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相国心得体会读后感

大清相国心得体会读后感
大清相国心得体会读后感

《大清相国》心得体会读后感

《大清相国》这本书讲述了康熙年间少有的一位得以善终的重臣——陈廷敬的事儿。封页上有这样一段话:“康熙朝名臣辈出,但都大起大落:明珠被罢官,索额图痛死囹圄,高士奇最终被贬回原籍,徐乾学去官早逝。满朝重臣中,但见陈廷敬驰骋官场五十余年,历任工、吏、户、刑四部尚书,最终成为文渊阁大学士,老死相位,被康熙追谥‘文贞’”。能够被一位雄才大略且外宽内忌的专制君主信任至生命的最后一刻,在追求正义的同时也保护了自己,除了清廉、忠诚、干练等闪光点外,陈廷敬身上必然有着其他奥妙。作为战斗在反腐倡廉第一线的审计人,品读这本书、走进这个人,然后用心去挖掘、梳理好能够使这位大清相国在宦海沉浮中得以善终的奥妙,取其精华为我所用,可以成为我们行稳致远的开展审计监督工作的宝贵财富。

在作者王跃文笔下,陈廷敬耐得住寂寞,有严格的道德操守,讲究政治谋略又不去害人,秉公用权且讲求策略,能够做到审时度势、急流勇退,从一个充满正义感的青年举子,逐步成长为胸有城府、老练沉稳却不忘初心的朝廷大员。他力惩贪腐、为民请命。凭借着智慧、勇气,查处了多个贪腐大案,先后扳倒了山东巡抚、云南巡抚、两江总督等封疆大吏,使百姓冤情得以昭雪,曾经赋税繁重的农民兜有余粮;

他目光如炬、直言不讳。当10岁的康熙皇帝要听“王莽篡汉”的典故时,唯有陈廷敬敢于直陈其事,当场打击鳌拜一党的气焰。当多年后康熙皇帝表彰云南巡抚王继文按时上缴税赋时,陈廷敬一针见血地指出云南土地贫瘠、赋无所出的疑虑,最终揭开了一起隐藏多年的银两亏空案;他不结朋党、洁身自好。在大半个康熙朝,想飞黄腾达,难免要在索额图、明珠两阵营选边站。更有机关算尽之徒,首鼠两端。但是,陈廷敬洁身自好,坦坦荡荡,索额图、明珠费尽心思拉拢,最终竹篮打水一场。

在正身用权、秉公履职的同时,陈廷敬也不刻板死守道德戒律,而是讲求对策略的把握,以百姓的福祉为依归,不为自己惹不必要的麻烦。为实现朝廷更大的善,不惜忍辱负重,在圣贤教诲与务实平衡中一次次痛苦的选择后者,以使自己能够在更长的时间发挥更大的正能量,这正是一代贤相得以善终的奥妙所在。面对山东巡抚福伦枉法徇私,坑害百姓,讨好皇上,考虑到在灾荒时期参倒他后新人赴任只能恶化灾情,陈廷敬选择了暂时性隐忍;虽知道高士奇屡次拿假的古玩、字画哄骗皇上,但考虑到对国家、对君王不会有什么大害,也就一直未揭穿。作为在充满诱惑与荆棘的现实世界中手握监督权柄的审计人,如何能够像陈廷敬那般在德的约束下用权与做人,不违背也不空谈道德,能够在艰难的利弊权衡中做出既保护自己又有利于国家和民众的选择,在确

保查处问题、挽回损失的同时不因刻守教条而使相对无辜的人遭受牵连与折腾,进而无意义的危害到自身的安全和审计机关的公信力,是需要每一个审计人在日常工作中反复斟酌的问题。

对于在康熙朝名臣辈出,“宦海”沉浮的年代,在满汉有别、君王如虎的专制时代,为何唯陈廷敬劫波渡尽,修得圆满?该书作者王跃文给出了和笔者相似的答案:“清官多酷,陈廷敬是清官,却宅心仁厚;好官多庸,陈廷敬是好官,却精明强干;能官多专,陈廷敬是能官,却从善如流;德官多懦,陈廷敬是德官,却不乏铁腕”。在复杂微妙的宦海沉浮中如何把握好修德、用权和做人的平衡,值得我们细细品味。作为被党和政府在国家治理和反腐倡廉事业上委以重任的审计人,在复杂的环境中怎样处理好监督执纪与立德修身的关系,进而圆满的完成审计监督工作,我们可以从这部历史小说里寻找启发。当真正需要为事业、为国家付出牺牲的时候,我们当然应该秉持着舍我其谁的使命感像陈廷敬那般去冲锋,去燃烧自己,绝不向恶势力低头。但为了能够更为长久的实现自己的价值,像陈廷敬那般用一身正气去发挥建设性而非破坏性的作用,需要我们拥有入世的担当与勇气,以接地气的方式行使职权。针对审计发现的某些问题存在合情合理的因素时,在法规允许的情况下,可以通过正当的程序去探索审计与被审计双方都能接受的处理方式,寓监督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