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裂带结构单元特征及其测井识别方法研究
多尺度边缘检测技术在断层识别及裂缝发育带预测中的应用——以车排子地区排691井区为例

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86·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2021 年 3 月
检查方法对于断层识别与裂缝发育带预测,特别是 地震资料品质较差条件下的识别表现出极大的不 适应性[3]。为此,需要根据不同的地质体选择特定 的方法来检测其边缘特征,最大限度利用地震数据 及其衍生出的多种信息识别其不同的地质现象,提 高对复杂地质体的精准描述能力。前期的边缘检 测算法仅根据地震数据,提取相关属性参数,如索 伯算子、Canny 算子、Prewitt 算子等,基本没有考虑 地质体的多尺度的性质。近年来又有学者根据不 同地质体多尺度边缘响应特征提出了小波变换多 尺度边缘检测方法[4],在实际应用中取得了较好的 效 果 ,但 是 这 些 方 法 仅 局 限 于 二 维 地 震 剖 面 的 识 别,而且需要进行层位解释的约束,应用范围具有 一 定 的 局 限 性 。 针 对 上 述 难 点 ,研 发 三 维 检 测 算 子,建立三维地震数据边缘检测方法,即三参数小 波变换与结构导向梯度联合约束的多尺度边缘检 测算法,该算法同时考虑了倾角和方位角导向下沿 层检测。选取准噶尔盆地西缘车排子地区排 691 井 区作为方法应用的靶区,研究区的三维全覆盖面积 接近 350 km2,主要勘探目的层为新近系沙湾组及石 炭系,沙湾组多为断块圈闭油气藏,石炭系为裂缝 型油气藏,而研究区石炭系顶面构造也可以作为沙 湾组底面构造,因此在实际研究中,选取石炭系顶 面作为标准层上下开时窗进行属性分析,利用所提 出的方法开展沙湾组断层识别及石炭系裂缝发育 带预测,预测效果良好。
多尺度边缘检测技术在断层识别及 裂缝发育带预测中的应用
——以车排子地区排 691 井区为例
马承杰
(中国石化胜利油田分公司 信息化管理中心,山东 东营 257000)
测井地质学知识点

第二章测井层序地层分析第二节层序地层单元及其测井特征一、基本术语:体系域、低位域、海侵域、高位域、陆架边缘体系域等二、体系域1. 类型:低位域、海侵域、高位域、陆架边缘体系域2. 低位域:陆棚坡折和深水盆地沉积背景、斜坡构造背景、生长断层背景下的低位域组成3. 海侵域:以沉积作用缓慢、低砂泥比值,一个或多个退积型准层序组为特征、主要沉积体系类型4. 高位域:沉积物供给速率常〉可容空间增加的速率,形成了向盆内进积的一个或多个准层序组,底部以下超面为界,顶部以I型或U型层序界面为界特征;主要沉积体系类型5. 陆架边缘体系域:以一个或多个微弱前积到加积准层序组为特征,准层序组朝陆地方向上超到U型层序边界之上,朝盆地方向下超到U层序边界之上。
三、湖平面变化与层序结构1. 湖平面变化与体系域2. 层序结构类型及特征:一分层序、二分层序、三分层序、四分层序第三节测井地层地层分析方法一、基本术语:基准面、基准面旋回、分形二、一般工作流程1. 测井—地震—生物等时地层格架建立2. 关键层序界面识别3. 研究区测井—地质岩相知识库的建立4. 关键井的岩相识别、重建岩相序列5. 建立多井关键性剖面6. 预测油气分布三、单井测井层序分析方法1. 测井资料预处理2. 沉积旋回分析:旋回性及旋回级次是沉积岩层重要的固有属性;旋回级次分析:常规测井旋回分析、小波分析和地层累积方法等3. 沉积间断点识别:地层倾角测井--累计倾角交会图法、地层倾角测井--累积水平位移交汇图法、地层倾角测井-- 倾角矢量图法、自然电位和视电阻率组合法、声波时差响应法等四、米氏周期分析及分形研究五、沉积层序的分形特征研究1. 分形的概念2. 地质学运用分形理论需要考虑的问题3. 分数维的计算4. 分数维的应用第三章测井沉积学研究第一节测井沉积学概念一、基本概念:测井相、测井相标志二、测井相分析的基本原理三、测井相标志与地质相标志的关系:确定岩石组分的测井相标志、判断沉积结构的测井相标志、判断沉积构造的测井相标志四、由测井相到沉积相的逻辑模型第二节岩石组合及层序的测井解释模型一、测井曲线的一般特征1. 常规组合测井曲线:测井曲线幅度特征、测井曲线形态特征、接触关系、曲线光滑程度、齿中线、多层的幅度组合--包络线形态、层序的形态组合特征2. 地层倾角测井的微电导率曲线特征:从曲线形态和曲线的相似性判断岩性—颗粒粗细,进行微细旋回的划分;根据四条电导率曲线特征值的平行度,可以衡量平行及非平行层理;利用倾角矢量模式解释沉积构造,研究古水流方向;根据倾角矢量模式组合解释褶皱、断层、不整合;利用倾角测井曲线识别裂缝;利用双井径差值分析现代地应力二、层序特征测井解释模型1. 粒序模型2. 不同沉积相带的自然电位曲线特征:冲积扇、河流相、三角洲相、滩坝相、近岸水下扇、重力流沉积--对比不同环境下SP 曲线的差异3. 利用自然伽马曲线划分沉积相带三、岩石组合(成分、颗粒)测井解释模型1. 测井响应特征值2. 测井相图的编制3. 岩石组合测井解释模型在实际处理中的选择第三节沉积构造、沉积体结构测井解释模型一、倾角模式及其地质含义:绿模式、红模式、蓝模式、杂乱模式二、微电导率插值环井眼成像三、沉积构造的地层倾角测井解释模型1. 岩心刻度2. 沉积构造的测井解释图版3. 层理角度与沉积相四、沉积体内部充填结构测井解释模型1. 平行结构、前积构造、发散结构、杂乱结构五、古水流研究1. 古水流研究方法:全方位频率统计法、红蓝模式法2. 用倾斜资料判断沉积环境(古水流)实例六、沉积构造的成像测井解释1. 冲刷面、斜层理、槽状交错层理、板状交错层理、结核、透镜状层理、小型砂纹交错层理、生物钻孔构造、沉积构造垂向序列解释第四节碎屑岩测井沉积微相建模与划分一、关键井测井沉积亚相与微相模型的建立二、测井沉积相剖面对比三、平面展布及古水流系统分析第四章测井构造地质精细分析第一节测井构造研究的一般方法一、地层倾角测井构造解释原理二、井壁成像测井构造解释原理第二节褶皱构造倾角解释方法一、褶曲的形态分类二、地层倾角测井的褶皱解释方法1.对称背斜2. 非对称背斜3.倒转背斜4. 平卧褶曲5. 对称向斜6. 非对称向斜三、用单井倾斜测井资料研究地下构造和褶曲要素1. 确定井孔剖面的地层产状2. 判断地下构造的偏移方向3. 构造的识别方法四、地层倾角确定盐丘、泥丘第三节断裂构造倾角测井解释方法一、断层要素及分类二、井下钻遇断层的主要地质标志★三、地层倾角测井的断层解释方法★★--不同类型断层的解释方法1. 正断层2. 逆断层3. 逆掩断层4. 地层倾角测井应用--- 两口井之间确定断层四、利用井壁成像研究断层第四节不整合面的地层倾角测井解释一、.平行不整合(假整合)解释二、角度不整合解释第五节井旁复杂地质构造的精细解释一、井旁高陡构造的精细解释二、应用一-- 用测井资料在渤海湾下古生界首次发现逆掩断层- 平卧褶曲构造三、应用二-- 塔里木盆地轮南地区第五章裂缝储层的测井评价第一节概述一、裂缝型储层二、裂缝-孔隙型储层三、裂缝-洞穴型储层第二节裂缝性储层的实验观察与研究一、储层裂缝系统的成因二、岩心裂缝观测与分析1. 岩心裂缝几何参数的相关分析2. 岩心裂缝密度和裂缝孔隙度的统计与分析三、裂缝的评价1. 岩心裂缝的描述-- 单一裂缝参数和多裂缝参数2. 裂缝分布密度的分形方法第三节裂缝的测井响应一、常规测井曲线对裂缝的响应1.微侧向测井(微球形聚焦测井)2. 双侧向测井3. 补偿密度测井4. 长源距声波测井5. 岩性密度测井6. 自然伽马测井7. 地层倾角测井二、成像测井对裂缝的响应1. 裂缝的分类及其基本图像特征2. 真、假裂缝的识别3. 天然裂缝与人工诱导裂缝的鉴别第四节裂缝有效性的测井评价及参数计算一、裂缝有效性评价1. 从裂缝的张开度来评价裂缝的有效性** ⑴充填缝和张开缝的判别⑵有效张开缝的判别2. 从裂缝的径向延伸特征判断裂缝的有效性3. 从裂缝的连通性和渗滤性来判断裂缝的有效性⑴ 从裂缝的连通性判断裂缝的有效性⑵从裂缝的渗透性来判断裂缝的有效性二、裂缝参数计算1 .全井眼地层微电阻率扫描测井计算裂缝参数2. 双侧向测井信息估算裂缝参数第五节裂缝发育规律及现代地应力场研究一、现代构造应力方向分析二、构造应力方向分析在勘探与开发中的应用第六章烃源岩与盖层的测井研究第一节烃源岩的测井分析方法一、烃源岩的测井响应1. 地层的组成2. 导致测井异常的基本原理二、烃源岩的测井识别1 .烃源岩的单一测井方法分析⑴自然伽马测井⑵ 自然伽马能谱测井⑶ 密度测井⑷ 电阻率测井⑸声波测井2. 用交会图识别烃源岩⑴自然伽马-- 声波测井交会图⑵电阻率-- 自然伽马交会图⑶电阻率-- 声波时差交会图3. 声波- 电阻率曲线重叠法三、烃源岩的测井评价参数1. 烃源岩含油气饱和度★2. 烃源岩剩余烃含量VHC 第二节盖层的测井分析与评价一、有效盖层的识别与评价1. 有效盖层识别2. 泥页岩盖层等级划分二、储盖组合测井分析。
PB油田断层属性认识及井位部署建议

。因此断裂带
[
1]
一般具有二元结构,即断层核和破碎带。
本次收 集 到 的 测 井 曲 线 资 料,主 要 有 声 波 时
差、密度、微电 极 或 双 侧 向 曲 线,选 取 29# 断 层 区 内
2 断层破碎带预测
9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钻遇断层的井,拉取连 井 剖 面,寻 找 断 点 上 下 呈
2.
1.
1 单井断层破碎带视厚度预测
断距、倾角 在 空 间 上 是 一 个 非 均 匀 变 化 的 面,将 各
征,其形成 机 制 主 要 是 地 层 塑 脆 性 差 异 的 结 果,由
统计点断层要素带 入 上 述 公 式,得 到 各 统 计 点 附 近
于岩石存 在 能 干 性 差 异,断 层 在 塑 性 较 好 层 成 核,
#
#
的断层破碎带真厚度,计算结果 表 明,
通过对 定 向 切 顶 卸 压 技 术 各 个 步 骤 的 研 究 和
采用定向 切 顶 卸 压 技 术 后 的 各 项 数 据 的 变 化 可 以
看出定向切顶卸压 技 术 适 用 于 井 下 的 安 全 生 产,极
大地提升了煤矿永 久 巷 道 的 安 全 稳 定 性,使 永 久 巷
和采空区 冒 落 带 前 后 的 应 力 传 递 联 系。 应 力 减 弱
现高声波、视电阻 率 降 低、密 度 值 偏 小、双 侧 向 或 微
征的曲线段,以确定 各 井 点 处 断 层 破 碎 带 的 视 厚 度
2.
1.
2 全区断层破碎带识别
#
结合断层精细刻画结果(图 2),
29 断层 倾 角从
南向北具有逐渐增大的 趋 势,而 36 # 断 层 倾 角 从 南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教授、博士生导师吴孔友 断裂结构研究的深耕者

食d 新达人 I IW O VATIN C; r u ,丨:NT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教授、博士生导师吴孔友:断裂结构研究的深耕者■文/杜浩钧李伟宁自1995年吴孔友毕业留校任教开始,就逐步将“断裂 结构刻画、断裂启闭性评价、断裂油气输导有效性分析” 等涉及油气运聚成藏的“卡脖子”问题作为研宄的主攻方 向之一。
与油气勘探打交道,怎么能不深入到油田现场一 线?东西部含油气盆地成为他开展科研攻关的重要战场。
野外踏勘、油田调研、井场考察,实验室中不断探索,成 为了他的“家常便饭”。
他为石油科技的发展竭尽全力, 并且经过多年辛劳,换来累累硕果。
二十年磨剑,创建四大创新性成果2019年,吴孔友牵头完成的《断裂结构精细刻画与油 气输导有效性评价关键技术及应用》在参评的1000多项成 果中脱颖而出,获得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这是对 他20余年科技攻关的支持和肯定。
多年为项目奔波的点点 滴滴依旧清晰地呈现在脑海中。
他曾两上藏北高原,跨越 西部的准噶尔盆地,亲临东部的渤海湾盆地,也曾到蒙古高原采集标本,更曾到南海油田指导研究生实践。
当获奖证 书颁发到吴孔友手中时,他却认为,这些成果不是一个人的 功劳,曾经做过基层党务工作的他深深明白,没有国家级、 省部级以及油田企业等项目的持续支持,没有团队成员的无 私奉献,就没有今天的成绩。
在面对记者提问时,吴孔友的思路异常清晰和顺畅,对 专业名词也是如数家珍。
在该项目中,吴孔友及其团队精细 刻画了断裂内幕结构,创立了两侧输导中间隔挡的“双通道”结构模式,揭示了断裂带的油气输导机理。
团队通过野外、 岩心及井下观察,剖析了不同结构单元岩石变形的差异性及 主控因素,明确了滑动破碎带具有明显的断裂角砾岩特征, 指出了断裂结构发育受断裂性质、规模、埋深及围岩等控制, 进而建立了正断层、逆断层及走滑断层3类断裂结构体模型, 实现了理论创新。
团队通过野外和岩心观察,进一步验证了断裂结构体的14 »中国高新科技2020年第13期INNOVATING TALENT |列新达人存在,确立了断裂结构单元露头与岩心划分及识别标志,建立了地震与测井资料处理判别断裂结构体的预测技术,研发了露头一岩心一地震一测井“四位一体”断裂结构综合识别方法,形成了准确识别断裂结构单元厚度的技术,实现了技术创新。
测井裂缝识别方法有哪些

测井裂缝识别方法有哪些
1.测井曲线解释法:通过对不同类型的测井曲线进行解释,识别地层中的裂缝。
常用的测井曲线包括自然电位曲线、电阻率曲线、声波时差曲线等。
裂缝通常表现为曲线的异常变化或交叉现象。
2.测井参数综合解释法:利用测井曲线的多个参数之间的关系,综合分析地层中的裂缝特征。
例如,根据电阻率和声波时差曲线之间的关系,可以判断裂缝是否存在。
3.滤波法:通过对测井曲线进行滤波处理,突出裂缝的响应特征。
常用的滤波方法包括互相关滤波、小波分析等。
滤波后的曲线可以更清晰地显示裂缝的位置和分布。
4.井壁气体法:通过测量井壁气体的分布情况,判断裂缝的存在。
在存在裂缝的地层中,井壁气体的含量通常较高。
5.矿物光谱法:利用测井数据中的光谱信息,分析地层中矿物的组成和含量,识别出含裂缝的地层。
裂缝通常与一些特定矿物的组合相对应。
6.岩芯分析法:通过对岩芯样品进行物理性质和组成分析,获得裂缝的存在证据。
岩芯中的裂缝通常表现为破碎和破裂现象。
7.地震数据解释法:通过对地震数据的解释,识别出地层中的裂缝特征。
地震数据常包括地震剖面和地震速度模型。
裂缝通常会影响地震波的传播和反射。
8.数学模型法:利用数学模型来描述和解释地下裂缝的性质和分布。
常用的数学模型包括断裂力学模型、流体渗流模型等。
总结起来,测井裂缝识别方法包括测井曲线解释法、测井参数综合解释法、滤波法、井壁气体法、矿物光谱法、岩芯分析法、地震数据解释法和数学模型法等。
每种方法都有其特定的适用场景和优缺点,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裂缝识别。
物探和钻探综合方法查断裂带

不 均匀 ,引起 视 电阻率 的不 均匀 。结合 已有钻 探 资料 ,
推 断为 一断层 界线 ,在 突变处 分成 上下 两盘 。 4 土壤 氡浓 度测试 法在 断裂 带勘探 中的应用
的具 体信 息 ,运用 钻探 、土 壤测 氡 、高 密度 电法 相 结 合 的综合 勘探 方法 进行 了详 细 的断裂带 勘探 工作 。
1 瘦 狗 岭断 裂情 况介绍 根据 区域 地质 资料 ,本 区域 范 围 内断 裂带 主要
电阻率 异常 ,可 反 映不 良地 质体 的存 在 ,电阻 率 突 变 异 常则 反 映 了电性层 的突变 ,可能是 断裂破 碎 带 ;“ 高
为瘦 狗岭 断裂 。该 断 裂 是珠 江 三角 洲 中一 新 生代 沉 积 盆地 的北 缘边 界 断裂 带 ,走 向为 北 东东 至 近 东 西 ,倾 向为南南 东或 南 ,倾 角 为 4 。~ O ,常 具 有 数 十米 宽 5 6。 的硅 化带 、挤 压带 或 构 造压 碎 岩 与 构 造 角确 岩 带 。断
裂形 成 于 中生 代 ,燕 山运 动 中期 活 动 强烈 ,导致 断裂 北 升南 降 ,控 制 南 侧 红 色 盆 地 的 生 成 和 发展 ,见 图 1
所示 。
展开 工作 的位 置是 官 湖 站 ~象 颈岭 站 区 间 内 ,该 区域 内的地层 岩性 主要 为 第 三 系 莘庄 组 砂 砾 岩 ( 1 E X) 以及 震旦 紫红 色 ,
中 图 分 类 号 :T 1 U9 文 献 标 识 码 :B 文 章 编 号 :10 0 1 2 1 )9— 0 7— 4 0 8— 12(02 0 0 1 0
大牛地马五段储层裂缝特征及测井识别方法

大牛地马五段储层裂缝特征及测井识别方法李雪晴【期刊名称】《《石油化工应用》》【年(卷),期】2019(038)008【总页数】5页(P81-85)【关键词】大牛地; 马五段储层; 裂缝特征; 测井识别方法【作者】李雪晴【作者单位】中国石化华北油气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河南郑州 45000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122.23鄂尔多斯盆地奥陶系以碳酸盐岩为主,在盆地中部已发现靖边喀斯特风化壳大气田,地质储量近5 000×108m3,展示了奥陶系碳酸盐岩具有巨大潜力[1]。
大牛地气田构造上位于鄂尔多斯盆地伊陕斜坡东北部,与靖边气田有相似的成藏条件,已有的勘探成果也表明奥陶系风化壳具有良好的天然气潜力。
前人对大牛地气田下古生界奥陶系储层已经进行了较多的研究工作[2-11],但对研究区马五段储层裂缝特征及裂缝的识别方法等还缺乏具体的描述。
本次研究通过对裂缝的产状分布、岩性分布、充填特征等储层裂缝特征进行了详细研究,并详细描述了裂缝的识别方法,为下一步的研究提供有利依据。
1 储层裂缝特征通过对研究区马五段21 口取心井进行岩心裂缝观察,研究区目的层共识别观察和描述出了712 条裂缝。
参照周文教授提出的标准(见表1),裂缝以垂直裂缝和高角度斜交裂缝为主(见图1);裂缝在马五5 段地层中最为发育,主要发育于黑灰岩(约占裂缝总数的47.5 %),其次为白云岩(约占裂缝总数的26.1 %),非马五5 灰岩类(约占裂缝总数的18.9 %),泥岩中裂缝约占裂缝总数的7.6 %,泥岩段中发育的裂缝多是低角度缝,该类裂缝中有部分是沿泥碳质纹层的破裂缝,缝面可见不同程度的擦痕,其他岩性中的裂缝多为高角度缝和垂直缝(见图2)。
图1 岩心裂缝产状分布通过对取心井的观察以及微观薄片观察研究区岩心裂缝以充填裂缝为主,其中以方解石充填为主(约占69.6 %),其次为方解石半充填(约占5.4 %)、泥炭质充填(约占10.1 %)以及白云石充填(约合计占0.6 %);未充填裂缝(约占14.3 %)。
用测井资料识别裂缝方法-第十四章_裂缝识别

泥浆侵入特征与泥浆特性、地层温度、裂 缝宽度的关系如图14-2、14-3、14-3、 14-4所示。
裂缝宽度
1-T=100°C 2-T=20°C
1、裂缝宽度越大,通过的泥 浆越多; 2、开始时,泥浆渗透量大。 3、裂缝宽度越宽,形成的泥 饼深度越深。
图14-2 通过裂缝的泥浆体积与渗透时间的关系 静态渗透
压差△P
1、侵入裂缝的泥浆体 积与压差有关,压差越 大,侵入的体积越大。 2、开始时,泥浆侵入 体积较大。与静态比, 其到达稳态的时间短。
50微米 100微米 150微米
图14-3 通过裂缝的泥浆体积与渗透时间的关系 动态渗透
裂缝宽度
1、压差增大,通过 裂缝的泥浆滤液体积 稍有增大。 2、趋势与前两种情 况类似。
当裂缝走向与最大水平主应力的方向 一致时,裂缝有效性好。见图14-6。
图14-6 裂缝区域有效性判别图
二、地层微电阻率扫描测井
裂缝
裂缝
图14-7 微电阻率扫描测井井壁图象
图14-8 高电阻率裂缝 高电阻率裂缝特点 亮色条带
图14-9 电导率裂缝
裂缝与其它地质现象
裂缝
层理
裂缝与断层
断层 裂缝
图14-13 高角度裂缝的双侧向曲线特征
低阻尖峰
四个极板 出现高电 导率的深 度相同
图14-14 低角度裂缝的双侧向曲线特征
低角度裂 缝
双侧向 呈现负 差异
图14-15 低角度裂缝的双侧向曲线特征
1、利用深浅双侧向判别裂缝倾角
按照裂缝倾角大小可划分为3 个集合, 准垂直缝(70~90°) ; 中间角度缝(50~70°); 准水平缝(0~50°)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 5 期
测
井
技
பைடு நூலகம்
术
Vo L 3 7 No . 5
0c t 201 3
2 0 1 3年 1 O月 文章 编 号 :1 0 0 4 — 1 3 3 8 ( 2 0 1 3 ) 0 5 — 0 4 9 5 — 0 4
W ELL L0GGI NG TECHN0I 0GY
断 裂 带 结 构 单 元 特 征 及 其 测 井 识 别 方 法 研 究
刘伟 ,朱 留方 ,许东 晖 ,翟勇 , 吕曾伟 ,王新娥
( 中石化胜利石油工程有 限公 司测井公 司 ,山东 东营 2 5 7 0 9 6 )
摘要 :断裂带 内部诱 导裂缝 带和滑动破碎带等 内部结 构单元 的准确划 分对 于油气成藏 过程 中的疏导 体系研究 具
有重要意义 。利用岩 心等 资料 进行标定 , 系统 总结 了断裂带不同结构单元常规测井 资料 和成像测 井资料 的响应特 征 。电成像测井和地层倾 角分 析资料可 以有效进行断层结构 的识别 , 通过提取声波 时差 、 电阻率差 比、 电阻率 变化 率、 声波变化率 、 密度变化率 和井径 增大率等裂缝指示 曲线 , 在对研 究 区指示 曲线 进行分析 优选 的基础上 , 结合 主 成分分析可 以很好地识别 断裂 带内部结构单元 。实际应用取得 了良好效果 。 关键词 :测井解释 ;断裂带 ; 裂缝识别 ;电阻率成像测井 ;主成分分析
c o n v e n t i o n a l l o g g i n g d a t a a n d i ma g i n g l o g g i n g d a t a r e s p o n s e c h a r a c t e r s o f f r a c t u r e b e l t d i f f e r e n t s t r u c t u r e u n i t s a r e s u m ma r i z e d s y s t e ma t i c a l l y . Th e e l e c t r i c i ma g i n g l o g g i n g a n d f o r ma t i o n d i p d a t a ma y e f f e c t i v e l y i d e n t i f y t h e f r a c t u r e b e l t s . Fr a c t u r e i n d e x c u r v e s a r e e x t r a c t e d s u c h a s t h e s o n i c i n t e r v a l t r a n s i t t i me ,c h a n g e r a t e o f d e n s i t y ,r e s i s t i v i t y,a c o u s t i c t r a v e l t i me a n d c a l i p e r i n c r e me n t , e t c . Ba s e d o n o p t i mi z i n g t h e i n d e x c u r v e s , t h e c o mp o s i t e c u r v e i n d i c a t i n g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o f f a u l t s t r u c t u r e a r e e x t r a c t e d b y u s i n g p r i n c i p a l c o mp o n e n t a n a l y s i s me t h o d,a n d
中 图 分 类 号 :P 6 3 1 . 8 4 文 献 标 识 码 :A
On Fe a t u r e s a n d Lo g g i ng Re c o g ni t i o n Me t ho d of S t r u c t u r e Uni t i n Fr a c t u r e Be l t LI U We i ,ZHU Li u f a n g,XU Do n g h u i , QU Yo n g , LU Z e n g we i , W ANG Xi n e
( We l l Lo g g i n g Co mp a n y,S h e n g l i Pe t r o l e u m En g i ne e r i n g CO. LTD.,S I NOPEC,Do n g y i n g,Sh a n d o n g 2 5 7 0 9 6,Ch i n a )
t r a n s l o c a t i o n s y s t e m o f o i l a n d g a s a c c u mu l a t i o n p r o c e s s . Ba s e d o n c o r e c a l i b r a t i o n. t h e
Ab s t r a c t : Th e a c c u r a t e s u b d i v i s i o n o f f r a c t u r e b e l t i n t e r n a l s t r u c t u r e u n i t s s u c h a s i n t e r n a l i n d u c e d f r a c t u r e z o n e a n d s l i p p i n g f r a c t u r e d z o n e h a s i mp o r t a n t i n f l u e n c e o n r e s e a r c h o 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