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案六则投影(学生)
医案整理(师承)

镇江市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医案记录姓名:胡某性别:女年龄: 79岁民族: —文化程度: —籍贯: -职业:—婚姻状况:已婚初诊时间:2015.4。
5主诉:间断性恶寒汗出多年,再发半月余。
现病史:每稍感风寒即觉畏寒,夜间汗出,常服一般治感冒药物如清热解毒口服液、感冒通等无效,反复发作,缠绵难愈。
半月前因受凉再次出现上述症状,经输青霉素、清开灵注射液等无效。
现症:恶寒,低热,夜间汗出,乏力。
舌边尖红,舌苔厚腻微黄,脉弦紧。
既往史(药敏史):40年前曾患疟疾辅助检查:体温37。
5℃.血常规:WBC 5.2×109/L,N0。
65,L0。
35. 辨证分析:风寒袭表证中医诊断:感冒(太阳少阳合病)西医诊断:病毒性感冒治法:和解少阳,解表温里。
方药:柴胡桂枝干姜汤加味。
柴胡15g,黄芩12g,桂枝10g,白芍15g,干姜10g,煅牡蛎30g,花粉15g,常山15g,茵陈20g,金银花20g,连翘20g,甘草10g。
3剂,水煎服。
复诊:目前精神尚可,服药平和,畏寒减轻,汗出减少,仍感乏力。
舌尖红,苔厚腻微黄,脉弦细。
以上方加黄芪30g,白术10g。
3剂,水煎服。
心得体会:脾肺气虚,稍感风寒即觉畏寒,夜间汗出,低热,常服一般治感冒药物,反复发作,缠绵难愈,伴乏力明显。
既往治疗大多为辛凉解表、清热解毒之品,致使太阳之邪内陷,少阳枢机不利,又有内陷太阴之势。
《伤寒论》原文提出:“伤寒五六日,已发汗,而复下之,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此为未解也,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
"历代医家均认为该方是治疗少阳兼水饮的方剂。
《伤寒论》中认为少阳为半表半里,是表里传变的枢机,不仅是表证传里的枢机,也是三阳病传入三阴的枢机。
签名:年月日指导老师点评:签名:年月日镇江市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医案记录姓名:郭某性别: 女年龄:51岁民族:—文化程度: - 籍贯: -职业: —婚姻状况:已婚初诊时间:2015.5.15主诉:咳嗽10余年,伴大便稀。
医案六则投影(学生)

醫案六则[题解与说明]现存最早的医案专集→宋·许叔微《伤寒九十论》著名医案介绍:医案古称“诊籍”。
1、以病为纲合编江瓘·《名医类案》,收集明代以前历代名医验案。
清·魏之琇《续名医类案》,以明代以后医案为主,本书温病医案较多。
清·俞震《古今医案按》,收集上至仓公,下至叶天士共六十余家,1600多案。
民国·何廉臣《重印全国名医验案类编》,书中医案为作者登报征集,经作者精选,按病者、病名、病因、证候、诊断、疗法、处方、效果等内容顺序排列。
2、以人为纲合印清·柳宝诒《柳选四家医案》:含尤怡《静香楼医案》,王旭高《环溪草堂医案》,张仲华《爱庐医案》,曹仁伯《继志堂医案》。
民国·徐衡之《宋元明清名医类案》3、个人医案清·喻昌《寓意草》清·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叶氏门人华岫云整理而成。
徐按很精采。
清·徐灵胎《洄溪医案》清·吴瑭《吴鞠通医案》清·丁甘仁《丁甘仁医案》清·秦伯未《清代名医医案精华》(一)本医案选自《史记·扁鹊仓公列传》。
本案记述仓公诊断齐王侍医遂“病中热”的情景,劝告不可服用五石,并阐明其危害性。
练:通“炼”。
动/把生丝煮熟使之柔软→名/白色的熟丝→形/熟练。
不溲sǒu:小便短少。
臃:非“癰”的异体。
阴石以治阴病,阳石以治阳病:介词宾语前置。
正常语序:以阴石治阴病,以阳石治阳病。
陰陽水火之齊:药石有寒性柔剂,有热性刚剂。
中熱,即為陰石柔齊治之:阴虚内热就用寒性矿物药组成的柔剂治疗它。
远:背离→错误。
起度量,立規矩,稱權衡,合色脈、表裏、有餘不足、順逆之法,參其人動靜與息相應,乃可以論。
语译:确立诊治疾病的标准(树立治疗法度,建立治疗规矩,确立治疗准则),结合病人色脉等外部症状、病位在表在里、病性是实是虚、病势是顺是逆,并参考病人脉搏动静与脉息相应情况。
才可以据这些讨论疾病。
医案六则P

孟秋痢大作,初三晝夜 • 孟秋:农历七月。孟,农 历每季第一个月。 下百許次,紅白相雜, • 感应丸:方名。《和剂局 絕無渣滓,腹脹悶, 方》方。功用温补脾胃, 消积导滞。 絞痛不可言。或謂宜 下以大黃。先生弗顧 也,竟用參、术、薑、 桂漸愈。猶白積不止, 服感應丸而痊。
後少嘗蟹螯,復瀉下 委頓,仍服八味湯及 補劑中重加薑、桂而 愈。夫一身歷一歲間 耳,黃連苦茗,曩不 輟口,而今病以純熱 瘥。向非先生,或投 大黃涼藥下之,不知 竟作何狀。又病室孕 時,喘逆不眠,用逍 遙散立安,又患便血 不止,服補中黑薑立 斷,不再劑。
葉先生名儀,嘗與 丹溪俱從白雲許先生 學。其記病云: 歲癸酉秋八月, 予病滯下,痛作,絕 不食欲。旣而困備, 不能起床,乃以衽席 及薦闕其中,而聽其 自下焉,時朱彥修氏 客城中,以友生之好, 日過視予,飮予藥, 但日服而病日增。朋 游譁然議之,彥修弗 顧也。
• 叶先生名仪:叶仪,字景翰, 元末明初学者。金华(今属浙 江)人。著有《南阳杂稿》。 • 白云许先生:许谦,安益之, 晚号白云山人,谥号文懿。著 有《白云集》等。 • 癸酉:元顺帝元统元年(公元 1333年)。 • 滞下:中医病名。即痢疾。因 有积滞下痢故名。 • 乃以衽席及荐阙其中:就把床 席和垫子的中间开个缺口。衽: 床席。荐:床垫子。阙:通 “缺”,使动用法。其:代词, 指衽席及荐 。 • 氏:表尊敬,有“先生”之 义。 客:客居。用作动词。 • 友生:朋友。此指同门、同学。 • 朋游:老朋友。哗然:大声的 样子。譁,“哗”的异体字。
赵献可辨证施治
赵献可 中国明末医学家。生卒年不详, 约活动于16~17世纪。字养葵,自号医巫闾子。 鄞县(今浙江宁波)人。赵献可好学博览,除医 之外,儒、道、释均有涉猎,曾游历于山西、陕 西等地。在哲学思想上受《易经》影响较大,在 医学上又遵从李东垣、薛己,属于温补学派。赵 献可提出命门为人一身之主,而不是心,命门的 水火即人的阴阳。代表著作有《医贯》6卷,对后 世影响很大。此外他还著有《邯郸遗稿》,又名 《胎产遗论》,为妇科专著,另有《内经钞》、 《素问注》、《经络考》、《正脉论》、《二本 一例》等书皆失传,其子赵贞观亦精医学,辑有 《痘疹论》一书。
老名中医60个验案

老名中医60个验案1.案痛风2.案痛风3.案神衰4. 痹证5.案痹证6.案痹证7.案高脂血症 8.案小儿厌食 9.案口疮 10.案痤疮 11.案荨麻疹 12.案湿疹 1 3.案痛经 14.案痛经 15.案闭经 16.案闭经 17. 带下 18.案带下 19.案不孕 20.案不育 21. 胃炎 22案胃炎 23案神经性头痛 24.案糖尿病 25.案糖尿病 26.案糖尿病 27.案糖尿病疖肿 28.案糖尿病内分泌紊乱 29.案肾炎 30.案泌尿系感染 31. 脑梗塞 32.案溃疡病 33. 暑湿感冒 34.案经期感冒 35.案乳蛾发热 36.案气管炎 37.案哮喘 38.案低热 39.案咳血 40..案咳血 41.案冠心病 42.案冠心病 43.案冠心病 44.案心律失常 45.案高血压病 46.案高血压病 47.案细菌感冒 48.案病毒感冒 49.案乳腺癌 50. 膀胱癌 51.案食道癌 52.案结肠癌 53.案胃癌 54.案肝癌 55.案肺癌 56.案子宫肌瘤 57.案卵巢囊肿 58.案乳腺增生 59.案更年期综合症 60.案宫颈癌1.案痛风病史:蔡生,31岁,初诊节气,小满。
左足肿痛3年,加重半年,西医确诊为痛风,服秋水仙碱等西药,无明显效果。
经常发作,门诊求治中医。
刻见左足肿痛,饮啤酒时加重,头重胸闷,口粘且苦,尿黄便干,食纳不佳,查尿酸490mmol/L,左足第一跖关节红肿热痛。
苔根黄腻,舌质暗红,脉弦滑尺弱。
讲解与互动:什么辨证?什么证类?学生:“痰浊。
”哎!痰浊。
但这里面矛盾在什么地方?他有一个尺脉比较弱,你光从脉来辩证,说明他还有肾亏。
实际上没有肾亏,因为症状没有,舌苔不支持,不能舍症从脉,要舍症从舌。
肾亏的话,舌质肯定淡胖,他没有淡胖,而且根是黄腻的,这完全是痰浊呀!而且痰浊化热。
从痹证来讲,这完全是个热痹者叫湿痹都行。
开什么方?学生:“温胆汤。
”温胆汤也可以。
温胆汤没错呀!说明你们开动脑子了,用脑子就好。
中医火神派傅文录医案

中医火神派傅文录医案发表者:赵东奇 (访问人次:7068)博文录,1960年生,副主任医师,现任职于河南省驻马店市中医院。
1987年毕业于河南中医学院,曾投师于时振声教授、石景亮教授、陈守义等名老中医门下,深得名师传教,肾病治疗体会尤多,临床技艺日趋成熟,病家多有口碑。
崇尚火神派学说,擅用经方尤其四逆辈治疗奇难杂症,用药较为精练,堪称火神派中的少壮派。
勤于著述,为学者型中医,著有《肾病证治发挥》、《当代名医肾病验案精华》、《中医内科三字经》、《药性赋七言歌诀新编》、《新编汤头歌诀》等专著15部。
近年倾心于火神派的学习与研究,出版有《火神派学习与临证实践》、《火神派方药临证指要》等书,为火神派的传播起到积极作用。
在附子应用上,主张附子在15g以下时,不必先煎;重症必用至30-120g方能达到效果,一般附子要先煎1-3小时。
为此附子可以一次性多剂专予先煎,再分次与其他药物合煎,节省时间,方便病人。
1.长期低热——人参四逆汤加味陈某某,女,60岁,农民。
低热37.5?已有6年余。
6年前外感之后出现发热,经用抗生素、激素等药物治疗病愈,不久便出现低热37.5?。
一般早晨体温正常,8时以后开始慢慢升高,下午2时体温最高,然后又逐渐降为正常。
曾在省市级多家医院就诊,未发现明显异常,最后定为“功能性低热”。
现症见:身体消瘦,纳差腹胀,畏寒肢冷,五心烦热,气短懒言,发热多在活动后加重,舌淡胖边有齿痕,脉沉细无力。
证属阳气亏损,虚阳浮动,治宜补肾回阳。
方用四逆汤加味:附子30g(先煎2小时),炮姜30g,炙甘草10g,红参10g,三七10g,砂仁30g。
3剂,水煎服,每天1剂。
服药后,自感症状大减,精神大振,体温最高在37.2?,继服上方6剂。
药后体温恢复正常,纳增神振,二便如常,再服6剂,隔日1剂。
点评:功能性低热,现代医学多认为无名原因发热,中医辨属内伤发热,俗医多从阴虚论治,殊少见效。
原因在于此证多属气阳亏损所致,滋阴清热乃文不对题。
谢海洲疑难病验案举隅

1 7日就诊 。就诊 前半 月患者 受 凉后 呼 吸 困难 , 喘息 咳 嗽, 活 动及平 卧后加 重 , 至 我 院就 诊 时患 者 乏力 , 呼 吸 困难 , 喘息 、 稍 动则 喘息 , 端坐体 位 , 咳嗽 , 咳痰 , 痰为 清 稀 泡沫 样痰 , 颜 面部及双 下肢 水肿 , 纳少 , 夜寐 差 , 大 便
史3 0余 年 。脑梗 死病史 l 2年 。陈 旧下 壁 心 肌梗 死 5 年 。心 电 图 : 窦 性 心 律 ,Ⅱ、 Ⅲ、 a V F导 联 可 见 Q 波 , I、 a V L 、 V 一V 。导 联 S T段 压低 0 . 0 5 m v 。中 医诊 断 : 心水 , 证属 阳虚 水泛证 。治 宜益气 温 阳利水 。处方 : 心 复康 丸 ( 院 内制 剂 , 主要 由 附子 ( 制) 、 党 参、 沉香 、 茯 苓、 丹 参 等药物 组成 )5 g , 2次/日。 2 0 1 2年 4月 2 3 日复诊 , 患者病情 明显缓解 , 胸 闷、 憋 气 减轻 , 无咳嗽、 咳痰 。下 肢 水肿 较 前 减轻 。遵 此 治法治 疗 2周 , 病情 完全 缓解 , 无胸 闷 、 憋气 , 可 耐受
生活质 量 , 减 少发 作 次 数 。 临 床 应 用 心 复 康 丸 治 疗 阳
虚 水 泛 型 心 水 取 得 较 好 疗 效 。 心 复 康 丸 主 要 由 附 子
而配合 温通 药物 可促 进 大 小血 管 、 微 循 环 障碍 的 恢 复
以及 促 进 血 管 新 生 , 以 上 机 制 可 能 达 到 全 部 冠 脉 血 管 都 尽 可 能 开 通 的 目的 。 对 此 患 者 高 主 任 主 要 注 重 了 治 本 为主 。 标本 兼 治的基调 。
塑 影 响 的研 究 [ J ] . 天津 中 医药 , 2 0 0 5 , 2 2 ( 1 ) : 2 2 - 2用 心复康 丸 5 g每 日一次 。
刘绍武经典医案

刘绍武经典医案刘绍武先生三部六病经典医案一、六病医案(一)太阳病例一:杨某,男,52岁,干部一九七二年七月中旬,偶染感冒,遂寒热头痛,项强体痛,鼻塞清涕,微咳少痰,屡经治疗,寒热不除,头疼反增,延至八月九日始求余诊。
视其苔薄白,舌尖红,脉浮。
病虽二十余日并未他变,仍为太阳病,遂与新订葛根汤。
方用:葛根30克、麻黄10克、杏仁15克、生石膏30克、甘草10克。
两煎合并,分温三服。
睡前服药,约半小时后得微汗,一夜安睡。
翌晨,寒热止,体痛除,头痛锐减,继进一帖,遂健如初。
例二:温某,男,48岁,农民一九七三年九月二十日,因事夜间外出,时虽中秋,深夜已凉,着衣单薄,次日遂发热恶寒,咳嗽无汗,头痛体痛。
诊其脉浮而数,舌苔薄白,舌尖红赤。
此太阳病正证,与新订葛根汤一帖,依法煎服。
服后约一刻钟,觉周身发热,继而汗出,约二小时许,汗止热除。
一夜安睡,病即霍然。
例三:杜童,男,13岁,学生七一年秋,忽作头项强痛,微有寒热,历二小时许而渐减。
自是,或一、二日,或二、三日则一作,时轻时重,重时则辍学。
曾诊为“神经性头痛”,未断治疗而期年不除。
至七二年八月二十三日就诊时,其发热为38℃,洒浙恶寒,脉浮而数,苔薄微黄,舌红少津。
此邪热久居致阴津损伤,证仍为太阳,方用新订葛根汤。
葛根消热解表,有生津之用,即《本经》所谓之“起阴气”,况邪热除则津自复,故不必另用生津之品。
一剂寒热除,痛减大半,二剂痊愈。
例四:马某,男,45岁,工人自诉于一九七一年冬因落枕,遂颈项强痛,头部不能扭转,痛引右臂不能上举,卧则转侧困难,疼痛难忍,病已年余,虽经治疗,未见少效。
今诊其脉平,视其舌尖红赤。
舌尖红赤乃为热象,虽无寒热,但有头项强痛之核心证在,故当以太阳病论。
投以新订葛根汤,一剂痛减,九剂痊愈。
按:第二例为太阳病初起,故一药可愈。
第一例病虽二十余日,但始终为太阳病而未他变,投以辛凉解表亦应手而瘳。
于此亦可知太阳病失治未必必变,亦无七日愈,十三日愈之规律。
干货:S中医学员治疗案例五则

干货:S中医学员治疗案例五则广东黄医生案例一则患者:徐xx、女、12岁、学生、佛山人就诊时间:2017年10月2日主诉:感冒流涕咽喉痛五天,伴有月经不调(正值经期,连续两周没停)。
脉证:脉空乏有热、左关有湿瘀、略见濡像处方:人参1g、熟地0.3g、牛膝0.3g、薏米0.5g效应:服药两天,不仅感冒症状全无,而且月经净止。
脉诊,脉像转渐充实流畅。
山东孙医生案例一则患者:刘xx、女、64岁、青岛人就诊时间:2017年9月20日主诉:症见体倦乏力、下肢酸痛,双眼翼状胬肉、影响视力,另患甲状腺瘤,稍吃一点略咸、略有点刺激性食物就要咳嗽很长时间,腹部可触及条索状硬物、有压痛感,阴道分泌物量多而臭。
脉证:脉虚寒湿,右尺脉空细、左寸寒弱尤为明显,右关湿瘀。
处方:桂枝25g、人参15g、枸杞25g、补骨脂25g、草寇10g、白术15g,一日一剂,共治疗九天。
复诊:患者自述症状大减,吃刺激食物亦不再咳嗽,阴道分泌物基本干净,腹部条索变软,眼睛胬肉消退,除两小腿酸胀外,余无不适。
脉证:脉偏实,右寸弱。
处方:扎两天宗穴,行针约十分钟,左寸势起,整体匀平。
效应:小腿肚酸胀感完全消除。
患者激动地哭了起来,其他患者询问哭泣原因,该患者直言真后悔没早到这里治疗。
福建吴医生案例一则患者:谢xx、女、32岁、公司职员、厦门人就诊时间:2017年10月10日。
主诉:症见咳嗽一周,伴腰痛活动障碍。
脉证:整体不虚,尺脉寒、两关湿瘀。
处方:补骨脂1g、牛膝0.7g、枳壳0.5g,一剂。
效应:服后约一刻钟,复诊,脉寒瘀大减。
遂让患者站起来走动一下以体验效果。
回复,腰痛止,活动自如,亦不再咳嗽!新加坡赵医生案例一则患者:李xx、女、44岁、新加坡人就诊时间:2017年9月23日主诉:患阵发性早搏1年,每日数次,每次15分钟左右,发作时感觉心慌、恐惧。
脉证:初诊脉虚寒、尺脉空小、左寸寒低隐,右关郁瘀急动。
处方:浓缩颗粒粉:桂枝1g、党参1g、枸杞1g、枳壳0.7g、白芍1g,一日三剂,共七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醫案六则[题解与说明]现存最早的医案专集→宋·许叔微《伤寒九十论》著名医案介绍:医案古称“诊籍”。
1、以病为纲合编江瓘·《名医类案》,收集明代以前历代名医验案。
清·魏之琇《续名医类案》,以明代以后医案为主,本书温病医案较多。
清·俞震《古今医案按》,收集上至仓公,下至叶天士共六十余家,1600多案。
民国·何廉臣《重印全国名医验案类编》,书中医案为作者登报征集,经作者精选,按病者、病名、病因、证候、诊断、疗法、处方、效果等内容顺序排列。
2、以人为纲合印清·柳宝诒《柳选四家医案》:含尤怡《静香楼医案》,王旭高《环溪草堂医案》,张仲华《爱庐医案》,曹仁伯《继志堂医案》。
民国·徐衡之《宋元明清名医类案》3、个人医案清·喻昌《寓意草》清·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叶氏门人华岫云整理而成。
徐按很精采。
清·徐灵胎《洄溪医案》清·吴瑭《吴鞠通医案》清·丁甘仁《丁甘仁医案》清·秦伯未《清代名医医案精华》(一)本医案选自《史记·扁鹊仓公列传》。
本案记述仓公诊断齐王侍医遂“病中热”的情景,劝告不可服用五石,并阐明其危害性。
练:通“炼”。
动/把生丝煮熟使之柔软→名/白色的熟丝→形/熟练。
不溲sǒu:小便短少。
臃:非“癰”的异体。
阴石以治阴病,阳石以治阳病:介词宾语前置。
正常语序:以阴石治阴病,以阳石治阳病。
陰陽水火之齊:药石有寒性柔剂,有热性刚剂。
中熱,即為陰石柔齊治之:阴虚内热就用寒性矿物药组成的柔剂治疗它。
远:背离→错误。
起度量,立規矩,稱權衡,合色脈、表裏、有餘不足、順逆之法,參其人動靜與息相應,乃可以論。
语译:确立诊治疾病的标准(树立治疗法度,建立治疗规矩,确立治疗准则),结合病人色脉等外部症状、病位在表在里、病性是实是虚、病势是顺是逆,并参考病人脉搏动静与脉息相应情况。
才可以据这些讨论疾病。
陽疾處内、陰形應外:真热假寒证。
辟:“襞”bì的古字。
闭阻宛气:指郁结之热气。
宛:通“郁”,郁结。
二陰應外、一陽接内:与“陽疾處内、陰形應外”意同。
俞:“腧”的古字。
经纪:纲纪。
习:熟习。
(二)本文是南宋医学家许叔微治伤寒病案。
强调治疗伤寒病须“循次第”,顾及病证的表里虚实。
烦:《说文》“烦,热头痛也,从页,从火。
”,引伸为烦躁、烦闷。
麻黄证:即麻黄汤证。
《伤寒论》第35条是有关麻黄汤证的主要表现和治疗条文。
尺迟弱:指寸口尺部脉跳一息不足四至。
此指迟而无力,表明营血不足,虽有表证,禁用汗法。
《伤寒论》第50条。
建中汤:即小建中汤,有建中补脾,调和气血之功。
调荣:调和荣血。
荣—营尺部方应:寸口脉中尺部脉才应手→气血已旺,荣血调和。
啜chuî:饮。
发狂:此指短时间的躁动不安。
非发狂证。
此事:指医理之难明、医事之复杂。
是:实在,的确。
不避晨夜,即宜便治:语自《伤寒论·伤寒例》:“凡作汤药,不可避晨夜,觉病须臾,即宜便治,不等早晚,则易愈矣。
如或差迟,病即传变,虽欲除治,必难为力。
”便:立即。
时日:治疗用药时机成熟之日。
次第:治疗的先后次序。
安:指症状减轻。
促:缩短。
何足:哪里值得。
贵:重视。
何足贵:指不顾体虚,只顾发汗解表,而获得的暂时性的症状减轻。
锡:同“赐”。
九锡之命:古代帝王赐给有特殊功勋的诸侯大臣的九种器物,是最高的礼遇。
九锡名目说法不一。
据《公羊传·庄元年》何休注为:车马,衣服,乐则,朱户,纳陛,虎贲,弓矢,鈇钺,秬鬯。
政:通“正”。
只促:催促。
(三)本医案选自俞震的《古今医案按·痢》。
絕:全然。
闕:通“缺”,使动用法,使……缺。
自下:自行泻下。
下:名—动,泻下客:客居友生:同学。
《诗经·小雅·棠棣》“虽有兄弟,不如友生。
”日:名词→状语,每日。
“日过视予”,“日服而病日增”,“日以剧”。
饮:使动用法,使……饮。
譁:“哗”的异体字。
顧:顾忌。
介意。
浹jiā旬:十天亘:贯穿翌日:第二天泠然:清爽貌。
越日:过了一天恒失之飢而傷於飽,傷於飽,其流為積:被动句。
流:演变,变化。
積:积食。
去其舊而新是圖:宾语前置句。
推陈出新,意为攻其邪。
顾:反而。
貼:通“帖”。
一旦:即时。
霍然:雨中群鸟飞声 迅速消散貌。
此喻迅速痊愈。
(四)本医案选自赵献可《医贯·痢疾》。
豐:肥胖。
善:多。
尽:副→动/喝完。
苦:形→动/患。
鬱火證:肝气郁结化火之证。
红白相杂:红,赤,赤白相兼。
絕無渣滓zhāzī:全为红白相间杂的粘液便。
下以大黄:清泻热邪。
竟:最终。
参、术、姜、桂:温中健脾补气。
少:副词/稍微。
嘗:“嚐”的古字。
委顿:疲乏困顿。
重chóng:再。
一身歷一歲間:一身病痛经历一年。
曩nǎng:先前。
以纯熱瘥:靠服用纯热性药物痊愈。
向:如果。
表假设时常与否定词连用。
1、咸知向方2、向(刚才)来道边有卖饼家3、新撰者向数千百卷4、向非先生5、乃悉焚弃向所习举子业。
竟:终究補中:补中益气汤。
黑薑:将药物烧炭存性,血证常用炮炙法。
隔垣见人:比喻医术高明,能洞察病机。
饮上池水:比喻得到高人传授。
聞之善贈人者以言:我听说善于赠人的人凭借语言。
其永矢勿諼者亦以言:那些发誓永远不忘的人也是凭借语言。
矢:通“誓”。
谖xuān:忘记。
不肖侏儒未足為先生重:被动句。
识zhì:记住。
书状:晚辈对上辈的用语。
状:叙述。
(五)本医案选自清·魏之琇《续名医类案》。
赋質瘦薄:禀赋薄弱,体质单薄。
脉息迟微:脉象迟且微迟:迟脉,脉来缓慢,一息脉动3-4至(一分钟不满60次)→虚寒。
微:弱。
红:血(委婉)。
吐红:吐血花粉、知母:清热养阴药。
敛手:缩手,表示不敢妄为。
噬脐无及:自咬腹脐够不着→此指无能为力。
愠:怒气。
形:名→动/表现。
初不、初无(后文):完全不如鼓應桴:疗效迅速。
厉:祸害。
纔:才,仅仅。
辨:通“辩”。
致辨:送上辩解之辞。
转:更加繫鈴解鈴:佛教禅宗语。
谓虎项金铃唯系者能解。
比喻谁作的事有了问题,仍须由谁去解决。
寒凉速之也:服用寒凉药招致的。
速:招致血脱益气:血脱,大出血证,阳气随之外越。
益气,救治的方法,“气为血帅,血为气母”益气以生血。
臆见:胸中之见→一己之见→主观见解。
效:名→动/见效。
立意翻新,初無定見:打定主意新变花样,从来没有确定的见解。
簧鼓:煽动性的言语。
簧:乐器里的薄片,吹之则振动发声。
因振动而发声→鼓动,煽动。
動搖:改变原来的立场。
在前人:以前面的医生而言。
(六)本医案选自《薛生白医案》。
扰亏:损伤。
根本:肾为先天之本,故指“肾”。
扰亏根本:扰动亏损肾精。
嫌:疑惑。
跋前疐后:前则跋其胡,后则踬其尾。
指进退两难。
風木:六气指“厥阴风木”,时令指“农历二月”,脏腑指“肝胆”。
適:正好。
春肝、夏心、秋肺、冬肾、脾旺四季,并主长夏。
已而:不久。
遺精:多因肾虚精关不固,或君相火旺,湿热下注等,扰动精室所致。
少間:不久。
同一邪也,均為三病:“三病”指“病目且黃(肝胆湿热)”“遺精淋濁(相火妄动,扰动精室)”“膝胫腫痛不能行(湿热下注)”次第:依次。
缠绵:纠缠。
因:顺着。
副词。
根本久撥:肾阴已虚。
腎胃相關:语本《素问·水热穴论》“肾者,胃之关也。
关门不利,故聚水而从其类也。
”回阳返本:指补肾。
剑关苦拒而阴平非复汉有:姜维苦守剑阁主道,却被邓艾抄阴平小路直取成都灭蜀。
比喻:一味治本而忽略其他症状的危害。
(一味治本之不当)言下之意:标本同治。
(急则治其标。
)略:大致,大体上。
識shí: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