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师职业倦怠文献综述

合集下载

高校青年教师职业倦怠

高校青年教师职业倦怠

“高校青年教师职业倦怠”中文研究综述心理1001 20100611 任跃强摘要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高校青年教师这个群体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高校青年教师职业倦怠也成为学术研究的一个新课题。

作者通过对中国知网以“高校青年教师”为关键词搜索到的中文文献进行研究,概述了高校青年教师职业倦怠研究成果及其最新进展,包括职业倦怠的定义、理论模型、研究工具、影响因素。

最后,对高校青年教师职业倦怠研究前景进行了总结和展望。

关键词高校青年教师;职业倦怠;研究综述教师职业倦怠,历来是中国教育心理学界的研究重点,也成就斐然。

但以往研究中,关于“高校青年教师”这一特殊群体研究相对而言少之又少。

2012年4月18日,在中国知网中以“高校青年教师职业倦怠”为主题共找到不同论文21篇。

本文对着21篇文章进行分析,做出综述。

1、研究现状概况及特点在国内,青年教师职业倦怠是一个较新的研究领域。

我国学术界尤其是心理学界关于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颇多,但关于青年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非常缺乏。

现有的研究,层次和力度都有所欠缺。

在这21篇论文中,有这样几个特点:一,普通论文多,博士硕士毕业研究论文少。

21篇文章中,只有一篇西南石油大学2011年的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没有博士生毕业论文。

二,现象描述和对策探讨多,调查和实验研究少。

21篇文章中,调查和实验研究类型文章只有五篇,占23.8%。

其余文章均为对策探讨或对现实问题描述。

没有验证职业倦怠理论类型的文章。

三,作者学术背景经管类得多,心理学的少。

21篇文章作者绝大部分为研究管理或从事学校管理职业,有心理学学术背景的只有数人。

四,研究内容上,探析原因和对策得多,研究相关影响因素及其影响力大小的少。

五,研究对象多为某一所学校教师,跨地区、跨学校研究少。

2、职业倦怠概念职业倦怠(occupational burnout),也称工作倦怠,国内也有翻译为工作衰竭、职业枯竭、职业过劳等。

1974 年,美国临床心理学家 Freudenberger 首先提出倦怠(burnout)这一新概念,用以描述助人行业的从业人员因工作时间过长工作量过大工作强度过高而导致的一种疲惫不堪的状态。

关于职业倦怠的文献综述

关于职业倦怠的文献综述

关于职业倦怠的文献综述第一篇:关于职业倦怠的文献综述文献综述1、职业倦怠的概念对职业倦怠的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

职业倦怠这一概念最早在1974年由,Freuden-berger提出。

他认为倦怠是一种情绪性耗竭的症状,这种症状最容易在工作情境中出现;当工作本身对个人的能力、精力以及资源过度要求,从而导致工作者感到情绪枯竭、精疲力尽时,职业倦怠现象就产生了[1]。

Freuden-berger的观点继而引发了众多学者对工作倦怠进行广泛深入的讨论,产生了许多理论与模型。

在已有理论中,最具代表性的三种理论模型分别由Maslach、Pines以及Shirom提出[2]。

随后该领域的研究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并逐渐延伸到教学领域。

虽然教师职业倦怠至今还没有公认的定义,但所有的研究者已形成共识,认为教师职业倦怠是教师不能顺利应对工作压力的一种极端反应,是教师伴随于长期高水平的压力体验下而产生的情感、态度和行为的衰竭状态。

其主要症状表现为情绪衰竭、去个性化和低个人成就感。

其中情绪衰竭是教师职业倦怠最核心、最典型的表现。

2、主观幸福感的概念在心理学的幸福感研究领域中,主观幸福感(Subjective Well-being,简称SWB),主要是指个体依据自己设定的标准对其某个阶段生活质量所作的整体评价。

它是衡量个体生活质量重要的综合性心理指标,对生活整体的满意程度愈高,体验到的积极情感愈多消极情感愈少,则个体的幸福感体验愈强。

作为一种心理反应人们对幸福的体验存在一定的个人偏好和差异,但是幸福在本质上是指一种愉快和满足的客观心理反应。

根据上述定义,可以发现,主观幸福感具有三个基本特点:(1)主观性。

(2)整体性。

(3)相对稳定性[3]。

幸福感有多项衡量指标,概括起来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认知评价,是对生活质量的整体评估,即生活满意度;(2)积极情感,包括诸如愉快、高兴、觉得生活有意义、精神饱满等情感体验;(3)消极情感,包括忧虑、抑郁、悲伤、孤独、厌烦、难受等情感体验,但不包括重性情感障碍和神经症[4]。

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研究综述

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研究综述

F r i e d ma n _ g 则 把教 师 职业 倦 怠 定 义 为 教师 由 觉 的结 果 之 间不 一 致 而产 生 的一
种 无效感 。
力的、 使人 心烦 的、 单 调乏 味 的工 作 的一 种 反 应 ” , 导致 倦 怠
的原 因主要 分为 两类 , 但 主要 是 因 为“ 工 作 者 的 付 出与 所 得 不一 致 ” : 一类 是个 体 面对过 多刺 激 的情 境 ( 如 教师 教 大量 的 学生 ) ; 另 一类 是刺 激情境 缺少 挑 战 ( 如教师 多 年来 一直 教 同
张燕 ( 2 0 0 6 ) ¨ 7 将教 师职业 倦 怠定义 “ 教 师个 体 因长期 未 能有效 地处 理各种 矛盾 冲突 而导致 的身 心疲惫 的状 态 , 表 现 为 不能缓 解工 作压 力或 妥善应 付工 作 中的挫折 ” 。 蔡融( 2 0 0 6 ) 认 为教 师 职 业 倦 怠是 指 教 师 工作 满 意 度 低, 工 作兴 致丧 失 , 以及情 感冷 漠等情 绪 、 态度 和 行为 的 衰竭
状态, 而 上 述 的 症 状 均 来 自于 不 能 顺 利 应 对 压 力 。
倦 怠 的人 际关 系维度 , 指个体 感受 到对 待服 务对 象 的一 种负
性 情绪 ,表现 在工 作 中对 服务 对 象 表 现 出消 极 、 冷漠、 疏 远 的态度 ; 个 人成 就感 降 低则 指 在 工 作 中对 自己评 价低 、 自我 效 能感 和 自我胜 任感 的降 低 , 是职 业倦 怠的 自我评 价维 度 。 ( 3 ) 组 织 学 观 点 。组 织 学 观 点 的 代 表 人 物 奎 内 思 ( C r e n s ) 口 认 为“ 倦 怠是 一种应 付 工作 压 力 的方式 , 是对 有 压

高职教师职业倦怠研究综述

高职教师职业倦怠研究综述

高职教师职业倦怠研究综述【摘要】教师职业倦怠是教师不能有效应对工作压力而产生的一种极端心理反应,是教师伴随于长期高水平的压力体验下而产生的情感、态度和行为的衰竭状态,教师职业倦怠是教师心理研究的焦点领域。

本文主要介绍了高职教师职业倦怠的概念,高职教师职业倦怠的测量方法,高职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热点:包括高职教师职业倦怠的表现与危害、影响因素、与相关变量的关系及对策。

【关键词】高职教师;职业倦怠;社会支持自1974 年Freudenberg 第一次提出职业倦怠之后,职业倦怠的研究在国外就一直长盛不衰,研究者已从不同角度对教师是职业倦怠的测量、成因,干预对策等方面展开了丰富研究,本文从职业倦怠的定义、症状表现、测量、影响因素、预防干预等各个层面来介绍高职教师职业倦怠的最新研究成果。

1.职业倦怠与教师职业倦怠1.1职业倦怠“职业倦怠”一词从诞生以来,不同的研究者在各自的研究中对其有不同的界定,总结来说,可以从四个角度去阐述职业倦怠的概念:(1)临床学观点临床观点的代表人物费登伯格Freuderberger[1]认为“职业倦怠是工作强度过高并且无视自己的个人需要所引起的疲惫不堪的状态,是过分努力去达到一些个人或社会的不切实际的期望的结果”。

(2)社会心理学观点社会心理学观点的代表人物Maslach[2]和Pines认为“职业倦怠是在以人为服务对象的职业领域中,个体的一种情感耗竭,人格解体和个人成就感降低的症状”情感耗竭是指个体的情绪处于极度疲劳的状态,是职业倦怠的核心成分和个体压力维度;人格解体又称为去个性化,指个体感受到对待服务对象的一种负性情绪,是职业倦怠的人际关系维度;个人成就感降低是职业倦怠的自我评价维度,指在工作中对自己消极评价倾向和自我效能感的降低。

(3)组织学观点组织学观点的代表人物奎内思Crens[3]奎内思认为“倦怠是对有压力的、使人心烦的、单调乏味的工作的一种应付方式”他认为导致倦怠的原因主要是“工作者的付出与所得不一致”这种不一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个体处于过多刺激的情境(如教师教太多的学生);另一类是刺激情境缺少挑战(如教师多年教同一门学科)。

关于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综述

关于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综述

关于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综述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生活节奏加快,倦怠已被视作是现代社会的一种职业疾病,普遍发生在各种助人职业的群体中,教师这一职业是高发群体之一。

职业倦怠现象之所以引起研究者的重视,主要是因为它具有消极性,严重影响个体的身心健康状况和工作表现,并由此影响到个体所在组织的绩效。

倦怠不仅与许多心理和生理健康问题有关,包括抑郁、易激动、无助和焦虑、失眠、头痛、食欲不佳、胸痛和胃肠问题,而且倦怠还会影响个体的工作。

教师的职业倦怠感会对教师自己及学生的身心发展产生严重的影响,因此无论从关注教师身心健康还是从教育事业的角度,都应该对教师的职业倦怠给予充分的关注。

本文以近年来大学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为依据,综述了国内外大学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方法、内容及研究结果等,对职业倦怠研究现状和未来的发展提出了几点建议。

标签:教师职业倦怠综述一、教师职业倦怠概述职业倦怠(jobburnout国内也称为工作倦怠、工作枯竭等)是美国临床心理学家弗鲁顿柏格(Her-bert·Freudenberger)在研究职业压力时(1974)提出的一个概念。

1980年第一届国际职业倦怠研讨会召开,职业倦怠从此被视为20世纪80年代的危机和现代生活的疾病。

而教师是职业倦怠的高危人群之一。

近三十年来,许多国家的研究对职业倦怠进行了广泛和深入的研究。

1981年Swogger提出:职业倦怠是由于工作或组织的压迫感所引反应,是工作者和组织中生产力的关系。

1996年Lee&Ashforth提出:职业倦怠会造成个人工作满意程度降低,减少人对工作的参与,降低个人对组织的成诺,形成个人离职意向提高。

1997年Gonzalez提出:职业倦怠为一种身体上、情感与生理上的耗力状态,身体上长期性的疲倦,感觉无助与无望对于工作、生活或其他人产生负面的观念及态度。

2001年Stanley提出:当组织成员未满足的希望与高度的抱负未能实现时,会形成职业倦怠。

教师职业倦怠文献综述

教师职业倦怠文献综述

近年我国高等院校教师职业倦怠研究的文献综述摘要:自20世纪七十年代起,受到西方职业倦怠概念影响,我国出现了职业倦怠现象,以高等院校教师为代表的教师职业倦怠状况尤为严重,针对这一现状,许多专家就出现教师职业倦怠的原因、造成的影响、以及解决的措施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现就对我国近年来对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文献做个综述。

关键词:教师职业倦怠感早在上世纪7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佛登伯格就提出了职业倦怠这一概念,他认为:职业倦怠是个体在体力、精力、能力上都无法应付外界要求而产生的身心疲劳与衰竭的状态。

近年来,我国高等院校教师职业倦怠现象日益严重,这一现状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因而,对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也就毫无争议的被提上了当代教育的研究日程,现就对近年来我国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文献作如下综述。

1.对研究成果的量化分析1.1文献检索的范围和方法使用“中文期刊全文数据库”,对1994年~2012年期刊论文进行检索。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检索的文献类为“教育与社会科学类”,使用“主题”为检索项,先以关键词“职业倦怠”进行检索,然后在结果中分别以“教师职业倦怠”和“高等院校教师职业倦怠”为关键词再检索。

1.2检索结果及文献分布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共检索到126篇有关教师职业倦怠的论文,该126篇均论述了高校教师职业倦怠。

1.2.1时间分布:见下表自2003年起,有关于高等院校教师职业倦怠研究的论文就已经出现,其中2007-2012年5年来发表的学术论文占论文总数的84%,可见关于高扥院校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逐渐受到关注,并在近年形成热点。

1.2.2 作者地域分布:北京6,天津7,上海4,重庆7,黑龙江8,吉林4,辽宁6,内蒙古0,河北8,山西5,陕西4,河南7,安徽0,江苏2,浙江6,湖北8,湖南5,江西4,福建3,山东6,甘肃1,宁夏4,新疆1,青海0,西藏0,四川7,贵州1,云南8,海南0,广东4,广西01.2.3 国内外分布:126篇均是研究我国高等院校教师职业倦怠的论文,未见一篇介绍国外情况的文章。

国内外教师职业倦怠综述

国内外教师职业倦怠综述

国内外教师职业倦怠综述提要美国临床心理学家费登伯格1974年首次提出“职业倦怠”的概念后,有关职业倦怠的研究引起了理论界的广泛关注。

本文综合国内外文献研究,对国内外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做一简要综述,为降低和缓解教师职业倦怠提供理论支持。

关键词:教师;职业;倦怠;综述一、国外关于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早期的教师职业倦怠研究基本上为定性研究。

直到Maslach在1986年对职业倦怠概念维度的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测量教师职业倦怠的量表(职业倦怠问卷教育版),从此研究者们开始了对教师职业倦怠的更深入的实证研究。

首先,从实证研究的范围来看,包括了很多方面,如教师职业倦怠的原因、表现及危害、测量等。

通过这些研究,国外研究者对教师职业倦怠有了许多了解,并发现工作情境中的许多因素将会影响到职业倦怠的产生,对这些影响因素的探讨,不仅有助于人们对职业倦怠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同时也为如何预防和缓解教师职业倦怠指明了方向。

其次,从实证研究成果来看,形成了比较成熟的教师职业倦怠理论。

主要有:(1)习得性无助理论。

Meicher认为当个体一再受挫时,个体会变得无所适从,转而陷入一种观望的状态,形成无助感,从而产生职业倦怠;(2)资源保存理论。

从需求和平衡角度来解释职业倦怠的机制,当个体特定的资源或工作要求无法满足、无法得到预期的回报时,个人就会产生职业倦怠。

从上述两个方面来看,国外对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不仅丰富了职业倦怠的理论构建,而且对于预防和缓解教师职业倦怠也有了实践的指导意义。

二、国内关于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国内首次引入职业倦怠测量工具的学者是西南师范大学的赵玉芳与毕重增,他们运用职业倦怠量表调查分析了中学教师的职业倦怠现状,是我国首次对教师职业倦怠的量化研究,为我国学者进一步研究教师职业倦怠奠定了基础。

(一)从职业倦怠测量工具修订来看。

我国学者为了研究符合中国本土文化的教师职业倦怠,对西方测量工具做了修订工作。

北京师范大学的王国香、刘长江和伍新春开展了对教师职业倦怠量表的修订工作,为编制适合中国文化的教师职业倦怠量表做出了贡献。

“教师职业倦怠研究”文件汇编

“教师职业倦怠研究”文件汇编

“教师职业倦怠研究”文件汇编目录一、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研究面面观大陆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研究的文献综述二、理性情绪疗法介入中学青年教师职业倦怠研究以J中学为例三、昆明市幼儿教师职业倦怠研究四、教师职业倦怠相关因素的研究兼谈国内外教师职业倦怠研究的比较五、国内教师职业倦怠研究20年回顾和反思六、民办中学高中英语教师职业倦怠研究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研究面面观大陆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研究的文献综述在当今社会,职业倦怠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特别是在高校教师这一群体中。

高校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播者、思想的引领者,其工作状态直接影响到教学质量和学术研究。

因此,对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对大陆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研究的文献进行综述,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职业倦怠是指个体在长期的工作压力下产生的一种身心疲惫的状态,通常表现为情绪耗竭、去人性化和低成就感等症状。

对于高校教师而言,职业倦怠的成因主要包括工作压力、工作负荷、人际关系、职业发展等方面的因素。

高校教师职业倦怠不仅会对教师的身心健康产生负面影响,还会对教学质量和学术研究产生不良影响。

具体而言,职业倦怠会导致教师失去教学热情、教学质量下降,甚至出现心理问题。

同时,职业倦怠也会影响教师的学术研究,使其创新能力和研究能力下降。

为了缓解高校教师职业倦怠,可以从个体、组织和社会三个层面采取应对策略。

个体层面,教师可以采取积极应对方式、调整心态、寻求社会支持等措施;组织层面,学校可以优化管理机制、减轻教师负担、提供心理辅导等;社会层面,政府和社会应该提高对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关注度,为教师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和生活条件。

高校教师职业倦怠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研究和实践。

通过对大陆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研究的文献综述,我们可以发现当前研究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例如研究方法单实证研究不足等。

因此,未来的研究应该更加注重实证研究、跨文化比较研究等多元化的研究方法,以深入探讨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影响和应对策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9年9月第11卷第3期云南电大学报Journal of Y unnan RT V UniversitySept.2009V ol.11,N o.3高校教师职业倦怠文献综述Ξ孙 萍(云南广播电视大学成人教育学院,云南昆明650223)摘 要:通过对收集到的文献进行归纳分析,分别从职业倦怠的定义、教师职业倦怠的概念、国外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取向等方面介绍了国外研究者对职业倦怠的研究情况,对国内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现象、成因、干预措施的研究结果进行了分析,综述了国内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情况。

关键词:高校教师;职业倦怠;文献综述中图分类号:G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4814(2009)03-0031-03 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以及高校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对高校教师的素质和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使高校教师面临的压力也越来越大。

比如职称晋升的压力、教学与科研的冲突,以及因教学、科研等工作的量化带来的各种压力,这些压力使很多高校教师长期处于紧张状态中。

有研究表明,过高的应激水平容易产生疲倦,压力导致倦怠,所以高校教师的职业倦怠现象值得我们研究,并应得到重视。

为了更好地了解国内外学者对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情况,笔者对收集到的文献通过整理和分析后进行了分类。

一、国外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一)国外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取向。

1.临床观点研究者认为职业倦怠是个体由于工作强度过高并且忽视自己的个人需要所引起的一种疲惫不堪的状态,侧重对职业倦怠症状、起因等的描述和解释。

2.社会心理学观点研究者认为倦怠有三个主要特征:情绪衰竭、去人性化和低个人成就感,注重探究职业倦怠的具体特征,强调研究方法的实证性和科学性。

3.组织观点研究者认为,许多人对工作持有很多不现实的期望,因此就容易体验到幻想破灭和倦怠,导致倦怠的原因主要是工作者的付出与所得失衡,侧重探讨导致职业倦怠的原因。

4.社会历史观点研究者认为职业倦怠不仅受到个人因素、情境因素的影响,而且受到社会因素的影响,当社会条件不能提供一个有助于与人联系的情境时,要保持服务工作的投入是很困难的,社会历史观点的研究者注重分析职业倦怠的影响因素。

(二)国外教师职业倦怠影响因素的研究。

国外的研究者主要从人口学变量、人格因素、组织因素及社会因素等方面对教师职业倦怠产生的根源进行研究。

张丽华、王丹等对国外教师职业倦怠影响因素新进展所做的研究表明:社会比较方式对教师职业倦怠产生影响,教师将自己从比自己表现得更差的同事中辨别出来或把比自己更优秀的同事作为竞争对手来比较更容易产生职业倦怠,反之,教师将自己从比自己境况更好的同事中辨别出来则不易产生职业倦怠。

集体自尊关注个体所在的社会群体特征和个体如何在群体中明确自己的地位和价值,教师集体自尊越高,越不容易产生职业倦怠。

创造性是缓解教师工作压力和职业倦怠的有效因素。

二、国内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研究现状在我国,高校教师是培养高级人才的脑力工作者,他们面临着教育体制改革以及扩招带来的强大压力,需要高度的投入和奉献。

这种职业特点极有可能使教师的心理能量在长期的奉献中消耗过多,出现情绪耗竭,继而出现职业倦怠。

高校教师在生理、心理、行为和个人成就感方面的消极职业倦怠现象,无论是对本人,还是对学校的教育工作,都有着极大的消极影响。

—13—Ξ收稿时间:2009-05-25作者简介:孙 萍,(1968-),女,云南昆明人,云南广播电视大学实验师,主要从事远程教育计算机教学及管理研究。

通过对文献的分析与比较,发现国内对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有以下特点:(一)研究对象及研究视角。

国内对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对象主要涉及成人高校、高职院校、师范院校、普通高校教师的研究。

对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视角有从心理学分析的,也有从经济学分析的。

(二)研究内容。

研究大多基于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现状及成因的分析,热点集中在对策、干预措施方面,也有采用测量工具对具体学校的本土化研究,通过对所查阅文献的分析研究,得出以下认识:1.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现象分析。

我国高校教师普遍存在职业倦怠问题,绝大多数教师有着不同程度的倦怠症状,但倦怠程度并不严重。

倦怠现象主要表现为情绪衰竭和个人成就感降低,去人性化现象不明显,对相关文献综合研究后发现:①从性别来看,不同研究者得出不同研究结论,主要有3种情况:一种认为男教师的情绪衰竭程度要高于女教师,第二种认为女教师的情绪衰竭和去人性化程度均高于男教师,第三种认为不同性别教师在职业倦怠的各个维度上无显著差异。

笔者以为,得出这些不同的研究结论可能与研究样本的抽取和测量倦怠的量表有关。

②从年龄上看,高校教师的职业倦怠与教龄因素有关。

随着年龄的增长,情绪衰竭程度和去人性化程度均不断增强,而教师的个人成就感在显著增强。

③从职称上看,高校教师的职业倦怠与职称因素有关。

高级职称的教师在情感衰竭和成就感两个维度上显著高于高级以下职称的教师。

在去人性化维度上,不同职称的教师之间的差异不显著。

④从学历来年,高校教师的职业倦怠与学历因素有关。

硕士以上学历的高校教师成就感明显高于本科学历的教师。

在情绪衰竭和去人性化维度上,不同学历的教师之间的差异不显著。

⑤公共课教师的情绪衰竭明显低于专业课教师,而个人成就感略低于专业课教师。

⑥薪资水平越低,其倦怠的程度就越高。

⑦在婚姻状况方面,已婚教师情绪衰竭程度比未婚教师严重得多,未婚教师的个人成就感高于已婚教师,未婚教师的去人性化略低于已婚教师。

⑧有行政职务教师比无行政职务教师职业倦怠、情绪衰竭和去人性化程度要略高一些,但二者之间的差异未达到显著性水平。

在成就感维度上,二者之间的差异也不显著。

2.高校教师职业倦怠成因研究。

目前对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研究比较宏观,概括性的调查和定量的分析较多,对倦怠的质性研究几乎没有。

教师的职业倦怠是在复杂多变的现实生活中形成的,在不同环境里的不同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不尽相同,而研究很少把教师的实际生存环境作为研究对象,忽视了满足教师自身需要的研究,研究基本上采用横切面的方法,而纵向追踪研究较少,特别是个案的深入研究和剖析几乎没有。

有研究表明教师职业倦怠与工作压力、应对方式、社会支持、自我效能等变量有很大关系。

叶崇凉从教师职业的特点、组织因素、人格因素分析了高校教师职业倦怠形成的原因。

研究者认为教师的职业特点决定了教师是职业倦怠的高发人群。

近年来,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教育体制的不断改革,从教学、科研、管理、学历等方面对高校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而导致教师角色冲突和角色模糊,使得工作效率低下、工作满意度降低,若进一步则会发展为职业倦怠。

研究表明,工作中的人际关系对工作满意程度有着直接影响,若缺乏人际支持,则容易诱发职业倦怠现象的发生。

学校管理和运行机制不健全容易导致教师工作满意度降低,也会引起职业倦怠的发生。

此外,教师的内在心理原因,也会产生职业倦怠。

比如,对生活富有激情的内心追求与按部就班的客观生活现实的差异会引起内心的矛盾冲突,使之产生对职业的反抗情绪。

部分教师自身的不良性格也会导致职业倦怠的产生。

3.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干预措施。

关于干预措施的研究主要有两种取向:指向个体的干预方法和指向组织的干预方法。

李永鑫、杨淑芸认为指向个体的干预方法可从教师应该进行合理的饮食与锻炼、学会基本的心理调适技能、学会对问题采取积极的应对手段3方面来进行。

指向组织的干预可分为宏观(社会因素)和微观(学校因素)两个层次。

从社会层面上讲,指向组织的干预方法社会应提高教师工资与福利水平,加强尊师重教的宣传,为教师提供必要的心理健康辅导,使教师能够及时地缓解精神压力,加强自我心理调适,降低工作倦怠。

从学校层面上讲,学校应为教师提供职前培训,应该明确任务的分配,并设立公平的业绩评定制度。

吕堂红认为教师有效地进行角色调适,可缓解教师职业倦怠。

建立良性的社会支持系统,以及学校管理制度的科学化、人文化是解决教师职业倦怠的根本。

改革教师评价和管理机制,加大教师参与管理的力度,可降低职业倦怠感。

学校或行政组织方面的各种作为与影响既是引发教师职业倦怠的诱因,同时也可转化为支持系统,发挥有利的影响。

三、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研究对我们的启示—23—高校教师承担着教学、科研以及辅导学生、指导学生实验实习等多重角色,在工作中容易产生角色模糊,当其所扮演的多种角色互不相容而又无法有效整合时,就会出现角色冲突。

另外,大学教师如果长期教授单一课程,可能会使教师对该门课程的兴趣逐渐消退,产生冷漠行为,而开设新的课程又会面临着很大压力,例如要研究新教材,要准备很多的教学文件,要制作新课件、收集案例、准备素材等。

工作压力过大、长期超负荷工作,会使高校教师无所适从,疲于应付,而工作压力得不到有效缓解、超负荷的工作得不到应有肯定时,就容易导致教师逐渐丧失工作热情,有的教师会以降低自己对工作的投入程度来求得心理的平衡,而不断累积的强化会导致职业倦怠的发生。

对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使我们对其现象、成因以及应对策略有一定认识。

所以,我们应从造成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主要因素入手,注重制度的改革,给高校教师更大的自由度和更多的自主权,尽可能减少一些无意义的评比、考核、会议,建立良性的教师的评价和奖励机制,建立正常的晋升、流动、进修机制,从根本上激发高校教师的工作热情,从制度上真正关心、爱护教师,帮助他们不断完善自己,使他们从内心认同自己的职业。

参考文献:[1]罗东山.国外教师职业倦怠研究评述[J].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20(2):59-60.[2]张丽华,王丹,白学军.国外教师职业倦怠影响因素研究新进展[J].心理科学,2007,(2):492-494.[3]叶崇凉.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致因及缓解对策[J].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8,(1):90-92.[4]张红霞,崔宁.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状况研究[J].中外健康文摘,2008,(3):175-177.[5]李永鑫,杨淑芸.教师工作倦怠及其干预[J].当代教育科学,2004,(21):33.[6]吕堂红.高校教师职业倦怠成因分析及对策[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4):112-114.[7]肖福莲.成人高校教师职业倦怠及其应对策略[J].江苏高教,2006,(5):127-129.[8]庄国萍.高校成人教育教师职业倦怠现象探析[J].中国成人教育,2008,(10):63-64.[9]张晓桂,高波.高校教师“职业倦怠”刍议[J].成人教育, 2008,(4):88-89.[10]赵玉芳.高校教师的职业倦怠与保健[J].高校保健医学研究与实践,2005,(4):41-43[11]彭腾.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经济学分析[J].当代教育论坛,2007,(12):102-104[12]邱小捷,王江奇.高校教师职业倦怠心理透视[J].中国高等教育,2005,(15):59-60.[13]荀亚春.高校女教师职业倦怠研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8,(6):263-266.[14]曹丽梓.高职教师职业倦怠与主观幸福感外部影响因素的相关研究综述[D].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15]陆晓燕.高职院校教师职业倦怠状况研究—来自湖南省长、株、潭三市九所职职院校的调查[D].湖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16]李江霞.国外教师职业倦怠理论对我国的启示[J].教育科学.2003,(1):62-64.[17]唐芳贵.国外教师职业倦怠研究述评[J].哈尔滨学院学报,2005,(7).[18]任思莹.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及对策研究—以成都X实验学校教师个案为例[J].四川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19]王莉.教师职业倦怠的理论探索[J].运城学院学报,2006, (6):59-60.[20]姜淑梅.教师职业倦怠研究的历史回顾与展望[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6):109-112[21]梁云芳,王秀华.教师职业倦怠研究概说[J].教育理论研究,2006,(2):4-6.[22]李国强,金源云.浅析高校教师的职业倦怠[J].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2):72-73.[23]黄培森.四川文理学院教师职业倦怠的现状、成因及对策研究[J].西南大学高校教师硕士学位论文,2008.[24]葛春霞.西方教师职业倦怠研究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世界教育信息,2007,(8):35-37.(责任编辑:唐 伟)Literature R evie w of College Teacher Job BurnoutS UN Ping(Y unnan RT V University C ollege,K unming,Y unnan,650223)Abstract:The paper sums up the study of job burnout of foreign researchers through the summarization and analysis of the collection literature from the definition of job burnout,teacher burnout concept and the orientation of foreign teacher burnout research,and reviews the domestic teacher job burnout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phenomenon,causes,interven2 tions and research findings of the college teacher burnout.K ey w ords:college teacher;job burnout;literature review—3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