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药根腐病
山药病害最新研究进展

生物灾害科学 2014, 37(1): 74-78 Biological Disaster Science, V ol. 37, No. 1, 2014 swzhkx@ DOI:10.3969/j.issn.2095-3704.2014.01.014山药病害最新研究进展黄婷1,蒋军喜1*,余国庆2,熊爱芳2,王园秀3(1. 江西农业大学农学院,江西南昌 330045;2. 江西省瑞昌农业局,江西瑞昌 332200;3. 江西农业大学生物科学与工程学院,江西南昌 330045)摘要:山药是一种颇具食用和药用保健价值的蔬菜作物,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大有发展前途。
近年来,随着山药种植面积的不断扩大,其病害发生也随之加重,其中包括真菌病害、细菌病害以及病毒病害等,而这些病害的发生在雨水多的季节尤为突出,其为害程度也随之加重,严重制约着山药的发展。
通过对山药病害发生种类、为害症状、病原、病害发生流行规律及防治方法等方面对山药病害进行综述,指出了山药病害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未来的研究方向,以期为山药病害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山药;病害;研究进展中图分类号:S763.3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3704(2014)01-0074-05Latest Advance in Researches on Dioscorea opposite Thunb DiseasesHUANG Ting1, JIANG Jun-xi1*, YU Guo-qing2, XIONG Ai-fang2, WANG Yuan-xiu3(1. College of Agronomy, Jiangx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Nanchang 330045, China; 2. Agricultural Bureau of Ruichang County, Ruichang 332200, China; 3. College of Biology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JiangxiAgricultural University, Nanchang 330045, China)Abstract: Dioscorea opposite Thunb, having high medicinal and edible values, is a promising vegetable crop. In recent years, as the planting area of Dioscorea opposite Thunb increased, its diseases became more and more serious. In this paper, the research progress of Dioscorea opposite Thunb diseases was reviewed from their symptoms, pathogens, occurrence regularities and controls, so as to provide references for further study on the diseases of Dioscorea opposite Thunb.Key words: Dioscorea opposite Thunb; diseases; research advance山药(Dioscorea opposite Thunb),也称薯蓣、淮山药、山芋,为薯蓣科薯蓣属多年生缠绕藤本植物,以块茎作蔬菜食用。
麻山药病害

麻山药病害
多使用秸秆肥或生物有机肥,贮藏期腐烂病1、麻山药根结线虫病
2、麻山药根腐线虫病
3、山药镰刀菌根腐病
4、糊头病(疮痂病)
5、麻山药镰孢褐腐病
6、畸形麻山药
病害综合防治
1.优选种薯——药剂浸种:栽种前用噻霉酮100倍、鲁虹种伴350倍液浸泡种薯15分钟。
2.沟施萎菌净——防治地下病害:用萎菌净(枯草芽胞杆菌)可湿性粉剂拌种或沟施,增加根际拮抗菌的数量,能有效保护山药主根免受枯萎菌等有害病菌的侵染。
在播种沟里放好种薯后将萎菌净均匀撒入播种沟,用量为每亩用1kg。
3.架材消毒:用碱式硫酸铜、络氨铜、噻霉酮300--500倍液对架材进行消毒后,再插架。
4.甩秧上架后发病前,时间在6月中下旬,喷第一遍药,用达科宁、噻霉酮、代森锰锌、安泰生,这是防治地上部病害的关键,必须要做。
这些药剂杀菌谱广。
是非常好的保护性杀菌剂。
5.从6月下旬开始,无病田继续使用代森锰锌、噻霉酮、安泰生,每隔10—15天喷一次。
发病田可用治疗效果较好的药剂,要选择内吸性好的药剂,最好具有上下传导性。
推荐大家使用氟硅唑、苯醚甲环唑(25%真高、10%世高)等等。
6、在用杀菌剂防治病害的同时,加入回生露500倍液,或者钙伽力500倍液,可增加药效,补充微量元素。
如果根结线虫严重的地块,建议用阿维菌素或灭线磷一类的杀线虫的颗粒剂随肥料施入。
山药两种病,危害很严重!怎么防治

山药两种病,危害很严重!怎么防治山药种植管理中,有两种病害要注意防治,一是根茎腐病,二是白锈病,这两种病对山药正常生长会产生严重危害,防治不好会造成山药枯死,减产绝收。
怎么防治呢?一、山药根茎腐病山药根茎腐病发病初期是在藤蔓基部形成褐色不规则的斑点,继而斑点扩大形成深褐色的长形病斑,病斑中部凹陷,严重时藤蔓的基部干缩,导致茎蔓枯死。
病斑的表面常有不明显的淡褐色丝状霉。
块茎发病常在顶芽附近形成褐色不规则形的病斑,若是根系发病,可造成根系死亡。
山药根腐病的病菌可以在土壤中存活2~3年,通过土壤、雨水和施用带病菌的肥料传播。
高温高湿条件下容易发病,干旱时发病轻,重茬地、田间积水时发病重。
防治方法:收获时彻底收集病残物及早烧毁。
实行轮作,避免连作。
发病初期用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50%福美双粉剂500~600倍液喷雾防治。
隔7~20天喷1次,连续防治2~3次。
二、山药白锈病山药白锈病主要为害叶片。
最初会在叶背面出现稍隆起的白色近圆形至不规则形疱斑,即孢子堆。
其表面略有光泽,有的一张叶片上疱斑多达几十个,成熟的疱斑表皮破裂,散出白色粉末状物,即病菌孢子囊。
在叶正面则显现黄绿色边缘不明晰的不规则斑,有时交链孢菌在其上腐生,致病斑转呈黑色。
种株的花梗和花器受害,致畸形弯曲肥大,其肉质茎也出现乳白色疱状斑,成为本病重要特征。
此病除为害白菜、萝卜外,还侵染芥菜类、根菜类等十字花科蔬菜。
在温暖地区,寄主全年存在,病菌可以孢子囊借气流传播,完成其周年循环。
白锈菌在0℃~25℃均可萌发,潜育期7~10天。
故此病多在纬度或海拔高的地区和低温年份发病菌重,如内蒙古、吉林、云南此病有上升趋势,在广东一带如遇冬春寒雨天气,本病为害有时也很严重。
在这些地区如低温多雨,昼夜温差大露水重,连作或偏施氮肥,植株过密,通风好及地势低排水不良田块发病重。
防治方法:与非十字花科蔬菜进行隔年轮作。
蔬菜收获后,清除田间病残体,以减少菌源。
广西淮山根腐线虫病病原鉴定

广西淮山根腐线虫病病原鉴定黄金玲;陆秀红;高淋淋;万宇力;刘志明【摘要】[目的]明确广西淮山根腐线虫病病原种类,为生产上淮山根腐线虫病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从广西淮山主产区采集有病斑的淮山块茎,连同根际土壤一起带回实验室;通过直接浸泡分离法和改良贝曼漏斗法分离线虫,应用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对分离获得的线虫进行种类鉴定.[结果]从淮山病薯和病土中分离到一种线虫,其块茎虫口密度最高达704头/cm2.线虫虫体蠕虫形,较为短粗,唇区低平,口针粗而短,基部球宽,圆形;食道腺覆盖肠腹面,中食道球十分显著,卵圆形;雌虫阴门横裂,位于虫体后端,确定为短体线虫属.分离的线虫与咖啡短体线虫的28S rDNA序列同源性最高,与两个已知的咖啡短体线虫在系统发育树上形成一个分支,验证可信度均达97%.[结论]经形态学结合分子生物学分析鉴定,确定危害广西淮山的根腐线虫为咖啡短体线虫(Pratylenchuscoffeae).【期刊名称】《南方农业学报》【年(卷),期】2015(046)011【总页数】4页(P1990-1993)【关键词】淮山;根腐病;鉴定;广西【作者】黄金玲;陆秀红;高淋淋;万宇力;刘志明【作者单位】广西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南宁530007;广西作物病虫害生物学重点实验室,南宁530007;广西大学农学院,南宁530005;广西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南宁530007;广西作物病虫害生物学重点实验室,南宁530007;广西大学农学院,南宁530005;广西大学农学院,南宁530005;广西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南宁530007;广西作物病虫害生物学重点实验室,南宁530007;广西大学农学院,南宁53000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435.11【研究意义】淮山俗称山药,是薯蓣科植物的根茎,可药、菜两用,目前广西种植面积约4万ha,但随着淮山种植面积的逐步扩大,生产上普遍出现淮山根腐病,给淮山产业造成较大损失。
怀山药常见病虫害及其防治

怀山药常见病虫害及其防治怀山药是一种常见的中药材,具有滋阴补肾、益气健脾、润肺止咳的功效,被广泛应用于中医药领域。
在怀山药的种植过程中,常常会遇到各种病虫害的侵袭,严重影响着其产量和质量。
对怀山药的常见病虫害及其防治方法进行深入了解是非常必要的。
1. 白粉病白粉病是怀山药常见的病害之一,其症状表现为叶片上出现白色粉末状物质,严重时会导致叶片枯黄、干枯。
白粉病的发生主要是由于湿度大、温度高、通风不良等因素所致。
防治方法:(1)及时清除病害部位,避免病害扩散。
(2)改善栽培环境,保持通风良好,避免水分过多。
(3)喷洒专用的杀菌剂,如硫磺粉等,进行病害防治。
2. 根腐病根腐病是怀山药常见的根部病害,其主要症状为根部腐烂,出现黑色腐烂斑点,严重时会导致植株死亡。
根腐病的发生主要是由于土壤湿度过大、排水不畅导致根部缺氧。
防治方法:(1)改善土壤排水情况,保持土壤适度湿润。
(2)使用含铜离子的杀菌剂进行浇灌,如铜氢氧化混悬液等。
(3)进行轮作栽培,避免连作带来的根腐病发生。
3. 蚜虫蚜虫是怀山药常见的害虫之一,其主要危害怀山药的叶片,导致植株生长发育不良,叶片卷曲、变形。
蚜虫的繁殖期通常在春夏季节,繁殖速度较快。
防治方法:(1)物理防治,可通过喷水、刷洗等方式清除蚜虫。
(2)使用生物防治手段,引入天敌,如瓢虫、蚜虫寄生蜂等进行防治。
(3)喷洒高效、低毒的杀虫剂,如菊酯类杀虫剂等。
4. 菌核斑病二、怀山药病虫害的综合防治措施1. 合理施肥合理施肥是预防怀山药病虫害的重要措施之一。
科学施肥可以增强怀山药植株的自身免疫能力,提高植株的抗病虫能力,降低病虫害的发生概率。
2. 优良品种的选择选择抗病虫性强、适应性广的怀山药优良品种进行种植,可以有效降低病虫害的发生率,提高产量和质量。
3. 土壤消毒在种植前对土壤进行消毒处理,可以有效杀灭土壤中的病原微生物和虫卵,降低病虫害的发生概率。
4. 种植密度和间作栽培合理控制怀山药的种植密度和进行间作栽培,可以有效改善通风情况,降低湿度,减少病虫害的发生。
铁棍山药要如何种植后期如何管理

山药蓟马
成虫和若虫均能危害山药叶片和 茎秆,导致叶片出现黄色或白色 斑点。防治方法:用50%辛硫磷 乳油1000倍液喷雾防治,同时用 90%敌百虫晶体1000倍液喷杀成 虫。
用药安全及注意事项
按照农药使用说明正确配制和使用农药,不 得随意增加用药量和改变用药方式。
施药后要及时清理现场,妥善处理残留农药 和废弃物。
铁棍山药种植与管理
2023-11-06
contents
目录
• 种植前期准备 • 种植阶段 • 生长阶段管理 • 病虫害防治 • 收获与储存 • 经济效益与市场前景
01
种植前期准备
土地选择
土壤质地
选择土层深厚、疏松且排水性 好的沙质土壤,以便于铁棍山
药的根系生长。
土壤酸碱度
铁棍山药适宜在微酸性的土壤中 生长,pH值最好在6.0-7.0之间。
06
经济效益与市场前景
市场价格及走势分析
价格趋势
近年来,铁棍山药的市场价格呈现稳步上升的趋势,尤其在冬季,市场对铁棍山药的需求量较大,价格相对较 高。
影响因素
市场价格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气候变化、种植面积、产量等。此外,铁棍山药的品质、规格、销售渠道等 也会对其价格产生影响。
种植效益与风险评估
山药褐斑病
叶片出现黄褐色斑点,严重时导致叶片脱落。防治方法:合理密植,增加田间通风透光,及时清除病残叶,用75%百菌清 可湿性粉剂600倍液喷雾防治。
山药根腐病
根部皮层出现褐色水渍状斑,逐渐扩大,最终导致根部腐烂。防治方法:选择无病种薯,加强土壤消毒,用50%多菌灵可 湿性粉剂1000倍液灌根防治。
除草
及时清除铁棍山药田间的杂草,以减少养分消耗和病虫害滋生 。
山药常见病

一、山药斑纹病症状:主要危害山药的叶片和蔓。
开始在叶片上出现黄白色边缘不明显的病斑,逐渐扩大形成不规则或多角形的褐色病斑,大小2-5毫米,中间淡褐色,散生黑色小点,严重时病斑融合,可导致叶片穿孔或枯死。
多在高温多雨季节发生,氮肥施用过多也容易发病。
传播途径及发病条件:斑纹病是由半知菌类真菌薯芋柱盘孢引起的。
该病菌以分生孢子子盘和菌丝体在播病残体上越冬,第二年条件适宜时,病残体上的病菌就会形成分生孢子,随风雨传播,在植株的下部叶片首先发病,形成初次侵染。
当病原菌侵入茎叶后,菌丝在茎叶组织中细胞间生长,在皮下形成分生孢子盘和分生孢子,分生孢子成熟后会突破茎叶的表皮,当遇到适宜的湿度和温度,经过1~2d的潜伏,分生孢子就可以萌发再次侵染,使病害蔓延。
山药斑纹病发病的适宜温度为25~32℃,所以高温多雨季节易发病,以7月中旬到8月中旬发病最重,可以延续到收获前。
斑纹病的发病与氮肥施用量有关,氮肥过多时容易发病。
山药斑纹病防治方法(1)发病地块实行2年以上的轮作。
(2)收获后清除病残体,集中烧毁,并深翻土壤。
(3)采用高支架管理,合理密植,改善田间小气候。
(4)加强田间管理,适时中耕除草,松土排渍;合理施肥,以腐熟的有机肥为主,适当增施磷钾肥,少施氮肥,培育壮苗,增强植株抗病性。
(5)播种前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浸种。
(6)出苗后喷洒1:1:50的波尔多液预防,每10天一次连喷2-3次。
(7)发病初期用58%甲霜灵锰锌可湿性分剂500倍液、68%金雷多米尔水分散粒剂1000倍液、80%炭疽福美可湿性粉剂800倍液、50%翠贝干悬浮剂3000倍液、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50%扑海因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50%施保功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25%火把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等,上述药剂与天达2116混配交替使用,7-10天一次,连喷2-3次,喷后遇雨及时补喷,收获前10天停止用药,效果更佳。
文冠果丰产栽培技术

212021.4文冠果丰产栽培技术刘丽华(建平县深井镇林业站,辽宁 建平 122400)摘要:近年来,文冠果作为一种生物能源植物,其重视程度越来越高,栽培面积逐年增加。
本文以文冠果为研究对象,从建园、栽培和病虫害防治方面对文冠果丰产技术进行概述,为地区林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持。
关键词:文冠果;栽培;丰产1 建园1.1 园地选择由于文冠果喜光、不耐涝等特性,建园时应选在向阳、地势高、土层深厚、土壤肥沃的梯田或缓坡地(不超过25度坡),向阳的陡坡虽也可种植文冠果,但不易进行水肥管理,影响其产量。
文冠果对土地的适应性较强,能在多种土壤类型下正常生长,但不适合种于红胶泥土壤。
土壤含盐量不可过高,否则影响成活率和产量。
1.2 种植密度合理安排种植密度是保证文冠果丰产的重要因素。
种植早期可进行适度密植,株行距控制在(1.5~2米)×(3~4米)的范围内,每亩地种植量在100株左右。
采用先密后稀的计划栽植方式,根据冠幅大小和结实数量及时调整栽培密度。
2 栽培技术2.1 整地为疏松土壤,促进文冠果幼苗成活和茁壮成长,需要在种植前提前一年进行整地,时间一般选择在雨季。
主要采用挖沟或穴的方式进行整地,即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挖宽度0.5~1米、深度0.5~0.7米的水平沟、带状沟或地穴。
挖好后,用上层熟土进行回填,并及时追施一定量基肥或填入草灌植物进行分层压青。
机械深翻整地的深度应在0.3米左右,且在辽西干旱地区不可进行春翻,防止失墒。
文冠果栽种三四年后,由于根系生长需要,也应进行深翻扩穴,时间通常选择在采果后至上冻前,深翻时应注意避免伤害粗壮的根系,且要用表层土进行回填,并及时灌溉。
2.2 定植选择根系长度超过20厘米,有6根以上侧根,且侧根直径不低于3毫米、长度超过18厘米的Ⅰ级健壮苗木进行栽植,栽植时间一般选在春季4月初,秋季栽植的成活率相对较低。
栽植前的苗木要做好全程保水处理,定植的栽植穴要根据苗木的大小确定,通常规格为穴径、深各60厘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山药根腐病山药根腐病主要为害山药地下茎块,茎块受害首先出现水渍状小斑点或黄褐色坏死,逐渐发展成深褐色病斑,高温多雨季节病害发展迅速,发生茎块内部腐烂。
有时病部表面产生白色至粉红色霉状物,发病植株叶色不正,叶脉附近褪绿或叶缘坏死,带菌块茎储藏时容易腐烂。
7—8月时段,山药作物已分行,田间通风、透光条件降低,加之那段时间焦作地区雨量偏多,更适合病害的发生。
首先,要预防为主。
一注意轮作,山药要与玉米、小麦、萝卜、西瓜等作物3年轮作1次。
常年栽培山药的老区,应1年轮作1次,有条件可实行水旱轮作;二要认真整田。
选择地势高、湿度低、肥沃疏松土壤播种。
秋季整地时,将遗留地表的病残体翻入土中。
同时要利用自然条件,初冬季翻耕土壤、冬季冰冻、春季日晒,使部分病原物失去活力;三清除田间残体。
山药收获时,尽可能将遗留病残体、杂草、腐烂茎集中烧毁,或带出田外深埋,减少田间病原物;四要适当密植,加强整枝,改善通透;五要注意排水。
春夏季注意排水,降低田间湿度;六要增施腐熟有机肥,有效增加土壤的通透、疏松,减少根腐病。
其次,化学防治要早。
一是茎块要化学处理。
可用50%多菌灵粉剂1000倍液或50%恶霉灵1000倍液,将块茎在药液中浸泡20分钟,外理时可结合杀线虫剂一同浸泡。
二是植株喷药和灌根。
雨季前及雨季对茎蔓基部喷药。
用90%疫霜灵600倍或58%甲霜灵锰锌600—800倍液,也可用90%疫霜灵+细菌一号水剂(1支)600倍液喷雾,可预防疫病的发生。
根腐病在病害发生初期,用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喷洒或灌根。
也可用2.5适乐时悬浮剂1500倍液灌根,每株灌50毫升。
疫病、根腐病混合发生的地块,要轮换使用以上药剂。
山药收获前1个月,切忌用药,以防止对块茎的农药污染。
化学防治时要用高效、低残留、低毒安全的农药。
2药用植物山药红斑病症状山药红斑病是由线虫引起的病害。
生长期间染病,影响块茎发育,块茎小、重量轻。
线虫主要侵染地下块茎,初在块茎上形成红褐色近圆形至不规则形稍凹陷的斑点,单个病斑小,大小2—4mm;发病重的块茎上,病斑密集,互相融合,形成大片暗褐色斑块,表面具细龟纹,病斑深约2—3mm,最深为1cm以上,致病组织呈褐色干腐状。
病原 Pratylenchus dioscoreae sp.nov.称薯蓣短体线虫,是短体线虫属一新种,属植物寄生线虫。
薯蓣短体线虫头部具两个环纹,侧带处有6—8条侧线,雌虫受精囊大而圆,身体平均长度为695.5μm,口针平均长度为18.3μm,尾部指状,尾端通常平滑。
因此,不同于短体属现有的其他种。
薯蓣短体线虫和短小短体线虫尸Pratylechus brachyurus、咖啡短体线虫尸.coffeae及钝尾短体线虫P.obtusicaudatus 相似。
和短小短体线虫的区别在于身体较长,短小短体.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薯蓣短体线虫可在土壤中存活3年以上,种秧(病芦头)、病残体、病田土壤是传病的主要途径,圆豆不传病。
薯蓣短体线虫生活史极不整齐,经常可查到各个虫态,年约生2代,只侵染薯蓣,当6月上旬新块茎开始形成,线虫即可侵染,随后,侵染陆续增加,直至收获。
块茎从芦头至40cm以上处均可受害,以0一20cm处病斑较多。
防治方法 (1)与小麦、玉米、甘薯、马铃薯、棉花、烟草、辣椒、茄子、番茄、芥菜、萝卜、胡萝卜、西瓜、板蓝根、紫菀、黄花、北沙参、白术、苋菜、马齿苋等不被侵染的作物实行3年以上轮作。
(2)结合轮作用0.1%一0.3%TMK浸病种秧24小时,防病效果达95%以上;在用病种秧和重茬种植情况下,播前每667m’沟施15%TMK颗粒剂2kg,防效75%。
(3)无病田繁殖无病种秧,或用TMK处理种秧,并配合轮作和施用无病肥料等综合防病措施。
3山药白涩病山药白涩病,又称山药斑纹病。
〔病原菌学名〕Cylindrosporium dioscoreae Miyabe et lto〔寄主作物〕山药。
〔病害诊断〕主要为害叶片,也可为害茎蔓。
叶片发病,多是先从植株下部叶片先发病,逐渐向上部叶片发展。
初时在叶片上产生边缘不明显的黄白色小斑点,扩展后因受叶脉限制,病斑呈多角形至不规则形,直径2~5毫米,边缘变褐稍隆,中间浅褐色,散生许多小黑点。
发生严重时,病斑汇合,致使叶片穿孔或枯死。
致病菌为薯芋柱盘孢。
病菌分生孢子盘叶两面生,聚生或散生,初埋生,黑褐色,后突出表皮而上部呈白色至黄白色,分生孢子梗长圆柱形,不分枝,直或微弯,单胞无色,分生孢子针状,二端较圆或一端较尖,直或稍弯,无色,具1~3个隔膜。
〔发病规律〕病菌以分生孢子座或菌丝体在病残体上越冬。
翌年越冬菌产生分生孢子引起田间发病。
发病后又产生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遇适宜温湿度条件分生孢子即可萌发进行再侵染,潜育期仅1~2天。
病害再侵染频繁,病情扩展较快。
病菌喜高温高湿条件,多7、8月份发病,是连续阴雨,田间湿度大,病害严重。
〔防治措施〕(1)选地势较高燥,土质肥沃地块种植。
要深翻地,精细整地。
(2)实行轮作,避免连作。
(3)施足腐熟的粪肥,氮、磷、钾肥合理配合施用。
合理灌水,雨后排除田间积水。
(4)发病初期,摘除病叶。
收获后彻底清除田间病残,集中烧毁或深埋。
(5)发病初期及时喷布药剂防治,药剂可选用77%可杀得微粒粉剂600倍液,或30%绿得保悬浮剂500倍液,或47%加瑞农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65%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80%新万可湿性粉剂600倍液。
4山药炭疽病【症状特征】:主要危害叶片及藤茎。
叶片病斑从叶尖或叶缘开始产生暗绿色水渍状小斑点,以后扩大为褐色至黑褐色圆形至椭圆形或不定形的大斑,病斑中间为灰褐至灰白色,有轮纹,有黑色小粒点。
藤茎上病斑黑褐色,略凹陷,危害严重时叶片早落,藤茎枯死。
【发病规律】:真菌引起的病害。
病菌主要在病组织内越冬,借风雨传播,高温多雨发病重。
【防治方法】:(1)发病地块实行2年以上的轮作。
(2)收获后清除病残体,集中烧毁,并深翻土壤。
(3)采用高支架管理,合理密植,改善田间小气候。
(4)加强田间管理,适时中耕除草,松土排渍;合理施肥,以腐熟的有机肥为主,适当增施磷钾肥,少施氮肥,培育壮苗,增强植株抗病性。
(5)播种前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浸种。
(6)出苗后喷洒1:1:50的波尔多液预防,每10天一次连喷2-3次。
(7)发病初期用58%甲霜灵可湿性剂500倍液、80%炭疽福美可湿性粉剂800倍液、50%翠贝干悬浮剂3000倍液、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等,7-10天一次,连喷2-3次,喷后遇雨及时补喷,收获前10天停止用药,效果更佳。
5山药斑枯病一、病原Setoria dioscoreae薯损壳针孢。
属于半知菌类真葡。
分生孢子器球形至近球形,优于叶面,散生或聚生,突破表皮外露,器壁膜暗褐色,大小90—144微米,分生孢子倒棍棒状,近圆样形,正百或略弯曲,宽窄不一,无色,透明,具隔膜2一间个,基邯钝圆形,顶端较钝,大小60—70X4~6微米。
二、症状主要为害叶片,发病初期叶面上生褐色小点,G病斑畏多角形货不规则形,大小6—10毫米,中央褐色,边缘暗褐色,上生黑色小粒点,即病菌分生孢子器。
病情严重时,分生孢子器释放出的分化孢子借风雨传播,进行初侵染和多次在侵染,使病毒不断扩展。
滋病苗期和秋季发年较普遍。
三、防治方法(1)选用早白薯、鹤颈薯、黎洞薯、红肉薯等耐涝品种,可减轻发病。
(2)常发地或重病地避免连作,注意加强水肥管理。
施用酵素菌沤制的堆肥或腐熟的在机肥,采用配方施肥技术,适当增施磷钾肥,避免偏施过施氮肥,做到高畦深沟,清污排渍,改善植地通透性。
(3)发病初期开始喷洒25扒炭特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60%炭必灾可湿性粉剂600倍液、27%铜高尚悬浮剂600倍液、30%氧氯化铜悬浮剂600倍液加70%甲基硫菌荧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U00倍液加75%达科宁(百菌清)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50%复方硫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40%多·硫悬浮剂(灭病威)500倍液、25%使百克乳油l300倍液、60%防霉在超微可湿性粉剂800倍液,连续防治2一3次。
6山药斑纹病病原称薯芋柱盘孢,属半知菌类真菌。
分生孢子盘生于叶两面,初埋生,聚生或散生,大小200—250微米;分生孢子梗线性长圆柱状,无色,单胞,正直或略弯不分校,大小20—25X2.56—3微米。
症状又称山涩病,薯损柱盘孢褐疏病。
主要为害叶片和蔓,植株下部分叶片先发病,初生黄白色边缘不明显的病斑,后扩大,因受叶脉限制,呈不规则形或多边形,大小2—5毫米,后期病斑四周略突出,中间浅褐色,散生黑色小粒点,即病菌分生孢子盘。
严重的病斑融合,至叶面穿孔货枯死。
二、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病菌一分生孢子座或菌丝在病残体上越冬,成为翌年初侵染源,发病后又产生分生孢子,遇有适宜温室条件,经1—2天潜育,分生孢子即可萌发进行在侵染。
该病一般于7月中旬、下旬开始发生,8月发生重,一直延续到收获。
湿度大、多雨发病重。
三、防治方法1、实行轮作,避免连作。
2、收获后及时清除病残体,几种深埋或烧毁,减少初侵染源。
3、提倡施用酵素菌沤制的堆肥。
4、从六月初开始喷洒30%碱式硫酸铜悬浮剂400—500倍液或1:1:200—300倍式波尔多液、53.8%可杀得2000悬浮剂1000倍液、50%福美双粉剂500~600倍液,隔七至十天一次,连续防治两到三次。
7山药镰刀菌枯萎病症状山药枯萎病俗称死藤。
主要为害茎基部和地下块根。
初在茎基部出现梭形湿腐状的褐色斑块,后病斑向四周扩展,茎基部整个表皮腐烂,致地上邯叶片逐渐黄化、脱落,藤蔓迅速估死,剖开茎基,病部变褐:块根染病,在皮孔四周产生圆形至不规则形暗褐色病斑,皮孔上的细根及山药块根内部也变褐色,干腐,严重的整个山药变细变褐。
贮藏期该病可继续扩展。
病原Fusarium oxysporum称山药尖镰饱,属半知菌类真菌。
在石竹叶培养基上,气生菌丝茂盛,菌丛反面无色,絮状,小分生饱子数量多,生在单茁瓶梗或较短的分生饱子梗上,肾形、椭圆形至圆筒形,大小4一7X2.5一4微米;大分生饱子纺锤形或镰刀形,两端尖,具3一4个隔膜,个别5个~个隔膜的大小22一40X4一5微米;厚垣饱子球状,具1一2个细胞,顶生或间生,单生或双生,偶串生。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病菌在土壤中存活,条件适宜即有发病可能,湖北6月开始发生,广东、云南7一9月发生,收获后带有病菌的山药及繁殖用的山药尾子,仍可继续发病一直延续到翌年4月下种。
高温阴雨、地势低注、排水不良、施氮过多、土壤偏酸均有利于发病。
该病为害日趋严重,是个潜在的威胁,生产上应予注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