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A抗体谱的检测及临床意义

合集下载

临床免疫学:免疫印迹法检测ENA抗体

临床免疫学:免疫印迹法检测ENA抗体

实验步骤
1. 配制工作液:按1:10的比例稀释浓缩液.(10 ml ); 2. 向每一反应槽孔加入0.5ml工作液和1份测试条,温
育1~2分钟; 3. 向每一反应槽孔加入待测血清10μl,充分混匀,
摇床上反应30分钟; 4. 弃去槽内液体,加入1ml工作液,洗涤1分钟,重
复洗涤4次; 5. 加入0.5ml工作液,酶标二抗20μl,充分混匀,摇床
注意事项
1. 标本溶血、黄疸、高血脂; 2. 试剂盒使用前恢复至室温; 3. 取测试条时防止损坏膜上抗原。
思考题
1. 自身抗体、ANA、ENA、抗ENA抗体的 联系和区别?
免疫印迹法检测ENA抗体
实验目的
掌握免疫印迹方法的基本原理、检测 ENA抗体的基本操作方法;
自身抗体的其它检测方法和相关的临 床意义。
实验原理
酶免疫印迹 抗原SDS-PAGE电泳/转膜 (点膜)
免疫反应(加一抗/二抗)
显色
试剂和器材
1.待测标本; 2.检测用膜载体; 3.浓缩液; 4.酶标二抗; 5.显色底物A/B; 6.终止液。
上反应30分钟; 6. 同第3步洗涤; 7. 加入显色液A/B各0.5ml,室温反应10分钟; 8. 每槽加入终止液0.5 ml,混匀,1分钟后弃去槽内
液体,用蒸馏水洗涤3次; 9. 取出测试条,自然干燥后进行结果判定。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结果判断
1. 测试条蓝线与标准谱带“0”线对齐; 2. 测试条蓝线下方的第一条区带为质控线; 3. 带型分析。

抗核抗体谱检测临床意义

抗核抗体谱检测临床意义

抗核抗体谱检测临床意义抗核抗体(ANA),是包含多种不同临床意义的一系列自身抗体,靶向的抗原包括:DNA、可提取核抗原(ENA)、RNA、核糖核蛋白(RNP)。

主要分为以下:抗DNA抗体(如抗ss-DNA抗体、抗ds-DNA抗体)。

抗组蛋白抗体(AHA):抗H1、抗H2A、抗H2B、H3、抗H4抗体等(药物性狼疮的阳性率达95%以上,常见的药物有肼苯达嗪、异烟肼及氯丙嗪)。

抗非组蛋白抗体:ENA抗体谱(抗Sm抗体、抗RNP 抗体、抗SSA/Ro抗体、抗SSB/La抗体、抗Mi-2抗体、抗Ku抗体、抗Scl-70抗体、抗Jo-1抗体)。

抗核仁抗体:抗PM-Scl抗体、抗Th/To抗体、抗U3-RNP、抗4-6-S-RNA抗体等。

抗其它细胞成分抗体(PCNA)。

何时检测ANA:高验前概率的患者:存在SLE(如光敏性、胸膜炎)、SSc(雷诺现象、皮肤改变)或干燥综合征(Sjögren's disease, SjD,难以解释的眼干口干)的临床证据时,根据ANA结果很容易诊断。

如果患者的症状、体格检查和实验室结果提示有较大或很大概率为以下一种或多种诊断,适合检测ANA:ü关节出现持续性炎症,伴有骨骼及关节疼痛、肿胀、僵硬、活动受限。

早晨起床时关节感觉僵硬,在活动后减轻,称为“晨僵”。

ü肌肉疼痛、红肿、无力,甚至萎缩,做精细动作困难。

ü皮肤出现明显红斑、皮疹,光照后情况加重。

皮肤出现硬化,触觉异常,对温度的感觉出现异常,黏膜处可能出现反复发作的溃疡。

ü全身多器官损伤,出现乏力、发热、虚弱、贫血、血细胞减少、蛋白尿等症状。

如果不加选择地检测ANA,大多数阳性结果可能反映假阳性,还可能干扰医生的正确诊断。

假阳性情况:肺疾病:如特发性肺纤维化、特发性肺动脉高压;慢性感染:如寄生虫、结核杆菌感染等;肝病:如活动性肝炎、酒精性肝病等;血液系统疾病:如白血病、骨髓瘤等;其他系统疾病:如器官移植后、终末期肾病、I型糖尿病等。

ena医学上的意思

ena医学上的意思

ena医学上的意思(最新版)目录1.ENA 医学上的含义2.ENA 的临床应用3.ENA 的优势与局限性正文ENA 医学上的意思ENA(Extracellular Nucleic Acids,细胞外核酸)是指细胞外的核酸物质,通常包括 DNA 和 RNA。

在医学领域,ENA 广泛应用于疾病诊断、治疗和研究。

本文将介绍 ENA 的医学含义、临床应用以及优势与局限性。

一、ENA 医学上的含义ENA 在医学上具有重要的意义,因为它可以作为疾病的生物标志物。

生物标志物是指可以用于疾病诊断、预后评估和疗效监测的生物分子。

ENA 在许多疾病中表现出特定的表达模式,通过分析这些模式,医生可以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判断。

此外,ENA 还可以用于遗传疾病的筛查和诊断。

二、ENA 的临床应用ENA 在临床应用中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以下是一些典型的应用场景:1.肿瘤诊断:某些肿瘤会产生特定的 ENA 表达模式。

通过分析这些模式,医生可以对肿瘤进行诊断和分类。

2.感染性疾病:某些病原体(如病毒和细菌)在感染人体后会引起 ENA 表达模式的改变。

通过检测这些变化,医生可以对感染性疾病进行诊断和监测。

3.自身免疫性疾病:在某些自身免疫性疾病中,ENA 表达模式也会发生改变。

通过分析这些改变,医生可以对疾病进行诊断和评估。

三、ENA 的优势与局限性ENA 在医学应用中具有以下优势:1.高灵敏度:ENA 检测方法具有很高的灵敏度,可以检测到非常低浓度的核酸物质。

2.高特异性:ENA 检测方法具有很高的特异性,可以准确地区分不同疾病和病原体。

3.可重复性:ENA 检测方法具有较好的可重复性,可以在不同实验室和操作者之间获得一致的结果。

然而,ENA 检测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1.结果受干扰:ENA 检测结果可能受到其他生物分子的干扰,导致结果不准确。

2.技术要求高:ENA 检测技术要求较高,需要专业的实验室设备和操作者。

3.成本较高:ENA 检测成本相对较高,可能限制其在临床普及。

ENA抗体谱的临床意义

ENA抗体谱的临床意义

ENA抗体谱的临床意义
一、背景知识
CRP的全称是C Reactive Protein,能通过血清学定量检测及分析,是一种用来诊断急性炎症状况的重要指标,也是一种有效而直接反映炎症状况的抗原。

由于CRP的积累和血清浓度的增加,可以清楚地反映炎症发生的状况,这也是CRP被广泛用作衡量炎症的重要指标之一
IL-6(白细胞介素-6)是一种炎症抗原,可以反映与免疫反应所发生的各种炎症反应有关的变化。

IL-6可以用来诊断与炎症反应有关的各种疾病,因此也是一种常用的反映炎症状况的抗原。

TNF-α(肿瘤坏死因子-α)是一种多功能的细胞因子,它包括调节免疫反应以及抗炎症的作用,可以参与炎症反应。

由于TNF-α与炎症的发生和维持有关,因此在临床上,TNF-α测定常被用来反映与炎症相关的疾病的严重性。

ENA是Extra-Nuclear Antigens(外核抗原)的简称,是一类重要的抗原,通过ENA抗体水平的检测,能够清楚地显示出患者患其中一种炎症性疾病的程度。

CRP作为炎症抗原在临床上的使用比较广泛,其主要用途是用于诊断急性炎症状况,尤其是用于诊断急性炎症性疾病。

抗核抗体谱检测的临床意义

抗核抗体谱检测的临床意义

抗核抗体谱检测的临床意义(1)自身抗体:是指抗自身细胞内、细胞表面和细胞外抗原的免疫球蛋白。

抗细胞内抗原的抗体包括:1、抗细胞核成分的抗体(抗核抗体)。

2、抗细胞浆内成分的抗体(抗中性粒细胞及其他细胞胞浆抗体、抗线粒体抗体、抗核糖体抗体等)。

3、抗细胞表面抗原的抗体。

抗细胞外抗原的抗体包括:类风湿因子、抗甲状腺球蛋白抗体等。

抗核抗体(antinuclear antibody,ANA):又称抗核酸抗原抗体,是一组将自身真核细胞的各种成分脱氧核糖核蛋白(DNP)、DNA、可提取的核抗原(ENA)和RNA等作为靶抗原的自身抗体的总称,能与所有动物的细胞核发生反应,主要存在于血清中,也可存在于胸水、关节滑膜液和尿液中。

抗核抗体是一组对细胞核内的DNA,RNA,蛋白或这些物质的分子复合物的自身抗体。

按其核内各个分子的性能不同可将各ANA区分开来,如(一)抗DNA抗体,(二)抗组蛋白抗体,(三)抗非组蛋白抗体,(四)抗核仁抗体等。

每一大类又因不同抗原特性而再分为许多种类。

因此ANA在广义上是一组各有不同临床意义的自身抗体,更确切的名称应为抗核抗体谱。

ANA 主要存在于IgG,也见于IgM、IgA,甚至LgD及LgE中。

常见的核免疫荧光杭核抗体试验有以下几种图形:(1)均质型:核质染色均匀一致,这种染色型常与抗组蛋白和抗DNA抗体有关;(2)斑点型:核质染色呈斑点状,抗可提取性核抗原(ENA)抗体常呈这种染色型;(3)周边型:荧光染色围绕在核膜周围,它与抗DNA抗体有关;(4)核仁型:仅有核仁染色,具有抗4-6sRNA抗体呈现这种染色型;(5)着丝点型:在体外培养的细胞株(喉癌细胞)在核分裂相期时,可见到荧光染色的着丝点排列成特殊图型,而在鼠肝做底物中看不到此类图型,而被遗漏。

抗核抗体在多种自身免疫病中均呈不同程度的阳性率,如系统性红斑狼疮(SLE,95%~100%)、类风湿性关节炎(RA,10%~20%)、混合性结缔组织病(MCTD,80%~100%)、干燥综合症(SjS,10%~40%)、全身性硬皮病(85%~90%)、狼疮性肝炎(95%~100%)、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95%~100%)等,但经皮质激素治疗后,阳性率可降低。

慎重看待ENA多肽抗体的临床意义

慎重看待ENA多肽抗体的临床意义
总之,虽然多肽抗体检测可以测出与某种抗原反应的多肽的分子量,但不等于与该分子量反 应的条带即为某种特异的抗体。实验检测应客观地报告与某种分子量反应的条带,而绝不能 只要有条带出现即报告某种抗体阳性。不论检验人员还是风湿免疫科医师,均应正确看待多肽抗体检测的临床意义。IB法所采用的未经纯化的兔胸腺抗原中有不同的蛋白质,虽然这些蛋白质分子量不同,但由于其带电荷不同,在电场中泳动速度仍可相同,从而使不同分子量的蛋白质出现电泳距离一致的条带。因此分子量相同的条带并不一定显示为抗某种单一蛋白的抗体。另一方面,IB法中的抗原是经过变性的,即使有些抗体可能识别转移膜上的变性抗原决定簇,但并非所有抗体均能与变性抗原决定簇反映,故IB法并非高度敏感。IB法另一个缺点是只能定性,不能定量, 这对要求有高滴度的抗u1RNP才能诊为MCTD不利。至今国际上检测抗ENA抗体主要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但很多医院仍在采用经典的免疫双扩散法和电泳法。ELISA法必须要有高度纯化的抗原,国外已有试验盒出售,但价格高。基因重组抗原虽然纯度高,但也可能因表达细菌的产物,仍会出现非特异性反应;另外重组抗原蛋白可能缺乏表达后修饰,其高级结构与相应天然蛋白质的不同,也可出现假阴性。放射免疫沉淀法由于其复杂性不适合临床常规。我们认为,国内目前普遍采用的IB法检测ENA多肽抗体尚欠可靠,仅凭一条条带即报告某一抗体阳性应非常慎重,有必要结合其他方法,如双扩散、电泳法或ELISA加以验证。不论采用何种方法,临床医师在对实验结果作出正确判断之前,要除外假阳性和假阴性。我们必须面对病人,任何时候不能只抓住一点,不及其余;不能孤立地看待某项异常结果,而要将其置于病情中全面衡量,以免本末倒置,这是临床医疗 中必须时刻遵循的原则。
IB是将可溶性核抗原(ENA)置于电场中,经浓缩分离后,转印在硝酸纤维膜上,然后该膜被 加上病人血清,进行抗原—抗体反应。再经过酶标抗体和底物作用,显示出多肽抗体条带。 与标准分子量比较,可以了解ENA中被特异性抗体所识别的相应抗原决定簇的分子量。这一 方法的优点是能利用某种特定分子量的蛋白质抗原进行特异性抗体的检测。以恒佳公司试剂 盒为例,抗Sm出现抗28 000、29 000和13 500三条带;抗u1RNP为抗73 000、32 00 0和17 500三条带;抗SS-A为抗52 000条带;抗SS-B为抗48 000、47 000和45 00 0三条带;抗Jo-1为抗55 000条带;抗Scl-70为抗86 000和70 000两条带;抗r RNP为抗38 000、16 000和15 500三条带。问题的关键是当出现三条带中的一条带或两条带能否报告为某种特 定抗体。举Sm抗体为例,如果认为29 000、28 000、13 500三条带同时出现即为抗Sm抗 体阳性,那么当仅有29 000和(或)28 000们曾遇到外地转京求治的“SLE”患儿,病初发热,因给予氨苄青霉素而过敏 出现皮疹、关节痛,被疑为“SLE”,当时检测ANA阴性,而多肽抗体中抗13 500阳性,被视 为抗Sm阳性,即用大量激素进行“正规”治疗,导致激素的严重不良反应。家长带患儿辗转 南北,不仅造成了极大的经济损失,而且严重影响了患儿的身心健康。我们对198例抗29 00 0、28 000和13 500三条带均阳性的病人进行临床分析后发现,其中21例不能诊断为SLE ,198例血清再以高特异性的免疫双扩散检测,其中156例抗Sm阳性,两者符合率为92%;对1 48例仅有抗29 000和(或)28 000的病例临床分析后发现,其中83例并不能诊为SLE,再 将这些血清进行双扩散检测,仅4例为抗Sm抗体,而50%则显示为抗u1RNP抗体。这支持抗 29 000、28 000可能与抗u1RNP发生交叉,并非是抗Sm抗体的标记条带;即使有对抗S m抗体诊断较为特异的13 500出现,也并不能100%认为抗Sm抗体阳性。SLE的诊断必须密切结 合临床。我们还对u1RNP抗体中的7种不同排列组合(17 500,32 000,73 000, 32 000和17 500,17 500和73 000,32 000和73 000,73 000、32 000和17 500) 的血清与免疫双扩散对照发现,73 000、32 000和17 500三条带同时出现时与免疫双扩 散的符合率为85%。其他组合与免疫双扩散的符合率均低于50%,尤其仅抗32 000更应慎 报抗u1RNP抗体阳性。大部分抗32 000阳性病人,临床上并非为结缔组织病。再如抗J o-1抗体,被视为P M/DM的标记抗体,在多肽抗体检测中,抗Jo-1抗体显示为抗55 000条带,那么是否抗5 5 000即为抗Jo-1抗体呢?我们分析了20例抗55 000阳性的病人,仅7例临床上符合PM,其余 的13例中,有7例为未分化结缔组织病,6例为非结缔组织病(其中3例为肿瘤)。相反20例免 疫双扩散抗Jo-1抗体阳性的病人,17例为PM/DM,其余3例均为未分化结缔组织病。这表明 免疫双扩散检测出的抗Jo-1对PM/DM诊断特异性远较IB法高。同样仅52 000抗体也并非是抗 SS-A阳性。在130例抗52 000阳性的病例中37%(50/130)为非结缔组织病,而且在正常健康 人中也可有抗52 000阳性。今年5月在上海召开的华夏风湿病大会,上海仁济医院对上 海地区血清交流质控评估后指出:IB法对判断抗Sm有误,仅29 000、28 000不足以判断抗Sm 阳性,而13 500则是判断抗Sm的必要条件;对于52 000应结合对流电泳(CIE)来判断是否为 抗SS-A阳性;抗SS-B(48 000、47 000、45 000)不会单独出现,必伴抗SS-A(52 000)一起出现;抗u1RNP(70 000、32 000、17 500以及29 000/28 000)的不同 组合,应结合CIE综合判断;抗核糖体蛋白中三条多肽带(38 000、16 500、15 000)常 同时出现;对于国际上尚未公认的显色条带不应予以出具检验报告。我们同意这些看法。

免疫检验考试辅导:抗ENA抗体临床意义

免疫检验考试辅导:抗ENA抗体临床意义

抗ENA抗体的临床意义如下:
1.抗Sm抗体:是SLE的血清标志抗体,阳性率30%~40%.阴性不能排除SLE的诊断。

抗Sm 抗体水平与SLE活动性没有相关性,也不与临床表现相关,治疗后的SLE患者也可呈现抗Sm 抗体阳性。

抗Sm抗体的检测对早期或不典型的SLE以及治疗后的SLE的回顾性诊断具有帮助。

2.抗核RNP抗体:高滴度的抗核RNP(nRNP)抗体是MCTD诊断的重要依据。

因其抗原为含有U1RNA的核蛋白复合物,故称U1RNP.MCTD阳性率可高达95%.也可见于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

因为Sm与RNP为同一分子复合物(RNA-蛋白质颗粒)中的不同抗原位点,因此两种抗原具有相关性,常伴随出现,单一的抗Sm抗体阳性者较少见。

3.抗SSA/Ro/抗SSB/La:是干燥综合征(SS)最常见的自身抗体,抗SSB特异性较SSA高。

两者同时检测可提高SS的诊断率,抗SSA抗体也可见于SLE和其他自身免疫病,亚急性红斑狼疮患者、补体缺陷的SLE患者、新生儿狼疮患者可以出现抗SSA抗体。

IgG类抗SSA抗体通过胎盘进入胎儿后,可引起新生儿狼疮综合征,出现典型的SLE皮损。

抗SSA抗体与胎儿的心脏传导系统结合,可以造成先天性心脏传导阻滞。

4.抗Jo-1抗体:最常见于多发性肌炎(polymyositis,PM)。

在其他AID一般为阴性。

PM与硬皮病重叠者阳性率较高。

5.抗Scl-70抗体:几乎仅见于进行性系统性硬化病(progressive systemic sclerosis,PSS),阳性率40%~60%,其他AID少见,是PSS的标志性抗体。

正常人为阴性。

ANA、ds-DNA、DNP、ENA抗体联合检测在自身免疫性疾病诊断中的临床意义

ANA、ds-DNA、DNP、ENA抗体联合检测在自身免疫性疾病诊断中的临床意义

ANA、ds-DNA、DNP、ENA抗体联合检测在自身免疫性疾病诊断中的临床意义摘要】目的探讨ANA、ds-DNA、DNP、ENA抗体联合检测在自身免疫性疾病诊断中的临床意义。

方法 ANA、ds-DNA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法;DNP抗体采用胶乳凝集法;ENA多肽抗体谱采用酶免斑点(条带)法。

结果 96例系统性红班狼疮患者中,ANA、ds-DNA、DNP、Sm、RNP、SS-A、SS-B和Scl-70阳性率分别为83.33%、62.50%、48.95%、36.45%、42.78%、53.12%、35.41%和4.16%;60例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中,ANA和DNP的阳性率分别为18.33%和8.33%;20例混合性结缔组织病患者中,ANA和RNP的阳性率分别为10%和100%;12例PSS患者中,ANA、RNP和Scl-70的阳性率分别8.33%、8.33%和58.33%;19例SS患者中,ANA、RNP、SS-A和SS-B阳性率分别为15.78%、15.78%、68.42%和36.84%;4例PM/DM患者中Jo-1阳性率为25.00%。

45例健康体验人群多种抗体检测均为阴性。

结论 ANA、ds-DNA、DNP、ENA抗体联合检测对自身免疫性疾病的诊断、鉴别诊断、治疗和预后均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关键词】自身免疫性疾病自身抗体临床意义多数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血清中都会出现自身抗体,这些自身抗体在自身免疫性疾病的诊断和疗效评价方面具有重要意义[1]。

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可检出多种自身抗体,检出一种自身抗体可涉及多种相关自身免疫性疾病,有些抗体对某种自身免疫性疾病是特异的,有些是非特异的,因此临床往往参考多种免疫指标做出诊断[2]。

本文对211例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和45例健康体检人群进行了多种自身抗体联合检测,结果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收集2011年6月至2012年6月我院门诊及住院的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211例,其中男27例、女194例,年龄12-83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ENA抗体谱的检测及临床意义
韩骏飞
自身免疫性疾病是以多个脏器系统损害为特点的结缔组织病,许多病例临床诊断困难,不易被及早发现,给患者带来很大痛苦。

目前,用于体外定性检测人血清或血浆中自身抗体最为广泛的是ENA抗体谱,检测方法为免疫印迹法,其检测项目包括抗nRNP、Sm/SS-A(天然SS-A和Ro-52)、SS-b、Scl-70、PM-Scl、Jo-1、CENP B、PCNA、dsDNA、核小体、核蛋白、核糖体P蛋白和AMA M2共有14
中不
同抗原IgG类抗体。

1.适应症
夏普综合症(MCTD)、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干燥综合征、进行性系统性硬化症
、多肌炎/皮肌炎、重叠综合征、局限型进行性系统性硬化症(CREST综合症)、原发性胆汁肝硬化
2.检测原理
试剂盒检测莫条上平行宝贝上述高度春花的抗原。

第一次文娱时依稀是的血清与检测莫条反应。

如果样本阳性,特异性的IgG与相应抗原结合。

为检测已结合的抗体,键入美标抗人IgG进行第二次文娱,然后加入底物,以产生可观察的颜色反应。

3.临床意义
抗核抗体识别时各种细胞核组分,包含核酸、细胞核蛋白及核糖蛋白。

可特征性地出现于很多疾病中,尤其是风湿性疾病。

在炎症性风湿性疾病中,这些抗核抗体的阳性率在20%-100%zhijian ,以风湿性关节炎的阳性率最低,在20%-40%之间。

因此,抗核抗体的鉴别诊断在对个别风湿疾病的确认十分必要,而且对自身免疫性疾病的进一步诊断也十分有价值。

抗nRNP抗体:
该抗体主要是别核心蛋白A,C及70kd的u1-nRNP。

高滴度的抗U1-rRNP抗体是混合性结绨组织病(MCTD,夏普综合征)的标志,阳性率95-100%,抗体滴度与疾病活动性相关。

在15-40%的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中也可检出抗U1-rRNP抗体,也见于系统性硬化症、多肌炎,但几乎总伴有抗Sm抗体。

抗Sm抗体:
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特异性抗体,与抗dsDNA抗体一起,是系统性红斑狼疮的诊断性指标,但阳性率仅为5-10%。

抗SS-A抗体:
与各类自身免疫性疾病相关,最常见于干燥综合征(40-95%)、也见于系统性红斑狼疮(20-60%)和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20%)中,偶见于慢性活动性肝炎。

此外,在100%的新生儿红斑狼疮中抗SS-A抗体阳性。

该抗体可经胎盘传给胎儿引起炎症反应和新生儿先天性心脏传导阻滞。

抗SS-B抗体:
几乎仅见于干燥综合征(40-80%)和系统性红斑狼疮(10-20%)的女性患者中,男女比例为1:29。

在干燥综合征中抗SS-A抗体和抗SS-B抗体常同时出现。

抗Scl-70抗体:
系统性硬化症分两型:弥散性和局限型。

抗Scl-70抗体见于25-75%的进行性系统性硬化症(弥散型)患者中,因实验方法和疾病活动性而异(Scl=硬化症)。

在局限型硬化症中不出现。

抗PM-Scl抗体:
常见于多肌炎与硬化症的重叠综合征中,50%的该抗体阳性患者为肌炎与硬化症的重叠综合征,抗PM-Scl抗体也可见于单独的多肌炎患者中,阳性率为8%,在弥散型硬化症中的阳性率为2-5%。

抗Jo-1抗体:
见于多肌炎,阳性率为25-35%。

常与合并肺间质纤维化相关。

抗着丝点抗体
与局限型进行性系统性硬化症(CREST综合征:钙质沉着、Raynaud,s病、食管功能障碍、指硬皮病、远端血管扩张)有关,阳性率为70-90%。

在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患者中也可检测到该抗体(阳性率10-30%)。

还可出现于雷诺氏综合征中。

抗PCNA抗体:
PCNA为增殖细胞核抗原,其表达与细胞周期有关。

抗PCNA抗体为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特异性抗体,但阳性率仅为3%。

有文献报道,抗PCNA抗体可能与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发展为弥散性增殖性肾小球肾炎有关。

抗dsDNA抗体:
对系统性红斑狼疮具有很高的特异性。

除抗Sm抗体外,抗dsDNA抗体也可作为该病的一个血清学标志,阳性率为40-90%,并且抗dsDNA抗体滴度与疾病的活动度相关,可用于疗效监控。

抗核小体抗体:
在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血清中的阳性率为50-95%,特异性几乎为100%。

核小体是细胞染色体的功能亚单位,由DNA和组蛋白以特殊的方式组成。

抗核小体抗体比抗dsDNA抗体、抗组蛋白抗体更早出现于系统性红斑狼疮的早期,在系统性红斑狼疮的诱导和致病中有重要作用。

临床资料显示,有15-19%的抗dsDNA抗体阴性的SLE患者中抗核小体抗体阳性。

因此联合检测抗dsDNA及抗核小体抗体可提高SLE血清学检出率。

抗组蛋白抗体:
抗一种或几种组蛋白抗体或抗H2A-H2B复合物抗体在药物(普鲁卡因胺、肼酞嗪以及其它药物)诱导的红斑狼疮中比较常见(阳性率为95%)。

另外,在30-70%的系统性红斑狼疮和15-50%的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中也可检出抗组蛋白抗体。

抗核糖体P蛋白抗体:
是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特异性标志,阳性率为5-15%。

普遍认为ARPA的滴度与SLE的活动性相关,还与SLE合并中枢神经系统症状、肾脏或肝脏受累相关。

抗M2抗体:
高滴度的抗线粒体2型抗体是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的标志,阳性率为85-95%,另外,在其它慢性肝脏疾病(30%)和进行性系统性硬化症(7-25%)中也可检出抗M2抗体,但滴度较低。

抗Ro-52抗体:
SS-A抗原是一种小核糖核蛋白,由一个RNA分子和两种不同的蛋白质(分子量分别为52和60kDa)组成,抗-SS-A 60 kDa蛋白的抗体对于干燥综合症和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特异性更高,而单独抗SS-A 52 kDa的抗体不具有疾病的特异性,并且容易与其它抗体发生交叉反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