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心)第六章--群体心理和团队管理资料
(管心)第六章 群体心理与团队管理

第六章群体心理与团队管理问题:1、什么是群体?群体有哪些类型?群体是如何发展的?2、群体心理活动的规律有哪些?3、群体动力学理论有哪些内容?4、如何进行团队建设?第一节群体心理与行为基础一、群体概述(一)什么是群体群体是相对于个体的一个概念,它具有自身的形成和发展规律。
群体是指两人或两人以上以某种方式结合,遵守共同的行为规范,在情感上互相依赖,在思想上互相影响,为了共同的目标奋斗的集合体。
两人或两人以上以某种方式结合群稳定的结构体共同的奋斗目标群体意识群体意识是指群体成员对于所在群体的认知,即群体成员在群体活动中形成的共同意识。
安全需要安全感力量消除自我怀疑韧性地位需要满足感自尊需要地位以及自身存在的价值情感需要社交需要权力需要通过单个人无法实现实现目标的需要共同努力智慧、力量的凝聚二)群体的构成要素二因素说:成员之间的相互依赖性和共同的价值规范三因素说:群体的活动(群体的任务)、群体成员间的相互作用(相互交往与沟通)、群体成员间的感情或态度。
三)群体的类型按群体的建立是否有明文规定和正式程序,可将群体分为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
正式群体是具有明确的组织结构、目标、任务、职能以及成员间的责权关系比较稳定的群体。
非正式群体是指没有正式的组织结构,以观点、兴趣、爱好相似为基础,以彼此的感情为纽带,在工作和社会环境中自然形成的群体。
幻灯片8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的区别正式群体非正式群体组成按照正式的程序组成按人员的自然交往组成因素以正式结构为基础,从而产生心理认同以心理认同为基础,从而产生无形的结构特单一、稳定的结构重叠、不稳定的结构目标导向,计划形成需求导向,自发形成,排他性征存在上下级关系,领导一般有主管身份不存在上下级关系,成员交往中自然形成领导,且不一定为主管幻灯片9非正式群体的类型类型特征亲缘型以亲戚关系建立起来的群体时空型以时间和空间的接近而自然形成的群体,如校友和同乡情感型以相互了解、相互信任、有共同语言为基础而建立起来的群体爱好型以各种个性心理特征和兴趣爱好相近为基础建立起来的群体,如足球信仰型以共同的宗教信仰或为实现某种抱负为基础而建立起来的群体利益型由于某种利益或观点上的一致而形成的群体,如拼车幻灯片10非正式群体在组织中的积极作用表现为:弥补正式群体的不足,满足员工各方面的需要(如归属、安全、爱与被爱等);融洽员工之间的感情,加强员工之间合作的意愿,增强组织凝聚力;激励和培训员工;保障员工的权益。
第六章管理心理学

第6章群体心理概述6.1 群体的定义及发展阶段人是社会的人,在组织中工作的人们会加入到各种各样的群体中。
美国北得克萨斯州大学的工作团队研究中心认为,在2000年80%的《财富》500强公司中,有一半或一半以上的员工在团队中工作,并且属于同一种类型的群体。
可以说,群体是构成组织的重要基石。
6.1.1 群体的定义群体(group)是指为了实现某个特定的目标,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个体组合而成的集合体。
群体与由于某些因素偶然聚集在一起的人群有所不同,它有两个重要的特点:1.共同目标。
群体成员之间具有某种共同的目标。
而且为了实现这一目标,群体通常会制订一系列规范。
长期存在的群体往往还发展和形成了自己特定的亚文化、价值观、态度倾向和行为方式等。
2.相互作用和影响。
群体成员心理上有依存关系和共同感,存在一定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
而火车站排队买票的人,咖啡厅里的顾客和电梯间里的乘客,这些偶然聚合在一起的人群是没有共同目标和归属感的,因此都不能称之为群体,而是属于聚合体亦称为集合体(aggregate)。
有时聚合体也可以转化为群体,例如被劫持飞机上的乘客,为了共同制服罪犯,求得生存的目标,可能会很快成为一个结构化的群体。
6.1.2 群体的类型根据不同的标准可以对群体做出不同的分类。
例如按群体形成的方式,可划分为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按群体的开放程度,可划分为开放型群体和封闭型群体;按群体所发挥的作用,可划分为参照群体(或标准群体、示范群体)和一般群体;按群体是否实际存在,可划分为假设群体和实际群体;按群体成员联系的紧密程度和群体的发展水平,可划分为松散群体、联合体和集体。
下面重点分析与管理工作联系密切的一种分类——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
这种分类法最早是由梅奥在霍桑实验中提出的。
1.正式群体正式群体(formal group)是指具有正式的社会结构,成员有明确的地位与社会角色分化,并有相应权利和义务规范的群体。
第六章群体心理与管理完整ppt

1、名词解释:群体、人际关系、首因效应、近因效应、晕轮效应、板刻效应、定势效应。
1、规模:群体成员的数量。
2、社会标准化倾向:群体中的个体行为有接近群体行为的平均数的倾向,即个体差异明显变小,趋于同一标准。
目的要求:了解群体的概念、作用与种类,掌握群体行为规律及心理效果,对影响群体活动效率的主要因素有基本认识,懂得如何建
2、社会标准化倾向:群体中的个体行为有接近 群体行为的平均数的倾向,即个体差异明显变小, 趋于同一标准。
3、社会顾虑倾向:在大众面前感到不自在的现 象。
4、社会从众行为:在知觉、判断、信仰及行动 上表现出与群体中多数人一致的社会现象。
二、群体的心理效果
1、群体认同感:群体中的个体对一些重大的事件与 原则问题,都保持共同的认识与评价。 (认识)
1、原则:平等交往;互助互利;求同存异;积极主 动。
2、方法: ——塑造良好个性特质; ——提高与人交往的水平; ——避免交往中可能出现的常见认知偏见的干扰。
相互作用分析理论
加拿大柏恩博士1964年在《人们玩的游戏》中认 为,个性由三种心理状态构成(角色认知):即父母
parent ( 特 点 是 权 威 和 优 越 感 ) ; 成 人 adult (特点是客观和理智);孩子child(特点是冲动
和幼稚)。 人与人的相互作用(交往)类型有平行和交叉两大类,
前者为P对P,或C对C;后者为P对C,或A对P。 最理想的相互作用类型:A--A。即不但要使自己
确立成人的心理状态,尽可能控制自己,用成人的思 想、语调及行为来对待别人,同时也要鼓励和引导对 方确立成人的心理状态,尽可能用成人态度来处理问 题。
交往中可能出现的常见认知偏见
1、首因效应:第一次接触或首先被反应的信息,对 认知的影响和作用。
第六章 群体行为与管理

5.大群体和小群体 大群体和小群体是以群体的规模为标准,而进行的一种群体分类。 大群体一般指规模较大、人数较多、人员之间较少直接互动的群体。 典型的大群体是如阶级群体这样的利益群体。这类群体人数众多,活动方 式和组合形式有的超出了作为实体的群体范围,在其中甚至还可以划分出 许多具有实体形式的群体。 小群体则是指那些规模较小、成员之间能够直接互动的群体。小群体
一个叫“响尾蛇”,一个叫“雄鹰”。至实验第一阶段结束,群体每个成员 的角色已发生明显分化,并且稳定下来。
实验第二阶段安排两个群体相遇,彼此之间开展一系列诸如橄榄球、 垒球及其他项目的比赛。竞争的结果,两个小组出现了明显的“我们情感”, “我们”和“他们”的意识发生了明显分化。群体成员分别将自己的群体 看作是内群体,认为自己所属的群体更优越,而将对手看成为外群体,似 乎对方的特点都不合自己的愿望。竞争引起了对于对手群体的敌意。第二 阶段结束时请被试在两个群体中择友,结果两个群体的成员选择本组成员 作为朋友的比例,分别达到 92.5%和 93.6%。
3.内群体和外群体 内群体和外群体是以成员对群体的心理归属为标准,而进行的一种群 体分类。
资料 6-4:
内群体和外群体,又称作“我群”和“他群”。这两个概念是由萨姆纳 在《民俗论》(1907 年)一书中最先提出的。萨姆纳认为,根据成员对自 己与群体关系密切程度的自我感觉以及对不同群体的态度,可以将群体分 为内群体和外群体。
管理心理学群体心理和管理PPT75页

管理心理学群体心理和管理
16、人民应该为法律而战斗,就像为 了城墙 而战斗 一样。 ——赫 拉克利 特 17、人类对于不公正的行为加以指责 ,并非 因为他 们愿意 做出这 种行为 ,而是 惟恐自 己会成 为这种 行为的 牺牲者 。—— 柏拉图 18、制定法律法令,就是为了不让强 者做什 么事都 横行霸 道。— —奥维 德 19、法律是社会的习惯和思想的结晶 。—— 托·伍·威尔逊 20、人们嘴上挂着的法律,其真实含 义是财 富。— —爱献 生
6、最大的骄傲于最大的自卑都表示心灵的最软弱无力。——斯宾诺莎 7、自知之明是最难得的知识。——西班牙 8、勇气通往天堂,怯懦通往地狱。——塞内加 9、有时候读书是一种巧妙地避开思考的方法。——赫尔普斯 10、阅读一切好书如同和过去最杰出的人谈话。——笛卡儿
6群体心理与行为6-7

第一节 群体的基本概念
群体介于组织和个体之间,个体是组成群体的细胞,群 体是组织的基本组成单位。 一、群体的定义 群体又称“团体”,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人为了实现 某种特定的目标而形成的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人群结 合体具有以下三个特征 : 1.群体成员有共同的行动目标 。 2.群体成员有共同遵守的规范 。 3.群体成员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 。 二、群体分类 1.根据构成群体的原则和方式: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 2.根据群体是否实际存在:假设群体和实际群体 3.根据群体的规模:大群体和小群体
三、群体思维和群体转移 这两种现象可能潜在地影响着群体客观地评价各种方案 和达成高质量决策的能力。 (一)群体思维(groupthink)或称小集团思想 美国心理学家杰尼斯详细研究了这个问题。 所谓“小集团思维”,用杰尼斯的话来说,是“参与一 个统一群体中的人们的一种思想作风,在这个群体中, 认为追求思想一致比现实地评价各种可能行动方案更重 要”。 群体思维与群体规范有关。它是群体对于从众的压力使 群体对不寻常的、少数人的或不受欢迎的观点得不到客 观的评价。 群体思维似乎与阿希的比较线段实验的结论完全一致。
中方总经理外方总经理总经理不同沟通网络对行为的影响沟通特点最慢较快信息精确度最高较低领导者的权力显著较显著不发生不发生会易位最高不一定组织化工作变化弹性迅速稳定较慢缓慢稳定最慢稳定不一定最快较快针对不同的任务不同的要求应使用不同的沟通网络
第六章 群体心理与行为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群体的基本概念 群体的行为特征 群体决策 团队建设
凝聚力
高
高生产率
低
生产率 水平中等
绩 效 规 范
高
低生产率
生产率水平 低到中等
管理心理学群体心理和管理共75页PPT

31、只有永远躺在泥坑里的人,才不会再掉进坑里。——黑格尔 32、希望的灯一旦熄灭,生活刹那间变成了一片黑暗。——普列姆昌德 33、希望是人生的乳母。——科策布 34、形成天才的决定因素应该是勤奋。——郭沫若 35、学到很多东西的诀窍,就是一下子不要学很多。——洛克
1、不要轻言放弃,否则对不起自己。
2、要冒一次险!整个生命就是一场冒险。走得最远的人,常是愿意 去做,并愿意去冒险的人。“稳妥”之船,从未能从岸一杯没有加糖的咖啡,喝起来是苦涩的,回味起来却有 久久不会退去的余香。
管理心理学群体心理和管理 4、守业的最好办法就是不断的发展。 5、当爱不能完美,我宁愿选择无悔,不管来生多么美丽,我不愿失 去今生对你的记忆,我不求天长地久的美景,我只要生生世世的轮 回里有你。
管理心理学 群体心理与管理75页PPT

44、卓越的人一大优点是:在不利与艰 难的遭遇里百折不饶。人民的幸福是至高无个的法。— —西塞 罗
41、学问是异常珍贵的东西,从任何源泉吸 收都不可耻。——阿卜·日·法拉兹
42、只有在人群中间,才能认识自 己。——德国
管理心理学 群体心理与管理
56、极端的法规,就是极端的不公。 ——西 塞罗 57、法律一旦成为人们的需要,人们 就不再 配享受 自由了 。—— 毕达哥 拉斯 58、法律规定的惩罚不是为了私人的 利益, 而是为 了公共 的利益 ;一部 分靠有 害的强 制,一 部分靠 榜样的 效力。 ——格 老秀斯 59、假如没有法律他们会更快乐的话 ,那么 法律作 为一件 无用之 物自己 就会消 灭。— —洛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章群体心理与团队管理问题:1、什么是群体?群体有哪些类型?群体是如何发展的?2、群体心理活动的规律有哪些?3、群体动力学理论有哪些内容?4、如何进行团队建设?第一节群体心理与行为基础一、群体概述(一)什么是群体群体是相对于个体的一个概念,它具有自身的形成和发展规律。
群体是指两人或两人以上以某种方式结合,遵守共同的行为规范,在情感上互相依赖,在思想上互相影响,为了共同的目标奋斗的集合体。
两人或两人以上以某种方式结合群稳定的结构体共同的奋斗目标群体意识群体意识是指群体成员对于所在群体的认知,即群体成员在群体活动中形成的共同意识。
安全需要安全感力量消除自我怀疑韧性地位需要满足感自尊需要地位以及自身存在的价值情感需要社交需要权力需要通过单个人无法实现实现目标的需要共同努力智慧、力量的凝聚二)群体的构成要素二因素说:成员之间的相互依赖性和共同的价值规范三因素说:群体的活动(群体的任务)、群体成员间的相互作用(相互交往与沟通)、群体成员间的感情或态度。
三)群体的类型按群体的建立是否有明文规定和正式程序,可将群体分为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
正式群体是具有明确的组织结构、目标、任务、职能以及成员间的责权关系比较稳定的群体。
非正式群体是指没有正式的组织结构,以观点、兴趣、爱好相似为基础,以彼此的感情为纽带,在工作和社会环境中自然形成的群体。
幻灯片8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的区别正式群体非正式群体组成按照正式的程序组成按人员的自然交往组成因素以正式结构为基础,从而产生心理认同以心理认同为基础,从而产生无形的结构特单一、稳定的结构重叠、不稳定的结构目标导向,计划形成需求导向,自发形成,排他性征存在上下级关系,领导一般有主管身份不存在上下级关系,成员交往中自然形成领导,且不一定为主管幻灯片9非正式群体的类型类型特征亲缘型以亲戚关系建立起来的群体时空型以时间和空间的接近而自然形成的群体,如校友和同乡情感型以相互了解、相互信任、有共同语言为基础而建立起来的群体爱好型以各种个性心理特征和兴趣爱好相近为基础建立起来的群体,如足球信仰型以共同的宗教信仰或为实现某种抱负为基础而建立起来的群体利益型由于某种利益或观点上的一致而形成的群体,如拼车幻灯片10非正式群体在组织中的积极作用表现为:弥补正式群体的不足,满足员工各方面的需要(如归属、安全、爱与被爱等);融洽员工之间的感情,加强员工之间合作的意愿,增强组织凝聚力;激励和培训员工;保障员工的权益。
非正式群体在组织中的消极作用表现为:干扰组织目标的实现;削弱管理者的权力;控制束缚员工的发展和上进。
二、群体产生与发展阶段20世纪60年代中期起,人们大都认为,群体的发展要经过五个阶段的标准程序,分别是形成阶段、动荡阶段、规范化阶段、执行任务阶段和中止阶段。
班集体幻灯片12第一阶段:形成阶段,群体的目的、结构、领导都不能确定。
群体成员各自摸索群体可以接受的行为规范。
这是一种很表面的互动,成员需要被告知该做什么。
当群体成员开始把自己当做是群体的一员时,此阶段结束。
第二节阶段:震荡阶段,群体内部发生冲突的阶段。
群体成员接受了群体的存在,但对于群体给予他们的约束仍然予以抵制。
同时,对于谁可以控制这个群体,成员们存在争执。
这时群体开始学习如何处理分歧和冲突,如何自由和平地交流意见,以顺利完成工作任务。
如果无法成功克服这一阶段的困难,群体就会出现分裂,缺乏凝聚力。
此阶段的结束以出现明确的领导层次为标志第三阶段:规范化阶段,群体成员开始形成亲密的关系。
成员不仅仅接受了群体,并且发展出解决冲突、制定决策以及完成任务的规范。
这时群体会产生强烈的群体身份感和友谊关系,进而加强了群体的凝聚力。
当群体结构稳定下来,群体对于什么是正确的成员行为达成共识时,此阶段结束。
第四阶段:执行任务阶段,群体结构已经充分发挥作用,并已被群体成员完全接受。
群体已经有了明确的结构、目的、角色,并对完成任务做好了准备。
成员的注意力已经从试图相互认识和理解转移到完成手头的任务上,在解决问题与制定决策的过程中注重结果。
第五阶段:中止阶段,对于长期性的工作群体而言,执行任务阶段是最后一个发展阶段,但对暂时性的工作群体,由于要完成的任务有限,因此还有一个中止阶段。
在这个阶段,高绩效不再是压倒一切的首要任务,群体开始准备解散,注意力放到了群体的收尾工作上。
留守处第二节群体心理的基本理论一、群体心理活动规律(一)从众效应从众是指人们自觉不自觉地以多数人的意见为准则,作出判断、形成印象的心理变化过程。
当一个人在群体中与多数人的意见有分歧时,群体总是或多或少地表现出对个体行为的约束力,这种约束力量表现为群体压力。
群体压力是行为个体的一种心理感受,它是一个具有弹性的变量。
个人因素环境因素智力群群体中的人际关系情绪体群体的竞争性自信度压群体的凝聚力性格特点力群体成员的共同性从众行为从众现象的产生原因:1、信任度自信与对群体的信任度2、风险意识情况明确程度冒险3、偏离的恐惧罚不责众4、性别差异家务、服装、政治、体育幻灯片20从众行为的结果有三种可能性:一是积极的一致性;二是消极的一致性;三是无异议的一致性。
从众行为不一定会产生好的效果,因此,在对待从众现象时,应把握一个最基本的原则:鼓励和支持积极的一致性,消除和转化消极的一致性,服从和遵守无异议的一致性。
光点实验(二)逆反效应指的是当人们明确地意识到选择的自由被某一权威或者群体压力所限制和泯灭的时候,便会反抗这些外界压力。
根本原因是人们的愿望与选择被现实所限制,另一个主要原因是外界压力。
印度尼西亚默拉皮火山积极意义:是对个性自由的一种捍卫,有利于群体的创新与改革。
消极意义:会造成群体的冲突和分裂,不利于群体的决策。
(三)社会惰化是指一个人在群体中工作不如单独一个人时努力的社会心理现象。
群体的规模越大,成员付出的努力越小。
产生原因:1、群体共同活动掩盖了个人活动的价值,降低了个人的积极性;2、群体成员认知上的主观性和个人责任的模糊。
(四)暗示群体暗示是一种传播方式,是通过间接的示意使人接受某种观点或从事某种行为。
集体行为中的暗示更接近于催眠,集体行为的参与通常处于亢奋激动的精神状态,这种状态使他对周围的信息失去理智地分析、批判能力,表现为一味的自信和盲从。
宗教狂热传销权威和群体是影响被暗示者心理的两个重要因素。
(五)模仿模仿是由法国社会心理学家塔尔德提出的,他认为社会上的一切事物除了发明就是模仿。
模仿可分为无意模仿和有意模仿。
前者是个人在不自觉状态下对他人行为的反射性仿效,而后者是出于一定动机或目的的自觉模仿。
跳舞模仿心理往往建立在同类可比的基础上,或是年龄相仿、经历相似、或是性格相近、志趣相投。
模仿心理还具有较为明显的情感特性。
当把模仿作为一种社会影响手段时,其作用有时会比行政命令、奖励惩罚等更大,因为它不是强制性的,更容易为成员接受。
时尚吸烟二、群体动力理论“群体动力”最早是由德国心理学家勒温提出的,他认为人的行为是个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函数或结果,用公式表示为:B=f(P,E),B是行为,P是个人(遗传、情绪、能力、人格等),E是环境(心理氛围、群体压力、领导作用),f为函数。
所谓群体动力是指群体活动的动向,他认为群体不是单个个体的简单总和,而是超越了总和。
群体对个体能产生巨大的影响,个体在群体中会产生不同于处在单独环境中的行为反应。
群体动力的主要内容包括群体规范、群体压力、群体凝聚力和群体士气等。
一)群体规范是指群体成员公认的价值标准和行为准则。
群体规范的形成来自以下五个方面:规章制度;领导者或某个有影响力的人物所做的明确规定;群体历史上的关键事件;私人友谊;过去历史中的保留行为。
群体规范具有维护、评价、约束和矫正四种功能。
具体表现:1、维系群体;2、使认知标准化;3、矫正行为;4、群体规范也有消极一面,即惰性作用。
提醒:群体规范必须经过成员的内化和社会化,才能变成实际起作用的东西。
内化就是被个体采纳、接受,变自己的观念并转化为社会行为。
(二)群体压力是指群体对其成员的一种影响力。
当群体成员的思想或行为与群体意见或规范发生冲突时,成员为了保持与群体关系而遵守意见或规范时所感到的一种无形的心理压力,它使成员倾向于作出为群体所接受或认可的反应。
群体压力的大小与个体目标和群体目标的距离远近成正比,不同的人在同一群体中所感受到的群体压力是不尽相同的。
霍桑实验导致群体压力产生的原因:1、人天生就有一种对社会孤立的恐惧感。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2、群体为人们的个体行为提供参照,人们倾向于相信多数,认为他们是信息的可靠来源而怀疑自己的判断。
“众口铄金,积毁销骨”3、群体给予个体的归属感和自我同一性使得个体产生维护群体形象的心理。
“母校”(三)群体凝聚力群体凝聚力是群体成员之间心理结合力、向心力的总体。
表现:一方面是群体成员对群体所感受到的吸引力(对群体力量的感受性),从而自愿参与群体活动;另一方面是群体对其成员所具有的吸引力的程度,从而把群体成员组织到群体活动中去(群体团结的力量)。
幻灯片36(四)群体士气是指群体成员在分担与实现群体目标时所体现出来的整体意志与精神风貌,它也体现为个体作为群体成员时所感受到的自豪感。
员工士气高低的衡量指标:1、实际工作指标。
如劳动生产率,工作定额完成情况,出勤率,旷工、事假、迟到发生率等。
2、个人态度指标。
如工作动机、工作满足感、劳动愉快程度、对组织目标的认同、提高业务水平的愿望等。
3、人际关系指标。
如群体凝聚力、干群关系等。
幻灯片39第三节团队管理一、什么是团队团队是指通过成员的共同努力,能够产生积极、协同作用的群体,团队成员努力的结果使团队的绩效水平大于个体成员绩效的总和。
团队的形成的条件:团队成员专长的异质化;团队成员共同参与、共同决定并形成一致的目标;团队成员为了整体的利益而相互沟通;团队成员共同承受成功或失败的结果。
二、团队的类型根据团队存在的目的,组织中有三种类型的团队:解决问题型团队、自我管理型团队和多功能型团队。
随着组织的扁平化和信息技术的发展,虚拟团队也随之出现。
团队的类型团队类型成员特点团队特点解决问题型同一部门,一般5—12人定期开会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但无决策权自我管理型同一部门,一般10—15人拥有获得所需资源和决策的权利,对工作结构承担全部责任多功能型同一等级,跨部门和技能,人数灵活成员相互交流,合作解决面临的问题,完成比较复杂的项目虚拟团队不同等级,跨部门和技能,人数灵活充分使用网络、电话或视讯工具进行沟通、协调,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三、高效率团队的特征●规模比较小●互补的技能●共同的目的●可行的目标●共同手段或方法来达成目标●相互之间的责任四、团队角色理论剑桥产业培训研究部前主任贝尔宾博士和他的同事们经过在澳洲和英国的多年研究与实践,提出了著名的贝尔宾团队角色理论,即一支合理的团队应该由八种人组成:实干家、协调员、推进者、智多星、外交家、监督员、凝聚者、完美主义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