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势病种总结分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9年优势病种总结分析

——肠痈

肠痈是指发生于肠道的痈肿,属内痈范畴。临床上西医的急性阑尾炎、迥肠末端憩室炎、克隆氏病等均属肠痈范畴,其中以急性阑尾炎最为常见。本节所讲的肠痈则专指急性阑尾炎。该病可发生于任何春秋,以青丁壮为多,男性多于女性。约占外科住院病人的10%~15%,发病率居外科急腹症的首位。

肠痈病名最早见于《素问。厥论》:“少阳厥逆……发肠痈不可治,惊者死”。《金匮要略》总结了肠痈辨证论治的基本规律,推出了大黄牡丹皮汤等有效方剂,至今仍为后代医家所应用。本病的特点是:转移性右下腹痛苦悲伤,伴恶心、呕吐、发烧,右下腹局限性压痛。

我科在临床上治疗本病时一般分为初期、酿脓期和溃脓期进行治疗。

病因病机

1.饮食不节暴饮暴食,嗜食生冷、油腻,损伤脾胃,导致肠道功能失调,糟粕积滞,湿热内生,积结肠道而成痈。

2.餍饫后急剧奔走或跌仆损伤致气血瘀滞,肠道运化失司,败血浊气壅遏而成痈。

3.寒温不适外邪侵入肠中,经络受阻,郁久化热成痈。

4.情志所伤郁怒伤肝,肝失疏泄,忧思伤脾,气机不畅,肠内痞塞,食积痰凝,瘀结化热而成痈。

上述因素均可损伤肠胃,导致肠道传化失司,糟粕停滞,气滞血瘀,瘀久化热,热胜肉腐而成痈肿。西医学以为本病主要是阑尾管腔梗阻和细菌入侵,导致阑尾血运障碍,细菌繁殖,炎症侵润,阑尾水肿、渗出、缺血、坏疽。其致病菌多为肠道内的革兰阴性杆菌和厌氧菌。

诊断

1.临床表现

(1)初期:腹痛多起于脐周或上腹部,数小时后,腹痛转移并固定在右下腹部,痛苦悲伤呈持续性、进行性加重。约70%~80%的病人有典型的转移性右下腹痛的特点,但也有一部门病例发病开始即泛起右下腹痛。右下腹压痛是本病常见的重要体征,压痛点通常在麦氏点(右髂前上棘与脐连线的中、外1/3接壤处),可随阑尾位置变异而改变,但压痛点始终在一个固定的位置上。两侧足三里、上巨虚穴四周(阑尾穴)可有压痛点。一般可伴有发烧(体温38℃左右),恶心纳减,舌苔白腻,脉弦滑或弦紧等。

(2)酿脓期:若病情发展,渐至化脓,则腹痛加剧,右下腹显著压痛、反跳痛,局限性腹皮挛急;或右下腹可触及包块;壮热不退(体温39℃以上),恶心呕吐,纳呆,口渴,便秘或腹泻。舌红苔黄腻,脉弦数或滑数。

(3)溃脓期:腹痛扩展至全腹,腹皮挛急,全腹压痛、反跳痛;恶心呕吐,大便秘结或似痢不爽;壮热自汗,口干唇燥;舌质红或绛,苔黄糙,脉洪数或细数。

(4)变证:①慢性肠痈:本病初期腹痛较轻,身无寒热或微热,病情发展缓慢,苔白腻,脉迟紧,或有反复发生发火病史者,多数为阑尾腔内粪石梗阻所致。②腹部包块:在发病4~5天后,身热不退,腹痛不减,右下腹泛起压痛性包块(阑尾附近脓肿),或在腹部其他部位泛起压痛性包块(肠间隙、膈下或盆腔脓肿),是为湿热瘀结、热毒结聚而成。③湿热黄疸:本病发病过程中,可泛起寒战高热、肝肿大和压痛、黄疸(门静脉炎);延误治疗可发展为肝痈。④内、外瘘形成:腹腔脓肿形成后若治疗不当,少数病例脓肿可向小肠或大肠内穿溃,亦可向膀胱、阴道或腹壁穿破,形成各种内瘘或外瘘,脓液从瘘管排出。

治疗:

六腑以通为用,通腑泻热是治疗肠痈的枢纽。清热解毒、活血化瘀法及早应用可以缩短疗程。初期(急性单纯性阑尾炎)、酿脓期轻证(轻型急性化脓性阑尾炎)及右下腹泛起包块者(阑尾附近脓肿),采用中药治疗效果较好。反复发生发火或病情严峻者,应及时采取手术和中西医结合治疗。

1.辨证论治

(1)内治

①瘀滞证

证候:转移性右下腹痛,呈持续性、进行性加剧,右下腹局限性压痛或拒按;伴恶心纳差,可有轻度发烧;苔白腻,脉弦滑或弦紧。

治法:行气活血,通腑泻热。

方药:大黄牡丹汤合红藤煎剂加减。

加减:气滞重者,加青皮、枳实、厚朴;瘀血重者,加丹参、赤芍;恶心加姜半夏、竹茹。

②湿热证

证候:腹痛加剧,右下腹或全腹压痛、反跳痛,腹皮挛急;右下腹可摸及包块;壮热,纳呆,恶心呕吐,便秘或腹泻;舌红苔黄腻,脉弦数或滑数。

治法:通腑泻热,利湿解毒。

方药:复方大柴胡汤加减。或犬黄牡丹汤合红藤煎剂加败酱草、蒲公英。

加减:湿重者加藿香、佩兰、薏苡仁;热甚者加黄芩、黄连、蒲公英、生石膏;右下腹包块加炮山甲、皂刺。

③热毒证

证候:腹痛剧烈,全腹压痛、反跳痛,腹皮挛急;高热不退或恶寒发烧,时时汗出,烦渴,恶心呕吐,腹胀,便秘或似痢不爽;舌红绛而干,苔黄厚干燥或黄糙,脉洪数或细数。

治法:通腑排脓,养阴清热。

方药:大黄牡丹汤合透脓散加减。

加减:若持续性高热或往来寒热,热在气分者加白虎汤,热在血分者加犀角地黄汤;腹胀加厚朴、青皮;口干舌燥加生地、玄参、石斛、天花粉;若见萎靡不振,肢冷自汗,或体温不升反降,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等,此为阴损及阳,治宜温阳健脾,化毒排脓,方用薏苡附子败酱散合参附汤加减。病情较重时,易生变证,要严密观察,中药起码逐日2剂,分4~6次服,若病情发展,应及时手术。

回顾性总结2009年我科肠痈前期的23个病例,按照上述辨证服用中草药治疗,总有效率达95%,有效者的的病人有共性特点,腹痛多起于脐周或上腹部,数小时后,腹痛转移并固定在右下腹部,痛苦悲伤呈持续性、进行性加重。约70%~80%的病人有典型的转移性右下腹痛的特点,但也有一部门病例发病开始即泛起右下腹痛。右下腹压痛是本病常见的重要体征,压痛点通常在麦氏点(右髂前上棘与脐连线的中、外1/3接壤处),可随阑尾位置变异而改变,但压痛点始终在一个固定的位置上。一般可伴有发烧(体温38℃左右),恶心纳减,舌苔白腻,脉弦滑或弦紧等。相反则疗效不佳。酿脓期、溃脓期必须及时手术。下一步在治疗此类病人时需要寻求新的辨证方法。

2009.12

2009年优势病种总结分析

——糖尿病前期

1概述

糖尿病前期是指由血糖调节正常发展为糖调节受损(IGR),血糖升高但尚未达到糖尿病诊断标准。包括空腹血糖受损(IFG)、糖耐量受损(IGT),二者可单独或合并出现。其中IGT是糖尿病的重要危险因素,若伴有肥胖、高血压、血脂紊乱则危险性更大。1979年美国国家糖尿病研究组和WHO 糖尿病专家委员会首次确认IGT为一种疾病状态,即亚临床状态。糖尿病前期属于中医“脾瘅”、“食郁”等范畴。

2病因病机

禀赋异常,过食肥甘,久坐少动,情志失调等为糖尿病前期发生的主要原因。禀赋异常为内因,过食肥甘为外因,且后者更为重要。过食肥甘厚味,饮食不消,聚湿变浊生痰,形体肥胖。《素问·奇病论》曰:“……有病口甘者……此五气之溢也,名曰脾瘅。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治之以兰,除陈气也。”久坐少动,脾胃呆滞,纳运迟滞,饮食变生痰浊。而情志失调为重要的诱发因素。一般IGT以过食肥甘为主,IFG以素体阴虚为主,糖尿病前期是气、血、痰、火、湿、食六郁兼夹为病,而食郁为其发生的基础。按照病程的发展过程可归纳为:先为食气,继之痰浊,最后化热(虚热、实热)。整个过程均以实证为主,可兼虚(气虚、阴虚)、兼瘀(痰瘀、浊瘀),痰浊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