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政策常识基本知识点
民族政策常识知识整理

第一课:民族平等政策1、什么是民族平等?我国的民族平等有那些特征?答:民族平等是指各民族不论人口多少,经济社会发展程度高低,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异同,都一律平等,具有同等的地位,在国家社会生活的一切方面,依法享有相同的权利,履行相同的义务,反对一切形式的民族压迫和民族剥削。
特征:我国的民族平等具有权利的广泛性、权利的真实性、权利的彻底性、权利的完整性、权利的一致性等特征。
2、党和国家的民族平等政策主要包括哪些内容?答:党和国家的民族平等政策包括一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民族不论大小,一律平等(2)各民族在一切权利上的完全平等(3)帮助一切民族实现民族平等权利,对弱小民族的平等权利给予更多的保护(4)各民族履行相应的义务。
3、为什么说民族平等是我国建立和谐社会,促进各民族繁荣发展的重要前提?答:因为我国正在进行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不论是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保证人民安居乐业,还是早日实现成为世界强国的发展目标都需要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需要全体国民的和谐相处。
这种和谐实际上又是整个中华民族的和谐,当然离不开各个民族的平等、团结、互助与和谐。
第二课:民族团结政策1、党和国家民族团结政策的内容包括哪些?答:民族团结作为我国民族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一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反对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2)维护、促进各民族之间和民族内部的团结(3)各族人民齐心协力,共同促进祖国的发展繁荣(4)反对民族分裂,维护祖国统一2、为什么说“祖国统一、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之福;祖国分裂、民族离乱,是各族人民之祸”?答:民族团结对多民族国家来说至关重要,它关乎国家的统一和各民族的发展。
在我们这样的多民族国家,如果没有各民族的团结与合作,不仅不可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就是国家的统一甚至生存也难以保证。
各民族的团结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的前提条件,也是各民族共同发展的基础。
3、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必由之路是什么?答:各民族的团结合作,不仅推动了本民族的发展,而且促进了整个中华民族的发展,是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必由之路。
民族政策法规知识

民族政策法规知识
民族政策法规是指国家为维护和保障各民族平等权益而制定的具有法律效力的政策和法规。
以下是一些相关的常见民族政策法规知识: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对于保障各民族的平等权益具有重要意义。
宪法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族一律平等。
2. 民族区域自治法:该法规定了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明确规定了自治地方的自治权力和自治机关的组成、职权等。
该法保障各民族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自治权益。
3. 民族团结进步法:该法旨在维护各民族的团结进步,促进民族关系和谐稳定。
该法规定了民族团结的基本原则、民族团结的责任机关和职责等内容。
4. 民族地区人民代表大会组织法:该法规定了民族地区人民代表大会组织的原则和制度,保障各民族参与地方政权的平等权益。
5. 民族语言文字工作条例:该法规定了民族语言文字工作的基本原则和制度,保障各民族使用和发展自己的语言文字权益。
6. 《关于加强人口统计工作,保证人民民族权益正当计算的决定》:该决定明确了人口统计工作中保护各民族权益的具体要求,确保民族人口数量的真实性和准
确性。
7. 民族宗教工作条例:该法规定了民族宗教工作的基本原则,保障各民族宗教事务的自主权和宗教信仰自由。
以上是关于民族政策法规的一些常见知识,但真实情况可能更加复杂和详细。
具体的法规内容可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进一步研究和学习。
中考《民族政策常识》主要内容

中考《民族政策常识》主要内容(注:每课的课题共同构成我国民族政策的主要内容)第一课:民族平等政策1、各民族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具有同等的地位2、民族平等是解决民族问题、处理好民族关系的一个总原则3、什么叫民族平等民族平等是指各民族不论人口多少,经济社会发展程度高低,风谷习惯和宗教信仰异同,都一律平等,具有同等地位,在国家社会生活的一切方面,依法享有相同的权利,履行相同的义务,反对一切形式的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
4、党和国家的民族平等政策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民族不分大小,一律平等(2)各民族在一切权利上的完全平等(3)帮助一切民族实现民族平等权利,对弱小民族的平等权利给予更多保护(4)各民族履行相应的义务5、我国民族平等的特征我国的民族平等具有权利的广泛性、权利的真实性、权利的彻底性、权利的完整性、权利义务的一致性等特征。
6、民族平等是我国建立和谐社会、促进各民族繁荣发展的重要前提(因为,我国正在进行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不论是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保证人民安居乐业,还是早日实现成为世界强国的发展目标,都需要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需要全体国民的和谐相处。
这种和谐实际上又是整个中华民族的和谐,当然离不开各个民族的平等、团结、互助与和谐。
)民族平等政策的地位:它是中国民族政策的基石,是我国建立和谐社会、促进各民族繁荣发展的重要保证。
7、民族平等是和谐民族关系的前提8、全国人大代表中,每个少数民族都有代表,人口较少的少数民族也至少有1名代表,这说明“各民族一律平等”9、国家强调发达地区应当继续做好对少数民族地区的对口支援(如对汶川、舟曲的对口支援)体现了党和国家的民族平等政策的哪个方面? (第三个方面:帮助一切民族实现民族平等权利,对弱小民族的平等权利给予更多保护)10、保障各民族风俗习惯的权利,也是保护少数民族的平等权利。
11、民族平等政策的核心内容:民族不分大小,一律平等;各民族履行相应的义务。
民族政策常识

民族政策常识》基础知识(2014年版)第一课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1、我国的民族概况:我国共有56个民族,中华民族是中国各民族的总称。
汉族占全国总人口的91%以上,其他55个民族的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8%以上。
汉族以外的民族相对汉族人口较少,习惯上被称为“少数民族”。
2、我国各民族人口的分布特点:大散居、小聚居、交错杂居。
3、少数民族地区的一般特点:地域广大,人口较少;大都位于祖国的边疆,物产资源丰富,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4、为什么说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是各民族共同缔造的?(1)祖国的统一大业是各民族人民共同完成的。
(2)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各民族人民共同创立的。
(3)祖国的辽阔疆域是各族人民共同开拓的。
(4)祖国的多种经济是各族人民共同开发的。
(5)祖国的灿烂文化是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
第二课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我国新型的民族关系:平等、团结、互助、和谐。
我国民族工作的根本目的和长期任务:实现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
我国民族政策的总原则:要不断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民族平等民族平等的地位:是我国民族政策的基石。
民族平等的含义:一是各民族不论人口多少,历史长短,居住地域大小,经济发展程度如何,语言文字、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是否相同,政治地位一律平等;二是各民族不仅在政治、法律上平等,而且在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等所有领域平等;三是各民族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享有相同的权利,承担相同的义务。
民族平等原则的基本出发点:是反对民族压迫、反对民族歧视。
民族平等的核心:是同等的地位和权利。
国家如何保障民族平等的?国家通过宪法和法律形式进一步确认了民族平等的原则。
少数民族人民以平等地位和汉族人民一起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这是我国少数民族享有平等权利的主要标志。
党和国家在确定历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委员的名额时,对少数民族作了适当照顾。
[实用参考]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基本知识
![[实用参考]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基本知识](https://img.taocdn.com/s3/m/b9308578e45c3b3567ec8b94.png)
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基本知识(一)党的民族政策:1、坚持民族平等,维护民族团结,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2、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3、大力培养和选拔少数民族干部。
4、积极帮助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经济。
5、发展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文化教育和科学技术,促进各民族的全面进步。
6、尊重和发展少数民族语言文字。
7、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
8、高举爱国主义旗帜,维护祖国统一和社会稳定。
1、处理中国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各民族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
民族平等,核心是政治平等。
民族团结,核心是思想团结。
各民族共同繁荣,核心是经济繁荣。
2、民族区域自治的制度的核心、优越性:(1)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概念(重点)是指在统一的祖国大家庭内,在国家统一领导下,按照宪法规定,以少数民族聚居区为基础,建立相应的自治地方,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民族区域自治的民族实现当家作主,管理本民族内部地方性事务。
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组成部分。
(2)民族区域自治的主要内容共七大内容:地位;自治机关;自治权;一律平等;语言文字自由;管理财政、经济;组织公安部队。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重点)有利于祖国的独立和统一;有利于保障少数民族的平等权利和当家作主、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的权利;促进少数民族的进步和发展,有利于各民族的团结、共同繁荣和发展;有利于现代化建设和国家的发展。
3、民族区域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是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的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
(二)党和国家的宗教政策1、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尊重和保护宗教信仰自由,是中国政府对待宗教问题的一项长期的基本政策。
宗教信仰自由作为公民的一项权利,得到了宪法和法律的保障。
1949年9月29日全国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的《共同纲领》第五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有宗教信仰的自由权。
1954年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宗教信仰的自由”。
民族政策常识知识总结 (自动保存的)

民族政策常识知识点总结1、中华各民族共同开拓祖国疆域,共同维护祖国统一,共同发展经济文化,共同创造了中华文明。
2、我国民族分布特点:以汉族为主体的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交错杂居。
3、各民族杰出人物:成吉思汗—蒙古族,统一蒙古各部落,建立蒙古政权,被称为“一代天骄”;郑和——明代著名回族航海家;马本斋——回族,组织回民支队抗击日本侵略者;关向应——满族,无产阶级革命家,1946年病逝。
4、多种多样的语言文字:5、辉煌灿烂的文学艺术诗歌:藏族史诗《格萨尔》;蒙古族叙事长诗《嘎达梅林》;彝族长诗《阿诗玛》。
民族歌曲:蒙古族《吉祥三宝》;维吾尔族:《阿拉木罕》;傣族:《月光下的凤尾竹》;土家族:《龙船调》;彝族:《远方的客人请你留下来》。
民族舞蹈:维吾尔族:“十二木卡姆”是维吾尔族民间音乐和舞蹈完美结合的艺术瑰宝;朝鲜族:《长鼓舞》;蒙古族:《筷子舞》;藏族:《弦子舞》汉族傣族哈尼族朝鲜族6、绚丽多姿的民族风情(1)少数民族服饰:蒙古族维吾尔族藏族苗族壮族壮族朝鲜族蒙古族:皮毛袍服;维吾尔族:妇女喜欢穿色彩鲜艳的连衣裙,外套对襟背心;藏族的最基本特点是:肥腰、长袖、大襟、长裙、长靴、编发、金银珠玉饰品;壮族男装多为破胸对襟的唐装,上衣短领对襟,缝一排(六至八对)布结纽扣,扎头巾。
壮族妇女服饰是一身蓝黑,裤脚稍宽,头上包着彩色印花或提花毛巾,腰间系着精致的围裙。
朝鲜族:男装:衣短,裤长肥大,加穿坎肩,也有外着道袍或朝鲜长袍者;朝鲜族女装短衣长裙。
短衣有长长的白布带在右肩下方打蝴蝶结。
2)各民族饮食特点:蒙古族和藏族:以吃肉喝奶为主,他们一般吃手扒肉、烤肉、食用奶酪、奶皮,喝奶茶。
藏族爱吃青稞面、酥油和茶拌合的糌粑,喜欢喝酥油茶。
维吾尔族和回族:以米、面为主食。
回族爱吃油炸馓子、油香等。
回族、维吾尔族不食用猪肉,不食用自死的畜禽。
不食用动物血液。
傣族爱吃竹筒饭。
(3)各民族的住房:蒙古、藏、哈萨克等民族住蒙古包、帐篷和毡房;西北地区从事农业的汉族、维吾尔族、回族住土木结构的平顶房;南方的苗、侗、土家、瑶等族住吊脚楼;傣族住竹楼。
民族区域政策相关例题和知识点总结

民族区域政策相关例题和知识点总结一、民族区域政策的知识点(一)民族区域自治的定义民族区域自治是指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
(二)民族区域自治的原则1、民族平等原则:各民族不论人口多少、经济社会发展程度高低、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异同,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具有同等的地位。
2、民族团结原则:各民族在社会生活和交往中平等相待、友好相处、互相尊重、互相帮助。
3、各民族共同繁荣原则:在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前提下,实现各民族共同发展、共同富裕、共同繁荣。
(三)民族区域自治的特点1、民族区域自治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的自治,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2、民族区域自治是民族因素与区域因素的结合,既要保障少数民族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的权利,又要考虑民族聚居地区的实际情况。
3、民族区域自治是政治因素与经济因素的结合,通过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促进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
(四)民族区域自治的自治机关民族区域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是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的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
(五)民族区域自治的自治权1、立法自治权: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有权依照当地民族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特点,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
2、变通执行权:上级国家机关的决议、决定、命令和指标,如果不适合民族自治地方实际情况,自治机关可以报经上级国家机关批准,变通执行或者停止执行。
3、经济自治权:民族自治地方在国家计划的指导下,自主地安排和管理地方性的经济建设事业;自主地管理本地方的财政。
4、文化管理自治权:民族自治地方自主地管理本地方的教育、科学、文化、卫生、体育事业,保护和整理民族的文化遗产,发展和繁荣民族文化。
(六)民族区域自治的意义1、保障少数民族的合法权益,促进民族平等。
2、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3、促进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
4、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维护国家的统一和安全。
民族政策常识.

4
(二)民族团结政策
1、民族团结的含义。(能力自测P108) 答:民族团结是指…… 2、社会主义社会各民族间的团结,是以中国共产党 的领导为核心,以社会主义制度和祖国统一为基础。 3、民族团结包括不同民族之间的团结,也包含民族 内部的团结。其实质是各民族中的无产阶级和劳动 人民的团结。(能力自测P108) 4、党和国家的民族团结政策的内容(含义)。 (能 力自测P108-109) 答: (1)(2)(3)(4)
民族政策常识
1
目录
民族平等政策 民族团结政策 民族区域自治政策
2
㈠民族平等政策
1、马克思主义民族平等观的含义。(能力自 测P107) 答: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是指…… 2、民族平等是无产阶级革命政党解决民族问 题、处理好民族关系的一个总原则。 3、民族平等的含义。(能力自测P107) 答:民族平等是指…… 4、民族平等政策包括的内容。(能力自测 P107-108) 答: (1)(2)(3)(4)
16
7、民族平等的意义。(为什么)(重要性) 答:①民族平等是无产阶级革命政党解决民族问题、处理 好民族关系的一个总原则。 ②民族平等是我国建立和谐社会、促进各民族繁荣发展的 重要保证。 ③构建和谐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一个重要目标。 在我国这样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社会主义国家,国内民族 关系的状态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方面,而民族平等又是 和谐民族关系的前提。因为,我国正在进行的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建设,不论是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保证人民安居 乐业,还是早日实现成为世界强国的发展目标,都需要整 个社会的和谐发展,需要全体人民的和谐相处。这种和谐 实际上又是整个中华民族的和谐,当然离不开各个民族的 平等、团结、互助与和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民族政策常识基本知识点一、民族概况1、我国共有56个民族,是一个多民族国家。
2、中华民族是中国各民族的总称。
3、由于汉族以外的55个民族相对汉族人口较少,习惯上称为“少数民族”。
4、我国各民族人口的发布特点:大散居、小聚居、交错杂居。
汉族地区有少数民族聚居,少数民族地区有汉族居住。
少数民族人口虽少,但发布很广。
5、少数民族地区的一般特点:地域广大,人口较少;大都位于祖国边疆,物产资源丰富。
6、中国55个少数民族中,除回族和满族通用汉语文外,其他53个民族都有本民族语言。
7、中国自古以来就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中国各民族共同创造了中国灿烂的文化、共同创造了中国的历史、共同开拓了中国的疆土、共同创造了新中国。
少数民族地区的特色经济与中原汉族地区的经济相互补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推动了祖国经济的发展。
二、民族平等政策1、实现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是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也是我国民族工作的根本目标和长期任务。
2、民族平等的含义:一是各民族不论人口多少历史长短,居住区域大小,经济社会发展程度高低,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异同,政治地位一律平等;二是各民族不仅在政治、法律上平等,而且在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等所有领域平等;三是各民族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享有相同的权利,承担相同的义务。
民族平等是我国民族政策的基石。
民族平等的核心是同等的地位和权利。
3、党和国家的民族平等政策包括如下几个方面的内容:①民族不分大小,一律平等;②各民族在一切权利上的完全平等;③帮助一切民族实现民族平等权利,对弱小民族的平等权利给予更多保护;④各民族履行相应的义务4、民族平等政策实施的意义(我国为什么要实施民族平等政策):①民族平等是我国建立和谐社会、促进各民族繁荣发展的重要前提。
②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有利于维护民族团结,保证各族人民安居乐业;③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促进国家经济的发展;④有利于提高各族人民的生活水平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
三、民族团结政策1.含义:民族团结是指各民族在社会生活和交往中,相互尊重、平等互助、友好合作、和谐相处。
它是处理我国民族关系的另一个总原则,是我国处理民族问题的根本原则,也是我国民族政策的核心内容。
2.党和国家的民族团结政策。
民族团结作为我国民族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1)反对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2)维护、促进各民族之间和民族内部的团结;(3)各族人民齐心协力,共同促进祖国的发展繁荣;(4)反对民族分裂,维护祖国统一3.维护民族团结的意义?(1)民族的团结是国家统一的重要保证。
只有实现了民族团结,才能维护国家统一(2)民族团结是社会稳定的重要前提。
只有实现了民族团结,社会才能安定和谐,人民才能安居乐业,国家才能长治久安。
(3)民族团结是各项社会事业发展的重要保障。
只有实现民族团结才能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促进人民生活不断提高。
4.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三原则之间的关系?①民族平等是民族团结的前提和基础,没有民族平等,就不会实现民族团结;②民族团结是民族平等的必然结果,是促进各民族真正平等的保障;③各民族共同繁荣是实现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的物质基础,也是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最终目的。
5、应当怎样维护民族团结?政府(国家)方面:①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因地制宜、优势互补”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缩小地区差距,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实现共同富裕。
②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保障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
③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打击破坏民族团结和制造民族分裂的犯罪分子,维护民族团结。
④发展先进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以开放的心态,客观、平等的态度尊重、珍惜、保护各民族优秀文化。
公民(青少年)方面:①要热爱祖国的民族大家庭,自觉拥护我国的民族政策;②要维护民族团结,反对民族分裂,多做有利于民族团结的事;③在学校生活中,各民族同学之间要互相关心,互相帮助,自觉履行维护民族团结的责任和义务,尊重各民族的宗教信仰,尊重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尊重各民族的语言文字。
以实际行动自觉履行维护民族团结的光荣义务:④积极同破坏民族团结的行为作斗争。
四、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政策1、促进各民族共同发展繁荣的意义:①才能从根本上消除历史上形成的各少数民族与汉族之间发展上的差距,实现各民族的完全平等。
②只有各民族共同发展繁荣才能维护和巩固各民族的团结。
2、促进各民族共同发展繁荣的内容:①经济上的发展繁荣②保护和发展少数民族文化,发展科技教育3、党和国家发展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的方针政策(1)靠国家的扶持,如西部大开发战略及相应政策(2)组织发达地区对少数民族地区的对口支援,加强横向经济联系的方针;(3)主要依靠西部各族人民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
西部地区要因地制宜充分发挥本民族本地方的特点和优势(4)必须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大力培养各类少数民族人才。
4、发展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的重要意义(为什么说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不仅是一个重大的经济问题,也是一个重大的政治问题)(1)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直接关系到我国整个现代化建设目标的实现;(2)发展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是消除各民族间发展上的差距,促进各民族共同发展繁荣的根本途径;(3)发展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有助于充分开发和利用少数民族地区的自然资源,实现互利共赢;(4)发展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是建设边疆、巩固国防的基本保证。
(5)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发展是党的民族政策的基本出发点和归宿。
5、党和国家保护和发展少数民族文化的政策和措施①抓住机遇,加快中西部民族地区文化建设;②采取措施,加强民族地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③做好重点文化工程建设,促进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文化事业全面发展;④繁荣少数民族文艺创作,丰富各族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⑤大力培养人才,加强民族地区文化队伍建设;⑥加强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利用,扶持优秀的少数民族文化;⑦落实和完善文化经济政策,增加民族地区文化建设的投入。
五、民族区域自治政策1.地位:民族区域自治是中国共产党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符合我国国情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内容,必须长期坚持和不断完善。
2.什么是民族区域自治(1)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是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在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
(2)我国民族分布具有大散居、小聚居、交错杂居的特点。
(3)从我国各民族分布的这一实际情况出发,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根据人口的多少和分布范围的大小,设立自治区、自治州和自治县(旗)三级民族自治地方,最大限度地保证少数民族实行区域自治,充分行使自治权,以实现民族平等。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意义)第一,有助于国家的集中统一和少数民族自己管理本民族本地区的内部事务。
第二,有助于把国家的方针政策同少数民族地区的具体特点有机地结合起来。
第三,有助于把国家富强和民族繁荣结合起来。
第四,有助于把各族人民热爱祖国的感情和热爱本民族的感情结合起来。
5.我国民族区域自治的主要内容建立民族自治地方(首要内容和前提)、设立自治机关(基础和条件)、行使自治权(核心)。
6.关键:培养少数民族干部7.核心:民族区域自治地方的自治权六、少数民族干部政策1.大力培养任用少数民族干部包括各类专门人才,是我们党的一贯方针,是做好民族工作和解决民族问题的关键,是党的民族政策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民族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
2.培养选拔少数民族干部的方针政策(1)自治机关的主要领导人主要由实行区域自治的民族的公民担任(2)普遍且大量地培养少数民族干部3.培养和选拔少数民族干部的重要性(1)振兴民族地区经济的需要(2)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实现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需要(3)巩固和发展团结、稳定的政治局面的需要4、少数民族干部的特殊性:少数民族干部了解本民族的历史和现状,熟悉本民族的语言文字和风俗习惯,同本民族群众有广泛的密切的联系,能更好地体察本民族群众的感情和疾苦,反映他们的意见和要求。
少数民族干部是党和人民政府联系少数民族群众的桥梁,他们的这种特殊作用是其他民族的干部不能代替的。
七、民族风俗习惯政策1.民族风俗习惯是一种生活方式,它是人们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明确规定:各民族都有保持或者改革自己风俗习惯的自由。
2.民族风俗习惯的特点:(1)相对的稳定性(2)广泛的群众性(3)民族性(4)敏感性3.党和国家的民族风俗习惯政策主要包括六个方面:尊重少数民族的饮食习惯;尊重和照顾少数民族年节习惯;尊重少数民族婚姻习惯;尊重少数民族丧葬习俗;在大众传播媒介中,防止侵犯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的事情发生;尊重少数民族改革自己风俗习惯的自由。
4、如何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1)要在思想上认识它的主要意义。
风俗习惯关系到民族感情,关系到民族关系能否巩固和发展。
(2)要落实到具体的行动中,要从日常生活的一言一行中体现出来。
(3)必须使少数民族享有保持或改革本民族风俗习惯的自由。
八、宗教信仰自由政策1.宗教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才会产生宗教。
我国主要有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和基督教五种宗教形式。
我国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2.宗教的含义和特性(1)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社会历史现象,是人们的一种信仰、一种世界观。
(2)现实中的宗教,包括宗教行为、宗教活动、宗教活动场所和宗教组织等。
宗教有其产生、发展和消亡的过程,在社会主义社会中还长期存在。
(3)宗教具有长期性、群众性、民族性、复杂性和国际性等特点。
3.我国宗教的基本情况我国是一个有多种宗教的国家,现在主要有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和基督教(新教),以及一些民间信仰。
4.党和国家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尊重和保护公民的宗教信仰自由,是党和国家的一项长期政策。
我国的宗教政策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宗教信仰自由(2)国家依法管理宗教事务(3)坚持独立自主、自办教会的原则(4)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5)实行政教分离的原则5、贯彻落实公民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意义(1)贯彻落实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符合宗教作为生活意识形态产生、发展和消亡的规律。
(2)贯彻落实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有利于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有利于团结信教群众。
(3)贯彻落实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有利于我国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4)贯彻落实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为构建和谐社会、进行现代化建设创造良好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