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法化理论
近年来语法化研究的进展

近年来语法化研究的进展一、本文概述语法化研究是语言学领域的一个重要分支,旨在探讨语言中的语法成分和结构的演变过程及其动因。
近年来,随着语言学理论的不断发展和研究方法的创新,语法化研究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本文旨在概述近年来语法化研究的主要成果和发展趋势,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梳理和分析,揭示语法化研究的最新动态和前沿问题。
文章首先将对语法化研究的基本概念和研究范围进行界定,然后介绍近年来语法化研究的主要理论框架和研究方法,接着评述相关研究成果,最后展望未来语法化研究的发展方向和潜在挑战。
通过本文的阐述,读者可以对近年来语法化研究的进展有一个全面而深入的了解,为未来的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二、语法化理论框架的发展近年来,语法化研究在理论框架方面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传统的语法化理论主要关注语言形式的历时变化,即词汇项或结构如何从一种功能转变为另一种功能。
然而,随着研究的深入,学者们开始意识到,单纯的历时视角已不足以全面解释语法化的复杂现象。
在此背景下,一些学者提出了多功能语法化的理论框架,强调语法化是一个涉及多个维度的动态过程。
这一框架不仅关注形式的变化,还注重意义、功能和语境等因素在语法化过程中的作用。
例如,某些词汇项可能在不同的语境下发生不同的语法化路径,这反映了语法化过程中的多样性和灵活性。
认知语言学和构式语法的理论也为语法化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
认知语言学认为,语法化是大脑处理语言信息的认知过程的结果。
构式语法则强调语法化的结构特征,认为语法化不仅仅是词汇项或结构的功能转变,还涉及到整个构式的重新分析。
近年来,语法化研究还开始关注跨语言的影响。
随着比较语言学和类型学的发展,学者们发现不同语言之间的语法化现象可能存在共性,这反映了人类语言的普遍规律和共性。
这种跨语言的视角为语法化研究提供了新的方法和思路。
近年来语法化理论框架的发展呈现出多元化和综合性的趋势。
未来的研究需要在继承传统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整合多个理论框架,以更全面、深入地揭示语法化的本质和机制。
语法化名词解释

语法化名词解释语法化是一个语言学术语,指的是在语言使用过程中,某个表达方式或者词汇项由于频繁使用,人们开始将其看作标准的、合乎规范的语法形式。
语法化过程是指某个词语或者表达方式从非标准的语法形式逐渐演变为标准的语法形式的过程。
语法化是语言发展的一种现象,是由于社会语言习惯和语义演变引起的。
在语言演化过程中,一些非标准或者不合规的语言形式逐渐形成基于规范的语言形式。
这种转变的过程是逐渐的、持续的,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语法化的表达方式逐渐被广泛使用,成为语言中的规范形式。
语法化可以涉及很多方面的语言元素,例如词汇项、短语、句法结构等。
在词汇层面上,词汇的语法化可以表现为某个单词的用法转变,比如某个名词开始作为动词使用,或者某个动词开始作为名词使用。
在短语层面上,短语的语法化可以体现为特定短语的固定化,比如某个固定的短语逐渐形成作为特定句法结构的固定语素。
在句法结构层面上,语法化可以意味着某种句法结构的发展和演变,比如某种从非主动句式逐渐发展成为主动句式的句法结构。
语法化的原因可以归结为社会语言习惯和语义演变。
社会语言习惯是指某种表达方式或者词汇项因为在特定社会环境中被频繁使用,逐渐被认为是标准的语法形式。
当特定的表达方式或者词汇项被越来越多的人使用时,其使用频率就会增加,人们开始认为它是正确的语法形式。
语义演变是指词义的发展和演变。
在语义演变过程中,某个词语的词义会由原先的具体指称意义逐渐转变为抽象意义,从而使其能够应用到更多的语言环境中。
当一个词语的语义逐渐变得抽象和普遍时,人们会把它看作是一种标准的语法形式。
总之,语法化是指某个表达方式或者词汇项从非标准逐渐演变为标准的语法形式的过程。
这种转变是由社会语言习惯和语义演变引起的,可以涉及词汇、短语和句法结构等各个方面的语言元素。
语法化是语言演化和语言发展的一种重要现象,对于语言学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_语法化_简介_文旭

《当代语言学》(试刊)1998年第3期47-48页,北京《语法化》简介文 旭 北京师范大学“语法化”(g rammaticalization)在中国传统语言学中称为“实词虚化”,这个概念最早是中国人于13世纪提出来的,西方学者也承认这一观点。
元朝的周伯琦在《六书正伪》中就说:“今之虚字,皆古之实字”。
不过,最先使用“语法化”这一术语的却是法国语言学家A.Meillet。
他认为,研究语法化的目的就是研究“自主词向语法成分之作用的演变”(1912:133)。
近年来,语法化的研究引起了西方学者的浓厚兴趣,专著层出不穷,如Heine和Reh的《语法化与非洲语言的再分析》(1984);Heine等的《语法化:一个概念框架》(1991),以及Traugott 和Heine著的《语法化分析方法》(1991)等。
这些著作对于我们了解语言的演变、演变的途径与理据以及语法标记的来源都大有裨益。
P.J.Hopper和E.C.Traug ott著的《语法化》(Gramm aticalization.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3)是这一研究领域中的一本导读书,也是剑桥大学语言学系列教材之一。
全书x xi+256页,共八章,由剑桥大学出版社出版。
该书的目的是为了提供一个有关语法化当前研究状况的综观。
作者认为,普通的词和结构在某些上下文中会发展出语法功能的作用,并且一旦语法化,会继续发展新的语法功能。
例如名词和动词可能变成像格标记、连接词、助词这样的语法成分。
这种变化过程就叫“语法化”。
书中大量实例说明,语言范畴往往是非离散的(non_dis-crete),即连续的,并认为历时解释最能说明这一问题。
换句话说,共时变异(synchronic varia-tion)从历时的角度能得到最好的解释;语言变异的规律用语法化的观点能得到很好的说明。
语法化的研究打破了索绪尔以来结构主义语言学中历时研究与共时研究长期分离的局面,把两者又重新给合起来。
语法化研究综述

语法化研究综述国内语言学家也对语法化的定义进行了探讨:1.沈家煊给语法化的定义是:语法化通常是指语言中意义实在的词转化为无实在意义、表语法功能的成分这样一种过程或现象。
2.刘坚等的定义如下:通常是某个实词或因句法位置、组合功能的变化而造成词义演变,或因词义的变化而引起句法位置、组合功能的改变,最终使之失去原来的词汇意义,在语句中只具有某种语法意义,变成了虚词。
3.马壮寰认为,语法演化是单向的,即从实词向虚词、向语法形式和结构进展,而不是相反。
语法形式的演进是从语法化程度较低的变为程度较高的,从开放类变为封闭类,从具体变为抽象。
4.杨成虎的定义更为简洁,即语法化通常是指语言中意义实在的词转化为无实在意义、表语法功能成分的一种现象,是实词虚化为语法标记的过程。
一般说来,语法化现象至少应包括以下三种情况:实词虚化、句法化现象、词汇化现象。
实词虚化三种情况中,实词虚化是最基本的、最常见的,因而有被误解为语法化概念本身的倾向。
实词虚化的实质就是某个词新的词类语法功能的获得,或者说从一个语义域的成员化为另一个语义域的成员。
句法化句法化现象即章法成分向句法成分的转变,语用因素规约后向语法因素过渡以及词序在实际使用中被凝固化,从而表达某一具体语法功能等转变过程。
词汇化词汇化现象指的是引起词语表达(lexiclexpression)失去其直接性和透明度,进而演化成不能从字面意思推测出其真正意义的词组。
国内外关于语法化所达成的共识国内外关于语法化,已达成四点共识:一是语法化的主体是句法化(尤其是实词虚化)、形态化;二是语法化大多是有理据的,有动因、有机制,语言的经济性、像似性、明晰性以及说话者的目的、语用推理等,都是影响语法化的重要因素;三是语法化是渐变的过程;四是语法化是单向性为主的(从实到虚,从比较虚到更虚),语法化体现着一个基本的特征,即坚持走由实到虚,而不是相反的进程,这是一个单向性的特征或者说一维性和不可逆性特征。
汉语语法化问题的研究

汉语语法化问题的研究一、本文概述《汉语语法化问题的研究》这篇文章旨在深入探讨汉语语法化的现象、机制和影响。
语法化,指的是语言中某些实词或结构在长期使用过程中,逐渐丧失原有的词汇意义或结构意义,转而获得新的语法功能的过程。
汉语作为一种孤立语,其语法化现象具有独特的规律和特点,因此对其进行深入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际意义。
文章首先对汉语语法化的基本概念进行界定,明确语法化的内涵和外延,为后续研究奠定基础。
接着,文章从历时和共时两个角度对汉语语法化的过程进行梳理,揭示了汉语语法化的历史轨迹和发展趋势。
在此基础上,文章进一步探讨了汉语语法化的机制和动因,包括重新分析、隐喻和转喻、频率和语境等因素对语法化的影响。
文章还对汉语语法化的影响进行了深入分析。
语法化不仅改变了汉语的词汇和句法结构,也影响了汉语的表达方式和语用功能。
语法化还与社会、文化、认知等因素密切相关,反映了汉语使用者的语言习惯和心理特征。
文章对汉语语法化研究的前景进行了展望,提出了未来研究的方向和重点。
通过对汉语语法化问题的深入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汉语的本质和特点,为汉语教学和汉语国际推广提供有力支持。
二、汉语语法化的基本理论语法化理论是语言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领域,尤其对于汉语这种具有丰富历史和文化背景的语言来说,其语法化过程的研究更具深度与广度。
汉语语法化的基本理论主要包括语法化的定义、特点、动因以及机制等方面。
语法化是指语言中某些实词或短语结构在长期使用过程中,由于语境、频率等因素的影响,逐渐失去原有的词汇意义,而获得某种语法功能的过程。
在汉语中,这种现象尤为明显,例如“了”“着”等助词,以及“把”“被”等介词,都是从实词逐渐语法化而来的。
汉语语法化具有一些显著的特点。
一是渐进性,即语法化过程往往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经过长时间的演变逐渐形成的。
二是单向性,即一旦某个词语或结构发生语法化,就很难再回到原来的状态。
三是系统性,即语法化不仅仅是个别词语或结构的变化,而是整个语言系统的调整和优化。
语法化理论综述

究 , 讨语 法得 以建立 的过 程 。语 法 不是 静态 的 、 探
不 变 的 、 闭 的 或 自立 的 系 统 , 种 语 言 的 语 法 总 封 一
是 受 到语 言使 用的影 响而不 时引 起变 化 。只有 广 义 的语 法 化才 能从根本 上 回答语 言是 如何 获得 语
法 的这一 问题 。
用 。 对 于 这 些 问题 , 目前 学 术界 都 取 得 了一 定 的 成 绩 , 还 有待 于进 一 步 作 深 入研 究。 但
关 键 词 : 法化 ; 言 理 论 ; 述 语 语 综
中 图 分 类 号 : 4 H1 6
文 献标 识 码 : A
文 章 编 号 :0 10 3 ( 0 6 0 - 0 40 1 0 —2 8 2 0 ) 10 9 — 3
沈家煊 ( 9 4 指 出 , 法 化 研 究 是 当前 语 言 19 ) 语 学发展 的一个 趋 向 , 即把 历 时研 究 与 共 时研 究 重 新结合 起来 , 着 眼点 是 从 语 言 的 历时 演 变解 释 其 语言 共时平 面上 的变异 - 。 l J 语 法化通 常 指语 言 中意 义实 在 的词 转化 为无 实在 意义 、 表语法 功能 成分 这样 一种 过程 或现象 , 中国传统 的语 言学称之 为 “ 实词 虚化 ” 语 法化 ” 。“
Ho p r& Tru ot1 9 ) 认 为 , 法 化 是 pe a g t(9 3 又 语 特 定 语 言 环 境 中 出现 的 词 条 或 结 构 进 行 语 法 功 能 化 的 过 程 , 旦 语 法 化 , 些 词 条 或 结 构 将 产 生 新 一 这
一
个 词语 演变 为 附着 语 素 , 个 附 着语 素演 变 为 一
【2019年整理】Grammaticalization语法化

语法化主要研究内容
根据上述学者的论述和我们的理解,我们拟将语法化描写为: 从认知角度阐述语言中原来实意性词语和表达式(以及典型概 念结构)在语言发展过程中逐渐演变虚化(或显性)成为稳定 的语法标记或手段,抽象语法构造或惯用表达的过程和结果. 当某一可以单独使用的实义性词语逐步被抽象化后,离原来的 实在意义会越来越远,往往成为不可单独使用的语法词素. 从认知的角度来说,着实际上是从一个认知域向另一个认知域 映射和转移的结果,是一种隐喻现象,其间必然包含了作为概 念化主体的语言使用者的认知心理,语法化不可避免地受到语 用和语义的驱动,必然具有认知上的理据性.因此,语法化具 有语义和语用特征,我们应该对这种象似性现象作出深入合理 的解释.
而第三层次的研究则是广义上的语法化, 涉及到认知语言学研究的中心内容之一, 语言结构如何体现出典型的概念结构或事 体结构等。典型的概念结构或事体结构等 如何被显性化为语法构造,人们在体验的 基础上形成了许多概念基型,在其上有形 成了几个“典型事件模型”,语言中的语 法构造和基本句型就是在这个基础上形成 的。这也是一种广义的语法化现象。
法国语言学家Meillet (梅莱) 于1912年在其论文 “语法形式的演化” 中首先提出 “语法化”这 一术语, 认为语法化主要研究自主词转化为起语 法作用的成分 (the transition of autonomous words into the role of grammatical elements, 参见Ungerer & Schmid, 1996: 255) 他们都认为通过语法化过程的研究, 可以从历时 的角度寻找语言形式和功能演变的动因,进一步 揭示人类的认知与语言发展之间的象似性现象, 以进一步证明语言不是一个自治的系统, 并将语 言的历时研究和共时研究紧密结合起来,从更深 层次上对语言作出认知解释.
最新-语法化研究的若干问题 精品

语法化研究的若干问题
近二十年来,国内外有关语法化的研究和报道日益增多,但对一些问题有不同的表述或分歧。
本文对一些热门话题进行了整理,以供参考。
1语法化研究的目的和定义
语法化一般被定义为一个词语或若干个词语成为语法语素的过程,在此过程中这些词语的配置和功能被改变了。
试见较早的定义,语法化存在于词汇语素进而为语法语素,或从较低的语法地位进而为具有较高的语法地位,即从派生构形成分进而为曲折构形成分,其范围有所增加。
196569
人们之所以接受这样的定义,主要受到最先使用语法化一词的1912的影响,他对语法化的过程主要理解为一个词语成为附着语素,一个附着语素成为词缀,以至于一个词缀成为另一个不能进一步细分析的语素。
显然,这类定义失之过窄,它忽视了有些成分对结构的影响。
如在许多语言中,双小句并列结构可以合成一个从属结构。
&1995172-191下面是两作者的举例。
1→
因此,现在人们更多地开始接受语法化应当包括创立新结构的观点。
如在我去商店中不应看作是语法化,而要动词跟在之后才算,如在这样的句子中,应看作是语法化。
这就涉及对语法化定位的问题。
在这个问题上,我认为2019谈得比较清楚,他指出,所有的语言学理论都是为了阐明人类语言的语法的实质。
但在回答什么是语法的实质这个问题时,便有必要了解语言是如何获得语法的?正是对这一问题的关心导致了开展和深入语法化理论的研究,即探讨语法得以建立的过程。
语法不是静态的,封闭的,或自立的系统。
一种语言的语法,总是受到语言使用的影响,不时引起变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石毓智在《汉语语法化的历程》一书中说:“语法化理论 是普通历史语言学的最新发展。该理论强调从语言的内部 寻找语法发展的动因,注重分析一个新语法现象的具体发 展过程,并全面考察新语法手段的出现对业已存在的语法 系统有何影响。我们在分析问题时,应特别重视从词语的 语义特征、人类认知、篇章组织、使用频率等角度探求汉 语史上新现象产生的原因。同时,我们还应当注意从人类 语言普遍规律的角度,探讨汉语的有关现象,力求从更宽 的视野来概括和总结汉语的发展规律。从系统的观点探求 语法的发展,把个别现象的演变放在整个语法系统发展的 大背景下加以考察,注重功能相同或者相近的多个语法手 段之间的相互制约关系。”
语法化概念
西方“语法化”
“语法化”通常是指语言中意义实在的词转化为无实在意义、表语法 功能的成分这样一种过程或现象,如现代英语中助动词do在古英语中原 是实义动词,有“行动”之义。这一术语最初由法国语言学家Meillet (梅耶) 提出来并在《语法形式的演化中》中使用。他认为研究语法化 就是研究“自主词向语法成分之作用的演变”。他把语法化解释为一个 词语演变为附着语素,一个附着语素演变为词缀,以至于一个词缀演变 为另一个不能进行分析的语素的过程。Mileelt以后的欧美学者给出了许 多语法化定义,其中以Hoppre 和Truagtot的定义最为经典。单向性是语 法化理论最激进的假设去范畴化、斜坡和主观 化是单向性的重要表现。
• 其实不管语法化的定义如何,大家对语法 化都有个一致的看法: • 语法化是一个过程; • 在这个过程中,发生语法化的成分由原来 的表示实在意义转化为表示语法功能意义; • 语法化在语法研究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语法化的动因与机制
• 语法化的动因与机制是当今“语法化”学界关注的焦点,不同的人有 不同的理解,大家在这一点上还未达成共识。 • 沈家煊(1994)提出了四条制约语法化的原因和条件:语用原因、心 理原因、语言接触因素、语言内部结构的制约。 • 1、语用原因,从语言交流信息所要满足的条件出发来寻找语法化的 原因。例如语言交流必须同时满足便于表达和便于理解两个条件,因 此语篇的组织和交流的意图等语用因素是语法化的重要原因。 • 2、心理原因,从认知心理的角度来寻找原因。比如说人的认知规律 就是从具体到抽象,“隐喻”是认知的主要方式,用虚化成分来表现 语法关系是人的一种自然倾向。 • 3、语言接触因素,语法成分的借用和仿造现象。 • 4、语言内部结构的制约。从结构类型上看,像汉语这样的分析型语 言,实词虚化到一定程度后似乎不再继续下去,没有像屈折型语言那 样虚化为屈折形态。 • 跟原因和条件相关的问题是语法化的实践跨度。实词虚化的速度有快 有慢,有的要经历漫长的世纪,有的好像在短期内就可观察出来。
• 语法化理论引入中国是从沈家煊的《“语法化” 研究纵观》开始的,此后沈家煊、文旭又相继发 表文章翻译国外的语法化理论研究成果,如沈家 煊的《实词虚化的机制——〈演化而来的语法〉 评介》、文旭的《〈语法化〉简介》。1995年, 刘坚等人在《中国语文》上发表文章,立足于国 外已有理论和国内汉语研究基础,从理论高度对 汉语“语法化”机制进行了抽象归纳的首次尝试。 1998年,沈家煊补充介绍了国外又一本最新“语 法化”著作的有关理论,为渐成热点的“语法化” 研究添加了助进剂。这几篇文章的理论框架成为 后来中国“语法化”研究的基本指导性理论。
汉语语法化
• 我国汉语实词虚化研究历史悠久, 开创了汉语语法化研究的先河, 并 为此后的研究提供了语言实例和理论基础。二十世纪九十年代, 我国 学者引进西方当代语法化理论后, 汉语语法化研究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汉语数千年的文献记载为研究其虚词历时演变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事实上, 我国汉语实词虚化研究具有悠久的历史, 有不少独到的理论 和研究方法, 为当代语法化理论的构建和发展提供了借鉴。汉语实词 虚化研究可粗略地划分为雏形期和成熟期两个阶段, 雏形期自身又先 后经历了实虚词区分、虚词研究和实词虚化研究发端三个阶段。
• 石毓智还有一本著作《语法化的动因与机制》, 该书在思想方法和研究视野上都较前书有所进步, 着重探讨一个词语所出现的句法环境和使用频率 对其语法化的影响,分析一个词语原来的用法对 其语法标记的影响,探讨汉语的概念化特点对汉 语语法特征的影响。该书更重视从跨语言的角度 来探讨汉语语法的特点以及不同语法范畴之间的 关系,在寻找汉语发展的个性的同时,确立汉语 与其他语言的发展共性。
• (二)连字的假借问题
• 语法化不仅仅是语言内部渐进的历时变化,在某 一共时状态下,可能存在具有不同虚化特征的各 语法化阶段。换句话说,在时间的纵轴上,语法 化是一个一维的语法化链,但是在一个时间点上, 我们可以发现语法化历程中的各个断面及其特征, 我们甚至可能发现语法化链并不是所想象的那样 连续,而是离散的。因此,把语法化的历时演变 与共时分析结合起来,无疑能更全面地考察语法 化现象。
• 1994年之后,我国的虚化研究在国外理论带动下发生巨大 质变,上升到“语法化”这个更高的层次,大多数语法学 者把系统探讨“语法化”机制作为研究目标,将“语法化” 研究上升到更高的层面,为一些悬而末决的问题作出了有 力的解答,如石毓智、李讷分析时体标记“却、去、了、 着、过”的诞生机制;张谊生分析诱发汉语实词副词化的 三种句法结构关系等。石毓智、李讷著有《汉语语法化的 历程》(2001,北京大学出版社)一书,蒋绍愚在序中评 价:“这部书的最大好处是,引导大家在汉语研究中注重 理论思考,引导大家在认真描写的基础上对语言现象和语 言演变进行解释,引导大家去探讨汉语发展演变的动因、 机制和规律。”2006年,石毓智又著有《语法化的动因与 机制》一书,集中反映了作者最近几年来在语法化领域中 的研究成果。讨论的现象有处置式、被动式、工具式、疑 问标记、感叹标记、量词、概念化与语法发展之关系、基 本语序对一种语言的影响等。
• 语法化历时演变的过程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讨论:一方面是 以时间为纵坐标,探讨某一汉语现象的历史来源、形成方 式,确定其语法化的阶段,并描述语言现象在各语法化阶 段所具有的不同语法化特征:语义演变、句法结构位置的 迁移、功能发展、频率变化等。其中先秦的《诗经》、 《左传》、《论语》、《老子》,两汉的《史记》,唐代 的《祖堂集》、《敦煌变文集》,宋代的《五灯会元》、 《朱子语类》、《张协状元》,元代的《古本老乞大》、 《元刊杂剧三十种》,明代的《老乞大谚解》、《朴通 事》、《金瓶梅》、《三国演义》、《水浒传》,清代的 《红楼梦》、《儒林外史》、《儿女英雄传》成为学者们 观察语法化现象最常用的语料库。 另一方面是研究语言共时平面上的变异,语言共时平面上 的变异是语言历时演变在不同阶段不同层次的反映。事实 上,汉语语法化研究单纯从共时角度进行的并不占多数, 远远地少于历时性的考察和将历时考察与共时分析相结合 的研究。
• 语法化理论虽然从国外引入,但人们在理解上一般把中国 传统语言学中的“实词虚化”称之为语法化,只是没有上 升到理论高度。虽然吴福祥(2002)认为,语法化和虚化 是两个并不等同的概念,但毕竟虚化也是语法化的一类。 中国很早就有了关于实词虚化的研究,元朝的周伯琦在 《六书正伪》中说:“大抵古人制字,皆从事物上起。今 之虚字,皆古之实字。” • 最早系统研究汉语语法历史发展的理论著作应是太田辰夫 先生的《中国语历史文法》,该书写于1958年,以现代汉 语为基础,考察了汉语语法从唐代至明清的历史发展,书 中许多描写方法实际是运用了语法化理论。
语 法 化 理 论
• 语法化概念
• 中西方“语法化”
• 语法化的动因与机制
• 汉语语法化
• • • • • • 20世纪90年代以来汉语语法化研究 汉语语法化的历时演变和共时分析 《马氏文通》对语法化问题的研究 汉语语法化研究的新视角 汉语语法化研究方法的创新 汉语语法化研究的不足
• 语法化理论在对比语言学中的应用 • 语法化理论对汉语方言语法的影响 • 总结
梅耶提出的三个观点:
1.由虚化产生的新的语法形式会引起语法系统的变化; 2.语法化是个连续不断的过程,虽然也可以分出阶段来; 3国“语法化”
• 国内研究最早是由1994年沈家煊《“语法化”研究综观》开始的。 中国传统的语言学称语法化为“实词虚化”。因此,国外有一种说法 认为,语法化研究最早始于中国。13世纪元朝的周伯琦在《六书正伪》 中说:“今之虚字,皆古之实字。”国内语言学界有关语法化的概念 不一。有代表性的解释有:语法化通常指语言中意义实在的词转化为 无实在意义、表语法功能成分这样一种过程或现象。(沈家煊,1994) 刘坚、马壮寰等也有过这样的表述,即一般称之为“实词虚化”。 • 语法化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指短语或词组逐渐凝结为一个单位 的过程,可分别简化为词汇的虚化和短语的词汇化。(江蓝生,2001) 语法化是实词或者松散的篇章结构变为稳固的语法手段的历时,其结 果是新的语法标记或者句法结构。(石毓智,2003)上述语法化的概 念,都有其合理性。因为语法化”是一个新创的学科术语,汉语“语 法化”一词来源于英语grammaticaliation,结合汉语的特点,国内语 言学家自然对语法化有不同的理解,但其区别主要体现在研究的范围 上。
• (一)对介词和动词关系的探讨 • 马氏发现了汉语介词与动词之间的关系。他说:“介词用法,与外动 字大较相似。 《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虎圈啬夫,从旁代尉 对上所问禽兽簿甚悉。‘’从’本动字也。曰‘从旁’则以联‘旁’ 与‘代’之实字矣。故‘从’用如介字。”显然,马氏已经发现了汉 语介词具有某些与动词相似的功能。这一发现经后世许多学者总结得 出汉语介词是由动词发展而来的结论。在语言应用过程中,由于需要, “一部分动词担负起了标志其他句法成分之间语法、语义关系的作用, 开始由实向虚转化”。在转化过程中,动词的意义并没有完全丧失, 因此呈现出介词具有与动词相似的功能,是实词向虚词转化的中间状 态。动词虚化为介词是汉语语法化问题研究的一个重要部分,马氏的 理论为后世介词理论的发展提供了前提。
《马氏文通》对语法化问题的研究
• 国内系统的语法化研究开始于 20 世纪 90 年代 中期。产生于 20 世纪初的《马氏文通》中所涉 及的语法化问题,还仅仅是对某些虚词来源的考 察。《马氏文通》(以后简称《文通》)对语法 化问题的研究其实就是对实词虚化问题的研究, 具体来说就是对一批虚字的来源进行了一次全面 系统的考察。《文通》中关于实词虚化的研究主 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对介词与动词关系的探 讨;二是连字来源的追溯;三是对助词来源的探 寻;四是对一批句式来源的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