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对地质年代

绝对地质年代
绝对地质年代

【基礎地球科學科數位教材發展教材單元內容暨教學活動設計教案(含詳細旁白稿)】
單元編號 對應課綱 教學模式 1-2-2-12 1-2-2 探索地球歷史方法與限制 觀察與反思 => 形成抽象概念 => 應用與驗證 1. 知道放射性定年法在地層中的應用。 2. 建立地質年代表的概念。 單元名稱 預計教學時間 絕對地質年代 32分鐘(實體教學時間)
學習目標
1. 建立絕對地質年代的觀念﹣放射性定年法 (1) 動畫﹣以生物碳 14 為例,說明放射性元素衰變的過程與概念。 (2) 動畫﹣以母元素隨時間衰變,從時間與數量變化關係引入定年的概念(含實驗室中進行放射性定年的方式與過程) 。 (3) 動畫﹣放射性定年使用的限制,由提問或互動選擇的方式進行。 單元內容簡介 課程內容 (4) 評量﹣實例說明(互動式選擇與問答) 。 2. 建立地質年代表﹣總表列出元代紀世、年代、生物。 (1) 以動畫與圖片介紹地質年代表的建立 (2) 以動畫﹣對應不同世代,生物與環境的變化 (3) 時間單位﹣說明元代紀世等劃分之意義。
學習評量
問答題 以地層剖面圖為例,推測其地層特徵,古生物學家是如何確認的,試著以學習過的概念,應用在實際情境,並思考可能遇到的困難。 時間 實體 教學 5分 元件 編 號 設 計 理 念 教學元件 1-2-2-1-h 《放射性元素定年的原理》 以動畫表示放射性元素衰變的 原理。從原子核變化談起,介紹 元素轉變的過程。 旁白稿 放射性元素定年法是一種比較精確的定年法,放射性 元素(母元素)具有蛻變的性質,隨著時間會持續蛻變成 其他元素(子元素) 。在母元素蛻變過程中,母元素的剩餘 量減為最初母元素含量一半的時間,稱為半衰期。不同的 14 14 放射性元素,半衰期長短也不相同。譬如碳/氮 (C / N ) 87 87 10 半衰期 5,730 年、銣/鍶(Rb /Sr )半衰期 4.7 × 10 參考資料 1-2-2-1-h 放射性元 素定年的 原理》
教學活動設計
教學流程、教學內容 【觀察與反思】 生物體內碳14隨生命之變化,由 放射性元素衰變的過程反推生 物體的埋藏時間。

設計 2分
先以化學式與原子排列的簡 圖,顯示隨時間流逝,原子組成 的變化。搭配 X﹣Y 圖,以時間 為 X 軸,母元素量變為 Y 軸。 由此定出半衰期的概念。
設 計 要 求
年、鉀/氬(K /Ar )半衰期 1.3 × 10 年、鈾/鉛(U 206 9 /Pb )半衰期 4.5 × 10 年。 一般物質皆是由化學元素之結合體所組成,各有其獨 特的原子序數,標明了原子核內的質子數。另外,元素核 內可擁有相異的中子數,而以不同的同位素狀態存在。有 的特定元素的特定同位素被稱作核素。有的核素本身性質 不穩定,因此在某些特定時刻,此類核素的原子會自然轉 換為不同的核素。這種轉變可以多種方式達成,包括放射 性衰變,其可以發射粒子(通常為電子(β衰變) 、正電子 或α粒子) 、電子捕獲或自發分裂進行。 地質年代方程式 放射性衰變對應之地質年代的數學表達式為: m/m0=(1/2)
N
40
40
9
238
其中 m 為剩餘母元素含量;m0 為原有母元素含量; t 為所經時間;T 為半衰期 N 等於半衰期數目(=t/T) 1-2-2-1-i 對於生物體測定年代,在古生物學中除地層定年法外 《碳 14 放射性元素定年的應用》 還經常使用碳十四定年。 西元 1949 年阿諾與利貝(Arnold & Libby) 利用已知年 簡 報 說 明 放 射 性 元 素 衰 變 應 代的考古物證明碳十四定年的可行性以來,碳十四定年法 用,以碳14定年為例,說明人類 在定年方面的實用性及優越性早已為學者所肯定,尤其考 考古以碳14定年的原理。 古遺址與晚第四紀的地層研究與碳十四定年法更是分不 年的諾貝爾化學獎。 從人活著時,身體內碳 14 量與 開,也因此發現獲得了 1960 14 1 14 1 碳十四同位素的產生由 N7 + n0 → C6 + H1 大自然一致=>死亡後經數萬 而來,中子絕大多份來自宇宙射線高能粒子與大氣穩 年=>野外考古發現骨頭出現 =>分析碳 14 含量比例=>推 定同位素的碰撞,少部份直接來自宇宙射線本身。這種形 測經過時間。將碳 14 衰變過程 成自高空大氣的碳十四同位素,是自然界碳十四的唯一來 源。 以圖表示。 碳十四定年法的原理是:生物體在活著的時候會因呼 吸、進食等不斷的從外界攝入碳十四,最終體內碳十四與 碳十二的比值會達到與環境一致 (該比值基本不變) ,當 生物體死亡時,碳十四的攝入停止,之後因遺體中碳十四 的衰變而使遺體中的碳十四與碳十二的比值發生變化,通 過測定碳十四與碳十二的比值就可以測定該生物的死亡年 代。 不過因為碳十四的半衰期比較短,碳十四定年法的應 用侷限於 5 到 6 萬年。
【形成抽象觀念】 以母元素隨時間衰變,從時間與 數量變化關係引入定年的概念。
實體 教學 5分
編 號 設 計 理 念
1-2-2-1-i 碳14放射 性元素定 年的應用
元件 設計 2分
設 計 要 求

實體 教學 5分
編 號 設 計 理 念
1-2-2-1-j 《放射性元素定年在岩 石探測上的應用》 以簡報表現岩石應用放射性定 年的實例。以野外採集岩石開 始,如何著手定出岩石年齡的過 程。 1. 簡報中欲呈現概念流程,野 外岩石>實驗室分 析>詳 述母元素子元素含 量比例 >推測年齡 2. 由反思,提出放射性元素定 年的限制 3. (1)反問,當母子元素比例極 低時該怎麼辦? 4. (2) 若岩石形成過程出現何 種變化可能影響定年結果。
想要知道岩石或地層形成的時間 , 要進行以下四步驟: Step1:但野外採集岩石樣品,通常是針對火成岩,若其 中含有鈾的礦物則能明確定義出火成岩的形成時間。 (備 註:含有鈾的礦物可適用於鈾-鉛定年法) Step2:帶回實驗室之後,先進行相當之前處理,岩石需 要切片才能針對新鮮(未風化的岩石)進行礦物分析 Step3:選定適合的同位素系統,如欲偵測近期內的岩石 樣品,則應當選擇半衰期較短的放射性同位素;反之,如 欲偵測地球較早期即形成的岩石樣品,則應當選擇半衰期 較長的放射性同位素 Step4:利用母元素和子元素在岩石中的相對比例,可反 推出岩石的形成時間 放射性定年法假設在岩石形成時,岩石裡不存在任何 衰變產物元素,而年代測定時在被測定物所檢測出的所有 衰變產物元素都來自放射性元素的衰變。所以放射性定年 法的結果並不十分準確,一般來說放射性定年法是在其他 測定年代方法無法應用時才使用。
1-2-2-1-j 放射性元 素定年在 岩石探測 上的應用
元件 設計 2分
設 計 要 求
【形成抽象觀念】 建立地質年代表,顯示不同時代 的環境特徵,在各時間單元的界 限處顯示原因
實體 教學 10分
編 號 1. 設 計 理 念
1-2-2-1-k《地質年代表》 以動畫表現地質年 代的建 立由最老地層疊置 出完整 地質歷史,再加入 絕對年 代,呈現由零到完整過程。 以圖顯示地質年代表,含元 代紀世單元。 以標準地層為主,從各地點 由老至新,疊出地質年代表 的結果。 滑鼠移到具代表性的 “紀”,可顯示當時概況。
2.
元件 設計 3分
設 計 要 求
1.
2.
很多酸性火成岩都含有鈾的礦物,大部分酸性、基性 和中性火成岩都含鉀和銣的礦物,這些礦物和岩石都可以 用來定年。 (最後一句文字已刪除) 地質年代是指地球歷史中有岩層記錄的一段漫長時 1-2-2-1-k 間, 地質學家根據地球上地層形成的先後順序與當中所含 地質年代 的化石, 建立了這個地層系統表和對比框架。 地質年代 表 主要是以 「相對年代」 和 「絕對年代」 為基礎及通過 綜合岩性的特徵等, 對地層進行劃分和對比建立出來,這 些時期使得岩石和化石能在全世界保持相互之間的關係。 古生代包括六個紀,由老到新依次為寒武紀、奧陶紀、 志留紀、泥盆紀、石炭紀、及二疊紀。 早古生代為海相無脊椎動物最繁盛的時代 (PIC01~03),主要古生物包括三葉蟲、珊瑚、海綿動物、苔 蘇蟲等。早古生代後期開始出現魚類(PIC04)。到了早古生 代末期,原始植物例如海邊生存的半陸生低等植物開始登 陸晚古生代時(PIC05)。 中生代可分為三個紀,由老到新依次為:三疊紀、侏 羅紀、白堊紀。中生代為爬行動物空前繁盛的時代。不僅 陸地上有恐龍,海洋中有魚龍、蛇頸龍等,天空中也有翼

【其他教學相關資源】 數位化教材單元使用說明
實體 教學 0分
編 號 設 計 理 念 設 計 要 求
元件 設計 1分
龍類等。中生代時期,鳥類、哺乳類動物開始逐漸發育。 無脊椎動 物中, 以菊石、 箭石類等 軟體動 物最為顯 著 (PIC07、08)。中生代的植物以裸子植物為主。 而中生代晚期逐漸發育的哺乳動物及鳥類,由於適應 性較強,己逐取代了恐龍。新生代為哺乳動物最為發達的 時代(PIC09,PIC10) ,其中絶大部份生活在陸地,但也有生 活於海中(如鯨魚、海豚等)和空中(如翼手類)。新生代晚期 開始出現人類,此也是地球上生物演化史的最重大一次變 華(PIC11) 。新生代的植物以被子植物為主。 1-2-2-12-l 在各個單元元件中出現大量的地質構造的圖片,應該 《數位化教材單元使用說明》 跟學生強調,在世界上廣大分布的地層當中,要能找到這 些具有特殊意義的地質構造是相當不容易的事情。 而像台灣,因為正好處於板塊的聚合邊界,因此較有 機會觀察到各式各樣的地質特徵,強調出台灣是研究地質 本單元各元件的操作說明文件。 學相當適當的地方,特別是到山區或溪邊遊玩的時候,能 因為學習過地球科學的相關知識,在玩樂之餘能對自然環 境賦予更多的好奇與關心,多加留意身邊周遭地層或化石 可以告訴你的諸多訊息,才是這個單元能廣泛加以運用和 說明各元件融入教學時,須特別 驗證的樂趣之處。 注意事項及使用要領。 教學元件 旁白稿 參考資料 1-2-2-1-m 評量活動
教學流程、教學內容 定年實測與判斷地層事件的順 序。
時間 實體 教學 5分 編 號 設 計 理 念
1-2-2-12-m《評量活動》 結合相對年代與絕對年代的概 念。 給予一張地質年代表(含較具代 表性標準化石與絕對年代) ,提 出某地層剖面(含火山灰、斷 層、殘缺的化石﹣有放射性元素 母元素與子元素比例) ,對照地 質年代表,解答火山活動的時 間,與該化石最可能是那一種生 物。 圖一 圖二 圖三 圖一為地質年代表(含較具代表性標準化石與絕對年代) , 圖二為五種放射性元素的半衰期列表,圖三為某地的地質 剖面圖,其中 C 層是由火山灰所組成,且經過定年知道火 山灰的形成時間距今大約 64Ma,在 D 層中找到一個化石, 利用碳 14 定年發現,化石當中碳 14 和氮 14 的比例為 1:7。 請嘗試回答下列各問題: 問題一:請問圖中的斷層應該是哪種斷層類型呢? Ans:正斷層
評量活動 元件 設計 2分 設 計 要 求

問題二:由放射性定年的原理判斷,D 層地層的形成時間 大約是何時? Ans:由於母元素與子元素的比例為 1:7,代表此化石已經形 成三個半衰期的時間,因此 5730 年乘以 3 等於 17190 年, 表示 D 層形成時間大約為 0.017Ma 之前。對應到圖一的地 質年代表,則為全新世。 問題三:如果在地層 G 當中,找到兩種不同的標準化石, 則最有可能是哪兩種生物的化石? Ans: 根據疊置定律,地層 G 在地層 D 之上,代表地層 G 的形成時間比地層 D 為晚,因此唯二可能出現的標準化石 只有人類和象類的化石。 問題四:在野外採集到一塊岩石,發現其中含有紡錘蟲的 化石且含有黑雲母,可利用鈾 235-鉛 207 定年法來測定化 石的形成時間,請問該岩石經歷過約幾個半衰期較合理? (A) 10 (B) 2 (C) 1 (D) 0.4 (E)0.1 Ans: 從地質年代表查知,紡錘蟲為古生帶晚期的標準化 9 8 石,鈾 235 的半衰期為 0.7x10 年,0.4 個半衰期為 2.8x10 年,最接近紡錘蟲年代。 編 號 設 計 理 念 1-2-2-12-n《學習單》 1. 地質學之父所倡導的『均變說』又稱『古今一致』論, 意指: 支配今日地球現象的基本原理與過程,也同樣支配著過去 的地球。因此我們可藉由觀察目前地球表面的諸多特殊地 質構造,藉以回推過去曾在地球歷史中發生的各重大地質 事件。 請問地質學之父是何人?__________________ Ans: 赫登 2.利用放射性同位素定年法可以推測出化石或岩石的形成 元件 設計 1分 設 計 要 求 時間,現在有兩個放射性元素系統:(1)系統一:元素甲經 過半衰期?t1 數量會減少一半且形成元素乙;(2)系統二:元 素丙經過半衰期?t2 數量會減少一半且形成元素丁。下圖為 這四種元素隨時間演變在其系統內元素比例變化情形。假 設某一化石骨骼經過儀器分析後,測得元素甲為 24ppm; 元素乙為 168ppm;元素丙為 10ppm;元素丁為 30ppm。 根據上述內容與附圖選出正確的選項。 【應選兩項】
實體 教學 2分
以學習單的方式瞭解學生對本 單元的學習情況。
【評量】學習單

(A) ?t1=?t2 (B)
2 ?t1=?t2 3
(C)元素甲和元素丙會隨著時間演進含量越來越少;元素乙 和元素丁則越來越多
??
(D)此化石大約已經形成 3000 年 (E) 由同位素系統一與系統二所推測出的化石形成時間並 不相同
Ans: CD 3. 地質年代是指地球歷史中有岩層記錄的一段漫長時間, 地質學家根據地球上地層形成的先後順序與當中所含的化 石, 建立了這個地層系統表和對比框架。 地質年代主要 是以 「相對年代」 和 「絕對年代」來表示,請問能準確 定義出絕對地質年代的方法為何? Ans:放射性同位素定年法 4. 請針對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各寫出兩個當時的標準 化石。 Ans:古生代-三葉蟲、筆石 中生代-恐龍、菊石

新生代-象類、貨幣蟲 網站 / 書籍等 放射性同位素利用技術 學習資源 簡介 作者:林安秋 出版日期:1989 年 02 月 15 日 Dickin, A.P. Radiogenic Iostope Geolog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7. Faure, G., Principles of Isotope Geology, John Wiley & Sons, 1986. ?

普通地质学—地质年代

第六章地质年代 地质年代:指地球上各种地质事件发生的时代。 地质年代两层含义: 1.相对年代:地质体形成或地质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 2.绝对年代:地质体形成或事件发生距今的年龄。由于主要是运用同位素技术,所以又称 为同位素地质年龄。 相对年代和绝对年代两者结合,才构成对地质事件及地球、地壳演变时代的完整认识。 第一节相对年代的确定 一、地层层序律 沉积岩的原始沉积总是一层一层叠置起来的,其原始产状一般是水平的或近于水平的,并 且总是先形成的老地层在下面,后形成的新地层盖在上面,这种正常的地层叠置关系称为 地层层序律(叠置原理)。 地层:地质历史上某一时代形成的层状岩石。在岩层未受变动或变动不强烈地区,地层层 序律是完全可以使用的。当岩层受到强烈变动,如发生倒转、错动等现象时,就不能简单 使用。 二、生物层序律 生物层序律(化石层序律):不同时代的地层中具有不同的古生物化石组合,相同时代的 地层中具有相同或相似的古生物化石组合;古生物化石组合的形态、结构愈简单,则地层 的时代愈老,反之则愈新。其实就是进化论原理的具体运用,即生物演化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生物种属由少到多,而且这种演化和发展是不可逆的。因而,各地质时期 所具有的生物种属、类别是不相同的。时代越老,所具有的生物类别越少,生物越低级, 构造越简单;时代越新,所具有的生物类别越多,生物越高级,构造越复杂。 三、切割律或穿插关系 地壳运动和岩浆活动的结果,使不同时代的岩层、岩体和构造出现彼此切割穿插关系,利 用这些关系也可以确定岩层、岩体和构造的形成先后的顺序。 切割律(穿插关系):较新的地质体总是切割或穿插较老的地质体,或者说切割者新、被切 割者老。 第二节同位素年龄的测定(绝对地质年代的确定) 自然界的矿物和岩石一经形成,其中所含有的放射性同位素就开始以恒定的速度蜕变,这 就像天然的时钟一样记录着它们自身形成的年龄。当知道了某一放射元素的蜕变速度后, 就可根据这种矿物晶体中所剩下的该放射性元素(母体同位素)的总量(N)和蜕变产物(子体 同位素)的总量(D)的比例计算出来。 放射性同位素衰变原理: 放射性元素的原子不稳定,一定时间后必然衰变为其他原子。且衰变的速率不受外界温度 和压力的影响。同位素测年的计算公式: t = 1/λ?ln(1+D/N) 第三节地质年代表 地质年代表特征: (1)各代和纪的延续时间不同。年代老者长、新者短,原因年代新者保留下来的地质记录全、生物进化的阶段性缩短; (2)纪以下一般分早、中、晚三个世,而C(石炭纪)、K(白垩纪)、N(新近纪)、 Q (第四纪)为二个世;?(寒武纪)、S(志留纪)为四个世; (3)前寒武纪由于时间老,研究难度大,故划分较粗糙,而且很难得到统一。 年代地层单位代号的确定: 宇的符号用两个大写字母表示,如: 冥古宇(Hadean) HD 太古宇(Archaean) AR 元古宇(Proterzoic) PT

构造地质学综合复习.

《构造地质学》综合复习作业题 第一章 1、何为地质构造? 2、什么是构造地质学?共有哪些任务和基本研究方法? 3、什么是石油构造地质学?在石油地质勘查中的位置如何? 第二章 一、 1、岩层,地层、层理三者有何区别? 2、在垂向剖面中和地质图上海侵层位与海退层位有何表现? 3、什么是原始倾斜? 4、何为穿时现象? 5、水平岩层有何特征? 二、 1、什么是岩层产状三要素? 2、何为视倾角、视倾向?真倾角与视倾角如何换算? 3、“V”字形法则的内容和应用条件是什么? 三、 1、哪些标志可用于判断岩层的顶面和底面? 2、真厚度,铅直厚度、视厚度三者有何不同?

3、如何求取岩层的厚度、埋藏深度和露头宽度? 四、 1、整合与不整合反映在地壳运动性质上有何不同? 2、平行不整合与角度不整合有何异同? 3、嵌入不整合、超覆不整合,非整合各指什么? 4、何为古潜山? 5、哪些标志可用于确定不整合的存在? 6、怎样确定不整合的形成时代? 7、与不整合有关的油气圈闭有哪些基本类型? 第三章 一、 1、什么是内力?其与外力有何关系? 2、什么是应力?分为几种?怎样确定其正负? 二、 1、什么叫变形?什么叫应变? 2、线应变与扭应变的正负值是怎样规定的? 3、泊松效应指什么? 4、应变椭球体指什么? 三、

1、何为弹性、塑性? 2、岩石变形方式有哪几种? 3、均匀变形和非均匀变形有何特征?各包括哪几种变形方式? 4、什么是递进变形? 5、岩石变形可分为几个阶段? 6、弹性变形有何特征? 7、何为松弛?何为蠕变? 8、塑性变形有哪些基本的机制? 9、岩石的破裂方式有哪两种? 10、为什么剪裂角小于90°?它与哪些因素有关? 11、外界因素怎样影响岩石的力学性质和岩石的变形? 四、 1、何为构造应力场?通常用什么来表示? 2、在理想情况下,变形图像与应力网络有何对应关系? 3、边界条件包括哪些内容? 第四章 一、 1、什么是褶皱、背斜、向斜?它们之间有何关系? 2、褶皱有哪些基本要素?各表示什么?

-地理学知识点总结

地壳:是地球硬表面以下到莫霍面之间由各类岩石构成的壳层,在大陆上平均厚度35km,在大洋下平均厚5km。 克拉克值:把化学元素在地壳中的平均含量百分比称为克拉克值,即元素的丰度。 解理:是指矿物受外力作用沿一定结晶方向分裂为解理面的能力。 岩石:造岩矿物按一定结构集合而成的地质体,根据成因可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 岩浆岩:是由岩浆凝结形成的岩石。岩浆的发生、运移、聚集、变化及冷凝成岩的全部过程,称为岩浆作用。岩浆作用主要有两种方式:①岩浆在地壳深处冷凝→深层侵入岩;在浅层冷凝→浅层侵入岩②岩浆喷出地表→喷出岩(火山岩)。 沉积岩:是由成层堆积于陆地或海洋中的碎屑、胶体和有机物质等疏松沉积物固结而成的岩石。 层理:是指岩石的矿物成分、结构、粒度、颜色等表现出来的成层性。 成岩过程:先成岩石的破坏(风化作用与剥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和固结成岩作用等四个阶段。暴露在地壳表部的岩石,在地球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要受到各种外力作用的剥蚀破坏,然后再把破坏产物在原地或经搬运沉积下来,再经过复杂的成岩作用等四个阶段而形成岩石,称沉积岩。可分为碎屑岩类、粘土岩类、生物化学岩类 变质作用:固态原岩因温度、压力及化学活动性流体的作用而导致矿物成分、化学结构与构造的变化统称为变质作用,其形成的岩石就是变质岩岩相:反映沉积环境的岩性、结构、构造、化石及其组合特征叫做岩相。通常分为:海相、陆相和过渡相,以下又可各自细分。沉积建造:是彼此共生关系的地层或岩相的组合,或岩性大致相同的沉积物组合。类型有地槽、地台、过渡型建造。地质构造:岩层或岩体经构造运动而发生的变形与变位称为地质。地质构造是地质运动的形迹。引起地质构造的力主要有压应力、张应力、扭应力三类构造。分别形成压性、张性与扭性构造。层次岩石受地应力的作用后,构造变动表现最明显,主要有水平构造、倾斜构造、褶皱构造和断裂构造。褶皱:岩层在侧向压应力作用下发生弯曲的现象成为褶皱,其中的单个弯曲则叫褶曲。褶皱能直接反映构造运动的性质和特征。主要是由于构造运动形成的,可能是由升降运动使岩层向上拱起和向下坳曲,但 大多数是在水平运动下受到挤压而形 成的,而且缩短了岩层的水平距离。基 本形态只有背斜(上凸)和向斜(下凹) 两种。 断裂:岩石因所受应力超过自身强度而 发生破裂,使岩层连续性遭到破坏的现 象称为断裂。虽破裂但破裂面两侧岩块 未发生明显滑动、位移的断裂构造叫做 节理。岩块沿着断裂面有明显位移的则 称断层。断层面两侧的岩块称为断层 盘,其中位于倾斜断面之上者为上盘, 位于倾斜面之下的为下盘,两盘沿水平 方向相对位移为水平断层;上盘相对上 升的是逆断层而上盘相对下降的断层 称为正断层。正断层与逆断层相间分布 时上升盘形成地垒,下降盘形成地堑。 火山地震都是快速构造运动。火山喷 发:即岩浆喷出地表,是地球内部物质 和能量快速猛烈的释放形式。火山喷出 物很复杂,有气体、液体和固体。火山 喷发形式有两类:①裂隙式喷发;②中 心式(或管状)喷发。火山喷发则形成 火山,无一例外分布在大小板块边界 上。 地震:是构造运动的一种特殊形式,即 大地的快速震动。当地球聚集的应力超 过岩层或岩体所能承受的限度时,地壳 发生断裂、错动,急剧的释放积聚的能 量,并以弹性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引 起地表的震动。地震只发生于地球表面 至700km深度以内的脆性圈层中。地 震时,地下岩石最先开始破裂的部位叫 震源。震源在地面上的垂直投影位置叫 震中。从震源发出的地震波在地球内部 传播的称为体波(纵波和横波)沿地面 传播的称面波,实际上也是一种纵波, 对地表建筑物破坏性最大。地震释放能 量的大小用震级表示,通常采用美国里 克特提出的标准来划分称为里氏级。世 界地震区呈带状分布并与板块边界非 常一致,板块间的相互作用是引起地震 的主要因素。 板块: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岩石圈并非 是整体一块,而是被许多构造活动带如 大洋中脊、海沟、深大断裂等分割成不 连续的独立单元(块体),这些块体就 是所说的板块。板块浮在软流层上,其 内部稳定,边缘是比较活跃的活动带, 有强烈的构造运动。 板块的边界有三种类型: ①扩张(或增生)型边界:是新地壳增 生的地方,也是海底扩张的中心地带, 主要以大洋中脊为代表,如美洲板块与 非洲板块之间的边界。喷出物多为玄武 岩,以张应力产生的正断层和节理为 主。震源浅烈度小。大洋中脊:由于海 底扩张形成的,位于大洋中间、纵贯世 界大洋的巨大海底山脉。是大洋板块新 生的地方,是板块发散型边界。 ②俯冲(或汇聚)型边界:见于两个板 块挤压、汇聚、俯冲、消减的地方。又 分为海沟岛弧型(太平洋板块和亚欧板 块之间的边界)和地缝合线型(印度洋 板块和亚欧板块之间的边界)。地缝合 线:两陆地板块的碰撞结合地带就是地 缝合线。两个大陆板块汇聚时,在原弧 沟系中发生碰撞,于是产生大规模的水 平挤压,褶皱成巨大的山系。现在阿尔 卑斯—喜马拉雅地带,就是古特提斯海 消失形成的一条地缝合线。 ③转换断层(或次生)型边界:在这种 边界上,没有板块的新生和消亡,是由 于前两类边界的活动导致板块间的其 他部分作剪切向水平错动而形成,仅见 于大洋地壳中。 地质年代:在内外力作用下,地壳的组 成、构造及外部形态不免经常发生变 化,一系列变化构成的连续时间,可以 清晰的反映地壳演化的历史,通常以地 质年代表示这种演化的时间和顺序,地 质年代又有相对年代和绝对年代之分。 相对年代法(古生物地层法):依据地 层下老上新的沉积顺序,地层剖面中的 整合与不整合关系,标准古生物化石与 生物群体进行对比,确定某个地层或事 件的相对年代的方法。此法虽能分清地 质时间的先后,却不能确定其具体时 间。 绝对年代法:通过矿物或岩石的放射性 同位素的测定,依据放射性元素蜕变规 律计算其绝对年龄,即距今天的年数。 第三章:大气和气候 大气:连续包围地球的ˉ气态物质称为 大气。地球大气是多种物质的混合物, 由干洁空气(是指除去水汽、液体和固 体杂质外的整个混合气体简称干空 气)、水汽、悬浮尘粒或杂质组成。大 气中悬浮均匀分布的固体杂质和液体 微粒,如海盐粉粒、灰尘(特别是硅酸 盐)、烟尘和有机物等多种物质,所构 成的稳定混合物,称为气溶胶粒子。半 径10ˉ2——10ˉ8 cm主要来源有自 然源和人工源两种。 气压:定义从观测高度到大气上界单位 面积上(横截面积1平方cm)铅直空 气柱的重量为大气压强,简称气压。国 际单位制用帕斯卡(Pa),气象学采用 白帕(hPa)为单位。1hPa=10ˉ2N∕ cm2 对流层:是大气的最底层。平均高度 11km。①以空气垂直运动旺盛为典型 特点,空气对流运动显著。 ②云、雾、雨、雪等主要天气现象都出 现在此层,天气现象复杂多变。 ③气温随温度升高而降低,平均每升高 100m下降0.65℃。 平流层:从对流层到55km左右的大气 层,气流稳定。温度随高度不变或微升, 由等温分布变为逆温分布。水汽、尘埃 等非常少,很少出现云和降水,大气透 明度良好。 中间层:从平流层到85km高度的气层, 也叫高空对流层。温度随高度升高迅速 下降。80km高度上,有一个白天出现 的电离层,也叫D层。暖层和散逸层。 太阳常数:在日地平均距离 (D=1.496×108km)上,大气顶界垂 直于太阳光线的单位面积上每分钟接 受的太阳辐射,称为太阳常数。事实上, 由于太阳光谱辐照度随波长的变化曲 线而有年际变化,太阳常数并非保持恒 定。 温室效应(花房效应):大气本身太阳 辐射直接吸收很少,而水陆植被等下垫 面却能大量吸收太阳辐射,并经潜热和 感热转化给大气。大气获得热能后依据 本身温度向外辐射,称为大气辐射。其 中一部分外逸到宇宙空间,一部分向下 投向地面。后者既是大气逆辐射,他的 存在使地面实际损失的热量略少于长 波辐射放出的热量,地面得以保持一定 的温度。这种保温作用,即大气的温室 效应(花房效应)。使地球表面温度 及近地面大气温度维持在一定的范围 内,以适合地球生物和人类的生存,这 些气体被称为温室气体。既包括自然大 气中固有的CO2、水汽、O3、CH4、 N2O等成分,也包括人类活动释放的污 染物质,主要有氟氯烃化合物(CFCs) 及CO2、CH4等。在某一时段内物体 能量收支的差值,称为辐射平衡或辐射 差额。一天之内最高温度与最低温度之 差叫气温日较差。在等温线图上垂直 等温线方向上,单位距离内温度的变化 值,称为水平温度梯度,方向从高值指 向低值。等温线愈密,温度梯度愈大; 反之愈小。封闭等温线表示存在温暖或 寒冷中心。 饱和空气:温度一定时,单位体积空气 中容纳的水汽量有一定的限度,达到这 个限度,空气呈饱和状态。饱和空气的

工程地质地质名词解释

岩层产状:是指岩层的空间位置。 逆断层:是沿断层面倾斜方向,上盘相对上升,下盘相对下降的断层。 地质年代:地球(壳)形成、发展、变化的历史年代。 矿物:天然形成的单中化合物,为均质固体,具有相对稳定的化学成份和物理性质。 承压水:充满于两个稳定隔水层间的重力水。 流砂:是地下水自下而上渗流时砂土产生流动的现象。 岩溶:岩溶作用及其所产生的水文现象和地貌现象统称为岩溶 滑坡:指斜坡上的岩土体或其它碎屑堆积物在自然或人为因素影响下失去稳定,沿一定的滑动面整体下滑的现象。 泥石流:由暴雨或冰雪迅速融化形成的急骤水流,挟带堆积在缓坡或山谷中的大量松散堆积物成为泥石洪流山前地带的现象。 软土:一般是指天然含水量大、压缩性高、承载力低的一种软塑到流塑状态的粘性土。膨胀土:是一种对环境变化,特别是对于湿热变化非常敏感,易于发生膨胀和收缩,产生膨胀压力的土。 潜水:埋藏在地面以下第一个稳定隔水层之上具有自由水面的重力水。 逆断层:是沿断层面倾斜方向,上盘相对上升,下盘相对下降的断层。 背斜:背斜是两翼岩层以核部为中心向两侧倾斜,形态上是岩层向上弯曲的褶皱。向斜:向斜是两翼岩层向核部倾斜,形态上是岩层向下弯曲的褶皱。 整合接触:相邻的新、老地层产状一致,时代连续无间断。 地质构造:构造运动使岩层发生变形和变位,形成的产物称为地质构造。

洪积土:大雨或融雪水将山区或高地的大量碎屑物沿冲沟搬运到山前或山坡的低平地带堆积而成。 冲积土:河流地质作用形成的沉积物。 不整合(角度不整合):相邻的新、老地层产状不一致以角度相交,且地层时代不连续。褶皱:岩层受力而发生的弯曲变形称为褶皱。 砂土液化:疏松且含水量高(或饱和)的砂性土在受到地震的情况下,砂体达到液化状态,丧失地基承载力。 膨胀土:是一种对环境变化,特别是对于湿热变化非常敏感,易于发生膨胀和收缩,产生膨胀压力的土。 结构面:岩体中各种具有一定方向,延展较大,厚度较小的二维地质界面均称为结构面。 正断层:是沿断层面倾斜线方向,上盘相对下降,下盘相对上升的断层。 地震烈度:地震对某具体地点的实际影响和破坏的强烈程度。 平行不整合:在沉积过程中,受到剥蚀,沉积作用间断,后来又下沉接受沉积,故其间缺失部分地层。 残积土:岩石经风化作用后残留在原地的碎屑物称为残积物或残积土,因其覆盖在地表,又常称为残积层。 风化作用:出露在地表的岩石,在太阳辐射作用下并与水圈、大气圈和生物圈接触,发生的物理、化学性质的变化。 平推断层:断层两盘基本无上下相对运动,而沿着断层面在水平方向发生相对位移,以走向断距为主的断层,叫平推断层。

资料-地质年代表

地质年代表 一,概念 按时代早晚顺序表示地史时期的相对地质年代和同位素年龄值的表格。计算地质年龄的方法有两种:①根据生物的发展和岩石形成顺序,将地壳历史划分为对应生物发展的一些自然阶段,即相对地质年代。它可以表示地质事件发生的顺序、地质历史的自然分期和地壳发展的阶段;②根据岩层中放射性同位素蜕变产物的含量,测定出地层形成和地质事件发生的年代,即绝对地质年代。据此可以编制出地质年代表。 二,中国地质年代表 ----------------------------------------------------------------------------------------- 代纪世代号起始时间(百万年) 生物开始出现类型 ------------------------------------------------------------------------------------------ 新生代第四纪全新世Qh 0.01人类出现 晚更新世Qp 中更新世Qp2 早更新世Qp1 1.64

新近纪上新世N2 5.00 中新世N1 23.3 近代哺乳类出现 古近纪渐新世E3 37.5 始新世E250 古新世E1 65 鱼类出现 ------------------------------- 中生代白垩纪K 135 被子植物,浮游钙藻出现 侏罗纪J 208 鸟类哺乳类出现 三叠纪T 250 蜥龙鱼龙出现 ------------------------------- 晚古生代二叠纪P 290 兽行型类裸子植物出现 石炭纪 C 362坚孔类种子蕨科达类出现 泥盆纪 D 410 总鳍鱼类节蕨石松真蕨植物出现 早古生代志留纪S 439 裸蕨植物出现 奥陶纪O 510 无颌类出现 寒武纪-- 570 硬壳动物出现 ----------------------------- 新元古代震旦纪Z 680 不具硬壳动物出现 南华纪Nh 800 青白口纪Qb 1000 多细胞动物高级藻类出现 中元古代蓟县纪JX 1400 真核动物出现(绿藻) 长城纪Ch 1800 古元古代滹沱纪Hl 2300 五台纪Wt 2500 ----------------------------- 新太古代Ar3 2800 原核生物出现(菌类及蓝藻) 中太古代Ar2 3200 古太古代Ar1 3600 生命现象开始出现 始太古代Ar0 45oo ---------------------------------------------------------------------------------------------------------------------- 关于地质年代表的阅读 解析:地理教学大纲中的“基本训练要求”指出:“学会阅读地质年代表,记住代、纪的名称和序列。”同学们感到不好记,特别是感到“纪”的名称不好记。 研究地壳历史时,仿用了人类历史研究中划分社会发展阶段的方法,把地史划分为5个代,代以下再分纪、世等;与地质时代单位相应的地层单位称界、系、统等。 地层单位分国际性地层单位、全国性或大区域性地层单位和地方性地层单位。

中科院博士入学考试构造地质学重要知识点和论述题汇总..

中科院博士入学考试构造地质学重要知识点和论述题汇总 (一)补充简答题 1.简述如何确定褶皱在空间的方位? 答:褶皱在空间的方位可由褶皱的轴面产状、枢纽产状、两翼产状和翼间角确定。两翼和轴面的产状要测量其倾向和倾角。垂直面状要素的走向线向下所引的直线为倾斜线,倾斜线与其在水平面上的投影线之间的夹角即为倾角,倾斜线在水平面上的投影线向下所指岩层向下倾向的方向即为倾向。翼间角为褶皱正交剖面上两翼间的内夹角。圆弧形褶皱的翼间角是指过两翼两个拐点处的切线的夹角。枢纽产状要测量枢纽的倾伏和侧伏。倾伏包括倾伏向和倾伏角。前者指枢纽在直立面内的水平投影线所指枢纽向下的方向,后者指枢纽与其在直立面内的水平投影线之间的锐夹角。侧伏包括侧伏向和侧伏角,前者指轴面的走向线所指枢纽向下的方向,后者指枢纽与轴面的走向线之间的锐夹角。对于规模较小,出露完整的褶皱,可以从露头上直接测量以上各要素。对于规模较大,出露不完整的褶皱,往往需要系统测量其褶皱面的产状,然后通过计算方法或赤平投影方法才能较精确地确定其枢纽和轴面的产状。 2.简述重力滑动构造的基本结构。 答:重力滑动构造是由重力作用引发的滑动推覆构造,它是某些逆冲推覆构造的重要成因。重力滑动构造基本结构为:下伏系统、滑动面、润滑层、滑动系统。分带:后缘拉伸带、中部滑动带和前缘推挤带。形成条件为:一定的坡度;滑动系统要有一定的厚度和重量;应由软弱层和孔隙流体的参加。下伏系统构造较简单,基本保留了早期或基底构造的特征;滑动面沿原始地质界面(如层理面、不整合面、侵入体与围岩接触面)或破裂面发育,剖面和平面上均呈弧形,剖面上常呈犁式、铲式或勺形。润滑层能降低滑动摩擦力,使滑动系统长距离搬运,常由软弱岩层或面理化岩层构成,如泥岩层、煤层、膏岩层、片岩、片理化的蛇纹岩、辉绿岩等。中部滑动带岩层和构造比较复杂,往往为一系列互相叠置或切割的滑体、滑块,褶皱,断层发育。前缘推挤带常又一系列逆冲断层叠置而成,后缘拉伸带常出露下伏系统的岩层。 3.蠕变和塑性变形之间有哪些区别和联系? 答:两者的区别是:蠕变是岩石在一较小恒定应力的长期作用下发生的变形。塑性变形是岩石在超过其弹性极限的应力作用下发生的变形。蠕变是缓慢发生的,

地震解释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地震波地质信息综合解释 摘要:地震解释质量决定了一个区块勘探开发的方向和进程,地震解释的发展对解释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要求解释人员通晓地质知识,同时具有物探知识。本文主要从现今已经在应用的解释技术和方法以及近年来涌现出来的一些新思路、新方法展开论述。分别包括三维可视化技术、构造解释、构造解释和利用振幅属性预测含烃概率、利用波峰瞬时频率计算薄层厚度、多子波地震道分解和重构等。 关键字:地震解释、构造解释、振幅属性、波峰瞬时频率 引言:地震资料解释是勘探和开发地震的最后环节,其功能是将地震信息翻译成地质语言或符号;其目的是直接服务于勘探和开发。因此解释质量决定了一个区块勘探开发的方向和进程。地震勘探开发技术发展的目标都是为了提供更好的易于解释的具更高可信度的地震资料。地震解释现在更多地强调综合性和在地质规律控制下的地震解释。这对解释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要求解释人员通晓地质知识,同时具有物探知识。地震解释从来就不是从事物探方法研究人员单纯可以从事的工作。地震解释已经开始从注重地震解释方法向注重多学科综合性的转变,现在更为明显!地震解释的另一个明显的趋势是强调在地质规律认识下的地震解释,即地震和地质的紧密结合。 一、地震综合解释的现今技术及方法 在地震综合解释方面,主要是以地震反演技术、多种属性分析技术及三维解释为主体的地震综合储层预测技术,通过与层序地层学、测井和地质等其他测量解释成果的结合给出地震资料综合解释的应用实例。例如AmoutColpaert应用神经网络将地震解释数据和井中岩石物理特性分析联合实现多属性分析,从而进行岩相预测。靶区的目标地层是岩溶发育的斜坡形向陆架坡过渡的碳酸盐岩地层,探区内井资料很少或几乎没有,作者综合应用了基于井资料的层序地层分析、岩石物理分析和多属性地震分析,对无井控制区的岩相进行了预测。其基本流程见图1。

地质年代

地质年代 本节内容:相对年代的确定、同位素年龄测定、地质年代表 地质年代系指地质体形成或地质事件发生的时代。包括二层含义(二种计时方法): 1.相对年代-地质体形成或地质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相对先后关系) ;根据生 物的演化顺序和岩石的新老关系,确定地质体形成或地质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能说明岩层形成的先后顺序及其相对新老关系,能反映岩层形成的自然阶段。适用于沉积岩地区。 2.绝对年代-地质体形成或地质事件发生距今有多少年(确切年龄);依据同位 素年龄测定地质体形成或地质事件发生时距今多少年。它能说明岩层形成的确切时间,但不能反映岩层形成的地质过程。适用于岩浆岩、变质岩地区。 在描述地球历史或地质事件的年代时,两者都很重要;地质工作中,一般以应用相对地质年代为主。 一、相对年代的确定 地层层序律、生物层序律、切割律(穿插关系) 基本概念 岩层:成层的岩石. 层序:岩层形成的先后关系. 地层:一定时期内形成的岩层的总称.具时间概念. 岩层与地层的区别:岩层不具有时代概念,地层赋予了地质年代的概念。 古生物:文字记载前(12000年)就已生活在地球上的生物. 古生物化石:岩层中已经被石化的古生物遗体和遗迹; 猛犸象于1710年在西伯利亚冻土中被发现. 生物演化规律:低等→高等;简单→复杂;不可逆! 研究地壳历史的依据: 1.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三大岩类的岩石性质和分布特点。(恢复当时的形成环境) 2.生物化石的特性(时代和环境 3.地质构造(产生的时间,形成时的环境)

一、地层层序律 1、地层形成时是水平或近于水平,老的先形成,在下面;新的后形成,叠置在上。对于后期地壳运动使地层变动(倾斜、倒转)的地层层序可用沉积构造中的层面构造(波痕、泥裂、印模等)作为“示底构造”恢复顶底后,判断先后顺序。 但并非现在野外见到的地层都是下老上新,其中又有后期地壳运动的改造。对于后期地壳运动使地层变动(倾斜、倒转)的地层层序可用沉积构造中的层面构造(波痕、泥裂等)作为“示底构造”恢复顶底后,判断先后顺序。 地层层序律示意图:A-原始水平层理; B-倾斜层理; C-倒转地层; 1、2、3、4-表示地层从老到新. 二、生物层序律 1.化石:埋藏在岩层中的古代生物遗体或遗迹称为化石。如动物的骨骼、甲 壳;植物的根、茎、叶;动物足迹、蛋、粪、动植物印痕。生物实体被某种物质(CaCO3,SiO2,黄铁矿等)充填或交代而石化;生物遗体中不稳定成分挥发逸去,仅留下碳质薄膜,生物结构保持不变。 标准化石:在地质历史中演化快、延续时间短,特征显著,数量多、分布广, 对研究地质年代有决定意义的化石。 生物的演化是从简单到复杂,低级到高级不断发展的,岩层中所含的化石也具有一定的规律,岩石年代越老生物化石越原始、越简单、越低级。岩石年代越新、生物化石越复杂越高级。 生物层序律——一方面:年代越老的地层中所含生物越原始、越简单、

构造地质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第一章绪论 地质构造:组成地壳的岩层或岩体在内、外动力地质作用下发生的变形,从而形成诸如褶皱、节理、断层、劈理以及其他各种面状和线状构造等。 第二章沉积岩层的原生构造及其产状 层理:通过岩石成分、结构和颜色在剖面上的突变或渐变所显现出来的一种成层构造。 有:平行层理,波状层理,斜层理 几个概念:岩层、沉积岩层、层面(顶面、底面)、厚度、原生构造。 岩层与地层概念的区别 岩层的产状要素 走向:岩层面与水平面相交的线叫走向线。 倾向:岩层最大倾斜线在水平面上的投影方向。 倾角:岩层最大倾斜线与水平面的夹角。 整合:上、下两套地层层序没有间断。 不整合:上、下两套地层层序有间断,有地层缺失 1.平行不整合:表现为上、下两套地层的产状彼此平行,但在两套地层之间缺失了一些时代的地层。 2.角度不整合:上、下两套地层之间既缺失部分地层,产状又不相同 第三章地质构造分析的力学基础 外力:对于一个物体来说,另一个物体施加于这个物体的力,有面力和体力。 内力:是同一物体内部各部分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分固有内力和附加内力。 应力:作用于单位面积上的内力。 应力场:一系列点的瞬时应力状态 均匀应力场、非均匀应力场 构造应力场:地壳内一定范围内某一瞬时的应力状态 规模上:局部构造应力场、区域构造应力场、全球构造应力场 时间上:古构造应力场、现代构造应力场 应力轨迹:表示构造应力场中主应力和最大剪应力的作用方位的应力迹线 应力集中:在均匀应力场中局部的应力异常增大现象 应力集中一般出现在以下部位: 断裂的端点、拐点、分枝点、错列点和待交会点及空洞周围等。 光弹实验和数值计算可以显示出应力集中现象。 均匀变形:岩石的各个部分的变形性质、方向和大小都相同的变形称为均匀变形。 非均匀变形:岩石各点变形的方向、大小和性质变化的变形称为非均匀变形。 线应变:单位长度的改变量 横向线应变/纵向线应变=泊松比泊松比<=0.5 弹性变形:岩石在外力作用下发生变形,当外力解除后,又完全恢复到变形前的状态,这种变形称为弹性变形。 微观机制:岩石内部质点位移后获得一定的位能,外力解除后,可发生弹性变形回复或弹性回跳。 塑性变形(剩余变形或永久变形):当应力超过岩石的弹性极限后,即使再将应力解除,变形的岩石也不能完全恢复其原来的形状,这种变形称塑性变形。

高三地理复习专题讲解:地质剖面图的判读技巧

高三地理复习专题讲解:地质剖面图的判读技巧 一、专题讲解 地质剖面图的判读技巧 (1)岩层新老关系的判断 ①根据岩层层序确定:沉积岩是受沉积作用形成的,因而一般的规律是岩层年龄越老,其位置越靠下,岩层年龄越新,其位置越靠上(接近地表)。如上图中沉积岩Ⅰ的形成时间晚于沉积岩Ⅱ。 ②根据岩层的接触关系确定:岩浆岩可以按照其与沉积岩的关系来判断。喷出岩的形成晚于其所切穿的岩层,侵入岩晚于其所在的岩层。如上图中岩浆岩的形成时间晚于沉积岩Ⅰ和沉积岩Ⅱ。变质岩是在变质作用下形成的,且多是在岩浆活动的影响下形成的,因而变质岩的形成晚于其相邻的岩浆岩。 (2)地质构造和构造地貌的判断 ①根据岩层是否连续判断褶皱或断层。 ②根据岩层弯曲形状或新老关系判断背斜和向斜。如上图中甲处的地质构造为背斜。 ③根据地表起伏状况判断地貌类型,如背斜山(谷)、向斜谷(山)、断块山、断层谷、陡崖等。 (3)地壳运动过程的判断 ①根据岩层上下关系。若岩层呈水平状态,并且从下到上依次由老到新连续排列,说明在相应地质年代里,地壳稳定,地理环境没有发生明显变化。 ②根据岩层的弯曲。若岩层出现弯曲、倾斜甚至颠倒,说明岩层形成后,因地壳水平运动使岩层发生褶皱运动。如上图中甲处岩层弯曲说明其受到了水平挤压作用。 ③根据岩层的缺失。若岩层出现缺失,可能是缺失岩层所代表的时代地壳发生隆起,使当地的地势抬高,终止了沉积过程;或者原沉积物层剥蚀完毕;也可能是

当时当地气候变化,没有了沉积物来源。 ④根据侵蚀面。若上下两岩层之间有明显的侵蚀面存在,说明下部岩层形成后,遭受到外力侵蚀。若侵蚀面上覆新的岩层,是因为之后该地又经历了沉积作用。如上图甲处上部岩层的不完整说明经历了侵蚀作用,沉积岩Ⅰ的覆盖说明又经历了沉积作用。 ⑤根据侵入岩。若地层中有侵入岩存在,说明围岩形成之后又发生了岩浆活动,岩浆活动晚于围岩形成时代。如上图中花岗岩的存在说明经历了岩浆侵入。二、同步训练 下图为某地区的地质剖面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1.地质构造和岩层形成的先后顺序是( ) A.甲、乙、丙 B.乙、丙、甲 C.丙、乙、甲 D.丙、甲、乙 2.在地质演化过程中,形成褶皱的次数是( ) A.1 B.2 C.3 D.4 [解析] 1.B 2.B 第1题,本题主要考查地质构造与地壳运动。从该地区的地质剖面示意图可以看出,乙处岩层出现断裂、错位,为断层构造;丙为侵入型岩浆岩层,为岩浆侵入乙所在岩层形成的,丙岩层上方为侵蚀面,再往上才形成沉积岩层甲。所以B正确。第2题,本题主要考查地质构造与地貌。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未形成褶皱的沉积岩层应与地平面平行,而形成褶皱后沉积岩层发生弯曲变形。从该地区的地质剖面示意图中的岩层倾斜状况可以看出,甲、乙附近沉积岩层与地平面相比,发生倾斜,且甲、乙附近沉积岩层倾斜角度不同,因此该地区在地质演化过程中,形成两次褶皱,所以B正确。 下图为某地地质剖面图,图中①~⑧为岩层编号,其年代由老到新。完成3~4题。

地层与地质年代符号及色标

地质成因及符号ml--人工填土pd--植物层 al--冲击层 pl--洪积层 dl-坡积层 el--残积层 eol--风积层

l--湖积层 h--沼泽沉积层 m--海相沉积层 mc--海相交互相沉积层gl--冰积层 fgl--冰水积层 b--火山堆积层 col--崩积层 del--滑坡堆积 set--泥石流 o--生物堆积 ch--化学堆积物 pr--成因不明沉积 人工填土(ml) 冲击(al) 洪积(pl) 坡积(dl) 沼泽沉积(h) 海相沉积(m) 海陆交互相(mc)

冲积物(al) alluvial deposit 河流在平缓地段所堆积下来的碎屑物,称为冲积物。冲积物根据其形成条件,可分为: (1)山区河谷冲积物 大部分由卵石、碎石等粗颗粒组成,分选性较差,大小不同的砾石互相交替,成为水平排列的透镜体或不规则的夹层,厚度一般不大。一般地说,山区河谷的堆积物颗粒大,承载力高,但由于河流侧向侵蚀的结果也带来了大量的细小颗粒,特别是当河流两旁有许多冲沟支岔时,这些冲沟支岔带来的细小颗粒往往和冲积的粗大颗粒交错堆积在一起,承载力也因而降低。 (2)平原河谷冲积物 河流上游的冲积物一般颗粒粗大,向下游逐渐变细。冲积层一般呈条带状,具有水平层理,有时也成流水层或湍流层的交错层理。在每一个小层中,岩性的成分就比较均匀,有极良好的分选性。 冲积物的颗粒形状一般为亚圆形或圆形,搬运的距离愈长,颗粒的浑圆度越好。 平原河谷冲积物可分为:河床冲积物、河漫滩冲积物、牛轭湖冲积物和阶地冲积物。河床冲积物、河漫滩冲积物多为磨圆度较好的漂石、卵石、圆砾和各种砂类土,有时也有粉土、粘性土存在。在同一地段上,河漫滩冲积物的粒度一般较河床冲积物为小。在同一河漫滩上,靠河床近的冲积物的粒度比距河床远的为大。牛轭湖冲积物只有当洪水期间成为溢洪区时才能形成,此时,细砂或粉质粘土就直接覆盖在

大地构造学知识点总结

《大地构造学》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绪论 一、大地构造学的研究对象、内容、方法、意义 研究对象:大地构造学,是研究地球过程的综合学科。 研究内容:①区域或全球尺度的地壳与岩石圈构造变形特征及圈层相互作用,如:大洋-大陆相互作用、地球内部圈层相互作用、造山带与盆地的形成过程等;②构造变形与岩浆作用-沉积作用-变质作用的相互关系;③地壳与岩石圈的形成与演化过程;④地球表面海-陆的形成与演变方式及过程;⑤地球深部作用过程及其机制。 研究方法:大地构造学研究方法需要综合利用地质学其他学科以及地球物理探测、地球化学的研究手段与研究成果。 研究意义:大地构造学研究可以为认识和分析构造地质学的研究背景和形成机制提供宏观的上成因解释。 二、固体地球构造的主要研究方法 主要包括固体构造几何学与构造运动学的研究。 固体地球的构造几何学:主要研究地球的组成成分及结构。方法有:①研究暴露在地表的中、下层地壳乃至地幔顶部剖面,通过地质、地物、地化综合研究,揭示地壳深部物质组成、结构构造、物理性质、岩石矿物及元素的物化行为、温压条件、地热增温率、有关元素及矿物成分的聚散规律;②研究火山喷发携带到地表的深源包裹体,揭示深部物质与构造特征;③人工超深钻探直接取样(目前为止涉及最深深度12km);④地震探测:分为天然地震探测和人工地震探测,利用地震波的折射与反射可揭示地球深部构造特征。 固体地球构造运动学:主要研究地质历史时期的大地构造运动学与现今固体地球表面的构造运动。地质历史时期的大地构造运动学可以利用古地理学(岩相、生物、构造)、古气候分区、地球物理学与古地磁学进行研究;现今固体地球表面的构造运动可以利用空间对地的观测与分析技术。 三、大地构造学研究意义 理论意义:可以为认识和分析构造地质学的研究背景和形成机制提供宏观的上成因解释; 实际应用意义:①大型成矿集中区(矿集区)等成矿构造背景、资源规划;②大规模破坏性地震产生于形成的地质构造背景与稳定性评价;③绝大对数大型、灾难性地震都发生在活动板块边缘带(区)上,或与板块相互作用有关的次级活动构造单元边界区域。 第二章固体地球主要构造特征 一、地球表面基本面貌:海陆分布、高程分布及其意义 海陆分布特征:陆地面积占%;海水覆盖面积%; 高程分布特征:陆地主要分布在海平面以上数百米高程范围,大洋的主体分布在海平面以下5km的高程上;

地质年代的划分

地质年代的划分 地质年代(geologic time)就是指地球上各种地质事件发生的时代。它包含两方面含义:其一是指各地质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称为相对地质年代;其二是指各地质事件发生的距今年龄,由于主要是运用同位素技术,称为同位素地质年龄。这两方面结合,才构成对地质事件及地球、地壳演变时代的完整认识,地质年代表正是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地质年代的划分和研究,是通过岩石和化石的历史来确定的。 【地层系统】dìcéngxìtǒng 地壳是由一层一层的岩石构成的。这种在地壳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各种成层岩石(包括松散沉积层)及其间的非成层岩石的系统总称,叫做地层系统。“宇”、“界”、“系”、“统”分指地层系统分类的第一级、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地层系统分类的第一级是“宇”,分为隐生宇(现已该称太古宇和元古宇)和显生宇。 【地质年代】dìzhìniándài 地质,即地壳的成分和结构。根据生物的发展和地层形成的顺序,按地壳的发展历史划分的若干自然阶段,叫做地质年代。“宙”、“代”、“纪”、“世”分指地质年代分期的第一级、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地质年代分期的第一级是宙,分为隐生宙(现已该称太古宙和元古宙)和显生宙。 【太古宇】tàigǔyǔ 地层系统分类的第一个宇。太古宙时期所形成的地层系统。旧称太古界,原属隐生宇(隐生宇现已不使用,改称太古宇和元古宇)。 【太古宙】tàigǔzhòu 地质年代分期的第一个宙。约开始于40亿年前,结束于25亿年前。在这个时期里,地球表面很不稳定,地壳变化很剧烈,形成最古的陆地基础,岩石主要是片麻岩,成分很复杂,沉积岩中没有生物化石。晚期有菌类和低等藻类存在,但因经过多次地壳变动和岩浆活动,可靠的化石记录不多。旧称太古代,原属隐生宙(隐生宙现已不使用,改称太古宙和元古宙)。 【元古宇】yuángǔyǔ 地层系统分类的第二个宇。元古宙时期所形成的地层系统。旧称元古界,原属隐生宇(隐生宇现已不使用,改称太古宇和元古宇)。 【元古宙】yuángǔzhòu

地质年代

表1-8地质年代简表 ——据王鸿赖、李光岑《中国地层时代农》(1990)简化 者是相辅相成的,却不能彼此代替,因为地质年代的研究,不是简单的时间计算,而更重要的是地球历史的自然分期,力求表明地球历史的发展过程和阶段,同位素地质年龄有助于使这一工作达到日益完善的地步。我们把表示地史时期的相对地质年代和相应同位素年代值的表,称为地质年表,或称地质年代表、地质时代表。1913年英国地质学家A.霍姆斯提出第一个定量的(即带有同位素年龄数据的)地质年表,以后又陆续出现不同时间、不同国家、不同学者提出的地质年表。目前比较通用的地质年表见表1-8。

此地质年表为一简表,按照生物演化阶段及地层形成的时代顺序,表中列出宙、代和纪,即地质时代从古至今共划分为冥古宙、太古宙、元古宙和显生宙。其中元古宙又划分为古元古代、中元古代和新元古代;显生宙划分为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其中新元古代的晚期,划分出一个震旦纪,目前只适用于中国;古生代划分为寒武纪、奥陶纪、志留纪、泥盆纪、石炭纪和二叠纪;中生代划分为三叠纪、侏罗纪和白垩纪;新生代划分为第三纪和第四纪。纪以下还可以再划分为世,除去震旦纪、二叠纪、白垩纪等是二分外,其余均按三分法,如寒武纪分为早寒武世、中寒武世、晚寒武世,奥陶纪分为早奥陶世、中奥陶世、晚奥陶世,…;但石炭纪原来也是按三分法分为早、中、晚石炭世,近来顷向于按二分法分为早、晚石炭世;至于第三纪和第四纪所划分的世则另有专称,如古新世、始新世…更新世、全新世等,所有关于世的划分,此表一概从略。所有与地质时代单位(宙、代、纪、世)相对应的地层单位(宇、界、系、统),如太古宙形成的地层称太古宇,古生代形成的地层称为太古界,寒武纪形成的地层称为寒武系,早、中、晚寒武世形成的地层分别称为下、中、上寒武统…,凡此本表也都从略。各个地质时代单位都标有英文字母代号,宙(宇)的符号采用两个大写字母,如太古宙(宇)的代号为AR;代(界)的代号也是两个字母,但第一个字母大写,第二个字母小写,如古生代(界)的代号为Pt;纪(系)的代号都是采用一个大写字母,如奥陶纪为O,志留纪为S,等等,这些代号都是各自英文名称的缩写。地质年表的各有关地质时代都列出“距今年龄值”,表的右侧列出与地质时代相应的生物演化阶段。关于地质历史演化的具体情况,将在本书的最后一部分予以介绍。 标题: 地质学基础:第十三章晚古生代 发信站: 水木社区 (Tue Jul 17 18:03:50 2007), 站内 第十三章晚古生代 晚古生代距今4.09—2.5亿年,晚古生代形成的地层称上古生界,地层年代符号是Pz2。它划分为三个纪,即泥盆纪、石炭纪、二叠纪。泥盆纪距今4.09—3.62亿年,这个时期形成的地层称泥盆系(D),该名来源于英国南部的德文郡(Devon),1839年A.塞奇威克和R.I.莫企逊命名,De-von日译泥盆,我国沿用。石炭纪距今3.62—2.90亿年,这个时期形成的地层称石炭系(C),石炭纪是因其地层中含煤而得名,1822年首见于W.D.科尼比尔《英格兰和威尔士的地质报告》。石炭系二分性明显,下部以海相灰岩为主,上部以海陆交互相和陆相含煤沉积为主。因此,西欧把石炭系分为两个系,下部称狄南系,上部称西里西亚系。北美也是这样,1891年H.S.威廉斯把石炭系划分为下部的密西西比系和上部的宾夕法尼亚系。前苏联、中国和日本,均采用三分法,即石炭纪分为早、中、晚三个世,相应地层划分为下、中、上三个统。1979年中国全国地层会议以来,有些地质学者主张中国的石炭系也

地质 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绪论 地质学:是研究固体地球的物质组成、结构构造、地质作用过程、形成演化规律的一门自然科学。 地貌学:是研究地表的形态特征、成因、分布及其发育规律的科学。 第一章:地球的一般特征 莫霍面:从地表向下,大洋地区(5-12)km、大陆平原地区(30-40)km、大陆高山地区(50-75)km的深度上,地震波波速有了明显变化,P波由7.0km/s突然升高到8.0km/s,S波从3.8km/s升高到4.6km/s。这个一级地震界面称为莫霍面。 古登堡面:到2900km的深度上,波速发生间断性的变化,S波不能通过,这是一个一级地震界面,称为古登堡面。 重力异常:在具体地区实际测量时,由于地形高度、周围地形以及地下局部岩石密度差异,都使实测重力值偏离正常理论值(标准值),形成区域或局部的重力异常 剩磁:地壳的岩石是在地磁场中形成的,所以一开始都具有磁性,但其受到高温会消磁,在冷却过程中受到地磁场影响又具磁性,完全冷却后这种磁性就保留下来,以后地磁场变化了,这个磁性仍然保留,叫剩磁。 软流圈:软流圈是上地幔中的一个层圈,其深度大约为60—400公里左右,地震波在穿过莫霍面后波速突然增高,但到60—400公里深度区间又有下降,然后逐渐上升至正常。这一低速带即软流圈。 纵波:质点振动方向与地震波传播方向平行的叫纵波(Primary wave 横波:质点振动方向与地震波传播方向垂直的叫横波(Secondary wave) 地壳:指地球莫霍面以上的固体硬壳(A层),属于岩石圈的上部。 地幔:位于地壳之下,莫霍面与古登堡面之间。 地核:古登堡面以下直到地心部分。密度9.7-13g/cm3,占地球质量的31.5%。温度3000~5000多度。 地质作用:作用于地球的自然力使地球的物质组成、内部构造和地表形态发生变化的作用,总称为地质作用。 内力地质作用:地内能促使地壳物质成分、地壳内部构造、地表形态发生变化的地质作用称为内动力地质作用(简称内力作用或内生作用),包括地壳运动、岩浆运动、变质作用和地震。 外力地质作用:地球以外的能源,也就是由太阳辐射能和日月引力能所产生的动力(如风、地面流水、地下水、冰川、湖泊和海洋等),在地壳表部引起的各种地质作用叫做外动力地质作用(简称外力作用或表生作用)。外动力地质作用有风化作用、剥蚀作用、搬动作用、沉积作用和成岩作用等。 地质年代:地壳上不同时期的岩石和地层,(时间表述单位:宙、代、纪、世、期、阶;地层表述单位:宇、界、系、统、组、段)。在形成过程中的时间(年龄)和顺序。 绝对地质年代:指地层形成到现在的实际年数 相对地质年代:根据地球发展历史过程中生物演化和岩层形成的顺序,将地球历史划分力若千自然阶段,称为相对地质年代。 第二章:矿物 矿物:是指岩石圈中的化学元素的原子或离子通过各种地质作用形成的,并在一定条件下相对稳定的自然产物。 晶体:具有良好几何外形的结晶质。 非晶体:指组成物质的分子(或原子、离子)不呈空间有规则周期性排列的固体。 同质多象:同一化学成分的物质,在不同的外界条件(温度、压力.介质)下,可以结晶成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不同构造的晶体,构成结晶形态和物理性质不同的矿物。 类质同象:在一定结晶条件下,矿物晶体中部质点的位置被另一种化学性质相似的质点所代替,但不破坏本身的结晶格架,这种现象被称为类质同象 矿物集合体:同种矿物多个单体聚集在一起的整体。 透明度:矿物的透光能力称为透明度。 光泽:指矿物表面对可见光的反射能力。 颜色:矿物对可见光进行选择性吸收和反射后,所呈现的色调称为颜色。 条痕:指矿物粉末的颜色。 硬度:指矿物抵抗外来机械作用(如刻划、压入、研磨)的能力。 摩氏硬度计:德国矿物学家摩氏(Friedrich Mohs)选择硬度不同的10种常见矿物作标准,组成相对硬度系列,即摩氏硬度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