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介词语法化研究综述
介词“在”的语法化

( 7 )昭子 日: “ 必 亡 。宴 语 之 不 怀 ,宠 光 之
不 宣,令德 之不知 ,同福之 不受,将何 以在?”
法 。[ 2 3 潘 允 中 先 生虽 认 为 “ 在” “ 早在 卜 辞 中就 已经 用 作 介
(Ⅸ 易 ・ 乾》 )
( 6 )水 流心 不竞 ,云在意俱迟 。 ( 杜甫 ( ( 江
亭》 )
词 了,但是分化为介词,可能在晚周时期”[ 3 ] 。而郭锡 良先 生却 认为 “ 汉 代 以后 , 在 ’已经 虚化为介 词,它是介 词
( 1 4)读 书人 不 在 “ 黄 道” “ 黑 道 ” ,总 以
面 ,如 下 :在 ,昨 宰切 ,上 ,海 韵 ,从之 部 。① 存在 。
《 易 ・ 乾 》: “ 见龙在 田。”春 秋昭公 三十年 : “ 公在乾
侯 。 ” 国语 晋 语 四 : “ 与 从 者 谋 于 桑 下 ,蚕 妾 在 焉 , 莫 知
词虚化 、句法化现 象、词汇化现 象 。三种 情况 中,实词虚
法化 称 为 “ 实词虚化”。
不管是 在古代还是 现代著作 中, “ 在 ”在 很多地方 出 ( 3)父 在 观 其 志 , 父没 观 其 行 。 ( 论
语 ・ 学 而) ))
化是最基 本的 、最 常见的 。在 中国传统语 言学 中,就将语 现时都是作为实词的,如下例: 虚词 都 是在 语 言演 变 中 由实 词 发展 而 来 的 。每 个 虚 词都有其 产生 的时期。关于 实词 “ 在 ”虚化 用法产 生的年
汉语介词研究综述

汉语介词研究综述
程克江
【期刊名称】《新疆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1989(000)002
【摘要】<正> 1 引言汉语介词研究是汉语语法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自《马氏文通》至今,近一个世纪,从介词的命名、分类至介词的语法功能、介词体
系及其在汉语语法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等,语法学界的老前辈和同仁们作了大量研究,提出了各种观点。
本文试图从汉语介词研究的发展脉络入手,较系统地划分出介
词研究的几个阶段,指出各阶段的代表观点,并对各阶段的研究成果谈些个人见解。
意在总结前人研究的经验和得失,从中探求汉语介词研究的科
【总页数】8页(P101-108)
【作者】程克江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C55
【相关文献】
1.汉语对象类介词“对”、“对于”、“关于”习得研究综述 [J], 刘亚男
2.国内外汉语介词研究综述 [J], 魏金光
3.现代汉语介词"在"、"跟"、"对"、"从"的对英汉语教学研究综述 [J], 高霞
4.汉语介词短语自动识别研究综述 [J], 李洪政;晋耀红
5.汉语介词语法化研究综述 [J], 翟占国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汉语连-介词的来源及其语法化的路径和类型

汉语连-介词的来源及其语法化的路径和类型
汉语连接介词一直是汉语语法研究中热门话题,因为它是一种独特、多样的介词形式,可能大大影响语料的意义。
汉语连接介词的语法化有很多不同的路径,而每一条路径又有各自的类型。
首先,汉语连接介词可以通过结构化方式从“限定”具象介词来源出发。
即介词指的“根据其后的状语来识别出某一物,因此将介词的意义融入句子中”,例如“在+晚上”可以指明什么时候,因此介词可以从这一点出发。
另外,连接介词也可以以“不定限定”形式出现,它可以用来说明方向、时间、距离等概念。
例如汉语中的“到”,表示走到另一个位置;“离”,表示从某一个位置到另一个位置的距离;“向”,泛指朝着某个方向。
汉语连接介词的类型也有很多种,如结构化连接介词、形式化连接介词等等。
结构化连接介词是以单词的形式出现的,它通常有明显的语义,其定义也很清楚。
而形式化连接介词则没有明确的定义,它们可以在不同的句子结构和语境中使用,但它们的意义可能会发生变化。
此外,还有虚化连接介词,它没有语义,仅用于增加句式的复杂性或融入句子中。
总之,汉语连接介词来源于不同的路径,其类型也很多,用于表达不同的概念和思想。
所以能够准确理解汉语连接介词的概念和其在不同句子中的所代表的意义,为更深入的汉语语法的研究奠定坚实的基础。
20世纪90年代以来汉语语法化研究述评

20世纪90年代以来汉语语法化研究述评【英文标题】A Survey of Studies on Chinese Grammaticalization Since the 1990s【作者】胡晓慧【作者简介】胡晓慧(1972-),女,浙江余杭人。
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对外汉语教学、语言与认知、汉语语法研究。
E-mail.xiaohuizewu@(浙江杭州310027)。
【内容提要】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语言学者在引进、介绍语法化理论的同时,也从语法化演变途径、语法化机制、语法化的历时演变与共时分析等几个方面,对汉语语法化现象作了系统而深入的探索。
研究视角与方法从语言孤立现象到语言系统的宏观背景、从汉语的语法结构到语用功能、从汉语本体到语言的普遍性研究有了全面的更新。
但是汉语语法化现象与印欧语语法相比,有自己独特的地方,值得我们作进一步深入的讨论。
【摘要题】语言学【英文摘要】Since the 1990s Chinese scholars have introduced the theories of grammaticalization and meanwhile conducted systematic and deep studies into the grammaticalization of Chinese language from such aspects as routes to grammaticalization, mechanism of grammaticalization, and diachronic evolution and synchronic analysis of grammaticalization. By adopting new research angles and updating research methods, the scholars have extended their studies from isolated languages to comprehensive language system, from the grammatical structure of Chinese to its pragmatic functions, and from the Chinese ontology to the language universality. Compared with the grammar of Indo-European languages, the grammaticalization of Chinese displays its own unique features and thus demands further exploration.【关键词】语法化/历时演变/共时分析/语法化机制grammaticalization/diachronic evolution/synchronic analysis/mechanism of grammaticalization自1994年沈家煊与孙朝奋分别在《外语教学与研究》、《国外语言学》上发表文章初次介绍国外语法化研究的理论和最新成果[1-2]以来,汉语语法化的研究引起了汉语学者们浓厚的兴趣,各类有关专著、论文层出不穷。
汉语动词介词化研究与辞书编纂

汉语动词介词化研究与辞书编纂本文在说明汉语动词介词化研究概况的基础上,进一步从义项缺失、书证年代偏迟、词语释义不准确、词类标注缺失及义项排列不恰当等方面来探讨这一研究对辞书编纂的重要意义。
标签:动词介词化辞书编纂汉语动词介词化指的是汉语动词虚化为介词的过程。
汉语词类中之所以存在着大量的动介兼类现象,是因为汉语的介词大部分是从动词虚化而来的,而这一共时平面现象离开历时层面则往往无从解释,因此,研究汉语动词介词化的过程具有重大意义。
一、汉语动词介词化研究概况介词早在先秦时期已经较为常见,尽管数量并不算多,但使用频率却相当高。
随着语言使用的日趋复杂,新的介词不断产生。
正因为介词具有重要的地位,古人对介词也进行了一定的研究,如古代的一些训诂学家曾将介词归入“辞”“语助”中进行说明,“在各类字书、义书、音书等字典中不乏对个别介词的解释,在各类虚词研究专书中也不乏对介词的归类和阐释,在对古书的传注中更有对个别介词的具体解释和说明”(陈昌来,2002),但在《马氏文通》之前,学者们并没有确立汉语的词类体系,也谈不上对动词介词化进行自觉的研究。
汉语介词研究是从《马氏文通》开始的,它第一次确立了汉语的介词体系,明确了介词的定义,并且注意到了介词与动词的渊源关系:“介字用法,与外动字大较相似。
故外动字有用如介字者。
反是,而介字用如动字者,亦有之。
”到黎锦熙的《新著国语文法》更是明确提出“介词大都由动词转成”的论断,并按时代举例说明“将”由实动进入虚介的历史。
之后吕叔湘的《中国文法要略》、吕叔湘与朱德熙合著的《语法修辞讲话》、赵元任的《北京口语语法》、丁声树等的《现代汉语语法讲话》、高名凯的《汉语语法论》等都注意到了动词和介词之间的关系,因此把介词称为“副动词”或“次动词”等,并归入动词大类中。
20世纪80年代以来,学者们更加注重历时平面的研究,开始运用语法化理论对动词介词化过程进行细致的分析。
单篇论文如刘坚的《试论“和”字的发展,附论“共”字,“连”字》、江蓝生的《“动词+X+地点词”句型中介词“的”探源》、刘坚等的《论诱发汉语词汇语法化的若干因素》、金昌吉的《谈动词向介词的虚化》、于江的《近代汉语“和”类虚词的历史考察》、郭锡良的《介词“于”的起源和发展》和《介词“以”的起源和发展》、宁德厚的《“以”字的虚化及其动介用法辨析》康国章的《引进动作行为受益对象的介词“为”之起源》、周萍的《浅论古汉语的实词虚化现象》、陈昌来《汉语介词的发展历程及虚化机制》、吴波的《中古汉语表示“沿着”的介词“寻”》、吴金花的《处所介词“到”的产生》和《时间介词“去”的产生及演变》、晁瑞《介词“向”对“问”的替换》、邵宜《介词“往”的语法化过程考察》、周芍和邵敬敏的《试探介词“对”的语法化过程》、陈祥明的《介词“问”的来源与发展》、徐朝红和胡世文的《介词“寻”的产生和发展》、黄敬轩的《汉语介词“就”的语法化历程》都探讨了单个介词由动词虚化而来的过程。
现代汉语介词习得研究

现代汉语介词习得研究
介词是一类具有特殊功能的词,它们可以用来表达不同的意义,并在句子中连接各个部分,使句子表达意义更加清晰准确。
由于其特殊性,介词的学习受到了许多语言学者的关注,如何学习介词已成为近年来比较活跃的一个研究方向,本文就现代汉语介词习得研究做一概述性介绍。
在现代汉语介词习得研究中,最先涉及的问题是介词习得因素。
古今中外语言学家都认为,介词习得有许多因素在起作用,如:语言背景、语言习得时期、学习者所处语境、语法结构、概念动词搭配等。
相应,研究者们在进行介词习得研究时,着重分析了介词习得的语言因素,考察了介词的结构、语义和偏义,同时也考察了教学方法、学习者的语言水平和习得过程等。
另一方面,有关介词习得研究的另一主要内容是介词习得的评估。
不同的语言学习者掌握的介词的数量和水平是不一样的,对介词的掌握也需要进行有效的评估。
因此,研究者们提出了一些介词习得评估方法,如词汇量测试、水平测试、临床观察法等,以此来衡量学习者掌握介词的水平。
最后,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研究者们也开始使用计算机技术进行介词习得研究。
计算机技术不仅可以对介词习得过程进行监督,也可以为学习者提供更加有效的学习方式和技巧,并可以在大规模的学习群体中检测出学习者的学习水平,从而为介词习得研究和教学提供有效的帮助。
综上所述,介词习得研究在语言学习与教学中具有重要意义,当前研究越来越深入,不仅涉及到介词习得因素、介词习得的评估,也在使用计算机技术开展介词习得研究,从而研究者们不断探索出更好的介词习得教学方法。
浅议汉语中一些动词的介词化现象

浅议汉语中一些动词的介词化现象[摘要] 现代汉语的动词介词化现象并不是突然发生的,而是有历史渊源的。
简要论述了汉语中存在的动词的介词化现象。
介词化表明了语言演变的一般顺序是由语法成分较少的语言演变为语法成分较多的语言。
[关键词] 动词介词化语言演化一、汉语中的动词介词化现象汉语里的介词几乎全是由动词变来的。
所以,我国语法学界曾经有一种意见认为现代汉语没有介词,所谓介词实际上都是动词(吕叔湘,1979:33)。
那么,什么是介词呢?在汉语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有一些常用作动词的词出现了介词用法。
但是,动词的介词化并不是现代汉语的独特现象,而是在古汉语里已经有了。
现代汉语的动词介词化现象并不是突然发生的,而是有历史渊源的。
一个词语演化的方式常常是新用法不断出现,旧用法长期保存,结果形成一个词在某一时期的用法,实际上代表的是不同时期用法的年轮(Hopper和Traugott,1993)。
因此,现代汉语在介词用法上保持着古汉语不同时期用法的痕迹。
《古代汉语词典》(1998年第1版)对“沿”的解释是:沿:①顺流而下。
郭璞《江赋》:“泝洄~流,或渔或商。
”引:顺着。
陆机《辯亡论下》:“而巴汉舟师,~江东下。
”②遵循,承袭。
任昉《齐竟陵文宣王行状》:“追远尊戚,~情之所隆。
”《后汉书•曹褒传》:“五帝不相~乐,三王不相袭礼。
” ③边沿。
《儒林外史》十四回:“望着湖~上连接着几个酒店。
”义项①为动词,引申用法是介词。
义项②为动词。
义项③为名词。
“沿”在古汉语中的这些用法在现代汉语中都有所保留,但是分布不同。
《现代汉语规范词典》(2004年第1版)的解释是:沿1 ①动词。
(文)顺流而下。
→(表示引申为)②按照老样子继续下去:~用∣~袭︱相~至今︱~革。
→ ③介词。
表示顺着(一定的路线),后面可以加“着”:~河边走︱~路有不少摊贩︱~着正确方向前进。
沿 2 ①名词。
边沿:炕~︱前~阵地。
→②动词。
镶边:~鞋口︱大红的衣服,~一道蓝边。
现代汉语双音介词的词汇化及语法化探析

一
、
现代 汉语 双音 介词 的词 汇化 、 语法 化机 制
双音 介词 作为 现代 汉 语 虚 词 中不 可 或 缺 的重 要 部 分 , 在 其 不 断 发 展 演 进 的 过 程 中存 在 着 许 多 共 同 的
康 庆 业
( 忻 州 师范 学 院 , 山西 忻 州 0 3 4 0 0 0 )
[ 摘 要] 随着时代 的进步 , 语 言也在发生变化 , 一方 面是语 言的词 汇化 , 另一方面是语 言 的语 法化 。
近 年来 , 词汇化和语法化作 为语 言演进 的两个 主要 方面 , 受 到 了国 内外 语 言学 家和 学者 的广 泛关
的含义 产 生过 程 。其 次 , 对 于 首先 通 过语 言 的词汇 化过 程 转换 为 动 词 , 然后 通 过 语 言 的语 法 化 过 程形 成 的汉 语 双音 介 词 而言 , 隐 喻与转 喻机制 对 于语 言词 汇 化 和 语 法化 过 程 也 都会 产 生促 进 和 推 动作 用 , 就如“ 依据” 、 “ 至于 ” 等 介词 的含 义 产生 过程 。 ② 最后 , 对于 句法 结构 和跨 层 结构 词汇 化 过程 中所 产生 的汉 语 双 音介 词 而 言 ,
・
8 2・
普遍 采 用 的方式 方 法 。一般 认 为 “ 隐喻 是两个 经 验领 域里 两 个概 念 的映射 ”, “ 转 喻 由相 同经验 领 域或 概 念结
构内的映射构成 ” 。 现 代汉 语 双音 介词 的产生 和发 展 过程包 含 了语 言 的语 法化 和词 汇化 双 重成分 , 所 以思 维认 知 隐喻 与转 喻 在其 中发挥 了核心的促进 、 帮助作用 , 其作用一般会体现在很多领域 。首先 , 对于起源于动词语法化过程 中所 形成 的汉语 双音 介 词而 言 , 隐 喻与转 喻 机制 在抽 象 双音 介词语 法 含义 方 面 具有 重 要作 用 , 就如 “ 通过” 等 介 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汉语介词语法化研究综述语法化理论进入中国后,介词研究进入全新阶段。
据目前研究,介词语法化研究主要呈现以下几个特点:第一,普通话研究成果多,方言研究不充分且停留在比较其与普通话不同的层面;第二,双音介词、框式介词研究集中于普通话层面,方言双音介词、框式介词研究少;第三,汉语方言介词语法化研究较少。
标签:介词方言语法化综述20世纪90年代中期,语法化理论引入中国。
沈家煊(1994)在《“语法化”研究综观》一文中提到了“到”“被”“在”等介词的语法化,并提出语法化研究的两条路子与九条原则。
孙朝奋(1994)同年发表《<虚化论>评介》,介绍国外语法化研究的最新情况。
刘坚、曹广顺、吴福祥(1995)发表《论诱发汉语词汇语法化的若干要素》一文,提出句法位置、语义变化、语境及重新分析是四种诱发汉语词汇语法化的要素。
以上三篇文章构成我国语法化研究的指导性理论,对汉语语法化研究产生引领性作用。
随后,沈家煊(1998)又介绍了国外最新语法化理论著作《演变而来的语法》,明确表示赞同此书作者的观点,认为弄清语法标记形成的历史过程不是最终目的,最终目的是要弄清词义虚化机制。
语法化指导性理论建立后,介词语法化研究如雨后春笋般兴起,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介词语法化动因与机制动因与机制问题一直是介词研究的重点。
尽管目前学界对于“动因”与“机制”问题的认识存在诸多分歧,但都不外乎回答动词为什么能够虚化为介词及怎样虚化为介词这两个问题。
石毓智(1995)分析汉语介词衍生的原因,认为汉语介词的衍生与连动结构的时间一维性有关。
时间的发展只有通过运动变化才能为人所感知,它又是从过去到现在再到将来一维地向前流逝,那么在计量它时,如果同一时间内发生多种多样的运动变化,只能选取其中的一个来计算。
刘坚、曹广顺、吴福祥(1995)提出,诱发汉语实词虚化的因素有四种,即句法位置的改变、词义的变化、语境的影响和重新分析,并讨论了汉语“把”字句与“被”字句的产生机制。
金昌吉(1996)谈到介词来源问题时,赞同徐通锵提出的“结构的不平衡是变异之源”的观点,认为用“结构——有序状态的变异——结构”这一公式可以解释介词的虚化问题,并分析了“把”字句、“被”字句、“比”字句的形成。
洪波(1998)不同意石毓智的观点,他认为时间的一维性对于汉语介词的衍生只起间接作用,即它使得汉语介词所从来的那些动词在句法结构中的某些句法能力(如时体表现)大大弱化,从而为这些动词向介词虚化创造了条件。
他认为,汉语实词虚化的机制有两种:一是认知因素,一是句法语义因素。
刘丹青(2OO1)指出了介词的前置与后置之分。
他认为,动词虚化为介词的途径主要有两条:一是赋元动词,这是介词的重要来源之一;二是连动句的句法环境,这是汉语前置词来源的主流。
陈昌来(2003)也认为句法结构位置是动词虚化的机制。
首先,虚化为介词的动词首先得能充当连动句的第一个动词,构成“Np+Vp1+Vp2”的格式,或充当连动句的第二个动词,构成“Np+Vp1+Vp2”。
其次,句法结构的变化和固定使得动词向介词虚化有了基础或前提,而实现这种虚化还需要动词词义的泛化以至弱化、虚化。
另外,张旺熹(2004)对汉语介词衍生的语义机制,李永(2007)对动词词义虚化过程中的义素变化,何洪峰(2012;2014)对汉语限域性介词、汉语次生介词的演化机制都作过详细地分析。
根据目前研究来看,学者们对于介词语法化的动因与机制问题,虽然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分析与解释,但总体来看,都肯定句法位置是最重要的前提,语义的弱化则是另一重要的条件。
二、介词语法化的过程(一)普通话介词90年代以来,运用语法化理论分析汉语介词语法化的个案研究硕果累累。
主要包括单个介词的语法化研究及同类介词的对比研究,以下为近年研究中具有代表性的论著。
马贝加撰文研究“向、沿、同、就、经”等介词的虚化过程,后又撰写《近代汉语介词研究》一书,集中研究了各介词从古至今的演变。
相关研究的文章还有李琳莹《介词“对于”的意义和用法考察》(1999);陈安平《介词“问”的产生》(2001);蒋绍愚《“给”字句、“教”字句表被动的来源——兼谈语法化、类推和功能扩展》(2003);陈勇《上古汉语“从”的虚化及发展》(2005);章家谊《“让”语法化过程的个案分析》(2005);陶振伟《“到”的语法化》(2006);何洪峰、苏俊波《“拿”字语法化考察》(2005);邵宜《介词“往”的语法化过程考察》(2005);刘永耕《动词“给”语法化过程的义素传承及相关问题》(2005);肖任飞、陈青松《介词“向”“往”“朝”的句法语义模式分析》(2006);周芍、邵敬敏《试探介词“对”的语法化过程》(2006);黄敬轩《汉语介词“就”的语法化历程》(2007);刘祥友《“向”的介词化过程》(2007);林运运《“把”语法化过程及其机制》(2007);郑宏《介词“将”的产生》(2008);刘瑞红《介词“自”和“从”历时比较简析》(2008);晁端《汉语“给”的语义演变》(2013)等。
(二)方言介词随着语法化研究的深入,方言介词也成为语法化的主要研究对象。
以下是一些学者对汉语方言介词语法化的研究成果。
鲍厚星在《长沙方言研究》(1999)一书中分析了“得、哒、在、到”四个虚词的异同,构拟了它们演变和发展的路径。
刘丹青(2003)发表《语法化中的共性与个性,单向性与双向性——以北部吴语的同义多功能虚词“搭”和“帮”为例》一文,通过分析吴方言中的虚词“搭”和“帮”的语义、用法和语法化路径,发现两者的多功能性和相反的语法化途径。
荣晶、丁崇明(2004)《昆明话的“着”字及其语法化过程中的历时择一与共时制衡问题》一文通过对比新老昆明话的语音差异,结合历史文献和其他方言,论证“着”的不同读音是语音演变的结果,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语法化过程中的历时择一与共时制衡问题。
李宇明、陈前瑞(2005)的《北京话“给”字被动句的地位及其历史发展》一文考察了“给”字被动用法的历史发展及其内在制约因素,认为北京话中的介词“给”在助词“给”的诱导下逐步发展出被动用法。
陈泽平(2006)《福州方言处置介词“共”的语法化路径》一文,认为“将”是来自书面语的外来成分,“共”是方言自源的成分,并且是个多用途的虚词,讨论了这个处置介词的产生时间和语法化途径。
吴福祥(2010)《汉语方言里与趋向动词相关的几种语法化模式》一文从共时角度讨论汉语方言中趋向动词的若干语法化过程,概括出与趋向动词相关的四个语法化模式。
刘春卉(2009)《河南确山方言中“给”的语法化机制考察》认为,河南确山方言中的“给”首先在动词“给予”义的基础上发展出“为、替、帮”义;后来随着“受益”意味的逐步弱化,它又开始引介动作的接收者、协同者以及比较对象或关系对方,表示“向”“对”“跟”;而当两对象之间的主从关系不明显或无关紧要时,“给”进一步向连词发展。
三、汉语介词语法化的其他视角(一)介词语法化的语音表现关于介词语法化过程中的语音表现,学者们做出了许多探索。
江蓝生(1999)以“动词+介词+处所名词”结构中的介词为例,探讨了音变与语法化程度的对应关系,指出伴随语法化而产生的音变现象是一个连续渐变的过程。
杨成虎(2003)从语法化连续统渐变角度分析这一问题,认为音变也是一个连续统,其渐变过程主要表现为从重读到轻读(包括原有的重音失去,音节中的元音被弱化等)。
石毓智(2001)在其著作《汉语语法化的历程——形态句法发展的动因和机制》一书中提出,一个实词的语法化过程往往导致其语音形式的弱化。
就汉语来说,语音弱化主要表现为声调的失落、韵母的简化或者央元音化、声母向舌尖音靠拢等现象。
潘悟云(2000)在《温州方言的介词》一文中指出介词具有前附的语音特征,表现为声调的弱化,即失去了固有的调值和调类,声调会中性化为一个短低调,略呈降势。
李如龙(2007)在《闽南方言的介词》中指出福建泉州话的介词“共、护、度”等作动词时重读,而用作介词时往往与单音节名词和音。
(二)介词语法化与重叠现象曹广顺(2003)发现汉语语法化过程中的“并存原则”有时以一种特殊形式出现,即把新旧两种格式或虚词重叠起来在同一句子中重复使用,构成对语法意义重复表达的格式。
两种格式经过长时间的选择,一个消亡,一个保留;有时也会把不同表达方式凝固成一个整体使用下去。
并存原则与重叠现象的区别在于:前者是指表达同一语法功能的不同语法形式在一个共时系统中同时存在;而后者是指新旧两种形式重叠使用,同时出现在一个句子结构中。
因此,重叠是并存的特殊情况。
王姝、王光全(2014)指出,从语法化的角度观察,汉语史上介词和连词的形式由小变大,表示同一语法意义的介词和连词也不断增多,这两个现象令人不解。
该文提出一种“叠加结构”假说,由于单音介词叠加,使介词的音节数目增加——由单音变双音,由双音变三音;某些连词也经历了同样的变化。
同时,叠加不断产出的双音节词和三音节词增加了同义介词和连词的数量。
(三)语法化与双音介词马贝加(2002)在《近代汉语介词》一书中指出,学界大多认为,汉语介词全部(或绝大多数)是从动词衍生出来的。
如果从历时和共时两个角度仔细观察,现代汉语平面上,就介词范畴来源而言,所有的单音介词都脱胎于动词。
但是,双音介词却不同,双音介词的来源可以分为5种情况:1.由两个介词性语素复合而成,如“按照、依据、依照”等。
2.由一个介词性语素加一个助词性语素复合而成,如“为了、为着、趁着”等。
3.由一个动词性语素加一个介词性语素复合而成,如“关于、由于、对于”等。
4.由一个名词性语素加一个动词性语素复合而成,如“根据”。
5.由两个动词性语素复合而成,如“经过、作为”等。
金昌吉(1996)、陈昌来(2003)、刘丹青(2003)都对双音介词作过一定的研究。
(四)语法化与框式介词关于框式介词研究,不得不提的是刘丹青(2002)的《汉语中的框式介词》。
“框式介词”是指在名词短语前后由前置词和后置词一起构成的介词结构。
该文分析了汉语后置词发生发展的动因,认为前置词短语从以动词后为主演变为动词前为主,使汉语前置词不再位于联系项倾向占据的中介位置,违背了联系项居中原则,从而促使方位名词等一些词语发展出后置词的用法,并与前置词一起组成框式介词。
陈昌来(2002)《介词与介引功能》一书设专节详细地描写了介词框架。
他根据后置词的词性将介词框架分为四种类型:介词与方位词构成的介词框架,介词与名词性短语构成的介词框架,介词与连词、动词、副词构成的介词框架,介词与准助词构成的介词框架;分析了介词框架的句法功能、语义性质、语用功能,讨论了介词框架中前置词和后置词的自由度问题,并简要分析了介词框架形成的动因、介词短语的前移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