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动物模型构建实验技术
建立小鼠肿瘤模型的研究进展

建立小鼠肿瘤模型的研究进展摘要:建立一种理想的肿瘤动物模型对研究肿瘤的发病、治疗和预防有重大的意义。
其中小鼠肿瘤模型具有生长周期快、易获得、易操作等优点被基础实验研究所广泛采用,如何选择和建立一个合适的小鼠肿瘤模型对肿瘤的整个研究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关键字:肿瘤,动物模型,小鼠肿瘤,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多发病和常见病。
对肿瘤的研究一般都是在人类疾病动物模型的基础上展开的。
建立一个完全反映人类疾病的动物模型比较困难,但可依据不同的实验目的选择相应的动物实验模型。
1.实验动物的选择可用作肿瘤模型的动物有很多,小鼠肿瘤模型作为其中一种常用模型主要因为有以下几个优点。
(1)易获得,常用的肿瘤模型小鼠通常采用SPF级小鼠,SPF级小鼠一般医学院校及研究所都能买到。
(2)生长周期短,一般小鼠肿瘤模型两周左右就能长大,能大大缩短实验周期。
(3)易操作,小鼠的动物实验操作一般简便,因此可适当增加组内样本数量,使实验数据更具说服力。
2.理想的建立肿瘤模型应具备的条件(1)肿瘤生长的过程应与人类肿瘤生长过程相似,做到尽可能复制出与人类肿瘤相同的模型。
(2)制作模型的方法简单易行。
(3)动物模型的重复性要好,要能满足实验的多次重复试验结果稳定性好。
(4)采用的建模方法对实验人员和环境无危害或危害较小。
3.肿瘤来源的选择现在世界上保有近500种的动物移植瘤,但常用于筛药的不到40种,多数为小鼠肿瘤,其次是大鼠和仓鼠移植瘤,包括小鼠L1210淋巴白血病,P1534淋巴白血病,艾氏腹水瘤,Friehd病毒白血病,肉瘤180,白血病P388,Lewis肺癌,腺癌755,白血病615,Walker-256,吉田肉瘤,肉瘤45,Liol淋巴瘤,Dunning 白血病,Wagner癌肉瘤,白血病L5170Y,P1798淋巴肉瘤,LPC-1浆细胞瘤,淋巴瘤8,B16或Cloadman黑色素瘤,Ridaway骨肉瘤,Gardner 淋巴肉瘤,肉瘤37,P315白血病,Mur hy-sturm淋巴肉瘤,Jensen肉瘤,Geurin氏癌,仓鼠十二指肠腺癌和人体肉瘤HSL第1代杂交鼠移植。
一种新型经颈动脉注射脑转移瘤动物模型的构建方法

一种新型经颈动脉注射脑转移瘤动物模型的
构建方法
新型经颈动脉注射脑转移瘤动物模型的构建方法
脑转移瘤是指恶性肿瘤细胞通过血液或淋巴系统进入脑部的现象。
为了研究脑转移瘤的发生机制以及开发治疗方法,构建适用的动物模型是必要的。
本文将介绍一种新型经颈动脉注射脑转移瘤动物模型的构建方法。
首先,选择合适的实验动物,常用的动物模型包括小鼠和大鼠。
根据研究需要和实验条件,选择体积适中、品系纯正的实验动物。
其次,准备合适的移植细胞。
可以使用已经建立的脑转移瘤细胞株,也可以通过原位肿瘤移植和分离培养的方法获取。
确保细胞的纯度和活性。
然后,准备手术器械和材料。
需要准备手术刀片、缝线、局麻剂等。
保证手术过程的安全和有效性。
接下来,进行手术操作。
首先,将实验动物固定在手术台上,消毒手术区域。
开颅手术后,暴露颅骨,定位动脉。
使用显微镜和微型注射器进行注射操作,将移植细胞悬液缓慢注入经颈动脉。
最后,观察动物的生理变化和行为表现。
监测肿瘤的生长情况,可以使用影像学技术如MRI对肿瘤进行定量分析。
还可以检测血液中的肿瘤标志物的变化,评估肿瘤转移的程度和效果。
总结起来,这种新型经颈动脉注射脑转移瘤动物模型的构建方法可以为研究脑转移瘤提供可靠的实验平台。
通过对动物模型的建立和实验操作,可以深入探索脑转移瘤的发生机制,为治疗和预防提供新的思路和策略。
肿瘤动物模型构建实验技术

肿瘤动物模型得建立可以:(1)评价抗肿瘤免疫治疗得疗效;(2)作为抗肿瘤药物筛选模型;(3)为肿瘤转移研究提供更好得研究平台;(4)为研发抗肿瘤转移性药物提供良好得实验工具。
实验方法:诱发性肿瘤动物模型实验方法原理:诱发性肿瘤动物模型就是指研究者用化学致癌剂、放射线、致癌病毒诱发动物得肿瘤等。
实验材料:肿瘤细胞小鼠试剂、试剂盒、无血清培养基质、3%中性甲醇石腊仪器、耗材、低温离心机、血球计数器、游标卡尺实验步骤一、肝癌1.二乙基亚硝胺(DEN)诱发大白鼠肝癌(1)取体重250 g左右得封闭群大白鼠,雌雄不拘;(2)按性别分笼饲养。
除给普通食物外,饲以致癌物,即用0、25%DEN水溶液灌胃,剂量为10 mg/kg,每周一次,其余5天用0、025%DEN水溶液放入水瓶中,任其自由饮用;(3)共约4个月可诱发成肝癌;(4)也可以单用0、005%掺入饮水中口吸服8个月诱发肝癌。
2.4-2甲基氨基氮苯(DBA)诱发大鼠肝癌(1)用含0、06%DBA得饲料喂养大鼠,饲料中维生素B2不应超过1、5~2 mg/kg;(2)4~6月就有大量得肝癌诱发成功。
3.2-乙酰氨基酸(2AAF)诱发小鼠、狗、猫、鸡、兔肝癌(1)给成年大鼠含0、03% 2AAF标准饲料;(2)每日每平均2~3 mg 2AAF(也可将2AAF混于油中灌喂),3~4月后有80~90%动物产生肝肿瘤。
4.二乙基亚硝胺诱发大鼠肝癌:(1)用剂量为每日0、3~14 mg/kg体重,混于饲料或饮水中给予;(2)6~9个月后255/300大鼠发生了肝癌。
5.亚胺基偶氮甲苯(OAAT)诱发小鼠肝癌(1)用1%OAAF苯溶液(约0、1 ml含1 mg)涂在动物得两肩胛间皮肤上,隔日一次,每次2~3滴,一般涂100次。
(2)实验后7~8周即而出现第一个肝肿瘤,7个月以上可诱发小鼠肝肿瘤约55%。
(3)或用2、5 mg OAAT溶于葵瓜子油中,给C3H小鼠皮下注射4次,每日间隔10天,也可诱发成肝癌。
乳腺癌动物模型构建

乳腺癌动物模型构建乳腺癌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临床表现为乳房肿块、乳房异常分泌物、乳房皮肤红肿等症状。
为了更好地研究乳腺癌的发病机制和寻找新的治疗方法,科学家们通过构建乳腺癌动物模型来模拟乳腺癌的发展过程。
本文将介绍乳腺癌动物模型的构建方法和研究价值。
一、乳腺癌动物模型的构建1. 细胞系移植模型细胞系移植模型是构建乳腺癌动物模型的常用方法之一。
研究人员可以选择已知的乳腺癌细胞系,将其移植到小鼠的乳腺组织中,观察肿瘤的生长和转移情况。
这种模型可以模拟乳腺癌的肿瘤生长、浸润和转移过程,为进一步研究乳腺癌的发病机制提供了可靠的平台。
2. 基因工程小鼠模型基因工程小鼠模型是通过基因突变或基因操纵技术,使小鼠表达人类乳腺癌相关基因,从而模拟乳腺癌的发展过程。
这种模型可以精确控制乳腺癌发生的时间和位置,研究人员可以观察到乳腺癌的发展过程以及与基因突变相关的病理变化。
基因工程小鼠模型在研究乳腺癌的发病机制和筛选治疗靶点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3. 化学诱导模型化学诱导模型是通过给小鼠注射化学物质,如致癌物质DMBA (7,12-二甲基苯[α]蒽)或NMU(N-甲基-N-亚硝基脲),诱导乳腺癌的发生。
这种模型可以模拟乳腺癌的致癌过程,研究人员可以观察到肿瘤的生长速度、转移能力以及对化疗药物的敏感性。
化学诱导模型的优势在于可以快速诱导肿瘤形成,是进行大规模筛选实验的理想模型。
二、乳腺癌动物模型的研究价值1. 研究乳腺癌的发病机制乳腺癌动物模型能够模拟乳腺癌的发展过程,帮助研究人员深入理解乳腺癌的发病机制。
通过观察肿瘤的生长、浸润和转移过程,研究人员可以揭示乳腺癌的发展规律,寻找新的治疗靶点。
2. 评估抗癌药物疗效乳腺癌动物模型是评估抗癌药物疗效的重要工具。
研究人员可以在动物模型中测试新的抗癌药物,观察肿瘤的生长速度、转移能力以及对药物的敏感性,从而评估药物的疗效。
3. 验证分子靶向治疗方法乳腺癌动物模型对于验证分子靶向治疗方法的有效性具有重要作用。
人结肠癌动物皮下实体瘤模型的建立

及治疗 策略奠定基础 。 关键词 :结肠癌 ; O .c N D Si 鼠 ; 鼠; d小 裸 移植瘤 模型 中图分 类号 : 9 51 R 6. 文献标 志码 : A 文章 编号 :6 23 5 (0 2 0 .2 10 17 —5 4 2 1 )204 —4
bcg ud. 【 e os 1 icl o ncne seies e r asl t e uct eu s e f gthu e i akr ns o M t d】 2cn a cl acrpc n w r fstnp n d oh bu nosiu h sol rn h li o m e tr a e t t s i a ts o r d i
技术 研究 ・
人结肠癌动物皮下实体瘤模型的建立
黄文革 ,陈凤英 ,郭芬芬 ,刘慰华 ,李 婕 ,黄河清
(. 1中山大学实验动 物中心 , 广东 广州 5 0 8 ; . 医学 院第二 附属 医院广州心血 管疾 病研究所 , 10 0 2广州 广东广 州 5 0 6 ) 12 0
摘 要 : 目的 】 【 建立 临床 背景清楚 的结肠 癌动物皮 下实体瘤模 型 , 为结肠 癌发病机 制及治疗 策略 的研 究提供 可靠 的实
( .xei et nm l etr f u a— nU i ri , u nzo 10 0 C ia 2 G a gh uC ri ac l i ae 1 pr na A i a C ne S nY t e n es y G a gh u5 0 8 , hn ; . un zo ado sua Ds s E m l o s v t v r e
肿瘤浸润免疫细胞提取实验方案

肿瘤浸润免疫细胞提取实验方案引言:肿瘤免疫治疗是一种新兴的肿瘤治疗方法,通过激活患者体内的免疫系统来抑制肿瘤的生长和扩散。
肿瘤浸润免疫细胞在肿瘤免疫治疗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介绍一种用于提取肿瘤浸润免疫细胞的实验方案。
材料与方法:1. 动物模型:使用小鼠作为实验动物,将其注射体内的肿瘤细胞,使其形成肿瘤。
2. 取材:在肿瘤生长到一定大小后,将小鼠牺牲,取出肿瘤组织。
3. 组织消化:将肿瘤组织切割成小块,加入消化液(含有胶原酶和DNA酶),在37摄氏度下消化2小时。
4. 筛选细胞:将消化后的细胞悬液通过细胞筛筛选,去除残余的组织碎片。
5. 红细胞溶解:使用红细胞溶解液对细胞悬液进行红细胞溶解处理,以去除红细胞。
6. 免疫细胞分离:使用免疫磁珠技术,根据免疫细胞表面标记物的特异性,进行免疫细胞的分离。
结果与讨论:通过上述实验方案,成功提取到了肿瘤浸润免疫细胞。
在免疫细胞分离的过程中,我们选择了特定的免疫细胞表面标记物,如CD3、CD4、CD8等,以分离出T细胞亚群。
此外,还可以根据需要选择其他标记物,如CD11b、CD11c等,以分离出巨噬细胞和树突状细胞等免疫细胞亚群。
肿瘤浸润免疫细胞的提取是肿瘤免疫治疗研究的重要一步。
通过提取肿瘤浸润免疫细胞,可以进一步研究其在肿瘤免疫治疗中的作用机制,以及寻找新的治疗靶点。
此外,肿瘤浸润免疫细胞的提取还可以用于免疫细胞的功能研究和药物筛选等实验。
结论:本实验方案提供了一种可靠的方法,用于提取肿瘤浸润免疫细胞。
通过该方法,可以获得高纯度的免疫细胞,用于进一步的实验研究。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该实验方案仅适用于小鼠模型,对于人类的肿瘤浸润免疫细胞提取还需要进行进一步的优化和验证。
参考文献:1. Chen DS, Mellman I. Oncology meets immunology: the cancer-immunity cycle[J]. Immunity, 2013, 39(1): 1-10.2. Fridman W H, Zitvogel L, Sautès-Fridman C, et al. The immune contexture in cancer prognosis and treatment[J]. Nature Reviews Clinical Oncology, 2017, 14(12): 717-734.3. Gajewski T F, Schreiber H, Fu Y X. Innate and adaptive immune cells in the tumor microenvironment[J]. Nature Immunology, 2013, 14(10): 1014-1022.。
生命科学中的疾病模型构建动物模型研究人类疾病

生命科学中的疾病模型构建动物模型研究人类疾病疾病一直是人类社会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
为了更好地理解和治疗疾病,科学家们经过长期的研究和探索,发展出了疾病模型的构建方法。
其中,动物模型在生命科学中广泛应用,成为研究人类疾病的重要工具之一。
本文将探讨生命科学中的疾病模型构建和动物模型在研究人类疾病方面的应用。
一、疾病模型的构建1. 细胞模型的构建生命科学中的疾病模型可以通过构建细胞模型来实现。
细胞模型是利用体外细胞培养技术,将特定细胞类型进行体外培养,以模拟人类疾病的病理过程。
例如,研究癌症时,科学家们可以从患者体内提取恶性肿瘤细胞,将其培养在实验室中的培养皿中,观察其生长行为、细胞分裂情况及相关信号通路的变化。
2. 生物模型的构建生命科学中的疾病模型还可以通过构建生物模型来实现。
生物模型是利用生物体内的动物或植物,通过基因工程、药物处理等手段来模拟人类疾病的发生与发展过程。
例如,研究心脏疾病时,科学家们可以通过基因编辑技术,使小鼠携带心血管相关基因突变,从而模拟人类心脏疾病的发生过程。
二、动物模型在研究人类疾病方面的应用1. 肺癌研究中的动物模型应用动物模型在肺癌研究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科学家们常常使用小鼠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基因编辑技术使其携带人类肺癌相关基因突变。
这样一来,科学家们可以观察小鼠体内肺癌的发生和发展过程,寻找治疗肺癌的有效方法。
2. 阿尔茨海默病研究中的动物模型应用动物模型在阿尔茨海默病研究中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科学家们常常利用转基因技术,将人类阿尔茨海默病相关基因导入小鼠体内,从而模拟人类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生和发展过程。
通过观察小鼠的行为、脑组织病理学变化等,科学家们可以深入研究阿尔茨海默病的病理机制,并为疾病的治疗提供参考。
3. 糖尿病研究中的动物模型应用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代谢性疾病,动物模型在糖尿病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
科学家们常常利用小鼠、大鼠等动物模型,通过特定饮食、基因调控等手段诱导动物患上糖尿病。
小鼠肿瘤模型建立

小鼠肿瘤模型的建立与鉴定[摘要]:目的:建立小鼠荷瘤数据模型,探索肿瘤生长的本质与其发生发展的规律,寻求对肿瘤生长与转移有抑制作用的药物与治疗方法。
方法:小鼠右腋下注射H22肿瘤细胞,使小鼠荷瘤,观察肿瘤生长,记录体重数据并建立动物模型。
结果:注射部位发生癌变,小鼠肿瘤生长明显,切片结果证明实验成功,模型构建完成,为灵芝多糖抗肿瘤研究奠定了动物实验基础。
关键词:小鼠,肿瘤,体重数据,动物模型To Establish Mice Tumor Model and Identify Characteristics [Abstract]: Purposes: To establish mice tumor data models, explore the essence of tumor growth, develop the law, and seek to an effect method of tumor growth and the transfer of drugs and treatments. Methods: Named right armpit injections H22 tumor cells to a mouse neoplasm observe tumor growth. To record weight data and establish animal models. Results : Injection parts turn cancertization ,the mouse's tumors grow obviously, the consequence of slices prove the experiment successfully, and model established completely, for the anti-cancer research ganoderma lucidum polysaccharide lay a animal experiments foundation.Keywords: mouse, tumors, weight data, animal models0 引言肿瘤是由机体中某些细胞基因发生突变为特征的一种全身性疾病,它的危害不仅在于它损害身体的各器官,而且还会产生各种肿瘤并发症,如转移、积水、疼痛等,最终导致身体各器官功能衰竭而危与患者的生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肿瘤动物模型的建立可以:(1)评价抗肿瘤免疫治疗的疗效;(2)作为抗肿瘤药物筛选模型;(3)为肿瘤转移研究提供更好的研究平台;(4)为研发抗肿瘤转移性药物提供良好的实验工具。
实验方法:诱发性肿瘤动物模型实验方法原理:诱发性肿瘤动物模型是指研究者用化学致癌剂、放射线、致癌病毒诱发动物的肿瘤等。
实验材料:肿瘤细胞小鼠试剂、试剂盒、无血清培养基质、3%中性甲醇石腊仪器、耗材、低温离心机、血球计数器、游标卡尺实验步骤一、肝癌1.二乙基亚硝胺(DEN)诱发大白鼠肝癌(1)取体重250 g左右的封闭群大白鼠,雌雄不拘;(2)按性别分笼饲养。
除给普通食物外,饲以致癌物,即用0.25%DEN水溶液灌胃,剂量为10 mg/kg,每周一次,其余5天用0.025%DEN水溶液放入水瓶中,任其自由饮用;(3)共约4个月可诱发成肝癌;(4)也可以单用0.005%掺入饮水中口吸服8个月诱发肝癌。
2.4-2甲基氨基氮苯(DBA)诱发大鼠肝癌(1)用含0.06%DBA的饲料喂养大鼠,饲料中维生素B2不应超过1.5~2 mg/kg;(2)4~6月就有大量的肝癌诱发成功。
3.2-乙酰氨基酸(2AAF)诱发小鼠、狗、猫、鸡、兔肝癌(1)给成年大鼠含0.03% 2AAF标准饲料;(2)每日每平均2~3 mg 2AAF(也可将2AAF混于油中灌喂),3~4月后有80~90%动物产生肝肿瘤。
4.二乙基亚硝胺诱发大鼠肝癌:(1)用剂量为每日0.3~14 mg/kg体重,混于饲料或饮水中给予;(2)6~9个月后255/300大鼠发生了肝癌。
5.亚胺基偶氮甲苯(OAAT)诱发小鼠肝癌(1)用1%OAAF苯溶液(约0.1 ml含1 mg)涂在动物的两肩胛间皮肤上,隔日一次,每次2~3滴,一般涂100次。
(2)实验后7~8周即而出现第一个肝肿瘤,7个月以上可诱发小鼠肝肿瘤约55%。
(3)或用2.5 mg OAAT溶于葵瓜子油中,给C3H小鼠皮下注射4次,每日间隔10天,也可诱发成肝癌。
6.黄曲霉素诱发大鼠肝癌(1)每日饲料中含0.001~0.015 ppm,混入饲料中喂6个月后,肝癌诱发率达80%。
二、胃癌1.甲基胆蒽诱发小鼠胃癌(1)取20 g左右的小鼠,无菌手术下,在腺胃粘膜面穿挂含甲基胆蒽(MC)线结。
(2)含MC的线结是用普通细线,在一端打结后,将线结置于盛有MC小玻璃试管内,在酒精灯上微微加温,使MC液化渗入线结。
MC浓度为0.05~0.1 g 20-甲基胆蒽内浸入10~20根线。
(3)手术埋线后4~8个月可诱发成功胃癌。
2.不对称亚硝胺诱发小鼠胃癌剂量为0.25 ml/kg体重,3个月后全部动物发生前胃乳头状癌,7~8个月后有85~100%发生前胃癌。
昆明种最敏感。
A系次之,615系小鼠敏感性最差。
3.甲基亚硝基醋酸尿素诱发小鼠胃癌给BD大鼠饮水中加甲基亚硝基醋酸尿素,剂量为2 mg/kg体重,每周饮用5次,520天后全部大鼠均发生了腺胃癌。
三、食管癌1.甲基苄基亚硝胺(MBNA)诱发大鼠食管癌(1)取体重100 g以上的Wistar大鼠;(2)任其食用含甲基苄基亚硝胺的饮水,并将MBNA掺入饲料中使每日摄入量达0.75~1.5 mg/kg体重;(3)80~100天可诱发成食管癌。
2.二烃黄樟素(Dihydrosafrole)诱发大鼠食管癌(1)二烃黄樟素是一种制备啤酒的调味品,在大鼠饲料中加入百万分之二千五百至一万(2500~10000 ppm)黄樟素,就能引起20~75%的食管癌。
3.甲基苄基亚硝胺诱发大鼠食管癌(1)用0.2%或0.005%的甲基苄基亚硝胺水溶液,给动物经口灌喂,每天一次,大鼠灌注剂量为1 mg/kg体重;(2)至第27天即发现一例食管乳头状瘤,154天发现第一例食管癌,11个月食管癌的发生率为53%。
四、肺癌1.二乙基亚硝胺(DEN)诱发小鼠肺癌(1)小白鼠每周皮下注射1%DEN水溶液一次,每次剂量56 mg/kg,DEN总剂量达到868 mg;(2)观察时间为100天左右时,发癌率可达40%。
(3)DEN总剂量达到1176 mg,观察时间为半年左右时;发癌率可达94%。
2.乌拉坦诱发肺腺癌(1)小鼠(A系,1~11/2月龄)较大鼠敏感,每次每只腹腔注入10%乌拉坦生理盐水液0.1~0.3 ml,间隔3~5日再注,共注2~3个月,每只小鼠用量约为100 mg;(2)注后3个月肺腺癌发生率为100%,而且多数为多发性,这种诱发瘤为良性。
3.苯并芘诱发肺腺癌(1)猴气管内注入3,4-苯并芘(苯并花为3~15 mg与等量之Fe2O3混合液),每周一次,共10次;(2)6只猴中有2只诱发肺的鳞状上皮癌。
4.硫酸铵气溶胶诱发肺腺癌(1)用硫酸胺气溶剂给100只大鼠吸入;(2)13个月后所有大鼠都发生了肺腺癌。
5.甲基胆蒽诱发肺腺癌(1)用0.2%明胶作悬浮剂将甲基胆蒽混合后给金地鼠气管内注入,每次0.1 ml(含甲基胆蒽5 mg)每周一次,共6次;(2)53周后有62.5%动物发生了肺癌。
五、鼻咽癌1.二甲基胆蒽(MC)诱发大鼠鼻咽癌(1)取直径2~3 mm的硬质塑米管,在酒精灯上小火拉成锥形,每段长约3.5 cm,管内填以结晶体MC。
(2)小管一端用火封闭,以防药物外溢,尖端用针刺数孔,使MC能从小妃溢出。
(3)取体重120 g左右的大白鼠,雌雄均可,乙醚麻醉后,由前鼻孔将上述含MC的塑料小管插入鼻腔,利用前鼻孔较小管粗端为小的特点,稍加用力,迫使小管全部进入鼻腔内,其尖部可达鼻咽腔。
不需另加固定,即可使小管长期留于鼻腔内。
(4)待到预定时间(半年以上),或动物自行死亡时,到其鼻咽部,10%福尔马林固定,脱钙后,石蜡包埋,进行连续切片。
发癌率可达60%以上。
2.二乙基亚硝胺滴鼻法诱发鼻咽癌(1)取120 g左右大白鼠,雌雄均可,乙醚麻醉后,用磨平针尖的8号针头,从前鼻孔轻轻插入,针尖可达鼻咽腔;(2)经注射器灌注用1%吐温-80新配的33.3%DEN混悬液0.0 2 ml(含DEN 6.7 mg)每周1次,共15~20次,可诱发成鼻咽癌。
六、宫颈癌1.二甲基胆蒽(MC)诱发宫颈取雌性小白鼠,以附有0.1mgMC的棉纱线结在动物不麻醉的状态下,借助于阴道扩张器及磨纯的弯针,将线穿入宫颈。
经右宫角背部穿出,使线结固定于宫颈口。
线的另一端则固定于背部肌肉,缝合皮肤,挂线以后,同日开始连续注射青霉素2~3天。
以防术后感染。
至一定时间(半年左右)处死动物,宫颈组织用10%福尔马林固定,石蜡包埋,连续切片。
七、结肠癌1.二甲基苄肼(Dimethlhydrazine,DMH)诱发鼻咽癌(1)给四周龄的雄性大白鼠,皮下注射二甲基苄肼(Dimethlhydrazine,DMH)每周一次,连续21周,每次DMH21mg/kg;(2)最后一次给药后1~4周,处死动物;(3)降结肠部位用Bouin液固定,脱水,石蜡包埋,切片。
所用之DMH先配成每100 ml 含400 mg的母液,并加EDTA37 mg,用氢氧化纳(0.1 N)液将pH调至6.5备用。
注意事项1.要设计不同的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动物数一般为5-10只;2.一般接种肿瘤6-8周后,小鼠的肿瘤可生长至直径为15-20mm (即小鼠会濒临死亡)时,可眼球取血,分离血清并保存血清,处死小鼠,取肿瘤组织照相,取部分肿瘤组织作冰冻组织切片(或- 80℃保存),作相应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取部分肿瘤组织用3%中性的甲醛固定,石腊包埋,作常规HE染色。
其他1.芳香胺及偶氮染料类致癌物的特点(1)通常需要长期、大量给药才能致癌;(2)肿瘤多发生于远隔作用部位的器官如膀胱、肝等;(3)有明显的种属差异;(4)其本身不是直接致癌物,致癌是由于其某种代谢产物的作用;(5)其致癌作用往往受营养或激素的影响,例如,奶黄仅在以缺少蛋白质和核黄素的饲料喂饲大鼠时才引起肝癌,而且雄性大鼠较敏感,邻位氨基偶氮甲苯则易起雌性大鼠的肝癌。
2.亚硝胺类的致癌特点(1)致癌性强,小剂量一次给药即可致癌;(2)对多种动物(包括猴、豚鼠等不易诱发肿瘤的动物)的许多器官(包括食管、脑、鼻窦等不易引起癌的器官)能致癌,甚至可以通过胎盘致癌,如给怀孕大鼠以二乙基亚硝胺(Diethy lnitrosamine,DEN)可比较快地引起仔鼠的神经胶质细胞瘤;(3)具有不同结构的亚硝胺有明显的器官亲和性,例如二甲基亚硝胺等对称的衍生物常引起肝癌,不对称的亚硝胺如甲基苄基亚硝胺常诱发食管癌;在大鼠,二丁基亚硝胺能引起膀胱癌,二戊基亚硝胺能诱发肺癌,而N-甲基-N-硝基-N-1-亚硝基胍则能引起胃肠癌。
3.黄曲霉毒素的致癌特点(1)黄曲霉毒素的毒性很强,很小剂量(1mg/kg体重)即可使狗、幼龄大鼠、火鸡或小鸭致死;(2)其致癌性也极强,最小致癌剂量比亚硝胺还要小数十倍,是已知化学致癌物中作用最强者;(3)它能诱发多种动物(从鱼到猴)的肝癌,也可引起肾、胃及结肠的腺癌,滴入气管内可引起肺鳞状细胞癌;(4)注入皮下可引起局部的肉瘤,还有报告认为,它可引起泪腺、乳腺、卵巢等其它部位的肿瘤。
4.其他在动物实验中早已确定:乙硫氨酸可诱发大鼠肝癌;乌拉坦(氨基甲酸乙酯,C2H5O-CONH 2)、氨乙胺可引起小鼠的肺癌;一些卤代烃如四氯化碳、氯仿等可引起大鼠或小鼠的肝癌。
构建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