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有成竹-小学四年级语文

合集下载

28《胸有成竹》课件

28《胸有成竹》课件

琢磨态度 颜色
qīan xū
chén ní ng
季节 时辰 凝神逼真 谦虚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默读课文,想一想:故事 介绍的是谁?他做了什么事? 结果怎么样?(看谁说得既简 单又明白)
北宋画家文同,字与可。 他画的竹子远近闻名,登门求 画的人络绎不绝。文同画竹有 什么妙诀呢?
远近闻名 形容很有名。
他把竹子画得那么逼真 有什么妙诀吗?(朗读课文 第2自然段回答问题)
文同画竹的秘诀是什么?
文同每天用心观察竹子的 生长变化,并随时画在纸上, 持之以恒,日积月累,最终 胸有成竹。
你认为文同能画好竹子 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A.文同观察事物认真; B.文同经常练习。
结 果
胸有成竹
后来,诗人晁补之写诗赞 美他说:“与可画竹时,胸 中有成竹。”
胸有成竹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做任何事情之前要
文同画的竹子无不逼真传神。
戴嵩画的牛无不逼真传神。
课件PPT
随堂练习
1.比一比,再组词。 季(季节) 鱼 (小鱼) 李 (李子) 画 (画画) 远近( 闻名 ) ( 长短)粗细 诀 (口诀) 决 (决心) 闻(闻名) 问(问答)
2.在下面的括号中填写合适的词语。 络绎(不绝 ) (日)积(月)累 各(种)各(样) 凝(神)提(笔)
做好充分的准备,有把握的做事情才能遇事不 慌,才能保持冷静,才能把事情做好。
远近闻名:形容很有名。
这家饭馆远近闻名。 文同的画远近闻名。
戴嵩画的画远近闻名。
日积月累:指长时间不断地积 累。
我们平时要注意摘抄好词好句, 日积月累,才能提高写作水平。
学习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
胸有成竹:比喻做事之前已有 完整的计划。

含有反义词的四字词语胸有成竹在语文书的第几册书

含有反义词的四字词语胸有成竹在语文书的第几册书

含有反义词的四字词语胸有成竹在语文书的第几册书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语言是沟通交流的重要工具。

其中,成语作为汉语中独特的表达方式,既富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又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而成语中的反义词现象,更是值得我们探讨的趣味之处。

今天,就让我们来聊聊含有反义词的四字成语——胸有成竹。

胸有成竹这个成语出自宋代文学家苏轼的《东坡志林·卷一·题竹石》:“胸中八九吞云梦,似此何曾笔下传。

”意指在心中已经有了完整的构思和计划,形容做事之前已经充分准备,对事情的发展有信心。

而成语中的“成”与“不成”正是反义词,体现了事物之间的对立统一。

在语文书中,我们可以找到许多含有反义词的成语,它们既有趣味性,又具有教育意义。

比如“东张西望”,这个成语描绘了一个人左顾右盼,神情紧张的样子,反映了心态的不稳定。

又如“上行下效”,表示上面或上辈的行为会对下面或下辈产生影响,体现了事物之间的相互关联。

了解和运用这些含有反义词的成语,不仅能丰富我们的语言表达,还能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世界。

通过对这些成语的学习,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事物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从而在实际生活中做出更加明智的判断。

总之,含有反义词的成语是汉语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它们以简洁明了的形式,展示了世间的种种对立与统一。

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我们要善于发掘这些成语的内涵,巧妙运用它们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观点。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语文园地二》教案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语文园地二》教案

语文园地二教学要求1.引导学生积累语言,了解几种植物的生长特点,能够熟读成诵。

丰富知识,开阔视野,增加文化底蕴,了解“胸有成竹”这个成语的出处,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

2.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把最想告诉别人的内容写下来。

题目自拟。

3.练习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同一事物,并将自己的想法与同伴交流。

教学重点1.对于儿歌能够熟读成诵。

2.丰富知识,了解“胸有成竹”这个成语的出处,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

3.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把最想告诉别人的内容写下来。

题目自拟。

教学过程一、“日积月累”的教学1.导入。

师:同学们,您们喜欢儿歌吗?谁会背?指名学生背儿歌。

师:同学们背得真不错,老师也学会了一首新儿歌,想听吗?2.老师背儿歌。

“正月梅花香又香。

……”师:好听吗?想不想学?咱们就一起学一学。

3.学儿歌。

学生初读儿歌。

注意读准字音。

(1)指名读,及时正音,再自由读。

(2)了解儿歌中各种植物的生长特点。

4.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儿歌;比一比,看谁读得最好。

5.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背诵儿歌。

二、“成语故事”教学(一)引入师:你知道哪些成语故事?1.指名学生说一说。

(二)学习“胸有成竹”这个成语。

1.初读成语,注意读准字音。

2.指名学生读成语故事,及时纠正字音。

3.了解寓意。

师:这个成语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老师相机加以说明:“胸有成竹”这一个成语出自文与可的故事,是说他在画竹子之前,心中先有一个他要画的竹子的大概形象,比喻我们做事前心里已有全盘的考虑及妥善的安排,因此才有成功的把握。

4.作业:背诵儿歌;把这个成语故事讲给家长听。

三、习作教学1.读习作要求,明确习作内容。

2.学生分小组自由谈感兴趣的事物,然后在全班交流,确定自己想写的内容。

3.引导学生体会本单元描写植物的课文的写作方法,注意表达的顺序。

并举一反三,体悟描写其他事物的方法。

4.生习作,教师巡视,相机指导。

四、习作讲评1.回忆作文要求。

2示较好的习作,欣赏评价,说说好在哪里。

【10篇】新版部编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课内外阅读理解专项训练(完整)】及答案

【10篇】新版部编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课内外阅读理解专项训练(完整)】及答案

【10篇】新版部编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课内外阅读理解专项训练(完整)】及答案1.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你不能施舍给我翅膀(节选)在蛾子的世界里,有一种蛾子名叫“帝王蛾”。

帝王蛾的幼虫时期是在一个洞口极其狭小的茧中度过的。

当它的生命要发生质的飞跃时,这天定的狭小通道对它来讲无疑成了“鬼门关”。

那娇嫩的身躯必须拼尽全力才可以破茧而出。

太多太多的幼虫在往外冲杀的时候力竭身亡,不幸成了“飞翔”这个词的悲壮祭品。

有人怀了悲悯恻隐之心,企图将那幼虫的生命通道修得宽阔一些。

他们拿来剪刀,把茧子的洞口剪大。

这样一来,茧中的幼虫不必费多大的力气,轻易就从那个牢笼里钻了出来。

但是,所有因得到了救助而见到天日的蛾子都不是真正的“帝王蛾”——它们无论如何也飞不起来,只能拖着丧失了飞翔功能的累赘的双翅在地上笨拙地爬行!原来,那“鬼门关”般的狭小茧洞恰是帮助帝王蛾幼虫两翼成长的关键所在,穿越的时候,通过用力挤压,血液才能顺利送到蛾翼的组织中去;唯有两翼充血,帝王蛾才能振翅飞翔。

人为地将茧洞剪大,蛾子的翼翅就失去充血的机会,生出来的帝王蛾便永远与飞翔绝缘。

(选自《蝴蝶的一个吻触》,作家出版社)(1)从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宽大—________ 困难—________ 灵巧—________(2)破折号的作用有:①表示解释说明;②表示意思的递进;③表示意思的转换、跳跃或转折;④表示语音的延长;⑤表分项列举。

画横线的句子中应该是________的用法。

(3)“鬼门关”一词的意思是________,这里把狭小的通道比喻成“鬼门关”,表示________。

画波浪线的句子在文中的作用是________。

(4)读了这篇文章,你得到了什么启示呢?【答案】(1)狭小;轻易;笨拙(2)①(3)迷信传说中的阴阳交界的关口,比喻凶险的地方;帝王蛾破茧成蛾的危险;进一步说明了帝王蛾破茧成蛾的危险,与“鬼门关”一词相互呼应(4)我们不能强行干涉自然的法则,帝王蛾必须经过痛苦的挣扎才能扬起帝王的翅膀。

四年级语文听力《胸有成竹》

四年级语文听力《胸有成竹》

四年级语文听力《胸有成竹》
以下是关于四年级语文听力《胸有成竹》的内容:
1. 故事梗概
这个故事主要讲述了一个叫小林的学生,因为她在口述时很快地说出了一篇课文,被老师安排代表班级参加了一次朗读比赛。

但在比赛前,小林却遇到了困难:她的同桌,一个音乐天才,正在旁边弹奏钢琴,声音十分嘈杂,使得小林根本无法集中注意力。

但是幸运的是,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小林发现了一个神奇的方法,她在心理上建立了“胸有成竹”的信念,最终在比赛中顺利背诵了文章,取得了很好的成绩。

2. 听力讲解
本篇故事主要围绕着小林的成长经历展开,通过小林在比赛中的表现,让我们了解到“胸有成竹”的重要性。

在故事中,小林如何克服音乐扰动,如何建立信心的过程都非常值得学生们去学习和模仿。

这篇文章既有励志的味道,也有教育的意义。

3. 相关题目
针对本篇听力,可以出一些相关的问题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故事,例如:
1. 小林在口述课文时,是如何说出一篇完整的文章的?
2. 为什么小林在比赛前会感到很紧张?
3. 小林是如何克服音乐扰动的?她是通过什么方法建立了信心的?
4. 你从这篇故事中学到了什么?。

部编人教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课内外阅读理解专项训练(完整)】含答案

部编人教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课内外阅读理解专项训练(完整)】含答案

部编人教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课内外阅读理解专项训练(完整)】含答案1.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救救我吧,人类我是浩瀚宇宙中的一颗行星,穿着一件厚厚的空气外衣,在外衣里面还穿着蓝色、绿色、褐色的花衣裳,自古以来,人类便在我的怀抱中生活。

人类给我起了一个漂亮的名字——“地球”。

起初,我十分健壮,山清水秀。

但是,随着一幢幢楼房的崛起,一片片工地的开发,成千上万吨的垃圾,形形色色的污染物,使我渐渐地生起病来。

人类的垃圾,工厂排出的废水,绝大部分侵入了我的血液里,使海洋、河流的生物危在旦夕,人类的生命也受到了威胁。

所以,我患上了一种“水源污染”病。

愈来愈多的车辆、工厂排出的废气,使保护我的大气层也受到侵害,我的呼吸道感染,体温急剧上升,病情恶化,我得了“空气污染”病。

人类建筑的打桩声,工厂的机器声,汽车的鸣笛声,冷气机的隆隆声……这声那声在我耳边回荡,使我听力下降。

我又不幸得了“声音污染”病。

更令我胆战心惊的是人类砍伐树木,毁坏农田,毁掉我的绿衣裳,损害了健康的皮肤,使我变得面黄肌瘦,百病交加。

救救我吧,人类!让我恢复原来美丽的面孔,让我为你们——我的孩子们,做一个好母亲吧!(1)根据意思写出选文中的四字词语。

①山山水水十分清幽秀丽,形容风景优美。

________②形容事物种类繁多,各式各样。

________③形容人营养不良或有病的样子。

________(2)文中省略号的作用是()A. 表示引文的省略B. 表示说话断断续续C. 表示列举的省略D. 表示话未说完,语意未尽(3)文中具体写到“我”患的疾病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从后面的词语“________”可以看出“我”患的还不止这些病。

(4)联系前后文想一想,地球变成面黄肌瘦的原因是什么?(5)我们应该怎样做才能地球母亲早日痊愈呢?【答案】(1)山清水秀;形形色色;面黄肌瘦(2)C(3)“水源污染”病;“空气污染”病;“声音污染”病;百病交加(4)地球变得面黄肌瘦的原因是人类砍伐树木,毁坏农田,毁掉地球的绿衣裳,损害了健康的皮肤。

抓“胸有成竹”教学《田忌赛马》_四年级语文教案_模板

抓“胸有成竹”教学《田忌赛马》_四年级语文教案_模板

抓“胸有成竹”教学《田忌赛马》_四年级语文教案_模板《田忌赛马》是一篇叙事性课文,全文运用凝炼精当的词句,细腻生动地刻画了人物形象。

教学中,我注意把握教材这一特点,引导学生抓住文眼“胸有成竹”分析,引发而动全身,既理解了课文内容,又培养了学生阅读能力。

一、从释题入手,在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直奔重点,导出了表现主人公孙膑特点的词语“胸有成竹”。

1.田忌和谁赛马赛了几次结果怎样学生读书,独立思考,回答问题。

(田忌与齐威王赛了两次马,结果是田忌先败后胜。

)2.谁在当中起了关键作用学生讨论后回答。

(孙膑献计。

)3.默读课文,找出最能表现孙膑献计把握十足的词语。

板书:“胸有成竹”二、设问导读,着重对“胸有成竹”意义的分析。

层层深入,了解课文内容,理解文章的中心。

1.“胸有成竹”的本义是什么学生查字典,练习动手操作。

(胸有成竹:本指画竹子之前,对竹子已有了完整的印象,比喻做事之前,对事情经过已有通盘考虑。

)2.“胸有成竹”在文中是什么意思学生边读书边讨论。

(1)“竹”在文中指什么从理解本义入手,慢慢过渡。

(竹在文中指孙膑为田忌所想的办法、计策,即:调换马的出场顺序。

〕(2)全词在文中是什么意思先复习本义,再讨论分析,理解含义。

(全词在文中指孙膑对第二次比赛的经过、结果作了充分的预测,完全做到了胸中有数。

这就是课文第三部分叙述的内容。

)(3)第二次比赛的经过、结果怎么样学生先仔细阅读课文第三段,再口述第二次比赛经过、结果。

最后动手摆放预先准备好的卡片,再现第二次比赛过程和结果。

齐威王:上等马(胜)中等马(输)下等马(输)田忌:下等马(输)上等马(胜)中等马(胜)3.孙膑献计为什么会胸有成竹学生自由读课文第二部分,抓住人物神态、语言分析讨论。

①提示:孙膑在献计之前,观察了些什么想了些有绝对把握。

②师生小结中心:由此可见孙膑“细心观察,足智多谋”。

4.孙膑“胸有成竹”,而田忌和齐威王表现又怎样呢(1)学生默读课文,抓住最能表现人物特点的三个词语对比分析,揣摩人物的内心,概括人物的品质特征。

新部编人教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课内外阅读理解专项训练(完整)】及答案

新部编人教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课内外阅读理解专项训练(完整)】及答案

新部编人教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课内外阅读理解专项训练(完整)】及答案1.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漓江桂林的漓江是一条美丽的江。

春天,漓江岸边的树木换上了新衣裳,小草也从沉睡中醒天,伸展着嫩绿的叶儿,在春风的吹拂下,正朝漓江笑呢!夏天,漓江给人们带来了欢乐,许多人在江里游泳。

江面上漂着红色的小船、颜色各异的游泳圈,真是色彩斑斓,为夏日的漓江增添了光彩。

秋天的漓江更加美丽。

岸上的一片片香蕉林虽然枯黄了,可香蕉树上却挂满了香蕉,这丰收的景象倒映在美丽的漓江里,真是美不胜收。

冬天的漓江也很美,虽然没有春天那么生机勃勃,夏天那么热闹非凡,秋天那么丰硕诱人,但它是那么纯洁,那么安静。

漓江就像一条翠绿的带子,由远到近环绕着象鼻山、伏波山……使桂林的山水永远那么清秀、隽美。

(1)用横线画出文中的比喻句,用波浪线画出文中的拟人句。

(2)短文按________顺序描写了漓江的景色。

(3)漓江一年四季的景色各有特点,选用文中的词语写下来。

【答案】(1)比喻句:漓江就像一条翠绿的带子。

拟人句:春天,漓江岸边的树木换上了新衣裳,小草也从沉睡中醒天,伸展着嫩绿的叶儿,在春风的吹拂下,正朝漓江笑呢!(2)季节(3)春:生机勃勃;夏:热闹非凡;秋:丰硕诱人;冬:安静、纯洁。

【解析】【分析】(1)比喻句是一种常用的修辞手法,用跟甲事物有相似之点的乙事物来描写或说明甲事物,是修辞学的辞格之一。

也叫"譬喻"、"打比方" ,而拟人句是把事物人格化,将本来不具备人动作和感情的事物变成和人一样具有动作和感情的样子,再结合课文即可得出。

(2)此题主要考查对写作顺序的把握能力。

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找主关键词语。

每段的开头是春夏秋冬,所以短文是按照季节的顺序去描写漓江的景色的.(3)本题考验的是在句子中提炼关键词,根据“冬天的漓江也很美,虽然没有春天那么生机勃勃,夏天那么热闹非凡,秋天那么丰硕诱人,但它是那么纯洁,那么安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物:北宋文与可
❖事件:经常观察竹子,有时 动笔画画。
❖结果:画的竹子生动、传神。
自学指导(三)
❖他把竹子画得那么生动有什么 秘诀吗?(朗读课文第2自然 段回答问题)
❖A:文与可特别爱画竹子。
❖B:他家院子前后栽满了青翠 的竹子。文与可每天都去观察 竹子,看看在不同时间,不同 气候下有什么变化。
❖ 有一回,天空刮起了一阵狂风。 接着,电闪雷鸣,眼看着一场暴雨就 要来临。人们都纷纷往家跑。可就在 这时候,坐在家里的文与可,急急忙 忙抓过一顶草帽,往头上一扣,直往 山上的竹林子里奔去。他刚走出大门, 大雨就跟用脸盆泼水似地下开了。
❖ 文与可一心要看风雨当中的竹子, 哪里还顾得上雨急路滑!他撩起袍 襟,爬上山坡,奔向竹林。他气喘 吁吁地跑进竹林,没顾上抹一下流 到脸上的雨水,就两眼一眨不眨地 观察起竹子来了。只见竹子在风雨 的吹打下,弯腰点头,摇来晃去。 文同细心地把竹子受风雨吹打的姿 态记在心头。
学习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成语 故事,知道成语故事的出处。
❖2:能用自己的话概括这个故 事。
❖3:结合成语故事,说一说在 现实生活中胸有成竹的意义。
自学指导(一)
❖同桌互读故事,学会本文的 生字、词。(4分钟后咱们 比赛看哪个同桌合作得好, 读得流利。)
自学指导(二):
❖默读课文,解决问题。故事 介绍的是谁?他做了什么事? 结果怎么样?(3分钟后咱 们看谁说得既简单又明白)
❖ 由于文与可长年累月地对竹子作了细微 的观察和研究,竹子在春夏秋冬四季的 形状有什么变化;在阴晴雨霜天,竹子 的颜色、姿势又有什么两样;在强烈的 阳光照耀下和在明净的月光映照下,竹 子又有什么不同;不同的竹子,又有哪 些不同的样子,他都摸得一清二楚。所 以画起竹子来,根本用不着画草图。
结果
❖ 有个名叫晁补之的人,称赞文 与可说:文与可画竹,早已胸有 成竹了。
❖C:他看得高兴了,就挥笔作 画。
你认为文与可能画好竹子的根本原因 是什么?
A:文与可
❖ 北宋时候,有一个著名的 画家,名叫文同,字与可 ,他 是当时画竹子的高手。
❖ 文与可为了画好竹子,不管是春夏秋冬, 也不管是刮风下雨,或是天晴天阴,他都 常年不断地在竹林子里头钻来钻去。三伏 天气,日头像一团火,烤得地面发烫。可 是文与可照样跑到竹林子对着太阳的那一 面,站在烤人的阳光底下,全神贯注地观 察竹子的变化。他一会儿用手指头量一量 竹子的节把有多长,一会儿又记一记竹叶 子有多密。汗水湿透了他的衣衫,满脸都 流着汗,可是他连用手抹也没抹一下,就 跟没事儿似的。
❖比喻意:原指画竹子要在心 里有一幅竹子的形象。后比 喻在做事之前已经有成熟的 思考和完整的计划。
课后作业
❖ 将成语故事——胸有成竹讲给你 的同桌听。全班比赛看谁讲得最 生动、具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