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行为治疗对伴有躯体症状抑郁症的对照研究

合集下载

抑郁症的认知行为疗法及其效果评估

抑郁症的认知行为疗法及其效果评估

抑郁症的认知行为疗法及其效果评估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心理障碍,患者通常表现出情绪低落、失去兴趣和喜悦能力、负面思维以及身体不适等症状。

为了帮助患者摆脱抑郁症的困扰,认知行为疗法成为了一种重要且有效的治疗方式。

本文将介绍抑郁症的认知行为疗法,并评估其效果。

一、认知行为疗法的基本原理认知行为疗法是一种心理治疗方法,主要通过改变患者的认知、情绪和行为来改善其心理健康状况。

在治疗抑郁症中,认知行为疗法的基本原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了解负面思维模式:认知行为疗法重视患者对自己的负面思维模式的认知,如自我否定、过度概括和人类归因等。

治疗师会引导患者去认知并记录这些思维模式,从而找出其中的不合理和不准确之处。

2. 练习替代思维模式:一旦患者意识到自己的负面思维模式,治疗师将通过训练和指导帮助患者建立替代的积极思维模式。

例如,将负面的自我评价转化为积极的自我肯定,培养乐观和希望。

3. 行为治疗:除了认知方面的改变,认知行为疗法还注重通过行为改变来帮助患者摆脱抑郁症。

治疗师会引导患者制定一系列可行的目标,并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到一些有意义的活动中,以逐渐恢复他们的兴趣和参与感。

二、认知行为疗法的常用技术认知行为疗法采用多种技术来帮助患者改变他们的认知和行为模式。

以下是其中一些常用的技术:1. 认知重构:这是一种通过理性思考和证据搜集来改变负面思维模式的技术。

治疗师会引导患者分析他们的负面想法,并寻找证据来证明这些想法是否准确和客观。

2. 情绪调节:认知行为疗法还注重帮助患者学会有效地管理和调节情绪。

治疗师会教授患者一些情绪调节技巧,如深呼吸、放松训练和正念冥想等。

3. 活动计划:为了帮助患者重新获得兴趣和参与感,治疗师会鼓励患者主动参与一些有意义的活动。

这些活动可以是个人喜好的爱好、社交活动或者身体锻炼等。

三、认知行为疗法的效果评估认知行为疗法在治疗抑郁症中被广泛认可为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已有多项研究证明,认知行为疗法对于改善患者的抑郁症状、减少抑郁复发的风险以及提高生活质量具有显著效果。

认知行为治疗对老年抑郁症病人的生活质量影响研究

认知行为治疗对老年抑郁症病人的生活质量影响研究
I SDSS


研 究组 认 知 行 为 治 疗联 合 药物 治 疗 对 照 组 单 纯 药物 治 疗
、 、


疗前后 进 行 CR
0


GA F
等量表评 定

6
个 月后

两组 在大体功 能 生 活 满意度

应 对 方 式 等 方 面 有 显 著性 差 异 ( P <

0 1)

认 知 行 为 治 疗 有 效 改 善 老 年 抑 郁 症 病 人 的 应 对 方 式 提 高 患 者 的 生 活 满 意度

其 主要 表 现 为情 绪
行 为疗 法 对 病 例 采 取 做 活 动 安 排 表 的 方 法 进 行 行 为 干 预 治疗 要 求 每 晚做 次 日 的 计 划

, ,
低落 焦 虑 迟 滞和躯体不 适 等



且 不 能归 因 于 躯体疾病 和 脑 器

计划确定后 无 特殊原 因不 要改

质性病 变 老 年 抑 郁症 严 重 影 响 了老 年 人 心 身健 康 和 生 活 质 量
p a t ie
r e
t
s
f
he
r o
p
w
t
r a
r e a
te
d
w
it h
w
he
s
a n
id e p if i c
s
r e s s a n
o n
ly

CR I
in
s a t
SDSS
s c o r e c t

GAF

抑郁症的心理治疗方法研究

抑郁症的心理治疗方法研究

抑郁症的心理治疗方法研究引言:抑郁症是一种常见且复杂的心理障碍,其对患者的身体和心理健康产生了严重影响。

传统的治疗方式包括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其中心理治疗在近年来被普遍认为是更有效和持久的治疗方法之一。

本文将探讨抑郁症的心理治疗方法,包括认知行为治疗、人际治疗和解构性心理分析等。

主体:1. 认知行为治疗认知行为治疗(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 CBT)是一种广泛应用于抑郁症患者中的心理治疗方法。

该方法基于认知模式,并试图帮助患者发现并改变负面思维模式和行为模式,以减轻抑郁情绪和促进正向变化。

CBT通过以下途径实现目标:视角转换:CBT鼓励患者重新评估自己、他人和世界的观念。

这有助于他们摆脱消极思维循环并培养乐观积极的思维方式。

目标设定:通过与治疗师建立合理和可行的目标,患者可以逐步增加他们在日常生活中的积极体验,并根据目标进行行动。

行为实验:通过逐步引导患者参与新的体验和活动,CBT帮助他们建立积极且有益于心理健康的行为习惯。

2. 人际治疗人际治疗(Interpersonal Therapy, IPT)是一种基于人际关系问题而针对抑郁症患者的心理治疗方法。

IPT认为缺乏有效的人际交往和社会支持是抑郁情绪发作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通过改善个体与他人之间的关系,从而改善其心理健康状态。

IPT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情感探索:IPT鼓励患者探索和表达他们对重要关系中发生冲突或变化时产生的复杂情感。

角色调整:当个体面临新角色、关系转变或失去时,IPT致力于帮助患者适应这些变化并找到更好的解决方法。

悲伤处理:在失去重要人物后,IPT帮助患者克服悲伤和失去,并逐渐重新投入到与他人的正常社交互动中。

3. 解构性心理分析解构性心理分析(Psychodynamic Psychotherapy, PDP)是一种根据精神动力学理论而进行的心理治疗方法。

它致力于揭示潜意识中的冲突、欲望和对神经过程的阻抗,从而帮助患者更好地了解自己并改善内心冲突。

度洛西汀合并认知行为疗法治疗老年抑郁症疗效对照研究

度洛西汀合并认知行为疗法治疗老年抑郁症疗效对照研究

【 src] Obet eT e r ietee cc f u xt ecmbndwt ont ebhvo e p r ran esn e Abt t a jci : o t m n f ayo l ei o ie i cg iv e air r yf et gt ei v de h i do n h i h t a ot i h l
t e y T e s o e fHAMD i t d r u r etrt a o to o p Co cu in :Du o e ie c mb n d w t o n t eb h v o i l . h c rso v s yg o pwe eb t n i c n rlg u . n l so s n u e h n r lx t o i e h c g iv a ir n i i e
随机分成两组 , 究组予度洛西汀合并认知行为治疗 , 研 对照组予度 洛西 汀治疗 , 疗程 8周 。采用 H D评定疗效 及不 良反 应量表评 定不 良反 AM
应 。结 果 : 研究组治疗 显效率 7.7 , 85 % 明显高于对 照组 6.1 , 07 % 研究组 4 周来 H M A D评分优于对照组。结 论 : 度洛西汀合并 认知行为疗法
21 0 0年 0 3月
中 国 民康 医 学
Me ia o ra fC ieeP o l ̄ Hel dc l un o hn s e pe J l at h
M a , 01 r2 0
第2 2卷

上半 月 第 5期
Vo . 2 F 1 2 HM No 5 .
【 床研 究 】 临
t e o w esT eeiayw sass yHa l nD pes nR t gSae H MD) adtl a lyW ss df m R t g i )f 8 ek. h fcc a es b mio ersi a n c ( A n r s e d t o i l , e h i a a es o an n o ri t s s e r i

抑郁症患者认知行为治疗对其抑郁状态和睡眠质量的影响

抑郁症患者认知行为治疗对其抑郁状态和睡眠质量的影响

抑郁症患者认知行为治疗对其抑郁状态和睡眠质量的影响摘要:目的:探究抑郁症患者运用认知行为治疗后取得的临床成效。

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抑郁症患者80例,且均在2014年1月-2016年6月入院,依随机分组标准分为观察组(40人)和对照组(40人)。

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护理方法分别为常规基础护理和认知行为治疗护理。

从抑郁状态及睡眠质量改善两方面入手,针对相关内容进行分析。

结果:观察组焦虑和抑郁得分情况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护理干预后睡眠质量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

结论:抑郁症患者运用认知行为治疗后,在提高患者睡眠质量的同时,使患者抑郁情绪明显改善,存在一定推广价值。

关键词:抑郁症;认知行为;抑郁状态;睡眠质量在各种慢性躯体疾病中,抑郁症所占比例不断增加,该病是指以患者持续存在的抑郁心境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精神障碍性疾病,严重者发展为难治性抑郁【1】,必须加强对患者的有效治疗和护理。

本文为探究抑郁症患者运用认知行为治疗后取得的临床成效,选取在2014年1月-2016年6月此时间段内我院收治的抑郁症患者80例,请看以下报告。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将2014年1月-2016年6月此时间段内我院收治的抑郁症患者80例确定为研究资料,依据随机分组标准分为观察组(40人)和对照组(40人),其中23人和17人分别为观察组男性和女性患者人数,年龄最小25岁,最大75岁,(50±2.1)岁为平均年龄;25人、15人分别为对照组男性和女性患者人数,年龄最小30岁,最大70岁,(50±1.5)岁为平均年龄。

在基本资料,如年龄、性别等方面,两组患者无任何差异(P>0.05),可以实施相关研究。

1.2临床诊断标准(1)两组均符合WHO规定的有关抑郁症的相关诊断标准【2】;(2)征得所有患者同意。

1.3护理方法给予对照组常规基础护理,主要包括:生活护理、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遵医嘱进行常规治疗等,在此基础上,对观察组进行认知行为治疗,主要方法为:情感和行为的中介为认知,不良性认知能够使患者产生不良的行为和情感,因此必须积极矫正患者认知偏差,使患者行为和情感呈现良性发展。

抑郁症的行为治疗与认知治疗的比较研究

抑郁症的行为治疗与认知治疗的比较研究
操 作 条 件 反射 d斯 金纳 提 出 ,斯 金 纳 反对 把 人 的 内部 心理 过 j 程 当成 行 为 的 原 因 。斯 金 纳认 为 每 一行 为 都 有前 因 ,前 因可 为某
认 知 治疗 是 由贝克 创立 的体 系 ,受 斯 多 噶哲 学 的影 响 ,贝 克
样分 泌唾液 。巴甫洛夫认为此时狗 已学会 了把灯光与食物联系起
来 ,并 在 大 脑皮 层 建 立 条 件刺 激 ( 灯光 )和非条 件 刺激 ( 食物 ) 的联 系 。 巴甫 洛 夫称 这 种 学 习为 反 射 性条 件 学 习 。但是 如 果 条件
工 过程 。
1 、认知 三联 征
刺 激 出现 后 不 冉 旱 非 条 件刺 激 ,几 次之 后 ,我 们 就会 观 察 到条 件 反 射 的消 退 。 这一 验 给 人们 以 提示 :如 果要 消 除某 种 习惯 , 必 须 要 找 到 绁 恃 和始 强这 一行 为 的 强 化物 ,然后 将 强化 物 去 除 , 这 样 习惯 化 的行 为 就会 洲 火 。 2 、操作 条 件反 9 l 『
哲 学 家 叔本 华 曾说 过 “ 的一 生 就像 钟摆 一样 在厌 倦 与 悲哀 人 之 间摆 动 ” ,因 此 ,不 知 在何 时 ,抑 郁症 就 会侵 袭 到 人类 。从 目
否则 我 是一 个 失败 者 ” ,于是 她 就 根据 “ 自己是 否 有 能力 ”而对 情 境做 出 反应 。

( ) 为治 疗模式 的解 释 一 行 行 为 主 义 理 论 认 为 抑 郁 症 是 由 于积 极 强 化 的 减 少 或 缺 乏所 致 ,亲 人 的丧 失或 事业 失 败 导致 的 抑郁 症 就 是 由于 积极 强 化 的 突
然 中 断引起 的 。

怎么分清是身体不舒服和抑郁症的躯体化反应

怎么分清是身体不舒服和抑郁症的躯体化反应

怎么分清是身体不舒服和抑郁症的躯体化反应一、背景在现代社会中,由于生活方式的改变和现代职业的压力,许多人经常感到身体不适,包括头痛、肌肉疼痛、胃痛、恶心等。

这些症状可能是许多健康问题的标志,例如疲劳、感染或疾病。

同时,抑郁症也会引起身体不适的躯体化反应,如感到疼痛、胃痛、头痛和肌肉紧张等。

因此,许多人很难分辨身体的不适和抑郁症的躯体化反应之间的区别。

本文将探讨如何区分这两种情况,治疗方法和注意事项。

二、身体不适和抑郁症的躯体化反应的区别1.持续时间身体不适的症状通常持续一段时间。

如果您经常感到头痛、胃痛或肌肉疼痛等,可能是由于某种健康问题引起。

抑郁症的躯体化反应通常发生在时间更长的情况下,通常持续数周或数月。

这些症状可能会在一分钟内出现,也可能在各种时间出现,但持续时间较长,很难通过药物或治疗方法改善。

2.症状严重程度和特征身体不适的症状可能会有不同的症状。

例如,头痛可能会感觉钻痛或压力,胃痛可能会在消化过程中出现,而肌肉疼痛可能会在运动后感到不适。

抑郁症的躯体化反应的症状通常更加明显和持久,并伴随着一些特定的症状,如疲劳、失眠、食欲减少等。

这些症状可能会持续数周或数月,即使您处于放松状态,也会持续存在。

3.身体健康状况如果您感到身体不适,您的身体检查可能会证实您是否存在某种健康问题。

例如,如果您感到头痛,医生可能会询问您是否患有偏头痛或高血压,并为您开具适当的药物。

抑郁症的躯体化反应可能会出现在身体完全健康的人们身上。

这些症状通常是心理问题的结果,而不是身体问题。

三、治疗方法1.身体不适针对身体不适,您应该寻求专业医生的帮助,以确定是否有一些存在的健康问题。

一旦确定了原因,医生可能会为您开具药物并制定合适的治疗计划,以帮助您缓解症状。

2.抑郁症的躯体化反应对于抑郁症的躯体化反应,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是可行的治疗方法。

心理治疗通常是与一位注册或获得授权的心理学家或治疗师进行,他们可以帮助您学习如何管理抑郁症症状,并提供心理支持来帮助您应对抑郁症。

帕罗西汀合并认知行为疗法治疗伴焦虑症状抑郁症的对照研究

帕罗西汀合并认知行为疗法治疗伴焦虑症状抑郁症的对照研究
P r x t e p u o n t e b h v o h r p r a m e to e r s in a s ca e t n it a o ii l s c g ii e a i r t e a y i te t n fd p e so s o i t d wi a x e y n v n h
【 bt c】 O ev T m a e fco pr i e l giv bhv rn r tet f er s na oie i ni A s at r Mete o o pr t f tf a xi u c ni eai e m n o dp so s a d t ax — i c eh ee o t p s o te n o it a e i s c t w h e
治疗 , 对照组只给予帕罗西汀治疗 , 为期 6周 , 于治疗前及治疗后 第 12 4 6周末 用汉 密尔顿抑郁量表 ( A … H MD) 汉密尔 顿焦 、 虑量表( A H MA) 评定 疗效。结 果
差异( 0 O ) P< . 1 。结论
在治疗第 12 4 6周末 治疗 组疗效优 于对 照组, … 尤其对 焦虑症状 疗效更好 , 具有 极显著 性
s c ae t n i t. o i td wi a x ey h
【 e od 】 pr i ecgiv bhv rhr ydp so sc t i niy K yw rs a xi , n te eai e p , r sna oie w t x e ot o i n ot a e e i s ad h a t
帕罗西汀合并认知行为疗法治疗伴焦虑症状 的抑郁症效果 优于单用帕 罗西汀。
【 关键词 】 帕罗西汀; 认知行为疗法 ; 伴焦虑症状的抑郁症 【 中国分类号】 R 4 【 79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10 - 1(07 0- 7 - 0 1 50 20 )4 24 2 9 0 0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认知行为治疗对伴有躯体症状抑郁症的对照研究发表时间:2013-11-18T14:17:54.373Z 来源:《医药前沿》2013年第30期供稿作者:李晓1 万好1 吕蓓2[导读] 绝大多数抑郁症患者以躯体症状为主诉就诊,反复求医。

李晓1 万好1 吕蓓2(1青岛市精神卫生中心山东青岛 266034)(2青岛市中心医院山东青岛 266042)【摘要】目的探讨认知行为治疗对伴躯体症状抑郁症患者的疗效。

方法将符合CCMD-3诊断标准且躯体不适症状≥3项的60例抑郁症患者随机分成艾司西酞普兰合并认知行为治疗组和单用艾司西酞普兰组,使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评定治疗前及治疗8周后精神症状。

结果两组治疗后HAMD、HAMA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

治疗8周末,两组间HAMD、HAMA评分差异有显著性(P<0.05),合并认知行为治疗组HAMD总分、焦虑/躯体化因子分显著低于单用艾司西酞普兰组(P<0.01)。

结论认知行为治疗对伴躯体症状抑郁症患者有效,尤其对改善躯体症状效果优于单用药物治疗。

【关键词】抑郁症认知行为治疗躯体主诉艾司西酞普兰【中图分类号】R749.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3)30-0065-02A comparative study of cognitive-behavioral therapy in depressions presented with somatic complaints LI Xiao, WAN Hao, LV Bei. Qingdao Mental Health Center,266034,China【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fficacy of cognitive-behavioral therapy(CBT) in depressions presented with somatic complaints. Methods 60 patients ,who met CCMD-3 criteria of major depression, presented with more than 3 somatic complaint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Escitalopram combined with CBT group and Escitalopram group. The efficacy were assessed with 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HAMD) and Hamilton Anxiety Scale(HAMA) before and after 8weeks treatment. Result The total scores of HAMD and HAMA significantly decreased after 8weeks treatment in both groups(P<0.05).The total scores of HAMD and the factor scores of anxiety/somatization in Escitalopram combined with CBT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Escitalopram group(P<0.05). Conclusion CBT are more effective in treatment of depressions than Escitalopram, especially in those with somatic complaints 【Key words】 Depression Cognitive-behavioral therapy Somatic complaints Escitalopram绝大多数抑郁症患者以躯体症状为主诉就诊,反复求医。

主要表现为长期头痛、头昏、睡眠不佳、四肢无力、发热、心慌、胸闷、嗳气、多汗、食欲缺乏、部位不定及性质模糊的疼痛等躯体不适,综合性医院多见。

抑郁症患者通常对躯体状况有不正确认知。

为探讨认知行为治疗对此类患者的疗效,将其与单纯药物治疗患者进行了比较,现报道如下:1 对象和方法1.1 对象为2012年1月至2012年11月青岛市精神卫生中心住院的患者,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抑郁发作的诊断标准同时躯体不适症状≥3项;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17)评分≥18分。

排除慢性器质性躯体疾病,双相情感障碍,躯体疾病所致心境障碍,精神活性物质所致心境障碍,有严重的自杀企图或自杀行为、木僵状态或其他严重精神障碍者。

入组共60例,随机分为两组。

合用组30例,男12例,女18例;年龄18-55岁,平均(35.5±11.8)岁;病程11月-3年,平均(10.8±9.6)月。

单用组30例,男14例,女16例;年龄18-56岁,平均(35.6±12.4)岁;病程6月-4年,平均(11.8±10.3)月。

1.2 方法清洗期1周。

两组均服用艾司西酞普兰;合并组合并认知行为治疗,每周2次,每次约50分钟,疗程8周。

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进行测评,以HAMD减分率评定疗效,≥75%为痊愈,51%-75%为显著进步,25%-50%为进步,<25%为无效。

1.3 统计分析采用t检验和x2检验。

2 结果2.1 两组服药情况比较合用组艾司西酞普兰平均剂量(15±5)mg/d,单用组艾司西酞普兰平均剂量(14±6)mg/d两组间药物剂量无显著性差异(t=0.128,P>0.05)。

2.2 两组HAMD、HAMA评分比较(见表1)两组治疗前评分无显著性差异,合用组治疗后总分及各因子分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分别<0.01,<0.05),单用组仅总分及睡眠障碍因子分较前降低(P分别<0.01,<0.05),且治疗后合用组HAMD、HAMA总分均显著低于单用组(P分别<0.01,<0.05)。

注:组间比较,*P<0.05,**P<0.01,治疗前后比较,△P<0.05,△△P<0.012.3 两组疗效比较合用组痊愈12例,显著进步9例,进步5例,无效5例,有效率87%;单用组痊愈8例,显著进步6例,进步4例,无效2例,有效率60%,合用组有效率显著高于单用组(x2=5.09,P<0.05)。

3 讨论抑郁症的认知行为治疗是由Beck及其同事在美国费城逐渐发展起来的。

抑郁症的认知行为治疗的效果已经被循证医学的研究所证实,并被广泛应用于治疗抑郁症的不同情况,包括重性抑郁,抑郁症的复发与慢性化的控制,躯体疾病伴发的抑郁等[2-4]。

本研究对伴有躯体症状的抑郁症进行认知行为治疗干预研究,在治疗后合并认知行为治疗组疗效显著优于单用药物治疗组,且病人的躯体不适症状改善与单用药物组相比有显著差异,说明认知行为治疗在缓解病人抑郁症状尤其是躯体症状方面发挥了独特的作用。

有关抑郁症的躯体化问题,国内外有学者认为除了与抑郁、焦虑本身的情绪症状有关外,还与其诸如认知方式、传统文化习俗等因素相关[5-8]。

而认知行为治疗可帮助病人提高自身对现实的认识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及改善主观上的抑郁、焦虑和不满情绪,改善躯体不适感。

认知行为治疗之所以能改善抑郁情绪,是由于患者的不良认知改变,其情绪、行为表现也随之发生改变,从而能用科学的、理性的思维缓解心理冲突,学会新的应对方式[9]。

认知行为治疗通过缓和不良应激也可能影响到生物学层次,对心理和生理上的痛苦都有减轻作用[10]。

认知行为治疗合并艾司西酞普兰可以作为伴有躯体症状的抑郁症的首选,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1] 季建林.基层医疗保健中的抑郁障碍[J].中国新药与临床杂志,2001,20:221-226.[2] Hollon SD ,de Rubeis RI ,Shelton RC, et al . Prevention of relapse following cognitive therapy vs medication in moderate to severe depression. Arch Gen Psychiat, 2005,62(4):417-422.[3] Lett HS ,Davidson J ,Blumenthal JA . Nonpharmacologic treatments for depression in patients with coronary heart disease. Psychosom Med,2005,67(Suppl 1):558-562.[4] 王娜,李占江.认知-行为治疗对抑郁障碍疗效的循证研究.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6,14(4):416-418.[5] 肖世富,严和骎.初级卫生保健病人中的神经衰弱——跨文化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5,9:118-120.[6] Kleiman A. 美国精神病学界关于抑郁症、躯体化障碍及神经衰弱的近代观点. 国外医学精神病学分册,1980,4:212.[7] Lee S, Kleinman A. Mental illness and social changes in Chinese Harvard Review of Psychiatry ,1997,5:43-45.[8] Cheung FM. Psychological symptoms among chinese in university Hong Kong . Social Science and Medicine,16:415-422.[9] 董题,王继伟.认知疗法在治疗抑郁症中的应用.中国民康医学,2007,19(3):215-217.[10] Freeman A, et al . Comprehensive handbook psychotherapy for the Chinese. The 6th Scientific Meeting of the Pacific Rim College of Psychiatrists. Shanghai, China. 1993,April: 14-1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