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伶官传序》导学案(教师版)
伶官传序导学案

伶官传序导学案《伶官传序》导学案学习目标:1、介绍欧阳修在宋代散文史上的地位和作者文学创作本文给歌妓立传的目的。
2、掌控重点字词的意义、用法以及特定句式。
3、理解文章的含义,把握作者总结的历史教训。
4、背诵文中重点段落,准确记忆文中的名言名句。
学习重难点:如何通过正反说理突出中心论点的。
教学课时:二课时第一课时一、课前预习:(一)、走进作者作者: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庐陵(今江西省吉安)人。
四岁丧父,家境贫寒,刻苦自学,出身寒微,由母亲亲自教学,因家贫,不具纸笔,用荻画地作书。
学家。
宋仁宗天圣八年进士及第。
晚年历任枢密副使、参知政事等职,卒谥文忠。
历史上,他既是著名文学家,又是史学家、金石家。
(二)、解题:伶:乐工,艺人。
伶官:趣工作了官。
序作为一种文体,相当于今天某些文章的“前言”或者编者的“按语”,它的内容或是提纲契领地评价该书内容,或者叙述著书作文的缘由,以便有助于读者理解下面有关书或文的内容。
(三)、时代背景:1、北宋王朝创建后,随着土地和财富的高度集中,北宋的统治集团日益败坏。
矛盾也日益锋利。
直面这种形势,北宋王朝不但不力求振作,反而承受耻辱,每年都必须依靠纳币输绢以期苟安。
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欧阳修通过后唐庄宗李存勖的兴亡史展开谄媚。
2、五代(907--960),指唐宋之间的五个朝代,即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是我国历史上的动荡时期。
在这短短53年间,先后换了四姓十四个国君,篡位、弑君现象屡见不鲜,战乱频繁,后唐庄宗就是被杀的一个。
后唐庄宗李存勖称帝后,迷恋伶人,“常身与俳优(杂耍艺人)杂戏于庭,伶人由此用事”,于是被败政乱国的伶官景入、史彦琼、郭从谦等人所容。
后起义四起,具有重兵的伶官拒不派兵,而庄宗亲征又宣告败北,众叛亲离之期,伶官又乘坐危起兵,用乱箭射死去了庄宗。
100多年后,欧阳修就此事发表了自己的感慨,写成了《新五代史?伶官传》。
最精美齐全伶官传序导学案(教师班附答案)(最新整理)

【一】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文后问题。
(甲)何泽为洛阳令。
唐庄宗好田猎,数践民田,泽乃潜身伏草间伺庄宗。
当马谏曰:“陛下未能一天下以休民,而暴敛疲民以给军食。
今田将熟,奈何恣田游以害多稼?使民何以出租赋,吏何以督民耕?陛下不听臣言,愿赐臣死于马前,使后世知陛下之过也。
”庄宗大笑,为之止猎。
(乙)庄宗好田猎,猎于中牟。
践民田,中牟县令当马切谏,为民请。
庄宗怒,叱县令去,将杀之。
伶人敬新磨知其不可,乃率众伶走追县令,擒至马前责之曰:“汝为县令,独不知吾天子好猎耶?奈何纵民稼穑以供税赋!何不饥汝县民而空此地,从备吾天子之驰骋?汝罪当死!”因前请亟行刑,诸伶共唱和之。
庄宗大笑,县令乃得免去。
1】下列加粗字读音意义全部正确的一项是数践民田以给军食[ ]A.shuò 屡次,多次;gěi付给B.shuò 屡次,多次;jí供给C.shǔ计算;jí供给D.shǔ计算;gěi付给2】下列加粗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当马切谏切:急切B.请亟行刑亟:赶快C.何以出租赋以:因为D.县令乃得免去乃:却,反而3】与“当马谏曰”的“当”字,讲法相同的一句是A.汝罪当死B.则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C.一夫当关,万夫莫开D.有大石当中流4】翻译下列句子,并解释加粗词词类活用现象①陛下未能一天下以休民译文:________解释:一:________。
体:________。
②何不饥汝县民而空此地译文:________解释:饥:________。
5】甲、乙两文就内容与写法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写的都是对庄宗的进谏,进谏的方式相同。
B.写的都是对庄宗的进谏,但进谏的方式不同。
C.甲文写何泽进谏用的是详笔,乙文写伶人敬新磨进谏用的是略笔。
D.甲文写何泽进谏,语言强硬,乙文写敬新磨进谏,有意附和唐庄宗的作法。
三【参考答案】1】B 2】B 3】D4】.①陛下来还未能统一天下,使百姓休养生息。
统一使……休养生息②为什么不使你县的百姓受饿而空出这块土地呢?使……受饿5】B何泽是洛阳令.唐庄宗喜欢打猎,多次践踏百姓的农田,泽于是藏在草丛里等庄宗.在马前直谏道:陛下没能够一统天下来使人民安康,却让暴敛穷苦的百姓来供应部队.如今田里庄稼将要成熟,为什么要践踏农田来害庄稼呢?这让老百姓拿什么交纳租子,官吏又怎么督促百姓耕作呢?陛下不听我的话的话,希望你让我在马前死了吧,来让后世知道陛下的过失.庄宗大笑,为了这件事停止了打猎.庄宗喜欢打猎,在中牟打猎.践踏百姓的农田,中牟县令在马前直言进谏,为民请愿.庄宗生气,呵斥显令离开,打算杀了他.伶人敬新磨知道这样做不行,于是率领一帮人小跑去追县令,把他捉到马前责问他说:你是县令,难道不知道我们天子爱好打猎吗?为什么还纵容百姓种庄稼交纳赋税呢?!为什么不饿着百姓来让这里的土地空闲起来,以便让我们天子任意驰骋呢?你犯了死罪!于是上前请求行刑,各位伶人也一起附和着.庄宗大笑,县令才能够免死并离开.。
伶官传序导学案

肝胆忠心昭日月义正词婉劝君王《伶官传序》导学案教学目标(一)知识和能力教学重点:检查预习,注意积累实词、虚词、语法知识和名句。
通过朗读,体会文章散而不乱、抑扬顿挫的文气,理解文章的写作目的。
教学难点:理清全文思路,分析论证结构。
理解名言警句的含义及对人生的启示。
(二)过程和方法诵读、感悟、点拨、讨论(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理解名言警语的深刻含义,把握作者总结的历史教训及其对人生的启示。
教学过程(一)预习导学1、作者介绍参考课文注释①2、解题及时代背景五代(907--960)指唐宋之间的五个封建朝廷,即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是我国历史上的动荡时期。
在这53年间,先后换过四姓十四个国君,篡位、弑君现象屡见不鲜,战乱频仍,后唐庄宗就是被杀的一个。
《伶官传序》是欧阳修为《新五代史•伶官传》作的短序。
《伶官传》是一篇合传,写了敬新磨、景进、史彦琼、郭从谦四个伶人,记叙了五代时期后唐庄宗李存勖宠幸的伶官景进、史彦琼、郭从谦等人乱政误国的史实。
伶官,指古代宫廷乐官。
本文是指供奉内廷,授及官职的伶人。
后唐庄宗李存勖喜好音乐戏曲,宠幸伶人,让许多伶人做了官,这些伶人出入朝廷,作威作福,仗其势,擅权乱政,使唐朝廷上下离心,互相猜忌,祸乱不息,终成叛逆。
(二)精讲点拨学生初读课文,正音释义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对句读,体会情感;借助课文注释,查阅工具书,积累文言词汇、句式;对不理解的词句进行交流,质疑。
教师范读并进行点拨强调指出课文中的重要文言实词、虚词、句式。
1、“事”“原”“及”“组”“函”“本”“举”“乃(你)”等重要文言实词的意义2、“之”“所以”“而”“其”“以”等重要文言虚词的不同意义和用法。
3、判断句、介词结构后置句,被动句。
(三)当堂训练:1、盛 <一词多义>请其矢,盛以锦囊()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2、告 <一词多义>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3、其 <一词多义>尔其无忘乃父之志()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4、对下面加黑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原:推究 B.方其系燕父子以组组:绳索C.抑本其成败之迹抑:抑制 D.及凯旋而纳之纳:收藏5、选出加点词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A 、负而前.驱B 、一夫夜.呼C 、仓皇东.出D 、函.梁君臣之首6、下面两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判断正确的一项是:()①而皆背晋以归.梁②君臣相顾,不知所归.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④与其.所以失之者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也相同B、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C、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D、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也不同7、判断句子的句式特点①此三者,吾遗恨也②盛以锦囊③系燕王父子以组④身死国灭,为天下笑⑤智勇多困于所溺⑥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⑦燕王,吾所立(四)再读课文,分析品味1、找出本文的中心论点。
《伶官传序》导学案.doc

《伶官传序》导学案《伶官传序》第1课时学案【学习目标】1.通过质疑解难,归纳梳理《伶官传序》一文中的文言基础知识。
2.通过反复诵读,提要钩玄,把握《伶官传序》的论证结构和论证特点。
3.通过反复诵读、因声求气,体会本文语言特点,了解欧阳修散文语言的多样性。
4.通过探究讨论, 理解本文观点,明确写作目的。
【学习重难点】1、通过反复诵读,提要钩玄,把握《伶官传序》的论证结构和论证特点2、理解本文观点,明确写作目的。
【学法指导】诵读法;探究讨论法【教学时数】2课时教学步骤:一、自主学习1、作者简介:欧阳修(10 07 —1 072):北宋文学家、史学家。
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吉州吉水(今属江西) 人。
天圣进士。
官馆阁校勘,因直言论事贬知夷陵。
庆历中任谏官,支持范仲淹,要求在政治上有所改良,被诬贬知滁州。
官至翰林学士、枢密副使、参知政事。
王安石推行新法时,对青苗法有所批评。
谥文忠。
主张文章应“明道”、致用,对宋初以来靡丽、险怪的文风表示不满,并积极培养后进,是北宋古文运动的领袖。
散文说理畅达,抒情委婉,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风与其散文近似,语言流畅自然。
其词婉丽,承袭南唐余风。
曾与宋祁合修《新唐书》,并独撰《新五代史》。
又喜收集金石文字,编为《集古录》,对宋代金石学颇有影响。
有《欧阳文忠集》。
2、背景介绍:五代(90 7〜9 60),指唐宋之间的五个封建王朝,即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是我国历史上的动荡时期。
在这53年间,先后换过四姓十四君,篡弑相寻,战乱频起,后唐庄宗就是被弑的一个。
庄宗称帝后,迷恋伶人,“常身与俳优杂戏于庭,伶人由此用事”,遂被败政乱国的伶官景进、史彦琼、郭从谦等包围。
庄宗同光四年(926)贝州将领皇甫晖兵变,叛乱四起,拥有兵权的史彦琼拒不发兵,旋又单骑逃逸,导致乱军大败。
庄宗亲……《伶官传序》第2课时导学案一、合作探究1、《古文观止》的编者认为本文“起手一提,包括全篇之意”,对这句话你怎样理解呢?明确:本文论点: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这句话,具有提挈全文的作用,全文都围绕它进行论证。
《伶官传序》导学案,(教师版)(人教版高二选修)共3篇

《伶官传序》导学案,(教师版)(人教版高二选修)共3篇《伶官传序》导学案,(教师版)(人教版高二选修)1《伶官传序》导学案,(教师版)(人教版高二选修)【导学目标】1.了解《伶官传》的作者和背景2.掌握《伶官传》的主要内容和特点3.了解《伶官传》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和作用4.培养学生欣赏古典小说的兴趣和能力【教学流程】一、课堂导入1.《红楼梦》中的“伶人”角色有哪些?2.你了解什么是“伶官”?他们在古代的生活和工作是什么样的?二、自学环节1.课前以小组为单位,每组分配一章进行自学。
每组成员担任问题提出者或者问题回答者。
2.问题提出者的任务:针对所分的章节,提出3-5个问题,问题的涉及全文内容的主旨、细节和比较一类。
3.问题回答者的任务:要根据自己所负责的章节,认真阅读相关内容,独立思考后回答问题。
4.阅读结束后,主动汇总不同组的问题和回答情况,加深了解全文的主旨、情节和形式特点。
三、课堂讨论1.每组分别对所分的章节进行汇报,对关键问题和难点进行讨论和解决。
2.集体讨论和互动,更加深入透彻理解了小说的内涵和形式特色,培养了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团队精神。
3.教师引导学生准确把握小说的主题和核心,在思辨中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和文化素养。
四、课后拓展1.要求学生自己查阅相关资料,探究《伶官传》在中国文学史上的作用和地位,加深对其价值和意义的理解。
2.通过文学阅读的实践,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人文修养和综合素质。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掌握小说的主要内容和形式特点,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和批判能力。
难点:了解小说的文化背景和历史渊源,探究其在文学史上的作用和价值。
【教学评价】1.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得到了提升,更好的适应了高中的学习要求。
2.教师在引导学生阅读的过程中,适时关注学生的动态反馈,及时了解学生的情况,给予必要的指导和支持,形成良好的教育氛围。
3.学生通过本次导学案活动,更好的了解到《伶官传》的文学价值和人生智慧,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文化自信心,掀起了一股学习经典、追求卓越的阅读热潮通过本次导学案的学习,学生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了《伶官传》的内容和文学特色,增强了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意识。
伶官传序导学案(教师)

伶官传序导学案(教师)第2页 共6页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伶官传序(教师) 【学习目标】1.积累常见文言实词的含义、文言虚词的意义及用法,掌握词类活用和文言句式;2.学习本文严谨的论证结构和论证特点;3.明白“忧劳兴国,逸豫亡身”的道理,在反复诵读中理欧阳修对国家强烈的责任意识及文中警句对人生的启示。
【重点难点】1、掌握文中词类活用,以及“其”“盛”“而”等多义词的意义;2、理解文本中的史实及其关系,以及本文的例证和对比论证方。
预习案教材助读—台前幕后,先睹为快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这首诗赞叹项羽是个英雄,宁死也不愿苟且偷生。
项羽这个人,由西楚霸王到乌江自刎,他这一生,是引起后人的许多感慨的。
他在自刎前曾用这样一句话总结自己的惨败----“天亡我也”。
那么项羽由盛而衰,由兴而亡,是天亡他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探讨“盛衰兴亡之理”是在人还是在天的文章----《伶官传序》。
【知识链接】 1.走近作者 欧阳修(1007~1072年),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号六一居士,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北宋时期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和诗人。
与唐韩愈、柳宗元、宋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
是北宋中叶诗文革新运动的倡导人,著名的古文学家三苏父子、曾巩和王安石等都出于他门下。
2.解题 《伶官传序》是欧阳修为《新五代史•伶官传》作的短序。
《伶官传》是一篇合传,写了敬新磨、景进、史彦琼、郭从谦四个伶人,记叙了五代时期后唐庄宗李存勖宠幸的伶官景进、史彦琼、郭从谦等人乱政误国的史实。
伶官,指古代宫廷乐官。
本文是指供奉内廷,授及官职的伶人。
后唐庄宗李存勖喜好音乐戏曲,宠幸伶人,让许多伶人做了官,这些伶人出入朝廷,作威作福,仗其势,擅权乱政,使唐朝高二语文选修 导学案廷上下离心,互相猜忌,祸乱不息,终成叛逆。
欧阳修写《伶官传》并冠以短序,是为了告诫当时北宋王朝执政者,以庄宗宠幸伶人,身死国灭的历史事实为教训,居安思危,防微杜渐,并阐明了国家盛衰成败由于人事的深刻道理。
《伶官传序》导学案(教师版)

参考答案[导学过程]1、特殊句式A、此三者,吾遗恨也B、盛(之)以锦囊C、系燕王父子以组D、身死国灭,为天下笑E、智勇多困于所溺F、燕王,吾所立介词短语后置(状语后置):B C E被动句:D E判断句:A F2、重点字词理解①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名词活用为动词,推原,推究事物的根本原因②函.梁君臣之首名词活用为动词,装在盒子里③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夜、东:名词作状语四:数词作状语④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兴、亡:使动用法⑤祸患常积于忽微..忽微:形容词用作名词(三)翻译下列句子:①岂得之难而守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难道是得天下难而失天下容易吗?或者说考察他成功与失败的迹象,都是由于人事呢?②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人生的祸患常常在极细微的事情上累积而成,智勇的人往往被他溺爱的事物所困扰,难道只是(溺爱)伶人才如此吗?(四)、通读课文,找出论点和论据论点: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论据:主要是叙述庄宗接受父命、报仇雪耻,后来由胜转败、由盛转衰的事实。
正反对比论证:盛----“忧劳可以兴国”衰----“逸豫可以亡身”[梯度训练]一、1.B 2.B 3.A、C 4.C 5.D 6.C 7.D 8.C 9.C二、13.B 14.D15.①陛下还未能统一天下,使百姓休养生息。
统一使……休养生息②为什么不使你县的百姓受饿而空出这块土地呢?使……受饿16.D 17.B多音字检测给下列多音字注音:1.暴暴殄天物一曝十寒 2.辟辟除辟邪。
3.裨裨补裨将 4.背背时背负5.艾少艾惩艾 6.拗执拗违拗拗断。
7.乐欢乐音乐 8.累累年受累累赘。
9.量量体裁衣量具思量 10.绿青山绿水绿林11.处处治处所 12.据盘据拮据。
13.壳贝壳甲壳 14.扛扛枪力能扛鼎。
15.横纵横横话 16.哄乱哄哄哄孩子起哄17.遗遗漏遗之千金 18.济接济济济一堂19.贾商贾姓贾。
高中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伶官传序》导学案

高中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伶官传序》导学案学案博苑2013-04-16 09485d56b7b40102e5i1高中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伶官传序》导学案【学习目标】一、知识目标学习掌握下列字词1.理解“原、恨、其、乃、纳、贼、泣、何其、本、逸豫、忽微”等11个常用文言词;2.归纳“与、归、遗”三个多义词的义项;3.辨析活用词名词活用作动词。
二、能力目标背诵第三、四段,共192字。
三、德育目标了解欧阳修在宋代散文史上的地位和写作本文给伶人立传的目的。
【学习重难点】一、归纳掌握相关重点字、词、句,以及文言句式特征。
(重)二、感悟文章主题,探索哲理深意。
(难)【学习方法】1、从诵读切人,摘出名句,把握的观点,理解针对北宋现实所总结的历史教训,结合课后练习第一、三、四题,以自学为主,解决基础字词。
2、结合课文后花边内附录的《新五代史·伶官传》书选内容,了解五代兴亡过程和庄宗李存勖其人其事。
【学习过程】一.自主学习,疏通课文大意(一)背景资料1.欧阳修(1009-1072),北宋文学家、史学家。
宇永叔,号醉翁,晚年号六一居士,卒谥文忠。
欧阳修是北宋中叶诗文革新运动的倡导者,继续和发展了唐朝韩愈、柳宗元所倡导的古文运动。
他团结并培养了大批古文作家。
如“三苏”父子、王安石、曾巩等皆出其门下。
欧阳修以自己的创作实践和理论,奠定了一代文风。
2.五代。
唐宋之间的五个封建王朝,即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
后唐是李存勖(庄宗)建立的,其父李克用因出兵助唐朝镇压黄巢起义有功,被封为晋王。
所以,依史家惯例,李存勖继位死后应被谥为“庄宗”。
3.庄宗大事年表908年,24岁,袭晋王之位于太原。
912年,攻燕。
913年,破幽州,“系燕父子(刘仁恭、刘守光)以组”。
923年,灭梁、“函梁君臣之首”,于洛阳即帝位。
926年,皇甫晖、李嗣源叛乱,传人亦作乱,庄宗中流矢而亡,年42岁。
4.《新五代史》,“二十五史”之一,原名《五代史记》,为与北宋初年宰相薛居正奉诏监修的《五代史》区别,称《新五代史》5.《伶官传序》是欧阳修为《新五代史·伶官传》作的序文,目的是评述伶官受宠幸而乱政的史实,总结历史教训,讽谏北宋统治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二语文导学案编号:
教学课题课型主备教师把关教师课时使用时间《伶官传序》新授
学习目标1、积累常见文言实词的含义、文言虚词的意义及用法,掌握词类活用和文言句式;
2、学习本文严谨的论证结构和论证特点;
3、明白“忧劳兴国,逸豫亡身”的道理,在反复诵读中理欧阳修对国家强烈的责任意识及文中警句对人生的启示。
学习重点、难点1、掌握文中词类活用,以及“其”“盛”“而”等多义词的意义;
2、理解文本中的史实及其关系,以及本文的例证和对比论证方。
[导学过程]
一、解题
(一)作者简介
欧阳修(1007~1072年),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号六一居士,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北宋时期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和诗人。
与唐韩愈、柳宗元、宋王安石、苏洵、
苏轼、苏辙、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
是北宋中叶诗文革新运动的倡导人,著名的古文学家三苏父子、曾巩和王安石等都出于他门下。
《伶官传序》就是欧阳修为《新五代史·伶官传》作的序文,目的是评述伶官受宠幸而乱政的史实,总结历史教训,讽谏当时的北宋统治者,指出,封建王朝的兴亡,不在
“天命”,主要在于“人事”,要力戒骄奢,防微杜渐,励精图治。
(二)写作的时代背景:
北宋王朝建立后,随着土地和财富的高度集中,北宋的统治集团日益腐化。
由于北方少数民族的不断进犯,民族矛盾也日益尖锐。
面对这种形势,北宋王朝不但不力求振作,反
而忍受耻辱,每年都要靠纳币输绢以求苟安。
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欧阳修通过后唐庄宗
李存勖的兴亡史进行讽谏。
二、整体感知
(一)读课文,正字音:
盛衰之理盛以锦囊及仇雠已灭
契丹三矢逸豫
(二)掌握重要句式和重点词语(原、函、夜、四、东、兴、亡、忽微等)的意义和用法。
1、特殊句式
A、此三者,吾遗恨也
B、盛以锦囊
C、系燕王父子以组
D、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E、智勇多困于所溺
F、燕王,吾所立
介词短语后置(状语后置):
被动句:
判断句:
2、重点字词理解
①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词活用为词
②函.梁君臣之首词活用为词
③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夜、东:
④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兴、亡:用法
⑤祸患常积于忽微
..忽微:词用作词
.其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 )
(三)翻译下列句子:
①岂得之难而守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
②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四)、通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1自然段)论点:
立论依据
第一部分在全文中的作用
第二部分:( 2、3自然段)叙述了概括了
这一部分主要使用了那种论证方法?
作者认为庄宗的“盛”“衰”原因分别是什么?(用原文的语言回答)
第三部分:(4自然段)
历史教训是什么?
三、文旨:
文章总结了后唐庄宗李存勖得天下而后失天下的历史教训,阐明了国家盛衰取决于人事的道理。
讽谏北宋王朝力戒骄奢、防微杜渐、励精图治。
[深化拓展]
从下面四句话中选取一句,说说它对你的启发。
1.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2.满招损,谦受益
3.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4.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文章注释及翻译
伶官传序
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原庄宗之
岂非:难道不是…吗? 原:推究
唉!盛衰的道理,虽说是天命决定的,难道说不是人事造成的吗?推究庄宗
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所以:…的原因
取得天下的原因,与他所以失去天下的原因,就可以明白了。
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将终:临死
世人传说晋王临死时,把三枝箭赐给庄宗,并告诉他说:“梁国,是我的
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立:推立背:背叛
仇敌,燕王,是我推立的,契丹与我约为兄弟,可是后来都背叛我去
归梁。
此三者,吾遗恨也。
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归:投靠遗恨:未尽的心愿
投靠了梁。
这三件事是我的未尽的心愿。
交给你三枝箭,你不要忘记你父亲报仇的
志!”庄宗受而藏之于庙。
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一少牢告用兵:出兵打仗少牢:祭品
志向。
”庄宗受箭收藏在祖庙。
以后宗庄出兵打仗,便派随人官员,用猪羊祭告
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盛:用…装负:背着
祖先,请出箭,用锦囊装着,背着在军前开路,等打了胜仗回来,把箭收进宗庙。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方:正当以组:用绳子函:用盒子装
当他用绳子绑住燕王父子,用小木匣装着梁国君臣的头,走进祖庙,把箭交还
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及:等到
给先王,告诉他生前报仇的志向已经完成,他那神情气慨,是多么威风!等到仇敌
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
乱者:作乱的人
已经消灭,天下已经安定,一人在夜里发难,作乱的人四面响应,他慌慌张张出兵东进,
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还没见到乱贼,部下的兵士就纷纷逃散,君臣们你看着我,我看着你,不知到哪里去;到了割下
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岂…欤:难道是…吗
头发来对天发誓,抱头痛哭,眼泪沾湿衣襟的可怜地步,怎么那样的衰败差劲呢!难道是因为取得天下难,而失去天下容易吗?
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书》曰:“满招损,抑:还是
还是推究他成功失败的原因,都是由于人事呢?《尚书》说:“自满会招来损害,
谦受益。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兴国:使国家兴盛亡身:使自身灭亡
谦虚能得到益处。
”忧劳可以使国家兴盛,安乐可以使自身灭亡,这是自然的道理。
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莫:没有谁及:等到
因此,当他兴盛时,普天下的豪杰,没有谁能和他相争;到他衰败时,
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夫祸患常积于为:被
数十个乐官就把他困住,最后身死国灭,被天下人耻笑。
祸患常常是由
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怜人也哉!
独:仅仅,只是
极小的错误积累而酿成的,聪明英勇的人,也多半沉溺于某种爱好之中,受其迷惑而结果陷于困穷,难道仅只是溺爱伶人吗?
[导学过程]
1、特殊句式
A、此三者,吾遗恨也
B、盛(之)以锦囊
C、系燕王父子以组
D、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E、智勇多困于所溺
F、燕王,吾所立
介词短语后置(状语后置):B C E 被动句:D E判断句:A F
2、重点字词理解
①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名词活用为动词,推原,推究事物的根本原因
②函.梁君臣之首名词活用为动词,装在盒子里
③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夜、东:名词作状语四:数词作状语
④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兴、亡:使动用法
⑤祸患常积于忽微
..忽微:形容词用作名词
.其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副词,应当,一定,表其实的语气)
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语气词,表程度)
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代词,他)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大概,表揣测语气)
(三)翻译下列句子:
①岂得之难而守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
难道是得天下难而失天下容易吗?或者说考察他成功与失败的迹象,都是由于人事呢?
②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人生的祸患常常在极细微的事情上累积而成,智勇的人往往被他溺爱的事物所困扰,难道只是(溺爱)伶人才如此吗?
(四)、通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1自然段)论点: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立论依据:庄宗的天下与失天下的原因
第一部分在全文中的作用:引出下文,为下文奠定叹惋的感情基调。
第二部分:( 2、3自然段)叙述了庄宗得天下的艰辛过程,概括了庄宗的成败之迹。
这一部分主要使用了那种论证方法?
事例论证正
反对比论证
作者认为庄宗的“盛”“衰”原因分别是什么?(用原文的语言回答)
盛----“忧劳可以兴国”衰----“逸豫可以亡身”
第三部分:(4自然段)引出教训,总结全文
历史教训是什么?
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如果小看“忽微”沉溺于声色犬马的逸乐中,忘记忧劳兴国的道理,同样会导致身死国灭的下场。
作者在这里含蓄地批评朝政,讽谏北宋统治者不要忘记历史教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