酸碱概念的历史与发展小论文

合集下载

无机化学中的酸碱理论

无机化学中的酸碱理论

无机化学中的酸碱理化学12208邢颍楠无机化学中的酸碱理论摘要:本文简要地论述了无机酸碱理论的发展,及浅议各无机酸碱理论关键词:无机化学,酸碱理论,认识,发展,作用1.无机化学酸碱理论的早期发展17世纪前,人们普遍认为酸指一切有酸味的物质,碱指一切有涩味滑腻感的物质。

显然,并无科学性与规律性。

1663年,英国化学家波义耳根据实验总结出了朴素酸碱理论认为,酸:凡物质的水溶液能溶解某些金属、跟碱接触会失去原有的特性、而且能使石蕊试液变红的物质。

碱:凡物质的水溶液有苦涩味、能腐蚀皮肤、与酸接触后失去原有特性、而且能使石蕊试液变蓝的物质。

可以看出,波义耳的定义虽比前人高明许多,但仍很不完善,易与盐混淆。

如氯化铁、碳酸钾符合波义耳朴素酸碱理论,但它们实际上却是盐。

1787年,法国化学家拉瓦锡进一步发展了酸碱理论,他做了大量的实验,分析了当时几乎所有的酸(硫酸、硝酸),发现其中都含有氧,阐明其观点为“:一般的可燃物质(指非金属)燃烧以后通常变为酸,因此氧是酸的本原,一切酸中都含有氧。

”很显然,拉瓦锡没有能够从盐酸中分离出氧,但他却认为盐酸中的氧被牢固的结合了,用一般的方法分离不出。

2. 阿累尼乌斯的水离子理论凡在水溶液中产生氢离子H+的物质叫做酸,而在水溶液中产生氢氧根离子OH-的物质叫做碱。

酸碱中和反应就是H+和OH-结合生成中性水分子的过程。

这就是大家熟知的建立在电离理论基础上的水一离子酸碱定义。

从定性的角度讲,它并不比李比希的定义前进了多少。

但是它给出了一个比较满意的碱的定义。

水一离子理论抓住了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这一关键问题。

它的重要性在于提供了一个描述酸碱强度的定量标度。

因为溶液中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的浓度是可以通过测量电导而加以测定的。

利用pH计甚至可以直接侧出H+浓度,利用酸碱平衡常数Ka、Kb或pKa、pKb,人们可以比较精确地比较各种酸碱的相对强度。

水一离子理论的最大缺陷是只能限用于水溶液中,例如它不能回答象无水氯化氢究竟算不算酸的问题,也不能说明发生在其它非水质子溶剂(如液氨、液态氟化氢)和非质子溶剂(如液态二氧化硫、液态四氧化二氮)中的酸碱反应问题,更无法阐述根本不存在溶剂的酸碱反应体系,如BaO(S)跟液态或气态SO3反应生成BaSO4等。

略谈现代酸碱理论的发展

略谈现代酸碱理论的发展

略谈现代酸碱理论的发展李小安(西北大学化学系05级材料化学专业 西安 710069)摘要:文章主要谈论现代酸碱理论的发展过程。

对近代酸碱的发展进行了简要的分析和讨论。

关键字:酸碱理论电离溶剂论质子论正负性电子理论软硬酸碱前 言 :酸碱理论是化学学科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科学的不断进步,酸碱理论也在不断发展和完善。

它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因此对它进行系统的认识和讨论是非常重要的。

在这里我们将对它进行简要的讨论,酸碱理论在历史上经历了很多不同的阶段,这里只对近代几个重要的理论进行分析。

如‘酸碱电离理论'、‘溶剂理论'、‘质子理论’、‘电子理论'、‘正负理论和软硬酸碱理论'等。

一.阿仑尼乌斯的水——电离理论1887年,瑞典化学家阿仑尼乌斯首次提出了水——电离理论。

定义:酸:在水溶液中,凡是电离时产生的阳离子都是氢离子的物质;碱:在水溶液中凡是电离产生的阴离子全部是OH-离子的物质。

从定义上看,所谓酸的通性就是酸类水溶液所共同具有的H+离子的特性,所谓碱就是碱类水溶液所共同具有的OH-离子的特性。

它的优点是从物质的化学组成揭露了酸碱的本质,并应用化学平衡原理找到了衡量酸碱强弱的定量标度,这个理论对于化学学科的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它的论点直到现在还被普遍使用。

缺点是:1. 把酸的性质局限于水溶液中,从而对当时已知的化学事实产生了一系列的问题,如纯净的氯化氢气体是不是酸?熔融的碱是不是碱?2. 从理论和实践上看,质子(即氢正离子)在水溶液中难以独立存在,需与水分子发生相互作用,生成水化离子。

二.弗兰克林的酸碱溶剂论1905年,英国化学家佛兰克林提出了著名的酸碱溶剂论。

酸:凡能生成和溶剂正离子相同的正离子者为酸,能生成和溶剂负离子相同的负离子者为碱。

中和作用是正离子与负离子的结合,生成溶剂分子。

酸碱溶剂论把酸碱扩大到了任何能够产生正、负离子的溶剂中,进而扩大了酸碱的范围。

但是它也存在缺点。

揭示酸碱理论的发展与应用

揭示酸碱理论的发展与应用

揭示酸碱理论的发展与应用酸碱理论是化学科学中的重要理论之一,它揭示了物质在溶液中的性质与行为。

本文将从历史的角度出发,探讨酸碱理论的发展与应用。

一、酸碱理论的起源酸碱理论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

在公元前4世纪,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提出了酸和碱的概念。

他认为酸是一种“酸性土壤”产生的物质,而碱则是一种“碱性土壤”产生的物质。

这种理论在当时并没有得到广泛的应用和发展。

二、酸碱理论的发展酸碱理论的真正发展始于17世纪。

瑞典化学家贝克曼提出了酸碱中的氢离子(H+)概念。

他认为酸是能够释放出氢离子的物质,而碱则是能够接受氢离子的物质。

这一理论为后来的酸碱理论奠定了基础。

随着化学实验技术的进步,19世纪末,丹麦化学家奥斯特瓦德提出了酸碱中的氢氧根离子(OH-)概念。

他认为酸是能够释放出氢离子的物质,而碱则是能够释放出氢氧根离子的物质。

这一理论被称为奥斯特瓦德酸碱理论。

20世纪初,美国化学家布朗和洛瑟福德提出了电子理论。

他们认为酸是能够接受电子对的物质,而碱则是能够提供电子对的物质。

这一理论被称为布朗-洛瑟福德酸碱理论。

三、酸碱理论的应用酸碱理论在生活和工业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首先,酸碱理论在农业中起着重要作用。

农民们根据土壤的酸碱性来选择合适的作物种植,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其次,酸碱理论在环境保护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酸雨是一种常见的环境问题,它对植物、水体和土壤造成了严重的污染。

通过酸碱理论,我们可以了解酸雨的形成原因,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来减少酸雨的产生。

此外,酸碱理论在工业生产中也有广泛的应用。

许多化学反应都需要在特定的酸碱条件下进行,以保证反应的进行和产物的纯度。

例如,酸碱中和反应常常被用于调节溶液的酸碱性,以便于后续的工艺操作。

总结起来,酸碱理论的发展与应用是一个不断演变的过程。

从古希腊时期的概念到现代的电子理论,酸碱理论不仅揭示了物质在溶液中的性质与行为,还为农业、环境保护和工业生产等领域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酸碱认识的发展历程

酸碱认识的发展历程

《大学化学先修课》课程小论文第九章小论文题目:酸碱认识的发展历程xxxxxxxxxxxxx摘要:刚开始人们是根据物质的物理性质来分辨酸碱的。

17世纪后期,英国化学家波义耳第一次为酸、碱下了明确的定义。

1887年,阿伦尼乌斯总结大量事实,提出了关于酸碱的本质观点——酸碱电离理论(Arrhenius酸碱理论)。

富兰克林(Franklin)于1905年提出酸碱溶剂理论。

布朗斯特(J.N.Bronsted)和劳里(Lowry)于1923年提出了酸碱质子理论。

1923年美国化学家吉尔伯特·牛顿·路易斯提出了酸碱电子理论(Lewis酸碱理论)。

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拉尔夫·皮尔逊于1963年提出软硬酸碱理论(HSAB)。

关键词:酸碱酸碱电离理论酸碱溶剂理论酸碱质子理论酸碱电子理论软硬酸碱理论正文:刚开始人们是根据物质的物理性质来分辨酸碱的。

有酸味的物质就归为酸一类;而接触有滑腻感的物质,有苦涩味的物质就归为碱一类;类似于食盐一类的物质就归为盐一类。

[1] 17世纪后期,英国化学家波义耳(R.Boyle,1627—1691)根据实验中所得到的酸、碱的性质,第一次为酸、碱下了明确的定义:凡是有酸味,水溶液能溶解某些金属,与碱接触会失去原有的特性,能使蓝色石蕊试纸变红的物质,叫作酸;凡水溶液有苦涩味、滑腻感,与酸接触后失去原有的特性,能使红色石蕊试纸变蓝的物质,叫作碱。

[2]后来人们又试图从酸碱的元素组成上来加以区分,法国化学家拉瓦锡认为,氧元素是酸不可缺少的元素。

然而英国的戴维以盐酸并不含氧的实验事实证明拉瓦锡的理论是错误的。

戴维认为氢才是酸的不可或缺的元素,要判断一个物质是不是酸,要看他是否含有氢原子。

然而很多盐跟有机物都含有氢原子,显然这个理论过于片面了。

德国化学家李比西接着戴维的棒又给出了更科学的解释:所有的算都是含氢化合物,其中的氢原子必须很容易的被金属置换出来,能跟酸反应生成盐的物质则是碱。

化学酸碱理论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化学酸碱理论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化学酸碱理论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酸碱理论是化学学科中的一个重要分支,旨在解释酸碱反应的原理和性质。

本文将介绍酸碱理论的基本概念,并探讨其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常见应用。

一、酸碱理论的基本概念酸碱理论最早起源于18世纪,经历了许多学者的研究和完善。

目前,最为广泛接受的酸碱理论是布朗斯特勃里涅纳(Bronsted-Lowry)酸碱理论。

该理论将酸定义为能够向其他物质提供质子(H+)的物质,将碱定义为能够接受质子的物质。

根据布朗斯特勃里涅纳酸碱理论,我们可以将酸碱反应分为酸和碱相互中和的过程。

在酸碱中和反应中,酸会将质子转移给碱,从而形成盐和水。

这种酸碱中和反应在许多日常生活中都有着广泛的应用。

二、酸碱理论在生活中的应用1. 酸碱中和反应酸碱中和反应是酸碱理论在生活中最直接应用的体现之一。

例如,我们常见的胃酸和胃碱中和反应能够促进食物的消化。

此外,柠檬汁的酸性可以中和蚊虫叮咬的碱性分泌物,减轻痒感。

酸碱中和反应还可以用于调节土壤的酸碱度,改善植物生长环境。

2. 酸碱指示剂酸碱指示剂可以根据物质的颜色变化来判断溶液的酸碱性。

常见的酸碱指示剂包括酚酞、溴酚蓝等。

通过酸碱指示剂,我们可以方便地测试饮用水、泳池水等液体的酸碱度,确保水质安全。

3. 酸碱腐蚀酸碱的强腐蚀性使得它们在清洗和去除污垢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

例如,我们常使用酸性清洁剂清洗厕所、厨房等。

此外,酸碱性也会影响金属的腐蚀速度,我们可以利用酸碱理论来防止和控制金属材料的腐蚀。

4. 酸碱物质的储存与运输酸碱物质具有一定的危险性,因此在储存和运输过程中需要特殊的设施和措施。

例如,浓硫酸需要存放在特殊的酸柜中以防止泄漏和腐蚀其他物品。

酸洗液等酸性物质的运输也需要严格的包装和操作措施。

5. 酸碱在腌制食品中的应用酸碱性物质在食品腌制中起着重要作用。

例如,我们常用的醋和柠檬汁作为酸性调味剂可以延长食品的保鲜期,并赋予其特殊的风味。

此外,酸碱也可以调整食品的口感和口感。

论文酸碱理论的发展

论文酸碱理论的发展

酸碱理论的发展概况摘要:在实验化学的早期,人们就认识了酸和碱,知道了它们的某些特殊性质。

比如酸:使石蕊变红,有酸味;碱:使石蕊变蓝,有苦涩味,酸能溶解活泼金属等等,这就是酸碱理论的萌芽时期。

随着化学水平的提高,相继出现了Arrhenius的酸碱电离理论,Bronsted-Lowry的酸碱质子理论及后期的Lewis酸碱理论。

本文将具体介绍酸碱理论的发展概况及它们的一些优缺点等方面的内容。

关键词:酸碱电离理论溶剂理论酸碱质子理论Lewis酸碱理论软硬酸碱理论人们对于酸、碱的认识是从它们所表现的性质开始的。

早在公元前,人们就知道了醋的存在,并知道醋是有酸味的。

在公元8世纪左右,阿拉伯的炼金术士制得过硫酸、硝酸。

但在当时,人们除了知道它们具有酸味外,并不了解它们更多的性质。

因此认为:凡具有酸味的物质都是酸。

“酸”这个字在拉丁文中写作“acidus”,就是表示“酸味”的意思。

所以得出结论:酸是化合物,溶解于水是产生导电溶液,有酸味。

碱也能生成导电溶液,然而却带苦味,摸起来滑润〔1〕。

17世纪后期,随着生产和科学的发展,科学家开始注意比较系统地研究酸和碱的性质。

他们发现,酸除了具有酸味外,还能使指示剂变色,能被某些金属置换出氢气;碱有涩味,也能使指示剂变色,并能与酸中和生成盐和水。

18世纪后期,当氧元素被发现以后,人们开始从组成上认识酸碱,以为酸中一定含有氧元素;到了19世纪初,随着盐酸等无氧酸的发现,科学家认识到有些酸(如盐酸)并不含有氧,但它们同样具有酸的性质。

据此,英国的戴维(Davy)提出了“氢才是组成酸所不可缺少的元素”的观点。

到了1987年,Arrhenius S A 提出了酸碱电离理论:在水溶液中电离生成的阴离子全都是H+的物质叫做酸;在水溶液中电离生成的阳离子全都是OH—的物质叫做碱;酸碱中和反应的实质是H+和OH—结合生成H2O(2)。

Arrhenius 的电离学说,使人们对酸碱的认识发生了一个飞跃。

初三化学酸碱理论发展历程

初三化学酸碱理论发展历程

初三化学酸碱理论发展历程化学是一门探索物质的科学,酸碱理论作为其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我们了解化学反应和物质的性质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就初中化学酸碱理论的发展历程进行探讨,以增加我们对化学知识的理解和认识。

1. 古代酸碱理论的形成在古代,人们对酸碱现象有了最初的认识。

早在公元前3000年左右,古埃及人就认识到某些物质具有酸碱性质。

他们通过观察发现,某些水果汁能够腐蚀金属,酸性物质也能腐蚀皮肤。

这种现象使得古埃及人对酸碱有了最初的认识。

2. 酸碱理论的进一步发展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对酸碱现象的认识逐渐深入。

到了公元前4世纪,古希腊的著名哲学家阿拉伯都提出了“酸”和“碱”的概念。

他们认为“酸”是一种具有酸味并能够溶解金属的物质,“碱”则是一种溶解在水中能够中和酸的物质。

在17世纪末,著名的英国化学家罗伯特·博义提出了“酸”和“碱”的新定义。

他认为酸是一类能够释放出氢离子(H+)的物质,而碱则是一类能够释放出氢氧根离子(OH-)的物质。

这一理论被称为“氢离子理论”,为酸碱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3. 酸碱中和的探索与发现在18世纪,瑞典化学家卡尔·威廉·舍勒通过实验证明了酸和碱能够发生中和的现象。

他发现,当酸和碱按一定比例混合时,会产生一种新的物质,既不具有酸性也不具有碱性,称为“中性物质”。

这一发现被称为“中和反应”,为进一步研究酸碱提供了新的思路。

4. Lewis酸碱理论的提出20世纪初,美国化学家吉尔伯特·劳伦斯·刘易斯提出了Lewis酸碱理论。

他认为,酸是一种能够接受电子对的物质,而碱则是一种能够提供电子对的物质。

这一理论进一步扩展了我们对酸碱的认识,并且在有机合成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总结:通过对初三化学酸碱理论发展历程的探讨,我们能够清晰地了解到古代酸碱理论的形成以及这一概念的逐渐完善。

从早期的简单认知到后来的氢离子理论和Lewis酸碱理论,酸碱理论的不断发展与完善为我们解释了许多化学现象,并在实际应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酸与碱的发展历程

酸与碱的发展历程

酸与碱的发展历程:远在现代化学发展之前,人们对于酸碱的认识是从一些具体酸碱物质所显示的现象开始的,认为酸是具有酸味的物质,碱是能够抵消酸味的物质。

十七世纪后半叶,已经积累了大量酸和碱的感性认识,到了十八世纪后期,化学家才从物质本身的内部性质逐渐认识了酸碱。

拉瓦锡曾提出氧元素是酸的必要成分,氧的外文命名就是“酸形成者”(oxy-gène)。

日本化学中氧元素即称为《酸素》。

十九世纪前半叶,盐酸、氢碘酸、氢氰酸等先后相继发现,实验表明这些酸不含氧元素,而含有氢,因此英国的戴维(Davy)提出了“氢才是组成酸所不可或缺的元素”的观点。

一直到了十九世纪后期,阿伦尼乌斯(Arrhenius)创立了电离理论。

他认为:在水中能解离出的阳离子全是H+的化合物为酸;解离出的阴离子全是OH-的化合物为碱,酸碱中和反应的实质就是H+和OH-结合生成水的过程。

阿氏理论对于水溶液来说是适用的,但是对于非水溶液体系就不能解释。

因此,这一理论具有局限性。

针对阿氏理论的不足点,弗兰克林(Franklin)提出了酸碱溶剂论。

酸碱溶剂论的基础仍是阿伦尼乌斯的电离理论,只不过它从溶剂的电离为基准来论证物质的酸碱性。

他认为:凡是能电离产生溶剂阳离子的物质为酸,产生溶剂阴离子的物质为碱,酸碱中和反应就是溶剂的阳离子和阴离子结合形成溶剂分子的过程。

NH4Cl在氨溶液中能电离出NH4+,所以NH4Cl表现为酸;氨基钠(NaNH2)能电离出NH2-,所以NaNH2表现为碱。

酸碱中和反应是:NaNH2+NH4Cl→NaCl+2NH3弗兰克林把以水为溶剂的个别现象,推广到适用更多溶剂的一般情况,因此大大扩展了酸和碱的范围。

但溶剂论对于一些不电离的溶剂以及无溶剂的酸碱体系,则无法说明。

例如,苯不电离,NH3和HCl苯中也不电离,但NH3和HCl在苯中同样可以反应生成NH4Cl。

此外,NH3和HCl能在气相中进行反应,同样也是溶剂论无法解释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酸碱概念的历史与发展
哈尔滨工业大学
一,不同角度对于酸碱的定义
1.从性质的角度定义酸碱
说到酸碱理论,就不得不谈谈最初人们根据物质所表现出来的不同性质来区分酸和碱。

世纪后期,英国化学家波义耳根据实验中所得到的酸、碱的性质第一次为酸、碱下了明确的定义:凡是有酸味水溶液能溶解某些金属,与碱接触会失去原有的特性,能使蓝色石蕊试纸变红的物质,叫作酸;凡水溶液有苦涩味、滑腻感,与酸接触后失去原有的特性,能使红色石蕊试纸变蓝的物质叫作碱。

2.从组成的角度定义酸碱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思考过:为什么不同的酸(或碱)都具有类似的性质呢?是不是它们的组成中都含有某些相同的成分呢?于是人们开始从组成的角度研究酸和碱。

世纪后期,法国化学家拉瓦锡提出一切酸中都含有氧元素,氧元素是造成酸具有酸性的原因。

19世纪初,到英国化学家戴从有些酸(如盐酸)并不含有氧却具有酸的性质一事实出发,提出“判断一种物质是不是酸,要看它是否含有氢”的观点。

因为许多有机化合物和氨都含有氢但并不是酸。

因此年,德国化学家李比希为酸和碱下了定义:酸是氢的化合物但是酸中的氢必须是可以被金属所置换的;碱则是能够中和酸并产生盐的物质。

3.从电离的角度定义酸碱
之后呢?19世纪后期,瑞典化学家阿伦尼乌斯提出了电离理论,并从电离的角度定义酸碱。

他认为在水溶液中凡是能电离出氢离子的物质叫作酸;能电离出—的物质叫作碱。

酸碱中和反应的实质是氢离子和氢氧根化合而生成水的过程。

酸碱电离理论,是人类对酸碱的认识从现象到本质、从宏观到微观的一次飞跃。

然而这种理论局限性是把酸、碱限于溶液中,而水对于非水溶液体系则不适用。

针对上述不足年英国化学家富兰克林提出了酸碱溶剂理论:凡能电离产生溶剂阳离子的物质为酸;产生溶剂阴离子的物质为碱。

酸碱中和反应的实质是阳离子和阴离子化合而生成溶剂分子的过程。

溶剂理论把酸、碱的概念从以水为溶剂扩大到了任何能够产生阴、阳离子的溶剂中,扩大了酸、碱的范围。

4.从质子的角度定义酸碱
往小里说,HCl是酸,NH3是碱,它们在苯中并不电离(苯也不电离),然而它们在苯中却能相互反生成NH4Cl,HCl和NH3能在气相进行反应。

类似这样的事实是电离理论和溶剂理论所无法解释的。

因此,1932年,丹麦化学家布朗斯特和英国化学家劳莱各自独立地提出了酸碱质子理论凡能放出质子的任何含氢原子的分子或离子都是酸;凡能与质子
结合的分子或离子都是碱。

酸碱中和反应的实质是质子传递反应。

质子理论不仅适用于水和其他能电离的溶剂组成的溶液中发生的酸碱反应而且适用于不能电离的溶剂组成的溶
液和气相中发生的酸碱反应但对于没有质子参加的酸碱反应则不适用。

5.从电子的角度定义酸碱
电离理论和质子理论都把酸的分类局限于含氢的物质,而有些物质如SO3等根据上述理论都不是酸,但它们确实能发生类似的酸碱反应。

因此,1923年,美国化学家路易斯提出了酸碱电子理论:凡是可以接受接电子对的分子或离子都是酸凡是可以给出电子对的分子或离子都是碱。

酸是电子对的接受体必体必须具有未鮮对电子。

酸喊反应的实质是与碱之间共享电子对,形成配位共价键生成酸碱配合物。

电子理论定义了些不能放出质子的物质。

对于酸、碱结构的认识,扩大了酸、碱的范围。

但是,电子理论也存在不足,目前还没有完全使用的理论。

直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种在所有场合都使用的理论。

二,酸碱定义的相关理论
1.阿仑尼乌斯酸碱理论
不同盐类(强电解质)的溶液混合后,假如没有气体产生或沉淀析出,则反应既不放热,又不吸热,例如氯化钠溶液与硝酸钾溶液混合后,生成物氯化钾和硝酸钠也都是可溶性盐,它们在稀溶液中都离解为离子,实质上此反应是四种离子(Na+、Cl-、K+、NO3-)混合在一起,并没有发生其他变化。

溶液的颜色往往与固体的颜色不同,例如 CuCl2固体是棕黄色的,CuBr2固体是黑色的,CuSO4·5H2O固体是蓝色的。

将这三种固体配成稀溶液,则溶液全是蓝色的。

这一现象可以用电离理论解释,由于这三种铜盐溶于水,全离解产生Cu2+,而离解出来的阴离子Cl-、Br-、都是无色的,所以溶液所显的蓝色就是Cu2+的颜色。

氯化物可以用硝酸银来检验,不论是氯化钠、氯化钾、氯化钙或其他氯化物溶液,只要加入硝酸银溶液,都会产生白色的氯化银沉淀,和它是钠盐、钾盐、钙盐无关,这又一次证明了在稀溶液中这些盐类都是以离子的形式存在,这种检验反应实质上是氯离子与银离子之间的反应:Cl-+Ag+AgCl↓由此可见,电离理论是盐类定性分析方法的理论基础。

2.布朗斯特一劳莱酸碱理论
亦称“酸碱质子理论”。

由丹麦化学家布朗斯特和英国化学家劳里于1923年提出。

他们认为凡能释放质子的分子或离子(如H2O、HCL、NH4 、H2SO4等)称为酸;凡能接受质子的分子或离子(如H2O、NH3、Cl等)称为碱。

因此,一种酸释放质子后即成为碱,称为该酸的共轭碱;同样一种碱与质子结合后,形成对应的酸,称为该碱的共轭酸。

当一个分子或离子释放氢离子,同时一定有另一个分子或离子接受氢离子,因此酸和碱会成对
出现。

水是两性物质,因此依反应物的不同,水可能是酸(释放质子),也可能是碱(接受质子)。

例如在水和乙酸的反应中,水扮演碱的角色:
CH3COOH + H2O === CH3COO- + H3O+
生成物之一的乙酸根离子 CH3COO- 是乙酸的共轭碱,而水合氢离子 H3O+ 则是水的共轭酸。

而在水和氨的反应中,水扮演酸的角色,其反应式如下:
H2O + NH3 === OH- +NH4+
水提供一个氢离子给氨,而氢氧根离子则是水的共轭碱。

强酸(如盐酸)会完全解离,而弱酸(如乙酸)只会部份解离。

酸度系数 pKa 是酸解离程度的指标,也可用来判断酸的强弱。

许多的化合物均可以依酸碱质子理论的方式,依其和水反应的情形,分类为酸或碱:如无机酸以及其衍生物(如磺酸、膦酸)、羧酸、胺、碳负离子、 1,3-二酮(如乙酰丙酮、乙酰乙酸乙酯、米氏酸)……等。

3.路易斯酸碱理论
酸是任意可以接受电子对的分子或离子;酸是电子对的接受体,必须具有可以接受电子对的空轨道。

碱则是可以给出电子对的分子或离子;碱是电子的给予体,必须具有未共享的孤对电子。

酸碱之间以共价键相结合,并不发生电子对转移。

该理论认为:
凡是能够接受外来电子对的分子、离子或原子团称为路易斯酸(Lewis acid),即电子对接受体,简称受体;
凡是能够给出电子对的分子、离子或原子团称为路易斯碱(Lewis base),即电子对给予体,简称给体。

或者说:
路易斯酸(Lewis acid)是指能作为电子对接受体(Electron pair acceptor)的原子,分子,离子或原子团;
路易斯碱(Lewis base)则指能作为电子对给予体(Electron pair donor)的原子,分子,离子或原子团;
酸碱反应是电子对接受体与电子对给予体之间形成配位共价键的反应.
4.乌萨诺维奇酸碱理论
乌萨诺维奇理论是提出的酸碱理论。

认为酸是能与碱反应给出闭离子或接受阴离子和电子的物质碱是能与酸反应给出阴离子和电子或接受阳离子的物质。

5.酸碱电离理论
瑞典科学家阿伦尼乌斯(Arrhenius)总结大量事实,于1887年提出了关于酸碱的本质观点——酸碱电离理论(Arrhenius酸碱理论)。

在酸碱电离理论中,酸碱的定义是:凡在水溶液中电离出的阳离子全部都是H+的物质叫酸;电离出的阴离子全部都是OH-的物质叫碱,酸碱反应的本质是H+与OH-结合生成水的反应[1] 。

(这里的氢离子在水中的呈现形态是水合氢离子(H3O+) ,但为书写方便,在不引起混淆的情况下可简写为H+)在酸碱电离理论中,水溶液的酸碱性是通过溶液中氢离子浓度和氢氧根离子浓度衡量的:氢离子浓度越大,酸性越强;氢氧根离子浓度越大,碱性越强。

同时,298K下,稀溶液中始终存在,所以氢离子或氢氧根离子中一者浓度增加时,另一者浓度必然下降,酸和碱是对立的。

三,结束语
我认为科学是在不断发张的过程中,化学也不例外,酸碱理论作为化学的重要部分,关于其的定义和理论因为一些方面的限制,直到今天,仍然有许多问题,仍然没有一种完美的定义与理论。

但科学就需要人们的不断探索与努力,我坚信只要经过一代一代人努力,总会找到问题的答案,作为一名工大学子,一学期的化学学习让我收获颇多,规格严格,功夫到家,加油,工大,加油,未来。

参考文献:1.乔国才. 酸、碱概念的变迁研究. 教学资源. 编号1002-2001{2014}08-0041-04 2.李彬,酸碱理论的由来和发展,吉林大学化学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