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过度投资及其制约机制的国内外文献综述

合集下载

探讨我国上市公司过度投资的现象及现状分析

探讨我国上市公司过度投资的现象及现状分析

探讨我国上市公司过度投资的现象及现状分析在当今的经济环境中,我国上市公司的投资决策对企业的发展和经济的稳定增长都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然而,过度投资现象在上市公司中屡见不鲜,给企业和社会带来了诸多负面影响。

一、我国上市公司过度投资的表现1、盲目多元化许多上市公司为了追求规模扩张和短期利益,不顾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和资源优势,盲目进入多个不相关的业务领域。

这种多元化投资往往导致企业资源分散,管理难度加大,协同效应难以发挥,最终使得新业务无法盈利,甚至拖累了原有主业的发展。

2、大规模并购一些上市公司在并购过程中缺乏理性判断,仅仅为了扩大规模而进行大规模的并购活动。

然而,并购后的整合难度往往被低估,导致企业在文化、管理、财务等方面出现冲突,无法实现预期的协同效应,反而增加了企业的财务风险和经营压力。

3、过度固定资产投资部分上市公司在固定资产投资方面缺乏科学的规划和评估,过度投资于新厂房、新设备等。

这种投资不仅造成了资源的浪费,而且在市场需求变化时,这些固定资产可能会闲置,降低企业的资产回报率。

二、我国上市公司过度投资的原因1、代理问题在上市公司中,股东与管理层之间存在着代理关系。

管理层可能为了追求自身的利益,如更高的薪酬、职位晋升等,而做出过度投资的决策。

他们可能更关注短期的业绩增长,而忽视了投资项目的长期效益和风险。

2、信息不对称管理层相对于股东和外部投资者往往拥有更多关于公司的内部信息。

这种信息不对称可能导致管理层做出不利于股东利益的投资决策,而股东和外部投资者难以有效监督和约束。

3、资本市场的压力上市公司面临着来自资本市场的业绩压力。

为了满足市场对业绩增长的预期,管理层可能会采取过度投资的策略来追求短期的利润增长,以维持公司的股价和市场形象。

4、政府干预在某些情况下,地方政府为了推动本地经济发展,可能会鼓励或干预上市公司进行投资。

这种非市场化的干预可能导致企业做出不符合经济规律的投资决策。

三、我国上市公司过度投资的影响1、降低企业价值过度投资会导致企业资源的低效配置,使得投资项目无法获得预期的回报,从而降低企业的盈利能力和资产质量,最终损害企业的价值。

上市公司过度投资及其制约机制的国内外文献综述

上市公司过度投资及其制约机制的国内外文献综述

上市公司过度投资及其制约机制的国内外文献综述作者:高明亮来源:《时代经贸》2013年第14期【摘要】上市公司的过度投资行为会给上市公司带来了巨大损失,影响上市公司的发展,影响上市公司整体价值的提升,甚至造成上市公司的破产。

本文对国内外有关上市公司过度投资成因及其制约机制进行了综述。

【关键词】过度投资;存在动因;制约机制上市公司的价值从根本上说取决于上市公司的投资行为,投资行为是否具有效率直接关系到上市公司价值能够实现最大化。

然而现实中许多上市公司却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盲目多元化、重复建设等非效率投资行为。

非效率投资行为的发生,决策者的能力素质固然是一个原因,但主要原因在于有关的公司治理机制未能发挥应有的约束作用,使公司的一些投资决策不是基于公司价值最大化,而是成为决策者谋取私利的手段。

按非效率投资行为的发生形式,可将非效率投资行为分为投资不足和过度投资两种形式。

其中投资不足是指在投资项目净现值大于或等于零的情况下,投资项目的决策者被动或主动放弃投资的一种现象;过度投资是指企业的投资超出或偏离了自身的能力和成长机会,投资于净现值为负的项目,从而损害企业的价值。

本文对论题有关的以往文献进行系统地梳理。

国外方面,从过度投资产生的原因、过度投资对自由现金流敏感性的实证研究及过度投资制约机制等方面对现有研究进行综述;国内方面,从过度投资的成因及过度投资制约机制两个方面进行综述。

一、国外文献综述(一)过度投资产生的原因1.信息不对称引起过度投资Narayanan(1988)认为资本市场是一个信息不对称的市场。

由于外部投资者与内部管理者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当企业进行新项目的投资时,外部投资者并不能够将经营业绩差的公司和经营业绩好的公司区分开来。

在这种情况下,市场只能以平均价值对企业进行估值。

这样使得一些投资于净现值为负的项目的公司能够以较高的市场价格发行新的股票,从而能够获得新股发行的溢价收益。

即使公司投资于净现值为负的项目造成了亏损,新股发行的溢价收益也能够弥补损失。

探讨我国上市公司过度投资的现象及现状分析

探讨我国上市公司过度投资的现象及现状分析

探讨我国上市公司过度投资的现象及现状分析在当今的经济环境中,我国上市公司的投资行为备受关注。

其中,过度投资这一现象不仅影响着企业自身的可持续发展,也对整个经济市场的资源配置效率产生了重要影响。

一、我国上市公司过度投资的表现(一)盲目多元化扩张许多上市公司为了追求规模的快速增长,不顾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和资源优势,盲目进入多个不相关的业务领域。

例如,一些原本专注于制造业的企业,突然涉足房地产、金融等热门行业,结果由于缺乏相关经验和专业人才,导致投资失败,资源浪费。

(二)大规模并购行为并购是企业扩张的常见手段,但过度的并购往往带来不良后果。

有些上市公司在短时间内进行大量的并购活动,仅仅为了增加市场份额或追求所谓的协同效应,而没有充分考虑并购对象的真实价值和整合难度。

最终,不仅未能实现预期的效益,还背上了沉重的债务负担。

(三)重复建设与产能过剩在某些行业,上市公司之间存在着严重的重复建设现象。

比如,钢铁、水泥等传统行业,众多企业纷纷投资扩大产能,导致市场供过于求,产能严重过剩。

这不仅降低了行业的整体利润率,也使得大量固定资产闲置,资源无法得到有效利用。

二、我国上市公司过度投资的原因(一)代理问题在现代企业制度中,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导致了代理问题的产生。

管理层为了追求自身的利益,如在职消费、扩大权力范围等,可能会做出违背股东利益的投资决策,从而导致过度投资。

(二)信息不对称管理层相对于股东和外部投资者往往拥有更多关于企业内部情况和投资项目的信息。

这种信息不对称使得管理层能够轻易地推动一些看似有利可图,但实际上风险巨大或效益不佳的投资项目。

(三)资本市场的不完善我国的资本市场在融资机制、监管制度等方面还存在一些不完善之处。

例如,企业融资相对较为容易,而对投资项目的审核和监督不够严格,这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上市公司的过度投资行为。

(四)地方政府的干预一些上市公司受到地方政府的行政干预,为了完成地方政府设定的经济增长目标或产业发展规划,不得不进行一些不符合企业自身发展战略的投资项目。

关于过度投资的文献综述

关于过度投资的文献综述

关于过度投资的文献综述摘要:过度投资导致企业将大量资本投入生产能力过剩的领域,引起资源与生产要素的双重浪费,投资回报低下甚至为负,影响了企业整体价值的提升,不利于企业的整体长远发展。

本文对国内外过度投资研究的代表性文献,从过度投资的动因、制约机制等角度进行综述。

关键词:过度投资,存在动因,制约机制一引言当投资以及投资形成的供给超过市场需求,会导致投资过剩,也就是经济学家们常提及的”投资过热”,”投资过热”不仅导致生产能力和社会资源的浪费,更引发”通货膨胀”等经济问题。

”投资过热”的微观表现就是企业的”过度投资”,“过度投资”会影响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的实现。

本文就国内外关于过度投资的动因及其制约机制的研究进行综述。

二过度投资存在动因研究综述(一)国外相关研究综述1自由现金流角度。

过度投资这一概念由jensen(1986)提出,jensen把过度投资定义为企业将自由现金流投资于负npv项目的一种非效率的投资行为,他认为经理与股东之间存在的代理成本以及经理的机会主义是促使企业产生过度投资的重要原因,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自由现金流量理论。

当公司存在大量自由现金流量时,经理为了自身利益,会尽量利用自由现金流量进行投资,甚至不惜投资于净现值为负值的项目中扩大企业规模以便从中获取各种私人利益及在职消费。

vogt(1994)认为经理的机会主义可以用于解释那些规模较大而股利水平不高的企业中存在的过度投资行为。

harford(1999)、bates(2005)、richardson(2006)等学者进行实证检验,结果也证实了jensen提出的观点。

2信息不对称角度。

myers(1984)、myers and majluf(1984)将不对称信息理论引入企业投资行为的分析中,认为当外部投资者和内部经营者之间对企业投资项目的预期现金流收益方面存在着信息不对称时,资本市场上的投资者对企业因实施该投资项目而发行的融资证券的估值会产生偏差,若这一偏差表现为高估就会导致企业投资决策中过度投资的发生。

我国上市公司过度投资行为研究综述

我国上市公司过度投资行为研究综述

我国上市公司过度投资行为研究综述内容摘要:近年来,我国上市公司过度投资行为严重,引起了学者们的极大关注。

本文就这一领域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着重总结了公司治理、制度环境、融资结构、会计信息质量与过度投资的关系,对现有研究的主要贡献进行了比较系统的阐述,希望有利于理解企业的过度投资行为、完善公司治理,从而最终实现企业投资效率的提高。

关键词:上市公司过度投资公司治理制度环境近年来,我国上市公司过度投资现象较为严重,引起了学者们的极大关注,且从不同角度对上市公司的过度投资行为进行分析,这其中包括公司治理、制度环境、融资结构和会计信息质量对过度投资的影响。

本文力图对这一研究领域的成果进行梳理和总结,希望能为理解我国上市公司的过度投资行为、完善投资决策制约机制、推进资本市场的制度建设提供帮助。

公司治理与过度投资公司治理是企业股东、管理层、监事会相互制衡的关系。

现有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管理层对过度投资的影响,并讨论股东、独立董事、监事会对管理层投资决策的制衡作用。

(一)管理者视角1.管理层的机会主义行为。

委托代理理论、信息不对称理论,都认为管理者和股东之间存在利益冲突,经理相对于股东的收益较少。

为此,具有利用职务优势获取私人利益的强烈动机。

Jensen(1986)认为经理层谋取私利最直接有效的方式是扩大企业规模。

因此,经理们甚至投资于NPV为负的项目,造成过度投资。

Conyon和Murphy(2000)发现经理收益与企业规模正相关,建造企业帝国给经理们带来更多的非货币性收益。

建立管理层薪酬与公司业绩的联动机制,被认为是抑制此类行为的有效办法。

辛清泉(2007)认为,当薪酬契约无法补偿经理们的工作成果,将容易诱发他们的机会主义行为,特别是缺乏相应的监管机制或者其他补偿性措施。

对经理的股权激励被认为是连接管理层薪酬与公司业绩的桥梁。

唐雪松(2007)利用中国上市公司(2000-2002)的数据发现,经理持股比例虽然较低,但是与过度投资水平显著负相关。

试论国有上市公司过度投资论文

试论国有上市公司过度投资论文

致力于打造高品质文档试论国有上市公司过度投资论文近些年来,由于我国宏观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导致投资过剩现象较为普遍。

政府干预、地方保护、管理者缺位、管理者过度自信等原因都是导致国有上市公司过度投资的主要原因,请看下文试论国有上市公司过度投资。

一、过度投资概述1989年Lang和Lizen berger从股利政策角度提出了过度投资假说,并在研究中界定了过度投资公司:拥有大量自由现金流量,以致于会接受一些NPV0的投资机会的公司。

此后,学术界所广泛使用的过度投资概念也多源于此。

潘敏、金岩(20XX)认为,从投资决策效率化的角度来看,把资金投资于各种效益并非理想的新投资项目以扩大投资规模,甚至将资金投入到一些企业原本并不熟悉与企业主营业务无关的领域,这类投资行为均属于过度投资行为。

综合以上观点,过度投资是指接受NPV0的投资机会,将资金投资于各种效益并非理想的新投资项目,降低资金配置效率的一种低效率投资决策行为。

二、国有上市公司过度投资的动因分析政府干预与国有上市公司过度投资由于国有上市公司的国有背景,使得政府干预成为导致国有上市公司过度投资的一个重要原因。

地方政府干预国有上市公司过度投资的动机。

第一,企业投资扩大规模会直接增加地方GDP。

我国十一五规划中,年均GDP增长率预期目标为7.5%,全国各省市也制定了各自的GDP预期增速。

因此,为了达到设定值,政府不得不对辖区内企业进行干预,造成过度投资。

第二,企业扩大投资可以满足地方政府财政需要。

我国实行分税制,营业税属于地方税,增值税属于共享税(中央占75%,地方占25%)。

由于营业税和增值税是以基数法为基准,为了扩大税收收入,必须依靠投资规模的扩张,因而政府会干预,过度投资在所难免。

第三,企业投资规模扩张可以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解决社会问题。

地方政府很有理由干预行政区域内的国有上市公司进行过度投资,以达到政府的目标。

第四,对于政府官员而言,国家实施的政府官员激励机制,由于考察非经济指标成本过高,所以一般都以考核经济指标为主,即GDP增长率、税收、就业率等。

关于过度投资的国内外文献综述

关于过度投资的国内外文献综述

关于过度投资的国内外文献综述作者:殷国红来源:《时代经贸》2013年第24期【摘要】过度投资是一种典型的非效率投资行为,严重影响企业整体价值的实现,不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

本文从过度投资的度量、成因以及制约机制等方面对国内外过度投资方面的已有研究成果进行了梳理,并对今后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过度投资;自由现金流量;制约机制企业的投资行为是未来现金流增长与企业价值提升的基础,企业的投资是否有效率与企业的成长有直接关系,然而,种种迹象表明,上市公司的投资行为往往不能给企业带来价值增值。

近年来我国经济迅猛发展,国民生产总值增长速度快,资本市场也有了飞速发展,上市公司的数量越来越多,各种各样的投资行为也越来越活跃。

但是研究表明我国上市公司过度投资行为十分严重,直接造成了投资效率的低下。

针对这一现象,学者们进行了大量关于过度投资行为的研究,取得了一定成果,本文将对其进行综述。

一、过度投资的含义及其度量Jensen(1986)首次提出了过度投资这一名词,从企业管理者与股东代理冲突角度展开分析,将过度投资定义为企业将自由现金流投资于NPV为负的项目的一种非效率投资行为。

Vogt(1994)在投资—现金流敏感性分析的基础上,从实证角度对过度投资与投资不足进行了区分,并获得了企业过度投资的实证证据。

尽管Vogt对过度投资与投资不足进行了区分,但没有对过度投资的程度进行衡量。

Hovakimian等(2002)通过计量每年度上市公司的投资对成长性的横截面回归,来估计企业的最佳投资水平,然后用企业实际投资支出与估计的企业正常投资支出之差来度量企业的过度投资程度,该方法使人们能够对过度投资进行量化,是企业过度投资行为研究中的一大进步,但是实际上影响企业投资行为的因素是存在多样性,所以仅考虑成长性因素来估计企业的最佳投资水平存在很大的局限性。

Richardson(2006)在Hovakimian的基础上对模型进行了改进,他将企业的净投资分为预期投资和非预期投资。

企业过度投资文献综述

企业过度投资文献综述

企业过度投资文献综述作者:潘莲来源:《中外企业家》 2014年第2期潘莲(华南师范大学,广东广州 510631)摘要:过度投资危害极大,可能导致生产能力过剩、资源无法优化配置、资金链断裂等一系列严重问题,本文对过度投资的产生原因、度量方法、影响因素等相关文献进行归纳。

关键词:过度投资;影响因素;度量方法;文献综述中图分类号:F27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8772(2014)04-0081-02投资是公司为了获取资本的增值,将其拥有的资本投放于各种形态的资产上,是决定公司价值和影响资本市场有效率周转的重要因素。

不过企业存在的非效率投资(包括投资不足与过度投资)对企业发展产生不良。

其中过度投资行为导致坏账、呆账的大量的生成、生产能力过剩、资源无法优化配置,为给公司带来立即的、现实的灾难,因此,过度投资一直都是经济理究的核心问题。

本文对过度投资的产生原因、影响因素、度量方法、约束对策等相关文献进行归纳。

一、过度投资产生的原因关于过度投资产生的原因,理论研究基本上从两个方面展开,一是代理问题,二是信息不对称。

1.基于代理问题产生的过度投资在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现代企业中,所有者与经营者的最终目标存在差异,这会给企业造成企业代理成本。

Jensen(1976)在研究企业股权融资的代理成本时发现,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存在利益分歧,主要体现在经营者对投资项目的风险的衡量和态度与股东不同,企业投资行为往往反映经营者目标,而不是所有者的目标。

Jensen(1986)发现当企业持有大量的自由现金流时,企业的经营者更倾向于将自由现金流投资于扩大企业规模等非货币收益项目,引起企业过度投资。

Jensen(1993)发现了经营者往往倾向于扩大企业规模,这促使其将资金用于投资项目,使得资金流能够表示经营者过度投资的偏好。

同样的所有者和债权人目标差异也会引起过度投资。

委托代理理论认为:假设所有者和经营者的利益是一致的,企业负债后,因为股东享受项目成功后的所有超额收益而只承担以出资额为限的风险,所有者会选择高风险高收益的项目;而债权人只享受固定收益却承担剩余的全部风险,债权人则会选择低风险低回报的投资项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市公司过度投资及其制约机制的国内外文献综述【摘要】上市公司的过度投资行为会给上市公司带来了巨大损失,影响上市公司的发展,影响上市公司整体价值的提升,甚至造成上市公司的破产。

本文对国内外有关上市公司过度投资成因及其制约机制进行了综述。

【关键词】过度投资;存在动因;制约机制上市公司的价值从根本上说取决于上市公司的投资行为,投资行为是否具有效率直接关系到上市公司价值能够实现最大化。

然而现实中许多上市公司却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盲目多元化、重复建设等非效率投资行为。

非效率投资行为的发生,决策者的能力素质固然是一个原因,但主要原因在于有关的公司治理机制未能发挥应有的约束作用,使公司的一些投资决策不是基于公司价值最大化,而是成为决策者谋取私利的手段。

按非效率投资行为的发生形式,可将非效率投资行为分为投资不足和过度投资两种形式。

其中投资不足是指在投资项目净现值大于或等于零的情况下,投资项目的决策者被动或主动放弃投资的一种现象;过度投资是指企业的投资超出或偏离了自身的能力和成长机会,投资于净现值为负的项目,从而损害企业的价值。

本文对论题有关的以往文献进行系统地梳理。

国外方面,从过度投资产生的原因、过度投资对自由现金流敏感性的实证研究及过度投资制约机制等方面对现有研究进行综述;国内方面,从过度投资的成因及过度投资制约机制两个方面进行综述。

一、国外文献综述(一)过度投资产生的原因1.信息不对称引起过度投资narayanan(1988)认为资本市场是一个信息不对称的市场。

由于外部投资者与内部管理者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当企业进行新项目的投资时,外部投资者并不能够将经营业绩差的公司和经营业绩好的公司区分开来。

在这种情况下,市场只能以平均价值对企业进行估值。

这样使得一些投资于净现值为负的项目的公司能够以较高的市场价格发行新的股票,从而能够获得新股发行的溢价收益。

即使公司投资于净现值为负的项目造成了亏损,新股发行的溢价收益也能够弥补损失。

因此对于单个的公司个体而言,他们有可能投资于净现值为负的项目,即会进行过度投资。

2.管理者机会主义行为引发过度投资所有权和控制权的分离导致了管理者的机会主义行为。

管理者会出于巩固自己的职位,建立自己的声誉,获取私人收益的目的而进行过度投资。

管理者进行过度投资的原因可归结于以下几种。

(1)建立个人帝国murphy(1985)认为高层管理者存在使企业的发展超出理想规模的内在激励(帝国建造倾向,empire-building),通过不断的投资新项目,高层管理者可以拥有更多可以控制的资源。

stulz(1990)以股权高度分散的公司为研究对象,研究发现高层管理者有动机对净现值为负的项目进行投资,这使他们能够控制更多的资源,建立个人帝国,从而获得更多的在职消费。

bliss和rosen(2001),grinstenin和hribar(2004),harford 和li(2005)研究发现:高层管理者会通过发起收购行动来增加收购后的收入。

在这种扩大企业规模的过程中,高层管理者如果将自由现金流投资于一些净现值为负的新项目上,并且当这种扩张超过了企业本该有的最优规模时,就产生了过度投资。

(2)短期主义narayanan(1985)研究认为,当面临短期与长期两个互斥投资项目决策时,对职业声誉非常关注的经理会从事一些短期收益较高的项目而放弃那些长期有利于股东但短期效益不佳的项目。

bebchuk和stole(1993)也持有与narayanan相同的观点,对于近期股票价格和声誉的担忧将导致投资扭曲。

如果经理有在短期内在股票市场和劳动力市场留下印象的愿望,就可能导致过度投资。

如果把可观测的投资行为本身作为不对称信息的替代变量,并将其与经理获取好的投资机会的能力联系起来,这就将导致经理为提高个人声誉而进行更多投资。

gompers(1996)和baker(2000)也认为,新组建的风险投资公司由于没有良好的业绩记录,而为了吸收更多资本就必须提高其声誉。

因此,与已有的风险投资公司相比,这些新公司就更可能进行过度投资来试图提高其近期业绩。

(3)不愿撤回投资不愿撤回投资是指企业在其投资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已经显示出其净现值肯定为负,但管理者为了给人当初决策是正确的良好印象,而不愿放弃此净现值为负的项目,甚至继续追加投资。

baker(2000)研究认为,经理人之所以继续投资于经营业绩差的项目,主要是为了保住自己的声誉和职位。

如果停止该项目的投资则证明管理者当初做出的决定是错误的,会对自己的利益造成损害。

因此,这种情形会导致过度投资更为严重。

3.管理层的过度自信导致过度投资过度自信(managerial over-confidence)是指管理者对其控制下资产的前景倾向于过度的乐观。

roll(1986)首先明确地将过度自信引入公司财务学框架中,他认为过度自信可以解释一种特殊形式的过度投资,即在收购过程中的过度支付。

stein(2001)研究认为尽管经理人的诚信度很高,并以股东的价值最大化为目标,但不可避免地会过高估计自己的能力和实力,对可能无法获得正净现值的投资项目过于乐观。

hall、hevin和heaton(2002)等研究发现,当公司资金比较紧张时,管理层会小心翼翼而引发投资不足的问题;当公司内部现金流充足时,管理者会过于乐观而引发过度投资问题。

ulrike和geoffrey(2004)的实证检验证实了管理层的过度自信会导致过度投资现象,并用面板数据检验了过度自信假设。

(二)过度投资的制约机制关于如何防范和减少企业的过度投资问题,西方学者一般从负债融资、支付现金股利、管理层激励、大股东性质等途径进行探讨。

理论上,发放现金股利和进行负债融资,可以减少企业的自由现金流数量,减少企业过度投资的机会。

而加强对经理人的激励约束,可以减少企业代理成本。

jensen(1986)研究发现,对管理层任意利用现金流而损害股东的行为,可以通过发行债券的方式加以有效限制。

因为债权人要求管理层到期支付本金和利息,如果到期不能支付本金和利息,企业可能面临破产,经理面临被解雇。

负债的这种约束功效是资本结构的内在决定力量,对于具有较多现金流的企业来说,企业通过负债融资减轻了自由现金流代理问题,对管理层过度投资行为有约束作用。

grossman和hart(1986)通过建立债务作用模型,指出债务会迫使管理层拿出自由现金流的一部分来偿还债务,因而削弱了管理层为个人利益而支配自由现金流的能力,从而抑制过度投资行为。

目前西方学者普遍认为,发放现金股利有利于缓解企业过度投资。

jensen(1986)从股东—管理者冲突视角指出,较高的股利支付率能够减少管理者控制的自由现金流数量,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管理者投资净现值为负的项目的机会,从而降低了企业代理成本。

rozeff和easterbrook(1984)研究认为,股利支付增加了企业为筹措投资资金而发行新证券的概率,这促进了潜在投资者对企业的审查,从而迫使管理者遵从股东和企业的利益。

gaver(1995)实证研究发现,具有较多成长机会的企业特别重视运用股票和股票期权这两种非固定收入的方式来激励经理者去寻找和挖掘新的投资机会,增加公司的收益。

denis(1997)和anderson(2000)通过研究发现,高层管理者持股比例较高的公司很少表现出过度投资的特征,他们认为持股比例的提高会对管理者产生激励作用,因此会抵消管理者通过过度投资获得的私人利益的效应。

许多西方学者研究发现,大股东的存在可以有效缓解股东经理间的代理问题。

shleifer和vishny(1979)认为大股东具有监督经理的强烈动机。

la porta et a1(1999)研究发现大多数国家的上市公司都存在控制性大股东,大股东治理机制普遍发挥着作用。

因此,过度投资行为由于大股东监督而受到制约。

richardson(2003)以1988年至2002年美国制造业上市公司的数据为样本展开研究,发现良好的公司治理结构能够起到减轻过度投资行为的作用。

特别是公司拥有独立董事(下转第236页)(上接第234页)后,会降低管理者发生过度投资行为的可能性。

二、国内文献综述(一)过度投资的成因何金耿、丁加华(2001)以1999-2000年在沪市上市的397家上市公司的财务数据为研究样本,发现管理者具有投资非盈利项目谋求私利的动机,导致企业高额利润留存,进而引发过度投资问题。

封思贤(2005)分析了中国上市公司过度投资的具体表现,指出上市公司存在严重的过度投资倾向。

主要是由于中国的资本市场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加剧了委托代理中的道德风险,进而诱发了过度投资现象的产生。

郝颖等(2005)实证结果表明,在我国上市公司特有的股权安排和治理结构下,过度自信的高管人员在公司投资决策中更有可能引发配置效率低下的过度投资行为。

潘静(2007)研究发现,我国上市公司“内部人控制”现象比较严重,使得内部董事和高层管理人员之间可能存在“共谋”行为。

内部董事对过度自信的高管人员没有起到很好的制衡作用,使得过度自信的高管人员更有可能产生过度投资倾向。

戴宇峰、何薇静(2008)研究发现,中国上市公司存在比较严重的过度投资现象。

其中,集中的股权结构和信息不对称是上市公司产生过度投资的主要原因。

(二)过度投资的制约机制李维安、姜涛(2007)利用我国上市公司2003-2005年的财务数据以及相应的公司治理指数进行了实证研究,发现董事会治理、利益相关者治理和股东行为治理对抑制过度投资积极有效,而经理层治理、监事会治理和信息披露机制所发挥的作用不明显。

唐雪松、周小苏、马如静(2007)以制造业上市公司2000-2002年的财务数据为研究样本,研究上市公司相关制约机制是否有效。

研究发现,通过负债融资和发放现金股利可以有效制约上市公司过度投资行为。

但是,独立董事介入并未发挥制约作用。

李鑫(2007)以中国a股上市公司2000-2004年的财务数据为研究样本,对上市公司过度投资的行为进行了实证研究。

研究发现,支付现金股利对中国上市公司过度投资有显著的约束功效,但债务融资和高管持股对中国上市公司过度投资程度没有显著影响。

梅丹(2008)以中国上市公司2001-2005年财务数据为研究样本。

研究发现,股权制衡对过度投资有显著的制约作用,但独立董事的介入没有起到对过度投资的约束作用。

三、国内外研究文献的述评西方学者对过度投资产生的原因、过度投资与自由现金流的相关性以及过度投资的制约机制这三个方面展开了深入的研究。

由于过度投资问题具有较强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对该问题的研究也在不断的的发展和完善中。

对公司过度投资行为的研究,学者们侧重于研究如何有效制约这种行为。

通过负债融资、发放现金股利以及对管理层进行激励已成为遏制管理层过度投资行为的主要制约机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