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的语法化
“到”的语法化过程

走、 、 、 、 、 、 、 、 、 、 、 、 跑 坐 站 躺 蹲 藏 躲 跪 趴 挪 飞
拱、 、 、 、 、 、 、 、 、 。 窜 滚 逃 上 下 来 进 退 回
b V表受 事 存 在 位 置 的 . 0一 般 是 表 动 作 处
有 动 词 和 介 词 两 种 用 法 。需 要 补 充 说 明 的 是 : 第 一 , 为 动 词 ,到 ” “ +了 ( ) ” , 作 “ 在 到 过 +0 中
可表动 作 行 为 已 经 达 到 的 时 间或 处 所 的 某 一 位
置; “ 在 V+到 +0 ” c 中这 两 种 实 义 消 失 , 这 一 句 而
所 终 点 的词 语 。 这 类 的 动 词 如 :
挂、 、 、 、 、 、 、 、 、 、 、 、 包 摆 贴 装 腌 铺 捆 盖 穿 戴 垫 叠、 、 、 、 、 、 、 、 、 、 举、 、 、 顶 堆 存 缝 搁 糊 塞 夹 裹 晾、 钉 架 放、 、 、 、 。 推 撵 搬 移 C 0表 动 作涉 及 对象 不 表时 间处 所 的。这 类 .
关 键 词 : ; 法化 ; 程 到 语 过 中 图 分 类 号 : 4 H16 文 献 标 识 码 : A 文 章编 号 :0 2 8 2 0 0 —0 90 101 3 (0 6)20 8 6 0
一
、
现 代 汉 语 中“ ” 分 布 位 置 考 察 到 的
( ) V+到 +0 。这 又 可 分 为 三 类 : 3“ ”
的动 词 如 :
看、 、 、 、 、 、 、 、 听 说 想 念 唱 谈 猜 估计 、 、 、 、 摸 拿 收
搜、 、 、 、 、 。 抢 借 买 得 受 () 4 v+到 +0+来/ 。这 类 的 V可 以是 ( ) 去 3 a() 、3 b类 动词 , 0只 表处所 。 统计结 果 与普 遍 对 “ ” 到 的认 识 一 致 频 率 很 高 , 到” 可用 于 表
_到_的词性及相关句法结构分析

[收稿日期]2005-02-01[作者简介]张彦群(1974-),男,河南上蔡人,黄淮学院中文系讲师,文学硕士,主要研究方向是语言学和应用语言学。
“到”的词性及相关句法结构分析张彦群(黄淮学院中文系,河南驻马店463000) [摘 要]“到”在现代汉语句法结构中的分布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1):(S )//D +(N ),(2):(S )//D +N +VP ,(3):(S )//V +D +(◆),(4):(从)X 到Y 。
在不同的句法结构里,“到”表现为动词、介词、连词、助词等不同的词性。
“到”的词性不同,与之相应的句法结构也应作不同的分析。
[关键词]“到”;词性;句法结构[中图分类号]H1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330(2005)03-0115-05 现代汉语里,“到”在句法结构中的分布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1)“(S )//D +(N )”(S 代表主语,D 代表“到”,N 代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以下同);(2)“(S )//D +N +VP ”(V P 代表谓词或谓词性短语,以下同);(3)“(S )//V +D +(◆)”(◆表示VD 后面的成分);(4)“(从)X 到Y ”。
学术界对第一类,如:“老王到了/他今年二十岁都不到/我到过延安/所有的货物都到了/又到月末了”等中“到”的词性归属认定及相应的句法结构分析并不存在异议。
这类结构中的“到”具有“到达”、“达到”的意思,充当了谓语或谓语中心,“到”后面可以带上“了、过”等助词,“到”在这一类句法结构中具有动词的语法特征,显然是一个动词。
分歧较大的是后三类,虽然在学术界曾经就有关问题进行过讨论,但是并没有取得一致意见。
“到”的词性与句法结构密切相关,直接影响着一些句法结构的分析,目前,国内通行的几本《现代汉语》教材对“到”的词性及相关句法结构的处理也不尽一致,学术界对此问题也没有取得令人十分满意的结论。
本文拟就后三类中“到”的词性及相关的句法结构作一简要的分析。
到的几种写法 -回复

到的几种写法-回复[到的几种写法]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表达到达的行为是非常常见和必要的。
无论是到达一个目的地,到达一个共识,还是到达某种心境,我们都需要用到合适的方式来描述这一过程。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以中括号内的内容为主题,详细探讨几种到达的写法。
一、到达目的地1. 到达的时间:假设我们在旅途中,最关心的事情莫过于到达目的地的时间了。
我们可以使用以下几种方式来描述到达的时间:- 准点到达:当我们按预定的时间到达目的地时,我们可以说"我们准时到达了目的地"。
准点到达让我们感到高兴和满足,尤其是在面对重要约会、商务会议或是重要庆典时。
- 提前到达:有时候我们会提前到达目的地,这给我们一些额外的时间去调整和休息。
这时我们可以说"我们提前到达了目的地",这种情况通常会给人一种轻松和有点小小成就感的心情。
- 晚点到达: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我们晚点到达,这可能是由于交通拥堵、航班延误或其他难以预测的原因所致。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说"我们晚点到达了目的地",并且说明晚点的原因。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可能会感到有些紧张和焦虑,需要做出相应的应对。
2. 到达的方式:到达目的地通常有多种方式,这取决于我们出行的目的和具体的情况。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到达方式:- 驾车到达:在不远的目的地,或是需要自由度和灵活性的情况下,我们通常会选择驾车。
我们可以说"我们驾车到达了目的地",并描述驾车的过程和路况。
- 乘坐公共交通:对于短途旅行或者想要避开交通堵塞的情况,我们可以选择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如地铁、公共汽车或火车。
我们可以说"我们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到达了目的地",并描述乘坐的体验和车辆的舒适度。
- 坐飞机到达:对于国内或国际长途旅行,我们通常会选择坐飞机。
我们可以说"我们坐飞机到达了目的地",并描述飞行过程中的气氛、飞机的设施等。
到字的组词解析及造句

到字的组词解析及造句到,汉语一级字,选自《魏书·高允传》:“仲业渊长,雅性清到。
”到作补语表示动作有结果,达到了目的,由到达的意义引申而来。
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到字的组词解析及造句,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一、到字的解析通“倒” 草木之到(倒)植者过半。
——《庄子·外物》。
注:“锄拔反之更生者曰到植。
今字作倒。
” 公子学去尊,今又王齐王,何其到也?——《吕氏春秋·爱类》又如:到植(倒立);到三不着两(行事无准则,颠三倒四) 往百川东到海。
——《乐府诗集·长歌行》又如:到北京去二、到字的组词到敢、达到、到坐、到家、到伴、雷到、默到、临到、连到、来到、剀到、率到、更做到、酒到脐、到不得、到大来、到头来、到任规、怪不到、说不到、一到处、到岁数、到盆钱、到公石、办得到、办不到、不到的、到彼岸、到不的、一到伴、说到家、不到头、不到家、三、到字的组词造句1、我们要不断探索使全国家庭迅速达到小康的最佳途径。
2、使人咋舌:她们的奢侈靡烂,达到了使人乍舌的程度。
3、轻信易惑的道理很简单,人家就利用你的弱点来达到目的。
4、现在,刘谦这位魔术大师的表演已经达到了一种几乎无人能及的境界,真是让人钦佩和羡慕呀。
5、因为无能,因为软弱,因为无法在现实生活中用自己的力量达到心理平衡。
所以,才产生。
6、暪去年,我国进出口贸易总值已达到平衡。
7、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路可走,只有不畏艰险,在崎岖的小路上努力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
8、表渐渐地达到了现在这样完美的程度。
9、这些困难丝毫也动摇不了他要达到目的的决心。
10、刘德华这次的演唱会重金打造,登峰造极,让他的演艺生涯又达到巅峰。
11、我最大的特点是爱看书,看起书来像个十足的书呆子,能达到废寝忘食的程度。
12、徐悲鸿画的骏马达到了入神的艺术境地。
13、你没有考上大学,可以通过自学的途径达到成才的目的。
14、家长对孩子的要求太高了,孩子难以达到。
_到_语法功能的历时发展

收稿日期:2007210231;修回日期:2007212226 作者简介:陈练军(19752),男,江西宜春人,南京大学文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汉语词汇史。
第25卷第3期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5月Vol.25No.3Journal of Zhoukou Normal University May 2008“到”语法功能的历时发展陈练军(南京大学文学院,江苏南京210093)摘 要:现代汉语中“到”是个语法功能发达的常用词,它的各种用法是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发展成熟的:“到”在先秦已出现,东汉时期语法功能开始逐渐增强,在连动结构中语义逐渐虚化,至唐代介词和补语功能基本形成,直至现代“到”的所有用法才全部形成。
关键词:到;及物性;连动;补语;历时发展中图分类号:H14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29476(2008)0320134205 “到达”这一概念近代汉语以前多用“至”来表达,而现代汉语中多用“到”。
“到”在现代汉语中可用作行为动词、趋向动词和介词,是个语法功能比较发达的常用词,它的这些语法功能是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逐渐发展起来的。
我们分四个阶段来讨论:先秦—西汉、东汉—隋、唐宋和元明清。
一、先秦—西汉(一)先秦“到”在先秦传世文献中的用例不多见,但在《睡虎地秦墓竹简》中有不少用例。
“到”在大多数情况下都用作及物动词,后面带宾语,不带宾语的情况极少见。
“到”用来表示到达某一处所、时间和范围,还没有表示到达某一程度、结果的用法,可见这一时期“到”的用法尚不发达。
如:(1)蹶父孔武,靡国不到。
(《诗经・大雅・韩奕》)(2)到关而得,今当独咸阳坐以赀。
(《睡虎地秦墓竹简・法律答问》)(3)到九月尽而止其半石。
(《睡虎地秦墓竹简・秦律十八种・仓律》)(4)不盈十六两到八两,赀一盾。
(《睡虎地秦墓竹简・效律》)(5)上造以下到官佐、史毋(无)爵者。
(《睡虎地秦墓竹简・秦律十八种・传食律》)(6)伯夷叔齐饿于首阳之下,民到于今称之。
浅析“到位”的词汇化及句法功能

浅析“到位”的词汇化及句法功能作者:李丽君郭栩来源:《北方文学》2017年第09期摘要:现代汉语词“到位”经历了从动宾结构的词组到形容词的词汇化过程,这使得“到位”由一个自由的结构变成一个紧密结合的词,意义也由实而虚。
关键词:“到位”;词汇化;句法;浅析一、“到位”的虚化过程(一)古代汉语里的“到位”在CCL语料库中,“到位”的粘合运用表示“到达预定位置”的意义,最早出现在清朝《续济公传》。
如:(1)济公道:“你且莫愁,俺包你三更天,把原赃原贼皆叫他到位......(2)大约下晚时候,我就押着送到位了。
第(1)句中位于代词后的“到位”,和第(2)句位于动词后的“到位”意义上都还属于空间的位移,其中“到位”的“到”要么作述语,要么作为前面动词的趋向动词,而“到位”的“位”仍然具有实际意义的位置,因此从结构上说,“到位”仍属于动宾短语。
(二)现代汉语里的“到位”现代汉语共时平面上存在两个同形异构的“到位”形式,一个是表空间位移义的“到位”,如“中国队主教练宫鲁鸣不停地在场外喊着:“注意防守,提早到位。
”这个形式的“到位”是动宾短语,中间可以插入其他成分,如数量词“到一号位”。
而表程度义的“到位”形式不能扩展、语义的整合度较高、句法上具有强依附性(常出现在动词性成分之后)、常作补语,表示动作程度。
如:(3)虽然他们的一招一式并不十分到位,但却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到位”已经不是简单地表示空间位移到预定位置的意义的,它显然是使用的被虚化的意义,即达到某个预定的目标或某种程度的意思。
(三)“到位”的语法化“到位”的语法化主要是由于其词汇化过程的发生,即它在历时演变中逐渐失去其直接性,演化成不能从字面意思推测出其真正意义的词,具体可从几个方面考虑:“到”的趋向意味;“位”的终点或彻底的意味;语言的隐喻引申。
朱德熙(1982)对作为补语的“到”有一定的说明,认为“到”作补语的述补结构都是及物的,可直接带宾语,其中有一类可用以表示程度高,比如“糊涂到连自己的名字也忘了”。
晋南方言“到”的用法及其语法化

“
”
兼 “ 到 ” 有 使 令 、容 许 的 含 义 , 相 当 于 普通 话 “ 让 ” , 作
语 结 构 到 的 第 “ S+
+ NP +VP ”
一
动词 。 例 如 :
( 3 ) 老 师 到 我 回 去 取 钱 去 。 老 师 让 我 回 去 取 钱 。
休 她 都 ( 4 )
挡她 到 ,
,
依 于 往 “
”“
照 ” “ 把” “ 被 ” 的 用法 ; 三是 作 助 词? 。
杜 文 主要 从 语 法 功 能方 面 分 析 “ 到 ” 的
不 同 用法 。 赵 雪莹 在 《 山 西省 平 陆 县 平 陆 方 言 中 介 词 “ 给 ” “ 到 ” 的 特殊用 法》 中 介 绍 “ 到 ”
然 作动 词 表 使令 容 许 而 到 “
”
,
示 到 达 “
”
“
、
”
“
、
”
义
;
作介 词 时 ,
相当
从 于 “
”
、
“
往、
朝”
、
“
依照”
等
,
并 且兼作 处
置式 和 被 动 式 语 法标 记
,
这
些 用 法 之 间存 在 的 内 在 关 系 , “ 到 ” 在晋南 的 地 理分 布 状 况 , 其 语法 化 机 制及 其 作 为 处 置
式 和 被 动式语 法标 记 的 成 因 皆 需 深 人 研 究 与 探讨 。 本 文 主要 以 运 城 方 言 为 调查 点 着
,
,
重 分析 上述 问 题。 文 中 例句 皆笔 者 田 野调 查所 得? 。
一
到的语法化

到的语法化陶振伟(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安徽芜湖241000)关键词:到的语法化;特定语境;虚化机制摘要:考察到的三种语法化现象:(1)到由行为动词演变为周全义的形容词,(2)到由行为动词演变为介词往;(3)到由行为动词演变为结果补语,并尝试探讨其语法化的特定语境及虚化机制。
中图分类号:H 313文献标识码:A在现代汉语共时平面上,到的用法包括以下几种:1)达于某一点;到达;达到:~期;火车~站了。
2)周到:想得很~;有不~的地方请原谅。
3)往:~郊外去:~群众中去。
4)用作动词的补语,表示动作有结果:看~;想不~你来了。
以上四种义项分别记作到1、到2、到3、到4。
其中,到1是行为动词,常在句中作谓语中心语;到2是形容词,能受很修饰,并且不能带宾语,意义相当于周到,周全。
到3可以看作介词,常用在到+N+V格式中,到+N作其后动词的状语,意义大致相当于往;到4常用在V+到(+N)格式中,用作动词的补语,表示动作产生的结果。
到在共时平面上的不同用法之间往往具有历时上的演变关系。
下面我们来考察与到的用法有关的三种虚化现象:1)到1?到2;到由行为动词演变为形容词。
2)到1?到3:到由行为动词演变为介词;3)到1?到4:到由行为动词演变为动词补语;下文介绍到的上述用法在历时文献中的使用情况,再尝试讨论触发这几种语法化(G rammaticalization)现象的句法环境(context)及其虚化机制(mechanism)。
一历时考察我们对到的用法作一大致考察,将其分为三个时期:1)汉代以前,到1的用法已广泛存在,到2已初露端倪,到3、到4、的用法还很少见;2)唐宋以前,到1、到2的用法较为普遍,到3、到4初露端倪;3)唐宋以后,到的各种用法都已广泛存在,形成了与现代汉语较为近似的到1、到2、到3、到4共存的局面。
下面简要举例说明。
1汉代以前我们考察了#诗经?、#国语?、#墨子?、#大学?%等汉以前的文献资料,这些文献中到1的用法较为广泛,同时也出现了部分可以理解为到2的用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到的语法化陶振伟(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安徽芜湖241000)关键词:到的语法化;特定语境;虚化机制摘要:考察到的三种语法化现象:(1)到由行为动词演变为周全义的形容词,(2)到由行为动词演变为介词往;(3)到由行为动词演变为结果补语,并尝试探讨其语法化的特定语境及虚化机制。
中图分类号:H 313文献标识码:A在现代汉语共时平面上,到的用法包括以下几种:1)达于某一点;到达;达到:~期;火车~站了。
2)周到:想得很~;有不~的地方请原谅。
3)往:~郊外去:~群众中去。
4)用作动词的补语,表示动作有结果:看~;想不~你来了。
以上四种义项分别记作到1、到2、到3、到4。
其中,到1是行为动词,常在句中作谓语中心语;到2是形容词,能受很修饰,并且不能带宾语,意义相当于周到,周全。
到3可以看作介词,常用在到+N+V格式中,到+N作其后动词的状语,意义大致相当于往;到4常用在V+到(+N)格式中,用作动词的补语,表示动作产生的结果。
到在共时平面上的不同用法之间往往具有历时上的演变关系。
下面我们来考察与到的用法有关的三种虚化现象:1)到1?到2;到由行为动词演变为形容词。
2)到1?到3:到由行为动词演变为介词;3)到1?到4:到由行为动词演变为动词补语;下文介绍到的上述用法在历时文献中的使用情况,再尝试讨论触发这几种语法化(G rammaticalization)现象的句法环境(context)及其虚化机制(mechanism)。
一历时考察我们对到的用法作一大致考察,将其分为三个时期:1)汉代以前,到1的用法已广泛存在,到2已初露端倪,到3、到4、的用法还很少见;2)唐宋以前,到1、到2的用法较为普遍,到3、到4初露端倪;3)唐宋以后,到的各种用法都已广泛存在,形成了与现代汉语较为近似的到1、到2、到3、到4共存的局面。
下面简要举例说明。
1汉代以前我们考察了#诗经?、#国语?、#墨子?、#大学?%等汉以前的文献资料,这些文献中到1的用法较为广泛,同时也出现了部分可以理解为到2的用例。
如:到1的用例:(1)蹶父孔武,靡国不到。
(#诗经&大雅&韩奕?) (2)屈到嗜芰,有疾,召其宗老而属之。
(#国语?)(3)水器容四斗到六斗者百。
(#墨子?)可以理解为到2的用例:(4)则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矣。
(#大学?)2唐宋以前唐宋以前,到1、到2普遍存在,到3、到4初露端倪。
如:到2:(5)今郡太守内省责己,自曝中庭,使辅谢罪,为民祈福,精诚恳到,未有感彻。
(#搜神记?)(6)仲业渊长,雅性清到。
(北魏高允#徵士颂?)到3:(7)徐州黄巾贼攻破北海,玄与门人到不其山避难。
(#三国志?)(8)奉由是失望,与韩暹等到定陵钞暴。
(#三国志?)到4(9)稻主亦追到王所。
(?世高译经&犍陀国王经()(10)遂进到山下安营,攻之,斩兰、成首,尽虏其众。
(#三国志?)这一时期到3、到4的一些用例多数都可以作双重分析(double-analysis),如:收稿日期:2005 09 21作者简介:陶振伟,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硕士生。
(11)樊哙在营外,闻事急,乃持铁盾入到营。
(#史记?)(12)肃见术无纲纪,不足与立事,乃携老弱将轻侠少年百余人,南到居巢就瑜。
(#三国志?)(11)中的到既可以理解成到1,又可理解成到4,(12)中的到既可以理解成到1,也可理解成到3上述例句中的到是介于两者之间的一种状态。
3唐宋以后唐宋以后,到1、到2、到3、到4都已广泛使用,如:到1:(13)五逆前后事,我死即到汝。
(#王梵志诗&父母生男女?)(14)即召其商人两人上船,向淮南镇,从水路而到半途。
(#入唐求法巡礼行记?)到2:(15)人治一家一国,尚且有照管不到处。
(#朱子语类?)(16)长溪杨楫通老,忠实恳到,有志于学。
(陆九渊#送杨通老?)到3:(17)八月一日早朝,大使到州衙见扬州府都督李相公(#人唐求法巡礼行记?)(18善哉弥勒法王子,到涅盘城出生死。
(#敦煌变文?)到4:(19)齐头送到墓门回,分你钱财各头敬。
(#王梵志诗&生时不共作荣华?)(20)今做到圣贤,止是恰好,又不是过外。
(#朱子语类?)二到语法化的特定语境及虚化机制词汇成分的语法化总是由特定语境触发的,下面我们重点考察到1?到2、到1?到3、到1?到4的语法化的特定语境及虚化机制。
1到1?到2到1?到2指由表抵达义的行为动词演变为语义上表周全、周到意的形容词。
(21)则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矣。
(#大学?)(21)句中到可以理解为周到、周全,也可以理解为抵达,到达。
是介于到1与到2之间的一种状态,属于双重分析的阶段。
因为汉语缺乏丰富形态变化,词类的区分只能依靠语法功能;再者,汉语动词与形容词的语法功能颇为相近,有学者把他们划归一类,统称谓词,即都可以作句中谓语,两者主要区别在于动词可以带宾语,并且可以受很修饰,而形容词受很修饰时不能带宾语(朱德熙1982)。
因此,到1与到4非常相近,尤其是当到在句中作谓语且不带宾语时,很容易经历由到1向到4的演变,这也是到2比到3、到4出现稍早的原因。
所以(21)句到既可看成动词,又可看成形容词。
语言的语法化具有单向性,即具有由实到虚的演变趋势。
随着到虚化程度的逐步加深,说话者的主观因素开始渗透并加强(李晋霞2005)。
此处到1由抵达义逐步演变成带有主观性语义的周到,周全,即到2。
到1、到2在句中一般都要重读。
如:(22)大则包括乾坤,提挈造化;细则入毫厘丝忽里去,无远不周,无微不到,但须是见得个周到底是何物。
(#朱子&朱子语类?)(22)句周与到对举,到只能理解为周到,周全意的到2,语义上的主观性较(1)(2)句大大加强。
2到1?到3到1?到3即由行为动词演变为介词的过程,前者语义上指达于某一点,抵达,后者语义上指往,点明动作、行为的方向。
这一虚化过程符合语言的一般演变规律:实词(content item)?语法词(grammati ca l word)?附着成分(c litic)?形态标记(inflectiona l affix)(H oppe r&T raugo tt 1993)。
根据我们的考察,到1?到3的虚化过程与到+N+V这种连动句结构中,到+N+V由连动结构重新分析(re-analysis)为状中结构有关。
我们以下面这句为例加以分析:(23)後袭领丞相长史,随太祖到汉中讨张鲁。
(#三国志?)(23)句到汉中与讨张鲁在当时理解为两个在时间上有先后顺序的动作,即抵达汉中以后,再讨伐张鲁,他们在句中享有同等地位。
随着这种连动句式的广泛使用,到汉中和讨张鲁这两个动作的意义虚实产生了变化,前句到汉中意义逐渐变虚,可以理解为往汉中方向进发,并不一定指已经抵达汉中此时到可弱读,重音一般在到后的名词汉中上。
语法化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只有渐变,没有突变,这是语法化的一个重要特点,即渐变性(graduality)。
所以在历史语义沉淀的影响下,到汉中仍可理解为抵达汉中,此时到一般要重读。
这一阶段就是双重分析阶段,即同一时期可以作两种可能的分析,处于一种中间模糊状态。
随着这种连动句的广泛使用,其语法化达到了更深的程度,尤其是上下辈人对同一结构作不同的分析,使得语言中靠近源头的意义较实的那种分析逐渐从语感中弱化甚至消失,而意义较虚的那种分析成为更易接受的语感,这一过程即重新分析的过程。
如:(24)瑞宣得到通知,到学校去开会。
(老舍#四世同堂?)(24)句到学校去开会在句中似只能做一种理解,156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6卷即往学校去,而非抵达学校,这就是重新分析的结果。
刘丹青(2003)把具有赋予间接题元作用的动词称为赋元动词(role-assigning verbs)。
动词到就是这样的赋元动词,它可以在宾语位臵直接赋予方所题元,而无须其它介词的帮助,如:(25)老李今天到山海关了。
非赋元动词就需要再加一个介词才能在宾语位臵赋予方所题元,如:(26)黄山位于安徽境内。
正是由于到是赋元动词,才使得它成为介词语法化的最佳来源。
到在次要动词的位臵出现频率逐步增加,依据语法化的频率原则),其实义逐步减少,而赋元功能仍然存在时,到最终就成为只起赋元作用的介词到3。
3到1?到4到1?到4,即由表抵达义的行为动词演变为表示动词结果的作补语的到4。
这一演变与V1+V 2+O重新分析为V+C+O有关。
所谓V 1+V 2+O。
句式指的是两个动词共用一个宾语的句式,如:齐因孤国之乱,而袭破燕。
(#战国策&秦策?)这里袭破燕指袭燕、破燕。
杨荣祥(2005)称这种结构为连动共宾结构。
(27)樊哙在营外,闻事急,乃持铁盾入到营。
(#史记?)这里入到营指入营、到营。
杨荣祥认为V1+V 2+O结构中,V1、V2只有具有因果关系的时间先后顺序,并且V1、V2语义上有动结意义时,这种结构才能发展出V+C+O结构。
这时的V2一般是综合性动词,即其语义结构中除了表示动作行为的语义成分外,还包含其他的语义结构成分,如动作行为的对象、结果、方式等。
我们认为到了唐宋以后,V1+V2+O结构中的V 2已固定为上古汉语的结果自足动词,V 2语义综合性特征中的动作行为的语义成分消失,而表动作行为的结果的语义成分得到强化,V2这时就重新分析为补语,V1+V 2+O就演变成V+C+O。
这时的结构层次改变了分界(boundary shift)(Langacker 1977),由V1(+O)/+V 2+O变成V+C+O,如:(28)爱圆仁是前入唐澄和尚之弟子,为寻天台盛迹,来到此间。
(#入唐求法巡礼行记?)(28)句中到就已经演变成动词来的补语,表来的结果,即到4。
这时到在句中语音上可以弱读为dao或de。
随着使用逐步广泛,V+到4的搭配范围也逐步扩大:由只能带方所名词,扩大到可以带时间名词,也可以带一般名词,如:(29)赵胜天和李小兰依偎在一起,絮絮叨叨说到深更半夜。
(池莉#太阳出世?)(30)瑞宣马上看到时局的紧急,心中越发不安。
(老舍#四世同堂?)四小结本文对现代汉语共时平面上到的四种用法之间的三种历时演变进行了讨论,得出如下结论:1)动词到1与形容词到2语法功能相近,所以由行为动词到1语法化为形容词到2的过程发生得最早,并且这一过程伴随着语义主观化的增强。
2)行为动词到1语法化为介词到3与到+N+V由连动结构重新分析为状中结构有关。
3)行为动词到1语法化为动词补语到4与V1+V 2+O结构重新分析为V+C+O结构有关。
注释:!此处四个义项及部分例句摘自#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1998商务印书馆。
%文中部分语料来自北京大学汉语语言学研究中心语料库及崔达送老师个人语料库,特此致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