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作物施肥原理技术复习解析

最新作物施肥原理技术复习解析
最新作物施肥原理技术复习解析

0绪论

一、名词解释

1. 合理施肥:合理施肥是实现高产、稳产、低成本,环保的一个重要措施。要做到因土施磷、看地定量;根据各类作物需肥要求,合理施用;掌握关键、适期施氮;深施肥料、保肥增效;有机肥与无机肥配合施用。

2. 水体富营养化是指营养物质的富集过程及其所产生的后果,它是一种自然过程。

二、简答论述题

1、论述为什么要提倡合理施肥?合理施肥与不合理施肥分别会产生哪些效应?

合理施肥产生的良好效应:①施肥的增产效应;②施肥能改良土壤和提高土壤肥力;

③施肥能改善农产品品质;④施肥能增强植物净化空气的作用;⑤施肥能有效地减轻农业灾害。

不合理施肥引起的不良效应:肥料施用量的增加及由此带来的养分巨大挥发损失、流失,有害元素在土壤的积累会导致土壤质量下降;引起水体富营养化以及地下水污染;同时引起大气污染,还可以导致农产品污染以及减产,这些都将严重危害着人类的健康。2、施肥科学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有哪些?

施肥科学研究内容:①作物营养与施肥理论研究;②施肥效应研究;③施肥技术研究。施肥科学的研究方法:①调查研究;②统计研究;③试验研究;④化学分析研究。

第一章施肥的基本原理

一、简答论述题

1、养分归还学说、最小养分律、米氏学说和因子综合作用律的内涵分别是什么?对指导施肥有何意义?在生产上如何运用?

分归还学说:李比希英国【内涵:1、随着作物的每次收获,必然要从土壤中带走一定量的养分,随着收获次数的增加,土壤中养分含量会越来越少2、若不及时归还作物从土壤中失去的养分不仅土壤肥力逐渐下降而且产量会越来越低3、为了保持元素平衡和提高产量应该向土壤施入肥料【对指导施肥的意义:是施肥的基本原理,是保持土壤固有水平的基础,大大提高了肥力【生产上的应用:指导施肥促进化肥工业

最小养分律:植物为了生长发育需要吸收各种养分但是决定植物产量的却是土壤中相对含量最小的有效植物生长因素,产量也在一定限度内随着这个因素的增减相对地变化,因而无视这个限制因素的存在即使继续增加其他营养成分也难以再提高植物产量。【基本内容:1、土壤中相对含量最少的养分制约着作物产量的提高2、最小养分会随条件改变而变化3、只有布施最小养分才能提高产量【对指导施肥的意义:正确选择肥料种类的基本原理,是合理施肥的基本原理【生产上的应用:指导施肥种类促进化肥工业【延伸为:限制因子律、最适因子律

报酬递减律与米氏学说:【报酬递减律:从一定面积土地所得到的报酬随着向该土地投入的

劳动和资本数量的增加而增加,但达到一定限度后随着投入的单位劳动和资本的增加而报酬的速度却在逐渐递减【米氏学说:只增加某种养分单位量时,引起产量增加的数量是以该种养分供应充足时达到的最高产量与现在的产量之差成正比dy/dx=c(A-y)即为y=A(1-e^-cx). y:施一定量肥料所得产量A:施足量肥料所获得的最高产量或极限产量x:肥料用量e:自然对数c:常数/效应系数【实质内涵:1、总产量按一定渐减律增加并趋近于某一最高产量极限2、增施单位量养分的增产量随养分用量的增加按一定比例递减3、在一定条件下任何单一因素都有最高产量,在条件改变时该因素可能达到的最高产量也变化【指导施肥的意义:1、反映了技术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投入和产出的关系,作为一个经济法则广泛用于农业工业畜牧业等生产领域2、米氏方程首次用严格的数学方程式表达了作物产量与养分供应量之间的关系,并作为计算施肥量的依据,开创施肥有经验到定量的新纪元3、是有限的肥料发挥了最大的增产效益

因子综合作用率:【基本内容:作物高产是影响作物生长发育的各种因子如空气温度光照养分水分品种以及耕作条件等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必然有一个起主导作用的限制因子,产量在一定程度上受该种限制因子的制约,产量常随这一因子克服而提高,只有各因子再最适状态产量才会提高。【综合因子分类:1、对农作物产量产生直接影响的因子2、对农作物产量并非不可缺少但对产量影响很大的因子【内涵:1、作物丰产是诸多因子综合作用的结果2、利用因子间的交互效应提高肥效【对指导施肥的意义:是合理施肥的基本原理

第二章施肥的基本原则

一、名词

1. 地力:是土地能够生长植物的能力。

2. 肥料利用率:也称肥料利用系数或肥料回收率,是指当季作物对肥料中某一养分元素吸收利用的数量占施用该养分元素总量的百分数。

二、问答题:

1. 施肥的基本原则有哪些?

1.培肥地力的可持续原则

2.协调营养平衡原则

3.增加产量与改善作物品质相统一原则(施肥与作物产量施肥与作物品质施肥与产量和品质的关系)

4.提高肥料利用率原则(肥料利用率:也称肥料利用系数或肥料回收率,是指当季对肥料中某一营养元素吸收利用的数量占所施肥料中该养分元素总量的百分数)

5环境友好原则

2. 阐述肥料、地力、可持续农业三者之间的关系以及可持续农业生产中的合理施肥。

肥料、地力、可持续农业之间的关系:1、培肥地力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2、施肥是培肥地力的有效途径

地力是土地能够生长植物的能力,地力的高低及变化趋势不仅取决于土地本身的物质特性,更是受到外部自然环境因素以及人类社会生产活动的影响。施肥、耕作等管理制度

地力的维持和提高是农业生产可持续进行的基本保证,不断培肥地力可是农业生产得到持续的发展和提高,从而可以满足世界不断增长的人口和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农产品在量和质上不断提高的需求。施肥、轮作等农田管理设施,不仅直接影响着地力发展变化的方向和速度,而且决定着农业生产的水平和发展趋势,更决定着人类生存状况与质量,只有树立培肥地力的观点,才能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3.不合理施肥会对土壤、生态环境及农产品造成污染哪些污染?

不合理施肥导致生态环境的污染:①施肥引起的大气污染;②施肥引起的水体富营养化;

③施肥引起的地下水污染;④施肥引起食品污染。

不合理施肥会对土壤有害元素在土壤的积累会导致土壤质量下降

不合理施肥会对农产品造成导致农产品污染以及减产

4. 阐述肥料在提高作物产量和改善产品品质中的作用。

有机肥的增产作用一方面是通过为作物提供养分,另一方面是通过改善和培肥土壤而起作用。

农产品的品质包括营养品质、商品品质和符合加工需要的某些品质。养分平衡是提产品质量的基本保障。

氮肥对产品品质的影响:氮充足时可提高禾谷作物子粒中蛋白质,减少碳水化合物和油脂的含量,供氮水平合适时可提高氨基酸含量,但过量会导致必须氨基酸含量降低,

降低品质。

磷肥对产品品质的影响:充足的磷供应可增加作物绿色部分的粗蛋白含量,从而提高作为饲料的品质;磷可以提高蔗糖、淀粉和脂肪的合成,从而提高作物产品品质;还能提高蔬菜水果的品质,使果实大小均匀、营养价值高、味道和外观好等。

钾肥对品质的影响:提高禾谷作物蛋白质、氨基酸含量;有利于蔗糖淀粉和脂肪的积累有利于提高高糖、油料作物品质,还能提高纤维作物的品质,因此钾被称为品质元素。

中量和微量元素肥料对产品品质的影响:多数中量和微量元素就是产品质量指标之一。食品和饲料作物产品中缺乏这些元素会影响人、蓄的健康,会出现一些病症。此外微量元素还对作物产量多方面的品质特性有重要的影响。

有机肥对产品品质的影响:有机肥为完全养分肥料其中所含的各种营养元素与化肥一样影响着作物的品质;其次,有机肥通过改良培肥土壤从而影响作物的营养品质和商业价值。

5. 提高肥料利用率的意义及主要途径有哪些?

提高肥料利用率的途径

1.肥料配合施用:有机+无机,大量元素+中微量元素

2.按土壤养分状况和作物需肥特性进行施肥;

3.施肥措施与其他农艺措施相配合;

4.改进化肥剂型,如造粒、复合、包膜等

5.改进施肥方法、施肥机具;

6.作物营养性状遗传改良

提高肥料利用率的意义

1. 可提高施肥的经济效益;

2. 减缓自然资源的耗竭;

3. 减少肥料生产和施用过程对生态环境的污染;

第三章养分平衡法

一、名词解释

1. 配方施肥,是根据作物需肥规律、土壤供肥能力和肥料效率提出的大量元素和微量元素的配比方案和相应的施肥技术。

2. 养分平衡施肥法是根据作物计划产量需肥量与土壤供肥量之差估算施肥量的方法,以“养分归还学说”为理论依据。

3. 基础产量指不施肥的作物产量。

4. 目标产量目标产量是实际生产中预计达到的作物产量,即计划产量是确定施肥量最基本依据。

5. 依存率作物对土壤养分的依赖程度叫做依存率

6. 以地定产法根据土壤的肥力水平确定目标产量的方法。

7. 以水定产法根据生育期内降雨量与播前土壤有效含水量来确定目标产量的方法。

8. 水量效应指数10 mm降雨量生产作物的经济产量的千克数。

9. 养分系数形成100Kg经济产量所需养分量

10. 肥料利用率当季作物从所施肥料中吸收的养分占施入肥料养分总量的百分数。

11. 土壤有效养分校正系数指作物吸收的养分量占土壤有效养分测定值的比率。

二、简答

1. 什么是土壤养分依存率?

指作物对土壤养分的依赖程度。土壤养分依存率越高则肥料利用率越低;相反,土壤养分依存率越低肥料利用率越高。

2. 计算肥料利用率有哪两种方法?

①失踪法;②田间差减法肥料利用率=(施肥区农作物吸收的养分量-不施肥区农作物吸收的养分量)/(肥料施用量*肥料养分含量)*100%。

3. 地力差减法和土壤养分校正系数法计算施肥量的公式各是什么?二者本质的区别何在?

地力差减法

()

肥料中该养分的利用率

肥料中养分含量

基础产量

目标产量

单位经济产量所需养分

施肥量

?

-

?

=

土壤养分校正系数法土壤供肥量=有效养分校正系数?土壤有效养分测定值?2.25

⑴定义:肥料利用率是指当季作物从所施肥料中吸收的养分占施入肥料养分总量的百分

数;土壤有效养分校正系数是指作物吸收的养分量占土壤有效养分测定值的比率。

⑵影响因素:肥料利用率是最易变动的参数,因作物种类、土壤肥力、气候条件和农艺

措施而异,同一作物对同一种肥料的利用率在不同地方或年份相差甚多,因此施肥使必须测定当地的肥料利用率;虽然土壤有效养分的土测值是一个动态的变化值,但若乘以土壤养分利用率则可以反映土壤真实供应的养分量。

⑶数值大小:一般来讲,肥料利用率不会超过100%,而土壤有效养分校正系数由于受

浸提状况和根系生长状况的影响,则有可能大于100%。

4. 如何计算土壤养分校正系数?

土壤有效养分校正系数

=每公顷农作物从NP 、NK 、KP 小区吸收某种养分数量/(土壤有效养分测定值? 2.25 )?100

5. 土壤养分依存率与肥料利用率二者有什么关系?

肥料利用率 当季作物从所施肥料中吸收的养分占施入肥料养分总量的百分数。 土壤养分依存率:是指作物对土壤养分的依赖程度。

土壤养分依存率越高则肥料利用率越低;相反,土壤养分依存率越低肥料利用率越高。

6. 结合施肥的基本原则,论述养分平衡施肥法有什么不足。

7. 目标产量是如何确定的?各方法的应用条件是什么。

目标产量是实际生产中预计达到的作物产量,应该是一个非常客观的重要参数,既不能以丰年为依据,又不能以歉年为基础,只能根据一定的气候、品种、栽培技术和土壤肥力来确定,而不能盲目追求高产。主要有3种方法:

⑴以地定产法:就是根据土壤的肥力水平确定目标产量的方法。【依存率】利用依存率确定目标产量的基础工作是进行田间试验,设置无肥区和完全肥区两个处理。只应用于土壤无障碍因子以及气候、雨量正常的地区。

⑵以水定产法:在降雨量少,又无灌溉条件的旱作区,限制农作物产量的因子是水分而不是土壤养分,在这些地区确定目标产量首先要考虑降雨量和播前的土壤含水量,然后再考虑土壤养分含量。【降水量=土壤水分×3】

⑶前几年平均单产法:一般利用施肥区钱3年平均单产和年递增率为基础确定目标产量的方法叫前几年平均单产法,其计算公式为

目标产量=(1+年递增率)×前3年平均单产

8. 养分平衡法中养分平衡的含义是什么?

“平衡”之意就在于通过施肥补足土壤供应不能满足农作物计划产量需要的那部分养分。

9. 为什么可以用基础产量估算土壤供肥量?

()

肥料中该养分的利用率肥料中养分含量基础产量目标产量量单位经济产量所需养分施肥量?-?=

二:计算题

1. 石河子某农场2008年小麦亩产300kg ,麦收后种植短期绿肥,秋播前翻压,估计土壤肥力可恢复到500kg 小麦的水平,计划2009年亩产小麦500kg ,并准备亩施2500kg 厩肥作底肥,不足的氮素用尿素补充,问需要施用尿素多少公斤?

已知: 1)每生产100kg 小麦籽粒需要吸氮3kg

2)厩肥的含氮量为0.2%,氮素利用率为15%

3)尿素氮肥利用率40%

2. 设某块菜地为中等肥力,于早春测定土壤碱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钾的测定值分别为:75 mg N kg -1, 35 mg P kg -1,100 mg K kg -1,今年计划种植春茬黄瓜,预计目标产量为60 000 kg/ha ,需要尿素、过磷酸钙、硫酸钾各多少kg/ha ?

已知:

1)每生产1000kg 黄瓜需要吸N 3kg 、P 2O 5 1.05kg ,K 2O 4kg

2)土壤氮、磷、钾养分校正系数分别为35%,23%,32%

3)氮、磷、钾肥利用率分别为35%,20%,50%

第四章营养诊断法

一、名词解释

1. 营养诊断施肥法利用生物、化学或物理等测试技术,分析研究直接或间接影响作物正常生长发育的营养元素丰缺、协调与否,从而确定施肥方案的一种施肥手段。

2. 土壤诊断根据土壤的养分含量和供应状况确定肥料的种类和适宜的用量。

3. 植株诊断依据作物的外部形态和植株内部的养分状况及其与作物生长、产量等的关系来判断作物的营养丰缺协调与否,作为确定追肥的依据。

4. 作物潜伏缺素期植株外部形态尚未表现缺素症状,而植株体内的某种养分浓度少到足以抑制生长并引起减产的阶段。

5. 植物养分的临界浓度是指当植株体内养分低于某浓度,作物的产量(或生产量)显著下降或出现缺乏症状时的浓度,有人也称这一浓度叫临界值(水平)等。

6. 幼苗法利用植株幼苗敏感期或敏感植物来反应土壤的营养状况。

7. 形态诊断通过外形观察或生物测定了解某种养分的丰缺状况。

8. 症状诊断根据作物体内不同营养元素生理功能和移动性各异,缺乏或过剩时会表现出各种特有的症状,只要用肉眼观察这些特殊症状就可判断作物某种营养元素失调。

9. 长势长相诊断利用生物测定或观察植株形态的方法判断,如颜色、整齐度、强壮度。

10. 化学诊断通过化学分析测定植株体内营养元素的含量,与正常植株体内养分含量标准值接比较而做出丰缺判断的方法。

11. 叶分析法以叶片为指示器官分析各种养分的含量,通过与参比标准比较来判断作物养分丰缺的方法。

12. 指示器官某个最能反映养分丰缺程度的器官或组织,该器官对某种元素的含量变异最大,而且变异与产量的大小相关性最大。

13. 营养诊断施肥综合法用叶片养分诊断技术,综合考虑营养元素之间的平衡状况和影响植株生长的因素,从而确定施肥次序的一种诊断方法。受作物品种、生育期、采样部位等因子的影响较小,精确度更高,对作物及林木均适应。

14. 相对产量指不施某种养分的产量占施足该养分产量(最高产量)的百分率。

15. 酶学诊断是利用作物体内酶活性或数量变化来判断作物营养丰缺的方法。

16. 施肥诊断以施肥的方式给予某种元素或几种元素以探知作物缺乏某种元素的诊断方法。

二、简答论述题

1、土壤营养诊断的依据和方法有哪些?

依据养分供应的强度因素:即土壤溶液中养分的浓度(活度),是土壤养分有效性大小的一个因素,代表作物利用该养分的难易,受土壤质地、结构、土壤含水量的影响。

养分供应的数量因素:液相养分+可进入溶液的固相养分,即有效养分总含量,代表该养分的供应能力。

土壤营养诊断的方法:①幼苗法(K值法):利用植株幼苗敏感期或敏感植物来反映土壤的营养状况。例如,利用油菜幼苗测定土壤磷的供应状况,K=B/A*100%式中:K 为土壤供磷程度;B为缺磷时幼苗生物量;A为完全养分时幼苗生物量。②田间肥效试

验法。③微生物法。④化学分析法。

2、植株营养诊断的依据和方法有哪些?

依据1作物体内养分的分布特性

2作物体内养分的含量特点

3作物体内养分再利用规律

4土壤供肥-作物吸肥-作物生长的关系

植株营养诊断的方法:一为形态诊断:①症状诊断;②长势、长相诊断。二为化学诊断:①叶分析法:Ⅰ、组织速测发;Ⅱ、全量分析法。②叶片营养诊断标准:Ⅰ、临界值法;Ⅱ、标准值法;Ⅲ平衡指数法;Ⅳ养分比值法。三为DRIS法。四为相对产量法。

3、目前植物营养诊断主要采用哪些方法?各有什么优缺点?

植株营养诊断的方法主要有形态诊断、化学诊断、施肥诊断、酶学诊断及物理诊断等。

形态诊断:优点:通过外形观察或生物测定判断植物养分状况的手段,简单易行。

缺点:①症状诊断时,只有在植株缺乏一种元素时有效,若缺乏两种或以上

元素抑或是缺乏一种却无典型性形状时会造成误诊,因此其具有局限性。

②长势长相诊断时,由于作物品种更新换代频繁,外观长势长相变化大,

该方法受影响程度较大。

化学诊断:优点:采用直接比较法,其结果最能直接反应作物的营养状况,是判断营养丰缺与否最可靠的依据。

缺点:适合测定的养分及植株测定部位具有局限性,往往需要结合其他方法

共同测定才能较准确地判断出植株的营养状况。

施肥诊断:优点:可直接观察作物对被怀疑元素的反应,结果最为可靠,也可用于诊断结果的检验。

缺点:需要一定的时间。

酶学诊断:优点:灵敏度高、酶促反应与元素含量相关性好、酶促反应的变化远远早于形态的变异、还可用于元素过量中毒的诊断。

缺点:测定值不稳定、有些测定方法较繁、有关测试技术不十分完善。

物理诊断:优点:灵敏度极高。

缺点:步骤繁琐、耗时多、仪器昂贵尚未广泛应用。

4、为什么说在植株化学诊断法中选择采样部位十分重要?

6、作物组织速测法基于的原理是什么?为什么经常以叶柄或者叶鞘为取样测定部位?

组织速测法:通过测定植物某一组织鲜样的养分含量来反映养分的丰缺状况,是一种半定量半定性的测定方法。

叶柄或叶鞘(养分变化幅度常比叶身大,对养分丰缺反应敏感;叶绿素少,对比色干扰小)7、叶片全量分析法进行营养诊断时对叶片的选择的原则?

叶片的选择

1一般情况:采用进入生理成熟期的新叶;

2缺素症状的应急诊断:选择典型症状植株采取有症状的叶子,同时采取正常植株的同一部位的叶片作为参照;

3潜在缺乏的诊断:根据可能缺乏元素在植株体内的移动性难易决定部位。

作物施肥原理

第六章作物施肥原理 全世界的人口,年年增加,为使人类免陷於肌饿,并能进一步改善生活,农业必需增产。施用肥料为达到作物增产目的最有效而迅速的方法。不过达到施肥增产的目的,必需农民因施肥而获利,才愿投资施用。为达到农民获利的目的,在技术上施肥必须合理;在经济上肥料价格应低廉,以及农产品价格应该稳定。 合理的施肥应考虑作物种类、肥料种类、施肥量以及施肥方法。这四项之考虑并非各自独立,而有相互的关系存在。施肥量可因供应的肥料不同而改变;肥料用量与肥料种类的不同,施肥方法亦有所不同;作物种类不同其施用种类、用量及方法都需调整。 一、化学肥料贮运要点 秋季是果农大量用肥的季节。化肥贮运中若不能妥善保管,常会造成肥效降低,人的身体健康受损,乃至不应有的事故发生。因此,化肥贮运中要注意防止以下十点: (一)防露天堆放 化肥不能露天堆放,如碳酸铵露天放置在20℃气温下,氨损失率是l天%,5天48%,10天损失达74%。因此,化肥应放在屋内的阴凉乾燥处。 (二)防潮湿 硝酸汰氮肥、过磷酸钙受潮会结成硬块难溶。因此,化肥应用塑胶或油毛毡包严,最好架空不接触湿源而防潮。 (三防受热 温度愈高,化肥的潮解挥发和结块愈严重(稳定性愈差),因此要适时调节贮存房屋的温度,保持在30℃以下。 (四)防挥发 碳酸铵稳定性差,易分解挥发,当气温高於20℃时,它会分解成氨气、二氧化碳和水而流失。因此,要检查包装是否破损,轻搬轻放,用多少拿多少。 (五)防火灾

硝酸铵、硝酸钾等有助燃性,贮存时不能和易燃物如煤油、汽油、槁秆、木屑等堆放在一起,以免引起火灾。 (六)防爆炸 硝酸铵、硝酸钾等容易爆炸,若与铜、铁等金属粉末混在一起,一旦摩擦撞击,就易引起爆炸事故。所以这些化肥结块硬化後,不要用金属物猛击,要用重物碾碎。 (七)防腐蚀 过磷酸钙中含有游离酸,对贮存器具和人体皮肤都有腐蚀作用,贮存时尽量不要直接接触,或裸露放置於金属容器内,也不能和作物种子及衣物等放在一起,以免影响发芽率及腐蚀物品。 (八)防混放 化肥有酸性和硷性,有一般化肥和茵肥之分等,这些都应分门别类,按産地、种类、性质分别放置和保管,以免降低肥效。 (九)防中毒 在搬运有毒和腐蚀性化肥时,如碳酸铵有明显刺激气味,会挥发一种有毒物质?氰氨化物,最好戴上口罩、手套、护目镜以防中毒,搬运後应洗乾净裸露皮肤。 (十)防误用 肥料不能和农药、人畜药品、食用物品(如白糖、食盐)等混放,以免误用。特别要防止小孩在贮藏场所玩耍误食等,以免造成不应有的事故。 二、化学肥料施用禁忌 (一)忌氮肥浅施 氮肥施用在浅层,受太阳光照射後,很容易使氮素分解挥发,其中碳酸氢铵的挥发性尤为突出。因此,要改变表层撒施的习惯,采取开沟深埋的方式,以防氮素的挥发。 (二)忌单施一种化肥

玉米科学施肥技术

玉米科学施肥技术 玉米是高产作物,需肥量较大,必须在确保底肥充足的前提下,实施合理追肥是玉米高产高效的重要措施。怎样才能够做到科学施肥呢?那就要把握好施肥时期、数量、方法、次数。 一、玉米需肥特点 不同生长时期玉米对养分的需求特点 每个生长时期玉米需要养分比例不同。 玉米从出苗到拔节,吸收氮2.5%、有效磷1.12%、有效钾3%; 从拔节到开花,吸收氮素51.15%、有效磷63.81%、有效钾85%; 从开花到成熟,吸收氮46.35%、有效磷35.07%、有效钾12%。 玉米营养临界期: 玉米磷素营养临界期在三叶期,一般是种子营养转向土壤营养时期;玉米氮素临界期则比磷稍后,通常在营养生长转向生殖生长的时期。 临界期对养分需求并不大,但养分要全面,比例要适宜。这个时期营养元素过多过少或者不平衡,对玉米生长发育都将产生明显不良影响,而且以后无论怎样补充缺乏的营养元素都无济于事。 玉米营养最大效率期: 玉米最大效率期在大喇叭口期。这是玉米养分吸收最快最大的时期。这期间玉米需要养分的绝对数量和相对数量都最大,吸收速度也最快,肥料的作用最大,此时肥料施用量适宜,玉米增产效果最明显。 玉米整个生育期内对养分的需求量 玉米生长需要从土壤中吸收多种矿质营养元素,其中以氮素最多,钾次之,磷居第三位。 一般每生产100公斤子粒需从土壤中吸收纯氮2.5公斤、五氧化二磷1.2公斤、氧化钾2.14公斤。氮磷钾比例为:1∶0.48∶0.8。 肥料施用量=(计划产量对某要素需要量-土壤对某要素的供给量)/(肥料中某要素含量(%)×肥料当季利用率(%)) ,肥料的利用率变化很大,据试验,一般有机农家肥当季利用率为30%左右,氮素化肥当季利用率约为40%~50%(以40%计),磷、钾化肥约为30%~40%(以30%计)。 二、玉米施肥量 确定目标产量 目标产量就是当年种植玉米要定多少产量,它是由耕地的土壤肥力高低情况来确定的。 另外,也可以根据地块前3年玉米的平均产量,再提高10%—15%作为玉米的目标产量。 例如:某地块为较高肥力土壤,当年计划玉米产量达到600公斤,玉米整个生育期所需要的氮、磷、钾养分量分别为15公斤、7.2公斤和12公斤。 计算土壤养分供应量 测定土壤中含有多少速效养分,然后计算出1亩地中含有多少养分。1亩地表土按20厘米算,共有15万公斤土。

江西省主要作物科学施肥技术指导意见

江西省年主要作物科学施肥技术指导意见 江西省土壤肥料技术推广站 江西省测土配方施肥技术专家组 为引导农民科学施肥,促进农业高产高效、优质环保可持续发展,根据农业部《年春季主要作物科学施肥技术指导意见》和《化肥使用量零增长行动方案》,结合我省实际,提出如下施肥指导意见。总的原则是:以保障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为目标,牢固树立“增产施肥、经济施肥、环保施肥”理念,深入推进科学施肥,减少不合理化肥投入,增加有机肥资源利用,稳步提高肥料利用率,改良培肥地力,提高土地生产能力。 一、早稻科学施肥指导意见 (一)存在问题 氮肥用量偏高,穗粒肥比例较低,有机肥施用量少,缺锌、缺硫地区对锌肥、硫肥施用重视不够。 (二)施肥原则 、适当降低氮肥总用量,适当增施穗粒肥; 、增施有机肥料,做到有机无机相结合,提倡秸秆还田; 、基肥深施,施后耙田以使土肥相融; 、引导农民按测土配方施肥建议卡施肥,加大配方肥的推广使用;

、酸性土壤适当施用土壤改良剂或基施生石灰。 (三)施肥建议 在亩产~公斤产量水平时,根据测土结果,施肥量控制在氮肥总量()~公斤亩,磷肥()~公斤亩,钾肥()~公斤亩,缺锌、缺硫的地区,每亩基施硫酸锌公斤、硫磺公斤。 选用配方肥料的,~作为基肥,~作为分蘖肥,追补的尿素、氯化钾作为分蘖肥和穗粒肥。选用单质肥料的,氮肥的~作为基肥,作为分蘖肥,~作为穗粒肥;钾肥的~作为基肥,~作为追肥;有机肥、磷肥全部作基肥。 提倡施用有机肥料。施用有机肥料或种植绿肥翻压的田块,化肥用量可适当减少。常年秸秆还田的地块,钾肥用量可适当减少~公斤亩。 二、中稻科学施肥指导意见 (一)存在问题 有机肥用量少,氮肥普遍过量,前期施肥比例过大,后期施肥量不足,缺锌、缺硫地区对锌肥、硫肥施用重视不够。 (二)施肥原则 、控制氮肥总量,调整基、追比例,减少前期氮肥用量,氮肥分次施用,适当增加钾肥用量; 、增施有机肥,有机无机相结合;

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详解

核心提示:测土配方施肥是根据作物需肥规律、土壤供肥特性与肥料效应,在以有机肥为基础的条件下,产前提出氮、磷、钾和微肥的适宜用量和比例,以及相应的施肥技术。 肥料是农作物的营养,科学施肥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为了解决当前肥料施用上的重化肥、轻有机肥,盲目施肥和过量施肥现象普遍等问题,农业部在2005年初提出要将测土配方施肥技术作为科技入户工程的第一大技术在全国推广,并将该项技术的推广作为为农民办实事之一,达到提高肥料利用率,减少肥料资源浪费,减轻农业面源污染,保护生态环境,确保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目的。今年2月21日,农业部又专门召开了全国测土配方施肥工作视频会议,总结2005年测土配方施肥行动的成效与经验,全面动员和部署今年的测土配方施肥工作,推动春耕备耕开展。农业部决定2006年把测土配方施肥工作为农民办理15件实事的第一件,为1亿农户提供测土配方施肥服务,使100%农户获得配方施肥建议卡、100%得到施肥技术指导,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应用覆盖面积达到6.8亿亩,并带动全国全面开展测土配方施肥。农业部部长杜青林在会上提出,今年,国家将加大对测土配方施肥的扶持力度,财政补贴资金由去年的2亿元增加到5亿元以上。全年免费为4000万以上农户提供测土配方施肥服务,力求配方施肥建议卡和施肥技术指导入户率达到100%,核心示范区实施面积达到2.8亿亩以上,辐射带动6.8亿亩,为做好2006年测土配方施肥工作,杜青林要求:一是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各级农业部门主要负责同志要亲自过问,有专人负责组织,打破部门界限和常规做法,进一步整合力量,建立目标责任制,确保今年测土配方施肥各项工作全面落实。二是加强技术队伍建设。各级农业部门要进一步充实加强土肥工作的技术力量,广泛调动农业科研、教学、推广等技术部门的积极性,形成面向基层、面向农民的技术服务合力。同时,要重视肥料配方师职业资格认定,以提高农业科技人员的技术水平和业务能力。三是完善仪器装备和技术规范。各地积极争取,科学整合,有效利用各方面的资金,从需要出发,购置必备的测试仪器、设备,形成一套先进完备的土壤肥料测试系统。严格按照农业部统一的技术规范要求,开展采样、测土、试验、配方和施肥。四是加强技术培训。各地要运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形式,向农民宣传技术知识,充分发挥种植大户、科技示范户和科技带头人作用。五是强化肥料市场监管。各级农业部门要积极会同质检、工商等有关部门,加强肥料市场监管,依法惩治销售假冒伪劣肥料的不法行为。省级农业部门要对配方肥质量进行严格把关,简化登记手续,主动为企业提供优质服务。杜青林强调,全面推进测土配方施肥工作,是深入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一项重大措施。各级农业部门要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开局之年,切实把测土配方施肥作为给农民办实事的重要内容,创造性地工作,深入实际,转变作风,全面扎实地推进测土配方施肥工作顺利开展,为粮食稳定增产和农民持续增收做出新的贡献。测土配方施肥技术也是浙江省2 006年10项农业主推技术之一,温岭市作为浙江省首批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重点县(市),在过去的一年中,根据省、市部署和要求,以采集土壤样品化验和标准农田普查及第二次土壤普查数据为依据,以科技入户及办方示范为抓手,以建立组织为保障,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了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工作。并根据当地实际情况,突出推广以水稻为主的粮食作物,兼顾果蔗等经济作物的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全市推广测土配方施肥面积达到了19.83万亩,平均每亩节肥17.2元,增收56.58元,全市累计节本增效1463.80万元,取得了较为显著的节本增效效果。为了进一步深入开展该项工作,巩固工作成果,现将测土配方施肥有关技术作如下介绍,供参考:

作物施肥原理与技术重点

作物施肥原理与技术 第一章合理施肥的原则 一、概念 1 养分归还学说:○1随着作物的每次收获(包括籽粒和茎杆)必然从土壤中去走大量养分;○2如不正确地规还养分与土壤,地力必须会逐渐下降;○3要想恢复地力,就必须归还从土壤中取走的全部东西;○4为了增加产量就应该向土壤施加灰分元素(和氮元素)。 2最小养分律:植物为了生长发育需要吸收各种养分,但是决定植物产量的,却是土壤中那个相对含量最小的有效植物生长因素,产量也在一定限度内随着这个因素的增减而相对地变化,因而重视这个限制因素的存在,即使继续增加其他营养成分也难以再提高植物的产量。 3报酬递减律:从一定土地所得到的报酬随着向该土地投入的劳动和资本量的增大而有所增加,但随着投入的单位劳动和资本的增加,报酬的增加却在逐渐减少。 二、1影响水体富营养化的营养元素:氮和磷。 2合理施肥的基本原理:○1养分归还学说②最小养分律③报酬递减律④因子综合作用律 3合理施肥遵循的基本原则:○1平衡施肥○2首先满足最小养分○3肥料效益是指导施肥的又一基本原则。○4合理施肥必须考虑作物增产的综合因素。○5合理施肥必须从农业生态的大农业观点出发。 4如何理解最小养分律:○1决定作物产量的是土壤中某种对作物需要来讲相对含量最少而非绝对含量最少的养分。○2最小养分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条件变化而变化的。○3继续增加最小养分以外其他养分,不但难以提高作物产量而且还会降低施肥的经济效益。 第二章作物营养特性土壤养分与施肥 一、概念 1趋肥性:根系能迅速伸到土壤养分相对丰富的地方,以扩大吸收养分的范围,根系的这种特性称为趋肥性。 2植物营养的最大效率期:在植物生长阶段中所吸收的某种养分能发挥最大效能的时期 3营养临界期:是指植物生长发育的某一时期,对某种养分要求的绝对数量不多,但很迫切,并且当养分供应不足或元素间数量不平衡时将对植物生长发育造成难以弥补的损失,这个时期叫植物营养的临界期。 二、1施肥的两个关键时期是植物营养的最大效率期和营养临界期。 2营养元素间的相互作用效应是①正的相互作用效应②没有相互作用效应③负的相互作用效应。 正的相互作用效应:当作物对两种养分同时施用的增产效应大于对每种养分单独施用的增产效应之和时,就可以说这两种养分之间具有明显的正的相互作用效应。 没有相互作用效应:当作物对两种养分同时施用的增产效应等于对每种养分单独施用的增产效应之和时,就可以说这两种养分之间没有相互作用效应。 负的相互作用效应:当作物对两种养分同时施用的增产效应小于对每种养分单独施用的增产效应之和时,就可以说这两种养分之间具有负的相互作用效应。 3中量营养元素缺乏的原因:○1随作物产量的提高,中量元素每年随作物大量带走,在某一些土壤上也出现了土壤与作物供求三间的矛盾。○2随化学肥料品种改变,日益走向浓缩化和高效化。如化学N肥过去占统治地位(NH3)2SO4被NH3 NO3与尿素代替。过砼酸钙统治砼肥,被二胺代替,这样,Ca 、Mg、S、很少随化学肥料施入土壤。○3有机肥料用量日益减少,随有机肥料施入的中量元素减少。○4化学N肥大量施用,在旱田施用胺态N,在硝化细菌作用下氧化成硝酸,几产生了生物酸性,这样使土壤中Ca、Mg受到溶解和淋失。(保护地严重)。○5农药组成的改变。○6钾肥与镁肥存在着拮抗作用,随钾肥施用必然影响作物对镁的吸收。 4容易缺乏中量营养元素的土壤有白浆土、淋溶强烈的酸性土、蔬菜地。 5如何根据根系的特征合理施肥? ○1按照作物根系密集层深度,合理施用基肥。须根系浅些,直根系深些。基肥深时有利于根系生长,但不能过深。○2根据作物不同生育期根系发展情况,适量施用种肥和追肥。○3根据作物发育特点,结合耕作施肥。○4根据作物根系生长要求的土壤条件,合理轮作施肥。

作物施肥原理与技术

作物施肥原理与技术国秀丽一、基本概念: 1报酬递减律:从一定面积土地所得到的报酬随着向该土地投入的劳动和资本数量的增加而增加,但达到一定限度后,随着投入的增加而报酬增加速度却在逐渐递减。 2肥料利用率:指当季作物吸收营养元素的数量与施入土壤中肥料营养元素总量的百分数 3配方施肥:根据作物需肥规律,土壤供肥性能与肥料效应,在有机肥为基础的条件下,提出N、P、K和微肥的适宜用量和比例,以及相应的施肥技术 4土壤肥力指标法:基于农作物营养元素的土壤化学原理,用相关分析选择最佳浸提剂,测定土壤有效养分,以生物相对指标校验土壤有效养分肥力指标,确定相应的分级范围值,用以指导肥料的施用。 5营养诊断施肥法:利用生物、化学或物理等测试技术,分析研究直接或间接影响作物正常发育的营养元素丰缺,协调与否,从而确定施肥方案的一种施肥技术手段。 6肥料生产系数:每千克肥料养分所增加的作物经济产量千克数 7植株临界浓度:指当植株体内养分低于某浓度,作物的产量显著下降或出现缺乏症状时的浓度。 8边际利润:增减单位肥料成本所引起的施肥利润的增减额 二、知识点 1、施肥的基本效应有哪些? 良好效应:a增产;b改良土壤和提高土壤肥力;c改善农产品质量; d增强植物净化空气的作用;e有效减轻农业灾害 不良效应:a 造成土壤质量下降b引起大气污染 c 引起地表水体富营养化 d引起地下水污染 e 引起食品污染 2、施肥的基础理论有哪些(基本原理)?其基本内容?施肥的理论基础对合理施肥有什么指导意义? a 养分归还学说:植物从土壤中吸收养分,每次收获必从土壤中带走某些养分,使土壤中养分减少,土壤贫化,要维持地力和作物产量,就要归还植物带走的养分 b最小养分率:植物的生长发育,需要吸收各种养分,但是决定植物产量的却是土壤中那个相对含量最少的有效养分。无视这个限制因素,即使继续增加其他营养成分也难以提高植物产量 c报酬递减率:从一定面积土地所得到的报酬随着向该土地投入的劳动和资本数量的增加而增加,但达到一定限度后,随着投入的增加而报酬增加速度却在逐渐递减 d因子综合作用率:作物高产是影响作物生长发育的各种因子,如空气、温度、光照、养分、水分、品种以及耕作条件等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必然有一个起主导作用的限制因子,产量也在一定程度上受该种限制因子的制约 3、计量施肥有哪些方法? a养分平衡法:以养分归还学说为理论依据,根据作物计划产量需肥量与土壤供肥量之差估算施肥量的方法,是施肥量确定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方法(包括地力差减法:根据作物目标产

作物施肥原理与技术知识点

绪论 1.施肥的效应:合理施肥产生的良好效应,不合理施肥引起的不良效应。 2.合理施肥产生的良好效应:①施肥的增产效应;②施肥能改良土壤和提高土壤肥力;③施肥能改善农产品品质; ④施肥能增强植物净化空气的作用;⑤施肥能有效地减轻农业灾害。 3.不合理施肥引起的不良效应:肥料施用量的增加及由此带来的养分巨大挥发损失、流失,有害元素在土壤的积 累会导致土壤质量下降;引起水体富营养化以及地下水污染;同时引起大气污染,还可以导致农产品污染以及减 产,这些都将严重危害着人类的健康。 4.施肥科学研究容:①作物营养与施肥理论研究;②施肥效应研究;③施肥技术研究。 5.施肥科学的研究方法:①调查研究;②统计研究;③试验研究;④化学分析研究。 6.试验研究包括田间试验和盆栽试验。盆栽试验包括土培法、砂培法、水培以及灭菌培养法等。 第一章施肥的基本原理 1.养分归还学说(theory of nutrition returns)比希①随着作物的每次收获,必然要从土壤中带走一定量的养分, 随着收获次数的增加,土壤养分含量会越来越少。②若不及时地归还作物从土壤中失去的养分,不仅土壤肥力逐 渐下降,而且产量也会越来越低。③为了保持元素平衡和提高产量应向土壤施入肥料。 2.最小养分学说(law of the minimun nutrition)比希①土壤中相对含量最少的养分制约着作物产量的高低。②最 小养分会随条件的改变而改变。③只有补施最小养分,才能提高产量。 3.报酬递减率(law of diminishing returns):从一定面积土地所得到的报酬随着向该土地投入的劳动和投资数量的 增加而增加,但达到一定限度后,随着投入的单位劳动和资本的增加而报酬的增加速度却逐渐递减。 4.因子综合作用律的基本容:作物高产是影响作物生长发育的各种因子,如空气、温度、光照、养分、水分、品 种以及耕作条件等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必然有一个起主导作用的限制因子,产量也在一定的程度上受该种限 制因子的制约,产量常随这一因子克服而提高,只有各因子在最适状态产量才会最高。 第二章施肥的基本原则 1.施肥的目的:①为了营养作物,提高产量和改善品质;②为了改良和培肥土壤;③减少生态环境污染。 2.培肥地力的可持续原则:①培肥地力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②施肥是培肥地力的有效途径:Ⅰ、有机肥在 培肥地力中的作用。Ⅱ增强土壤生物活性,促进土壤养分的有效化,提高土壤有效养分的含量。 3.有机肥的作用:①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协调土壤水、肥、气、热矛盾。②增强土壤生物活性,促进土壤养分 的有效化,提高土壤有效养分含量。③增强土壤保肥、供肥的能力。 4.协调营养平衡原则:①施肥是调控作物作物营养平衡的有效措施;②施肥是修复土壤营养平衡失调的基本手段。 5.元素类型:大量:C、N、O、H、P、K 中量:Ca、Mg、S 微量:Fe、Mn、Zn、Cu、B、Mo、Cl 有益:Co、Ni、Se、Na、Si 6.施肥与作物产量:把每千克肥料养分所增加的作物经济产量千克数称为肥料的生产系数(production index,PI) 7.施肥与产量和品质的关系:①随着施肥量的增加,最佳产品品质出现在达到最高产量之前;②随着施肥量的增 加,最佳产品品质出现在最高产量出现之后;③随着施肥量的增加,最佳产品品质和最高产量同步出现。 8.肥料利用率(utilization rate),也称肥料利用率(utilization coefficient)或肥料回收率(recovery rate)是指当季作物对肥料中某一种养分元素吸收利用的数量占施用该养分元素总量的百分数。 9.不合理施肥导致生态环境的污染:①施肥引起的大气污染;②施肥引起的水体富营养化;③施肥引起的地下水 污染;④施肥引起食品污染。 第三章养分平衡法 1.养分平衡施肥法(nutrition balance and fertilizer recommendation)是根据作物计划产量需肥量与土壤供肥量之 差估算施肥量的方法,以“养分归还学说”为理论依据。 2.地力差减法是根据作物目标产量与基础产量之差,求得实际目标产量所需肥料量的一种方法。 3.几个参数的确定:①基础产量;②目标产量;③形成100Kg经济产量所需养分量;④肥料利用率;⑤肥料中有 效养分含量。

2014年春季主要作物科学施肥技术指导意见

2014年春季主要作物科学施肥技术指导意见 农业部种植业管理司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农业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专 家组 冬小麦 (一)华北平原灌溉冬麦区(包括山东省和天津市的全部,河北省中南部,北京市中南部,河南省中北部,陕西省关中平原,山西省南部) 1.施肥管理原则 (1)根据苗情长势,分次施用氮肥,适当增加拔节中后期施用比例;根据底(基)肥施用量、苗情、温度以及土壤肥力状况,科学确定追肥用量和时间;因地、因苗、因时追肥。 (2)根据土壤墒情和保水、保肥能力,合理确定灌水量和时间,做到水肥管理一体化。 (3)抓住小麦返青拔节有利时机,及时采取促控措施,促进弱苗转化,提高成穗率;控制旺长田块,预防后期贪青倒伏。 2.施肥指导意见 (1)返青前每亩总茎数小于45万,叶色较淡、长势较差的三类麦田,应及时进行肥水管理,春季追肥可分两次进行。第一次在返青期,随浇水每亩追施尿素5~8公斤;第二次在拔节期随浇水每亩追施尿素5~10公斤。 (2)返青前每亩总茎数在45~60万之间,群体偏小的二类麦田,在小麦起身期结合浇水每亩追施尿素10~15公斤。 (3)返青前每亩总茎数在60~80万之间,群体适宜的一类麦田,可在拔节期结合浇水每亩追尿素12~15公斤。 (4)返青前每亩总茎数大于80万,叶色浓绿、有旺长趋势的麦田,应在返青期采取中耕镇压,推迟氮肥施用时间和减少氮肥用量,控制群体旺长,预防倒伏和贪青晚熟。一般可在拔节后期每亩追施尿素8~10公斤。

(5)对底肥未施磷肥或缺磷田块要追施磷酸二铵。未施钾肥的或少施的建议在返青或拔节期追施氮钾复合肥;要结合纹枯病防治、“一喷三防”等手段进行根外追肥补偿磷钾肥。。 (6)在小麦灌浆期叶面喷施磷酸二氢钾、硼肥和锌肥,预防干热风和倒伏,提高灌浆强度,增加粒重。 (7)缺硫地区麦田,如底肥没有施用过磷酸钙、硫酸钾、硫基复合肥等,应在第一次追肥时选择施用硫酸铵,每亩施硫用量2公斤左右。 (二)华北雨养冬麦区(包括江苏及安徽两省淮河以北地区,河南省东南部) 1.施肥管理原则 (1)针对不同地方墒情,在小麦返青前进行镇压与中耕划锄结合,保住土壤水分,提高地温,促进苗情转化,提高小麦抗旱能力。 (2)把握分层多次少量原则,降雨趁墒少量掩施,施肥后不要把肥料暴露到空气中。 (3)严格控制播期、播量,旱地小麦要高度重视调控冬前水分利用。 2.施肥指导意见 (1)趁早春土壤返青或降雨,用化肥耧或开沟条施,每亩施入尿素5~7公斤,施肥后盖土,如果生育中后期遇降雨每亩可再追施尿素5~8公斤。缺磷田块每亩用磷酸二铵7~10公斤,缺钾地块追施氮钾复合肥15~20公斤;施肥后掩盖。 (2)在土壤解冻返青前适时镇压,提墒保墒。镇压要与中耕划锄结合,先压后锄。小麦封行前,每亩用小麦或玉米秸秆在行间覆盖,以减少土壤水分蒸发损失。 (3)如果年前发生旺长,总茎数大于80万,由于小麦群体过大养分消耗严重,春季麦苗发黄或垫片发黄,可在返青到拔节期内分2~3次进行追肥,每亩追施三元复合肥10公斤/次。 (4)越冬期干旱导致小麦群体过小的,(返青前每亩总茎数小于45万,叶色较淡、长势较差的三类麦田)应及时进行肥水管理,返青到拔节期内分2~3次进行追肥,跟随降雨每亩追施尿素5~8公斤/次。

作物施肥原理与技术

作物施肥原理与技术 1、土壤有效养分校正系数与肥料养分利用率有何区别? ⑴定义:肥料利用率是指当季作物从所施肥料中吸收的养分占施入肥料养分总量的百分数;土壤有效养分校正系数是指作物吸收的养分量占土壤有效养分测定值的比率。 ⑵影响因素:肥料利用率是最易变动的参数,因作物种类、土壤肥力、气候条件和农艺 措施而异,同一作物对同一种肥料的利用率在不同地方或年份相差甚多,因此施肥使必 须测定当地的肥料利用率;虽然土壤有效养分的土测值是一个动态的变化值,但若乘以 土壤养分利用率则可以反映土壤真实供应的养分量。 ⑶数值大小:一般来讲,肥料利用率不会超过100%,而土壤有效养分校正系数由于受浸提状况和根系生长状况的影响,则有可能大于100%。 2、轮作制度下的施肥与单个作物的施肥有何异同? 相同点:都是根据作物的计划产量、需要养分总量、土壤供应养分量计算出实际肥料补给养分量,从而实现作物高产、高效、优质的目的,服务于农业生产。 不同点:⑴对象:轮作施肥制度是指针对某个轮作周期而制定的施肥计划,包括不同茬口的肥料分配方案和作物施肥制度,而单个作物的施肥制度则是指针对某一作物的计划产量而确定的施肥技术。 ⑵影响方面:轮作时要兼顾不同轮作类型的施肥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在实现高产优 质的前提下,尽量选择最优轮作类型;单个作物的施肥则只需考虑其本身对土壤和生态 环境的影响,施肥时工序也较简单。 ⑶施肥量的确定:轮作制下要根据不同茬口按照均衡增产、效益优化、用养结合、可持 续发展的原则进行肥料的分配,并且要根据轮作周期内各种作物的计划产量和养分需求 总量来推算肥料补给养分量;单个作物的施肥只需根据某种作物的计划产量、养分需要 总量、土壤供应量来计算施肥量即可,无需再进行肥料的分配。 3、怎样进行保护地施肥? ⑴存在问题:保护地作物过量施用化肥尤其是氮肥的大量投入造成氮、磷、钾比例严重失调以及施肥方法和品种选择不合理等问题,造成肥料利用率降低,保护地蔬菜则存在 生理病害严重、重金属污染等问题。 ⑵针对以上问题,保护地施肥的技术要点如下: ①实施平衡施肥(有机无机肥配合施用)②基肥深施,追肥限量③选择适宜的肥料品种④二氧化碳施肥(要注意二氧化碳施肥的浓度与时间、二氧化碳气肥来源、施用效果及 注意事项)⑤注意施肥环节与方法(基肥:应十分重视基肥,通常将全部有机肥和磷肥、1/2 的氮肥、2/3的钾肥及全部微肥用作基肥;追肥:原则为薄肥勤施、少量多次,施肥时期最好选择作物的营养临界期或最大效率期等需肥关键期)。 4、边际成本与边际利润在合理施肥中的意义是什么? 边际成本是增投单位量肥料的成本即肥料的价格,边际利润是增加单位肥料成本所增加的施肥利润。 边际利润是确定选择投资的重要指标,R值越大,边际产值越高,肥料投资的利润增加,但由于施肥量的减少,单位面积的产值相对降低。在农业生产中为了保证投资获得稳定较高的利润,常常选用R﹥0的边际利润值。 边际成本与边际利润是确定经济最佳施肥量的重要依据,即当边际产值等于边际成本时,边际利润R=0,此时的施肥量为经济最佳施肥量。二者同时又可为最大利润率施肥 量的确定提供参考标准。由上可知,通过边际成本与边际利润的比较可以确定实际生产 中经济最佳与最大利润率施肥量,为农业生产的高效高产提供了可靠的保证。 5、植株营养诊断方法有哪些?各有何优缺点?

农作物高产最新科学施肥方案

农作物高产最新科学施肥方案 1,矿物元素增效剂肥料,即可作基肥,追肥,又可叶面喷施,撒施,冲施(有颗粒,粉剂两种)。 2,在中等肥力的土壤中施用时,建议用量如下(斤/亩)。 3,下表施用量,技术资料,仅供参考。初次使用者均可在原有施肥量的基础上粮油作物每亩加使2550斤左右,蔬菜,瓜果每亩加使50100斤左右。 作物种类 增效剂 基肥用量 (斤/亩) 配用肥料方案及用量(斤/亩) 小麦 50 复xx50斤(15:15:15)+尿素30斤(或碳铵50斤) 50 复xx80斤(25:8:7) 50 二铵20斤+尿素40-50斤 50 硝酸磷肥80斤 花生

50 ①高含量有机肥80斤(或复xx80斤),开花期撒尿素10-20斤 ②高含量复xx50斤,开花期撒尿素20-30斤 大豆 50 ①有机肥40斤②开花期撒尿素6-10斤 芝麻 50 开花期撒尿素20斤) 玉米 50 ①尿素50-60斤(或碳铵150-200斤)②用有机肥80-100斤棉花 80-100 尿素30-40斤(或碳铵100斤)+复xx100斤(15:15:15)瓜果类 100 ①复xx50斤+尿素50-60斤②有机肥80-100斤 茄子,西红柿 80-100 复xx80-120斤+尿素50-60斤 豆角,辣椒

80-100 ①复xx100斤+尿素50斤②有机肥80-100斤 红薯,土豆 100 ①复xx30-40斤②有机肥80-100斤③ 绿化钾50 -80斤 家叶菜类,蔬菜 60-80 ①尿素60-80斤②有机肥80-100斤 杨树 果树类 油桃 ①三年以上树龄每棵用 1.5公斤增效剂+45%复xx0.5公斤; ②三年以上树龄每棵用3-7公斤增效剂+45%复xx1-2公斤; ③增效剂1-7公斤+有机肥1- 1.5公斤。 水稻 80-100 ①尿素30-40,复xx20+50斤 50 ②尿素30-40斤(或碳铵80-100斤)+复xx30-50斤(15:15:15)

作物施肥原理及技术复习试题

作物营养与施肥复习资料(仅供参考) 一、名词5×2’=10’ 1. 富营养化:是指营养物质的富集过程及其所产生的后果,它是一种自然过程。 2. 肥料利用率:也称肥料利用系数或肥料回收率,是指当季作物对肥料中某一养分元素吸收利用的数量占施用该养分元素总量的百分数。 3.最小养分律:是指作物产量由土壤中相对含量最小的养分所决定,除非提高这一养分含量否则即使增加其他养分也难以增产。 4. 基肥:又称为底肥,是指在播种(或定植)前结合土壤耕作施入的肥料。 5. 种肥:是播种(或定植)时施与种子或幼株附近,或与种子混播,或与幼株混施的肥料。 6.追肥:是在作物生长发育期间施用的肥料。 7.土壤养分依存率:是指作物对土壤养分的依赖程度。 8.养分临界值:是指植株体内养分低于某一浓度值,作物的产量(或生长量)显著下降或出现缺乏症状时的浓度值。 9.潜伏缺素期:生产上,把植株外部形态尚未表现缺素症状,而植株体内的某种养分浓度少到足以抑制生长并引起减产的阶段,称作作物潜伏缺素期。 10.指示器官:是某个最能反映养分的丰缺程度的组织或器官,该器官对某种元素的含量变异最大,而且变异与产量的大小相关性最大。 11.无损伤测试:是指在不破坏植物组织结构的基础上,利用各种手段对作物生长情况进行监测,以了解作物的生长营养状况。 12.肥料效应函数:也叫肥料效应方程、施肥模型,指表达作物产量对施肥反应的数学函数式。 13.边际产量:是指增加(或减少)单位肥料所增加(或减少)的总产量。 14.平均增产量:是指单位量肥料的平均增产量。 15.以磷增氮:在豆科作物的轮作中,优先把磷肥配给豆科作物,在改善豆科作物的同时可以促进其生物固氮作用,当豆科作物的秸秆作为绿肥还田后,还可为后作提供氮素营养。16.旱重水轻:在水旱轮作中磷肥的分配应掌握“旱重水轻”的原则,即将磷肥重点施在旱季作物上,而水稻大部分或全部利用其后效。 17.经济最佳施肥量:是指在单位面积上获得最大施肥利润(总增产值与肥料总成本之差)的施肥量。 二、选择题10×2’=20’三、判断题10×1’=10’ 1.玉米“白化苗”和大白菜“干烧心”是由于缺(锌、钙)。 2.一般微量元素的缺素症状首先表现于(老叶和新叶)。 3.粘土类土壤上施用(羊粪)后可改善土壤温度状况。 4.通常,肥料的经济效益随肥料施用量的增加而(减少)。 5.施用石灰可消除土壤溶液中(氢、铝、铁、锰)离子过多的危害。 6.砂土施用化肥时应(多次少量),施用有机肥时应(深施且未充分腐熟)。 7.缺(硼)会引起油菜“花而不实”,缺(锌)会引起玉米“白苗病”,缺(钙)会引起苹果“苦馅病”。 8.作物缺钾的症状大部分首先在(老叶)上表现出来,有限的钾肥应优先施用在(喜钾)作物上,优先施用在(缺钾)土壤上。 9.(氮)和(磷)是引起水体富营养化的两大主要因素。 10.水旱轮作中,磷肥的分配应掌握(旱重水轻)的原则,(优先施于旱作)。冬小麦—

配方施肥技术介绍

配方施肥技术介绍 施肥的目的: 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土肥”是农业八字宪法的重要内容。几千年前,我国农民就开始使用有机肥,直到20世纪50年代后,化肥才开始在我国逐渐被广泛施用。化肥、种子和水曾经是现在还是粮食单产提高的三大决定要素,如果没有化肥的“功劳”,目前靠国内耕地生产的粮食是绝对不能养活13亿人口的。40年来,我国粮食单产和总产是随着化肥用量增加而提高的,化肥在未来农业,至少在中国21世纪的农业发展过程中是不可替代的。 土壤是一个巨大的养分仓库,含又大量元素如氮、磷、钾以及碳、氢、氧,中量元素如钙、镁、硫和微量元素如锌、锰、硼、铁、铜、钼和氯。作物生长至少需要以上16种元素或营养,其中碳、氧、氢需求量最大,但作物可以从空气中吸收二氧化碳,从土壤中吸收水分(氢),所以这些元素一般情况下不需要通过施肥进行补充。按作物吸收土壤营养元素的难容程度,将土壤中营养元素形态划分为三类,第一类为无效态养分,占绝对多数量;第二类是缓效态养分,占一定数量,作物可以间接吸收或随着有效态养分被作物吸收,这部分养分随之转化为一定数量的有效态养分;第三类为有效态养分,绝对数量较少。目前我国耕地20厘米土层内每年或每季每亩(667平方米,下同)土壤中有效氮总量相当于几十公斤尿素的含氮量,有效磷相当于几公斤磷酸二铵的含磷量,有效钾相当于几十公斤氯化钾的含钾量。如果不施肥,上述有效养分就会被快速消耗,每年从缓效态和无效态养分中补充的养分明显少于被作物吸收带走的养分。如果实施秸杆还田或过腹还田或堆沤肥还田,可以补充相当多的养分;如果只将燃烧后的灰分还田,则氮素在燃烧过程中几乎全部返回到大气。其实,即使实现全部秸杆还田,由于籽粒部分所带走的养分没有归还,所以土壤养分总体上还是亏损的。总之,人们从土壤中拿走多少养分,就要补充(归还)多少养分,考虑到高产和损失等原因,所归还的养分甚至还要比拿走的养分多。有时土壤中有效态养分绝对含量很多,但在作物需肥高峰时相对数量就显得不足,施肥(追肥)的另外一个目的就是在关键时期提高土壤中有效态养分的相对浓度。上述内容在学术上被称为:“归还学说”。 施肥与高产、高效、优质、减少污染的关系: 食物安全问题始终是社会稳定和经济繁荣的基础。我国进入21世纪30年代,人口将达到16亿。目前我国总粮食产量约5亿吨,按人均粮食400~450公斤需求计算,届时需要粮食6.4~7.2 亿吨,而国际市场只有2亿吨左右粮食可供购买,如果按目前价格每年从国外购买1亿吨粮食,需要支付近千亿元人民币。可见,中国只能而且必须依靠自己的土地养活自己。 肥料利用率提高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为保证我国21世纪食物安全,粮食单产必须提高30%~50%;在粮食增产贡献率中肥料约占32%;我国目前每公斤纯养分平均仅增产粮食6.6公斤,

2018年春季主要农作物科学施肥指导意见

2018年春季主要农作物科学施肥指导意见 农业农村部种植业管理司 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 农业农村部科学施肥专家指导组 一、小麦 (一)华北平原灌溉冬小麦区。包括和全部,中南部,中北部,关中平原,南部。 1.施肥原则 (1)根据苗情长势和冬春季冻害发生情况,分次施用氮肥,适当增加拔节中后期的施用比例;根据底(基)肥施用量、苗情、温度以及土壤肥力状况科学确定追肥用量和时间;因地、因苗、因时追肥。 (2)根据土壤墒情和保水、保肥能力,合理确定灌水量和时间,做到水、肥管理一体化。 (3)抓住小麦返青拔节的有利时机,及时采取促控措施,促进弱苗转化,提高成穗率;控制旺长田块,预防后期贪青倒伏。

2.施肥建议 (1)返青前每亩总茎数小于45万,叶色较淡、长势较差的三类麦田,应及时进行肥水管理,春季追肥可分两次进行。第一次在返青期,随浇水每亩追施尿素5-8公斤;第二次在拔节期随浇水每亩追施尿素5-10公斤。 (2)返青前每亩总茎数在45-60万之间,群体偏小的二类麦田,在小麦起身期结合浇水每亩追施尿素10-15公斤。 (3)返青前每亩总茎数在60-80万之间,群体适宜的一类麦田,可在拔节期结合浇水每亩追尿素12-15公斤。 (4)返青前每亩总茎数大于80万、叶色浓绿、有旺长趋势的麦田,应在返青期采取中耕镇压,推迟氮肥施用时间和减少氮肥用量,控制群体旺长,预防倒伏和贪青晚熟。一般可在拔节后期每亩追施尿素8-10公斤。 (5)受到越冬期或返青期冻害的小麦应根据冻害发生情况追肥和灌水,对于冻害严重的要立即每亩施尿素5-10公斤和浇水,促进小麦早分蘖、提高分蘖成穗率、减轻冻害的损失。 (6)对底肥未施磷肥或缺磷田块要追施氮磷复,未施或少施钾肥的建议在返青或拔节期追施氮钾复;没有灌溉条件或无有效降水,可在春季叶面喷施尿素和磷酸二氢钾,起到以肥济水的作用。 (7)可以在小麦灌浆期叶面喷施磷酸二氢钾、硼肥和锌肥,预防干热风和倒伏,提高灌浆强度,增加粒重。 (8)缺硫地区麦田,如底肥没有施用过磷酸钙、硫酸钾、硫基复等,应在第一次追肥时选择施用硫酸铵,每亩施硫用量2公斤左右。

作物施肥原理与技术知识点上课讲义

作物施肥原理与技术 知识点

绪论 1. 施肥的效应:合理施肥产生的良好效应,不合理施肥引起的不良效应。 2. 合理施肥产生的良好效应:①施肥的增产效应;②施肥能改良土壤和提高土壤肥力;③施肥能改善农产品品质;④施肥能增强植物净化空气的作用;⑤施肥能有效地减轻农业灾害。 3. 不合理施肥引起的不良效应:肥料施用量的增加及由此带来的养分巨大挥发损失、流失,有害元素在土壤的积累会导致土壤质量下降;引起水体富营养化以及地下水污染;同时引起大气污染,还可以导致农产品污染以及减产,这些都将严重危害着人类的健康。 4. 施肥科学研究内容:①作物营养与施肥理论研究;②施肥效应研究;③施肥技术研究。 5?施肥科学的研究方法:①调查研究;②统计研究;③试验研究;④化学分析研究。 6. 试验研究包括田间试验和盆栽试验。盆栽试验包括土培法、砂培法、水培以及灭菌培养法等。 第一章施肥的基本原理 1. 养分归还学说(theory of nutrition returns )李比希①随着作物的每次收获,必然要从土壤中带走一定量的 养分,随着收获次数的增加,土壤养分含量会越来越少。②若不及时地归还作物从土壤中失去的养分,不仅土 壤肥力逐渐下降,而且产量也会越来越低。③为了保持元素平衡和提高产量应向土壤施入肥料。 2. 最小养分学说(law of the minimun nutrition )李比希①土壤中相对含量最少的养分制约着作物产量的高 低。②最小养分会随条件的改变而改变。③只有补施最小养分,才能提高产量。 3. 报酬递减率( law of diminishing returns ):从一定面积土地所得到的报酬随着向该土地投入的劳动和投资 数量的增加而增加,但达到一定限度后,随着投入的单位劳动和资本的增加而报酬的增加速度却逐渐递减。 4. 因子综合作用律的基本内容:作物高产是影响作物生长发育的各种因子,如空气、温度、光照、养分、水分、品种以及耕作条件等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必然有一个起主导作用的限制因子,产量也在一定的程度上受该种限制因子的制约,产量常随这一因子克服而提高,只有各因子在最适状态产量才会最高。 第二章施肥的基本原则

配方施肥技术-思考题及答案

绪论 思考题: 1、施肥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 配方施肥:指根据作物需肥规律、土壤供肥特性与肥料效应,在有机肥为基础的条件下,提出的氮、磷、钾和微肥的适宜用量和比例,及其相应的施肥技术。 2、阐述合理和不合理施肥引起的效应。 合理:增产效应;改良土壤和提高肥力;改善农产品品质;增强植物净化空气的作用;有效减轻农业灾害。 不合理:肥料利用率低;土壤质地恶化;水体富营养化;地下水污染;农产品污染及减产。 第一章施肥原理 思考题: 1、解释概念:养分归还学说: 1. 原意:由于人类在土地上种植作物并把这些产物拿走,必然会使地力逐渐下降,从而土壤所含的养分将会愈来愈少。因此,要恢复地力就必须归还从土壤中拿走的全部东西,不然就难以指望再获得过去那样高的产量,为了增加产量就应该向土地施加灰分。 2. 内涵:.随着作物的每次收获,必然要从土壤中带走一定量的养分,随着收获次数的增加,土壤中的养分含量会越来越少。.若不及时地归还由作物从土壤中拿走的养分,不仅土壤肥力逐渐减少,而且产量也会越来越低。为了保持元素平衡和提高产量应该向土壤施入肥料。 最小养分率:1. 原意植物为了生长发育需要吸收各种养分,但是决定植物产量的,却是土壤中那个相对含量最小的有效植物生长因素,产量也在一定限度内随着这个因素的增减而相对地变化。因而无视这个限制因素的存在,即使继续增加其它营养成分也难以再提高植物的产量。 2. 内涵①土壤中相对含量最少的养分影响着作物产量的维持与提高。 ②最小养分是相对作物需要来说,土壤供应能力最差的某种养分,而不是绝对含量最少的养分 ③最小养分会随条件改变而变化。 报酬递减律:从一定土地面积上所得到的报酬,随着向该土地投入的劳动和资本量的增大而增加,但达到一定的限度后,随着投入的单位劳动和资本量的增加,报酬的增加却逐渐减少。 米氏学说:①总产量按一定的渐减率增加并趋近于某一最高产量为其极限。 ②增施单位量养分的增产量随养分用量的增加而按一定比数递减。 只增加某种养分单位量(dx)时,引起产量增加的数量(dy),是以该种养分供应充足时达到的最高产量(A)与现在的产量(y)之差成正比。

测土配方施肥技术

测土配方施肥技术 中国化肥网 2008-5-22 15:46:00 来源:本网论坛【大中小】【关闭】【讨论】 关键词: 施肥技术测土配方 实践证明,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可以提高化肥利用率5%-10%,增产率一般为10%-15%,高的可达20%以上。实行测土配方施肥不但能提高化肥利用率,获得稳产高产,还能改善农产品质量,是一项增产节肥、 节支增收的技术措施。 一、测土配方施肥的理论依据 测土配方施肥,考虑到作物、土壤、肥料体系的相互联系,其理论依据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作物增产曲线证实了肥料报酬递减律的存在。因此,对某一作物品种的肥料投入量应有一定的限度。在缺肥的中低地区,施用肥料的增产幅度大,而高产地区,施用肥料的技术要求则比较严格。肥料的过量投入,不论是哪类地区,都会导致肥料效益下降,以致减产的后果。因此,确定最经济的肥料用量是配方 施肥的核心。 (二)作物生长所必需的多种营养元素之间有一定的比例。有针对性地解决限制当地产量提高的最小养分,协调各营养元素之间的比例关系,纠正过去单一施肥的偏见,实行氮、磷、钾和微量元素肥料的配合施用,发挥诸养分之间的互相促进作用,是配方施肥的重要依据。 (三)在养分归还(补偿)学说的指导下,配方施肥体现了解决作物需肥与土壤供肥的矛盾。作物的生长,不但消耗土壤养分,同时消耗土壤有机质。因此,正确处理好肥料(有机与无机肥料)投入与作物产出、用地与养地的关系,是提高作物产量和改善品质,也是维持和提高土壤肥力的重要措施。 (四)测土配方施肥又是一项综合性技术体系。它虽然以确定不同养分的施肥总量为主要内容,但为了充分发挥肥料的最大增产效益,施肥必须与选用良种,肥水管理耕作制度,气候变化等影响肥效的诸因素相结合,配方肥料生产要求有严密的组织和系列化的服务,形成一套完整的施肥技术体系。 二、确定配方的基本技术 当前所推广的配方施肥技术从定量施肥的不同依据来划分,可以归纳为以下三个类型: 第一类地力分区(级)配方法 地力分区(级)配方法的作法是,按土壤肥力高低分为若干等级,或划出一个肥力均等的田片,作为一个配方区,利用土壤普查资料和过去田间试验成果,结合群众的实践经验,估算出这一配方区内比较适宜的 肥料种类及其施用量。 地力分区(级)配方法的优点是具有针对性强,提出的用量和措施接近当地经验,群众易于接受,推广的阻力比较小。但其缺点是,在地区局限性,依赖于经验较多。适用于生产水平差异小、基础较差的地区。 在推行过程中,必须结合试验示范,逐步扩大科学测试手段和指导的比重。 第二类目标产量配方法 目标产量配方法是根据作物产量的构成,由土壤和肥料两个方面供给养分原理来计算施肥量。目标产量确定以后,计算作为需要吸收多少养分来施用肥料。目前有以下两种方法: 1、养分平衡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