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3万加拿大原住民一言难尽的和解

合集下载

移民后如何处理宗教信仰的冲突

移民后如何处理宗教信仰的冲突

移民后如何处理宗教信仰的冲突随着全球化的加速和人们生活方式的多样化,越来越多的人选择移民到其他国家和地区。

移民不仅带来了生活环境和文化的改变,还可能引发宗教信仰方面的冲突。

在一个多元文化和多元宗教的社会中,如何妥善处理宗教信仰的冲突,是移民们需要面对和解决的重要问题。

首先,我们要明确一个重要的前提,那就是尊重和理解。

尊重是处理宗教信仰冲突的基石。

无论我们自己的信仰是什么,都应该尊重他人的宗教选择和实践。

理解则是建立在尊重的基础上,我们需要去了解其他宗教的教义、仪式、价值观等,这样才能更好地避免因为无知而产生的误解和冲突。

在移民后的新环境中,积极的沟通是至关重要的。

当我们与不同宗教信仰的人交往时,要保持开放的心态,愿意倾听他们的观点和想法。

通过真诚的交流,我们可以发现彼此的共同点和差异,并且能够以平和的方式探讨这些差异。

比如,在工作场合或者社区活动中,如果涉及到宗教相关的话题,我们可以以友善和尊重的态度表达自己的看法,同时也倾听他人的意见。

教育也是解决宗教信仰冲突的有效途径。

对于移民家庭来说,要教育子女了解和尊重不同的宗教信仰。

学校也应该在教育中纳入多元宗教的内容,让学生从小就懂得世界上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宗教,并且它们都有其独特的价值和意义。

通过教育,人们可以培养出包容和宽容的心态,减少因为宗教信仰不同而产生的偏见和歧视。

此外,遵守当地的法律和社会规范也是必不可少的。

每个国家和地区都有自己的法律和社会规则,这些规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宗教信仰的实践和表达。

我们在坚持自己宗教信仰的同时,必须确保自己的行为符合当地的法律法规,不侵犯他人的权利和自由。

比如,在某些公共场所,可能会有特定的规定限制宗教活动的形式和范围,我们应该严格遵守这些规定。

同时,我们要避免将宗教信仰与政治问题混淆。

宗教应该是个人内心的精神寄托和道德指引,而不应该成为政治斗争的工具。

在移民后的生活中,我们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被别有用心的人利用宗教来制造社会矛盾和冲突。

南非种族隔离制度的废除反思种族平等和和解是实现社会正义的重要前提

南非种族隔离制度的废除反思种族平等和和解是实现社会正义的重要前提

南非种族隔离制度的废除反思种族平等和和解是实现社会正义的重要前提南非种族隔离制度的废除:反思种族平等和和解是实现社会正义的重要前提南非的种族隔离制度,也被称为“种族隔离政策”或“种族隔离法案”,是一套在南非历史上实施的法律和政策体系,旨在严格限制不同种族之间的交流和平等机会。

这个制度开始于1948年,并持续存在超过四十年,直到1994年它被正式终结。

废除南非的种族隔离制度是一个漫长而艰难的进程,但也是一个令人振奋和有意义的历史时刻。

本文将对南非种族隔离制度的废除进行反思,探讨种族平等和和解在实现社会正义中的重要性。

一、南非种族隔离制度的历史背景南非的种族隔离制度起源于殖民时期和种族隔离观念的渗透。

从荷兰殖民者到英国殖民者的统治转变,种族问题一直存在,但在1948年国民党上台后,种族隔离政策被正式加以制定。

二、种族隔离制度的主要特征南非种族隔离制度将人们按照种族分成不同的社会群体,主要包括白人、黑人、有色人种以及印度裔南非人。

这种制度对每个种族都有不同的待遇和机会,例如种族隔离区域的划分、教育、劳动力参与等方面的限制。

三、种族隔离制度的恶劣影响南非的种族隔离制度导致了社会的不平等和严重的人权侵犯。

黑人和其他非白人群体面临着剥夺教育、人身自由受限、政治权利被剥夺等问题。

这种制度也导致了社会不稳定和暴力冲突的加剧。

四、废除南非种族隔离制度的历程废除种族隔离制度是南非历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

早在20世纪70年代,反对种族隔离政策的抗议活动就有增无减。

随着国际社会对南非种族隔离政策的谴责和制裁,压力逐渐增大。

1994年,南非国民大会的胜利使得种族隔离制度正式终结。

五、种族平等和和解的重要性1. 实现社会正义废除南非种族隔离制度是追求社会正义的重要一步。

通过消除种族歧视和不平等,每个个体都能享受平等的权利和机会。

2. 促进社会和谐种族平等和和解是建设一个和谐社会的关键要素。

通过改变过去的仇恨和冲突,南非社会开始走向团结和和睦。

113万加拿大原住民一言难尽的和解

113万加拿大原住民一言难尽的和解

113万加拿大原住民一言难尽的和解加拿大原住民是这片土地上本来的主人,他们在这里已经生活了很多个150年。

特鲁多总理认为,加拿大在原住民和解问题上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和教训,都值得各国取法、借鉴。

文/陶短房2017年9月21日,加拿大总理贾斯汀·特鲁多在纽约第72届联大讲台上,用历任加拿大总理从未有过的坦诚语句,勾勒了加拿大原住民在历史上所遭受的不公平待遇(强迫迁移、遭受各级政府的背信弃义,以及“寄宿学校”等),并承认他们至今仍不得不忍受许多苦难(原住民保护区条件恶劣,犯罪率高,针对原住民女性的暴力问题突出等)。

之后,在一个公开场合被问及“国际大事这么多,为何要在联大讲台上把最多时间留给国内原住民问题”时,特鲁多反驳称“原住民问题本身就是国际性问题”,认为加拿大在原住民和解问题上“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和教训,都值得各国取法、借鉴”。

他还用G7国家领导人罕见的语气振聋发聩地表示:“原住民问题是殖民主义留给加拿大的遗产。

”加拿大正谋求联合国非常任理事国席位,特鲁多总理这番“原住民主题发言”,带有某种公关色彩。

但加拿大的原住民问题,尤其是与原住民的和解,远非这位年轻总理所陈述的这般简单轻松。

温哥华人类学博物馆的原住民展览。

(图/何雄飞)加拿大建国150年,原住民的历史可不止150年。

加拿大原住民约113万人(据2006年人口普查数据),占总人口的3.8%,一般被分为四个部分:“第一民族”(First Nations)、因纽特人(Inuit)、梅蒂人(Metis)和无所属印第安人(non-status Indians)。

“第一民族”即印第安人,由于这些原住民不喜欢“印第安人”这个被认为带有歧视性的名称,因此二战后逐渐在官方场合用“第一民族”(意即最早在加拿大定居的民族)代替。

“第一民族”是加拿大原住民中人口最多的,2006年人口普查时有69.8万人。

因纽特人即人们熟知的爱斯基摩人。

“爱斯基摩人”(指吃生肉的人)带有歧视性,因此近代以来他们一直自称“因纽特”(意思是“人”)。

2011(2)民族文化自觉与国家权利介入_加拿大土著族群语言的保护_陈巴特尔

2011(2)民族文化自觉与国家权利介入_加拿大土著族群语言的保护_陈巴特尔

民族文化自觉与国家权利介入
— — —加拿大土著族群语言的保护
陈巴特尔,高

( 南开大学 高等教育研究所,天津 300071 ; 楚雄师范学院 外语系, 云南 楚雄 675000 )
[ 摘 要] 印第安人是加拿大最早的居民 , 欧洲人的殖民统治和同化政策使其珍贵的文化与母语濒临
灭绝。上世纪 60 年以来, 加拿大原住民的文化自主意识开始觉醒 , 他们建立自己的组织, 控制自己的教育系 统, 要求政府给予其母语与官方语言一样的地位 。 与此同时, 加拿大政府改变了同化与融合原住民的政策 , 联邦及各级政府从经费 、 立法、 学校课程等方面为原住民母语的保护提供多元化的服务 。 加拿大原住民母语 的保护主要归功于原住民社区层次的文化自觉 , 而原住民语言较高层次即政府层次的支持力度还不够 。 因 此, 弱势语言得以真正复兴需要本民族文化自觉与政府权利介入的双向互动 。 [ 关键词] 民族文化自觉; 政府支持; 加拿大原住民母语保护 [ 中图分类号] H83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1000 - 5072 ( 2011 ) 02 - 0138 - 06
[ 10]
提供经费方面。1973 年联邦政府把教育 权利回归印第安人后, 政府资助经费从 1973 年 的 7 百万加元增加到 1988 年的近 9 000 万加元 加拿 以支持印第安人的村落社管理的中小学, 大政府还资助 760 万加元建立了 71 个印第安 人文化教育中心
[ 11]。Fra bibliotek进入 80 年代后, 原住民的初等、 中等教育 得到了迅速发展。 同时, 开始兴办印第安民族 。“ 1969 年, 特伦特大学开始设立有关原 大学 住民的研究学科后, 全国有 14 所大学陆续设立

对少数人包容事例

对少数人包容事例

对少数人包容事例1.加拿大总理贾斯廷·特鲁多支持LGBTQ+权利。

他公开反对任何形式的歧视,包括基于性取向或性别认同的歧视。

特鲁多还支持通过立法保护LGBTQ+人群,并呼吁所有人尊重他们的权利和自由。

2.美国的一些城市和州已经将同性婚姻合法化。

这表明了这些地方对少数人的包容和尊重,承认他们的权利和自由,并给予他们与其他人相同的待遇。

3.一些公司在招聘过程中不问应聘者的性取向、性别认同、种族、宗教信仰等问题,以避免对他们进行歧视。

这种做法有助于营造一个更加包容的工作环境,让每个人都能感到被尊重和接纳。

4.一些学校和教育机构开始推广多元文化和包容性教育,以帮助学生了解不同文化背景和社会群体,并尊重他们的差异。

这种教育方式有助于减少歧视和偏见,培养更加开放和平等的社会。

5.一些艺术家和文化人物公开支持少数群体的权利,通过自己的作品和言论来呼吁人们尊重和接纳不同群体。

他们的努力有助于提高公众对少数群体的认识和接纳程度。

6.无障碍设施的普及:为了帮助残疾人士,许多公共场所都设置了无障碍设施,例如残疾人卫生间和坡道等,这些措施有助于促进对残疾人的包容和尊重。

7.多元文化的认可:在许多国家和地区,政府和机构已经开始重视多元文化的价值,并采取措施促进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交流和理解,例如举办多元文化节和活动等。

8.反歧视法律的制定:一些国家和地区已经制定了反歧视法律,以保护少数群体的权利,例如禁止基于种族、性别、性取向等的歧视行为,这些法律有助于促进对少数群体的包容和尊重。

9.彩虹家庭:彩虹家庭是指一个家庭中父母双方都是同性恋者,或者其中一方是同性恋者。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同性恋者在很多国家都获得了法律上的平等权利,这使得彩虹家庭逐渐被社会接受和认可。

如今,越来越多的彩虹家庭开始勇敢地站出来,分享他们的故事和经历,为少数群体争取更多的权益和平等。

10.跨性别者:跨性别者是指一个人的性别认同与其出生时的生理性别不一致。

加拿大原住民文化保护与传承的现状与挑战

加拿大原住民文化保护与传承的现状与挑战

加拿大原住民文化保护与传承的现状与挑战加拿大原住民文化是该国多元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丰富的传统知识、艺术和价值观。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原住民文化面临着许多保护与传承的挑战。

下面探讨一下当前加拿大原住民文化保护与传承的现状以及相关的挑战。

现状:文化多样性:加拿大原住民由多个部落、语言和文化组成,形成了丰富多样的文化景观。

这些文化体现在传统艺术、音乐、舞蹈、宗教仪式以及口头传统中。

政策与法律支持:加拿大政府通过一系列的政策和法律文件,如《印第安法》和《原住民权利法案》,试图保护原住民的文化权利,支持其语言、传统知识和文化的传承。

文化教育项目:一些原住民社区和组织积极开展文化教育项目,旨在促进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理解。

这包括在学校系统中推广原住民历史和文化课程。

挑战:语言丧失:许多原住民语言正面临失传的危险,因为年轻一代更多地使用英语或法语。

语言是文化传承的核心,失去语言意味着失去了丰富的文化知识。

社会经济压力:许多原住民社区面临着社会经济挑战,包括贫困、就业机会不足等。

这些问题可能影响到文化传承的实施,因为社会压力可能导致人们难以抽出时间和精力来参与文化活动。

土地与资源权利:土地与资源的争夺问题是原住民社区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

许多原住民地区面临开发压力,这可能导致环境破坏,影响传统的文化生活方式。

文化创新的平衡:面对现代社会的影响,原住民社区需要找到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平衡。

文化创新和适应性是保护与传承工作中的挑战之一。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需要跨部门合作,包括政府、原住民组织和社会各界的努力。

重视原住民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有助于实现加拿大多元文化的共融,为原住民社区创造更加繁荣的未来。

加拿大历史中的法英冲突与和解

加拿大历史中的法英冲突与和解

加拿大历史中的法英冲突与和解在加拿大的历史中,法英冲突与和解是一个重要的主题。

加拿大的早期历史与法国和英国的殖民势力之间存在着激烈的斗争,这导致了一系列的冲突和战争。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法英两国之间也逐渐实现了和解,为加拿大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1.早期的法英冲突在加拿大的早期历史中,法国和英国是主要的殖民势力。

法国于16世纪初开始在加拿大建立殖民地,主要集中在现在的魁北克地区。

与此同时,英国也开始对加拿大进行殖民,并逐渐扩大势力范围。

法国与英国在加拿大的殖民势力之间产生了严重的冲突,这导致了数次战争。

2.七年战争与法国的失败七年战争(1756-1763)是法英冲突的一个重要节点。

这场战争主要在北美洲和欧洲进行,涉及到了法国、英国和其他欧洲国家。

法国在北美洲的势力逐渐衰退,最终导致了法国在七年战争中的失败。

根据1763年的《巴黎条约》,法国将加拿大的殖民地割让给了英国,结束了法国在该地区的殖民势力。

这标志着加拿大成为英国的一个殖民地。

3.英属加拿大的建立随着法国在加拿大的失败,英国开始建立英属加拿大。

英国在该地区建立了一系列的殖民地,修改了法国的法律和政治制度。

这导致了英属加拿大的建立,加拿大逐渐成为英国的一个重要殖民地。

然而,英国对法国传统的尊重不足以平息法国人的愤怒和抵抗,法英冲突在英属加拿大继续存在。

4.法英和解与加拿大的联邦制度建立19世纪中叶,法英冲突逐渐演变为加拿大的政治问题。

英属加拿大的政府开始采取一系列措施,试图平衡法国和英国的利益。

在1867年的《英属北美法案》下,英属加拿大成为加拿大的自治殖民地,建立了一个具有联邦制度的国家。

通过建立一个多元化的政治体系,加拿大试图实现法英和解,并为法国和英国人民提供平等的权利和机会。

5.二战与法英合作20世纪初,法英冲突虽然有所缓和,但仍存在一些问题。

然而,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和英国再次合作,为保卫自由和民主而战。

加拿大在二战中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并与法国和英国一起为同一个目标而努力。

加拿大原住民保留地可持续住区建设

加拿大原住民保留地可持续住区建设

作者单位:1 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重庆,400030) 2 加拿大卡尔加里大学环境设计学院 收稿日期:2006-07-31
洋性气候,日照及风力资源丰富。 项目规模较小, 仅五栋, 共AL DISTRICT STUDIES
1 海鸟岛原住民社区实景 (图片来源: 《Building A Sustainable Future》p16-17)
加拿大原住民保留地可持续住区建设
严永红1 Tang G. Lee2
李江林1
在加拿大, 占全国人口总数 2% 的原住 民(First Nation, 指印第安人、 因纽特人 及梅蒂人)大多居住在远离城市的原住民保 留地中。 与城市居民相比, 原住民的居住条 件令人担忧:人口的快速增长及外流人口 的不断回迁, 使住房压力骤增, 几代人同住 的现象非常普遍。据加拿大印地安及北方 事务部(INAC)2001 年的统计, 印地安原住 民住房缺口约为 8500 幢,而现有房屋约 44% 需更新[1],目前这个数字还在上升。 能源、 建材、 人工完全依赖外界是困扰 原住民住区的另一个问题:由于保留地无 道路与城镇相连,建房所需的材料只能通 过冬季湖(河)面结冰形成的临时道路来运 送, 建造成本高, 难度大;熟练工匮乏, 依 赖外来人工, 费用高、 维护不便;同时, 社 区无法与城市能源网相连, 能源供应不足。 为解决这些难题,加拿大政府于 2002 年,启动了由加拿大抵押贷款和住房公司 ( C M H C ) 、加拿大印地安及北方事务部 (INAC)、海鸟岛原住民管理委员会等三家 机构负责的“原住民可持续发展社区示范 计划” ,该计划以印地安人传统文化为背 景,将印地安人传统的建筑技术与当代先 进的节能技术整合起来,创造出一种全新 的、自给自足式的住宅发展模式。 这是全球首次将成熟的可再生能源利 用技术、 可回收建材技术、 雨幕技术、 健康 住宅及可变住宅体系概念与可持续发展社 区规划等多项技术及策略结合起来,所开 发出的可满足多代居民不同层次需求的原 住民住宅体系。 1 项目概况 项目位于距温哥华 1.5 小时车程的阿 格赛兹(Agassiz)印地安人保留地海鸟岛 (Seabird Island), 小岛地处北纬49°15′, 西经121°46′, 气候温暖潮湿, 属温带海 2 设计要求 可持续发展策略的制订,应根据每个 社区的具体要求来进行。设计者加拿大百 老汇建筑师事务所(Broadway Architects) 根据海鸟岛居民在经济、 文化、 社会生活等 多方面的需求,制订出一系列可持续发展 策略,并以评估表的形式将设计要求与对 应技术策略(措施)一一对应列出。限于篇 幅, 这里仅列出设计要求, 部分措施将在后 文略加解释: 1) 经济上可承受(Affordable)建造 : 成本、运行成本及维护成本均应在当地居 民经济能力可承受范围内; 2) 坚固耐久(Durable)采用长寿命的 : 建筑材料及可靠的建筑技术,以减少将来 的维护工作量; 3) 高效节能(Energy efficient)对太 : 阳能、 风能、 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进行综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13万加拿大原住民一言难尽的和解加拿大原住民是这片土地上本来的主人,他们在这里已经生活了很多个150年。

特鲁多总理认为,加拿大在原住民和解问题上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和教训,都值得各国取法、借鉴。

文/陶短房2017年9月21日,加拿大总理贾斯汀·特鲁多在纽约第72届联大讲台上,用历任加拿大总理从未有过的坦诚语句,勾勒了加拿大原住民在历史上所遭受的不公平待遇(强迫迁移、遭受各级政府的背信弃义,以及“寄宿学校”等),并承认他们至今仍不得不忍受许多苦难(原住民保护区条件恶劣,犯罪率高,针对原住民女性的暴力问题突出等)。

之后,在一个公开场合被问及“国际大事这么多,为何要在联大讲台上把最多时间留给国内原住民问题”时,特鲁多反驳称“原住民问题本身就是国际性问题”,认为加拿大在原住民和解问题上“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和教训,都值得各国取法、借鉴”。

他还用G7国家领导人罕见的语气振聋发聩地表示:“原住民问题是殖民主义留给加拿大的遗产。

”加拿大正谋求联合国非常任理事国席位,特鲁多总理这番“原住民主题发言”,带有某种公关色彩。

但加拿大的原住民问题,尤其是与原住民的和解,远非这位年轻总理所陈述的这般简单轻松。

温哥华人类学博物馆的原住民展览。

(图/何雄飞)加拿大建国150年,原住民的历史可不止150年。

加拿大原住民约113万人(据2006年人口普查数据),占总人口的3.8%,一般被分为四个部分:“第一民族”(First Nations)、因纽特人(Inuit)、梅蒂人(Metis)和无所属印第安人(non-status Indians)。

“第一民族”即印第安人,由于这些原住民不喜欢“印第安人”这个被认为带有歧视性的名称,因此二战后逐渐在官方场合用“第一民族”(意即最早在加拿大定居的民族)代替。

“第一民族”是加拿大原住民中人口最多的,2006年人口普查时有69.8万人。

因纽特人即人们熟知的爱斯基摩人。

“爱斯基摩人”(指吃生肉的人)带有歧视性,因此近代以来他们一直自称“因纽特”(意思是“人”)。

梅蒂人是殖民时代早期法国移民和原住民通婚形成的混血民族。

无所属印第安人则是不被承认为“第一民族”的印第安人。

加拿大原住民是这片土地上本来的主人。

1760年,英国独霸加拿大,开始逐步蚕食原住民的领地。

据文献记载,由于殖民活动、种族冲突和疾病流行,加拿大西部98%的印第安人口消亡,许多部落不复存在。

阿勒特湾被烧毁的森林。

阿勒特湾是加拿大著名的原住民文化旅游地,有着丰富的原住民文化景区。

(图/李伟)到了19世纪下半叶,英国殖民者和加拿大当局试图对剩余的原住民进行同化。

根据1876年出台的《印第安人法》,印第安人必须居住在贫瘠、狭小的2250个“保留地”上,凡不居住在这些“保留地”的原住民一律称为“不合作者”,被剥夺理应享有的公民权。

即使对于居住在保留地的原住民,加拿大当局也并未放过。

加政府公然通过“土著同化”原则,主张通过文化隔绝和毁灭,在数代人之内,将原住民“彻底融入主流社会”。

在这种思想指导下,自1870年开始,教会在全国各地设置了数以千计的“原住民寄宿学校”,将原住民学龄儿童强行带离家庭。

孩子们被勒令不许讲民族语言,不许保留本民族的宗教与习惯,只能说英语或法语,并“培养和保持符合文明规范的言行”。

据不完全统计,直到1996年最后一所寄宿学校关闭,共有超过15万名原住民儿童被强迫送入,其中被虐待致死的据信超过5万名。

由于这种“断子绝孙”的文化灭绝政策,加上对原住民经济的扼杀、土地的掠夺,原住民不但人口减少,而且经济命脉断绝,前途渺茫,许多人因此染上了酗酒、吸毒等不良习惯,更加剧了自身和民族命运的悲惨。

在各方努力下,“尊重第一民族”渐渐成为加拿大的“政治正确”。

2007年9月13日,联合国大会通过《原住民权利宣言》,规定尊重原住民的个人和集体权利,尊重、维护和加强其民族文化认同,强调在保护其自身需要和尊严前提下追求发展。

这一重要的宣言获得绝大多数国家的赞同和响应,144个表决国,反对票只有4张,而其中一张反对票,竟是赫然标榜“多元文化”、此前3个月刚刚向“第一民族”道歉的加拿大投的——正因为加拿大在联大舞台上有过如此不光彩的表现,此次特鲁多总理的发言才会引起轰动。

温哥华人类学博物馆里的展示的图腾柱和独木舟。

(图/李伟)尽管在各方努力下,“尊重第一民族”渐渐成为加拿大的“政治正确”,但这在很多时候只是表面文章:2010年温哥华冬奥会,加拿大“第一民族议会”(Assembly of First Nations)首脑、加拿大三大原住民族的象征性领袖方丹大酋长被邀请坐上了开幕式主席台,坐在了加拿大总督和总理身后。

但开幕式表演却在“野生动物”后跳过了漫长的加拿大原住民历史,直接引入了欧洲人的一片白帆。

2017年9月,安大略省企业主出身的联邦参议员林恩·贝亚克发表了一封公开信,称“寄宿学校充满了对原住民的善意”,诋毁原住民保留象征原住民身份证是“罔顾自己加拿大公民的身份”,更挑衅般地要求原住民“交出身份证以换取公民权”。

迫于舆论和公众压力,她删除了公开信,但并未真正反省,更未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一如《麦克林》杂志一篇文章所言,她根本不知道自己究竟错在哪里。

更可怕的是,加拿大还有无数这样的自居精英、身处高位者,在原住民问题上既无知又狂妄。

一些有识之士的努力也是有成效的:2002年,加拿大前法官姆莱·辛克莱尔推动成立“真相与和解委员会”,以“推动加拿大和解进程”为己任。

运作6年,于2008年成功推动加拿大联邦政府就“寄宿学校”向原住民道歉。

2016年4月14日,加拿大联邦最高法院作出裁决,裁定梅蒂人和无所属印第安人是直属联邦政府管辖的原住民。

这两部分原住民人数多达60万,长期以来因为不被官方承认为“第一民族”,他们一直无权像“第一民族”各部落那样争取各项权利,如社区自治、保留地管辖权、社会福利等方面的特殊照顾。

这些“特殊原住民”因此既难以融入主流社会,也得不到主流原住民社区的包容,更因缺乏其他原住民社区所享有的特殊保护、照顾政策,经常遭受省、市两级政府的不公正待遇,社区福祉和发展也得不到保障。

在萨西(Sacree)保留区内的原住民。

(图/University of Alberta)早在1999年,梅蒂人的领袖、社会活动家哈里·丹尼尔斯和无所属印第安人的代表利亚·加德纳就联合发起了两部族享有原住民同等待遇的司法申诉。

联邦最高法院的裁定认为,前述要求符合1967年宪法法令第91条第24款的精神,是合理合法的,从而结束了长达17年、在加拿大原住民历史上影响深远的一桩公案。

尽管并非一帆风顺,但政府在行动。

2016年7月12日,原住民“第一民族议会”和加拿大皇家骑警(RCMP)签署协议,宣示共同打击骑警内部存在的种族主义问题。

近年来屡屡发生原住民妇女失踪、被杀案,而案件调查始终难有进展,不少原住民部落抱怨RCMP在调查过程中存在种族主义倾向和行为,且这种倾向和行为已严重影响了案件调查进程。

2015年12月,RCMP专员鲍勃·保尔森首次在正式场合坦承“皇家骑警内部的确存在种族主义者和种族主义行为”,还承诺将RCMP中原住民警员的比例增加至8%,并表示“这仅仅是一个开始,如此比例对一个在多元文化社会承担重要使命的纪律部队而言,还是远远不够的”。

2016年8月,联邦政府宣布斥资5380万加元,成立独立调查委员会(MMIW),负责调查原住民妇女失踪、遇害问题。

乌米斯塔文化中心的大屋。

(图/李伟)2016年12月15日,特鲁多总理宣布成立“全国和解委员会”,并正面回应一年前“真相与和解委员会”提出的45项“行动呼吁”,表示政府已就45项“行动呼吁”中的41项展开“程度不等”的行动,还启动了针对失踪、被谋杀原住民妇女、女童案的调查工作,且将推动一年举行两次“机制化的”原住民领袖和联邦相关内阁部长间圆桌会议,承诺向位于马尼托巴大学的“国家真相与和解中心”拨款1000万加元,后者正构建一个旨在监督真相与和解委员会建议落实情况的网站。

2016年年底,加拿大联邦政府宣布与因纽特人达成“新的合作伙伴关系”,并在2017年2月举行了隆重的签字仪式,特鲁多总理和多位政府阁员专程赶到因纽特社区最大城市——努纳武特地区首府伊卡卢伊特,和因纽特大酋长纳坦·奥贝德共同见证了伙伴关系声明签字仪式。

然而这一切同样不是一帆风顺的。

尽管成立了“全国和解委员会”,但批评者指出,加拿大联邦政府仅与“第一民族议会”。

因纽特人社区中心(ITK)和梅蒂人全国委员会(MNC)三个原住民组织对话,却将代表“未被法定认可原住民”的加拿大土著妇女协会和加拿大土著人民大会排斥在外,有“政治筛选”之嫌。

温哥华人类学博物馆,原住民图腾柱。

(图/何雄飞)加拿大原住民问题的现状是:不缺乏话题、热闹和轰动效应,但总是雨过地皮湿。

7月1日是“加拿大日”,即加拿大的国庆节,今年的这一天发生在“加拿大政治心脏”——渥太华国会山庄的一幕,或许可以形象地反映加拿大原住民问题的现状。

为抗议一系列针对原住民社区的不公,包括联邦政府并未真正重视诸如原住民女性不断失踪和被害、原住民土地所有权不受尊重等严重威胁原住民生存状态的问题,以及政府不顾法院裁决拒绝如数向原住民社区儿童福利计划拨款等,多个原住民团体组织了“去国会山庄安营扎寨”活动,准备在“加拿大日”前后把象征原住民家园的独特帐篷——“梯皮”安放在国会山庄广场一角。

这些原住民表示,所谓“150周年庆典”对原住民而言实际上毫无可供庆祝的理由,因为“这实际上是殖民者的节日、我们的难日”。

对此RCMP如临大敌,以“有恐怖隐患”为由试图将“梯皮”清除,6月28日晚示威者和RCMP发生冲突,9名原住民一度被拘捕,但警方最终未能清除“梯皮”。

温哥华人类学博物馆,原住民图腾柱。

(图/何雄飞)这件事反倒让原住民的火气更大,他们召开新闻发布会,表示“我们不是什么恐怖组织,当年殖民我们的那些组织才是恐怖组织”。

他们宣布进入“紧急状态”,并誓言绝不退让。

事件惊动了原住民事务的最高责任官员班内特部长。

他拿出一贯的“和稀泥”套路,搞了个野餐会,呼吁原住民“不妨来我这边吃边谈”,言下之意是“就别在国会山庄添乱了”。

警方则换了个口径,说“安营扎寨也不是不可以,但要先办许可证”。

对此原住民组织嗤之以鼻:“我们才是这块土地最初的主人,你们来做这做那时,有没有向我们申请过许可证?”口舌官司从国会山庄外打到了山庄内,许多原住民籍的国会议员明确站到原住民示威者一边,特鲁多总理也不得不明确表示“要正视原住民社区的意见”“将心比心,他们的确有权在建国150周年之际感到不快”。

这件事的解决方法是典型“加拿大式”的:“梯皮”终于在国会山庄广场上找到了安身之地——当然,被挪到一个“人畜无害”的角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