的实施。

电影艺术作为后起之秀,吸收、借鉴戏剧、绘画、音乐、文学等艺术的表现方式,将视觉形象和听觉形象、人物与场景、叙事与抒情相统一,体现出丰富的审美功能。

电影形象的最突出特点是运动性,电影按照故事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尾的线索,将各个镜头串联起来,形成较完整的故事情节,使观众从中获得美感。

蒙太奇是电影艺术的特有手段,通过电影镜头的组接和剪辑,构成连续的时空画面,极大地丰富了电影的表现力。

电影意象的美感特性

电影意象的美感特性

电影意象的美感特性意象世界是带有情感性质的世界,是一个不同于外在物理世界的感性世界,是带有情感性质的有意蕴的世界,是以情感的形式去揭示本真的世界。

叶朗说:“当意象世界在人的审美观照中涌现出来时,必然含有人的情感(情趣)。

也就是说,意象世界是带有情感性质的世界。

”写画要有诗人之笔,拍电影也需要有诗心、诗意和诗人之笔。

首先,电影意象具有情景交融的美感特性。

苏东坡品味摩诘画《蓝田烟雨图》,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歌和绘画的意象呈现着情景交融的特点。

诗画互为印证历来是中国文学艺术的传统。

在电影中如何表现诗境,寓情于景、传情于景、情理交融,达到诗画合一的境界,是电影艺术家的美学追求。

审美意象体现的是心(身心存在)——艺(艺术创造)——道(精神境界)的统一。

在艺术的审美和创造活动中,意象生成就是核心意象在诗性直觉中的灿然呈现。

作为诗性电影的典范,费穆的《小城之春》,一个“多情却被无情恼”的故事,其弦外之音是关于“没落和风化的历史宿命”的感喟。

小城之外是复苏的春天,时年的中国却在经历着“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历史阵痛!对于经受五四新文化运动洗礼的知识分子而言,启蒙时代未竟的事业,一如断壁残垣中需要重建的家园,作为“废墟”的“颓城”与“废园”是一种深刻的历史隐喻和心灵写照。

美术史家巫鸿在《废墟的故事:中国艺术和视觉文化的在场与缺失》一书中特别提到了《小城之春》的空间,他说:“这些图像中包括的建筑废墟象征着尚未愈合的伤口……但这些图像并不指代当下正在发生的事件,而是象征着通往未来的历史条件……这些作品俘获了一种悬置的时间性,把过去、现在和将来统统并置于复杂的相互作用的形式中。

”电影作为费穆对自我命运和精神归宿终极意义上的一次思考,电影核心意象的生成源于电影作者诗思合一的艺术创造。

费穆是电影诗人,他开启了生命的眼,要借助象征的景物和人物,将之导引到诗的意象世界里发自生命的感喟。

他坚信“中国电影要追求美国电影的风格是不可以的;即使模仿任何国家的风格,也是不可以的。

《2024年谈影视作品的意象美与艺术观——以电视电影《邂逅》的创作为例》范文

《2024年谈影视作品的意象美与艺术观——以电视电影《邂逅》的创作为例》范文

《谈影视作品的意象美与艺术观——以电视电影《邂逅》的创作为例》篇一一、引言影视作品作为现代艺术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其创作过程中所蕴含的意象美与艺术观,是作品能否深入人心、引起观众共鸣的关键。

电视电影《邂逅》以其独特的创作手法和深邃的内涵,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深入探讨影视作品意象美与艺术观的绝佳案例。

二、《邂逅》的意象美(一)视觉意象《邂逅》通过精美的画面、细腻的色彩运用以及独特的镜头语言,构建了一个富有诗意的视觉世界。

影片中的每一个场景、每一个镜头都充满了意象美,如同一幅幅流动的画卷,让观众在欣赏的过程中感受到美的享受。

(二)情感意象在《邂逅》中,情感意象的塑造是作品成功的关键。

影片通过细腻的情感描绘,将人物内心的情感变化以及人物之间的关系展现得淋漓尽致,使观众在观影过程中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

三、《邂逅》的艺术观(一)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融合《邂逅》在艺术表现上融合了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元素。

影片通过对现实生活的真实再现,展现了人物之间的情感纠葛和社会现象。

同时,通过浪漫主义的手法,将人物的内心世界与外部环境相互呼应,使得影片具有了更加深邃的内涵。

(二)人性的探索与反思《邂逅》在艺术表现上对人性进行了深入的探索与反思。

影片通过人物之间的互动和情感纠葛,展现了人性的复杂性和多面性。

同时,通过对社会现象的揭示,引发观众对人性、道德、伦理等问题的思考。

四、《邂逅》创作中的意象美与艺术观的体现(一)人物塑造在《邂逅》中,人物塑造是意象美与艺术观的重要体现。

影片通过细腻的人物刻画,将人物的性格、情感以及内心世界展现得淋漓尽致。

同时,通过对人物之间的互动和情感纠葛的描绘,使得观众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人物,从而产生强烈的共鸣。

(二)情节安排在情节安排上,《邂逅》充分体现了意象美与艺术观。

影片通过巧妙的情节设计,将情感、人性、社会现象等元素巧妙地融合在一起,使得影片具有了更加丰富的内涵和深意。

同时,通过对情节的节奏把握和氛围营造,使得观众在观影过程中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和思考。

《2024年谈影视作品的意象美与艺术观——以电视电影《邂逅》的创作为例》范文

《2024年谈影视作品的意象美与艺术观——以电视电影《邂逅》的创作为例》范文

《谈影视作品的意象美与艺术观——以电视电影《邂逅》的创作为例》篇一引言在浩瀚的影视作品中,无论是电影还是电视剧,其创作都离不开意象美与艺术观的融合。

意象美是影视作品中的一种重要美学元素,它通过画面、音乐、表演等手段,将观众带入一个充满想象和情感的世界。

而艺术观则是创作者对于艺术的理解和追求,它决定了作品的整体风格和艺术价值。

本文以电视电影《邂逅》的创作为例,探讨影视作品的意象美与艺术观。

一、影视作品的意象美(一)画面意象美画面是影视作品中最直接、最直观的表现手段。

在《邂逅》中,画面意象美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色彩运用:通过丰富的色彩变化,营造出不同的情感氛围。

例如,在悲伤的场景中,画面色彩以冷色调为主,而在欢快的场景中,色彩则更加鲜艳明亮。

2. 构图布局:画面构图要合理、美观,使观众在观看过程中产生美的享受。

在《邂逅》中,画面构图巧妙地运用了对称、对比等手法,使画面更加和谐、统一。

3. 镜头运用:镜头的运用也是画面意象美的重要表现。

在《邂逅》中,通过推、拉、摇、移等镜头运动,使画面更加生动、具有层次感。

(二)音乐意象美音乐是影视作品中不可或缺的元素之一,它能够增强画面的感染力,使观众更加深入地理解作品。

在《邂逅》中,音乐意象美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音乐与画面的配合:音乐要与画面相辅相成,共同营造出作品的情感氛围。

在《邂逅》中,音乐与画面的配合恰到好处,使观众更加深入地感受到作品的情感内涵。

2. 音乐风格的把握:音乐风格要与作品的整体风格相符合。

在《邂逅》中,选择了符合作品情感基调的音乐风格,使作品更加具有艺术感染力。

二、影视作品的艺术观艺术观是创作者对于艺术的理解和追求,它决定了作品的整体风格和艺术价值。

在《邂逅》中,艺术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人文关怀《邂逅》以人文关怀为创作核心,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塑造和情感表达,展现了人性的美好与复杂。

创作者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深入的挖掘,使观众更加深入地理解人物内心的情感世界。

陈凯歌电影中的美学及象征意义

陈凯歌电影中的美学及象征意义

陈凯歌电影中的美学及象征意义【摘要】陈凯歌电影以其独特的美学和象征意义而备受瞩目。

在叙事手法方面,他常常运用回溯、倒叙等技巧,给观众带来不同的审美体验,并带出深刻的象征意义。

摄影和场景设计方面,他善于运用光影和构图来表现情感,通过精心设计的场景来增强电影的氛围和情感共鸣。

人物塑造方面,他注重角色的内心变化和情感起伏,通过细腻的表现来展现人物的复杂性和深度。

音乐和声音设计方面,他选择恰到好处的音乐来烘托氛围,并运用声音效果来增强观众的感知。

色彩运用方面,他善于运用特定的色彩来传达情感和主题,增强影片的视觉效果和情感张力。

陈凯歌电影的整体美学和象征意义融合了多种元素,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和思考。

【关键词】陈凯歌电影、美学、象征意义、叙事手法、摄影、场景设计、人物塑造、音乐、声音设计、色彩运用、整体美学、结论。

1. 引言1.1 陈凯歌电影中的美学及象征意义陈凯歌是中国当代著名导演,其电影作品以独特的美学和象征意义著称。

陈凯歌电影中的美学及象征意义是他作品的核心所在,通过叙事手法、摄影和场景设计、人物塑造、音乐和声音设计以及色彩运用等方面的表现,展现出深刻的内涵和意义。

他以细腻入微的叙事手法,将人物内心世界与外在事件相互交织,呈现出复杂而丰富的人物关系和情感纠葛。

他巧妙运用摄影和场景设计,营造出独特的视觉效果,突出主题的象征意义。

人物塑造上,陈凯歌善于塑造多维立体的人物形象,以展现人性的复杂性和纷繁之美。

在音乐和声音设计方面,他注重音乐与情节的结合,营造出恰到好处的氛围和情绪。

色彩运用也是陈凯歌电影中的一大特色,通过对色彩的运用,提升了影片的艺术表现力和情感共鸣。

陈凯歌电影的整体美学及象征意义表现出对人性、情感和社会的深刻探索,给人留下深刻而难忘的印象。

2. 正文2.1 叙事手法的美学与象征意义叙事手法在陈凯歌电影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他独特的叙事技巧以及对故事结构的掌握,为观众呈现出了一个个令人震撼的作品。

《2024年谈影视作品的意象美与艺术观——以电视电影《邂逅》的创作为例》范文

《2024年谈影视作品的意象美与艺术观——以电视电影《邂逅》的创作为例》范文

《谈影视作品的意象美与艺术观——以电视电影《邂逅》的创作为例》篇一一、引言影视作品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不仅具有传递信息、讲述故事的功能,更在影像与音效的交融中展现出一种独特的意象美。

这种意象美往往能够深入人心,使观众在欣赏的过程中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

电视电影《邂逅》就是一部通过精湛的技艺和深邃的内涵,将意象美与艺术观完美结合的作品。

本文将通过对《邂逅》的创作分析,探讨影视作品中的意象美与艺术观。

二、《邂逅》中的意象美(一)画面意象《邂逅》的画面构图精妙,运用了大量的视觉元素,如光影、色彩、线条等,营造出富有诗意的画面。

影片中的每一个镜头都如同一幅画,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例如,影片中通过运用逆光拍摄,将主角的情感状态以视觉化的方式呈现出来,使观众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角色的内心世界。

(二)音效意象除了画面,音效也是《邂逅》中意象美的重要组成部分。

影片的音效设计巧妙地运用了音乐、音效等元素,将情感与画面相结合,营造出一种独特的氛围。

例如,在影片的某些悲伤场景中,通过低沉、忧郁的音乐,使观众更加深刻地感受到角色的悲伤情绪。

三、《邂逅》的艺术观(一)人文关怀《邂逅》作为一部影视作品,不仅关注故事的情节和画面的美感,更关注人性的探索和表达。

影片通过主角的成长、挣扎和最终的理解与接纳,展现了人性的复杂与美好。

这种对人文关怀的关注,使《邂逅》具有了更深的内涵和更广的受众。

(二)现实主义倾向《邂逅》在表现手法上具有明显的现实主义倾向。

它通过真实的画面和情感,反映了现实生活中的种种问题,如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纠葛、生活的无奈与挣扎等。

这种现实主义倾向使观众能够在观影过程中产生强烈的共鸣,从而更加深入地思考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四、结语电视电影《邂逅》以其精美的画面、巧妙的音效和深刻的人文关怀,展现了影视作品中的意象美与艺术观。

通过分析《邂逅》的创作,我们可以看到影视作品在传递信息、讲述故事的同时,还能够通过画面、音效等元素,将意象美与艺术观完美地结合在一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电影中的意象与美育
作者:平凡
来源:《教育》2015年第13期
教育家蔡元培先生曾说,美育“使人生美化,使人的性灵寄托于美,而将忧患忘却……但切不要拘泥,只随人意兴所到适情便可……大家看看文学书,唱唱诗歌,也可以悦性怡情……人是感情的动物,感情要好好涵养之,使活泼而得生趣”。

由此可以看出,美育的工具主要是艺术,却并不拘泥于形式。

文学、音乐、电影都可以陶冶情操。

感受艺术作品,人们常常接触“意象”这个词,也会听闻“讲究意象”“求解意象”等概念,告诉人们艺术创作者常通过“意象”来表达情感,阐释诉求。

艺术作品寄托创作者一定的情感,唤起受众的共鸣,激发情感升级。


此,品味“意象”也成为人们进行审美体验的一种常见方式。

意象陶养美育,美育又升华了意象,意象出现在艺术的各个领域,在电影世界亦是如此。

从影片《镜子》说起
“电影作为一个奇妙的艺术世界,也可以从象征意义的角度去理解和欣赏。

电影作为一种特殊的话语艺术,是通过镜像话语作为艺术实践的,它构建起了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及其审美价值的艺术。

”从这种意义上讲,意象可以看作是电影的重要精神体,它具有承载导演的情思的功能,激发观众思维的涟漪,以达到体会、评价、反思、陶冶的美育作用。

影片《镜子》虽然只有4分30秒的时长,却在片中通过几个典型意象展现了人的一生,令人唏嘘不已。

《镜子》又叫《在镜子前的一生》,本片的空间构成非常简单,一间浴室、一面镜子、几件生活用具,简单的结构,简单的意象,却完整地诠释了一个男人的一生。

从主人公开灯到关灯,镜子前的他,从幼年到暮年,经历了人生的成长、恋爱、结婚、生子、离异、病痛、衰老,时光匆匆流过,5分钟年华老去。

而这些表达,却离不开“镜子”“牙齿”等典型意象。

导演在读解观念的引导下创作电影意象,读者则用读解的态度来感知导演营造的种种意象,体味人生之美、艺术之美。

短片《镜子》中,导演虽受到了有限空间的制约,却通过镜子、牙齿等的意象营造出无限意蕴,对一切关心命运的人们进行心灵涤荡。

通过“镜子”意象看审美
太宗谓梁公曰:“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由此可知,人可以通过自我观察来完善自己,也可以通过他人来了解自己。

“镜子”这个意象不单单是一面镜子,也成为了教育、反思、修身的必要工具。

在电影中,镜子的使用机率也十分频繁,本片直接以“镜子”命名,可见镜子在短片中的出现,不只是作为一个重要的道具、一个物象,它作为创作者的意中之像、表意之像,是“意”与“象”的统一,传达给观众别样的情怀。

观众跟着剧情从自我审视的体味,到直面真实残酷的自己,再到自我抗争的飞跃,完成了精神上的陶冶和心灵上的成长。

归根结底这是一种审美活动,它有意识地陶冶人的审美能力,培育人的心灵成长,提升人的品格修养。

体味“自我审视” 一面镜子中折射出主人公一生。

从幼齿到假牙,从孤单到伴侣、子女再归于到孤单,从黑暗到光明再归于黑暗,一生看似漫长,却短暂的让人咋舌。

镜子作为本片的重要道具,所体现的意象是在建构叙事的同时也建构了人的自我。

卓别林曾说过:“镜子是我最好的朋友,在我哭的时候,它从来不笑。

”镜子是现实世界的反映,在某种程度上,这种真实客观的反映证明了世界与人之间的一种真实的相互性。

缺少了这种反映,人就缺乏了自我审视的机会,失去了观看自己的角度,往往会迷失自我,找不到灵魂的归处。

全片主人公没有一句台词,只是面对镜中不断长大、衰老的自己,凝视至灵魂的深处。

而片子结尾处主人公无奈和自嘲的眼神像是给自己这一生的总结,观众也就在“最后一眼”中完成了自我反思和质问,从一种简单的观影到达了体味、反思的情感质变,这便是一种陶冶。

直面“真实残酷” 镜子是一个恐怖的意象,它的恐怖源自它的真实和残酷。

作为一种真实性的象征,镜子本身的折射是一种固有的难以磨灭的本能。

这种折射,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挽留不住的时光。

导演采用了“镜子”意象来隐喻时间,一面镜子照出了主人公的一生。

从幼年的好奇、青春期的躁动到中年的烦躁、暮年的自嘲;从爱情的甜蜜到婚姻的失败,从相伴到孤独:岁月流转,演绎了时间的残酷。

镜子真实记录了太多的秘密,生老病死,人生无常,试问哪一个曾经在镜子面前忍着痛拔掉门牙的孩子能想象到自己终有一天也要拄着拐杖摘掉假牙呢?一次次俯仰镜头之间,预示着年华老去;一次次开关水管之间,时间在指间溜走。

镜子成为连接主人公长大成人的一种叙述方式。

镜子真实记录了一切:时光匆匆而过,滑落的牙齿、剃须刀里残留的胡须、烧掉一半的照片以及主人公的一生,都被时间轻轻冲下水槽;而没有冲走的是观众对时间的认识和感叹,不禁问一句“时间都去哪儿了”,从而激发“珍惜时光,不再蹉跎”的信念,协调人在现实中的情感心理,化解焦躁和懒惰,实现灵魂和心灵的净化,一次情感教育完成,那么美育的作用也就在于此了。

完成“自我抗争” 上文已经提到了镜子的真实性,其实镜子就像一个记录仪,记录下人们容颜的更改、生活的变化,人们凝视镜中自己,岁月流过的痕迹被一天天地永久记录下来。

无论是在现实中,还是在“镜像”的幻象中,人都很难辨别真实的自我,是镜子让人们看得更清晰,更彻底。

主人公通过几个年龄阶段的不同动作,在镜子里看到了自己模样的变化。

“时代凝视着形象因这形象足以换取时代的凝视,这乃是一种大神秘,俨然宿命,而宿命刻印在模样上。

”主人公青春期在镜中反复欣赏的自己。

被欣赏的个体,其实是自我个性化的展现。

镜子映照出了自我的迷恋与成长的迷惘。

而人到暮年,主人公看着镜中的自己,感到衰老的无奈,然而即使不愿承认改变的容颜是属于自己的,镜中的灵魂却无法否认。

从欣赏自己,崇拜自己,再到痛恨自己和认同自己,观众与主人公一起通过“镜子”这一意象,让镜中的“自己”与真实的灵魂抗争,完成了一个回忆、一个反思以及再次确认、认同自我的过程,从低级情感到高级情感的飞跃。

通过“牙齿”意象看审美
人的一生会长两次牙,一次是乳牙,一次是恒牙。

恒牙萌出的结果是乳牙会相继脱落。

恒牙的生长伴随着疼痛,疼痛即意味着成长,纵然疼痛不已,人们却往往带着喜悦。

年老之后,恒牙逐渐松动,很多老人的牙会逐渐掉光,虽然没有疼痛伴随,却不见人们欣喜。

牙齿生长和脱落常常成为艺术作品中对人的一生的隐喻,象征一个人的精神境界和生命体验的深度。

导演之所以选择了“牙齿”这一意象来阐述生命的过程,因为牙齿(包括假牙)是伴随每个人生命最长的朋友,长于爱情,忠于伴侣。

观众通过“牙齿”感受成长的过程,经历心智的蜕变,投射到每个人心里,是反思自我之痛,是一种个人情操的升华。

片中出现了四次关于牙齿的影像,分别记录了乳牙脱落,恒牙长出,再到恒牙脱落,佩戴假牙的过程,展现出了主人公不同的人生阶段。

第一次是主人公处于幼年时期。

小男孩刷牙时发现乳牙脱落,好奇的他把牙齿拿起来左右把玩,后来不慎将牙齿掉入洗面池中。

镜头俯仰之间,小男孩已经长大到六七岁左右。

镜头上的小男孩脱落了门牙,扶着洗面台看着镜子的自
己,还调皮地舔了舔门牙豁口处,开心和期待不言而喻。

长牙的过程是伴随疼痛的,牙齿和疼痛,常常在艺术作品中并存,创作者希望用疼痛来表现成长蜕变和苦难之美,能引起观众的共鸣。

因为疼痛,所以难忘。

第三次出现牙齿的段落,主人公已经成长为青少年,满口的牙齿让他自信满满,镜子前的洗漱更像是一种自我欣赏,恍如两个人,镜外人对镜中人的欣赏,舔牙的动作在这里更是一种个性化的表现。

最后,当主人公逐渐老去,轻车熟路地找到泡假牙的水杯,将假牙投入杯中,没有激起一丝涟漪,观众也随之叹息,人已暮年,过去的时光是否虚度?
结束语
“美育民族魂”,美育说到底是审美教育,也是情感教育。

审美培养和情感教育不但对于人性的完美、人格的修养关系重大,而且对整个民族进步、社会提升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电影是情感艺术。

《镜子》由于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全片镜头语言的相对贫乏。

也正是因此,影片采用了使用典型意象叙事的方法,记录了主人公的一生,简单易懂,便于观众捕捉和理解,也给予观众有力的心灵震撼。

在理性(美学理论)和感性(审美活动)的结合之下,导演带着观众在几分钟内完成了低级情感到高级情感的飞跃。

生命看似很长,却在人们仰头低头间走过,片子结尾关灯处可谓亮点。

从黑暗到黑暗,宛如流星划过,落入观众心中。

怅然若失也好,唏嘘不已也罢,终归是要告诫自己,珍惜春光。

参考文献
[1]李显杰.电影修辞学:镜像与话语[M].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17.
[2]陈丹青.退步集续编[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227.
(作者系中国传媒大学电影学博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