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真理观

合集下载

马克思主义真理观

马克思主义真理观

真理论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上的发展亚里士多德说:“吾爱吾师,但我更爱真理。

说明了西方人对真理执着追求的精神。

”马克思的真理观不是凭空产生的,是继承前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德国古典哲学的真理观,是马克思主义真理论的理论来源。

马克思、恩格斯在革命实践的基础上,继承并变革了德国古典哲学的真理论。

创立了马克思主义的真理论。

在德国古典哲学中,黑格尔在客观唯心主义的基础上论证了他的真理论。

黑格尔看来,真理是认识与绝对精神的符合。

黑格尔认为绝对观念是一种客观实在化了的能动的创造力量。

它异化为自然,自身分裂为主体和客体,又在人的思维中达到自我意识。

这样,思维与存在就在绝对观念自我发展的基础上得到统一,于是得到真理。

黑格尔说:“真理就在于客观性和概念的同一。

”①他认为,真理完全取决于它的形式,也就是取决于它所确立的概念和概念相符合的实在。

黑格尔把真理看成实在与概念相符合,凡是与概念不相符合,便不是真理。

这种真理论是典型的唯心主义真理论。

但是,黑格尔把真理看成是一个发展的过程。

他认为真理包含在认识过程本身之中,而且真理是具体的,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把实践和真理结合起来,这些却是黑格尔真理观的合理因素。

德国古典哲学的另一代表费尔巴哈认为感性经验是把我们和外界联系起来的桥梁。

感性直观就是真理。

费尔巴哈说:“只有那通过感性直观确定自身,修正自身的思维,才是真实的。

反映客观的思维,具有客观真理性的思维。

”②费尔巴哈还指出个人能力是有限的,而人类在无线的发展中可以完满地认识世界,他十分重视实践在认识真理中的作用。

费尔巴哈强调人的感性权威的观点是唯物主义的但把真理的标准看成是感性直观,把实践理解为日常生活实践,这就体现出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真理观的局限性。

马克思、恩格斯在参加革命实践的过程中,继承并改造了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真理论,创立了马克思主义真理论。

1843—1844年,马克思在巴黎参加;德法两国工人运动,得出了革命实践可以引出社会真理。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论总结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论总结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论总结一、唯物论(辩证唯物论)1.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世界的物质性原理)(1)原理: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物质决定意识。

(2)方法论:这要求我们看问题办事情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反对从主观出发,反对“上帝创世说”。

2.自然界的物质性原理(1)原理:自然界是物质的,它的产生、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

(2)方法论:①人们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同时,应当尊重、保护自然,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

②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是我们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前提。

3.规律的普遍性和客观性(1)原理:①规律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它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一旦违背客观规律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

②规律是客观的、普遍的,但是人在客观规律面前并不是无能无力的,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为人类造福。

(2)方法论:①人必须遵循规律,而不能违背规律,按照客观规律办事;②人还要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为人类造福;③要把尊重客观规律性和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

4.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1)原理:①世界是物质的,物质决定意识;②意识具有能动性,对物质有反作用:正确的意识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则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2)方法论:①我们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使主观符合客观;②充分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树立正确的意识,克服错误的意识。

5.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辩证关系原理(1)原理:①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规律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规律的存在与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是不可违抗的;②人在客观规律面前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通过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改造客观世界为人类造福。

③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离不开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发挥主观能动性,也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

马克思主义真理观的启示-精品文档

马克思主义真理观的启示-精品文档

马克思主义真理观的启示一、引言一直以来,关于真理观的问题都是国内外学者的研究热点之一,是人们对于客观世界事物发展规律的主观见解,属于一种主客观相互和谐共存与发展的哲学范畴。

人类不断提高认知水平的目的是为了摒弃错误的价值观,追求共同的真理,并且在其指引下重新探索生命的价值与意义。

马克思曾说过:哲学家的工作是用一种不同于常人的方式来揭示世界万物运转的客观规律,从而达到改变世界的最终目的。

他还认为人类的一切思想观念均来自于实践,故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马克思的真理观打破了传统认知论的束缚,将许多问题置于实践的立场中予以解决,并且还创造性地引入了“价值”这一全新的哲学概念。

二、马克思主义真理观的基本内容马克思在对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两种真理观进行批判继承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种以实践为核心的真理观,其主要内容如下:1.真理的本质马克思主义真理观认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主观与客观是相互统一的,这一点与唯物主?x真理观和唯心主义真理观有着根本性的区别,马克思认为,人类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真理性这一问题是无法运用理论来解答的,而是要通过实践手段来寻找答案。

他还认为,实践是人们与生俱来的一种自觉行为,而认知则是后天所得,这一点与马克思主义真理观中,真理源于实践的观点相符合。

随着社会时代的进步与发展,人们的认知水平也在不断的提升,为此,马克思主义真理观还强调:真理是一个相对性与绝对性统一的结合体,在与错误思想作斗争的动态变化过程中逐渐趋于绝对的永恒状态。

2.真理的属性在马克思主义真理观中,客观性作为真理的本质属性,是不会随个体的意志变化而发生转移的,并且这种客观性某种程度上受实践的主观性制约。

简单来说,即我们在理解真理时,内容和形式是相互统一的,脱离任何一方都不可。

由于真理的客观性属性,决定了其不受任何个人、阶级、集团的意志影响。

3.真理的具体性真理的具体性由其实践性所决定,具体体现在:一方面,真理的内容和形式都不是抽象的,而是通过客观事物为人们所认知;另一方向,马克思主义真理观是以实践为基础的,故检验真理的手段也必然是具体而形象的。

根据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辩证统一原理,谈谈如何看待马克思主义

根据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辩证统一原理,谈谈如何看待马克思主义

从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出发,谈谈如何看待马克思主义真理的绝对性或绝对真理,是指真理内容表明主客观统一的确定性和发展无限性。

对此应从两方面来理解:第一,任何真理都是包含于人们认识中的符合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客观的内容,都同谬误有原则的界限,都不能被推翻,否则,就不成其为真理,这一点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在这个意义上,承认客观真理也就是承认了绝对真理。

第二,人类认识按其本性来说,是能够正确认识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认识第前进一步,主是对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接近,这一点也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在这个意义上,承认世界的可知性,承认人能够获得对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正确认识,也就承认了绝对真理。

真理的相对性或相对真理,是指人们在一定条件下对具体的客观过程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总是有限度的。

这也可以从两方面为理解:第一,从整个客观世界来看,任何真理性的认识只是对无限宇宙的一个部分、一个片断的正确反映,人类已经达到的认识总是有限的。

第二,从特定事物或现象来看,任何真理性的认识都只是对该客观事物或现象的某些方面、一定程度和一定层次的正确反映,对事物反映的广度和深度也总是具有近似的性质。

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或在这个意义上的绝对真理与相对真理,是在任何情况下每一客观真理都必然具有的两重特征。

它们之间的辩证统一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它们的相互依存,相互表现:二是它们的相互过渡、相互转化。

人们对于自然或社会的每一个正确认识,都是在一定条件下、一定范围内和一定程度上的认识,所以,它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但在这一定条件、一定范围和一定程度上,它又是对客观的正确反映,在这个限度内它永远不能被推翻,并作为一个稳定的因素保留在客观真理的体系中,所以,它又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在人类认识的发展中,在一种范围和条件下正确的反映,在另一种范围或条件下,变成了不正确的;在某个特殊的范围和条件下变成了绝对的正确反映。

这就是真理的相对性或约对性的相互过江和相互转化。

论马克思主义真理观

论马克思主义真理观

论马克思主义真理观认识发生和发展的过程,就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发现真理、证实真理、发展真理的过程。

认识的任务、目的,就是不断地获利真理,并在真理的指导下,去改造世界,创造价值。

那么,什么是真理呢?真理就是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在人们头脑中的正确反映,或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

客观事物及其规律不能成为真理,因为真理是一种认识,而客观事物及其规律是客观存在的事实。

比如:“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规律”是对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矛盾运动做出了正确的反映,而其表述的内容则是客观规律。

真理在形式上是主观的,但是在内容上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任何真理都包含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因而真理具有客观性。

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真理是客观的,真理都具有客观性,因而称之为“客观真理”。

真理的客观性主要是指在真理性的认识中,包含着不以人和人类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

真理既然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它就不一观事物本身,而是表现为一定的思想形式,因此,真理就其形式来说是主观的,但真理就其内容来说又是客观的,它反映的正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真理的客观性还指检验真理的标准也是客观的,这就是客观的社会实践。

毛泽东指出:“真理只有一个,而究竟谁发现了真理,不依靠主观的夸张,而依靠客观的实践,只有千百万人民的革命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尺度”。

我们在坚持真理是客观的同时,真理有没有阶级性呢?一种观点认为真理没有阶级性,因为真理是客观的,不代表任何阶级的意志,另一种观点认为自然科学没有阶级性而社会科学有阶级性。

但是我们认为:“真理不能单纯的说有无阶级,从过程看真理有阶级性,从结果看真理无阶级性”。

在人类探索真理的过程中以及在人们应用真理的时候,都是有选择性、有倾向的发现、应用真理。

所以真理都代表一定的阶级利益,为一定的阶级服务。

马克思主义真理观的发展历程及其价值意蕴

马克思主义真理观的发展历程及其价值意蕴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实践中坚持改革开放,探索 市场经济规律,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发展。
3
文化大革命与思想解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文化大革命后进行思想解放 ,重新认识真理标准,推动了哲学和社会科学的 发展。
03
设中的应用
指导社会改造
马克思主义真理观指引着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的社会改造 ,帮助人们理解社会发展的规律,明确社会主义建设的目 标和方向。
• 初步阐述: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初步阐述了马克思 主义真理观,认为真理是具体的、历史的,随社会实践的发展 而发展。
02
马克思主义真理观的发展
列宁对马克思主义真理观的继承与发展
坚持唯物主义
列宁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 义思想,认为真理是客观存在的
,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发展辩证法
列宁在继承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基 础上,提出了“对立统一”和“质 量互变”等重要思想,深化了真理 观的发展。
03
坚守真理和道义的价 值
在后现代语境中,马克思主义真理观 强调对真理和道义的坚守,引导人们 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推动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04
马克思主义真理观的价值 意蕴
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过程是由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 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所决定的。马克思主义真理观深刻揭 示了这一历史规律,为我们认识和把握社会发展的本质提供 了科学依据。
马克思主义真理观还揭示了阶级斗争是推动社会发展的直接 动力,无产阶级是历史进程中革命的领导力量,以及人民群 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等客观规律。这些规律为我们认识和解决 社会问题提供了理论指导。
02 03
批判新自由主义的谬误

从真理符合论到真理实践论马克思主义真理观的革命性变革

从真理符合论到真理实践论马克思主义真理观的革命性变革

从真理符合论到真理实践论:马克思主义真理观的革命性变革吴娜(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济南250000)摘要:真理问题是哲学领域被广泛讨论的核心问题,不同时代、不同流派的哲学家曾提出过各种各样的真理观,符合论真理观在其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古往今来的一些哲学家们在接受它的同时试图对它进行修正,康德、黑格尔作出了重大贡献,但是符合论真理观存在的困境却使它越来越难以为继,直到马克思第一次将“实践”的观点纳入真理观之中,才实现了真理问题的革命性变革,研究真理符合论到实践论的演化历程,具有十分重要的当代价值。

关键词:实践符合论真理观革命性中图分类号:G112.45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003-4641.2020.06.03从哲学诞生之日起,人们对真理的追问就不曾停止,不同的哲学家对真理的界定具有很大的差异,形成了不同的真理观。

真理问题的核心是评价理论或者命题的真假,真理符合论是对真理问题认识的经典理论,自古希腊先哲起到今天都在被广泛讨论,无论从什么方面看,真理符合论都是最古老和最有影响力的真理观之一,但是真理符合论的理论困境同样致命,直到马克思、恩格斯在扬弃德国古典哲学的基础上,把“实践”的观点引入认识论,重视“现实的人”的实践活动,科学地回答了真理的本质问题,才将真理问题从符合论理论困境的窠臼中解放出来,实现了真理问题的革命性变革。

一、符合论真理观及其理论困境(一)符合论真理观及其演变符合论真理观在西方哲学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古希腊哲学家巴门尼德提出了“思维和存在是同一的”的命题。

柏拉图在此基础上,从知觉与思想的符合出发,提出人们获得的与事物的理念符合一致的认识就是真理,他还打了一个比方“譬如印和印迹,各相符合才是真实的,参差枘凿便是虚假”。

[1](PP93)尽管柏拉图说的这个符合是知觉与思想的同一,但是从中已经可以窥见符合论真理观的雏形。

亚里士多德继承和发[收稿日期]:2020-10-10[作者简介]:吴娜(1993-),女,山东潍坊人,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哲学、毛泽东思想。

马克思真理观

马克思真理观

马克思真理观
马克思的真理观认为:
1.真理不是绝对的,而是历史条件下的相对的;
2.真理是与实践相联系的,只有通过实践才能验证真理;
3.真理是阶级斗争的产物,不同阶级有不同的真理观;
4.马克思主义是对资产阶级思维方式的批判和超越,是建立在实践和阶级斗争基础上的科学理论,是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得到跃进的理论成果。

总之,马克思真理观主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人们对世界的认识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不断深化,真理也随之不断发展和进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克思主义真理观真理及其客观性( 1 )真理的含义真理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 2 )真理是主观形式和客观内容的统一①真理在形式上是主观的,因为真理属于认识范畴。

不能把真理等同于客观实在。

②真理在内容上是客观的,客观性乃是真理的根本属性。

因为:第一,真理的内容来自于物质世界的客观事物及规律,真理的内容不依赖于人和人类的主观意志;第二,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社会实践。

( 3 )坚持真理一元论,反对真理多元论①由于真理是客观的,有其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的客观内容,所以真理必然是一元的。

也就是说,不论人们在认识事物的时候可能得出多少种结论,但只有符合客观实际的认识才是真理。

②真理是一元的,因此,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真理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不以阶级的主观愿望为转移,从这个意义上说,真理没有阶级性。

③真理多元论主张不同的人、不同的阶级可以有不同的真理,真理因人而异。

真理多元论否认了真理的客观性,是一种主观唯心主义的真理观。

( 4 )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在真理问题上的对立唯物主义主张真理是客观的,世界上不存在着任何主观真理。

唯心主义则主张真理是主观的。

主观唯心主义把真理看做是纯粹主观自生的东西,客观唯心主义把真理看成是人的意识和“客观精神”的一致。

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在真理问题上的对立,取决于双方在哲学基本问题上的对立。

唯物主义从“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出发,必然坚持真理是客观的;唯心主义从“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出发,必然坚持真理是主观的。

( 5 )批判实用主义真理观实用主义真理观把“有用”作为真理的根本属性,主张“有用就是真理”。

实用主义是主观唯心主义的一个流派。

“有用就是真理”的要害在于抹煞了真理的客观性,混淆了真理和谬误的界限,并会导致真理多元论。

按照这种观点,谎言也可以成为真理,因为它对骗子是有用的;按照这种观点,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因为不同的理论对于不同的人来说都是有用的;按照这种观点,某一理论今天对我们有用,今天它是真理,明天对我们无用或者有害,明天它就是谬误。

真理的确是有用的,因为真理具有价值性,它能够满足人的需求。

但是,价值性并不是真理的根本属性,真理的根本属性是客观性,真理的价值性是以真理的客观性为基础的。

“真理是有用的”是一个正确的命题,但是不能把它换位成“有用的就是真理”。

显然,并非所有“有用的”理论都是真理。

( 6 )真理与谬误①真理和谬误是对立的:真理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谬误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歪曲反映。

②真理和谬误又是统一的:真理和谬误相互依存。

真理和谬误总是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的。

没有真理,无所谓谬误;没有谬误,也无所谓真理。

真理战胜谬误的过程也就是发展自己的过程。

真理和谬误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在一定条件下真理向谬误的转化主要有以下三种情形:其一,真理是具体的,总是适用于一定的条件和一定的范围。

如果条件发生了变化或者超出了特定的范围,真理就会变成谬误。

其二,真理是一个过程。

真理必然要随着客观事物和社会实践的变化发展而变化发展。

如果人们的认识不能及时地反映事物在发展变化过程中所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或者超越历史发展,就会造成主观和客观由相符变成不相符,从而使真理转化成谬误。

其三,真理是全面的,是一个完整的体系。

如果把其中的某一原理孤立起来,把它加以绝对地夸大,真理也会变成谬误。

在一定条件下谬误向真理的转化主要有以下三种情形:其一,条件和范围发生了变化,谬误可以变为真理。

在一定条件下一定范围内是谬误的东西,在另外的条件下和范围内则可以转化成真理。

其二,失败往往是成功之母,谬误往往是真理的先导。

一个正确的认识往往是通过许多的失误获得的。

其三,批判谬误能够发展真理,这也属于谬论转化为真理的一种特殊情形。

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及其辩证关系( 1 )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含义①绝对真理(或真理的绝对性)有两个方面的含义:其一,任何真理都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都有不依赖于人和人类的客观内容,这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从这个意义上说,承认了客观真理,也就等于承认了绝对真理。

其二,人类的认识,按其本性来说能够正确认识无限发展的物质世界,每一个真理的获得,都是对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接近,这也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②相对真理(或真理的相对性)是指人们在一定条件下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是有限的,它也有两个方面的含义:其一,从认识的广度来看,任何真理性认识都是对整个客观世界某些领域、某些事物和过程在一定范围内的正确反映。

其二,从认识的深度来看,任何真理性的认识也只是对特定的具体事物在一定程度、一定层次上的近似的正确反映。

( 2 )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关系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真理的两个基本属性,它们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①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对立的。

(详见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含义)②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又是统一的。

其一,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相互联结、相互渗透的。

一方面,相对之中有绝对,任何相对真理都包含着绝对真理的成分、颗粒,绝对真理寓于相对真理之中;另一方面,绝对之中有相对,绝对真理要通过相对真理表现出来,无数相对真理之总和,构成了绝对真理。

其二,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辩证转化的。

真理的发展是一个过程,是一个由相对走向绝对的永无止境的转化和发展的过程。

人类对于客观事物的任何真理性的认识,都是属于由相对真理转化为绝对真理的过程中的一个环节。

③任何客观真理都是绝对和相对的统一,都是由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转化的一个环节。

( 3 )绝对主义和相对主义从两个极端割裂了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关系绝对主义夸大了真理的绝对性,否认了真理的相对性。

绝对主义认为人们所获得的真理都是绝对真理,真理不可能是相对的。

人们所获得的真理具有永恒不变性,它穷尽了人们对于客观事物的一切认识。

绝对主义否认了真理的发展。

相对主义夸大了真理的相对性,否认了真理的绝对性。

相对主义否认了绝对真理,必然同时否认了客观真理,从而把真理变成了主观随意的东西。

相对主义抹煞了真理的客观标准,必然混淆真理和谬误的界限。

真理的时空性真理具有时间和空间性。

同一事物在不同的时间和空间有不同的定义,而这个定义是被普遍认可的真理。

(江竟瑞2009)真理的具体性所谓真理是具体的,是指正确的主观认识与客观存在总是在具体的条件下和具体的范围内的一致,即任何真理都有自己特定的对象、范围和条件。

如果超出这些具体规定,真理就会变成谬误。

宇宙中没有抽象真理。

检验真理的实践标准( 1 )唯心主义和旧唯物主义的真理标准①唯心主义否认真理标准的客观性。

它们提出的真理标准有:其一,以圣人之是非为是非。

其二,以大家公认或多数人的意见为真理标准。

其三,以“有用”为真理的标准。

其四,以“上帝”为真理的标准。

其五,以“理论”或者“绝对精神”等客观精神为真理的标准。

②旧唯物主义承认真理的客观性,主张把客观事物本身作为真理的标准。

③无论唯心主义还是旧唯物主义,都不懂得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 2 )只有实践才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

①所谓真理,就是主观符合客观的认识。

要判定主观是否符合客观,就必须对主观和客观进行比较,这也就是说,作为真理的标准,必须具有把主观和客观联结起来的特点。

②在人的主观认识范围内不可能找到真理的标准,我们不能用主观检验主观,用认识检验认识。

客观事物本身也不可能成为检验真理的标准,因为客观事物也不能把主观认识和其自身加以对照。

③实践是精神见之于物质、主观见之于客观的东西。

实践除具有普遍性的优点外,还具有直接现实性的优点。

所谓“直接现实性”,是指实践可把正确的认识变成直接的现实。

这样,实践就成为沟通主观和客观之关系的桥梁。

④这样,人们在实践过程中,能够以一定的认识作为指导改造世界,并直接引出现实的结果。

如果人们达到了预期的目的,就证明了这种认识符合客观事物的规律性,它就是正确的;反之,就是不正确的。

( 3 )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既确定又不确定。

实践标准的绝对性、确定性表现在:其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的客观标准。

其二,人类的认识归根到底都必须经过实践的检验,从长远看,实践可以检验一切认识。

一切正确的认识终将被实践肯定,一切错误的认识终将被实践推翻。

实践标准的相对性、不确定性表现在:其一,实践检验认识是一个过程,每一个历史阶段的实践不能完全证实或驳倒所在时代提出的一切学说,同时,已被实践所证实的某种正确认识,也要继续接受实践的检验。

其二,实践是具体的历史的,实践所证实的某种认识的正确性,是相对的、有限度的。

坚持实践标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统一,是在坚持真理标准问题上的辩证法。

只看到实践标准的绝对性而否认其相对性,会导致绝对主义的思想僵化;只看到实践标准的相对性而否认其绝对性,会导致相对主义、主观唯心主义和不可知论。

( 4 )实践标准与逻辑证明逻辑证明在认识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①为实践提供理论指导,使实践检验由特殊提高到普遍。

②为实践检验提供理论依据,做到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

然而,逻辑证明不能成为同实践标准相并列的第二条真理标准,它是不能离开实践的。

逻辑证明所遵守的规则是在实践中产生的。

逻辑证明所依据的前提是否正确,要由实践来检验。

逻辑证明的思维过程和结论是否正确,还必须回到实践中去,由实践来做最后的检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