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分析之射频跳频算法与干扰分析-兰州办-郭伟

合集下载

移动通信网络射频干扰分析

移动通信网络射频干扰分析

移动通信网络射频干扰分析近年来,移动通信技术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但随着移动用户的迅速增长,新技术不断得到应用,频率资源对蜂窝移动通信发展的制约越来越大,射频资源日趋紧张,各种潜在干扰不断产生。

干扰成为限制和影响移动通信系统容量和质量的重要因素,移动通信网络的射频干扰问题是普遍存在且必须解决的。

因此,必须对不同的干扰进行分析,找到行之有效的方法降低干扰。

1.国内移动通信制式频率分配解决射频干扰问题,首先要了解现有移动通信制式的频率分配。

下面我们对国内现有移动通信制式的工作频段划分进行介绍1.1GSM工作频段我国陆地公用蜂窝数字移动通信网GSM通信系统采用900MHz与1800MHz频段。

相邻两频道间隔为200kHz,每个频道采用TDMA方式接入,分为8个时隙,即8个信道(全速率)。

每信道占用带宽200kHz/8=25kHz。

如果采用半速率话音编码,每个频道可容纳16个半速率信道。

其中GSM900的工作频段为:上行:890~915 MHz(移动台发、基站收)下行:935~960 MHz(基站发、移动台收)上下行信道双工收发间隔为45MHz,下行频道配置采用等间隔频道配置方法,频道序号为1~124,共124个频点。

其中1~95为中国移动使用,96~124为中国联通使用。

DCS1800的工作频段为:1710~1785 MHz(移动台发、基站收)1805~1880 MHz(基站发、移动台收)下行频道配置采用等间隔频道配置方法,频道序号为512-885,共374个频点。

目前512-561为中国移动使用,677~726为中国联通使用。

下行880MHz~890MHz,上行925MHz~935MHz为GSM增补频段,频道号为0,975~1023,目前国内GSM运营商并未使用,某些地区为专网使用。

1.2IS95-CDMA工作频段中国联通开通的CDMA网络使用的工作频段为:上行:825MHz~849MHz下行:870MHz~894MHz共分为799个频点,每一频点带宽为30K,频点号为1~799。

电磁干扰(EMI)和射频干扰(RFI)及其抑制措施研究

电磁干扰(EMI)和射频干扰(RFI)及其抑制措施研究

电磁干扰(EMI和射频干扰(RFI及其抑制措施研究李贵山杨建平黄晓峰(兰州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兰州 730050摘要在电子系统中,强电与弱电交叉耦合的应用环境,干扰错综复杂,严重影响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本文介绍EMI/RFI产生的原因和导入途径,分析并提出了一些行之有效的EMI/RFI抑制方法。

关键词EMI RFI 干扰途径干扰抑制1 引言随着电子系统的日益精密、复杂及多功能化,电子干扰问题日趋严重,它可使系统的性能发生变化、减弱,甚至导致系统完全失灵。

特别是EMI/RFI(电磁干扰/射频干扰问题,已成为近几年电子产业的热点。

为此,不少国家的专业委员会相继制定了法规,对电子产品的电磁波不泄露、抗干扰能力提出了严格规定,并强制执行。

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FCC于1983年颁布了20780文件,对计算机类器件的EMI进行限制;德国有关部门颁布了限制EMI的VDE规范,在放射和辐射方面的约束比FCC规范更严格;欧洲共同体又在VDE规范中增加了RF抗扰性、静电泄放和电源线抗扰性等指标。

FCC、VDE规范将电子设备分为A(工业类设备和B(消费类设备两类,具体限制如表1所示。

此外,还有一系列适用于电子EMI/RFI防护的标准文件:MIL-STD-461、MIL -STD-462、MIL-STD-463、MIL-STD-826、MIL-E-6051、MIL-I-6181、MIL-I-11748、MIL-I-26600、MSFC-SPEC279等,所有这些法规性文件对电子系统的干扰防护起到了重大的作用。

本文详细讨论了电子线路及系统中EMI/ RFI 的特征及其抑制措施。

2 EMI/RFI特性分析电子系统的干扰主要有电磁干扰(EMI、射频干扰(RFI和电磁脉冲(EMP三种,根据其来源可分为外界和内部两种,每个电子电气设备均可看作干扰源,这种干扰源不胜枚举。

EMI是在电子设备中产生的不需要的响应;RFI则从属于EMI;EMP是一种瞬态现象,它可由系统内部原因(电压冲击、电源中断、电感负载转换等或外部原因(闪电、核爆炸等引起,能耦合到任何导线上,如电源线和电话线等,而与这些导线相连的电子系统将受到瞬时严重干扰或使系统内的电子电路受到永久性损坏。

基于短波跳频电台的抗干扰算法的实现

基于短波跳频电台的抗干扰算法的实现

基于短波跳频电台的抗干扰算法的实现陈立伟;谭志良;崔立东【摘要】结合不断出现的各种变步长自适应LMS算法,将其真正的应用在短波跳频电台的SIMULINK仿真平台;文章以S函数为基础,建立了自适应算法模块;自适应算法模块针对目前提出的各种变步长LMS算法,将其步长、阶数等参数统一于固定的编辑界面,无需在程序里找到相应代码并进行调整,使修改算法的核心参数更加方便,简洁;通过对算法两通道信号的实部和虚部分开进行滤波的方式,达到了对复数信号进行处理的目的;基于短滤跳频电台的仿真模型,利用建立的自适应算法模块对干扰进行抵消;结果仿真结果表明,自适应算法模块能有效的对短波跳频电台干扰进行了抑制,其误码率从0.482降到0.0108.结论理论上,自适应算法模块可以对任何变步长算法程序进行嵌入并应用于不同仿真平台.【期刊名称】《计算机测量与控制》【年(卷),期】2015(023)011【总页数】3页(P3721-3723)【关键词】短波跳频电台;最小均方误差算法;S函数;误码率【作者】陈立伟;谭志良;崔立东【作者单位】军械工程学院,石家庄050003;军械工程学院,石家庄050003;军械工程学院,石家庄05000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N924.6短波通信有天波的传输特性,即利用电离层反射而不需中继站即可实现远距离通信。

因电离层不被摧毁的特性成就了短波电台在通信领域的不可替代地位。

然而电台之间的相互干扰与自然干扰等对短波电台的正常通信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针对这个问题,提出利用自适应LMS算法对干扰的抵消作用对干扰进行消除,确保电台在复杂战场中也能够正常工作。

1960年,Widrow和Hoff提出了最小均方算法。

因其复杂度低和易于实时实现等优点,在系统辨识、干扰抵消、自适应控制等领域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发展。

基于Matlab平台对抗干扰算法的性能进行有效的评估,仿真结果表明新算法可以有效平衡其收敛速度与稳态失调之间的矛盾。

射频电路设计中的常见问题与解决方案

射频电路设计中的常见问题与解决方案

射频电路设计中的常见问题与解决方案
射频电路设计是无线通信领域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而在设计过程中常常会遇到一些常见问题。

本文将针对射频电路设计中常见的问题进行总结,并提供相应的解决方案,希望能帮助读者更好地解决射频电路设计中的困惑。

首先,在射频电路设计中,最常见的问题之一是信号干扰和串扰。

当信号频率较高时,设备之间可能会出现信号干扰和串扰现象,导致通信质量下降甚至通信中断。

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是合理设计射频电路的布局,减小信号的传输路径,增加滤波器和隔离器的数量,降低干扰源的功率,以降低串扰的影响。

其次,射频天线设计中常见的问题是天线阻抗匹配不良导致反射损耗大。

天线的阻抗匹配不良会导致大量信号反射,造成信号损失严重。

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调节天线的长度、宽度和材料等因素,以使天线的输入阻抗与射频电路的输出阻抗匹配,降低反射损耗,提高信号传输效率。

此外,射频电路中还常见功耗过大的问题。

功耗过大会导致电路发热严重、寿命缩短或者性能下降的情况。

解决功耗过大的问题可以采用优化电路设计,降低电路的工作频率、降低电源电压、采用低功耗器件等方法,以降低功耗,提高电路的性能和稳定性。

此外,射频电路设计中常见的问题还包括谐波失真、相位噪声、频率漂移等。

在设计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这些问题,并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解决方案,以保证设计的射频电路性能稳定、可靠。

总的来说,射频电路设计中常见的问题有很多,但只要我们充分理解这些问题的本质,并采取正确的解决方案,就能够成功地解决这些问题,设计出性能稳定、可靠的射频电路。

希望本文提供的解决方案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应对射频电路设计中的挑战,取得更好的设计成果。

如何解决射频识别技术中的频率干扰问题

如何解决射频识别技术中的频率干扰问题

如何解决射频识别技术中的频率干扰问题射频识别技术(RFID)是一种通过无线电波进行数据传输和识别的技术。

它被广泛应用于物流、供应链管理、车辆管理等领域。

然而,射频识别技术在实际应用中常常面临频率干扰问题,这给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带来了挑战。

本文将探讨如何解决射频识别技术中的频率干扰问题。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频率干扰的原因。

频率干扰是指在射频识别系统中,其他无线设备或信号源与RFID设备所使用的频率发生冲突,导致系统无法正常工作。

这种冲突可能来自于其他RFID设备、无线电通信设备、电磁辐射源等。

为了解决频率干扰问题,首先需要对干扰源进行识别和分析。

通过使用频谱分析仪等工具,可以监测和分析周围的无线电信号。

这样可以确定干扰源的类型、频率范围和强度,为后续的干扰消除提供依据。

一种常见的解决频率干扰的方法是频率规划。

通过对RFID系统中使用的频率进行规划和分配,可以避免与其他设备发生冲突。

在频率规划中,需要考虑到其他无线设备的频率使用情况,选择尽可能空闲的频率进行工作。

此外,还可以采用频率跳变技术,使RFID设备在不同的频率上工作,以减少干扰的影响。

除了频率规划,还可以采用抗干扰技术来解决频率干扰问题。

抗干扰技术包括信号过滤、功率控制和编码技术等。

信号过滤可以通过滤波器等设备来抑制干扰信号,提高系统的抗干扰能力。

功率控制可以调整RFID设备的发送功率,使其在干扰较强的环境中仍能正常工作。

编码技术可以通过在数据传输过程中添加纠错码等方式,提高数据的可靠性和抗干扰能力。

此外,改进天线设计也是解决频率干扰问题的一种方法。

天线是RFID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性能直接影响系统的工作距离和抗干扰能力。

通过优化天线的结构和参数,可以提高系统的抗干扰能力。

例如,采用多天线技术可以增加系统的接收灵敏度和抗干扰能力。

最后,定期维护和管理RFID系统也是解决频率干扰问题的重要措施。

定期检查和维护设备,确保其正常工作。

同时,及时更新系统软件和固件,以提高系统的抗干扰能力和稳定性。

针对雷达信号提取中的跳频干扰的消除方法

针对雷达信号提取中的跳频干扰的消除方法

针对雷达信号提取中的跳频干扰的消除方法一、引言跳频信号是一种具有不同载波频率的信号,常用于军事通信和雷达系统中,以难以被干扰和侦测。

然而,跳频信号的频率瞬间跳变会对雷达信号提取造成干扰,因此跳频干扰的消除已成为雷达信号处理中的重要问题之一。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见的针对跳频干扰的消除方法。

二、经典算法经典的针对跳频干扰的消除算法包括均值滤波、中值滤波、自适应滤波和小波变换。

1. 均值滤波均值滤波器是一种用于滤波信号的线性滤波器,其思想是基于信号中相邻数据点之间的平均值来减少噪声。

然而,在存在跳频干扰的情况下,均值滤波器的表现会受到严重影响,因为仅通过平均信号点来过滤可能会导致信号点的丢失,从而使跳频干扰留下。

2. 中值滤波中值滤波器是一种非线性滤波器,其思想是通过取中间点来减少信号噪声。

它对于突然出现的干扰噪声有一定的去除效果,但对于频域分布广泛的跳频干扰不是很有效。

3. 自适应滤波自适应滤波器是一种能够根据信号与噪声的特性自适应调整滤波器系数的滤波器。

该方法依赖于建立动态的滤波器系数,以便对于各种噪声干扰都具有很好的滤波效果。

尽管自适应滤波对于跳频干扰的消除效果更好,但其计算量也更高。

4. 小波变换小波变换在信号处理和图像处理领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在雷达信号处理中,小波变换可以将信号分解为多个频率部分,以便更好地对不同频率的跳频干扰进行去除。

小波变换在去除跳频干扰方面比其他滤波器具有优势。

三、新型算法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针对跳频干扰的消除算法也越来越先进。

本章将介绍一些新兴的跳频干扰消除方法。

1. 基于机器学习的跳频干扰消除机器学习方法是利用计算机从数据中学习规律的一种方法。

利用机器学习方法,可以找出跳频干扰的特征,并用这些特征作为指导进行干扰消除。

该方法可以实现自适应跳频干扰消除,具有很强的适应性和鲁棒性。

2. 基于稀疏表示的跳频干扰消除稀疏表示的思想是将原始信号分解成基函数的线性组合,从而实现有效的数据表示和信号去噪。

射频干扰——精选推荐

射频干扰——精选推荐

为保证电路性能,在进行射频电路印制电路板( PCB)设计时应考虑电磁兼容性,这对于减小系统电磁信息辐射具有重要的意义。

文中重点讨论按元器件的布局与布线原则来最大限度地实现电路的性能指标,达到抗干扰的设计目的。

通过几个实验测试事例,分析了影响印制板抗干扰性能的几个不同因素,说明了印制板制作过程中应采取的实际的解决办法。

引言随着通信技术的发展,无线射频电路技术运用越来越广,其中的射频电路的性能指标直接影响整个产品的质量,射频电路印制电路板( PCB)的抗干扰设计对于减小系统电磁信息辐射具有重要的意义。

射频电路PCB的密度越来越高, PCB 设计的好坏对抗干扰能力影响很大,同一电路,不同的PCB设计结构,其性能指标会相差很大。

电磁干扰信号如果处理不当,可能造成整个电路系统的无法正常工作,因此如何防止和抑制电磁干扰,提高电磁兼容性,就成为设计射频电路PCB时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

电磁兼容性EMC是指电子系统在规定的电磁环境中按照设计要求能正常工作的能力。

电子系统所受的电磁干扰不仅来自电场和磁场的辐射,也有线路公共阻抗、导线间耦合和电路结构的影响。

在研制设计电路时,希望设计的印制电路板尽可能不易受外界干扰的影响,而且也尽可能小地干扰影响别的电子系统。

设计印制板首要的任务是对电路进行分析,确定关键电路。

这就是要识别哪些电路是干扰源,哪些电路是敏感电路,弄清干扰源可能通过什么路径干扰敏感电路。

射频电路工作频率高,干扰源主要是通过电磁辐射来干扰敏感电路,因此射频电路PCB板抗干扰设计的目的是减小PCB板的电磁辐射和PCB 板上电路之间的串扰。

1 射频电路板设计1. 1 元器件的布局由于SMT一般采用红外炉热流焊来实现元器件的焊接,因而元器件的布局影响到焊点的质量,进而影响到产品的成品率。

而对于射频电路PCB设计而言,电磁兼容性要求每个电路模块尽量不产生电磁辐射,并且具有一定的抗电磁干扰能力,因此元器件的布局也影响到电路本身的干扰及抗干扰能力,直接关系到所设计电路的性能。

电波传播中信号干扰的消除技术研究案例探讨

电波传播中信号干扰的消除技术研究案例探讨

电波传播中信号干扰的消除技术研究案例探讨在当今高度信息化的社会中,电波传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从我们日常使用的手机通信到广播电视的传输,从卫星导航到航空航天领域,电波的稳定和有效传播是实现各种技术应用的基础。

然而,在电波传播的过程中,信号干扰始终是一个难以避免的问题。

信号干扰不仅会影响通信质量,降低数据传输速率,甚至可能导致通信中断,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诸多不便。

因此,研究电波传播中信号干扰的消除技术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为了更深入地探讨这一问题,让我们先了解一下电波传播中信号干扰的常见类型。

其中,同频干扰是较为常见的一种。

当两个或多个使用相同频率的信号源在同一区域内同时工作时,它们之间就会产生同频干扰。

这种干扰会使接收端难以分辨出有用信号,导致信号失真和误码率增加。

另一种常见的干扰是邻频干扰。

相邻频段的信号之间可能会存在一定的频谱重叠,从而导致邻频干扰的产生。

这种干扰会使接收端接收到的信号频谱发生变形,影响信号的质量和准确性。

除了上述两种干扰类型,还有互调干扰、阻塞干扰等。

互调干扰是指当多个不同频率的信号同时进入非线性器件时,产生的新频率成分对有用信号造成的干扰。

阻塞干扰则是由于强干扰信号使接收机的前端电路饱和,从而无法正常接收有用信号。

了解了常见的信号干扰类型后,接下来我们将通过一些实际的研究案例来探讨信号干扰的消除技术。

在某城市的移动通信网络中,用户经常反映在一些特定区域,如商业区和高层住宅区,通话质量差、数据传输速率慢。

经过技术人员的现场测试和分析,发现这些区域存在严重的同频干扰。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技术人员采用了动态频率分配技术。

该技术通过实时监测网络中的频谱使用情况,根据不同区域的干扰程度和用户需求,动态地分配可用的频率资源,从而有效地避免了同频干扰。

此外,还采用了智能天线技术。

智能天线可以根据接收信号的方向和强度,自适应地调整天线的辐射方向和增益,增强有用信号的接收,同时抑制干扰信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射频跳频算法与干扰分析日期2011年9月作者华星兰州办RNO 郭伟【产品类别】:GSM【CASE ID】:适合用户【故障级别】:Major【关键字】:MAIO、HSN、射频跳频算法【问题现象】:MAIO设置错误导致问题区域持续邻频干扰图1玉林城北水厂基站开通测试区域的电平覆盖图图2玉林城北水厂基站开通测试区域的质量图测试车辆从城北水厂基站向东行驶,手机占用玉林城北水厂基站2(26967_10272),覆盖良好RxlevelSub=-85,通话质量较差RxQulSub=7。

(图3)测试车辆从城北水厂基站向东行驶,手机占用玉林城北水厂基站2(26967_10272),覆盖良好RxlevelSub=-85,通话质量较差RxQulSub=7。

通过回放路测试数据发现MAIO 值设置为5,MAIO数据与玉林市区射频跳频整体规划冲突(玉林市区采用1x1射频调频,MAIO规划为0,2,4,6,8,10)。

图3问题区域话音质量图【原因分析】:玉林市区射频跳频采用1X1规划,射频跳频序列MA设置为(96,97,98,99,100,101,102,103,104,105,106,107),保护频点为108,BCCH频段为109~124。

我们先来讨论一下跳频算法:下面首先介绍与跳频算法相关的几个参数。

CA :小区分配表,小区所使用的频率序号集合。

FN :TDMA帧号,在同步信道上广播。

BTS和移动台通过FN取得同步(0-2715647),由GSM 内部计数器T1R,T2,T3产生。

MA :用于移动台跳频的无线频率序号集合,是CA的子集。

MA包含N个频率序号,(1≦N≦64)。

FHS:跳频序列FHS(FrequencyHoppingSequence)MAIO :移动分配偏移量『0~(N-1)』;在通讯过程中,空中接口上采用的无线频率序号是集合MA中的一个元素。

MAI:移动分配索引,『0~(N-1)』就是用于确定MA中的一个确定元素,也就是说,实际使用频点由MAI指定。

MAIO是MAI的一个初使偏移量,目的是防止多个信道在同一时间争抢占同一载频。

HSN :跳频序列号(0~63),确定了跳频时所采用频率集中的跳频序列。

HSN=0时为周期(循环)跳频;HSN≠0为随机跳频。

周期(循环)跳频模式是指相同的跳频序列被周期性地使用,即HSN=0;随机跳频模式是指先产生一个伪随机数列(pseudorandomsequence)作为HSN(HoppingSequenceNumber),然后根据HSN和FN(FrameNumber,由GSM内部计数器T1R,T2,T3产生),通过GSM05.02所规定的跳频算法得到MAI(MobileAllocationIndex)。

而MAI就是MA(MobileAllocation)表格的索引值,它与FHS映射,从而得到ARFCN(AbsoluteRadioFrequencyChannelNumber)。

跳频算法如下图:跳频序列产生的具体算法:根据GSM协议0502的描述HSN=0(周期/循环跳频)则:MAI,integer(0...N-1);MAI=(FN+MAIO)mod NMAI(整数0…N-1):MAI=(S{FN}+MAIO)模N,N是跳频序列长度。

注:当DTX功能使用且循环跳频时,应避免使用N模13=0的N,N应避免Nmod13=0,因为在这种条件下,当同一频点上发送和测量的概率很大。

以玉林联通市区GSM网络为例:MA=(96,97,98,99,100,101,102,103,104,105,106,107),假设MAIO=0,FN=12,MAI=(12+0)模12=0MAI=(13+0)模12=1MAI=(14+0)模12=2MAI=(15+0)模12=3MAI=(16+0)模12=4MAI=(17+0)模12=5MAI=(18+0)模12=6MAI=(19+0)模12=7MAI=(20+0)模12=8MAI=(21+0)模12=9MAI=(22+0)模12=10MAI=(23+0)模12=11跳频序列: 96,97,98,99,100,101,102,103,104,105,106,107…MA=(96,97,98,99,100,101,102,103,104,105,106,107),假设MAIO=0,FN=13,MAI=(13+0)模12=1MAI=(14+0)模12=2MAI=(15+0)模12=3MAI=(16+0)模12=4MAI=(17+0)模12=5MAI=(18+0)模12=6MAI=(19+0)模12=7MAI=(20+0)模12=8MAI=(21+0)模12=9MAI=(22+0)模12=10MAI=(23+0)模12=11MAI=(24+0)模12=0跳频序列: 97,98,99,100,101,102,103,104,105,106,107,96…HSN≠0(1-63)则:M(整数0…152):M=T2+RNTABLE((HSN⊕T1R)+T3)S(整数0…N-1):M'=M模(2NBIN),T'=T3模(2NBIN)(M'<N)S=M',MAI=(S+MAIO)模N(M'≥N)S=(M'+T')模N,MAI(整数0…,N-1):MAI=(S+MAIO)模N S是根据帧号、跳频序列号经过计算得到,MAI是通过S加跳频偏移量然后模实际分配的载频数。

工程中为简便判断是否存在同、邻频碰撞问题,可以简单掌握以下公式MAI=(S+MAIO) mod N,RFCHN=MA(MAI)。

FN:为TDMA帧号(0~2715647)RFN:为缩减TDMA帧号19比特(信道编码前)RFN缩减算法:RFN=T1+T2+T3'T1=FN/(26×51)取整 T1(11bit) 范围0~2047T2=FN模26 T2(5bit) 范围0~25T3=FN模51 T3(6bit) 范围0~50T3'=(T3-1)/10 T3'(3bit) 范围0~4T1R: T1R=T1模64=(FN/(26×51)取整)模64 T1R(6bit)NBIN:(number of bits required toreprent N) N需要的比特数,NBIN=INTEGER(㏒2N+1),即NBIN=[log2(N)+1]取整HSN⊕T1R: HSN(6bit)异或T1R(6bit) ,HSNxorT1RRNTABLE()随机参数表:为取值0~113整数的函数,包含114个整数的函数表,定义如下表:HSN=0时S等于帧号,HSN≠0时S只与帧号、跳频序列号相关,当HSN确定后只要帧号相同,则S必然相同。

因此在同步小区中,由于各小区的各TRX所采用的帧号完全一致,可以对各同步小区的不同跳频组使用HSN,适当设置MAIO就可以避免同基站各小区及小区载频的同邻频碰撞。

伪随机跳频规则实质上是一种持续周期为六分钟的随机序列。

因为这种随机序列仍然具有一定的规律,只是这种规律持续的周期较长,规律本身很复杂,所以严格意义上,这种跳频方式应该被称为“伪随机跳频”。

随机跳频序列在干扰平均方面优于循环跳频序列。

使用随机跳频,某话路占用的频率被“无规则”(实际上周期为六分钟)随机分配。

以本次DT测试问题为例:该基站2小区HSN=12,MAIO=4,FN=369时,RFCHN如下(前50个):107 106 107 106 107 104 103 106 104 103 105 101 102 101 107 107 104 105 102 106 106 107 101 107 106 104 104 101 102 104 107 104 104 103 105 103 101 102 101 103 104 100 100 102 106 100 105 105 100 100 100该基站2小区HSN=12,MAIO=5,FN=369时,RFCHN如下(前50个):96 107 96 107 96 105 104 107 105 104 106 102 103 102 96 96 105 106 103 107 107 96 102 96 107 105 105 102 103 105 96 105 105 104 106 104 102 103 102 104 105 101 101 103 107 101 106 106 101 101 101该基站2小区HSN=12,MAIO=6,FN=369时,RFCHN如下(前50个):97 96 97 96 97 106 105 96 106 105 107 103 104 103 97 97 106 107 104 96 96 97 103 97 96 106 106 103 104 106 97 106 106 105 107 105 103 104 103 105 106 102 102 104 96 102 107 107 102 102 102由以上RFCHN list可以看出,该小区由于MAIO设置错误导致持续的邻频干扰。

我们再来讨论一下跳频技术的原理基带跳频原理基带跳频(Baseband Hopping,简称BBH):即每个TRX总是收发相同的频率,但MS 被不停地“放置”到不同的载频单元(CarrierUnit)上,从而实现频率的跳变。

基带跳频的原理是将话音信号随着时间的变换使用不同频率发射机发射。

BTS的载频单元和帧单元(Frame Unit,简称FU)是分离的,因而跳频的实现就是靠一个内部的频道开关,将每一个帧单元分配给相应的载频单元。

在Alcatel的BTS上,BBH得到了普遍应用。

其中,跳频的频点数取决于TRX数:N(hop) <=N(TRX)。

值得注意的是,只有一个TRX的BTS不能进行基带跳频。

通俗的说基带跳频就是将MS的话音信号随着时间的变换使用不同频率相对应的发射机发射,即MS随着时间的变换在不同的TRX的信道上跳,其原理如下图所示。

图4基带跳频原理图射频跳频原理射频跳频(Radio Frequency Hopping,简称RFH)TRX不与固定的频点对应,它们按照跳频序列,以一个Timeslot的时间间隔变换着自身的频点,因此,跳频频点数目不受配置的限制,可以超过TRX配置数目,即:N(hop) >=N(TRX)。

•需要说明的是,射频跳频必须有两个发射机,一个固定发射载频F,因它带有控制信道BCCH;另一发射机载波频率可随着跳频序列的序列值的改变而改变。

所以,对Alcatel Micro BTS来说,它只能配置一个或两个TRX,如果需要采用跳频就必须采用射频跳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