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是”的语法化
指示代词“是”的特质及其发展

指示代词“是”的特质及其发展摘要:作为指示代词,“是”最初指代的是时间,相当于“这时”,后泛化为一个确指代词。
正因为“是”的确指性,它在先秦时期有一系列的特殊用法。
并最终发展成为系词。
当用于判断句的主谓之间复指主语的时候,“是”逐步语法化为近乎强调确认的标记。
当判断句中必须出现“是”,并且“是”的出现不带有任何强调的意味的时候,它就发展成为系词。
关键词:时间;确指;特殊;系词指示代词“是”一般被看做是近指代词。
如:王力先生在《汉语史稿》中就说:“在上古时期,更常见的指示代词是‘此’‘斯’‘是’等。
它们都是近指。
”与典型的近指代词“此”相比,“是”又有一些很特别的地方。
第一,“此”往往可以与典型的远指代词“彼”对举,但是“是”一般不与“彼”对举。
第二,有的时候,“是”被解作“那”反而于文义更为通畅。
如:《经词衍释》卷九:“是,犹夫也,彼也。
论语:是知津矣。
孟子:是亦走也。
左传襄公十年;是实班师。
是皆夫义,彼也。
”第三,一般认为指示代词“是”后来又发展出系词的用法,那么在这么多的指示代词中为何只有“是”能够发展为系词,这是否与它在指示代词上的某种特质有关又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本文拟讨论“是”作为指示代词的特质以及这对于它的语法化的方向的影响。
一、“是”由指示时间到确指代词有些指示代词的字形与它的意义也有密切的联系,如“此”字。
《说文》:“此,止也。
从止从匕,匕,相比次也。
”《说文系传》:“臣锴日:匕,近也,近在此也。
”《徐笺》“止者所以止之处,匕当为声。
”陈年福认为“此”实际上是专为指示代词造的字,以双脚比并停止不走表示就在此之意。
无论“此”的字形是不是为指示代词而造的,“此”作为指示代词,其意义与其字形有着密切的联系是毋庸置疑的。
“是”的指示代词义也可以借助其字形来理解。
《说文》:“是,直也。
从日正。
”段注曰:“十目烛隐则日直,以日为正则曰是。
”“以日为正”也可以引申出指代时间之义。
因为先民的时间经验和时间意识的形成是以对天体运行的认识为基础的。
第一讲 语法化理论概说

第一讲语法化理论概说1.1 理论框架这一部分将简要论述我们所采用的研究方法。
我们的首要任务是从历史事实中归纳规律,揭示汉语语法发展的具体过程。
但是要完成这一任务,必须有一个适合描写汉语语法史的理论框架。
尽管我们认为新近的历史语言学理论−语法化最适合于我们的研究目标,但是该理论的建立主要是基于对印欧语言历史发展的考察,因此不能简单照搬,必须加以修正以适合汉语的情况。
1.1.1 语法化理论凡是对历史语言学感兴趣的读者,一定都会对“语法化”和它的相应英语叫法grammaticalization不陌生。
然而在目前通行的英语辞典中尚见不到grammaticalization这个词条,甚至大部分的语言学辞典也未收录该词条(如Trask 1993)。
要了解该词条的定义只能到有关的历史语言学书中去找。
下面是其中有代表性的一个解释。
语法化研究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历时性的,考察语法形式的来源,特别是它们的具体发展过程。
从这一角度看,语法化是关心一个普通词汇如何演变成一个语法标记,以及一个语法标记的进一步发展。
二是共时性的,基本是把语法化看作一种句法、篇章和语用现象,即语言使用过程中自然形成的各种各样格式。
(Hopper & Traugott 1993:2)现在再让我们看看有关语法化现象的文献。
首先注意到有关现象的人是中国学者。
根据郑殿、麦梅翘(1964),过去一千年来,中国学者一直很注意语言中的“虚化”现象,相对于普通历史语言学中的“语义虚化(semantic bleaching)”或者“语法化”。
一个名叫周伯奇的元代学者已经注意到,很多当时语言中的虚词都是来自实词。
清代涌现出了一批研究虚词的优秀学者和著作,其中有代表性的如王引之和其《经传释词》、袁任印和其《虚字说》等。
在西方历史语言学中,法国学者Meillet于1912年在其具有重要影响的文章《语法形式的演化》中首先使用grammaticalization(语法化)这一术语,用以描写一个词汇形式如何演化成一个语法标记。
言说动词“说”和“说”类话语标记的语法化

言说动词“说”和“说”类话语标记的语法化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言说动词“说”及“说”类话语标记的语法化过程。
通过对汉语历史语料的分析,我们试图揭示“说”如何从一个简单的言说动词逐步演化成为一个具有丰富语用功能的话语标记。
在这个过程中,“说”不仅保留了其原始的言说意义,还发展出了表示提示、强调、转折等多种功能的用法。
本文将从历时和共时的角度,结合语法化理论,对“说”及“说”类话语标记的语法化过程进行深入分析,以期对汉语语法化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路。
本文还将探讨“说”类话语标记在现代汉语中的使用情况,以及它们在口语交际和书面表达中的语用功能,从而揭示言语交际中话语标记的重要性。
二、言说动词“说”的语义和语法特点“说”在汉语中是一个多功能的动词,其语义和语法特点丰富多样。
在语义上,“说”主要表达的是与言语行为相关的概念,包括陈述、表达、讲述、告知等。
它可以表示直接的言语行为,如“他说了一句话”,也可以表示间接的言语行为,如“他说这件事很难办”。
“说”还可以用来表示某种观点或想法,如“他说这个主意不错”。
在语法上,“说”具有高度的灵活性,可以与其他词语和结构组合,形成多种句式和语法结构。
例如,“说”可以带宾语,形成动宾结构,如“他说了一句话”;也可以带补语,形成动补结构,如“他说得很清楚”;还可以与其他动词结合,形成连动结构,如“他走过来说了一句话”。
“说”还可以出现在被动句中,如“这句话被他说了出来”。
除了上述基本的语义和语法特点外,“说”在汉语中还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它可以作为话语标记使用。
作为话语标记的“说”,其语义已经虚化,不再表示具体的言语行为,而是用来标记话语的起始、转换或结束,引导听话者对话语的理解。
例如,在对话中,说话者可能会用“说”来引入一个新的话题或观点,如“听说大家最近很忙?”这里的“说”并不表示具体的言语行为,而是作为一个话语标记,引导听话者注意接下来要说的内容。
“说”作为言说动词,在语义上主要表达与言语行为相关的概念,而在语法上则具有高度的灵活性和多样性。
汉语系词“是”研究综述

汉语系词“是”研究综述作者:于潇来源:《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0年第03期摘要:判断句作为现代汉语句型中特殊的一类,其系词“是”的问题是汉语史研究的热门话题。
本文试图对判断词“是”的语法化研究状况及其重要成果作一个简要的整理,从而进一步促进系词“是”的深入研究,并揭示汉语语法研究的某些发展趋势。
关键词:是;虚化;产生机制中图分类号:H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0)06-0033-02判断句作为现代汉语句型中的特殊一类,其中的系词“是”的问题是汉语史中的热门话题,自1937年王力先生发表《中国文法中的系词》以来,先后有几十篇文章讨论,近年来,语法化,也就是实词虚化为语法标记的过程,受到研究者越来越多的重视。
语法研究学者们运用最近一、二十年发展成熟的语法化理论去分析探究现代汉语众多语法手段产生的历时过程,企图探索语法发展的动因和机制,找到语法发展的原因,并在这方面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
关于系词“是”语法化的研究也在前人探索的基础上取得了新的进展。
本文试图对判断词“是”的语法化研究状况及其重要成果作一个简要的整理,以期揭示汉语语法研究的某些发展趋势。
一、系词“是”的产生时间对判断句中“是”作语法化研究,必定会涉及“作为判断词的‘是’是什么时候产生的”这样的问题。
关于判断词“是”的产生时代,吕叔湘先生说:“是的系词用法出现时代……还没有确定性的结论,有待于继续探讨。
二十年后再看,这个问题还是有诸多的争论。
”综合来看,基本上分为两派,一派是汉代后出派(包括汉代),认为系词是产生于汉代及汉代以后,一派是汉代前出派,认为系词是产生于汉代之前。
汉代后出派:王力先生是最具有代表性的汉代后出派,王力1937最早提出了系词是的产生问题①,他运用历史比较的方法分析了大量的语料,系统的考察了汉语“名句”句法结构的特点和系词的产生及发展过程,指出古代汉语名句的主语和表明语之间不用系词。
语言学纲要名词解释

语言学纲要名词解释1. 语音四要素语音的四要素是指音高、音强、音长和音质。
从声学的角度粗略地说,音高是声音的高低,主要取决于声波基频频率的快慢(也即单位时间内振动周期的多少),音强是人们对声音强弱的感知,主要取决于声波振幅的大小。
音长是声音的长短,主要取决于声波持续的时间,音质是声音的特色,取决于声波中陪音的数量、频率和强度。
2.音素是人类语言从音质角度切分的最小的线性语音单位。
它是从语音的自然属性出发定义的,是针对所有人类语言的,是仅依据音质区别而得出。
如:看(kan)可以划分出“ k、a、n”三个音素。
音素又分为元音音素和辅音音素。
3. 音位音位是某一个具体语言(或方言)中有区别词的语音形式功能的最小的线性语音单位。
它是从语音的社会属性出发定义的,是针对某一种具体语言的,是仅依据有无区别该语言中的词的语音形式之功能(进而也区分了字词的意义)而得出的,它可以是音质上有区别,也可以是音高、音强、音长有区别。
区别词的语音形式也可以粗略的说成“区分意义” 。
如:普通话中“关上啊![kuan ?a ?A],表示韵腹的三个主要元音是三个不同的音素(前a、后a、央A),三者随便替换,也不起语音形式的作用,所以这三个音素可以归为一个音位lai。
4. 音位变体处于互补关系中的相似的音素彼此不对立,即不起区别词的语音形式的作用,我们可以把它们归并到一个音位。
如果他们被归并为一个音位,则处于互补关系中的各个音素就被看成为同一个音位在不同位置上的代表,是同一个音位的不同的变异形式,所以我们把它们叫做音位变体,如:英语中的ipl就包含[p][p?]两个变体。
从来不在相同的语音位置出现的若干音素处于互补关系,不具有区别词的语音形式的功能叫做音位的条件变体。
如普通话中的[a][?][a。
[a]出现在开尾韵韵腹的位置上。
“大[ta]、加[t?ia]”;[?]出现在i 和n的前面(限于开合撮三呼)“爱[??]岸[?n]” ;[a出现在u和?的前面“老[I d?]、亮[li d?]。
永胜话假设连词“是”及其语法化

永胜话假设连词“是”及其语法化摘要:在永胜话中,“是”可以表假设义,本文在描写的基础上,对“是”的语法化进行探讨。
关键词:永胜话;是;假设连词;语法化云南永胜话隶属于北方方言的西南次方言,本文以永胜县城区话为主。
通过调查,发现“是”可表假设义,文章主要对假设义“是”的语法化进行探讨。
一、表假设义的“是”“是”可用于假设复句的句首,引出表假设的条件,还可与表示假设语气的语气词“嘛、家嘛”合用,构成“是……嘛、家嘛”来表示句子的假设关系。
(1)是你来打麻将倒行,别个(其他人)就算了。
(如果你来打麻将可以,其他人就算了)(2)是你瞧得上(看中)我家嘛,二天我俩克(去)扯结婚证算求(算了)。
(3)是老丈人(岳父)敢耍(忽悠)我嘛,老子(我)就揍死他。
二、“是”在使用上的语法化在汉语史研究中,一般认为上古汉语无系词,系词“是”是战国末期从指示代词“是”发展而来,战国晚期以前的古汉语中没有系词。
[1]王力在《古代汉语》中进一步指出:“是”在先秦时主要用作指示代词,汉代以后才逐渐用作判断动词,魏晋以后就用得更加普遍。
这一观点得到学术界如郭锡良、潘允中、周法高等学者的赞同。
冯胜利先生进一步发展了王力的观点,他以四个环节来揭示指示代词“是”发展为判断动词“是”的变化轨迹,得出“系词‘是’是从指示代词‘是’发展来的”的观点。
蒋绍愚先生认为:当指示代词“斯”复指上一个分句,去掉这个“斯”字,对本分句的语义和语法均无影响时,“它的指示代词的意义逐渐减弱,同时‘斯’所处的这种句法地位,又容易使人觉得它的用法和连词‘则’相同,这样,它就逐渐被当做连词来用。
”[2](P224)实际上,当“是”复指上一个分句,去掉它们以后对本分句的语义和语法均无影响时,它也能逐渐地被当作连词来用。
如:《尚书?禹贡》:桑土既蚕,是降丘宅土。
例中的“是”相当于连词“则”。
[3]永胜话中的“是”是虚词,表一个假设意义的连词,但问题是“是”怎么从表判断义演变为表假设义?本文认为原因有:1.句法结构的变化。
“怎么说”的语法化历程

“怎么说”的语法化历程从表示疑问言说义的状中短语到表示方式集合的动词,再到具有承接功能的话语标记和条件连词,“怎么说”经历了一个由实到虚的语法化过程。
本文详细阐述了“怎么说”的语法化进程和语法化机制,并从语法化和语用关系的角度,着重突出了其主观认知性。
标签:怎么说语法化词汇化句法机制认知机制语用机制一、引言《现代汉语八百词》指出,“怎么”可以询问原因,也可以询问方式。
《辞源》中,“说”有“解释、解说、告诉、讲、言论、主张、解释经文的一种体裁”等义项。
按照现代汉语语法的结构分类,“怎么说”可以划分成“怎么+说”两部分,由状语和谓词性中心语组成,其间有修饰关系,是一个状中短语。
这个结构代表了两种语法格式,一种是询问原因的格式,另一种是询问方式的格式,这两种格式具有相互对立的语法特点。
例如:(1)花园射下一只大雁,雁脚上拴着一条绸子,上面写着苏武还活着,你[怎么说]他死了呢?①(2)这孩子真不懂事,[怎么说]他才会明白呢?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思维工具和交际工具。
作为人类社会化的产物,它是同人类社会一同发展的。
本着经济性原则,同时为了加强自身的表达能力,语言在发展的过程中经历了由实到虚的变化,语言的虚化表现为词汇的语法化。
作为状中短语的“怎么说”,也同时发生了词汇化和语法化,成为一个多义形式,具有连词功能和话语标记的功能。
二、“怎么说”的语法化历程(一)“怎么说”的疑问言说义“说”表示“告诉、讲”等义项很早就有了。
例如:(3)夫差将死,使人[说]与子香曰“使死者无知,则已矣,若其有知,吾何面目以见员也。
”遂自杀。
(《国语》)②而对于“怎么”的成型期,学界一般认为是在宋代。
“怎么说”就是将一个疑问代词和一个表言说义的动词结合在一起的状中短语。
最初表示带有疑问语气的言说,其后带宾语。
例如:(4)国泰民安,只可说个兴,[怎么说]个败?(《三宝太监西洋记》)(5)佛爷爷道:“他起先不合助桀为虐,[怎么说]天师枉刀杀他?(同上)在以上两个例句中,“怎么说”都表示询问原因,带有“为什么”的含义。
语法化学说第二版章节梗概

语法化学说第二版章节梗概《语法化学说》第二版共分为10个章节,以下是各章节的梗概:1. 第一章:引言介绍语法化学说的背景和意义。
概述本书的结构和内容。
2. 第二章:语法化学说的基本概念介绍语法化学说的定义、研究范围和主要观点。
阐述语法化现象的分类和特点。
3. 第三章:语法化与词汇化探讨语法化和词汇化的关系,以及两者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分析语法化和词汇化在语言发展中的作用。
4. 第四章:语法化的机制和动因介绍语法化的机制,包括重新分析和语音简化等。
分析语法化的动因,包括认知、语言接触、语言经济性等。
5. 第五章:语法化的特征和规律阐述语法化的特征,如单向性、不可逆性、渐变性等。
探讨语法化的规律,包括共时规律和历时规律。
6. 第六章:汉语的语法化现象分析汉语中常见的语法化现象,如虚词的语法化、词序的语法化等。
探讨汉语语法化与英语语法化的异同。
7. 第七章:跨语言比较与语法化共性比较不同语言的语法化现象,探讨语法化的共性。
分析语言类型学对语法化共性的影响。
8. 第八章:语法化与语言习得探讨语法化对语言习得的影响,包括母语习得和二语习得。
分析语言习得中的关键期和敏感期问题。
9. 第九章:语法化与语言接触分析语言接触对语法化现象的影响,如借词、语言融合等。
探讨语言接触对语言演变的作用。
10. 第十章:总结与展望总结本书的主要观点和研究成果。
对语法化学说的未来发展进行展望。
《语法化学说》第二版从多个角度对语法化学说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对于了解语言的演变和发展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点 , 后再进 行 否认 , 然 这样 语 气缓和 , 照顾 到 了记者 的面子 。 语气 词“ ”“ ”“ ’ 具 有缓 和语 气 的 吧 、呀 、啊 ’ 等
词“ 虽然 ” 尽管 ”例 如 : 和“ , () 8 他便 拿 我作 掩 护 , 虽然说 是 带我 上街 玩 , 其
某 一事 物或 事件 重新 引入 , 为话 题进 行 阐释和 说 作
总 之 , 说 是2所 处 的语 境是“ , “ ’ ’ X 说是z ”Y 前 Y ,对
一
小句 x 作进 一步 的说 明和 阐释 。 2 3 反叙实 标记“ . 说是。 ”
G a l ( 9 z 指 出 , 统 上命 题 可分 为 三种 : o t y 19 ) 传
化 的 动 因和 机 制 。
关键词 :说是 ;传信 ;反 叙实;语 法化 ;主观化
中图分 类号 :H 3 16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83 O1 30 2-5 01O2( 1) - 010 2 0
1. 言 引
() 2 我说他 是 个好 男人 。
学 界 对“ 是 ” 不 同 的 认 识 , 现 代 汉 语 八 百 说 有 《 词 》 为“ 是 ” 习用 语 , 示 转述 别人 的话 。 认 说 是 表 董秀
断动 词“ ” 二 者 之 间 的关 系 是 松 散 的 , 是 , 能够 在 二
者 之 间加入 一些修 饰 性成 分 , 如 : 例
() 1 我说 不是 疙瘩 , 是一 对蛤 蟆在 上 面安 息。
作者 简介 :吕为光 (9 2 , 南开大学文学院2O 级博士研 究生 , 究方向为现代汉语语法 . 18 -) 男, O8 研
“ 叙实性 ” “ 的、 非叙实性 ” 的和“ 反叙实性” 关于 的。 反叙实范畴问题 , 多国内学者进行 了相关研宄, 很 认为 反 叙 实是指 说 话人 心 理存 在一 个预 期 , 个预 这
期 与现 实 情况 相反 。 “说 是 s 就 具 有 反 叙 实 ” (o t a a t v ) 能 , 所在 小 句表 达 的命 题或 c n r f c e 功 i 它
到“ 是。句与后 面 的小句 是转折 关系 , 说 ” 即先承认 某
一
真实情况 告知记 者 , 样他用“ 是t将 话语权 从记 这 说 ”
者那 里转移给 自己, 诉记者 , 的认 识是错 误 的。 告 她
缓 和语 气 功 能 是指 谈 话 入在 转 换 话语 权 的时
观点, 然后 再 对 这一 观 点进 行否 定 , 以“ 是s 所 说 ”
以上详细 介 绍 了“ 是 ” 说 的四种 用法 及 句法 、 语 义差异 , 我们 认为 这 四种用 法之 间 不是 毫无 关 系 但 的 , 是从“ 而 说是 。逐渐 虚化 为“ ” 说是t , 以我 们 还 ”所
() 3 北方兴吃 “ 岁饺 子”有 的先把几枚镍 币 更 。 包进去 , 说是谁先吃着 了, 就能多挣钱。 例 () 3 中说 话 人 获 得“ 先 吃着 了 , 能 多 挣 谁 就
钱 ” 一信 息 , 这 是通 过 别 人转 述 得知 的。 们 可 以通 我 过“ 说 ”“ 说 ” 两 个 词加 以验 证 , 据 说 ” 意 据 、听 这 “ 的 思 是据 别 人 说 , 听说 ” 意 思 是 听人 说 , 者 都表 “ 的 二 示是通 过 间接 手段 获得信 息的 , 说是 2被 它 替换 后 “ ” 句子 的意 义不 发生变 化 。 由于 信 息是 通 过 问接 手 段获 得 的 , 的可 靠程 它 度 比较差 , 以“ 是z前后 可 以 出现 表 不确信 语 气 所 说 ”
凸显 。 文认 为“ 是 。就具 有 传信 功 能 , 表 示 某 本 说 ” 它
一
信 标 记 ;) 叙实 标 记 ;) 3反 4 话语 标 记 。 我们 将 跨层 结
信 息是 通过 问接手 段获 得 的, 例如 :
构 的“ 说是 ” 称为“ 说是。, ” 传信功能的“ 说是 ” 称为
“ 说是 z, ” 反叙 实 功 能 的“ 是 ’ 说 ’ 称为“ 是 。, 说 ” 话语 功
的位置, 对它进行进一步的说明和阐释。 转 换话语 权 是指 说话 人B 使用 一 些手 段将 话 语
权 从其他 说话人 那里转 换给 自己。说是 t就有 这样 “ ”
的功能 , () 例 9 中记者 先提 到“ 足球 是讲 运气 的 ”李 , 霄鹏认 为记 者 的观 点与实 际情 况不 一 致 , 而他 知道 的实 际 情况 是 怎样 的 , 据 合 作 原 则 , 有 必 要将 根 他
述 研 究 虽然 已经 注 意 到“ 是 ” 说 发生 了语 法 化 和 主 观 化 , 是 并 没有 详细 讨 论“ 是 ” 但 说 在共 时 平 面具 有
句话 现 实 依 据 的关 心 , 也就 是 说 , 们 十分 看 重 一 他
个 陈述 所依 靠 的证 据 是 自己亲 身经 历 的 、 眼看 见 亲
语言与翻泽 2 1年第3 0 1 期
“ 是 ” 的语 法 化 说
吕 为光
( 南开 大学 文学院, 天津 30 7 ) 0 0 1
摘 要 : “ 是 ” 现代 汉语 中有 四 种 用法 : 层 结 构 “ 是 、 信 标 记 “ 是z、 叙 实标 记 “ 是 ,和 话语 标 记 “ 是 ・ , 说 在 跨 说 ”传 说 ”反 说 ” 说 ”
认 为足 球是讲 运 气 的, 是李 霄鹏 不认 同记者 的观 但 点 , 是 他 并 没有 直 接 否 定 , 是 先承 接 记 者 的观 但 而
“ 但是 ”“ 、 可是 ”“ ”“ 、 却 、不如 ”“ 、 实则”“ 、 不过 ” 和
“ 倒, , 反 , 例如 : 等 () 回 山 东去 了, 是 不 出四五 天就 回来 , 7他 说 可
能 的“ 是 ” 为“ 是 , 说 是t到“ 是 是 逐 说 称 说 ”从“ ” 说 ”
步虚化 的过程 , 同时 还伴 随着 主观化 。
2.说是 ” 四种用 法 “ 的 2 1 跨 层结 榭 ‘ 是 。 . 说 ”
“ 是 ,是 一 个 跨层 结 构 , 言说 动词“ ”判 说 ” 是 说 +
它们之间是逐步虚化 的关系, 同时还伴随 着主观化。 文章首先介 绍这 四种用法及 其形 式、 义差异 。 语 其次将 它们的
虚 化 过 程 分 为 三 个 阶 段 , “ 是 一 “ 是 2 ‘ 是 :一 “ 是 、说 是 ,一 “ 是 ., 一 介 绍 各 个 阶段 发 生 语 法 即 说 ” 说 … 说 ” 说 ”“ ” 说 ”逐
・
2l ・
‘ 说是’ 的语法化
的“ 像 ” 可 能 ” 而 不 能 出现 肯 定 语 气很 强 的 好 或“ ,
“ 定 ”例 如 : 一 。
为4 个方 面 : ) 论转 接 , 示 一个新 话 论开 始或 标 1话 指
志 一个 话 论 结束 ; ) 2 话题 处 理 , 把 一个 谈 论 对 象 指
一
上 述 二例 中“ 是 ” 是跨 层 结构 , 说 都 二者 不在 一 个句 法层 次 上 , 它们 之 间 的关 系是 松散 的 , ( ) 例 1 中
“ 是 ” 间有 否定 词“ ” 例 ( ) 说 是 ” 间有 说 中 不 , 2 中“ 中
代词“ ”作“ ” 他 , 是 的主语 。
() 上 刘 东清才 去 她 那 儿给 了她 一万 元钱 , 4晚
可 能 ( 一 定) 说是 去玩牌 。
前景 化所 采用 的语 句结 构手 段 ; ) 示 说话人 的态 3指
度 ;) 示段 落或 意群 的开 始或结 束 。 语标 记“ 4指 话 说
是 具有 以上 4 功 能 中的三 个 , ” 个 即话题 处 理功 能 , 转换话语权 , 缓和语 气功 能。 话 题 处理 功 能 就 是说 话 人B 说话 人A 及 的 将 提
是 一个反叙 实标 记 (o t a f c i em r e ) cn r— atv akr 。
“ 说是。的反叙实功能, ” 可以从后一小句中的转
折 义 词 语 得 到形 式 上 的验 证 , 这样 的词语 有“ ” 但 、
候, 出于 礼貌 的原 因 , 说话 入 会 使用 一 些 手段 来 避 免 转换 的突兀和 生硬 。说是t 话题 处理 和转 换话 “ ’ 语 权 的 同时, 具有缓 和语 气 的作 用 。 () 还 例 9 中记者
2 2 传信 标记“ 是z . 说 ”
张伯 江 (9 7 指 出, 19 ) 传信 范 畴关 心 的 是信 息 来
源 的可 靠性 , 最 典型 的 语义 表现 反 映 出人 们对 一 其
个 词 组 , 是 一 个 固 化 的 结 构 体 (a d w r d 而 h r — i e
s r c u e , 间接 引语 的标 志 , tu t r ) 是 具有 传信 功 能 。 上
李霄鹏: 这不好说, 希望能够取得最后的胜利。 记者 : 足球是讲运 气的, 你们 山东队那年 能拿 联赛冠 军 , 就有运 气的成 分起 作 用 。 霄鹏: 说是运气, 其实我们靠的更多是实力。 例 () 9 中记 者 首 先提 到“ 足球 是 讲 运 气 的 ” 但 ,
是李 霄鹏 认为记 者 的说法 与 实 际情况 不 一致 , 以 所 将记 者提 到 的“ 运气 ” 新 引入 , 重 作为 话题 放在 凸显
的 , 是 听别 人 说 的 , 般 传 闻 的 , 是 推 断 出 来 还 一 或 的, 是 转 述 别 人 的 说 法 。 话 人 为 了表 达 是通 过 或 说 间接 手 段获 得某 一 信 息 , 会 使 用相 关 标记 来 加 以 就
几 种 用 法 , 们 之 间 具 有 怎样 的 关系 , 生 语 法 化 它 发 和 主 观 化 的过 程 、 因 等 问题 。 文 通 过 研 究 认 为 动 本 “ 是 ” 共 时 平 面 有 四种 用 法 : ) 层 结 构 ; ) 说 在 1跨 2 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