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调查局用什么遥感数据

合集下载

无人机遥感技术在地质调查中的运用

无人机遥感技术在地质调查中的运用

无人机遥感技术在地质调查中的运用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无人机遥感技术在各个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其中地质调查是其中之一。

无人机遥感技术通过无人机搭载的传感器,能够实现对地质环境进行高精度、高分辨率的观察和测量,为地质调查提供了全新的方式和技术手段。

一、无人机遥感技术的基本原理和优势无人机遥感技术是通过将传感器安装在无人机上,利用无人机的飞行能力,对地表进行遥感观测的一种方法。

其基本原理是利用无人机在空中飞行时,通过载荷设备搭载的传感器获取地表的信息,并将其转化为数字数据。

这些数据可以包括地形高程、地表覆盖、地下水性质等相关信息。

相比传统的地质调查方法,无人机遥感技术具有以下优势:1. 高分辨率:无人机遥感技术搭载的传感器能够以高分辨率获取地表的信息,对于地表细节的捕捉能力更加出色,能够满足地质调查中对于细微变化的观测需求。

2. 高效性:无人机的机动性和快速响应能力使得地质调查工作可以更加迅速地完成。

相对于传统的人工调查或者使用有人驾驶飞机进行遥感观测,无人机可以在更短的时间内获得更多的数据。

3. 安全性:无人机遥感技术可以减少地质调查人员在复杂、危险环境中的工作风险。

遥感技术的使用可以使得地质调查人员能够从较远的距离进行观测和测量,减少了人员接触危险区域的风险。

二、无人机遥感技术在地质调查中的应用1. 地质构造和地貌分析:无人机遥感技术可以通过获取地表数据,实现对于地质构造和地貌形态的分析。

采用高分辨率的遥感数据,结合数字地形模型(DTM)和数字表面模型(DSM),可以对地表的坡度、坡向以及地形变化等进行详细分析,帮助地质调查人员更好地理解地质构造和地貌演化。

2. 矿产资源勘探:无人机遥感技术在矿产资源勘探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通过搭载多光谱和高光谱传感器,无人机可以获取矿物的光谱特征和矿床地质背景,进而判断地下含矿物质的存在与分布情况。

同时,无人机可以快速勘测大面积区域,对于矿产资源的发现和储量评估具备较强的能力。

遥感在矿产地质调查中的应用

遥感在矿产地质调查中的应用
0 4 遥感技术可以辅助地质灾害预警, 保障矿产资源勘探人员的安全。
遥感技术在矿产资源评估中的应用
遥感技术可以快速获取大面积的地 质信息,提高矿产资源评估的效率。
遥感技术可以监测矿产资源的分布、 储量、品质等信息,为矿产资源评估 提供准确的数据支持。
遥感技术可以分析矿产资源的开发、 利用和保护情况,为矿产资源评估提 供全面的信息支持。
微波遥感:利用微波进行探测,具有
0 4 穿透云雾的能力
激光遥感:利用激光进行探测,具有
0 5 较高的空间分辨率和精度
合成孔径雷达遥感:利用雷达信号进行
0 6 探测,具有全天候、全天时的工作能力
遥感的优势
01 覆盖范围广:可以快速获取大面 积的地质信息
02 速度快:可以实时监测地质变化, 提高工作效率
4
气象条件:云、雾等气象条件会影响遥感图像的质量和准确性。
5
数据处理:遥感数据的处理和分析需要大量的时间和技术支持。
6
成本问题:遥感技术的应用成本较高,可能限制其在矿产地质调查中的广泛应用。
遥感技术的发展趋势
高分辨率遥感技术的发展:提高遥感图像的分辨 率和精度,提高对矿产地质调查的准确性和效率。
多源遥感数据的融合:整合多种遥感数据,提高 对矿产地质调查的全面性和准确性。
03 精度高:可以获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高分辨率的地 质数据
04 成本低:相较于传统地质调查方 法,遥感技术具有较低的成本
2
遥感在矿产地质 调查中的应用
遥感技术在矿产资源勘探中的应用
01 遥感技术可以快速、大面积地获 取矿产资源信息,提高勘探效率。
02 遥感技术可以识别矿产资源的分 布特征,为勘探工作提供依据。
03 遥感技术可以监测矿产资源的开 采情况,为环境保护提供支持。

遥感技术在水文地质调查中的应用研究

遥感技术在水文地质调查中的应用研究

遥感技术在水文地质调查中的应用研究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遥感技术在水文地质调查中的应用研究日益受到重视。

遥感技术通过卫星遥感和航空摄影技术,可以获取大范围、多时相、多波段的地球表面信息,为水文地质调查提供了全新的手段和途径。

本文将探讨遥感技术在水文地质调查中的应用研究,分析其在地质勘探、水文监测、地质灾害评估等领域的重要作用。

一、遥感技术在地质勘探中的应用1. 地形地貌特征提取遥感技术可以通过获取数字高程模型(DEM)、数字地形模型(DTM)等数据,提取地表的地形地貌特征,如山脉、河流、湖泊等地貌特征,为地质勘探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信息。

通过对地形地貌特征的分析,可以识别出地质构造、褶皱构造、断裂带等地质构造信息,为地质勘探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2. 地质构造解译遥感技术可以获取地表覆盖的植被、土壤、岩层等信息,通过对这些信息的解译和分析,可以识别出地质构造、岩性、矿化蚀变等信息,为地质勘探提供了重要的信息支持。

特别是在矿产勘探领域,遥感技术可以通过遥感图像的解译,识别出潜在的矿产资源分布区域,为矿产勘探提供了重要的指导意见。

1. 地表水体监测遥感技术可以通过获取遥感图像,识别出地表的河流、湖泊、水库等水体信息,从而实现对地表水体的监测和调查。

通过对地表水体的监测,可以实现对水体的面积、深度、水质、水量等信息的获取,为水文监测和水资源管理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手段。

2. 土壤湿度监测遥感技术可以通过获取微波遥感数据,实现对地表土壤湿度的监测。

通过对土壤湿度的监测,可以实现对农田的农作物生长情况、土壤的墒情状况等信息的获取,为农业生产和水资源管理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持。

2. 地质灾害评估遥感技术可以通过获取多时相的遥感图像,实现对地质灾害的影响范围、损失程度等信息的评估。

通过对地质灾害的评估,可以实现对地质灾害的影响程度、危害程度等信息的获取,为地质灾害防治和应急管理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手段。

遥感技术在水文地质调查中的应用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高分辨率遥感技术在地质勘查中的应用

高分辨率遥感技术在地质勘查中的应用

高分辨率遥感技术在地质勘查中的应用一、前言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高分辨率遥感技术在地质勘查领域中的应用也日渐广泛和深入。

本文将探究高分辨率遥感技术在地质勘查中的应用。

二、高分辨率遥感技术的概念和发展历程高分辨率遥感技术是一种通过航空、卫星等遥感手段获得的高分辨率、高精度、高时效的地球空间信息获取与处理技术。

它具有影像真实、准确、全面等特点,同时具备多源多尺度多时相的数据获取和处理能力,可大大提高地球空间信息资源的综合利用效益,推动各个领域的深度开发和创新,具有重要的社会和经济价值。

在中国,高分辨率遥感技术的应用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但是,受技术水平和成本等影响,发展缓慢。

而随着我国航空、卫星等遥感技术的飞速发展,高分辨率遥感技术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已经开始广泛应用于城市规划、智慧农业、国土监测、水资源管理以及地质勘查等多个领域。

三、高分辨率遥感技术在地质勘查中的应用(一)地质勘查概述地质勘查是指利用科学技术手段,通过对地质和矿物资源进行搜查、探测、勘探、评价等一系列工作,对区域内的矿产资源和地质构造特征进行全面系统的认识、分析和评价,是开发利用矿产资源的基础。

传统的地质勘查主要依赖于地勘工程师、地理学家、地球物理学家等人员进行矿产地质构造调查和成矿地质理论研究。

(二)高分辨率遥感技术在地质勘查中的应用高分辨率遥感技术在地质勘查中的应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矿床找矿高分辨率遥感技术具有广阔的遥感区域范围以及较高的图像分辨率,因此在矿床找寻领域中具有显著的优势。

利用多光谱遥感数据可以提取矿床的信息,从而进行有效地矿床勘探。

2、地质构造解译根据高分辨率遥感图像,可以对地质构造进行解译,如断层、地堑、褶皱、山谷、河流等,能够了解区域地质结构的特点和构造风貌。

通过对地质构造的解译,可以有效地预测地下地质条件及区域的矿产资源分布情况。

3、地震灾害监测高分辨率遥感技术在地震灾害预测、监测和评估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

浅析地质勘查中遥感技术的应用与发展

浅析地质勘查中遥感技术的应用与发展

浅析地质勘查中遥感技术的应用与发展遥感技术是指利用卫星、航空器等遥感设备获取地球表面信息的一种技术手段。

在地质勘查中,遥感技术可以提供大范围的地貌、地理、地质、岩性等方面的信息,有助于精确的勘查和评估工作。

以下将对地质勘查中遥感技术的应用与发展进行浅析。

首先是遥感技术在地质勘查中的应用。

遥感技术可以获取大范围、高精度的地表信息,包括地貌特征、地形高程、地质构造等,从而可以在地质勘查中提供宝贵的参考资料。

遥感技术能够通过对地表物质反射、辐射等信息的获取和分析,识别出地表覆盖物、岩石类型、矿产资源等,为地质勘查提供了重要的数据支持。

其次是遥感技术在地质勘查中的发展。

随着遥感技术的进步和卫星遥感系统的发展,遥感数据的获取和处理能力显著提高。

利用卫星遥感数据,可以实现对地表物质的高频率、高分辨率的观测,使地质勘查从传统的地面勘查逐渐向空间勘查转变。

随着无人机技术的成熟,无人机遥感在地质勘查中的应用也日渐增多。

无人机遥感具有低成本、高灵活性等优势,对于地理环境复杂或无法进行卫星观测的地区而言具有独特的优势。

遥感技术在地质勘查中的应用也受益于遥感技术的快速发展。

遥感数据的获取成本大幅度下降,数据的更新速度大大加快,获取数据的时间和空间分辨率也大大提高。

这为地质勘查提供了更为丰富、准确的信息。

遥感技术与地理信息系统(GIS)的结合也进一步加强了地质勘查的能力。

通过将遥感数据与其他空间数据集结合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地质环境,为资源勘查、灾害预警等提供全面的支持。

遥感技术在地质勘查中的应用与发展为地质勘查提供了巨大的支持。

随着技术的进步和数据的发展,遥感技术在地质勘查中的应用前景将更加广阔。

与此也需要加强对遥感数据的处理和分析能力,提高对遥感技术的应用水平,进一步推动地质勘查工作的发展。

工程地质勘察中的遥感与GIS技术应用

工程地质勘察中的遥感与GIS技术应用

工程地质勘察中的遥感与GIS技术应用前言: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在各个领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尤其在工程地质勘察中,遥感和GIS技术的应用可以提高工程地质勘察的效率和准确性。

本文将讨论工程地质勘察中遥感与GIS技术应用的重要性和具体实施方法,并通过案例分析说明其在实际工程地质勘察中的应用效果。

一、遥感技术在工程地质勘察中的应用1. 地表特征提取遥感技术可以获取大范围的地表数据,例如高分辨率遥感图像和激光雷达数据。

利用这些数据,可以提取地表特征,如河流、道路、土地利用类型等,这些信息对于工程地质勘察中地形分析、地下水流动模拟等工作具有重要影响。

2.地形分析遥感技术可以获取地形数据,如数字高程模型(DEM)和数字地貌模型(DGM)。

这些数据可以用于地形分析,包括坡度、坡向等参数的计算,以及地形的三维可视化。

这些信息对于工程地质勘察中的坡面稳定性分析、土石方设计等工作至关重要。

3.地下水资源调查遥感技术可以获取地表水体的信息,如湖泊、河流和湿地等。

通过分析这些数据,可以预测地下水资源的分布和形成机制。

这对于工程地质勘察中水文地质条件评价和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二、GIS技术在工程地质勘察中的应用1. 空间数据管理GIS技术可以用于空间数据的管理、存储和查询。

通过建立地理数据库,可以将各种空间数据与属性数据进行关联,方便对勘察结果进行查找和分析。

这对于工程地质勘察中大量数据的处理和管理非常重要。

2. 空间分析与模拟GIS技术可以进行各种空间分析和模拟,如缓冲区分析、路径分析、分布模拟等。

通过这些分析和模拟,可以对地表特征、地形和地下水资源等进行可视化和分析,从而为工程地质勘察提供重要参考。

3. 风险评估与预警GIS技术可以用于风险评估和预警,例如地震、地质灾害等。

通过将地震活动、地质构造、地质灾害历史数据等进行整合分析,可以对潜在的风险进行评估,并制定相应的应对措施。

浅析地质勘查中遥感技术的应用与发展

浅析地质勘查中遥感技术的应用与发展

浅析地质勘查中遥感技术的应用与发展地质勘查是指对地下资源进行勘探和调查的活动,包括矿产资源、地下水资源、地质灾害等。

而遥感技术是一种通过卫星、飞机等远距离获取地球表面信息的技术手段。

地质勘查中遥感技术的应用与发展,既可以帮助地质勘查人员更准确地了解地下的资源情况,也可以提高勘查效率、降低勘查成本。

本文将对地质勘查中遥感技术的应用与发展进行浅析。

1. 调查地形地貌遥感技术可以通过卫星影像、航空摄影等手段获取地形地貌信息,包括山脉、河流、湖泊、地表覆盖等特征。

这些地形地貌信息对地质勘查非常重要,它们可以直接反映地质构造、地貌特征、地下水情况等信息,为勘查人员提供宝贵的参考。

2. 发现矿产资源遥感技术可以通过遥感卫星获取地球表面的光谱信息,包括电磁波长、反射率等数据。

这些数据可以帮助勘查人员发现地下的矿产资源。

根据不同矿物的光谱特征,可以在卫星影像上识别出矿产资源的分布情况,提供矿产勘查的重要线索。

3. 监测地质灾害遥感技术可以实时监测地质灾害的情况,包括地震、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

通过卫星影像和航空摄影,可以及时了解地质灾害的范围和影响,为防灾减灾提供重要的依据。

4. 识别地下水资源遥感技术可以通过水文地质、地貌特征等信息识别地下水资源的潜在分布。

通过卫星影像和遥感数据的分析,可以找出适合地下水开采的区域,为地下水资源的勘查与开发提供支持。

二、遥感技术在地质勘查中的发展1. 高分辨率遥感技术随着卫星技术的不断发展,高分辨率遥感技术已经成为地质勘查的重要工具。

高分辨率遥感数据可以提供更详细的地表信息,包括矿产资源的细微变化、地下水资源的微观分布等,为勘查人员提供更全面的信息。

2. 遥感与地面勘查的结合遥感技术与地面勘查相结合可以提高勘查的效率和准确性。

通过遥感数据的分析,可以确定一个区域内矿产资源的潜在分布,然后再结合地面勘查的手段进行实地验证,从而提高勘查的成功率。

3. 遥感技术的智能化应用随着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的发展,遥感技术的应用也走向智能化。

遥感在区域地质调查中的应用

遥感在区域地质调查中的应用
达等
遥感数据处理
1 数据预处理:对遥感数据进行几何校正、辐射校正等处理 2 数据融合:将多源遥感数据进行融合,提高数据质量 3 特征提取:利用图像处理技术提取遥感数据的特征信息 4 信息提取:根据特征信息进行地质信息的提取和分析 5 数据可视化:将提取的地质信息进行可视化展示,便于分析和理解 6 数据管理:对遥感数据进行存储、管理和共享,提高数据利用率
遥感技术可以快速、准确地获取地球表面 的信息,为科学研究和实际应用提供支持。
遥感的分类
01
主动遥感:通过 向目标发射电磁 波,接收反射信
号进行探测
02
被动遥感:通过 接收目标自身发 出的电磁波进行
探测
03
光学遥感:利用 可见光、红外、 紫外等电磁波进
行探测
04
微波遥感:利用 微波进行探测, 具有穿透云雾的
遥感地质解译
01 遥感影像分类:根据地质特征 对遥感影像进行分类
02 地质构造分析:通过遥感影像 分析地质构造特征
03 矿产资源勘探:利用遥感技术 寻找矿产资源
04 地质灾害监测:通过遥感技术 监测地质灾害的发生和发展
3
遥感在地质调查 中的优势
高效性
数据获取快:遥感技术 可以快速获取大量数据,
节省时间。
自动化程度高:遥感技 术可以实现自动化处理 和分析,减少人工操作。
01
覆盖范围广:遥感技术 可以快速覆盖大面积区
域,提高调查效率。
02
03
分辨率高:遥感技术可 以提供高分辨率的图像,
提高调查精度。
04
准确性
01
04
遥感技术可以分析地质构 造和矿产资源分布,为地 质调查提供科学的依据。
03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质调查局用什么遥感数据
9月24日,2017中国国际矿业大会—中国地质调查新进展论坛举行,中国地质调查局四位专家介绍了我国地质资料信息发布、基础地质调查、矿产资源地质调查、水工环地质调查最新进展,系统地介绍中国地质调查工作在2017年取得的最新成果。

广西善图科技有限公司1 地质资料发布注重产品体验
把提升地质信息资料服务水平放在突出位置,并开展了多种形式的服务。

目前,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资料社会服务机构,包括全国地质资料馆、中国地质图书馆和国土资源实物地质资料中心,已面向社会提供公益服务。

至2017年9月,全国地质资料馆馆藏成果地质资料达14.3万种,原始地质资料5612种,数据量达181TB。

馆藏成果地质资料总计50.22万档(1506万件);原始地质资料共计147.45万件(含基础调查和矿产勘查原始地质资料77.6万件,油气海洋原始地质资料69.85万件);馆藏实物地质资料共计岩心约103万米,标本约11万块,光薄片约14万件,样品约144万袋。

据中国地质调查局党组成员、副局长王昆在中国地质调查新进展论坛的讲话,2017年,新发布1∶5万区域地质图近1000幅,目前累计达总量约2600幅。

新发布1∶25万青岛幅海洋区域地质调查、近海海砂及相关资源潜力调查、1∶25万航磁系列图件等50幅成果图件,调查数据集74个。

新增发布20万个全国地质重要钻孔数据,累计达到80万个钻孔数据。

这些信息可以实现网络检索下载。

通过实现大比例尺地质图的网络公开服务,促进了地质信息资源共享和高效利用,提高了地质调查成果公共服务能力和水平。

在数据发布的同时,中国地质调查局也更加注重一体化服务。

在重要地质钻孔数据方面,创新2017实现了钻孔信息一体化服务,包括钻孔基本信息、项目信息、服务信息。

提供了钻孔数据多种检索,包括GIS空间检索、地图检索、目录检索、关键字检索、高级检索。

在线提供钻孔柱状图和样品测试分析数据表的浏览查看。

科研人员可以详细了解钻孔的时代、层位、含矿带、分层、岩性描述、测试分析数据等详细信息。

实现了全国各类地质钻孔资料的数字化管理;提供地质钻孔数据网上服务,实现了地质钻孔信息共享和成果共享,提高了地质钻孔资料利用效率;为我国地质找矿、工程建设、地质灾害防治、环境保护等提供了重要数据支撑。

2 提升解决基础地质科学问题能力
2016年,完成1∶5万区调20万平方千米,全国累计完成346万平方千米,占陆域国土面积的36%;完成高精度航空物探测量43.2万测线千米,首次获取羌塘盆地和松辽盆地外围高精度资料,为油气勘查提供了重要基础地质信息;2016年快速提供国产卫星数据产品7209万平方千米和无人机影像产品5000平方千米,地质调查国产卫星数据替代率提升至80%以上,有力支撑国土资源中心工作。

解决制约资源环境的关键基础地质问题,确定了笔石带的含气性规律,精细划分优质页岩发育有利相带,提出前陆隆起区不断向北迁移,控制了页岩气勘探的有利相带向北迁移的新认识,指导宜昌实现页岩气突破;提出塔里木盆地前寒武纪基底发育“裂—坳沉积体系”,为深层烃源岩的勘查评价指明重要研究方向;精细刻画鄂尔多斯和松辽盆地沉积相与赋矿砂体时空分布规律,为北方砂岩型铀矿找矿预测提供了精准依据。

在地球科学理论创新方面,通过全国地质志总结,初步提出了造山带“洋板块地质学” 学术思想,为认识中国大陆构造演化提供了新理论基础,促进了板块构造理论发展。

识别出新太古代与大洋俯冲有关的岩石组合,提出中国大陆板块构造启动于新太古代的新认识;发现和确定华北三条巨型高压麻粒岩相变质带,厘定22~21亿年的弧后盆地,提出在19~18.5
亿年华北克拉通拼合成统一地块,与哥伦比亚超大陆聚合有关;总结岩浆岩时空演变规律和地壳深部物质组成特征,编制了中亚造山带和全国侵入岩图,建立了中国大陆古生代、早中生代和晚中生代陆块聚散基本框架;初步提出江南造山带、武夷造山带分别为新元古代、早
古生代增生造山带,钦杭结合带是扬子—华夏两大块体在加里东期碰撞拼贴的新认识,重建华南地区大地构造格架;从超大陆聚散和洋陆转化视角,总结中国大地构造时空结构,划分出大陆演化3大阶段和10个构造期,动态重现全球框架下中国大陆构造演化史。

在技术方法创新方面,研制集成了空中国王350ER、ESSNA208B飞机及航空重磁综合测量系统,小松鼠AS350直升机及航空重磁综合测量系统,彩虹3无人机航空磁放综合测量系统,初步形成油气航空物探调查技术体系,实现了全地域业务保障能力。

在区域填图创新方面,组织研编《1∶5万区域地质调查规范》、《1∶5万覆盖区区域地质调查规范》并下发试行;组织研编地质遗迹调查规范行业标准,已正式发布;借鉴发达国家优秀做法,设计了新一代地质图样板图幅,突出了针对用户需求的岩性实体和多源综合信息表达,更加注重知识产权的保护;开展特殊地质地貌区填图试点,总结并编制深覆盖区、浅覆盖区、艰险区填图方法,初步形成特殊区填图技术标准体系等。

基础地质调查工作以1∶5万、1∶25万为数据源,采用“数据和专家知识”驱动技术,实现地质图编制人机交互式智能化,促进国家区域地质图件更新机制建立;采用大数据、云技术,开发了新一代智能填图系统,初步实现云技术支持模式下的资料收集与服务、全领域野外数据采集、用户定制化数据处理、信息挖掘与产品开发。

3 打好油气地质调查科技攻坚战
南方油气页岩气科技攻坚战、北方新区新层系油气科技攻坚战是中国地质调查局六大科技攻坚战的重要内容。

2017年中国油气地质调查以科技攻坚战为核心,捷报频传。

2017年,南方页岩气调查取得重大突破。

在四川盆地外复杂构造区拓展9套新层系,开辟了6万平方千米勘查新区。

在长江上游,贵州遵义安页1井获得日产超10万立方米稳定高产工业气流,引领四川盆地外复杂构造区页岩气勘查开发,贵州紫云黔紫页1井在石炭系获良好页岩气显示,带动滇黔桂地区上古生界页岩气调查。

在长江中游,湖北宜昌鄂长江下游:安徽宣城港地1井获二叠系海陆过渡相页岩气发现宜页1井、鄂阳页1井获得高产页岩气流,初步建成页岩气资源基地。

至此,页岩气调查实现了从长江上游向长江中、下游的战略拓展。

2017年8月18日,页岩气勘查区块探矿权拍卖全国第一槌敲响,贵州产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以12.9亿元竞得正安区块页岩气勘查探矿权。

未来3年内,达到“三年落实储量、
实现规模开发”目标。

该区块的成功拍卖,有力支撑了油气体制改革,也为国家下一步油气地质调查工作注入了更大的动力。

北方油气调查拓展了勘查新区新层系。

拓展3套新层系,圈定20处油气远景区。

西北侏罗系多口钻井获得油气新发现,为战略选区提供了参数井目标;厘定了塔里木盆地深层有利储盖组合区,总面积4.3万平方千米;首次确认银额盆地为石炭—二叠系大型含油气盆地,开辟了12万平方千米勘查新区,优选6个有利勘查区块,4个区块获得工业油气流。

除此之外,在煤系气、页岩油等非常规油气调查以及战略新兴矿产地质调查都取得了重要进展。

贵州六盘水杨煤参1井产量5011m3/d,创下西南地区煤层气直井单井日产量新高和稳产日产气量新高。

西藏山南地区发现超大型远景规模铍多金属矿;新疆西昆仑大红柳滩地区锂矿取得重大找矿突破,有望新形成一处大型稀有金属资源基地;新疆奇台黄羊山一带石墨矿资源调查评价成果,晶质石墨矿物总资源量5733万吨,成为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岩浆岩型晶质石墨矿,打破了岩浆型石墨无大矿的传统认识。

在大型资源基地综合地质调查方面,转变传统资源调查方式,由单一的资源调查向地质资源潜力、技术经济条件、环境影响“三位一体”综合调查转变。

实施内蒙古赤峰有色金属基地、新疆东天山中段有色金属基地、青海祁漫塔格有色金属矿集区、川西稀有金属矿集区、四川攀西钒钛铁石墨矿资源基地、新疆和田地区火烧云—大红柳滩铅、锌锂资源基地、贵州毕节—六盘地区水能源资源基地地质调查试点项目,初步建立了综合地质调查技术方法体系和环境影响评价指标,矿产地质调查取得一批新发现,圈定找矿远景区11 个,找矿靶区10处,发现多处矿化点和矿化异常。

4 加大水工环地质调查成果应用转化
2017年水工环地质调查工作,总结完成《中国城市地质报告》,对我国19个城市群资源环境条件、337个地级以上城市发展的优势地质资源和重大地质问题进行了分析,取得了资源环境条件、地质资源优势、地质问题三个方面认识和宏观判断。

形成了专业地质调查报告及图件、城市三维地质模型、城市资源环境监测预警网络、城市地质信息服务与决策支持系统等一系列应用性强的地质产品,将有力支撑服务国土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城市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以及城市建设。

在海岸地质调查方面,中国地质调查局会同沿海11个省(区、市)国土资源主管部门组织编制了中国海岸带资源环境图集,为城市规划、重大工程建设、环境保护和减灾防灾提供基础依据。

建立了数据采集、数据检查、数据管理“三位一体”水文地质技术标准体系。

初步建立了基于物联网、信息化和大数据技术的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创新提出了地质灾害监测预警“GPP”模式,即“政府主导+专业支撑+群众参与” 模式。

编制形成《灾害地质调查规范(1∶50000)》和《工程地质调查规范(1∶50000)》征求意见稿,示范性编制了相应标准图幅图件。

核算2015年和2016年全国矿山土地损毁面积和2016年度各省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面积。

编制全国及31个省土地损毁遥感解译图、《全国矿山地质环境调查监测报告(2016年)》。

统一了矿山地质环境调查、监测技术要求。

编制了33幅全国地质环境区划图系及其说明书,近期10幅将出版,有力推进了全国地质环境图系编制。

编制完成《全国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研究报告》,支撑部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