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案六则P
医古文名校精品课件——医案六则 PPT课件

ppt课件
“此” 指?
“必审诊……乃可以论”
“论” 指?
论病(讨 论病情)
经纪:纲纪/法度
习:熟悉
文理:医理
文理阴阳失矣: ——对医理的理解和病证的阴阳诊断都错了
ppt课件
第二则 选自《普济本事方· 伤寒时疫上》
《类证普济本事方》,简称《普济本事方》
——麻黄汤证
ppt课件
迟:本指迟脉,脉跳一息不足四至。 与上文“浮数”有无矛盾? ——此指尺脉因应指不明显,有时摸不到, 故感觉似乎不足四至。 迟弱:迟而无力,表明营血不足,虽有表证, 禁用汗法。
《伤寒论》第50条 : “脉浮紧者,法当身疼痛, 宜以汗解之。假令尺中迟者,不可发汗,何以 知然,以荣气不足,血少故也。”
本案有何启示?
ppt课件
第四则 选自赵献可 《医贯· 痢疾论》
本案作者:徐阳泰
豐:肥胖 [辨 ] 豐:托盘。
豆是一种盛 食器
丰:草木茂盛。
丰满
丰盛
丰收
丰姿 丰采 丰神
为(之)言:对(我)说
ppt课件
下以大黄——清泻热邪 参、术zhú 、姜、桂
温中健脾补气通阳
向:如果当初
[辨 ] 咸知向方
表假设时常与否定词连用
同病异治
ppt课件
第五则
选自《续名医类案· 吐血》
赋質瘦薄:禀赋薄弱,体质单薄。
脉息迟微: 1、脉迟息微(脉搏迟缓,呼吸微弱) 2、脉象迟且微
归脾汤:白术、茯苓、黄芪、龙眼肉、 酸枣仁、人参、木香、甘草、当归、远志。 ——健脾益气,补血养心。(《济生方》)
ppt课件
料:制作丸剂长期服时,配制一次所用的 各种药物称作一料。
医案

当归拈痛汤:治湿热为病,肢节烦痛,肩背沉重,胸膈不 利,遍身疼,下注于胫,肿痛不可忍。
经云:湿淫于内,治以苦温,以苦发之,以淡渗之,以风药 胜湿。 羌活苦辛,透关利节而胜湿; 防风甘辛,温散经络中留湿,故以为君。水性润下, 升麻、葛根苦辛平,味之薄者,阴中之阳,引而上行, 以苦 太阴之胜,火气内郁,疮疡于中,流散于外,病在胠胁, 甚则心痛,热格,头痛喉痹项强,独胜则湿气内郁,寒迫 下焦,痛留顶,互引眉间,胃满,雨数至,燥化乃见,少 腹满,腰(月隹)重强,内不便,善注泄,足下温,头重, 足胫胕肿,饮发于中,胕肿于上。
治疗 又云.诸痛为实.血实者宜决之.以三棱针数刺其肿 上.血突出高二尺余.渐渐如线流于地.约半升许.其色 紫黑.顷时肿消痛减.以当归拈痛汤重一两半服之.是夜 得睡.明日再服而愈.
第二组医案
组员:周瑾 潘扬 胡悫 王静 王青 于海游 许孟月 王冲
医案
中书粘合公.年四旬有余.躯干魁梧.丙辰春.从征至扬 州北之东武隅.脚气忽作.遍身肢体微肿.其痛手不能 近.足胫尤甚.履不任穿.跣以骑马.控两镫而以竹器盛 之.以困急来告.予思内经.有云.饮发于中.跗 其肿 于上.
脚气
白术苦甘温,和中除湿;苍术体轻浮,气力雄壮,能去皮 肤腠理之湿,故以为臣。
血壅而不流则痛,当归身辛温以散之,使气血各有所归。 人参、甘草甘温,补脾养正气,使苦药不能伤胃。
仲景云:湿热相合,肢节烦痛,苦参、黄芩、知母、茵陈 者,乃苦以泄之也。凡酒制药,以为因用。
气味相合,上下分消,其湿气得以宣通矣。 羌活(半两),防风(三钱)(二味为君),升麻(一 钱),葛根(二钱),白术(一钱),苍术(三钱),当 归身(三钱),人参(二钱),甘草(五钱),苦参(酒 浸,二钱),黄芩(一钱,炒),知母(三钱,酒洗), 茵陈(五钱,酒炒),猪苓(三钱),泽泻(三钱)
名家医案

名家医案7.某患者三日前因吃火锅过食辛辣肥甘之品,次日即发生腹泻,自服黄连素等药,无效。
今日腹泻加重来就诊,症见腹痛泄泻,泻下不爽,粪色黄褐,气味臭秽,泛恶欲吐,烦热口渴,肢体困重,肛门灼热,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腻,脉濡数。
肾病病例分析4例:1. 张 X ,男, 34 岁.患者结婚六年至今无子,半个月前曾到外地某医院检查,发现精子不正常,总数为 1 亿,活动度小( 20% )。
自觉腰部酸软疼痛,精神疲乏,时有耳鸣,舌淡苔白,脉细弱.要求写出:①证名诊断;②辨证分析.辨证分析:①证名:肾精不足证.②辨证分析:肾藏精,主生殖。
肾精不足,生殖无源,故男子精少而不育;腰为肾之府,肾虚腰失所养,则腰部酸软疼痛,耳为肾窍,肾精不足,耳窍失聪,故时有耳鸣;肾虚全身机能活动低下,则精神疲乏;舌淡苔白,脉细弱,为肾精不足之象。
2 .汪 XX ,女. 35 岁.患者婚后五年中,曾四次妊,但均在怀孕三个月内出现腰腹酸痛坠胀或漏红现象而自然流产。
平素腰膝酸软,劳累后尤甚,神疲乏力,尿频数而清长,舌淡苔白,脉沉弱.辩证分析:①证名:肾气不固证.②辨证分析:肾为封藏之本,肾气有固摄下元之功,冲任肃属于肝肾。
肾气不足,任脉失养,胎元不固,则胎动不安而易滑;腰为肾府,肾气亏虚,腰失所养,则腰膝酸软疼痛,不耐劳累;气虚机能活动低下,则神疲乏力;肾气亏虚,膀胱失约,故尿频清长;舌淡苔白,脉沉弱,均为肾气亏虚之征.3.董 X X ,女, 40 岁.近半年来,常感腰膝酸软疼痛,耳鸣,健忘,失眠,月经量逐渐减少,形体消瘦,口燥咽干,五心烦热,夜间盗汗,舌红少津,脉细数.要求写出:①证名诊断;②辨证分析.辩证分析:①证名:肾阴虚证②辨证分析:肾有主骨生髓充脑之功效,肾阴亏虚,骨骼、脑髓、官窍失充,故腰膝酸软疼痛,健忘,耳鸣;肾亏月经来源不充,故月经量少,阴不制阳,虚火内扰,故五心烦热,失眠;热扰营阴则盗汗,肾阴不足,失于滋润,虚火蕴蒸,故口燥咽干,形体消瘦.舌红少津,脉细数,为阴虚内热之征。
老中医治病案列

老中医治病案列
案例一:咳嗽
患者:女性,年龄40岁,咳嗽已有一个星期,咳嗽声音低沉,喉咙痒痛,胸闷,痰量多,呈白黄色。
伴有食欲不振,口干,大便干燥。
中医诊断:属于痰热壅盛的咳嗽。
治疗方案:根据中医的辨证论治思想,采用清热化痰、宣肺止咳的治疗方法。
中药处方:葶苈子、贝母、桔梗、浙贝母、甘草、苏子、桑白皮、麻黄、干姜、炒杏仁等。
治疗效果:患者服药一个疗程(7天),咳嗽明显减轻,喉咙
痛感消失,痰量减少,胸闷感消失,食欲恢复,口干状况改善,大便变软。
注意事项:在治疗期间,患者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多饮温水,戒烟戒酒。
案例二:失眠
患者:男性,年龄45岁,失眠已有一个月,入睡困难,易醒,多梦,症状伴有心烦焦虑,头晕乏力。
中医诊断:属于心火亢盛的失眠。
治疗方案:根据中医的辨证论治思想,采用清心安神、滋养心脾的治疗方法。
中药处方:黄连、生地、玄参、天冬、酸枣仁、茯苓、远志、白芍、香附等。
治疗效果:患者服药7天后,入睡时间明显缩短,醒来次数减少,多梦减轻,心烦焦虑感消失,头晕乏力缓解。
注意事项:在治疗期间,患者注意保持规律的生活作息,避免熬夜和过度劳累,保持良好的心态。
最新医案六则ppt课件

爲陰石柔齊治之;中寒,即爲陽石
剛齊治之。”臣意曰:“公所論遠
矣。扁鵲雖言若是,然必審診,起
度量,立規矩,稱權衡,合色脈、
表裏、有餘不足、順逆之法,參其
人動靜與息相應,乃可以論。論曰:
‘陽疾處內、陰形應外者,不加悍
藥及鑱石。’夫悍藥入中,則邪氣
辟矣,而宛氣愈深。診法曰:‘二
❖ 喘证 徐 喘急 郁火——茱连丸泻火降逆
❖
徐妻 喘逆 肝郁——逍遥散疏肝理气
❖ 便血
❖ 徐 赤白痢 虚寒夹湿——参术姜桂/感應 丸 /八味湯 健脾通阳,导滞固涩
❖ 徐妻 便血 气虚不摄血 ——补中益气汤加
黑薑
温补脾阳,升阳益气
同病异治
返回主页
血不止,服補中黑薑立斷,不再劑。
種種奇妙,未易殫述。噫!先生隔
垣見人,何必飲上池水哉?聞之善
矢:通“誓”。 贈人者以言,其永矢勿諼者亦以言。 不肖侏儒未足爲先生重,竊以識明
识:通“誌”,记。 德云爾。
赵献可高明的医术
四明弟子徐陽泰頓首書狀。
(五)
沈明生治孫子南媳,賦質瘦薄,
脈息遲微,春末患吐红。以爲脾虛
返回主页 返回
第二则 选自《普济本事方·伤寒时疫上》 《类证普济本事方》,简称《普济本事方》 或《本事方》,10卷。宋许叔微撰。书中按病 类分为23类。收载证治方剂及针灸法,选方约 300余首,方末附作者的验案及论述。
返回主页 返回
烦:《说文》“烦,热头痛也,从页,从火。” 引伸为烦躁 / 烦闷。 《伤寒论》第35条: “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 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返回主页
是:确实。
促:缩短。
中医医案41个

中医医案41个1.哮喘一例肖,女,24岁。
哮喘10年,频发3月。
病人小时即患哮喘,多在每年春季发作。
有鼻痒、流涕等前驱症状,而后胸部发紧,呼气费力,并发出哮鸣音。
通常用氨茶碱及激素来缓解症状。
今年春天开始至今已3月,发作频率比往年增加,且持续时间亦延长。
特为减少发作频率而来求中药治疗。
病人面色淡白,自觉乏力气短,平素易汗,极易感冒,舌淡苔白,脉浮缓。
否认家族遗传。
诊断:支气管哮喘处方:黄芪80g,白术20g,防风20g,白僵蚕15g,蝉蜕15g,地龙20g,全蝎粉6g(吞),甘草10g。
连用10剂,病情稳定,随访半年未复发。
病人患病日久,必有痰瘀伏于肺络,同时肺卫虚极,防御力差。
故邪风可轻易入里,引动痰瘀,发为哮喘。
可见,祛风化痰瘀重要,扶正强卫表亦重要。
方中黄芪、白术等乃玉屏风散,可强卫固表,提升防御机能。
此法是降低发作频率的有效手段之一。
白僵蚕、蝉蜕、地龙、全蝎均属虫类药。
其祛风化痰、活血通络之功殊为稳捷,且善剔除潜伏之邪。
由于伏邪是哮喘反复发作的内在因素,故此法亦是降低发作频率的有效手段。
该方扶正剂量颇大,祛邪虫药居多,看似普通无奇,实则效力非凡。
若问何故:对症是其一,选药是其二,此乃愈病良策也。
ctcmy101发表2.甲亢病案鲍男 21心悸,失眠伴手颤3月,加重一周。
病人3月前失恋,此后逐渐出现失眠,并时有心悸,汗出,手颤症状,每次失眠后其他症状必会明显,近一周症状明显加重,除原来症状加重外,又有面热,烦躁症状,饮食大增,身体反见消瘦,经医院各项检查被诊断为甲亢,现病人面色潮红,身体消瘦,汗出不断,手颤明显,颈前结块肿大,平素急躁易怒,舌红苔黄干,脉弦数。
诊断甲亢方药龟板30鳖甲30白芍80钩藤20牡蛎30海浮石20夏枯草20知母20茵陈30酸枣仁30五味子20服药3天后,所有症状均大减,继服10剂,已无所苦。
病人为肝旺体质,因失恋而情志过极,肝火上炎,故见急躁易怒,面红,肝阳化风,故见手颤,旺火久燃,必然伤阴,心阴受损,故见心悸失眠,多汗,胃阴受损而胃火偏胜,故见消谷善饥,火灼致使营液内虚,故见反而消瘦,旺火灼津为痰,随肝火上升到颈前,故结块为瘿,如今旺火伤及阴液,阴虚不制阳,而阳旺更甚,欲断此恶性循环,首要为滋阴潜阳降火,故用龟板,鳖甲滋阴以潜阳,使阴阳平衡,白芍,钩藤清热平肝,熄风止颤,牡蛎,海浮石,夏枯草软坚散结,化痰消瘿,知母清胃火,治消谷善饥,茵陈引肝气下达,折其上逆之势,五味子,酸枣仁安神定悸,并敛阴止汗。
名中医刘渡舟医案精编版

刘渡舟医案小青龙汤一、咳喘(慢性支气管炎)刘渡舟医案:柴某某,男,53岁,1994年12月3日就诊。
患咳喘十余年,冬重夏轻,经过许多大医院均诊为“慢性支气管炎”,迭用中西药治疗而效果不显。
就诊时,患者气喘憋闷,耸肩提肚,咳吐稀白之痰,每到夜晚则加重,不能平卧,晨起则D吐痰盈杯盈碗,背部恶寒。
视其面色黧黑,舌苔水滑,切其脉弦.寸有滑象。
断为寒饮内伏,上射于肺之证,为疏小青龙汤,麻黄9克,桂枝10克,干姜9克,五味子9克,细车6克,半夏14克白芍9克甘草10克。
服7剂咳喘大减,吐痰减少,夜能卧寐,胸中觉畅,后以《金厦》桂苓五味甘草汤加杏、夏、姜正邪并顾之法治疗而愈。
(《刘渡舟临证验案精选》1996:18—19)按语:本案咳喘吐痰,痰色清稀,背部恶寒,舌苔水滑,为寒饮内扰于肺,肺失宣降所致。
与小青龙汤证机相符,服本方则使寒邪饮去,肺气通畅而咳喘自平。
刘渡舟医案二、百日咳陈玉铭医案:林某某,女,7岁。
剧烈阵咳,数十声连续不绝,咳至面色青紫,腰背弯曲,涕泪俱下,须吐出粘痰方告平息。
过一二小时,咳声复起,如此反复发作,一昼夜二三十次,绵延月余,累服地霉素等无效。
脸有浮肿,食欲不振,严重时咳嗽则吐,舌白喉干,脉紧而滑。
因拟小青龙扬与之:麻黄1.5克,桂枝3.4克细辛1.5克半夏3克五味子2克,百部3克。
守方不变,共服7剂痊愈按语,痰饮内停之喘咳,其辨证眼目是咳至吐出粘痰方息,面有浮肿,舌白脉紧而滑等,故与小青龙汤温化之,投之神效。
刘渡舟医案三、肺胀(肺炎)熊曼琪医案:张某某,女,26岁,1986年9月22日诊。
患者八天前郊游归来,当晚即发热、头痛,服感冒灵后症减。
次日发热38.5℃,伴咳嗽、气促、头痛,即到当地医院诊治。
血常规;白细胞12,600/立方毫米,中性82%,淋巴16%;胸透现有下肺炎。
肌注青、链霉素,口服四环素等药一周末效。
来诊时发热38.8℃,头痛,神疲乏力,咳嗽转频,气促、胸部憋闷,胀痛,痰多质稀,舌谈、苔心微黄,脉浮滑略数。
三十二、医案六则

促 尚促寿限。(缩短) 昼夜促汗。(催促)
表里:此为偏义,“里”。指表虽感寒 邪,但荣血不足。
第三则 选自《古今医案按·痢》
俞震《古今医案按》成书于
公元1778年,选案谨严有当,按
语注重论析。
本文是患者叶仪自述,记述朱 丹溪针对其病由,一反常规,“先 补完胃气之伤,而后去其积”,治 愈其痢疾之事。
锡:通“赐” 九锡之命:古代帝王赐给有特殊功勋的 诸侯大臣的九种器物,是最高的礼遇。
《公羊传·庄元年》何休注: 车马,衣服, 乐则,朱户,纳陛,虎贲(bēn古指勇士、 武士),弓矢,鈇钺,秬鬯(jùchuàng)。
有旦夕矣:指事情即将发生。 ——赏赐大典
政:通“正” 。只。
温粉:炒温之米粉。扑在皮肤上,用以止汗。 见《伤寒论》38条 。
滞下:痢疾古名。
《内经》
——“肠澼”
《伤寒论》《金匮要略》
——“ 赤 白 痢 ” “ 休 息 痢 ”
等
《备急千金要方》——“滞下”
宋代《严氏济生方》正式启用“痢疾”之名:
“今之所谓痢疾者,古所谓滞下是也。”
阙:通“缺”,动→使动,使……缺。
听:任,听任。 下:名→动,泻下。
第五则 选自《续名医类案·吐血》
赋質瘦薄:禀赋薄弱,体质单薄。 脉息迟微: 1、脉迟息微(脉搏迟缓,呼吸微弱) 2、脉象迟且微
归脾汤:白术、茯苓、黄芪、龙眼肉、 酸枣仁、人参、木香、甘草、当归、远志。
——健脾益气,补血养心。(《济生方》)
料:制作丸剂长期服时,配制一次所用的 各种药物称作一料。
迟弱:迟而无力,表明营血不足,虽有表证, 禁用汗法。
张仲景《金匾要略》共载有3个建中汤,即 小建中汤、大建中汤、黄芪建中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孟秋痢大作,初三晝夜 • 孟秋:农历七月。孟,农 历每季第一个月。 下百許次,紅白相雜, • 感应丸:方名。《和剂局 絕無渣滓,腹脹悶, 方》方。功用温补脾胃, 消积导滞。 絞痛不可言。或謂宜 下以大黃。先生弗顧 也,竟用參、术、薑、 桂漸愈。猶白積不止, 服感應丸而痊。
後少嘗蟹螯,復瀉下 委頓,仍服八味湯及 補劑中重加薑、桂而 愈。夫一身歷一歲間 耳,黃連苦茗,曩不 輟口,而今病以純熱 瘥。向非先生,或投 大黃涼藥下之,不知 竟作何狀。又病室孕 時,喘逆不眠,用逍 遙散立安,又患便血 不止,服補中黑薑立 斷,不再劑。
葉先生名儀,嘗與 丹溪俱從白雲許先生 學。其記病云: 歲癸酉秋八月, 予病滯下,痛作,絕 不食欲。旣而困備, 不能起床,乃以衽席 及薦闕其中,而聽其 自下焉,時朱彥修氏 客城中,以友生之好, 日過視予,飮予藥, 但日服而病日增。朋 游譁然議之,彥修弗 顧也。
• 叶先生名仪:叶仪,字景翰, 元末明初学者。金华(今属浙 江)人。著有《南阳杂稿》。 • 白云许先生:许谦,安益之, 晚号白云山人,谥号文懿。著 有《白云集》等。 • 癸酉:元顺帝元统元年(公元 1333年)。 • 滞下:中医病名。即痢疾。因 有积滞下痢故名。 • 乃以衽席及荐阙其中:就把床 席和垫子的中间开个缺口。衽: 床席。荐:床垫子。阙:通 “缺”,使动用法。其:代词, 指衽席及荐 。 • 氏:表尊敬,有“先生”之 义。 客:客居。用作动词。 • 友生:朋友。此指同门、同学。 • 朋游:老朋友。哗然:大声的 样子。譁,“哗”的异体字。
赵献可辨证施治
赵献可 中国明末医学家。生卒年不详, 约活动于16~17世纪。字养葵,自号医巫闾子。 鄞县(今浙江宁波)人。赵献可好学博览,除医 之外,儒、道、释均有涉猎,曾游历于山西、陕 西等地。在哲学思想上受《易经》影响较大,在 医学上又遵从李东垣、薛己,属于温补学派。赵 献可提出命门为人一身之主,而不是心,命门的 水火即人的阴阳。代表著作有《医贯》6卷,对后 世影响很大。此外他还著有《邯郸遗稿》,又名 《胎产遗论》,为妇科专著,另有《内经钞》、 《素问注》、《经络考》、《正脉论》、《二本 一例》等书皆失传,其子赵贞观亦精医学,辑有 《痘疹论》一书。
浹旬病益甚,痰窒咽如絮, 呻吟亘書夜。私自虞,與 二子訣,二子哭,道路相 傳謂予死矣。彥修聞之, 曰:“吁!此必傳者之妄 也。”翌日天甫明,來視 予脈,煑小承氣湯飮予。 藥下咽,覺所苦者自上下, 凡一再行,意泠然。越日 遂進粥,漸愈。
• 浃(jiá)旬:满十天。浃, 周遍。 • 亘(gèn):贯通。这里指 持续不断。 • 虞:忧虑。 • 诀:诀别,长别。 • 翌(yì)日:明日,第二天。 • 自上下:从上面泻下。下: 泻下。 • 凡一再行:共几次排便。 • 泠然:轻妙的样子。《庄 子·逍遥遊》:“夫列子 御风而行,泠然善也。” • 越日:第二天。
丹溪治愈痢疾
俞震 清代医家。字东抉。浙江嘉善 人。博览群书,善工诗词,因多病习医, 师事金钧,得其奥秘,治病多奇中,遂以 医问世。著《古今医案按》(1778年)。 选案广泛,按语切当,且予医者治法之巧, 于医案著作中卓有影响。门人奚应莲、奚 应虬,得其传。
《古今医案按》本书由清代医家俞震 纂辑,共十卷,系选辑历代名医之医案成 书。其选案精当,取材严谨,上自仓公, 下至叶桂,凡医家60余位,载案1060余则。 该书按证列目,后附俞氏精心评语,论析 切当,每多点睛之笔、对后世颇多启发。 故本书深得后人推崇,是一部很有影响之 医案著作。
《普济本事方》,又名《类证普济本事方》、 《本事方》。宋·许叔微撰。约刊行于绍兴二年 (1132)。该书成于许氏晚年,为其生平历验有效 之方、医案和理论心得的汇集之作,取名“本 事”,意其所记皆为亲身体验的事实。现存主要 版本有《四库全书》本,1959年上海科技出版社 铅印本等。 全书10卷,分为23门。包括中风肝胆筋骨诸 风,心小肠脾胃病,肺肾病等脏脏常见病。及其 他内科杂病,外科、妇科、儿科、五官科诸证, 伤寒时疫证等,每门分列数证,证下系方若干, 每方均简述主证、病因、病机、用药、炮制及眼 法,或载有关医论、病案、灸治、煨治法等内容。
世言氣中者,雖 不見於方書,然暴喜 傷陽,暴怒傷陰,憂 愁不意,氣多厥逆, 往往多得此疾,便覺 涎潮昏塞,牙關緊急。 若概作中風候,用藥 非止不相當,多致殺 人。元祐庚午,母氏 親遭此禍,至今飮恨。 母氏平時食素,氣血 羸弱,因先子捐館憂 惱,牙噤涎潮。
• 气中:证候名。中风 之属于气者。由七情 内伤、气机猝阻所致。 • 不意:不称心。 • 元祐庚午:公元1090 年。元祐,宋哲宗赵 煦年号。 • 饮恨:含恨,受屈抱 恨而无由申诉。 • 先子:指已死的父亲。 捐馆:捐弃所居之屋 舍。死的委婉语。亦 作“捐馆舍”。
臣意曰:“公所論遠 矣。扁鵲雖言若是, 然必審診,起度量, 立規矩,稱權衡,合 色脈、表裏、有餘不 足、順逆之法,參其 人動靜與息相應,乃 可以論。論曰:‘陽 疾處內பைடு நூலகம்陰形應外者, 不加悍藥及鑱石。’ 夫悍藥入中,則邪氣 辟矣,而宛氣愈深。
• 远:指差错太大。 • 审诊:详细诊视。审:详细,周密。 • 起度量、立规矩、称权衡:意在诊 治疾病方面为后世立法。起、立、 称,为近义词,皆建立、订立、确 定之义。度量、规矩、权衡,亦近 义词,为法度、规矩、标准之义。 • 合色脉:参合望诊和脉诊。合:参 合,综合。 • 有余不足:指邪气盛正气虚。 • 顺逆:指病情顺当和险恶。 • 法:规律。 • 参:参合,验证。 • 动静与息相应:动和静与脉息变化 的情况相应。 • 阳疾处内,阴形应外:里热表寒, 即真热假寒。 • 加:用,施用。 • 鑱石:针石。 • 辟(bì):闭阻。 • 宛气愈深:郁结之气更加深入内伏。 宛,通“郁”,郁结。
齊王侍醫遂病, 自練五石服之。臣意 往過之。遂謂意曰: “不肖有病,幸診遂 也。”臣意卽診之, 告曰:“公病中熱。 論曰:‘中熱不溲者, 不可服五石。’石之 爲藥精悍,公服之不 得數溲,亟勿服,色 將發臃。”
• • •
• • • • • •
• •
侍医:王侯的保健医官。 遂:人名。即王遂。 练:通“炼”。五石:指丹砂、雄 黄、白矾、曾青、磁石。说见《抱 朴子·金丹》。一说指阳起石、钟 乳石、灵磁石、空青石和金刚石。 皇甫谧《甲乙经序》中载有张仲景 诊侍中王仲宣病,令服五石汤,可 防眉落而死。 过之:探访他。过:访问,探望。 不肖:不贤、不才。自谦之词。 幸:希望。 中热:内热。 论:此指古代的医学论著。 石之为药精悍:矿石炼制的药物精 锐燥悍。之:取独助词。悍:燥热 猛烈。《素问·腹中论》曰:“石 药之气悍。” 色:指望诊。即从面色上来看。 臃:通“痈”,肿疮。
有一里醫便作中風,以 大通圓三粒下之,大 下數行,一夕而去。 予常痛恨。每見此症, 急化蘇合香圓四五粒, 灌之便醒,然後隨其 虛實寒熱而調治之, 無不愈者。《經》云: “無故而瘖,脈不至, 不治自已。”謂氣暴 逆也,氣復則已。審 如是,雖不服藥亦可。
• 里医:乡医。 • 大通圆:方名。《千金要 方》治五劳七伤方。圆: 丸。 • 下之:使之泻。 • 行(háng):次。量词。 • 痛恨:悲伤怨恨。 • 苏合香圆:方名。《和剂 局方》方。功用开窍辟秽, 理气止痛。 • “无故”三句:《素 问·大奇论》有“脉不至, 若瘖,不治自已”句。引 语盖本此。瘖,“喑”的 异体字,哑。 • 审:确实。
医案六则
仓公论中热之病
仓公(前205-前140) 本名 淳于意。临淄人,汉初医学家。 曾任齐太仓令,故又称仓公。他 辨证审脉,医术高明。爱好医道, 乐于为人治病。他重视经验积累, 对病人的姓名、职业、性别、住 址、症状、脉象和自己对病情的 判断和病理的分析及治疗方式、 治疗后的结果都做了记录,形成 完整的诊籍。但大部分散失,仅在《史记》中保 存25例。他创立的诊籍是我国最早的医案,比西 方早数百年。
• 接言:交谈。 • 务竟已事:务必办完已做之事。 务:务必,一定。竟:完成, 做完。 • 恒之失饥而伤于饱:常常使他 错失餐时而饥饿,吃时过饱而 被伤。“之失”误倒,当为 “失之”。之:代词,代患者。 于:介词,表被动。 • 流:流变,演变。指向坏的方 面变化。 • 去其旧而新是图:即去旧图新。 意为除去积滞而后才图求生复 正气。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 顾:反而,却。 • 一旦:忽然。霍然:消散貌, 多形容病愈之速。 • 敛衽:提起衣襟,表示敬意。
遂曰:“扁鵲曰: ‘陰石以治陰病, 陽石以治陽病。’ 夫藥石者,有陰陽 水火之齊。故中熱, 卽爲陰石柔齊治之; 中寒,卽爲陽石剛 齊治之。”
• 阴石以治阴病:即“以阴石治 阴病”。以:介词。用。“阴 石”是介词“以”的前置宾语。 阴石:寒性矿物药,如石膏、 滑石之类。阴病:阴虚之病, 阴虚则内热。 • 阳石以治阳病:此名语法结构 与上句相同。阳石:热性矿物 药,如钟乳石、硫黄之类。阳 病:阳虚之病,阳虚则体寒。 • 阴阳水火之齐:谓柔与刚或寒 与热的方剂。水火:与阴阳略 同,水指性寒,火指性热。齐, 同“剂”。古今字。 • 柔齐:性味平和的药剂。一般 属补药。下文“刚齐”指刚燥 的药剂,一般属攻药。
• 不肖:我。第一人称之谦 称。 • 善:多。 • 茗:茶。 • 瓯(ōu欧):盆盂类瓦器。 • 质:询问。 • 茱连丸:方名。《证治准 绳》方茱连散研丸。功用 泻火,降逆止呕。丁巳: 此指公元1617年。 • 檀州:地名。今北京密云。 • 盘:古代沐浴器。 • 香薷汤:方名。《和剂局 方》方香薷散水煎取汁。 功用发汗解表,祛暑化湿, 和中。 • 自负:自恃。
朋游因問彥修治法。 答曰:“前診氣口脈虛, 形雖實而面黃稍白。此由 平素與人接言多,多言者 中氣虛,又其人務竟已事, 恆之失饑而傷於飽,傷於 飽,其流爲積,積之久爲 此證。夫滯下之病,謂宜 去其舊而新是圖,而我顧 投以參、术、陳皮、芍藥 十餘貼,安得不日以劇? 然非浹旬之補,豈能當此 兩貼承氣哉?故先補完胃 氣之傷,而後去其積,則 一旦霍然矣。”衆乃斂衽 而服。
《医贯》(公元 1687 年)明.赵献 可(养葵)着。六卷。发明《薛立斋医案》 之说,以命门真火、真水为主,以六味丸、 八味丸二方通治各病。在理论上有些偏激, 清.徐大桩怍《医贯贬》予以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