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感染的检查方法与防治原则

合集下载

病毒感染检查方法和防治原则

病毒感染检查方法和防治原则
标本中的细菌或真菌等生长繁殖。尽量及时接种,如不能当时接种, 标本应保存在-70℃低温冰柜或液氮中。
• 供血清学检测的标本采集原则
– 取急性期(发病初期)和恢复期(病后1个月)双份血清,动态观 察双份血清抗体效价
二、病毒的分离
三 大
动物接种-动物模型
培 鸡胚培养

方 法
细胞培养
原代细胞培养 二倍体细胞培养
病毒在细胞内增殖的指征:
– 病毒致细胞病变效应(cytopathogenic effect, CPE)
• 病毒在细胞内增殖引起细胞退形性变,表现为细胞皱 缩、变圆、出现空泡、死亡和脱落。
• 普通光学倒置显微镜可观察
正常细胞
CPE
– 红细胞吸附现象
• 带有血凝素的病毒(如流感病毒)感染细胞后, 细胞膜上可出现病毒血凝素,能与加入的脊椎动 物(豚鼠、鸡、猴等)红细胞结合
第25章 病毒感染的检查方法和防治原则
第一节 病毒感染的检查方法
一、标本采集与送检: • 供分离病毒、检出核酸及抗原的标本采集原则
– 采集时间:发病初期(急性期)采集标本 – 标本类型:在感染部位采取,不同感染取不同部位的标本 – 标本运输:尽快冷藏送检,标本在处理、接种前切忌反复冻融 – 标本的处理与储存:采集标本时注意无菌操作。使用抗生素以抑制
减毒活疫苗:
Sabin脊髓灰质炎疫苗、风疹疫苗 麻疹疫苗、水痘疫苗、腮腺炎疫苗 甲型肝炎疫苗、乙型脑炎疫苗
其他疫苗:基因工程疫苗,核酸疫苗 等
• 人工主动免疫
– 灭活疫苗和减毒活疫苗
特点
免疫持续时间 保护力(与自然感染接近程度) 免疫球蛋白产生 粘膜免疫产生 细胞介导免疫产生 毒力回复 疫苗病毒运输和使用中的扩散 受宿主其他病毒干扰 室温稳定性

(22、24)病毒的基本性状检查方法与防治原则

(22、24)病毒的基本性状检查方法与防治原则

enveloped viruses

裂解(Disintegration)
naked virus
复制周期 (replication cycle)
病 毒 的 复 制 过 程
(二) 异常增殖与干扰现象
1. 异常增殖

顿挫感染(abortive infection):病毒进入宿主细胞后 缺乏病毒复制所需的酶、能量和原料,不能复制出 有感染性的病毒颗粒;或虽合成部分或全部病毒成 分,但不能组装和释放出有感染型的病毒颗粒。

有包膜的为包膜病毒;无包膜的为裸露病毒。
病毒体结构模式图
包膜子粒
包膜
壳粒
包膜 病毒
衣壳
核衣壳
核心
基本结构

衣 壳

核心(nucleic acid):位于 病毒体的中心,由一种 核酸构成。病毒复制、 遗传和变异的物质基础。 衣壳(capsid):包绕在核 酸外的蛋白质外壳,由 壳粒组成,具有Ag性、 保护核酸和传染性。
急性感染后1年或数年,发生致 寻常病毒 麻疹病毒 死性的并发症。如麻疹病毒 prion
1) 杀细胞效应 (cytocidal effect)
病毒在感染细胞内增殖,引起细胞的裂解死亡
正常细胞
细胞病变作用(CPE)
2) 稳定状态感染 (steady state infection)
新抗原
为特异性Ag或 CTL细胞识别
多核巨细胞
多核巨细胞
3) 包涵体 (inclusion body)
隐性感染
病毒进入机体不引起 临床症状的感染
显性感染
病毒感染后引起疾病
感 染 过 程 时 间
急性感染
病毒进入机体后,在细胞 内增殖,经数日至数周的 潜伏期后发病。 病毒在机体持续存在数月 至数年,甚至数十年。

病毒感染的实验诊断

病毒感染的实验诊断
液中。 (8)尸检标本:应在死亡后尽早采取,
采集各种器官时要分开使用器械和
容器。
最新课件
10
(二)标本的运送和保存
标本采集后注意无菌、冷冻、保湿、 立即送检。
分离培养病毒的标本要尽快送到实 验室处理和接种。如不能及时送检,可 在4℃冷藏数小时,如需较长时间保存则 应 置 -70℃ 。 放 置 在 -20℃ , 病 毒 容 易 灭 活,冻存液中需加入甘油或二甲亚砜等 作保护,避免反复冻融使病毒灭活。
应部位采取标本,处理标本时要考虑病
毒的生物学特性。常见分离病毒标本的
选择见教材P64表4-2。
(1) 心脏疾病
(2)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
(3) 先天或新生儿感染
(4) 胃肠道疾病
(5) 呼吸道感染
最新课件
6
3.常见标本的采集方法
(1) 血液:以无菌手续抽取抗凝血10ml, 抗凝剂可选用100u/ml肝素钠。为了血清 学检查的需要,应抽取另一管5ml血液, 不抗凝送检。
程度上取决于标本的恰当采样和处理,为了保 证标本质量,应注意以下问题:
1.采样时间 尽可能在发病的初期,急性期 或患者入院的当天进行,越早越好,最好在治 疗之前。疾病后期体内产生免疫力,病毒量减 少或消失。
最新课件
5
2.标本种类的选择
根据临床感染的症状及流行病学资
料,判断可能感染病毒的种类,选择相
清学实验;后者主要是核酸杂交与PCR 及现代免疫学技术。
最新课件
3
病毒分离培养
病原学诊断 形态学检测
病 毒
分子生物学技术——病毒核酸

补体结合试验

中和试验

血清学诊断 血凝抑制试验

病毒感染的检查方法与防治原则

病毒感染的检查方法与防治原则
真菌产物isochromophilones Ⅰ和Ⅱ及其衍生物能抑制 HIV 包膜表面 gp120 与 T 细胞表 面 CD4 分子结合,阻止病毒吸附和穿入细胞;放线菌产物chloropeptinsⅠ和Ⅱ也能有
效抑制 HIV gp120与 T 细胞 CD4 分子结合;新霉素 B 是一种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可作
3. 蛋白酶抑制剂:沙奎那韦、茚地那韦、利托那韦、替拉瑞韦、波普
瑞韦、西咪匹韦 4. 整合酶抑制剂:拉替拉韦、艾维雷韦
5. 神经氨酸酶抑制剂:奥司他韦、扎那米韦
医学微生物学(第9版)
二、干扰素和干扰素诱生剂
1. 干扰素(IFN)
具有广谱抗病毒作用,毒性小,使用同种IFN无抗原性,主要用于 HBV、HCV 人类疱疹病毒和乳头瘤病毒等感染的治疗。
用病毒复制中的调控因子,阻断 RNA 与蛋白质的结合,从而干扰病毒 RNA 的复制。
医学微生物学(第9版)
五、治疗性疫苗
是一种以治疗疾病为目的的新型疫苗,主要有 DNA 疫苗和抗原抗体复合物
第二节
病毒感染的特异性预防 prevention of viral infection
医学微生物学(第9版)
一、人工主动免疫常用生物制品
1. 灭活疫苗(inactivaed vaccine) 通过理化方法将具有毒力的病毒灭活后制成灭活疫苗,这种疫苗失去了感染
性但仍保留原病毒的抗原性,常用的有肾综合征出血热疫苗、狂犬病疫苗、甲型
炎病毒VP1结构蛋白、HBsAg及狂犬病病毒刺突糖蛋白等。
4. 基因工程疫苗(genetically engineering vaccine) 采用DNA重组技术,提取编码病毒保护性抗原基因,将其插入载体,并导入细
菌、酵母菌或哺乳动物细胞中表达、纯化后制成的疫苗。例如目前已广泛使用的重

24第二十四章 病毒的感染与检查方法

24第二十四章  病毒的感染与检查方法

显性感染
显性感染是病毒侵入机体后,引起明显的临床症 状,即病毒性传染病。
1.急性感染
一般潜伏期短,发病急,病程数日至数周 2.持续性感染 持续性感染指病毒在宿主细胞内持续数月至数十年、 甚至终身。可出现也可不出现症状,但长期携带病 毒,成为重要的传染源。
持续性病毒感染可分为三种:
(1)慢性感染:病毒感染机体后,病毒长期存在 体内,机体表现有临床症状,病程持续时间较长。 如艾滋病、慢性乙型肝炎、传染性软疣等。
抗病毒治疗
目前常用无环鸟苷、阿糖腺苷、金刚烷胺等
谢谢观赏
普通显微镜检查 电子显微镜检查
免疫标记技术
病毒核酸的检测
五、病毒感染的防治原则
人工自动免疫 1.灭活疫苗
流行性乙型脑炎疫苗、狂犬病疫苗和流感疫苗。
2.减毒活疫苗
脊髓灰质炎疫苗、麻疹疫苗、风疹疫苗、腮腺炎疫 苗、甲肝疫苗。
3.基因工程疫苗 乙型肝炎重组疫苗
人工被动免疫
人血清丙种球蛋白、胎盘丙种球蛋白、转移因子
鸡胚培养
鸡胚对多种病毒敏感。根据病毒种类不同,可 将标本接种于鸡胚的羊膜腔、尿囊腔、卵黄囊或绒 毛尿囊膜上。
细胞培养
细胞培养最常用于培养病毒,根据细胞的来源, 染色体特性及传代次数又可分为下列类型:原代和 次代细胞培养,二倍体细胞株和传代细胞系。
病毒在细胞内增殖可引起细胞形态学改变,称为 细胞病变效应( CPE)。常见的 CPE 有细胞圆缩、 空泡、聚集、拉丝、脱落、融合形成多核巨细胞、 形成包涵体等。
指病毒进入机体后在细胞内增殖,导致宿
主细胞溶解、死亡的作用。
2.细胞膜改变 有些病毒感染宿主细胞后并不使细胞发生溶解、死 亡,而是引起宿主细胞膜的改变: ①细胞融合 ②细胞膜上出现新抗原

《医学微生物学》第二十五章和第二十六章复习题及答案

《医学微生物学》第二十五章和第二十六章复习题及答案

《医学微生物学》第二十五章和第二十六章复习题及答案第二十五章病毒感染的检查方法与防治原则一、单项选择题1.进行病毒病原学检查的标本递送要求是:A.孵箱保存B.室温保存C.加入防腐剂D.冷藏速送E.加入含抗生素和蛋白质的运输培养基中冷藏速送2.细胞病变效应不包括:A.细胞圆缩.脱落B.细胞融合C.形成包涵体D.干扰现象E.胞裂解3.可用于制备病毒灭活疫苗的的理化因素是:A.紫外线B.甲醇C.甲醛D.乙醇E.乙醛4.IFN-γ的产生细胞主要是:A.活化的T细胞B.活化的B细胞C.白细胞D.成纤维细胞E.巨噬细胞5.防病毒感染最有效的方法是A.使用抗生素B.使用抗病毒化学疗剂C.使用中草药D.使用疫苗E.使用抗菌药物6.下列关于减毒活疫苗缺点的叙述,错误的是:A.偶尔可能恢复为毒力株而致病B.进入人体偶尔引起并发症C.对人体免疫系统刺激过强而引起免疫麻痹D.可能活化其他的潜伏病毒E.偶尔可能引起持续感染7.病毒的致病因素是:A.内毒素B.外毒素C.侵袭力D.表面结构E.以上均不对8.下述药物对治疗病毒感染无效的是:A.干扰素B.抗生素C.聚肌苷酸D.黄连.黄苓E.三氮唑核苷9.灭活疫苗的缺点不包括:A.需多次注射B.免疫维持时间短C.疫苗成本高D.诱导细胞免疫反应差E.可发生干扰现象降低免疫效果10.人工被动免疫最常用的制剂是:A.转移因子B.干扰素C.免疫核糖核酸D.免疫球蛋白E.白蛋白11.机体在抗病毒感染中起主要作用的是:A.干扰素B.中性粒细胞C.致敏T细胞D.中和抗体E.抗毒素二、多项选择题1.病毒在细胞内增殖的指标有:A.CPEB.干扰现象C.红细胞吸附D.细胞培养液浑浊E.免疫荧光法可检测到病毒抗原2.细胞病变包括:A.变圆B.坏死C.溶解D.脱落E.融合3.送检标本分离病毒应做到:A.冷藏.速送B.加入石碳酸防治污染C.60℃加热灭菌D.置50%甘油盐水保存运送E.加入青霉素.链霉素抗菌4.能抑制病毒核酸合成的药物是:A.金刚烷胺B.阿糖腺苷C.阿糖胞苷D.无环鸟苷E.三氮唑核苷5.临床上常取粪便标本作为检测材料的病毒是:A.甲型肝炎病毒B.狂犬病病毒C.脊髓灰质炎病毒D.乙型肝炎病毒E.EB病毒6.干扰素抗病毒作用的特点包括:A.有种属特异性B.间接作用C.发挥效应早D.广谱抗病毒作用E.低毒性三、名词解释1.CPE2.减毒活疫苗3.亚单位疫苗4.IFN四、简答题1.比较减毒活疫苗和灭活疫苗的异同?2.目前可用疫苗预防的病毒性疾病有哪些?3.其抗原性不同,人类IFN分为几种?各自有何特点?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E2.D3.C4.A5.D6.C7.E8.B9.E 10.D 11.C二、多项选择题1.ABCE2.ABCDE3.ABD4.BCDE5.AC6.ABCDE三、名词解释1. CPE(细胞病变效应):在体外实验中,通过细胞培养和接种杀细胞性病毒经过一定时间后,可用显微镜观察到细胞变圆.坏死,从瓶壁脱落等现象,称细胞病变效应。

病毒感染的检查方法与防治原则e

病毒感染的检查方法与防治原则e

9

Viral Growth and Cell culture Viral Detection Viral Identification Interpretation of culture results
10


People Animals: cows, chickens, mice,rats, suckling mice Embryonated eggs Organ and tissue culture Organ culture Primary tissue culture Cell lines: diploid Tumor or (immortalized )cell line
.
1

Blood, Urine, Stool, nasal washing, nasal swab , throat swab, saliva , sputum, rectal swab, vesicle fluid( scraping or swab), tissue ,brain biopsy, cerebrospinal fluid, et al.

Characteristic histological changes:inclusion

bodies in the nucleus or cytoplasm, margination of chromatin Syncytia: multinucleated giant cells caused by virus-induced cell-cell fusion
11



CPE Hemadsorption Interfere Metabolize of cell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第六章 病毒的基本特性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第六章 病毒的基本特性
干扰现象的意义:能终止病毒感染,使机体康复, 属于机体非特异性免疫的一部分;给机体接种病毒减毒 活疫苗可阻止毒力较强的病毒感染;使用各种病毒性疫 苗预防接种时应避免发生干扰现象以提高免疫效果。
四、病毒的抵抗力
病毒在某些理化因素作用下可失去感染性称为灭活。 1. 物理因素:病毒耐冷不耐热,经加热56℃30分钟
2. 免疫病理损伤 体液免疫的病理损伤 细胞免疫的病理损伤 免疫抑制 免疫耐受性
二、抗病毒免疫 (一) 固有免疫
屏障作用 吞噬细胞和NK细胞作用 体液中的抗病毒物质
(二)适应性免疫
特异性体液免疫作用 特异性细胞免疫作用
第三节 病毒感染的检查方法与防治原则
一、标本采取与送检
(一)标本采集的原则和要求 1.临床评估及病程采集不同标本 2.无菌操作 3.早期采集 4.由感染部位采集 5.血清学检查的标本采取
(四)防治原则
1.人工主动免疫 ①灭活疫苗 ②减毒活疫苗 ③基因工程疫苗
2.人工被动免疫 免疫血清、人血清丙种球蛋白等
3. 干扰素治疗 4 .化学药物治疗 5 .中草药治疗
第二篇 病原微生物
第六章 病毒的基本特性
第一节 病毒的生物学性状 第二节 病毒与宿主的相互关系 第三节 病毒感染的检查方法与防治原则
病毒(Virus)是一类个体微小,结构简单 的非细胞型微生物。主要特点是其基本结构由 白质与核酸组成,基因组只含一种核酸(DNA 或RNA),缺乏产生能量的酶系统,对抗生素 不敏感,只能寄生在敏感的宿主细胞内以复制 方式进行增殖。
或100℃几秒钟即可被灭活。病毒在 pH6.0~9.0的 范围内比较稳定;X射线、紫外线等均可破坏病毒。 2. 化学因素:包膜病毒对脂溶剂敏感。病毒对过氧化 氢、高锰酸钾、含氯石灰、碘和碘化物很敏感,卤素 类化学物质是病毒的有效灭活剂。抗生素对病毒无抑 制作用,某些中草药如板蓝根、大青叶等对某些病毒 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病毒在细胞内增殖的指标
正常细胞 病变细胞
干扰现象
概念:两种不同病毒或同种异型病毒、感染同一细胞 时,一种病毒抑制另一病毒增殖的现象。
病毒诱导宿主细胞产生干扰素:抑制被干扰病毒的 生物合成。
竞争干扰:一种病毒破坏宿主细胞的表面受体, 因而阻断另一病毒吸附。
改变宿主细胞的代谢途经:从而阻止第二种病毒 的mRNA的合成或其他生物合成过程。
制作用。
❖ (2)病毒蛋白酶抑制剂:通过抑制病毒 蛋白酶的活性,阻止病毒的复制.
常用药物有印地那韦、利多那韦等,对 HIV有一定抑制作用。
❖ (3)其它抗病毒药物:金刚烷胺或甲基 金刚烷胺用于甲型流感的治疗,甲酸磷 霉素用于疱疹病毒感染的治疗。
❖ 2.干扰素及干扰素诱生剂 : 干扰素具有广谱抗病毒作用,主要用
Microplate ELISA for HIV antibody: coloured wells indicate reactivity
五、特异性抗体的检测
❖ 病毒感染后通常诱发针对病毒一种或多种抗 原免疫应答,特异性抗体效价升高或lgM抗 体出现有辅助临床诊断的价值。
(一)补体结合试验(CF) (二)中和试验(NT) (三)血凝抑制试验 (HIA)
易感的动物→出现病状 鸡胚→病变或死亡 细胞培养→细胞病变
→鉴定病毒种型(血清学方法)
(二)分离病毒的鉴定
1.病毒在细胞内增殖的指征 (1)细胞致病作用(Cytopathogenic effect,CPE):病
毒在细胞内增殖引起细胞退形性变,表现为细胞皱缩、 变圆、出现空泡、死亡和脱落。某些病毒产生特征性 CPE,普通光学倒置显微镜下可观察上述细胞病变, 结合临床表现可做出预测性诊断。 (2)红细胞吸附现象 (3)干扰现象 (概念、作用机理、意义) 2.病毒感染性的定量测定 :
二、人工被动免疫
❖ 常用制剂有:
❖ ①抗病毒免疫血清:现有抗麻疹、
抗狂犬病、抗乙型脑炎免疫血清等,这些 免疫血清具有显著的预防作用;
②人免疫球蛋白制剂:包括人血清丙种球蛋 白、胎盘球蛋白
❖ ③特异性免疫球蛋白:从某种病毒感染者 的血清中提取、纯化后制备的免疫球蛋白 ,可紧急预防相应的病毒感染,如乙型肝 炎免疫球蛋白(HBIg)。
IFN-α,副作用小,对某些病毒性疾病的防 治有较好的效果 。
❖ 3.中草药: 黄芪、大青叶、板兰根、贯众。
❖ 4.其他:单克隆抗体、治疗性疫苗、细胞因
免疫荧光
ELISA
杂交
分子生物学技术 PCR
第二节 病毒感染的免疫预防
一、人工主动免疫
❖ 人工主动免疫制剂——病毒疫苗: (一)减毒活疫苗
是由从自然界或人工突变培育筛选出的致病性减弱 或丧失的病毒突变株制备而成的疫苗,如脊髓灰质炎 活疫苗。 (二)灭活疫苗 是利用某些理化因素处理活病毒,使其失去感染性后制 备而成。如乙型脑炎灭活疫苗。 (三)亚单位疫苗 是将病毒中有效的免疫原成分提取制备而成。 (四)基因工程疫苗 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制备的病毒疫苗主要有:①基因工程 亚单位疫苗;②基因工程载体疫苗;③核酸疫苗。
产生缺陷病毒:其基因不能正常复制,但能干扰感 染性病毒体的复制,这种缺陷病毒称为缺陷干扰 颗粒。
四、病毒成分(核酸及抗原)的直接检出
❖ (一)直接检出病毒核酸
1.核酸杂交 2.多聚酶链反应 3. 基因芯片技术
❖ (二)直接检测病毒抗原
1.免疫荧光(IF)技术 2.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
ELISA
❖ (3)运输:冷藏速送。病毒离活体后在室温下很易 死亡,故采得检材应尽快送检。远距离运送,应将 检材放入装有冰块或干冰的空器内送检。病变组织 则应保存于50%的甘油缓冲盐水中。
❖ (4)处理:无菌操作;污染检材,加双抗生素或 氯仿处理。如鼻咽分泌液、粪便等应加入青霉素、 链霉素等,以免杂菌污染细胞或鸡胚,而影响病毒 分离。
第一节 病毒感染的检查方法
一、标本采集与送检:
(一)供病毒分离培养、检测核酸和抗原
1、采集的标本:通常采集血液、鼻咽分 泌液、咯痰、粪便、脑脊液、疱疹内容 物、活检组织或尸检组织等。
2、采集原则
❖ (1)时间:在发病初期(急性期)采取,较易检出 病毒,越迟阳性率越低。
❖ (2)类型:在感染部位采取。如呼吸道感染采取鼻 咽洗漱液或咯痰;
❖ 电子显微镜(EM):能观察病毒颗粒的形态和 大小。
❖ 光学显微镜:能观察病毒感染细胞内的病理变 化,如包涵体或多核巨细胞等。
例如,狂犬病病毒感染后可在脑神经细胞浆中检 出嗜酸性包涵体,称为内基小体,可辅助诊断狂 犬病。
三、病毒的分离培养
(一)病毒分离的一般程序是
检验标本→杀灭杂菌(青、链霉素)→接种
第三节 病毒感染的治疗
❖ 1.抗病毒的化学制剂:目前抗病毒化学药物主要 有核苷类药物。
(1)核苷类药物:通过阻抑子代病毒基因的合成与 表达,抑制病毒复制 .
常用药物有: 用于DNA病毒感染:阿糖腺苷、碘尿苷、无环鸟苷
(阿昔洛韦)、丙氧鸟苷; 用于HIV感染:叠氮脱氧胸苷(AZT) 广谱抗病毒:3-氮唑核苷,对多种RNA或DNA病毒有抑
(二)供血清学检查的标本的采集原则
1、检测特异性抗体需要采取急性期与恢复 期双份血清,第一份尽可能在发病后立即 采取,第二份在发病后2~3周采取。 2、血清标本放4℃-20℃保存,试验前血 清标本以56℃30分钟处理去除非特异性物 质及补体。 3、无菌性脑炎患者也可取脑脊液检测特异 性lgM。
二、形态学检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