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7 酸碱理论的发展
揭示酸碱理论的发展与应用

揭示酸碱理论的发展与应用酸碱理论是化学科学中的重要理论之一,它揭示了物质在溶液中的性质与行为。
本文将从历史的角度出发,探讨酸碱理论的发展与应用。
一、酸碱理论的起源酸碱理论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
在公元前4世纪,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提出了酸和碱的概念。
他认为酸是一种“酸性土壤”产生的物质,而碱则是一种“碱性土壤”产生的物质。
这种理论在当时并没有得到广泛的应用和发展。
二、酸碱理论的发展酸碱理论的真正发展始于17世纪。
瑞典化学家贝克曼提出了酸碱中的氢离子(H+)概念。
他认为酸是能够释放出氢离子的物质,而碱则是能够接受氢离子的物质。
这一理论为后来的酸碱理论奠定了基础。
随着化学实验技术的进步,19世纪末,丹麦化学家奥斯特瓦德提出了酸碱中的氢氧根离子(OH-)概念。
他认为酸是能够释放出氢离子的物质,而碱则是能够释放出氢氧根离子的物质。
这一理论被称为奥斯特瓦德酸碱理论。
20世纪初,美国化学家布朗和洛瑟福德提出了电子理论。
他们认为酸是能够接受电子对的物质,而碱则是能够提供电子对的物质。
这一理论被称为布朗-洛瑟福德酸碱理论。
三、酸碱理论的应用酸碱理论在生活和工业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首先,酸碱理论在农业中起着重要作用。
农民们根据土壤的酸碱性来选择合适的作物种植,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其次,酸碱理论在环境保护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酸雨是一种常见的环境问题,它对植物、水体和土壤造成了严重的污染。
通过酸碱理论,我们可以了解酸雨的形成原因,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来减少酸雨的产生。
此外,酸碱理论在工业生产中也有广泛的应用。
许多化学反应都需要在特定的酸碱条件下进行,以保证反应的进行和产物的纯度。
例如,酸碱中和反应常常被用于调节溶液的酸碱性,以便于后续的工艺操作。
总结起来,酸碱理论的发展与应用是一个不断演变的过程。
从古希腊时期的概念到现代的电子理论,酸碱理论不仅揭示了物质在溶液中的性质与行为,还为农业、环境保护和工业生产等领域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酸碱理论的发展

酸碱理论的发展布朗斯特酸碱理论概念的核心系于分子或离子间的质子转移,显然无法对不涉及质子转移,但却具有酸碱特征的反应做解释.这一不足在布朗斯特概念提出的同年由美国化学家路易斯提出的lewis.G.N另一个更广的酸碱概念所弥补,但后者直到20世纪30年代才开始在化学界产生影响.酸碱电子理论(the electronic theory of acid and alkali),也称广义酸碱理论、路易斯(lewis)酸碱理论,是1923年美国物理化学家吉尔伯特·牛顿·路易斯(Lewis G N)提出的一种酸碱理论,它认为:凡是可以接受外来电子对的分子、基团或离子为酸;凡可以提供电子对的分子、基团或离子为碱。
这种理论包含的酸碱范围很广,但是,它对确定酸碱的相对强弱来说,没有统一的标度,对酸碱的反应方向难以判断。
后来,皮尔逊提出的软硬酸碱理论弥补了这种理论的缺陷。
编辑本段电子酸碱的定义该理论认为:凡是能够接受外来电子对的分子、离子或原子团称为路易斯酸(Lewis acid),简称受体;凡是能够给出电子对的分子、离子或原子团称为路易斯碱(Lewis base),简称给体。
或者说:路易斯酸(Lewis acid)是指能作为电子对接受体(Electron pair acceptor)的原子,分子或离子;路易斯碱(Lewis base)则指能作为电子对给予体(Electron pair donor)的原子,分子或离子;酸碱反应是电子对接受体与电子对给予体之间形成配位共价键的反应.路易斯酸的分类1、配位化合物中的金属阳离子,例如[Fe(H2O)6]3+和[Cu(NH3)4]2+中的Fe3+离子和Cu2+离子.2、有些分子和离子的中心原子尽管满足了8电子结构,仍可扩大其配位层以接纳更多的电子对.如SiF4 是个路易斯酸,可结合2个F–的电子对形成[SiF6]2–.3、另一些分子和离子的中心原子也满足8电子结构,但可通过价层电子重排接纳更多的电子对.再如CO2能接受OH–离子中O 原子上的孤对电子4、某些闭合壳层分子可通过其反键分子轨道容纳外来电子对.碘的丙酮溶液呈现特有的棕色,是因为I2分子反键轨道接纳丙酮中氧原子的孤对电子形成配合物(CH3)2COI2.再如四氰基乙烯(TCNE)的π*轨道能接受一对孤对电子。
初三化学酸碱理论发展历程

初三化学酸碱理论发展历程化学是一门探索物质的科学,酸碱理论作为其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我们了解化学反应和物质的性质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就初中化学酸碱理论的发展历程进行探讨,以增加我们对化学知识的理解和认识。
1. 古代酸碱理论的形成在古代,人们对酸碱现象有了最初的认识。
早在公元前3000年左右,古埃及人就认识到某些物质具有酸碱性质。
他们通过观察发现,某些水果汁能够腐蚀金属,酸性物质也能腐蚀皮肤。
这种现象使得古埃及人对酸碱有了最初的认识。
2. 酸碱理论的进一步发展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对酸碱现象的认识逐渐深入。
到了公元前4世纪,古希腊的著名哲学家阿拉伯都提出了“酸”和“碱”的概念。
他们认为“酸”是一种具有酸味并能够溶解金属的物质,“碱”则是一种溶解在水中能够中和酸的物质。
在17世纪末,著名的英国化学家罗伯特·博义提出了“酸”和“碱”的新定义。
他认为酸是一类能够释放出氢离子(H+)的物质,而碱则是一类能够释放出氢氧根离子(OH-)的物质。
这一理论被称为“氢离子理论”,为酸碱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3. 酸碱中和的探索与发现在18世纪,瑞典化学家卡尔·威廉·舍勒通过实验证明了酸和碱能够发生中和的现象。
他发现,当酸和碱按一定比例混合时,会产生一种新的物质,既不具有酸性也不具有碱性,称为“中性物质”。
这一发现被称为“中和反应”,为进一步研究酸碱提供了新的思路。
4. Lewis酸碱理论的提出20世纪初,美国化学家吉尔伯特·劳伦斯·刘易斯提出了Lewis酸碱理论。
他认为,酸是一种能够接受电子对的物质,而碱则是一种能够提供电子对的物质。
这一理论进一步扩展了我们对酸碱的认识,并且在有机合成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总结:通过对初三化学酸碱理论发展历程的探讨,我们能够清晰地了解到古代酸碱理论的形成以及这一概念的逐渐完善。
从早期的简单认知到后来的氢离子理论和Lewis酸碱理论,酸碱理论的不断发展与完善为我们解释了许多化学现象,并在实际应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评述各种酸碱理论的发展与实际中的应用

评述各种酸碱理论的发展及实际应用吴文明(安徽大学文典学院理科班学号:V21114008)摘要酸碱是化学中的重要概念。
在化学的发展史上,对于酸碱概念的定义,各有千秋。
但是,酸碱概念是人们定义出来的,任何定义都有局限性。
本文评述各种酸碱理论的发展及其在实际中的应用。
关键词早期酸碱理论酸碱电离理论酸碱质子理论酸碱电子理论实际应用1.早期酸碱理论1663年,英国化学家波义耳提出酸即凡物质的水溶液能溶解某些金属、跟碱接触会失去原有的特性、而且能够使石蕊试液变红的物质,碱即凡物质的水溶液有苦涩味、能腐蚀皮肤、跟酸接触会失去原有的特性、而且能够使石蕊试液变蓝的物质。
1770-1780年,法国化学家拉瓦锡提出酸的氧理论,即凡是酸都应该含有氧元素。
1789年法国化学家贝托雷通过发现氢氰酸不含有氧元素但其水溶液中却有微弱酸性,首先找到酸的氧理论的缺陷。
后来,英国化学家戴维通过盐酸也找到了氧理论的缺陷。
同时,戴维提出,判断一种物质是不是酸,要看它是否含有氢元素。
1838年,德国化学家李比希提出酸的氢理论,即酸是氢的的化合物,但是酸中的氢必须是可以被金属或碱所置换的。
早期,人们的酸碱理论是建立在生产与生活实际中对酸碱的接触和对酸碱反应现象的观察上。
人们通过观察总结酸碱的反应现象与特征,得出酸碱的一些基本信息,从而建立起早期的酸碱理论,但是由于当时科学技术水平的限制,如物质提纯技术及化学理论的欠缺,如物质原子理论,人们的酸碱定义是十分模糊的,只是停留在感官阶段,没有上升到理论水平。
波义耳的酸碱定义恰恰体现了这一点,他只是给出了酸碱的描述性定义。
但是即使这样,人们对酸碱有了初步的划分和了解,早期的酸碱理论对人们的生产实际还是起到了一定的指导作用。
实际上,想要了解物质必须从物质的组成开始。
最初,拉瓦锡提出酸的氧理论,被贝托雷和戴维所推翻。
戴维认为含有氢元素的物质一定是酸,从现在看来,即使是初中生也知道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因此,李比希吸取了上述科学家的研究成果,提出了酸是氢的化合物,这不过是戴维提出命题的逆命题,但是却更加接近真相。
6第六章 酸碱理论与解离平衡-2013

参考共轭酸碱对:H2O
酸+H2O H3O+ 共轭碱
Ka
c共轭碱
cH3O+
c酸
Ka>10,强酸
酸的质子传递常数 酸的解离常数 酸常数
HAc+H2O H3O+ +Ac- Ka 1.76 10-5
NH
+ 4
+H2O
H3O+ NH3 Ka 5.64 10-10
凡是能给出电子对的任何分子、离子或原子团称为碱, 如OH-、X-, :NH3, :CO, H2O: 等。
酸碱反应实质为酸碱间以配位键相结合,碱性物质提 供电子对,酸性物质接受电子对,以配位键的形 式形成酸碱加合物,如HCl、BF4-、Ag(NH3)2+等
三、Lewis电子酸碱理论
A + :B
A:B
cH+
Ka cHA cH+
Kw cH+
cH+ cHA c0
Ka cHA Kw
cA-
c0
c H
+
Kw cH+
c3 H+
Ka
c2 H+
(Ka
c0 +Kw )cH+
Ka
Kw
0
—精确式
c3 H+
Ka
c2 H+
(Ka
c0 +Kw )cH+
Ka
所以四者从强到弱依次是 HClO4>H2SO4>HCl>HNO3 。HAc 对四者有分辨效 应(区分效应), HAc 是四者的分辨试剂; 而 H2O 对 四者有拉平效应, H2O 是四者的拉平试剂。
酸碱理论的发展

酸碱理论的发展摘要:酸碱理论是阐明何为酸碱,以及什么是酸碱反应的理论。
人类对于酸碱的认识经历了漫长的时间。
最初人们将有酸味的物质叫做酸,有涩味的物质叫做碱。
到了18世纪末期,拉瓦西提出氧元素是酸的必要成分。
酸碱理论的发展大致经历如下过程:早期酸碱认识→阿仑尼乌斯电离理论→酸碱溶剂理论→酸碱质子理论→路易斯广义酸碱理论→皮尔逊软硬酸碱理论。
酸碱的概念的形成前后经历了三百年的时间,最终使得化学界对于酸碱的概念有了普遍的更加深刻的认识。
这里仅就酸碱理论发展的概况给予扼要的介绍。
关键词:酸碱理论酸碱电离理论酸碱溶剂理论酸碱质子理论酸碱电子理论软硬酸碱理论酸碱对于无机化学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日常生活中,人们接触过很多酸碱盐之类的物质,例如食醋,它就是一种酸;日常用的熟石灰是一种碱。
人们最初是根据物质的物理性质来分辨酸碱的。
有酸味的物质就归为酸一类;而接触有滑腻感的物质,有苦涩味的物质就归为碱一类;类似于食盐一类的物质就归为盐一类。
直到17世纪末期,英国化学家波义耳才跟据实验的理论提出了朴素的酸碱理论:酸:凡是该物质水溶液能溶解一些金属,能与碱反应失去原先特性,能使石蕊水溶液变红的物质。
碱:凡是该物质水溶液有苦涩味,能与酸反应是失去原先特性,能使石蕊水溶液变蓝色的物质。
从我们现在的眼光来看,这个理论明显有很多漏洞,如碳酸氢钠,他符合碱的设定,但是它是一种盐。
这个理论主要跟很多盐相混淆。
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又提出了更加科学的解释,使得酸碱理论愈发成熟。
一、酸碱电离理论瑞典科学家阿伦尼乌斯(Arrhenius)总结大量事实,于1987年提出了关于酸碱本质的观点——酸碱电离理论(Arrhenius酸碱理论)。
在酸碱电离理论中,酸碱的定义是:凡在水溶液中电离生成的阴离子全都是H+的物质叫做酸;在水溶液中电离生成的阳离子全都是OH—的物质叫做碱;酸碱中和反应的实质是H+和OH—结合生成H2O。
Arrhenius 的电离学说,使人们对酸碱的认识发生了一个飞跃。
酸碱概念的发展过程

酸碱概念的发展过程酸碱理论是阐明何为酸碱,以及什么是酸碱反应的理论。
关于什么是酸、什么是碱,在化学史上已经探讨了三百年。
这些概念的发展,反映了化学从性质到结构的转化。
回顾这些概念的发展,对我们认清化学的规律有很大的帮助。
一、从味道定义酸碱在好奇与探究天性的驱使下,古时候人们对于很多物质都非常好奇,进而产生认识物质的浓厚兴趣。
那时候,人们认识物质的一种常用方法就是品尝。
早在公元前,人们就知道了醋的存在,并知道醋是有酸味的。
酸味是由于舌粘膜受到氢离子刺激而引起的感觉。
酸味物质的阴离子还决定酸的风味特征,如柠檬酸、维生素C的酸味爽快,葡萄糖酸具有柔和的口感,醋酸刺激性强,乳酸具有刺激性的臭味。
但在当时,人们除了知道这些物质具有酸味外,并不了解它们更多的性质。
在公元8世纪左右,阿拉伯的炼金术士制得过硫酸、硝酸。
中世纪的化学家发现酸味物质能侵蚀许多金属,后来人们发现了一些新的更强烈的同类化学物质,金属和其他物质会更迅速地被他们溶解。
所有这类物质都叫做“酸”,因为他们最主要的特点就是有酸味。
单词“酸”来自拉丁语“acidus”,就是表示“酸味”的意思。
有涩味的物质叫做碱,摸起来滑润。
碱这个名字来自于植物草木灰的阿拉伯语:alkalja,那是它们第一次被确认的地方。
现代化学认为,酸味与溶液的氢离子浓度有关,氢离子浓度高酸味强,但两者之间并没有函数关系,在氢离子浓度过大(pH<3.0)时,酸味令人难以忍受,而且很难感到浓度变化引起的酸味变化。
因此当物质纯度或者溶液浓度增加时,品尝就变的极具危险性。
此外,酸味还与酸味物质的阴离子、食品的缓冲能力等有关。
因此品尝的应用受到了很大限制。
二、从性质定义酸碱随着实验事实的进一步积累,人们认识到很多酸和碱的性质,比如酸和石灰石反应时能放出二氧化碳气体,并能和碱相互作用生成中性物质。
1646年,波义耳不小心把几滴盐酸滴到了紫罗兰的花朵上,发现紫罗兰花竟变成了红色花。
波义尔又用硝酸、硫酸和醋酸做实验,花瓣全变成了红色。
化学知识演变的历程酸碱理论

化学知识演变的历程酸碱理论化学知识演变的历程:酸碱理论化学作为一门基础科学,其知识体系的构建经历了漫长的历程。
其中,酸碱理论是化学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我们理解物质的性质和化学反应过程具有极大的重要性。
本文将以酸碱理论为切入点,探讨化学知识的演变历程,并回顾其在科学研究和实际应用中的重要贡献。
一、酸碱理论的起源酸碱理论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的几位思想家,如亚里士多德和希波克拉底。
他们在研究物质的理论和实践中开始了对酸碱性质的探索。
然而,在古代,人们对酸碱并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只是通过经验对物质进行分类。
直到17世纪,酸碱理论才开始得到系统的发展。
二、酸碱理论的发展1. 苏格兰化学家布莱克和拉瓦锡的贡献在18世纪,苏格兰化学家布莱克和法国化学家拉瓦锡提出了酸碱化学的新观点。
布莱克认为酸是一种富含阳离子的物质,碱是一种富含阴离子的物质。
而拉瓦锡则提出了酸碱中存在的氢离子(H+)和氧离子(OH-),并将氢离子和氧离子作为定义酸碱性质的基础。
2. 索雷和阿伦尼乌斯的电离理论19世纪末,瑞典化学家索雷和德国化学家阿伦尼乌斯独立地提出了电离理论,为酸碱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他们认为,酸是能够产生氢离子的物质,碱是能够产生氢氧根离子的物质。
这一理论提供了对酸碱性质进行描述和解释的新视角,为后续的研究提供了指导。
3. 布朗斯特德和劳里亚的酸碱反应理论20世纪初,丹麦化学家布朗斯特德提出了酸碱反应的离子理论。
他认为,酸是能够给出氢离子的物质,而碱是能够给出氢氧根离子的物质。
与此同时,法国化学家劳里亚提出了酸碱体系中的氢离子浓度和氢氧根离子浓度的概念,并提出了酸碱中的pH值作为评价酸碱强弱的指标。
这些理论的提出极大地推动了酸碱理论的发展和应用。
三、酸碱理论的应用与演变1. 工业应用酸碱理论在工业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例如,酸碱滴定法是常用的分析化学方法,用于测定样品中酸碱的含量。
而在制药、化妆品和食品工业中,酸碱性质的调节对于产品的质量和稳定性具有重要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HAc 是酸 HAc 是碱
其共轭酸为 H2Ac+ HAc 在上述反应中也可以
认为是两性物质。
4. 酸碱反应
HCl + H2O ——— H3O+ + Cl-
酸Ⅰ 碱Ⅱ 酸Ⅱ 碱Ⅰ
强酸的解离
HAc + H2O
酸Ⅰ 碱Ⅱ
H3O+ + Ac-
酸Ⅱ 碱Ⅰ
弱酸的解离平衡
H2O + NH3
NH4+ + OH-
1. 8 酸碱理论的发展
最初阶段,人们从一些简单性质
上认识酸碱 酸 碱 使石蕊变红,有酸味 使石蕊变蓝,有涩味
当酸碱相混合时,性质消失
后来人们从组成上认识酸碱 当氧元素发现后,人们认为酸
中一定含有氧元素; 盐酸等无氧酸的发现,又认识
到酸中一定含有氢元素。
1. 8. 1 阿仑尼乌斯理论
稀溶液依数性实验的结果表
N2O4
NO+ 特征阳离子
+
NO3-
特征阴离子
酸碱溶剂体系理论认为, 在溶剂中能解离出该溶剂的特征 阳离子或者能增大特征阳离子浓度的 物质称为酸。
2 SO2
SO2+ 特征阳离子
+
SO32- 特征阴离子
同样理解在溶剂中能解离出该溶 剂的特征阴离子或者能增大特征阴离 子浓度的物质称为碱。
2 NH3
( 1) ( 2)
反应(1)是水为溶剂时, H3O+ 是酸的特征离子,
OH- 是碱的特征离子。
2 H2O = OH- + H3O+
( 1)
2 NH3 = NH2- + NH4+
溶剂自身的解离反应。
( 2)
反应(2)是液氨为溶剂时,
NH4+ 相当于酸的特征离子
NH2- 相当于碱的特征离子
NaOH +(H3O) Cl = NaCl + 2 H2O (3) NaNH2 + NH4Cl = NaCl + 2 NH3 (4) 反应(3)是水为溶剂时的 中和反应;
这种既能给出质子,又能接受 质子的物质叫做两性物质。 判断一种物质是酸还是碱,一 定要在具体的反应中根据质子得失 关系来判断。
HSO4- = H+ + SO42-
HSO4- 是酸 HSO4- + H+ = H2SO4
HSO4- 是碱
故 HSO4- 是两性物质
HAc = H+ + Ac- HAc + H+ = H2Ac+
HCl = H+ +
Cl-
Cl- 是 HCl 的共轭碱,
而 HCl 是 Cl- 的共轭酸。
H2O 作为一种酸时,其共 轭碱是 OH- 而 H2O 作为 一种碱时,其
共轭酸是 H3O+
3. 两性物质 H2O 既可以给出质子作为酸,如 H2O = H+ + OH-
又可以接受质子作为碱,如
H2O + H+ = H3O+
试比较下列水中和液氨中的反应 2 H2O = OH- + H3O+
2 NH3 = NH2- + NH4+
( 1)
( 2)
NaOH +(H3O) Cl = NaCl + 2 H2O (3)
NaNH2 + NH4Cl = NaCl + 2 NH3 (4)
2 H2O = OH- + H3O+ 2 NH3 = NH2- + NH4+ 溶剂自身的解离反应。
+ OH- =
酸碱配位化合物
H2O
酸
碱
酸碱配位化合物
对于酸碱的识别,要在具体的反应
中进行。 几乎所有的金属阳离子都是 Lewis
酸,阴离子几乎都是 Lewis 碱,而酸和
碱反应的生成物都是酸碱配位化合物。
酸可以与酸碱配位化合物反应, 生成另一种酸和另一种酸碱配位化合 物。这类反应称为酸取代反应 ,如
0.05 0.01 0.005 0.001
1.94 1.97 1.98 1.99
倍数
数据既说明 KCl 在水溶液中发生 解离,又说明这种解离是不完全的。
理由是倍数小于 2。
KCl 水溶液的导电性,说明解
离的产物是离子。解离的方式是 KCl K+ + Cl-
以上是 1887 年阿仑尼乌斯提出
电离学说时的观点。
阿仑尼乌斯的电离学说,使人们对 酸碱的认识产生了一个质的飞跃。 电离学说明确地给出酸碱的定义: 酸 解离产生的阳离子全部是 H+
碱 解离产生的阴离子全部是 OH-
电离学说进一步从平衡角度
找到了比较酸碱强弱的标准,即
平衡常数 Ka,Kb。 阿仑尼乌斯理论在水溶液中
是成功的。但其在非水体系中的
适用性,却受到了挑战。
明,在 1 dm3 0.1 mol•dm-3 的蔗
糖溶液中,能独立发挥作用的溶
质的粒子是 0.1 mol 。
但是对于电解质溶液,情况则有 所不同。 以 KCl 溶液为例,在 1 dm3 浓 度为 0.1 mol•dm-3 的溶液中,发挥 作用的粒子并不是 0.1 mol ,也不是 0.2 mol,而是 0.192 mol。
化合物交换成分,称为双取代反应。
2. 酸碱的软硬分类
路易斯酸是电子对接受体,而 路易斯碱是电子对给予体,二者以 配位键结合成酸碱配位化合物。
酸碱配位化合物稳定与否,与
酸碱的软硬性质有关。
下面介绍路易斯酸碱的软硬 分类。 硬酸是一些半径小,电荷高,
电子云变形性小的阳离子。
I A,II A 族阳离子; B3+,Al3+,Si4+ 等 III A,IV A 族阳离子; La3+,Ce4+,Ti4 + 等高电荷小半
型的反应,在酸碱质子理论中呈现 出其共性。
阿仑尼乌斯理论在水溶液中是成
功的。
酸碱质子理论在非水体系,严格
地讲在非水质子溶剂中是成功的。
但对非质子体系的适用性,却受
到了挑战。
因为酸碱质子理论于对不含有 质子的物质, 如 Cu2+,Ag+ 等不好归类。
对于无质子转移的反应,如极为 常见的反应 Ag+ + Cl- 也难以讨论。 AgCl
2+ + 2 OH- = Cu OH [ Cu NH ] ( ) ( 3) 4 2 + 4 NH3
碱 OH- 取代了酸碱配位化合物
2+ 中的 NH [ Cu ] (NH3) 4 3
NaOH + HCl = NaCl + H2O
BaCl2 + Na2SO4 = BaSO4 + 2 NaCl 该类反应可以看成两种酸碱配位
生成酸碱配位化合物 NH4+ 。
+ = Al3+ + 3 H O Al OH + 3 H ( ) 3 2
酸 H+ 取代了酸碱配位化合物
3+ 。 Al 中的 Al (OH ) 3
碱可以与酸碱配位化合物反应,
生成另一种碱和另一种酸碱配位化合
物。这类反应称为碱取代反应 ,如
2+ + 2 OH- = Cu OH [ Cu ] ( ) (NH3) 4 2 + 4 NH3
1. 8. 3 酸碱溶剂体系理论 阿仑尼乌斯酸碱理论建立在水溶
液的基础上。
溶剂 H2O 分子的自耦解离产生 H+ 和 OH-。
酸碱定义从 H+ 和 OH- 出发。
酸碱质子理论对于非质子溶
剂显得无能为力。 在 20 世纪 20 年代,产生了
酸碱溶剂体系理论。
在酸碱溶剂体系理论中,最重 要的问题就是溶剂的自耦解离。 H2O 与最常见的非水质子溶剂
并不在于这种理论自身有多么重要。 其重要性在于,学习科学工作者 如何从复杂的形形色色的事务中,抽 象出其共性的思维方法。
1. 8. 4 酸碱电子理论 酸碱电子理论即 Lewis 酸碱理论。
1. 酸碱定义及酸碱反应 凡是在反应中提供电子对的物质都
是碱,碱是电子对的给予体。
凡是在反应中提供电子对的物质都 是碱,碱是电子对的给予体。 如 OH-,CN-,NH3,F-,Cl- 等均属于 Lewis 碱。
反应(4)相当于液氨为溶
剂时的中和反应。
2 NH3 = NH2- + NH4+
( 2)
NaNH2 + NH4Cl = NaCl + 2 NH3 (4) 液氨中进行的上述两种反应,与 水溶液中的同类反应完全一致。
但阿仑尼乌斯理论无法讨论之,
因为根本找不到符合定义的酸和碱。
在 20 世纪初,出现了一些新的 酸碱理论。
Zn2+,Sn2+,Pb2+,Sb3+,Bi3+ 等。
硬碱的给电原子电负性大,不易 给出电子,电子云不易变形,例如 H2O,OH-,O2-,F-,Cl-,
酸Ⅰ
碱Ⅱ
酸Ⅱ
碱Ⅰ
弱碱的解离平衡
H3O+ + OH- 酸Ⅰ 碱Ⅱ
H2O + H2O 酸Ⅱ 碱Ⅰ
酸碱中和反应
H2O + Ac- 酸Ⅰ 碱Ⅱ
HAc + OH- 酸Ⅱ 碱Ⅰ
弱酸盐的水解
NH4+ + H2O
酸Ⅰ 碱Ⅱ
H3O+ + NH3
酸Ⅱ 碱Ⅰ
弱碱盐的水解 酸和碱反应的实质是质子的转移 质子从酸Ⅰ转移给碱Ⅱ,从而生 成酸Ⅱ和碱Ⅰ。
液 NH3,自耦解离均产生一对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