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广夏财务造假事件

合集下载

审计失败案例分析(银广夏事件)

审计失败案例分析(银广夏事件)
• 如果中介机构所指派的执业人员已经严格遵守执业准则勤勉尽责也无法发现虚假成分的, 中介机构不承担民事责任。
审计失败和法律责任的防范
• 完善审计制度 • 加强审计监督 • 强化审计人员法律意识 • 严格划分相关责任,严厉打击
违反法律的行为
审计失败案例分析(银广夏事件)
2001年银广夏利润造假案
֍1994年6月上市的银广夏公司,曾因其骄 人的业绩和诱人的前景而被称为"中国第一 蓝筹股"。 ֍2001年8月,《财经》杂志发表"银广夏陷 阱"一文,银广夏虚构财务报表事件被曝光。 ֍专家意见认为,天津广夏出口德国诚信贸 易公司的为"不可能的产量、不可能的价格、 不可能的产品"。
深圳中天勤会计师事务所解体
֍公司自1998年至2001年期间累计虚增利 润77 156.70万元 ֍2001年 1-6月虚增 894万元,实际亏 损2 557.10万元。 ֍2001年9月后,因涉及银广夏利润造假 案,深圳中天勤会计师事务所解体。财 政部亦于9月宣布,拟吊销签字注册会 计师刘加荣、徐林文的注册会计师资格; 吊销中天勤会计师事务所的执业资格, 同时,将追究中天勤会计师事务所负责 人的责任。
注册会计师和会计师事务所的法律责任
• 独立审计准则没有引入风险导向审计,致使签字注册会计师履行了必要的审计程序却没 有发现银广夏管理层的舞弊行为。
• 深圳中天勤会计师事务所疏于执行已颁布的独立审计准则,在专业胜任能力和职业道德两 方面均存在重大过失。
• 中介机构所指派的执业人员在执业过程中违反执业准则,未尽高度注意义务或者忠实义务 的,给委托人造成直接经济损失的,应当退还委托人交纳的委托费并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
深圳中天勤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失败的原因

财务舞弊银广夏案例

财务舞弊银广夏案例

财务舞弊案例——银广夏事件公司概况公司名称:广夏(银川)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发行日期:1993年12月21日上市日期:1994年06月15日经营范围:高新技术产品的开发、生产、销售;天然物产的开发、加工、销售1993年11月,陈川在宁夏合资成立“广夏(银川)实业股份有限公司”;1994年6月,公司股票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

此后银广夏投资牙膏、水泥、白酒、牛黄、活性炭、葡萄酒、房地产,但收效并不显著。

世纪绩优的发迹历程1996年公司开始治沙种草,创建闻名于世的银广夏麻黄草种植基地,银广夏由此踏上发迹的征程。

银广夏业绩的奇迹性转折,是从1998年发端的。

这一年,银广夏传出了来自天津的“好消息”,天津广夏“独撑大局”。

1999年,银广夏利润的75%来自于天津广夏;到了2000年,这个比例更大。

银广夏1994年在天津成立控股子公司——天津宝洁制品有限公司,1997年12月31日更名为天津广夏(集团)有限公司。

由上可见,天津广夏是广夏(银川)实业股份有限公司投资额最大的全资子公司。

从1999年12月30日至2000年4月19日不到半年间,银广夏从13.97元涨至35.83元,于2000年12月29日完全填权并创下37.99元新高,折合为除权前的价格75.98元,较一年前启动时的价位上涨440%。

2001年3月,银广夏公布了2000年年报,在股本扩大一倍的情况下,每股收益增长超过60%,达到每股0.827元,盈利能力之强,令人惊异。

2001年3月1日,银广夏发布公告,称与德国诚信公司签订连续三年总金额为60亿元的萃取产品订货总协议。

仅仅依此合同推算,2001年银广夏每股收益就将达到2至3元!银广夏2001年的市值高居深沪两市第三名,银广夏创造了股市神话。

因其骄人的业绩和诱人的前景而被称为“中国第一蓝筹股”。

世纪骗局的揭露2001年03月31日蒲少平提出的9个疑问2001年08月01日《银广夏陷阱》不可能的产量、不可能的价格、不可能的产品第一,以天津广夏萃取设备的产能,即使通宵达旦运作,也生产不出其所宣称的数量;即使只按照银广夏2000年1月19日所公告的合同金额,1.1亿马克所包括的产品至少应有卵磷脂100吨、姜精油等160吨。

银广夏事件案例法律分析(3篇)

银广夏事件案例法律分析(3篇)

第1篇一、引言银广夏事件是我国证券市场历史上的一起重大财务造假案件,该事件于2001年被揭露,震惊了国内外投资者。

银广夏事件不仅损害了投资者的合法权益,也严重扰乱了证券市场的正常秩序。

本文将从法律角度对银广夏事件进行案例分析,探讨相关法律责任,以期对今后类似事件的防范和打击提供借鉴。

二、事件背景银广夏(现更名为“三友化工”)成立于1996年,主要从事纺织、造纸、化工等业务。

2000年,银广夏在深交所上市,股价一度飙升。

然而,2001年8月,银广夏被揭露存在严重的财务造假行为,包括虚构销售收入、隐瞒亏损等。

事件曝光后,银广夏股价暴跌,投资者损失惨重。

三、法律分析1. 上市公司信息披露义务根据《公司法》和《证券法》的规定,上市公司有义务真实、准确、完整地披露公司信息。

银广夏在上市过程中,虚构销售收入、隐瞒亏损等行为,违反了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义务。

2. 证券欺诈行为银广夏通过虚构销售收入、隐瞒亏损等手段,误导投资者,使其对公司的经营状况产生错误判断。

根据《证券法》第一百九十三条的规定,证券欺诈行为包括虚假陈述、误导性陈述等。

银广夏的行为构成证券欺诈。

3. 上市公司及相关责任人法律责任(1)银广夏公司根据《证券法》第一百九十七条的规定,上市公司违反信息披露义务,构成虚假陈述的,责令改正,给予警告,并处以五十万元以上五百万元以下的罚款;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给予警告,并处以十万元以上一百万元以下的罚款。

(2)公司负责人银广夏公司负责人在事件中负有直接责任。

根据《公司法》第一百四十九条的规定,公司负责人违反公司章程规定,损害公司利益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3)会计师事务所银广夏在财务造假过程中,会计师事务所未能发现其虚假陈述行为。

根据《证券法》第一百九十八条的规定,会计师事务所未履行勤勉尽责义务,对其出具的报告存在虚假记载、误导性陈述或者重大遗漏的,责令改正,给予警告,没收业务收入,并处以业务收入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的罚款。

银广夏舞弊案例

银广夏舞弊案例

银广厦舞弊案真相再清楚不过了:天津广夏1999年、2000年获得“暴利”的萃取产品出口,纯属子虚乌有。

整个事情--从大宗萃取产品出口到银广夏利润猛增到股价离谱上涨--是一场彻头彻尾的骗局。

银广夏陷阱根据银广夏1999年年报,银广夏的每股盈利当年达到前所未有的0.51元;其股价则先知先觉,从1999年12月30日的13.97元启动,一路狂升,至2000年4月19日涨至35.83元。

次日实施了优厚的分红方案10转赠10后,即进入填权行情,于2000年12月29日完全填权并创下37.99元新高,折合为除权前的价格75.98元,较一年前启动时的价位上涨440%,较之于1999年“5·19行情”发动前,则上涨了8倍多;2000年全年涨幅高居深沪两市第二;2000年年报披露的业绩再创“奇迹”,在股本扩大一倍基础上,每股收益攀升至0.827元。

“奇迹”并未到此为止。

2001年3月1日,银广夏发布公告,称与德国诚信公司(Fidelity Trading GmBH)签订连续三年总金额为60亿元的萃取产品订货总协议。

仅仅依此合同推算,2001年银广夏每股收益就将达到2至3元!在更早些时候,银广夏董事局主席张吉生预测,未来三年内每年业绩连续翻番“不成问题”。

这是个灿烂的未来,但并不是所有人都为之目眩。

证券行业内部,相信银广夏神话的人并没有想像的那么多。

--一位基金经理说:“(银广夏的业绩)好虽好,但不符合常识。

”--一位著名证券公司农业领域的研究员很久以来都不把银广夏列入观察范围,问其原因,答:“有研究的必要吗?”各个证券网站上进行着观点泾渭分明的超级大讨论。

著名的证券专业聊天室“和讯大家谈”里,关于银广夏的帖子数以千计,质疑者和支持者各执一词,争论不休。

在那里可以找到各种传言。

但仅凭“感觉”、传言、争论、甚至“常识”,还是缺乏依据。

记者经过长达一年多的跟踪采访,渐渐逼近真相,银广夏的"神话"被逐步还原了本色。

2012124_银广夏财务舞弊事件

2012124_银广夏财务舞弊事件

银广夏财务舞弊事件银广夏事件是资本市场上最广为人知的造假事件。

银广夏投资者的巨额损失,又引发了股民要求建立证券市场民事诉讼和赔偿机制的呼声,银广夏案也被称为“中国证券民事赔偿第一案”。

2006年12月21日,公司第二次临时股东大会审议通过了《关于利用资本公积金转增股本解决中小股民诉讼问题的议案》,决定向特定股东转增15435023股,特定股东按照人民法院的生效法律文书代公司向中小股民诉讼原告支付赔偿股份,而这批股份按照公司2007年5月27日公告所称已经于5月25日完成过户。

这也表明,银广夏事件从东窗事发到完成民事赔偿经过了漫漫征途即将收尾。

银广夏事件是上市公司中财务造假的一个典型案例。

银广夏事件始末:1999年底至2000年初,为了夸大广夏(银川)实业股份有限公司业绩,达到增资配股的目的,时任天津广夏(集团)公司财务总监的董博,在原银广夏董事、财务总监、总会计师兼董事局秘书丁功民的指令和原银广夏董事局副主席兼总裁李有强的同意下,在采取虚构进货单位、虚假购入萃取产品原材料、伪造销售发票、进出口报关单、银行进账单等手段的同时,又指使时任天津广夏萃取有限公司总经理的阎金岱伪造萃取产品生产纪录,阎便让天津广职工刘文军、李东、郑娟等人伪造萃取产品原料入库单、产品出库单等,由董博编入天津广夏公司1999年度财务报表中。

其中,制作虚假萃取产品出口收入2.39亿元,后该虚假财务报表经深圳中天勤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后,并人银广夏年报,导致银广夏向社会发布虚假净利润1.28亿元。

2000年底至2001年初,时任天津广夏董事长的董博在丁功民的授意、李有强的认可下,伪造虚假出口销售合同、银行汇款单22笔,共计2.45亿元,以及销售发票、出口报关单等5笔,共计4.76亿元,并继续采取1999年度造假手法,虚做萃取产品出口收入7,24亿元,导致银广夏向社会发布虚假净利润4.18亿元。

2001年5月,李有强承诺2001年中期利润分红资金由天津广夏承担。

银广夏事件案例法律分析(3篇)

银广夏事件案例法律分析(3篇)

第1篇一、引言银广夏事件是中国证券市场历史上的一起重大财务造假案,发生于1999年至2001年间。

银广夏公司通过虚构销售合同、虚增销售收入等手段,虚报利润,误导投资者,最终导致公司股票价格暴跌,投资者遭受巨额损失。

银广夏事件不仅揭示了我国证券市场的监管漏洞,也暴露了公司治理的严重缺陷。

本文将从法律角度对银广夏事件进行分析,探讨相关法律责任的承担。

二、银广夏事件的基本情况1. 事件背景银广夏公司成立于1995年,主营业务为酒类生产和销售。

1999年至2001年,银广夏公司通过虚构销售合同、虚增销售收入等手段,虚报利润,误导投资者。

2001年8月,中国证监会调查组进驻银广夏,发现其财务造假行为,随即公布该事件。

2. 事件过程(1)虚报利润:银广夏公司通过虚构销售合同、虚增销售收入等手段,虚报利润。

在1999年至2001年期间,银广夏公司虚报利润高达10.59亿元。

(2)误导投资者:银广夏公司通过虚假财务报告,误导投资者。

在虚报利润的过程中,银广夏公司股价持续上涨,吸引了大量投资者买入。

(3)事件曝光:2001年8月,中国证监会调查组进驻银广夏,发现其财务造假行为。

随后,银广夏公司股价暴跌,投资者遭受巨额损失。

三、银广夏事件的法律分析1. 财务造假的法律责任(1)公司责任:根据《公司法》第一百七十一条,公司不得有虚假记载、误导性陈述或者重大遗漏的财务会计报告。

银广夏公司虚报利润,违反了该条规定,应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2)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责任:根据《公司法》第一百七十二条,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违反本法规定,致使公司遭受损失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银广夏事件中,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明知公司存在财务造假行为,却未予以制止,应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2. 证券欺诈的法律责任(1)证券公司责任:根据《证券法》第一百九十三条,证券公司、证券投资咨询机构、财务顾问机构、资信评级机构、资产评估机构、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资产评估机构等违反本法规定,从事证券欺诈活动的,责令改正,没收违法所得,并处以违法所得1倍以上5倍以下的罚款;没有违法所得或者违法所得不足30万元的,处以30万元以上300万元以下的罚款。

16K上市司虚假财务信息案例

16K上市司虚假财务信息案例

上市公司虚假财务信息案例一、事件简价2001年8月,广厦(银川)实业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银广厦”),这只深圳股市中价格飞涨的股票,因制造虚假财务信息受到指控而被迫暂停交易。

这是中国股票市场运行11年来最严重的事件之一。

当中国证券监督委员会(以下简称“中国证监会”)稽查小组抵达银川后不久,公司董事会就公开致歉,称公司已经责今造假当事人停职检查,董事会对其给投资者和社会各界造成的困扰感到“无比痛心”。

在2000年年报中,银广厦披露当年出口额8,200万美元,而实际出口额仅为33,571美元;1999年出口额2,555万美元,而实为482万美元,从而导致公司2000年的利润虚增41,800万元(约5000万美元),高于1999年12,800万元(约1,500万美元)的利润虚增数。

因此,银广大厦股票当时成为中国最抢手的股票之一,其股价从2000年1月的5元飙升到2001年头两个月的35元。

二、公司背景1984年,出生银川的陈川,放弃剧作家的工作,在深圳成立一家名为广厦的计算机软件生产公司。

随着软件行业竞争日益激烈,陈先生采取多样化经营的策略,逐步进入房地产、宾馆、煤炭和汽车销售行业。

在一次坐往北京的火车上,陈先生偶然认识一痊位溉专家。

专家告诉陈先生,由于有黄河水供应,银川周边土壤贫瘠,适合种植一种用于中药草—麻黄草(见附录1)。

因为麻黄草药可以防止沙漠扩散,宁夏自治区政府应该会扶持这种药草种植项目。

过去,麻黄草从来没有被商业化种植,而是被农民从荒地中连根拔起,不让它再生。

经过分析,陈川认为,这是一个有利可图的项目,因为麻黄可以对外出口,也可以在国内销售,国内30个麻黄加工厂家因原材料缺乏而几近关闭。

征服沙漠并从中盈利,陈川这个幻想简直是一场赌博。

据公司副董事长魏德元称,这是一个有争议的项目。

他相信,如果投票表决,这个项目在公司董事会是通不过的。

但是,陈先生相信科学,并希望付诸行动使银川这个宁夏边远小城免遭沙漠吞没。

银广夏财务造假事件观后感

银广夏财务造假事件观后感

银广夏财务造假事件观后感了解完银广夏财务造假这事儿,真就像看了一场大戏,不过是一场让人哭笑不得又特别气愤的大戏。

先说说这银广夏啊,以前在大家眼里那可是个“优等生”呢。

各种财报看起来简直就是企业界的“学霸”,业绩好得不像话,利润蹭蹭往上涨。

当时好多投资者估计都把它当成了能下金蛋的鹅,纷纷把自己的血汗钱投进去,就盼着跟着它一起发家致富呢。

可谁能想到啊,这背后全是假的!就像你满心欢喜以为自己交了个特靠谱的朋友,结果发现这人全是在骗你。

那些所谓的高利润,其实都是他们在账本上玩的数字游戏。

他们造假的手段说起来也真是让人“佩服”,虚构出口销售业务,还伪造单据,就跟变魔术似的,把一个本来不咋地的企业硬是包装成了超级赚钱的明星企业。

这事儿一爆出来,好家伙,那影响可太大了。

首先那些投资者可就惨了,就像突然从美梦中被人一脚踹进了冰窟窿。

辛辛苦苦攒的钱打了水漂,好多人估计都在想自己怎么就这么傻,被那些假数字骗得团团转呢。

这就告诉我们啊,看企业可不能光看表面的那些漂亮数字,得有点火眼金睛才行。

再说说那些监管的呢,这事儿也给他们敲了个大大的警钟。

你想啊,这么大的造假都能发生,是不是在监管环节上有漏洞啊?就好比家里有小偷进来偷东西了,肯定是安保措施没做到位。

这就需要监管部门以后更加严格、更加细致地去审查这些企业,不能再让这种坏家伙蒙混过关了。

总的来说,银广夏财务造假这事儿就是一个大大的教训。

对于企业来说,要想长远发展就得老老实实做生意,靠造假得来的一时风光,最后肯定是会现原形的,就像纸包不住火一样。

对于投资者呢,要多学习、多研究,不能光听企业自己吹得天花乱坠就盲目相信。

而监管部门也得不断完善自己的监管体系,把那些想在资本市场上搞鬼的人都给揪出来,这样大家才能在一个公平、公正、透明的环境里玩投资这个游戏呀。

这事儿就像一个大招牌,时刻提醒着大家在资本市场里要谨慎再谨慎,别被那些虚假的繁荣迷了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银广夏股价沉浮
惨痛的损失与刻骨的教训
银广夏造假案曝光,深圳交易所对其自 2001年8月9日起紧急停牌1个月,自2002 年9月10日复牌之日起,至10月8日收盘连 续15个跌停,流通市值缩减68亿元,相当 于流通股的投资者在一个月内损失68亿元。 股份从36元,最低跌至1元以下。 2002年2月26日,鉴于中天勤会计师事务所 在银广夏虚假陈述案中存在重大审计过失, 财政部吊销事务所和有关注册会计师的执 业资格,并会同证监会吊销其证券、期货 相关业务许可证。
银广夏公司因此:
被中证•亚商评选为“第二届中国最具发展潜力上 市公司50强”第38位; 被香港《亚洲周刊》评为“2000年中国大陆一百 大上市企业排行榜”第8名。 2000年7月上旬《新财富》按国际标准排出新财 富100强,并且还隆重推出29家市场价值被严重 低估的蓝筹股,其中第6名就是银广夏。 《中国证券报》和清华大学企业研究中心绩效评 价,将银广夏评为中国上市公司盈利排行榜的第5 名。
操纵利润创造出的股市神话
——银广夏造假事件
案例分析——银广夏造假事件
一、公司简介
二、股价传奇
Contents
三、利润神话
四、深度分析 五、案例反思
一、公司简介
银广夏 - 公司简介: 广夏(银川)实业股份 有限公司,简称“ST 银广夏”,在深圳证 交 券易所上市,股票代码000557,是宁夏回族自治区首家上市 公司。1993年11月26日,经批准,银广夏向社会公开发行股 票74,000,000股,1994年1月28日公司正式成立,1994年6月 17日公司股票在深圳证券交易所挂牌交易。曾因其骄人的业 绩和诱人的前景而被称为“中国第一蓝筹股”。截止2007年 2月28日,公司总股本605,007,626元。
至2001年银广夏的总市值排在沪深两市的 第三位。
银广夏股价传奇(三)
“奇迹”似乎并未到此为止: 2001年3月1日,银广夏发布公告,称与德 国诚信公司(Fidelity Trading Gm BH)签订 连续三年总金额为60亿元的萃取产品订货 总协议。 仅仅依此合同推算,2001年银广夏每股收 益就将达到2至3元!在更早些时候,银广 夏董事局主席张吉生预测,未来三年内每 年业绩连续翻番“不成问题”。
五、案例反思
1、有三类责任人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1) 银广夏事件的当事人,首先是直接当事人和知情 人,都应承担责任,包括法律责任;(2)对银广 夏的财务报告给予审计的中介机构及相关的责任 人员,因为他们丧失了基本的职业道德,为上市 公司制造发布虚假信息提供了方便,没有把好第 一道关。光靠证监会来维护市场秩序是绝对不够 的;(3)与银广夏相勾结的大投资者、庄家。他 们两三年来一直在操纵这家公司,使其很快成为 上市公司10强企业,造谣惑众。
银广夏近几年主要财务指标
每股收益 (元) 2001中期 2000年度 1999年度 1998年度 1997年度 1996年度 1995年度 1994年度 1993年度 一0.039 0.827 0.510 0.405 0.225 0.323 0.224 0.295 0.270 净资产收益率 (%) —3.77 34.56 13.56 15.35 10.10 14.7l 10.03 15.52 27.87 主营收入 (万元) 7 251 90 899 52 604 60 938 32 432 42 951 22 556 10 635 4 123 主营利润 (万元) 1 916 57 826 20 858 22 769 5 086 4 573 1 924 957 1 011 净利润 (万元) —1 953.36 41 764.64 12 778.66 8 915.45 4 663.60 4 722.65 2 747.30 2 181.30
银广夏近几年资产负债表
\\\年度 名称\\\ 总资产(万元) 流动资产(万元) 应收账款(万元) 存货净额(万元) 长期投资(万元) 固定资产(万元) 无形资产(万元) 流动负债(万元) 长期负债(万元) 股东权益(万元) 资本公积金(万元) 盈余公积金(万元) 每股净资产(元) 调整每股净资(元) 股东权益比率(%) 资产负债率(%) 每股公积金(元) 2001年中期 220 960.88 118 023.37 53 510.58 42 183.10 16 485.13 79 866.24 6 586.14 115 132.92 48 990.60 51 846.90 21 469.86 15 948.42 1.030 0 0.940 0 23.464 74.277 0.424 9 2000年末期 315 129.53 204 576.47 89 639.60 39 482.56 13 075.83 89 489.93 7 987.31 146 110.54 33 888.81 120 852.81 21 469.86 15 948.42 2.390 0 2.150 0 38.350 57.119 0.424 9 2000年中期 269 227.78 159 721.06 55 440.19 46 191.20 10 471.52 92 363.32 6 671.89 96 596.83 44 517.69 110 295.86 21 469.86 7 595.49 2.180 0 2.020 0 40.967 52.415 0.424 9 1999年末期 242 989.64 145 286.25 58 079.85 40 311.06 7 582.12 83 679.85 6 441.43 78 285.21 52 229.93 94 246.00 46 732.93 7 595.49 3.730 0 3.420 0 38.786 53.712 1.849 9
还有更恢宏的利润前景。2001年3月,银广 夏再度公告,德国诚信公司已经和银广夏 签下了连续三年、每年20亿元人民币的总 协议。以此推算,2001年银广夏的每股收 益将达到2至3元,这将使银广夏成为“两 市业绩最好市盈率却最低的股票”。银广 夏传奇达到了顶峰。
四、深度分析
银广夏的倒下:
2001年8月国内知名财经类杂志《财经》在其 2001年第八期以《银广厦陷阱》为题独家报道了 银广厦公司的造假内幕:银广夏虚构财务报表、 操纵利润。 专家认为,天津广夏出口德国诚信贸易公司的为 “不可能的产量、不可能的价格、不可能的产 品”。 以天津广夏(银广夏主要控股子公司)萃取设备 的产能,即使通宵达旦运作,也生产不出所宣称 的数量;天津广夏萃取产品出口价格高到近乎荒 谬;对德出口合同中的某些产品,根本不能用二 氧化碳超临界萃取设备提取。
根据银广夏公告,天津广夏在1999年度、 2000年度向德国诚信公司出口萃取产品达 5610万马克(约2.2亿元人民币)、1.8亿马克(约 7.2亿元人民币)。 天津广夏因此在1999年创造的利润占银广夏 的75%以上,2000年更几乎囊括了银广夏的 全部利润。如果按照1999年度年报提供的萃 取产品利润率(销售收入23971万元,业务利 润15892万元,利润率66%)推算,天津广夏 2000年度创造的利润将达到4.7亿元。
从以上银广夏披露信息我们看到,该公司1999、 2000年业绩连续翻番,提升较快,并因而引起有 关人士的关注,媒体2001年8月2日率先揭开银广 夏造假内幕。经查发现银广夏利润主要来自天津 子公司。天津子公司则是通过伪造购销合同、伪 造出口报关单、虚开增值税发票等手段,虚构主 营业务收入,虚构巨额利润7.45亿元,其中 1999年1.78亿元,2000年5.67亿元。同时查 明,深圳中天勤会计师事务所及其签字的注册会 计师违反有关法律法规,为银广夏公司出具了严 重失实的审计报告。
如此公司竟然欺骗世人长达八年?
原因何在?
审计情况
上市以来一直担当银广夏审计师的深圳中天勤会计 师事务所,非但没有对审计证据的真伪给予应有的 关注,甚至没有执行必要的审计程序,未能对关键 证据亲自取证,便出具了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
中天勤
银广夏
证监会随即展开调查: 银广厦通过伪造销售合同、伪造出口报关 单据、虚开增值税发票、伪造免税文件、 伪造金融票据等手段,虚构主营业务收, 虚构利润共计7.45亿元,其中1999年为 1.78亿元,2000年为5.67亿元。 银广夏案例点评: 1、其实,作假手段并不高明; 2、关键证券市场监管存在严重的漏洞; 3、其次,审计单位存在严重失职。

2、监管部门的专业性和市场敏感度还有待进 一步提高。当一家公司的股价出现异常变动,财 务状况出现异常变化的时候,应当重点核查。证 券监管理念要变化,现在是出了问题再查,比较 被动,难免有漏网之鱼。不要等一个企业烂掉了 再去查,这样对投资者是非常不公正的。监管理 念中更多的是如何预防这类事件的发生。要有一 个预警系统,使市场不会因为这种情况的出现而 大幅波动,保持相对平稳。人们从银广夏财务中 就能发现问题,监管部门为什么就看不出来呢?
七大疑点
德国诚信公司 原是一家小型贸易公司 利润率高达 46%(2000年) 2000年销售收人与应收款项 保持大体比例的同步增长 年报无出口退税的项目 原材料购买批量很大 大,库房、工艺 不许外人察看
水电费低
1998年及之前的财 务资料全部神秘“消失
造假与违规情况 (上)
1998年
虚增1 776.10万元,由于主要控股子公司天津广夏1998 年及之前年度的财务资料丢失,利润真实性无法确定 虚增17 781.86万元,实际亏损5 003.20万元 虚增56 704.74万元,实际亏损14 940.10万元 虚增894万元,实际亏损2 557.10万元
三、利润神话
银广夏的利润神话源自其从德国进口的一 种设备——二氧化碳超临界萃取设备。 1999年7月,第一条500立升×3的生产线 在银广夏在天津的子公司天津广夏试车并 投入生产。 之后,银广夏又在芜湖和银川投资设立了 两条1500立升×3和一条3500立升×3的萃 取生产线。并自称为"亚洲第一、世界第三 的萃取基地",前景似乎十分光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