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地理解和对待商品拜物教

合集下载

商品拜物教在生活中的表现

商品拜物教在生活中的表现

商品拜物教在生活中的表现一、商品拜物教的概念1.1 什么是商品拜物教商品拜物教是指现代社会中人们对商品的过度崇拜和依赖,将商品看作是满足各种需求和追求幸福的唯一手段和标志。

商品拜物教的产生与现代工业化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密切相关。

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容易受到商品广告、社交媒体、名人示范等因素的影响,导致过度消费和对物质的过度追求,致使社会价值观失衡,影响个人幸福感和社会和谐。

1.2 商品拜物教的特点商品拜物教表现出以下几个特点:1.物质至上:商品成为人们寻求幸福的最重要手段,物质成为评判个人价值的标准。

2.攀比心理:人们通过拥有更多的商品来彰显自己的社会地位和身份认同,导致攀比心理盛行。

3.消费乐趣:人们将购物和消费当作一种乐趣和放松的方式,享受购买商品的过程本身。

4.快时尚文化:快时尚文化的盛行加速了商品的流转速度,引发更频繁的购买行为和浪费。

二、商品拜物教在生活中的表现2.1 城市化现象的加剧随着商品拜物教的盛行,城市化进程加速,大量的商场、购物中心等商业场所兴起,成为人们娱乐、社交、消费的重要场所。

城市不断繁荣,商业活动蓬勃发展,同时也导致了资源大量消耗和环境问题的加剧。

2.2 消费观念的改变商品拜物教的影响使得人们消费观念逐渐发生变化。

过去物质匮乏时,人们注重实用性和经济性;而现在,人们更加注重商品的品牌、外观和社交属性,对消费品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产品的质量和功能逐渐变为次要,外在包装和美观度成为购买的主要因素。

2.3 社交媒体的崛起社交媒体的普及和发展对商品拜物教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人们在社交媒体上展示自己的生活方式和拥有的商品,通过炫耀自己的物质来获取关注和认同感。

社交媒体上的粉丝数量和点赞数成为衡量个人价值的标准之一,进一步加剧了攀比和虚荣心。

2.4 快时尚文化的影响快时尚文化受商品拜物教影响巨大,快时尚品牌的涌现带动了市场的快速更新和商品的频繁更替。

人们不再追求经典和持久的产品,而更喜欢追逐潮流和购买新鲜感,使得衣物、鞋袜等消耗品的市场需求大幅增加,进一步加速了资源的浪费。

中国市场经济体制下对商品拜物教的研究

中国市场经济体制下对商品拜物教的研究

中国市场经济体制下对商品拜物教的研究一、引言商品拜物教是指人们对商品的过度崇拜和迷恋,把物质追求置于精神追求之上的一种意识形态。

在中国市场经济体制下,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和社会的日益进步,商品拜物教现象逐渐在社会中暴露出来。

本文将从中国市场经济体制下对商品拜物教的表现、原因分析和应对措施等方面展开研究,以期揭示其对社会带来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解决之道。

1. 追逐名牌、奢侈品在中国市场经济体制下,许多消费者开始疯狂追逐名牌和奢侈品,把高档商品当作自我价值的象征。

特别是一些年轻人,为了追求时尚和奢华,不惜花费大量金钱购买明星同款、名牌包包等奢侈品,甚至在购买力不足的情况下借贷购买,导致消费过度。

2. 盲目追求消费享乐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消费观念逐渐发生变化,许多人开始过度追求消费享乐,买买买成为一种习惯。

看似满足了物质需求,却忽略了内心的精神需求,导致过度消费和浪费。

3. 把商品当作快乐源泉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商品宣传广告的狂轰滥炸,许多人开始相信“买到就是快乐”的观念,把购买商品当作获取快乐的唯一途径,这种对商品的过度崇拜演变成一种拜物教现象。

1. 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2. 广告宣传的影响市场经济体制下,商品宣传广告无处不在,通过各种方式影响着人们的消费观念,诱导人们对商品的过度崇拜和迷恋,从而导致拜物教的产生。

3. 社会价值观念的变化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人们的价值观念也在不断发生变化,传统的节俭和朴素的生活方式逐渐被消费观念取代,物质享受成为人们生活的焦点。

1. 弘扬积极的消费观念政府应该加大对积极消费观念的宣传力度,引导人们逐渐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理性消费,杜绝盲目追求,避免过度消费。

2. 完善法律法规加强法律法规的完善,对广告宣传进行监督管理,遏制虚假宣传和夸大宣传,避免对消费者的过度引导和诱惑。

3. 提高人民的消费素质加大对人民的消费素质教育,培养人们对商品的正确认识和消费管理技能,提高人们的消费理性和自控能力,避免盲目消费和过度消费。

马克思商品拜物教的实质及其现实意义

马克思商品拜物教的实质及其现实意义

马克思的商品拜物教理论是他在《资本论》中提出的重要概念之一,它深刻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们对商品的崇拜和对金钱的追逐这一现象。

在本文中,我将依次探讨商品拜物教的实质和现实意义,并共享我个人对这一概念的观点和理解。

1. 商品拜物教的实质商品拜物教是指人们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对商品的崇拜和对金钱的追逐,将商品与人的关系逆转,使人们把自己的社会关系看作是货币关系、商品关系,从而忽略了生产者与被生产物的实际关系。

这种拜物教状况导致了人们对金钱、财富和物质享受的极度迷恋,忽视了人与人之间的实际关系,使社会关系被物质关系所统治。

2. 商品拜物教的现实意义商品拜物教的存在不仅仅是一种社会现象,更是对当前社会核心问题的深刻反思。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商品拜物教导致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被经济价值所替代,使人们追逐物质利益而忽视了道德、情感和人性的重要性。

这种现象削弱了人们的社会责任感和爱心,导致了社会的冷漠和分裂。

3. 个人观点和理解我个人认为,商品拜物教的存在并非完全是社会的错,而是资本主义社会结构和制度的必然产物。

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中,人们在追求财富和物质享受的也应该更加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人性的价值。

只有当我们意识到在追求物质享受的同时也要尊重人的尊严和价值时,才能真正跳出商品拜物教的蛊惑,建立一个更加和谐和美好的社会。

在本文中,我首先对商品拜物教的实质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解释,然后探讨了在现实生活中这一概念的意义和影响。

我也共享了我的个人观点和理解,希望能够引发读者对这一现象的更深入思考,从而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做出自己的努力。

商品拜物教是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现象的深刻观察和批判,它揭示了人们追逐物质财富、忽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现象。

然而,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变革,人们对商品拜物教的认识和理解也在逐渐扩展和深化。

我想进一步探讨商品拜物教的实质。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商品成为了人们生活的核心,他们通过和拥有商品来满足自己的物质需求,而这种对商品的追逐和崇拜,导致了他们忽视了商品背后的生产过程和生产者的付出。

什么是商品拜物教

什么是商品拜物教

什么是商品拜物教:在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中,人与人的社会关系被物与物的关系所掩盖,从而使商品具有一种神秘的属性,似乎它具有决定商品生产者命运的神秘力量。

马克思把商品世界的这种神秘性比喻为拜物教,称之为商品拜物教。

拜物教原始社会中最早的宗教信仰形式之一。

在神灵观念尚未产生以前,一些原始部族把某些特定的物体当作具有超自然能力的活物而加以崇拜。

该词源于葡萄牙文的feitio,原义为手工制品。

15世纪下半叶,葡萄牙人航海到达非洲西部时,用以指当地原始部族所相信并崇拜的具有魔力的符咒或护符。

通常认为,法国历史学家、语言学家德布罗斯于1760年在《论物神崇拜》中首次将拜物教一词用于比较宗教学。

法国哲学家孔德认为一般原始宗教的特点均为拜物教,即将非人的物体赋以人的精神特性。

英国人类学家泰勒则把上述一般特性称为万物有灵论,而认为拜物教是万物有灵论的一种退化的形态,专指信仰并崇拜体现或依附于某种物体或通过某种物体而发生影响的精灵。

拜物教是原始的宗教,起源于古代。

在当时,人们由于生产实践的局限性和科学知识的缺乏,对于自然界的许多事物和现象,如风雨雷电,水火林木,丰歉祸福,无法了解它们的起因、后果和运动规律,往往从宗教世界的幻想中去寻求解释。

人们把某些物神化了,把日、月、水、火、雷、电等自然现象,看作是支配人类命运的神,从而加以崇拜,产生了拜物教。

其实,物并没有支配人类命运的神秘力量,那种所谓神秘力量,是人们自己想象出来的,只是一种人脑的产物。

拜物教崇拜的对象通常包括人体、物体、神像和护身符等四大类。

其中有自然物,如石块、树枝、木片、尸体等,也有人造物,如布片、旧衣服、弓箭之类的武器以及工具等。

这些物体常因原始人认为其有灵性和神秘的超自然力量而成为崇拜对象,借以辟邪求福。

但若崇拜者感到不灵验时,又常将其舍弃或毁坏。

拜物教在古埃及人、希腊人、罗马人中曾广泛流行,至今在某些尚未完全脱离原始状态的居民群落中依然存在。

在文明社会中亦还存在对护身符和“圣物”、“圣人”遗骨的崇敬现象。

马克思商品拜物教理论解析

马克思商品拜物教理论解析

马克思商品拜物教理论解析
马克思的商品拜物教理论是他在《资本论》中提出的重要概念之一,用来解释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中商品的特殊属性和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们对商品的崇拜和追求。

根据马克思的理论,商品具有两重性:它既是有形的物质产品,又是一种价值的象征。

商品的有用价值是指它们能够满足人们的需求和欲望,而交换价值则是商品在市场交换中的价值。

商品拜物教即是指人们追逐和崇拜交换价值,而忽视了商品的有用价值。

在资本主义经济中,商品的价值是由劳动的社会必要时间决定的。

然而,由于商品的交换价值是通过市场交换来实现的,人们往往只注重商品的价格和市场价值,而忽视了其背后的劳动过程和价值形成。

因此,马克思认为人们容易受到商品的诱惑和欺骗,陷入对商品的迷恋和崇拜,把商品当做实现自己欲望和满足需要的唯一手段。

商品拜物教的理论意义在于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中的一种思维模式和社会现象。

在这种模式下,人们倾向于把商品当作富有无限魅力的神秘物品,通过购买和消费来满足自己的欲望和追求幸福。

然而,马克思同时指出,在这种商品迷信的现象中,人们往往忽视了自身的劳动价值和真正的需要,导致个人和社会的矛盾和不平等加剧。

综上所述,马克思的商品拜物教理论通过解析商品的特殊属性和资本主义社会中对商品的崇拜,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中的一
种思维模式和社会现象。

这一理论提醒人们要清醒认识到商品的本质和背后的劳动价值,从而更好地理解资本主义的运作和改变社会的现实。

中国市场经济体制下对商品拜物教的研究

中国市场经济体制下对商品拜物教的研究

中国市场经济体制下对商品拜物教的研究导言商品拜物教是指人们对商品的过度崇拜和迷恋,将其当作一种神圣的存在而对其进行过度追求和崇拜的现象。

在中国的市场经济体制下,商品拜物教已经成为了一个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

本文将从社会心理学、经济学和文化学的角度对中国市场经济体制下对商品拜物教进行研究,并探讨其根源和影响。

一、市场经济背景下的商品拜物教现象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商品经济日益繁荣,人们的消费观念和消费习惯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在这样的背景下,商品拜物教现象愈发明显。

人们对于名牌、奢侈品、高档消费品等的追求和崇拜愈发热衷,一些人甚至把消费当成了一种信仰和生活方式。

这种对商品的过度迷恋和追求已经对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商品拜物教的根源分析1. 市场经济的影响市场经济的发展推动了商品生产和流通的不断扩大,消费观念也随之发生了变化。

人们的消费观念由实用主义逐渐演变为虚荣主义,对于外在物质的追求和享受成为了人们生活的重要内容。

市场经济的竞争也加剧了人们对于商品的崇拜和迷恋,竞争压力使人们更加追求外在的奢华和豪华。

2. 媒体和广告的影响随着媒体和广告的不断发展,对商品的宣传和推广也日益炽热,消费者在媒体和广告的大肆渲染下对商品的迷恋和崇拜进一步加剧。

广告中所呈现的奢华、美丽、时尚等元素,往往会引起消费者的极大兴趣和购买欲望,从而加深了对商品的拜物教情结。

3. 社会价值观的变革随着社会的变革,人们的价值观念也发生了变化。

物质享受和拜金主义逐渐成为了社会主流价值观念,人们开始将物质财富作为成功和幸福的象征,并以此为目标不断努力和追求。

这种价值观的变革也让人们更加倾向于对商品进行拜物教式的追求和崇拜。

1. 消费过度商品拜物教使得人们对物质的追求变得过度,消费行为也因此变得不可控制,导致了消费过度的问题。

人们为了追求名牌、奢侈品等而不顾一切,导致消费过度的现象日益严重,从而对个人的经济状况和家庭的生活造成了负面影响。

科学地理解和对待商品拜物教

科学地理解和对待商品拜物教

科学地理解和对待商品拜物教摘要:商品拜物教是指商品内在的劳动社会性质表现为劳动产品的物的性质,物与物的关系反过来掩盖并支配人与人的关系,最终使人们拜倒在商品的脚下。

商品世界的拜物教来源于私人劳动的二重社会性质。

商品形式把人们本身劳动的社会性质反映成为劳动产品的物的性质。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依然存在商品拜物教现象。

必须科学地理解和对待商品拜物教,努力消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商品拜物教现象。

关键词:商品拜物教,市场经济,马克思一、什么是商品拜物教马克思指出,商品是“一种很古怪的东西,充满形而上学的微妙和神学的怪诞”1。

即商品充满神秘性,这种神秘性就是,劳动者的劳动产品不受劳动者支配,反而劳动产品支配着劳动者,主体和客体颠倒。

马克思将此与宗教相比,称之为“商品拜物教”。

“在那里,人脑的产物表现为富有生命的、彼此发生关系并同人发生关系的独立存在的东西。

在商品世界里,人手的产物也是这样。

我把这叫做拜物教。

劳动产品一旦作为商品来生产,就带上拜物教性质,因此拜物教是同商品生产分不开的”2。

在商品世界中,人崇拜人手的产物——商品,认为商品能决定自己的命运。

商品从一个普通的可以感觉的物变成了一个可感觉而又超感觉的东西了,于是就出现了商品拜物教。

此外,一旦劳动产品转化为商品,商品谜一样的性质就产生了:商品内在的劳动社会性质表现为劳动产品本身的物的性质,表现为物的天然属性;于是,物与物的关系反过来掩盖人与人的关系,支配人与人的关系,最终使人们拜倒在商品的脚下,人手的产物反过来支配人、奴役人,这就是商品拜物教的基本含义。

1马克思:《资本论》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1:88二、商品拜物教的来源马克思认为,商品的神秘性质即商品拜物教不是来源于商品的使用价值,因为商品是用来交换,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从使用价值来说,不论是从它用来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角度,还是它是劳动产品的角度,都不过是人们具体的、有用的劳动的结果,没什么神秘的地方;商品的神秘性也不是来源于价值规定的内容,商品作为一般人类劳动的凝结,在质上,是人类劳动力的耗费,在量上,以这种耗费的持续时间或劳动量来计量,劳动的量可以十分明显地同劳动的质区别开来,因而也没什么神秘的地方。

商品拜物教

商品拜物教

浅析马克思商品拜物教摘要:马克思商品拜物教理论的思想是深刻的,它揭示价值的本质是人们之间关系的观点,为后人对价值的研究乃至经济理论的研究提供了无限的空间。

该理论的基本思想对我们经济和社会发展有重大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商品;拜物教;价值;所谓拜物教即是指人们把某种物体当作神来崇拜的一种宗教迷信。

马克思将商品以物的形式掩盖了人们之间的一定的生产关系叫做商品拜物教。

一、商品拜物教理论(1)商品拜物教的秘密。

商品拜物教是指人们对商品的崇拜。

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

就商品是使用价值来说,不论从它靠自己的属性来满足人的需要这个角度来考察,或者从它作为人类劳动的产品才具有这些属性这个角度来考察,它都没有什么神秘的地方。

也就是说,商品的使用价值在它本身的形成过程中,仍然是一个可以感觉的物,并没有变成一个可感觉而又超感觉的物。

所以商品的神秘性质并不是来源于商品的使用价值。

马克思又从商品的价值方面对这种神秘性进行了探讨。

同样,从商品的价值规定内容来看,一方面,在商品生产过程中都包含着人类不同形式的劳动耗费。

另一方面,在商品生产过程中都花费了劳动时间并付出了一定的劳动量。

由此看来,显然在商品价值规定的内容上商品也不具有神秘性。

(2)商品拜物教产生的根源。

商品拜物教同商品生产分不开,那么商品拜物教思想的根源就和生产商品的劳动所特有的社会性质分不开。

因为在商品生产过程中,商品是彼此独立的私人劳动的产品。

生产者只有通过交换他们的劳动产品才发生社会接触,所以,他们的私人劳动的独特的社会性质也只有在这种交换中才表现出来。

换句话说,私人劳动在事实上证实为社会总劳动的一部分,只是由于交换使劳动产品之间、从而使生产者之间发生了关系。

因而人们在自己劳动中的直接的社会关系却在商品社会中表现为物与物之间的关系。

这就是私人劳动的二重性。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进行了回答:一方面,生产者的私人劳动必须作为一定的有用劳动来满足一定的社会需要,从而证明它们是总劳动的一部分,是自然形成的社会分工体系的一部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科学地理解和对待商品拜物教
一、对商品拜物教的科学理解
在《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章中,马克思谈到了商品拜物教的问题。

马克思所说的商品拜物教是这样一种现象,即在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中,人与人的经济关系表现为物与物之间的关系,并为物与物之间的关系所掩盖,从而使商品具有一种神秘的属性,具有一种支配商品生产者的神秘力量,不是商品生产者支配商品经济的运动,而是商品经济运动支配着商品生产者。

商品拜物教与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密不可分。

马克思认为,商品拜物是将商品的价值看作是它自身固有的,与生俱来的属性,而不是人们劳动的体现。

在商品拜物时,人和他的劳动通通不见了踪影,人们忘记了商品的价值体现的是人劳动的价值,而首先考虑的是商品自身的价值。

在《资本论》中,马克思认为,商品本身无论是从它通过自己的属性来满足人类需要的角度,还是从作为人类需要的产品的角度来看,都没有神秘的地方。

人就是通过自己的活动,按照对自己有用的方式来改变自然物质的形式。

例如把木头做成桌子,是大家都能够理解的过程,没有任何神秘了言,然而一旦桌子作为商品出现,就转换为了一种可感觉而又超感觉的商品问题。

“它不仅用脚站立在地上,而且在其他一切关系上用头倒立着,从它的木脑袋里,生出比它自动跳舞还奇怪得多的狂想。

”马克思用文学化的语言来描述桌子在商品交换关系中的特点。

因此,商品的神秘性并不来源于商品的使用价值,而是有一个从实质到形式的跳跃。

从木头的质量、外形等特性得不到它的神秘性,因此这种神秘性只能来自于其形式本身。

二、正确对待商品拜物教
1、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阶段
商品拜物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阶段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在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都变成了商品之间的关系,物质世界通过似乎独立于它们的客观法则统治人类,人类因此而成为生产机器,变为建构自身生活过程的消极旁观者。

这样以来,物化意识已经渗透到生活的所有领域之中,渗透到了人类主体性之中,它是资本主义社会的意识形态。

所以说,物化首先或主要是指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与人关系或社会关系的物化。

商品拜物教是现代资本主义的一个特有的问题。

2 、批判商品拜物教
在《资本论》中,马克思对“拜物教”进行了批判,在马克思看来,商品作为产品是简单而又平凡的东西,但产品作为商品却成了一种古怪的东西,充满了形而上学的微妙和神学的怪诞。

商品形式在人们面前把人们本身劳动的社会性质反映成劳动产品本身的物的性质,反映成这些物的天然的社会属性,从而把生产者同总劳动的社会关系反映成存在于生产者之外的物与物之间的社会关系。

马克思认为, 资本拜物教出现后, 世界变得更加颠倒。

商品成为资本主义社会中最普遍的物的表现形式,而由此产生的“拜物教”必然会产生以下两种结果:一是物将会被主体化;二是人将被物化。

这种结果是一种颠倒的现象,即一种在现代资本主义经济生活中现实中发生了的人与物、人与人的关系的颠倒。

这种主客颠倒的秘密在于“人本身的劳动的异化”。

在这种异化过程中,资本家感到“绝对的满足”,而工人感到的是“被奴役”。

因为“劳动时间就会起双重作用。

劳动时间的社会的有计划的分配,调节着各种劳动职能同各种需要的适当的比例。

另一方面,劳动时间又是计量生产者个人在共同劳动中所占份额的尺度,因而也是计量生产者个人在共同产品的个人消费部分中所占份额的尺度。

在那里,人们同他们的劳动和劳动产品的社会关系,无论在生产上还是在分配上,都是简单明了的”。

而这一非正常现象,在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随着劳动人们意识水平的提高和社会的发展而消亡。

特别是在到达共产主义社会高级阶段时,那时的生产资料归全社会公有,广大劳动者成为生产的主人,社会生产就将有计划地发展、劳动产品也将不再表现为商品,到那时,商品生产就会完全消亡,人与人的社会关系不再被物与物的关系所掩盖,商品拜物教将最终消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