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症的积极认知行为治疗研究(二)
抑郁症发作机理及治疗方法论文总结

抑郁症发作机理及治疗方法论文总结引言: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心理疾病,对患者的身心健康和社交功能产生了负面影响。
了解抑郁症的发作机理以及现有的治疗方法对于患者的康复至关重要。
本文将总结抑郁症的发作机理以及目前常用的治疗方法。
第一部分:抑郁症发作机理1.1 神经生物学因素抑郁症与神经递质的异常水平有关,尤其是5-羟色胺的不足被认为是抑郁症的重要因素之一。
脑区域的异常活动以及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的紊乱也可能与抑郁症的发作机理有关。
1.2 遗传因素遗传因素在抑郁症的病发中起着重要作用。
研究发现,家族史阳性的人患抑郁症的风险要高于一般人群。
基因变异与神经递质不平衡之间的相互作用可能导致抑郁症的发作。
1.3 心理社会因素心理社会因素包括人际关系的问题、工作压力、患有其他慢性疾病等。
这些因素会增加患者患上抑郁症的风险并加重疾病的发作。
第二部分:抑郁症的治疗方法2.1 药物治疗抗抑郁药物是目前常用的治疗抑郁症的方法之一。
选择合适的药物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病情和副作用。
常见的抗抑郁药物包括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和三环抗抑郁药物(TCA)等。
2.2 心理治疗心理治疗对于抑郁症的康复至关重要。
认知行为疗法(CBT)通过帮助患者改变消极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来减轻抑郁症状。
心理治疗可以提高患者对抑郁症的认知,增强应对能力,并改善社交功能。
2.3 运动疗法研究表明,适度的体育锻炼可以改善抑郁症状。
运动可以释放内啡肽和多巴胺等神经递质,促进心理健康。
对于患有抑郁症的个体,定期进行运动可以提供心理和生理上的积极影响。
2.4 社会支持社会支持是抑郁症治疗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家人、朋友、同事以及治疗团队的支持和关心可以帮助患者缓解抑郁症的症状。
参与支持群体和参加社会活动也可以提供情感上的支持。
结论:抑郁症发作机理与神经生物学、遗传因素和心理社会因素有关。
对于抑郁症的治疗来说,药物治疗、心理治疗、运动疗法和社会支持都是常用的方法。
中国抑郁障碍防治指南第二版 (2)

中国抑郁障碍防治指南第二版引言中国抑郁障碍防治指南第二版是根据中国抑郁症患者的状况和需求,结合国内外最新的研究成果和临床实践经验而制定的。
本指南旨在为医务人员和患者提供详细的抑郁症防治指导,帮助患者了解抑郁症的诊断和治疗,提高对抑郁症的认识和应对能力。
抑郁障碍的定义抑郁障碍是一种常见的心理疾病,其特点为情绪低落、丧失兴趣和愉悦感、缺乏活力和动力、注意力和思维能力下降等。
抑郁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和工作,给家庭和社会带来负担。
抑郁障碍既有遗传因素的影响,也与环境因素密切相关。
抑郁障碍的诊断标准根据《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5版),抑郁障碍的诊断标准如下:1.必备条件:–持续抑郁、丧失兴趣或愉悦感持续降低,至少持续2周以上–这些症状导致患者的日常生活受到明显的困扰和影响2.辅助条件(至少包括以下两个):–食欲改变或体重增减–睡眠障碍–精力下降或疲劳–自我价值观念减低或过度自责–注意力或集中力下降–思维或行动迟缓–反复出现死亡或自杀的念头抑郁障碍的防治方法1. 心理治疗心理治疗是抑郁障碍防治的重要组成部分。
常见的心理治疗方法包括认知行为疗法(CBT)、援助性心理治疗和心理教育等。
通过心理治疗,可以帮助患者调整不良的思维和行为模式,提高自我认知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药物治疗药物治疗是抑郁障碍的一线治疗方法。
常见的药物治疗包括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s)、三环类抗抑郁药和单胺氧化酶抑制剂等。
药物治疗需要严格按照医生的指导进行,遵守用药剂量和间隔的要求。
3. 生活方式干预改善生活方式是抑郁障碍防治的重要方面。
患者可以通过积极参与体育运动、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保持合理的饮食结构等来改善心身健康,缓解抑郁症状。
4. 应对策略学会应对抑郁障碍是患者的重要任务之一。
患者可以通过积极面对问题、寻求社会支持、参加心理支持小组等来应对抑郁症状,提高抗逆能力。
抑郁障碍的预防抑郁障碍可以通过以下方法进行预防:1.减少心理压力,积极应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
抑郁症的社会认知理论研究

讲座抑郁症的社会认知理论研究陈树林一般来说 对抑郁症的病因学研究有两种途径 一是从生物学角度 探索抑郁症病人脑形态结构及生理功能的改变 另一是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来研究环境及个体心理因素对抑郁症的发生所起的作用 世纪 年代 等提出了抑郁症的社会 认知心理因素模型 他们认为 抑郁症是由于素质性因素和应激的交互作用而产生的 但这里的素质性因素主要是认知心理因素 应激性因素是各种社会刺激 如灾难性生活事件 日常生活事件等 自他们的理论提出后 人们开始对抑郁症的社会认知因素进行了许多研究抑郁症的社会认知理论以 与 为代表人物 在 世纪 年代提出了抑郁症的认知理论 年代末期 对自己的认知理论作了修正 等人又提出了抑郁症的社会认知理论 使抑郁症的社会 认知心理因素研究得到很大的发展作者单位 杭州市第七人民医院的认知理论在 年代初 发现 用精神分析方法治疗抑郁症病人时疗效并不满意 他观察了相当数量的抑郁病人 并作了抑郁病人与正常人思维的对照研究 结果发现 认知因素在抑郁障碍中占有极为重要地位 于是 在 年提出了情绪障碍的认知理论 他认为要了解情绪障碍的本质 必须认识个体对不良事件反应的认知内容 年他又创立了抑郁症的认知行为疗法 并逐渐形成抑郁症的认知理论模型 认为所谓认知 一般是指认识活动或认识过程 包括信念和信念体系 思维和想象 认知过程一般由 部分组成 接受和评价信息的过程 产生应付和处理问题的方法的过程 预测和估计结果的过程 另外 还提出了抑郁症的病理心理学模型抑郁症的病理心理学认为 抑郁症以认知过程的歪曲为突出表现 产生了对自我 未来和世界的消极看法 它的病理心理学有 个主要成份 抑郁认知三联征 认知歪曲 自动性思维和潜在的抑郁性认知图式自动性思维自动性思维是介于外部事件和个体对事件的不良情绪反应之间的那些思想 大多数病人并不能意识到在不愉快情绪之前会存在这些思维 因为这些思维已经构成他们思维方式的一部分 认为 自动性思维影响情感和行为 思维歪曲和消极性思维是抑郁症的重要特征 抑郁症的其他典型症状 如动机缺乏 消沉 兴趣丧失 自杀企图 都受到歪曲性思维的影响 而且这些自动性思维的出现是自动的 不随意的 持续存在的 由于自动性思维的影响 认为 抑郁个体对特定事件的主观看法和客观实际是不一致的 他强调个体对事件主观的解释对情绪反应影响很大认知三联征认知三联征是指抑郁病人对自身 周围世界及未来三方面的消极评价 三联征中第一联是指对自己的消极评价 认为自己有缺陷 没有能力 不能胜任 因此总是感到不愉快 无价值感 甚至认为自己缺乏获得愉快和满意感的能力 第二联是指病人对经历的消极解释 对自己要求过高 认为在现实生活的道路上有不可克服的障碍 因此 他们逃避愉快和喜悦 第三联是指以消极的态度认识未来 这几乎见于所有的抑郁症病人 病人认为现在的问题总也得不到解决 未来的生活中也充满着困难 挫折 对未来不抱希望认知歪曲 认为认知歪曲是个体对客观现实的错误解释或错误知觉 在这种情况下 抑郁个体得出的结论使他们的消极期望更加坚定 抑郁症病人常见的认知歪曲有任意推断 选择性注意 过度泛化扩大或缩小 个人化等潜在的抑郁性认知图式这是一种没有表达出来的准则 往往不为意识觉察 但它影响着病人的情感 行为和思维模式如如果某人发怒可能是我错了如果别人不喜欢我我就高兴不起来认为早期创伤性体验提供了形成消极自我概念的基础这些消极自我概念可能潜伏起来在以后的生活中能被类似早期经历的特殊情景激活因此这些早期经验使自我认知图式发展为消极的模式使这种个体打上抑郁素质的烙印在抑郁症病人中有很多的功能失调性适应不良性图式的存在增加了抑郁症的患病率和复发率而且这种功能失调性认知图式在遭遇到不愉快的生活事件时容易形成消极的自动性思维使得抑郁症状得以保持加强或恶化如无助感淡漠自杀观念和内疚抑郁症状又导致消极性思维增多二者之间形成恶性循环导致抑郁的严重程度呈螺旋式上升抑郁症认知理论的验证在提出抑郁症的认知理论的同时在年代开展了一系列的研究和论证他发现抑郁症患者相比于正常人有更多的消极的自我概念抑郁性的歪曲的认知也更多等在年对提出的自主性思维进行了研究研究被试包括抑郁症住院病人门诊病人抑郁症复发病人其他精神疾病患者和正常人他们的研究结果表明抑郁症病人相比于非抑郁性精神病病人和正常人有更多消极的自主性思维等人在年研究了消极的自我概念被试包括单向抑郁症住院病人门诊病人非抑郁性精神病病人焦虑症病人和正常人研究结果发现抑郁症患者比对照组有更多的消极性自我概念更少的积极性自我概念等在年对认知三联征进行了研究被试包括抑郁症精神分裂症性抑郁精神分裂症内科疾病焦虑障碍和正常人结果发现抑郁症病人对自我将来和外部世界的推论更为消极悲观从国外的这些研究结果看它们对抑郁症的认知理论都作出了肯定的论证龚梅恩等用自主性思维问卷研究大学生消极的自动性思维和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得分与抑郁焦虑情绪障碍的得分呈明显的正相关而且高分组和低分组的精神症状自评量表的得分有明显差异得分高者的得分也明显增高焦丽用功能失调性态度问卷研究了抑郁症病人的认知模式结果表明抑郁程度越严重消极的自动性思维出现越频繁功能失调性态度亦增强认知理论研究中存在的问题认知理论虽然提出了与抑郁症的产生有关的认知因素但人们在以后的研究中发现认知因素和抑郁症的因果关系并不十分肯定有抑郁性认知因素的个体并不都产生抑郁症而有些抑郁症病人没有抑郁性认知另外抑郁症症状水平和认知因素之间的因果关系也没有明确的研究成果究竟是抑郁症状导致抑郁性认知还是抑郁性认知导致抑郁症症状一直没有肯定的结论再者哪些方面哪些内容的抑郁性认知导致抑郁症也没有肯定的研究结果等对抑郁症认知理论的修正年代是抑郁症认知理论研究开展最繁荣的时期很多社会心理学研究者都对抑郁症的认知理论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他们发现抑郁症的认知理论还存在很多的问题与等自年代开始对认知理论进行了补充修改并提出了新的抑郁症病因学模型社会认知理论模型与他们认为抑郁症的病因学是由两方面的因素决定的一是认知因素即个体本身所具有的易产生抑郁症的认知倾向性因素另外一个是社会应激因素即消极的生活事件如重大的灾难日常生活烦恼长期的适应不良等他们认为认知因素与应激因素是以一种交互作用的方式对抑郁症的发生发展起作用即单一的认知因素或应激因素并不能导致抑郁症的产生同样地仅仅是应激因素也不能对抑郁症状的产生起作用另外还指出不是所有的消极生活事件都会导致抑郁症的产生与研究发现关于失落或从个人的社会生活领域主动或被动地退出的重大生活事件可预测抑郁症的发作而危险的生活事件则预测焦虑障碍的发生这说明每种应激只与特定类型的心理障碍存在着易感性的关系因此很有必要来研究究竟哪些社会应激因素可以与认知因素相互作用才能导致抑郁症的发生认为引起抑郁症状发作的应激因素主要涉及两个领域人际关系和自我成就等通过研究发现有关人际关系临床精神医学杂志年第卷第期和自我成就的社会应激因素和自主性思维相互作用能够预测抑郁症的发生为此等提出一个新的补充他们认为特定于人际关系和自我成就领域的社会应激因素必须和相同领域的抑郁性认知因素相互作用才能预测抑郁症的发生但这一点现在还是推理没有得到研究证实等在年以符合的单向抑郁症诊断的门诊病人为研究对象结果发现有关人际关系和自我成就的机能失调性态度和消极的归因方式相结合预测了抑郁症的发生过去研究的总结和将来研究的方向以往研究的总结通过上面有关抑郁症认知理论的观点和研究的综述我们认为抑郁症的认知理论对抑郁症的病因学研究提供了很好的研究途径应用认知理论至少可以找出一部分抑郁症病人的病因修正后的认知理论把社会应激因素考虑进去并指出了认知因素和社会应激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另外他们把社会应激因素和认知因素的范围作了划分并找到一些支持的证据这是很有希望的一个研究途径通过专一领域的认知心理因素和社会应激因素的研究容易找到突破口对临床应用治疗的指导也非常有针对性具有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由于研究方法的原因在过去的研究中还存在很多的问题年代前人们很少对抑郁症的社会认知因素作纵向的研究这就使得研究结果的可解释性降低因为抑郁症在症状持续期仍有上述认知因素的存在并且表现突出同时抑郁症本身会导致比正常人有更多的应激性生活事件横向研究很难确定消极的认知因素和负性生活事件的发生时间是否先于抑郁症的发生如果不能得出先于抑郁症的发生这一前提就不可能作出令人信服的因果关系推论与年代后有人开始用纵向研究设计来考察社会认知因素与抑郁症之间的关系与这些纵向研究发现对消极事件的原因结果和自我的消极推论及消极的自我归因与负性生活事件相互作用可能预测抑郁症的发生但根据认知理论认知偏差自动性思维在抑郁症的产生中也起着重要的作用抑郁症的认知心理治疗研究也发现在抑郁症病人中有很多消极的歪曲的认知及消极的自我概念对这两个认知因素的研究还没有进行另外对抑郁症的社会应激因素研究也没有研究专门针对自我成就和人际关系的负性生活事件没有研究考察特定于自我成就和人际关系的社会认知心理因素将来研究的方向通过对过去研究的总结我们提出两个尚需解决的问题也是将来研究的方向特定于自我成就和人际关系的认知偏差和消极的自我图式是不是抑郁症的认知倾向性因素如果认知因素和社会应激因素相互作用能够预测抑郁症的发生那么认知因素和社会应激因素之间的关系如何它们怎样对抑郁症的发生起作用参考文献龚梅恩许行健不良认知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岭南精神医学杂志焦丽徐俊冕抑郁障碍的认知模式研究中国心理卫生杂志收稿。
认知行为治疗对老年抑郁症病人的生活质量影响研究

、
。
研 究组 认 知 行 为 治 疗联 合 药物 治 疗 对 照 组 单 纯 药物 治 疗
、 、
。
治
疗前后 进 行 CR
0
.
、
GA F
等量表评 定
。
6
个 月后
,
两组 在大体功 能 生 活 满意度
,
应 对 方 式 等 方 面 有 显 著性 差 异 ( P <
。
0 1)
。
认 知 行 为 治 疗 有 效 改 善 老 年 抑 郁 症 病 人 的 应 对 方 式 提 高 患 者 的 生 活 满 意度
。
其 主要 表 现 为情 绪
行 为疗 法 对 病 例 采 取 做 活 动 安 排 表 的 方 法 进 行 行 为 干 预 治疗 要 求 每 晚做 次 日 的 计 划
,
, ,
低落 焦 虑 迟 滞和躯体不 适 等
、
、
,
且 不 能归 因 于 躯体疾病 和 脑 器
。
计划确定后 无 特殊原 因不 要改
,
质性病 变 老 年 抑 郁症 严 重 影 响 了老 年 人 心 身健 康 和 生 活 质 量
p a t ie
r e
t
s
f
he
r o
p
w
t
r a
r e a
te
d
w
it h
w
he
s
a n
id e p if i c
s
r e s s a n
o n
ly
.
CR I
in
s a t
SDSS
s c o r e c t
,
GAF
心理咨询中的认知行为疗法

心理咨询中的认知行为疗法认知行为疗法(Cognitive-Behavioral Therapy,CBT)是一种结构化的心理疗法,通过帮助个人识别和改变负性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从而改善情绪和解决问题。
它广泛应用于心理咨询领域,帮助人们应对各种心理健康问题,如焦虑、抑郁、创伤后应激障碍等。
本文将介绍认知行为疗法的基本原理、应用领域和疗效。
一. 认知行为疗法的基本原理认知行为疗法的基本原理是认为个人的情绪和行为受其认知(思维)方式的影响。
具体来说,CBT认为负性的情绪和问题行为源于个人对于事件的看法和解释。
这些负性思维方式可能是扭曲的、不合理的,或者基于错误的认知。
因此,认知行为疗法的目标是帮助个人识别和改变这样的负性思维方式,进而促进积极的情绪和行为改变。
认知行为疗法通常包括以下步骤:1. 问题识别和目标设定:心理咨询师与个人一起明确问题,并确定治疗目标。
2. 情绪和行为分析:通过观察和记录个人的情绪和行为,找出可能与负性思维方式相关的模式。
3. 认知重构:心理咨询师帮助个人识别和挑战负性的思维方式,并替换为更加合理和积极的替代性思维。
4. 技能训练:通过提供实际的技巧和策略,帮助个人应对不同的情绪和行为困扰。
5. 家庭和社会支持:心理咨询师可以与家属和社会支持网络合作,提供更全面的支持,促进治疗效果。
二. 认知行为疗法的应用领域认知行为疗法可广泛应用于多个心理健康问题的治疗中,包括但不限于:1. 抑郁症:认知行为疗法帮助个人识别和改变扭曲的思维方式,减少自责和消极情绪,培养积极的自我评价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焦虑症:CBT提供技巧和策略来应对焦虑症状,如放松技术、替代性思维和行为逐渐暴露,以帮助个人克服恐惧和焦虑。
3. 创伤后应激障碍:认知行为疗法帮助个人处理创伤事件,并通过重建安全感、减轻创伤后症状来恢复功能。
4. 强迫症:CBT帮助个人理解和处理强迫症状,并通过暴露与反应预防来减少强迫行为。
心理咨询:认知行为疗法

心理咨询:认知行为疗法行为的方法来改变不良认知,达到消除不良情绪和行为的短程心理治疗方法。
具有代表性的有埃利斯的合理情绪行为疗法(REBT),贝克和雷米的认知疗法(CT)和梅肯鲍姆的认知行为矫正技术等。
和行为的理论假设,通过认知和行为技术来改变求治者的不良认知,从而矫正并适应不良行为的心理治疗方法。
认知行为疗法-发展历史认知疗法是新近发展起来的一种心理治疗方法,它的主要着眼点,放在患者非功能性的认知问题上,意图通过改呈现的心理问题。
由于文化、知识水平及周围环境背景的差异,人们对问题往往有不同的理解和认知。
所谓认知一般是指认识活动或认识过程,包括信念和信念体系、思维和想象。
具体来说,“认知”是指一个人对一件事或某对象的认知和看法,对自己的看法,对人的想法,对环境的认积和对事的见解等等。
例如:同样的一所医院,小孩可能依自己的认识和经验,把它看成是一个“可怕的场所”,不小心就会被打针;一般人会看成是“救死扶伤”之地、可帮其“减轻痛苦”;而有些老年人则可能把医院看成是“进入坟墓之门”。
所以,关键不在“医院”客观上是什么,而是被不同的人认知或看成是什么不同的认知就会滋生不同的情绪,从而影响人的行为反应。
因此,“认知疗法”强调,一个人的非适应性或非功能性心理与行为,常常是受不正确的认知而不是适应不良的行为。
正如认知疗法的主要代表人物贝克(A•T•Beck)所说:“适应不良的行为与情绪,都源于适应不良的认知,因此,行为矫正疗法不如认知疗法。
”例如,一个人一直“认为”自己表现得不够好,连自己的父母也不喜欢他,因此,做什么事都没有信心,很自卑,心情也很不好。
认知疗法的策略,便在于帮助他重新构建认知结构,重新评价自己,重建对自己的信心,更改认为自己“不好”的认知。
认知理论认为人的情绪来自人对所遭遇的事情的信念、评价、解释或哲学观点,而非来自事情本身。
情绪和行为受制于认知,认知是人心理活动的决定因素,认知疗法就是通过改变人的认知过程和由这一过程中所产生的观念来纠正本人的适应不良的情绪或行为。
心理咨询中使用认知重建疗法缓解抑郁症的步骤

心理咨询中使用认知重建疗法缓解抑郁症的步骤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给患者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了严重的困扰。
在心理咨询中,认知重建疗法被广泛应用于缓解抑郁症症状。
本文将介绍认知重建疗法的步骤,帮助患者理解和改变负面的思维模式,以实现情绪的积极转变。
第一步:建立信任关系在心理咨询中,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对于治疗的成功至关重要。
咨询师需要与患者建立起一种亲近和安全的氛围,让患者感受到被尊重和理解。
只有在这种信任的基础上,患者才会敞开心扉,愿意与咨询师分享内心的困惑和痛苦。
第二步:评估抑郁症症状在建立信任关系的基础上,咨询师需要对患者的抑郁症状进行全面的评估。
这包括了解患者的情绪状态、睡眠质量、食欲状况以及对生活的兴趣和动力等方面。
通过评估,咨询师能够更好地了解患者的抑郁症状,并为后续的治疗提供指导。
第三步:认知重建认知重建是认知行为疗法的核心步骤之一,通过帮助患者认识到自己的负面思维模式,并进行积极的思维改变,从而缓解抑郁症症状。
咨询师会与患者一起探索患者的负面思维,例如“我无法做任何事情”、“我是个失败者”等。
然后,咨询师会引导患者思考这些负面思维的合理性和客观性,并帮助患者找到更加积极和客观的替代思维。
第四步:情绪调节和应对策略在认知重建的基础上,咨询师会与患者一起探讨情绪调节和应对策略。
抑郁症患者常常感到情绪低落、无助和失去动力,因此需要学习有效的情绪调节和应对技巧。
咨询师会教授患者一些自我放松、注意力转移和积极行动等方法,帮助患者积极应对负面情绪和压力。
第五步:巩固和维持治疗的最后一步是巩固和维持。
在治疗结束后,咨询师会与患者一起制定巩固和维持计划,以保证治疗效果的持久性。
这包括患者自我监测抑郁症状的变化、继续运用认知重建和情绪调节策略,并与咨询师保持定期的沟通和回访。
通过以上的步骤,认知重建疗法可以帮助抑郁症患者改变消极的思维模式,增强积极情绪,提高生活质量。
然而,每个患者的情况都是独特的,治疗的效果也会因人而异。
认知行为治疗联合氟西汀干预儿童及青少年抑郁症的研究

1 S a J As of Fa h e .Ices d p re tg fmat 0 h w L, h o F, k f S, ta n rae ec na e o s i i 1
c l t i i u a a mu o a o h o i r i o i u i s wi n s l el wi n sn n s s h l c s f c r n c h n sn st t i h a a
lneo oiv oda dih atsi ts [ ] OoayglH a cc fpsi f n na n kn et J . tl no ed te o l s r
N c ug2 0 15 5 6 0—6 3 ekSr ,06,3 ( ):8 8.
pl a et i eed n o a p [ ] I o m Al g h o, o p tn dp ne t f t y J . t m lr R i l y p i sn o nF e y n
8 Va a we b r e P, v e Va e k . ta . w i sg t — n C u n e g Ge a r P, n Ho e eH e Ne n ih si t 1 n t e p t oo y o a a oy o i t e r l f s p r n ie s a d I E ot a h lg fn s p l p ss:h oe o u e a t n n g h l g
杨光 和
韦
颖]
s oyoi[] Lwnocp ,0 1 1 1 3 :4 6 5 l a plps J .a gsoe2 1 ,2 ( )6 7— 5 . s
认 知行 为 治疗 联合 氟西 汀 干预 儿 童 及 青 少 年 抑郁 症 的研 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抑郁症的积极认知行为治疗研究(二)
发表时间:
2017-05-24T15:27:58.243Z 来源:《心理医生》2017年9期 作者: 陈光美 宋丽娟(通讯作者) 徐丽琴
[导读] 2013年3月—2016年6月在西南医科大学附属中医院心理门诊就诊的首次发病就诊抑郁症患者。
(西南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
四川泸州 646000)
【摘要】目的:考察积极认知行为治疗对抑郁症的疗效。方法:使用经典ACBT及改良ACBT分别对文化程度不同的抑郁症患者进行治
疗,使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分别在治疗前、治疗后
2周、4周、8周及半年分别对患者的抑郁状态进行评定,综合两组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经过治疗,
30%患者获得临床治愈,ACBT治疗效果没有性别差异,但是存在明显的年龄差异,<30岁组显效最快,30岁组与40岁组显效时
间及效果均相当,
50岁组效果较差。结论:ACBT治疗抑郁症有确定的疗效,值得推广。
【关键词】抑郁症;心理治疗;积极认知行为治疗
【中图分类号】R749.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7)09-0141-02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2013年3月—2016年6月在西南医科大学附属中医院心理门诊就诊的首次发病就诊抑郁症患者,年龄在16~60岁,诊断符合ICD-10情
感性精神障碍抑郁症的诊断标准,汉密尔顿抑郁量表(
HAMD)24项评分≥20分,排除严重躯体疾病及因躯体疾病所致的抑郁症,经2名主
治医师以上精神科医生确诊为抑郁症。要求不接受其他任何心理治疗及药物治疗,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研究工具
评估工具及指标:采用HAMD对患者的抑郁状态进行评估,评定时间分别安排在治疗前、治疗后2周、4周、8周及半年。
1.3 心理干预方法
经典的ACBT适用于16~55岁,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患者,本研究中患者文化程度涵盖小学、初中、高中及以上。所有患者均在治疗
前对其详细讲解抑郁症相关知识及
ACBT治疗原理,让他们做到心中有数,对治疗抱持一定的期待。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患者按照经典
ACBT
策略进行按部就班的治疗流程,低文化组患者采用改良ACBT进行治疗。
改良ACBT与经典ACBT相比,(1)省去了初期自我探索的过程,由治疗师直接给予具体积极行为指导,并提供简单的积极心理暗
示,如
“我这样做一定会好一些”等。(2)自第二次来访开始,每次治疗之初,均让患者自我回忆并比较前一段时间的变化,在回忆中肯定
自己的感受,因此几乎每次患者来访都会有欣喜的发现,有肯定的进步。(
3)在行动和情绪均有较好发展的时候,开始引导患者尝试获得
自我的积极认知,同时摒弃先前的不良认知模式。总之,改良
ACBT是以行为—情绪—认知这样的操作流程来是患者逐步获得康复。
1.4 统计方法
所有数据导入SPSS 19.0软件数据处理器,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和多因素方差分析等方法统计分析数据。
2.研究结果
治疗前后,各年龄组间存在显著性差异,且在治疗前与治疗初期2周,两组患者HAMD评分均,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在治疗4周
时,两组患者评分显著高于之前第一二组;治疗到
8周后,最后两组评分显著高于第一次两组。根据各组不同时间点平均分差异,可见第一
组从治疗开始即保持了相对稳定的缓解趋势,二组与三组在治疗第
4周出现明显下降,且其下降趋势一直保持到半年后,但是三组下降幅度
略低于二组,
D组评分虽然一直保持着下降趋势,但是幅度远小于前3组,至治疗半年后,平均分仍保持在抑郁水平左右,治疗效果不甚理
想。
3.讨论
抑郁症是困扰人类的重大心理精神障碍之一,典型症状表现为“三低”、“三自”、“三无”。多数病例有反复发作的倾向,每次发作大多数
可缓解,部分可有残留症状或转为慢性
[2]。据预测,到2020年,抑郁障碍将成为继冠心病后的第二大疾病负担源[3]。
本次研究显示ACBT治疗抑郁症存在年龄差异,(1)50岁以上患者疗效较差,与唐平教授推荐的适用年龄范围相符,年龄偏大者,其
认知模式与行为模式已经相对固定,很难被扭转,但是尽管如此,经过治疗,仍有个别患者在半年后评分低于
8分,其余亦较治疗前有所改
善。
(2)﹤30岁组患者治疗前评分显著低于30及40岁组,且治疗一开始就表现出较好的好转趋势,并一直维持着这一良好趋势。这与这一年
龄段的人年轻,处于学生或刚参加工作阶段,面对的各方面压力相对较少,症状相对较轻,求治欲望强烈,且他们对新事物的接受程度较
高,相对于药物治疗更愿意接受心理治疗,更愿意挑战自我,社会支持良好等有关。(
3)30岁组与40岁组初始症状较重,评分较高,在
治疗初期效果不如
<30组明显,但是在治疗4周后开始出现明显的好转。初始症状中与他们面临的社会压力更多有关,这2个年龄段的人多
是家中顶梁柱,工作中多担任较重职务,面对婚姻、养育后代、晋升等各方面压力,经常忽略自己的健康,当不能不重视的时候已经到了
比较严重的程度。显效迟与他们身处各种角色交织,没有更多的精力好好的将
ACBT执行,尤其没有更多的时间采取直接行动来缓解自己的
抑郁情绪有关,但是他们一旦摸索出适合自己的方法,就能使他在最短的时间内发挥出最大的效果,这就是在
4周后这两组患者评分迅速降
低的原因所在。
本次研究证实ACBT对于抑郁症的治疗确实有着肯定的疗效,但是本次研究也存在不足,其中最大的不足就是随访时间过短,不能确认
ACBT
对预防抑郁症的复发是否有着确定意义,同时样本量也相对较少,推广价值有限。
【参考文献】
[1]张骏,杨彦春.一种认知分析心理治疗模式对抑郁症患者的干预[J].医学与哲学:临床决策论坛版,2010,31(3).
[2]中华医学会精神科学分会.中国抑郁障碍防治指南.2003.
[3]张明园.二十一世纪中国精神医学的思考-由《全球疾病负担研究》引发的联想[J].上海精神医学,2000,12(1):1-2.
[6]李桂林,陈炯华,张玉琦等.认知行为干预对抑郁症患者自杀意念的影响[J].中华护理学杂志,2014,49(10):1202-1206.
[7]唐平等.医学心理学[M].人民卫生出版社.
[8]林萍,姚爱华.心理治疗高职学生抑郁症40例案例分析[J].南方医科大学学报,2010,30(7):1760-1761.
[9]l李素娟,金萍,祝春梅.心理治疗抑郁症30例临床分析[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9,17(7):790-791.
课题来源:省局级课题《抑郁症的积极认知行为治疗研究》,课题编号CSXL-13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