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年轻的邹韬奋
我的母亲(邹韬奋)

我的母亲邹韬奋选自《韬奋文集》(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5年版)。
说起我的母亲,我只知道她是“浙江海宁查氏”,至今不知道她有什么名字!这件小事也可表示今昔时代的不同。
现在的女子未出嫁的固然很“勇敢”地公开着她的名字,就是出了嫁的,也一样地公开着她的名字。
不久以前,出嫁后的女子还大多数要在自己的姓上面加上丈夫的姓;通常人们的姓名只有三个字,嫁后女子的姓名往往有四个字。
在我年幼的时候,知道担任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妇女杂志”笔政的朱胡彬夏,在当时算是有革命性的“前进的”女子了,她反抗了家里替她订的旧式婚姻,以致她的顽固的叔父宣言要用手枪打死她,但是她却仍在“胡”字上面加着一个“朱”字!近来的女子就有很多在嫁后仍只用自己的姓名,不加不减。
这意义表示女子渐渐地有着她们自己的独立的地位,不是属于任何人所有的了。
但是在我的母亲的时代,不但不能学“朱胡彬夏”的用法,简直根本就好像没有名字!我说“好像”,因为那时的女子也未尝没有名字,但在实际上似乎就用不着。
像我的母亲,我听见她的娘家的人们叫她做“十六小姐”,男家大家族里的人们叫她做“十四少奶”,后来我的父亲做了官,人们便叫她做“太太”,她始终没有用她自己名字的机会!我觉得这种情形也可以暗示妇女在封建社会里所处的地位。
我的母亲在我十三岁的时候就去世了。
我生的那一年是在九月里,她死的那一年是在五月里,所以我们母子两人在实际上相聚的时候只有十一年零九个月。
我在这篇文里对于母亲的零星追忆,只是这十一年里的前尘影事〔前尘影事〕指旧事,过去的事。
我现在所能记得的最初对于母亲的印象,大约在两三岁的时候。
我记得有一天夜里,我独自一人睡在床上,由梦里醒来,朦胧中睁开眼睛,模糊中看见由垂着的帐门射进来的微微的灯光,在这微微的灯光里瞥见一个青年妇人拉开帐门,微笑着把我抱起来。
她嘴里叫我什么,并对我说了什么,现在都记不清了,只记得她把我负在她的背上,跑到一个灯光灿烂人影憧憧往来的大客厅里,走来走去“巡阅”着。
邹韬奋《我的母亲》阅读理解

邹韬奋《我的母亲》阅读理解哎,说起邹韬奋他老人家写的《我的母亲》,那可是真真切切地触动了我心底最柔软的那块儿。
邹韬奋啊,大家伙儿可能都听说过,民国时候的大文人,笔杆子硬得很,写的文章那是杠杠的感人。
今天咱就聊聊他写的他老娘,那可是个让人又敬又爱的角色。
邹韬奋笔下的母亲,简直就是咱们身边那些普通妈妈的缩影,但细细一读,哎,那味道可就不一般了。
他写母亲啊,特别真实,就像咱自己跟妈聊天似的,啥都说,啥都往外掏。
母亲年轻时候挺不容易的,为了家庭,那是操碎了心,啥苦活儿累活儿都干过。
邹韬奋记得清清楚楚,母亲白天出去给人洗衣服、做饭,晚上还得回来给孩子们缝缝补补,一双手,那真是磨得跟砂纸似的,看着都心疼。
但你知道吗?这位母亲,她不光是干活儿利索,心也敞亮得很。
在那个年代,家里头孩子多,日子紧巴巴的,可母亲从来没让孩子们受过委屈。
她总说:“咱们穷是穷了点儿,但志气不能短,书得读,知识得学。
”邹韬奋记得清清楚楚,母亲经常为了给他买书,自己连双新鞋都舍不得买。
每次看着母亲那双脚,邹韬奋心里头那个滋味儿,真是比吃了黄连还苦。
邹韬奋写他母亲啊,不光是写她的辛苦和付出,还写了她那颗金子般的心。
母亲特别善良,邻居家有啥难事儿,她总是第一个站出来帮忙。
村里头谁家有红白喜事,她也总是忙前忙后,从不计较得失。
邹韬奋说,母亲的笑容就像春天的阳光,总能给人带来温暖和希望。
邹韬奋他老娘啊,还特别有远见。
她知道,读书才是改变命运的唯一出路。
所以,不管家里头多穷,多难,她都咬牙坚持让孩子们上学。
邹韬奋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一步步走到了今天,成了个大文人。
邹韬奋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心里头那个激动啊,就像开了闸的洪水,挡都挡不住。
他写母亲对他的爱,那种无私、深沉的爱,让他一辈子都忘不了。
他说,他这一辈子啊,不管走到哪儿,心里头都有个家,家里头有个妈。
这篇文章啊,真是看得我眼泪哗哗的。
邹韬奋笔下的母亲,就像是咱们自己的母亲一样,那么真实,那么亲切。
集中的精力邹韬奋读后感

集中的精力邹韬奋读后感第一篇嗨,朋友们!我最近读了邹韬奋的《集中的精力》,真的是感触良多,想跟你们好好唠唠。
一开始啊,我就被邹韬奋先生的观点给吸引住了。
他说集中精力做事儿,那效果简直绝了!想想咱们自己,平时是不是这儿忙一下,那儿瞅一眼,结果啥都没做好。
书里提到,要想集中精力,得先有个明确的目标。
这可太对啦!就像我减肥的时候,如果只是嘴上说“我要瘦”,却不知道到底要瘦多少斤,那肯定坚持不下来。
但要是定了个“一个月瘦五斤”的目标,那动力可就大多了。
还有啊,邹韬奋先生说要排除干扰。
这可太难了,现在手机、电视啥的诱惑太多。
但我读完就想,以后我学习或者工作的时候,一定要把这些“小妖精”都关起来,不让它们打扰我。
读完这篇文章,我就告诉自己,以后干啥都得集中精力。
不能再像以前那样,三心二意的。
我相信,只要我能做到集中精力,很多事情都能做得更好。
哎呀,反正这篇文章真的让我深受启发,你们要是还没读,赶紧去看看,说不定也会有大收获呢!第二篇亲爱的小伙伴们,今天来跟你们讲讲我读邹韬奋《集中的精力》的感受。
你们知道吗?刚翻开这文章,我就像发现了宝贝一样。
邹韬奋先生讲的那些道理,真的是句句说到我心坎里了。
他说集中精力是成功的关键,我就回想自己,每次考试前复习,如果总是心不在焉,一会儿想着出去玩,一会儿又想吃东西,那成绩肯定好不了。
可要是能静下心来,把所有的注意力都放在书本上,那结果就大不一样啦。
而且哦,他还提到要养成集中精力的习惯。
这可不是一天两天能做到的,但我决定从现在开始努力。
比如说写作业的时候,不再一边写一边听歌,就专心地写。
我觉得吧,集中精力就像是给我们的大脑装上了一个超级引擎,能让我们跑得更快更远。
以前总觉得自己忙忙碌碌却没什么成果,现在明白了,原来是精力太分散。
读完这篇文章,我就下定决心要改变自己。
不再做那个做事毛毛躁躁、精力不集中的我。
我要像个小战士一样,专注地去攻克每一个目标。
小伙伴们,你们也快来读一读,和我一起变得更厉害吧!。
邹韬奋精神演讲稿

邹韬奋精神演讲稿今天,我想与大家分享的是邹韬奋精神。
邹韬奋,一位伟大的中国教育家、思想家、政治家,他的一生充满了奋斗和不屈不挠的精神,是我们值得学习和传承的榜样。
邹韬奋先生出生于湖南省岳阳市,自幼聪明好学,读书十分刻苦。
他曾就读于日本的东京高等师范学校,学成归国后,一直致力于中国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他提出了“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主张注重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反对以考试成绩为唯一标准的教育模式。
他还在南开大学任教期间,创立了“南开精神”,倡导“弘毅、勤俭、博学、创新”的校训,为培养一代又一代的优秀人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然而,邹韬奋的一生并不是一帆风顺的。
他在文化大革命中受到了严重的迫害,被批斗、抄家、羞辱,甚至被关进监狱。
但是,他始终没有放弃对理想和信仰的追求,始终保持着乐观、坚强的心态。
他在监狱中写下了《自忖》、《自问》等著名的文章,表达了对自己和对国家的深刻反思和坚定信念。
他的这种精神鼓舞了无数人,在黑暗中照亮了前行的道路。
邹韬奋精神的核心是不屈不挠。
他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从不气馁或退缩,而是坚定地朝着目标前进。
他的人生经历告诉我们,无论遇到什么困难,我们都不能放弃希望和信念,要坚持不懈地追求自己的梦想。
正如他所说:“我相信,只要我们坚定信念,坚持不懈地追求,就一定能够战胜困难,走向成功。
”邹韬奋精神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奋斗精神。
他一生都在为中国的教育和文化事业奋斗,不断地探索和创新,为中国教育的发展和进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他的这种奋斗精神,激励了无数人为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奋斗不息,为实现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
最后,我想说的是,邹韬奋精神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学习和传承的宝贵财富。
在今天这个竞争激烈、变化多端的时代,我们更需要像邹韬奋先生一样,保持乐观、坚强的心态,不断地奋斗和创新,为实现自己的梦想和为国家的发展做出贡献。
让我们共同铭记邹韬奋先生的精神,努力成为有担当、有责任、有作为的新时代青年!谢谢大家!。
什么是“韬奋精神”?简要评述邹韬奋的报刊活动与报刊思想。

什么是“韬奋精神”?简要评述邹韬奋的报刊活动与报刊思想。
“韬奋精神”是指邹韬奋先生的精神风貌和行为态度。
韬奋精神强调了勇敢、奋斗和不屈服的精神品质,主张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坚守信念、坚持抗争,以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进步。
邹韬奋是中国近代伟大的教育家和思想家,也是著名的《晨报》的创办人和主编。
他的报刊活动与报刊思想具有以下特点:
1.弘扬国家精神和民族意识:邹韬奋以《晨报》为平台,弘
扬爱国主义和民族意识,通过报刊宣传中国传统文化、国
家发展和民族团结。
他致力于培养社会责任感和爱国情怀,提倡回归传统价值观与民族精神的重要性。
2.提倡教育改革与知识普及:邹韬奋在报刊活动中践行了他
的教育理念,提倡教育改革和知识普及。
他关注儿童教育、女子教育以及农村教育等领域,通过报刊宣传和倡导全民
教育,推动知识普及和社会进步。
3.倡导社会进步与社会公正:邹韬奋的报刊活动力求反思社
会现实,呼吁社会公正和进步。
他报道社会不公、宣传改
革,倡导废除封建传统,推动社会的现代化和民主化。
4.坚持真实与客观:邹韬奋在报刊活动中坚持真实和客观的
原则,力图报道真实的事件和事实。
他注重采访和调查,
以推动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和可信度,并对不公正和错误的
行为进行抨击。
邹韬奋的报刊活动与报刊思想致力于探索中国社会发展、民族
教育和社会改革的道路。
他的韬奋精神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和新闻从业人员,激励着他们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坚定信念、克服困难,为社会进步和民族复兴做出贡献。
邹韬奋:未能述尽的人生经历

未能述尽 的人 生经历
同病痛作顽强斗 争
1/ 4 年 2 , - 3 月 韬奋从华 中抗 日根据地回到 了上海。他再 '  ̄ 1 次来 到法租界辣斐德路东升里 1 找到 了陈其襄。 号, 陈其襄和张锡荣 、 张又新等 生活书店 的同事 , 根据党的指 示, 了周密的考虑和布置 , 作 决定要不惜代价 , 使韬奋在 绝 对 安全 、 绝对不 能暴露 的条件 下 , 到最好 最及 时 的治 得
歪了。他经常照着镜子用诙谐 的口吻说 :这倒好, “ 使别人 更不容易认 出我来 了。最为痛苦的是 , ” 癌症手术后 的放射 治疗 , 人 的损伤 是很 大 的。韬奋 每做 一次 , 对 即呕 吐不
止。他 以坚强的毅力忍受着, 坚持治疗。
一
天, 刚从桂林 来到上 海的生活书店 负责人徐伯 昕,
有一天 , 徐伯昕见韬奋的精 神比较 宁静 , 向他谈 了 就
生活书店在 内地 的工作 化整为零 以后 的部署情况。他 听 了高兴地说 , 2 他 0多年的奋 斗, 自信对社会 不无贡献。希
望病愈之后 , 大家一起继续 努力二 三十年。第一, 再和 他 要恢复生活书店 ; -他想为失学青年 办一个 图书馆 ; 第Z , 第 三, 他要办一个 日报, 以遂夙愿。 韬奋 虽然躺在床上 , 病魔缠身 , 但仍心系国事。老 同
有可能发生意外。 因此, 生活书店的同事们立即采取紧急
措施 , 把他 转移到新闸路沁 园村( 现新 闸路 12 弄 )2 14 2 号
隐居, 对德济 医院说病人 回乡去 了。这里是生活书店浙江 金华分店在上海 的同事毕青哥哥的家。毕青是 一个共产 党 员, 冒很大的风 险, 他 说服 了亲属 , 出一个亭子间让韬 挤
奋住 。韬奋搬去以后对毕青说 :这 一下我放心 了, “ 住在 医
12、邹韬奋《我的母亲》

冰心
母亲呵, 天上的风雨来了, 鸟儿躲进它的巢里。
心中的风雨来了, 我只躲到你的怀里。
自古以来民间的俗语:
儿行千里母担忧。
养儿方知父母恩。
我 的 母邹 亲韬
奋
—
邹韬奋(1895—1944)新闻记者、 政论家和出版家。名恩润,祖籍 江西余江,生于福建永安。1931 年“九一八”事变后,反对国民 党政府的不抵抗政策;在抗日战 争期间,先后主编了《抗战》、 《全民抗战》等刊物,积极宣传 团结抗战,反对妥协投降。1944 年7月24日病逝。中共中央接受他 遗书的申请,追认他为中共正式 党员。
感悟写作特点:
作者是运用了哪些写作技巧来表达这 些情感的呢?
1 .截取人物最典型的经历来写
2 .语言细腻 真诚 深沉
3 .穿插适当的议论深化思想内 容
下面请大家也模仿作者选 取我们自己生活中母亲的 几个典型片段来说说我们 的母亲呢!
著作编有《韬奋全集》、《韬奋文集》,并著有 《萍踪寄语》、《萍踪忆语》等散文作品。
查氏( zhā )
n) 瞥见( piē ) 巡阅(xú
呜咽( yè )
惺忪( xīng sōng )
女红( gōng ) 辗转反侧( zhǎn 歉疚( jiù )
zhuǎn )
)憧憧chōng 蹑手蹑脚niâ 脸颊jiá 惺忪xīng sōng 仔zǎi 元宵xiāo 娓娓动听wěi 葬送zàng 唏唏嘘嘘xū 蒙胧mãnglóng 邹韬奋tāo
看着母亲深夜还在为我做鞋,我觉得很对 不起母亲,但为什么不敢说出来? (怕说出来后,母亲不允许我再陪下去, 愈是不敢说出,就愈是显得真诚执著。) 文章结尾写道“母亲死的时候才十九岁” 中“才”字呼应开头哪一句?表现作者怎 样的感情? (与开头的“我的母亲在我十三岁的时候 就去世了”中“就”字相呼应。表现出我 对母亲无限的痛惜之情。)
记者感言范文

记者感言范文xx记者节感言作为党和人民的喉舌,新闻记者肩负着天降大任于斯人的使命,追寻理想、拷问真相、守望良知是新闻记者不可推卸的社会责任。
因此,新闻记者,不应该是简单的记录者,而应是一个善于交流的访问者,反应敏捷的运动员,思想深邃的哲学家,温厚善良的慈悲者,嫉恶如仇的侠士。
11月8日,记者节。
以职业为节,为了记者的光荣,也为了光荣之后,脚步更从容。
所以,记者的光荣,并不属于一己,而是属于这个伟大的时代,这个伟大的国度。
古人有云:躬逢其盛,躬既可解为亲自,也可解为曲身:面对伟大,个人怎能不心生敬意,怎能不满怀谦卑?细数光荣后,请束之高阁,在这个幸运的时代,从容前行。
7年的记者生涯,所流过的汗水和泪水,让我切身地感受到做记者的艰辛与痛苦。
所经历的劳累、疲惫、委屈、欣慰,酸甜苦辣全都浸透在一篇篇具有新闻价值的文章中。
然而,当一篇篇精心采写的稿件获读者的好评时;当我的新闻作品获得广东新闻奖时;当名字成为文章的金字招牌时,心里骤然涌出的那份收获累累果实的自豪感,便犹如母亲经历了孕育和生育阵痛之后,抱着哭声响亮的孩子时那样甜蜜。
哪里有新闻,哪里就有我们 __身影。
今年是不平凡的一年,(举例今年的大事件)&&每一个重大事件,我们的记者都战斗在一线。
虽然这些事件现场离我们云浮很遥远,但是作为新闻工作者,我们依然忙碌。
我们已经数不清多少次采访归来连夜赶稿,多少次加班;为了一句话、一张图片、一个版面、一个创意,我们采编人员反复琢磨、反复讨论。
记者坚守在现场采访,把最感人的故事与场景记录下来,经常忙完已经是凌晨了。
这种忙碌是辛苦的。
可当我们把最感人的事迹写出来刊登在报纸上,再辛苦的忙碌也是幸福的。
走在新闻的路上,我徘徊在爱与痛的边缘。
但我知道,我不会放弃。
人的一生,能把职业与理想完美结合起来,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
以上这篇是xx记者节感言。
就为您介绍到这里,希望它对您有帮助。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分享给您的好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永远年轻的邹韬奋
作者:傅建芬蔡静
来源:《人民周刊》2017年第24期
“他不是个大思想家,也不是个文学家,在学术上亦没有太大的贡献,但就是他朴素至极的言论,却影响甚广。
”他就是茅盾所说的“永远年轻的”邹韬奋——我国杰出的新闻记者、出版家和报刊政论家。
邹韬奋(1895~1944年)所创办的“六刊一报”曾风行海内外,成为鼓舞和激励一代人的精神食粮。
他的一生,始终在为宣传民族解放、团结御侮和争取言论自由、民主政治发声,在中国近现代编辑出版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对此,毛泽东曾赞誉:“我们干革命有两支队伍,武的是八路军,文的是邹韬奋在上海办刊物,开书店。
”
年少立志——“用文字来唤醒民众,才不愧自己的良知”
邹韬奋自幼聪颖好学,智力超群。
幼年的启蒙教育与熏陶,讓他从小滋生了对文字的热爱之情,培养了坚实的文学基础。
他的父亲邹国珍出于现实生计的考虑,希望他将来能成为一名前途无量的工程师,并将他送入工程师的摇篮——上海南洋公学(交通大学的前身)附属小学读书。
即使有父亲的严厉督促,邹韬奋却无论如何也抑制不了自己对文字的热爱。
他所在的南洋公学以理科为强项,但他的一位老师沈永癯先生却非常注重培养学生的国文素养,这对他来说,如同久旱之后的甘霖,珍贵无比,他经常去沈老师那里借书看。
日后的他,也终未能遂父心愿——实现做工程师的目标,而是出于对新闻事业的执着追求,转入了上海圣约翰大学读文科。
毕业后,与他曾经钦佩的人一样,成了一名“用文字来唤醒民众,才不愧自己的良知”的新闻出版工作者。
时代精神食粮的生产者——永远立于民众立场的报刊人
1926年10月,邹韬奋接办了中华职业教育社的机关刊物《生活》周刊。
从事新闻出版工作,是邹韬奋梦寐以求的。
他曾这样说道:“《生活》周刊是能使我干得兴奋之至,能使我全部身心陶醉在里面的事业。
”在中华职业教育社工作时,邹韬奋的工作是编译外国名著,在此时他就深有体会:“在写作的时候不要忘记了你的读者!”
接手《生活》周刊后,邹韬奋放开手脚,对其进行了一次大幅度的革新。
他把这本刊物的宗旨定位为“暗示人生修养,唤起服务精神,力谋社会改造”,提倡“力求政治的清明”和“实业的振兴”,积极地关注社会和政治。
民国时期著名记者赵浩生曾回忆道:“至今我还清清楚楚地记得,每期《生活》周刊在学校饭厅门前的地摊上出现时,同学们都一改拥进饭厅去占座位抢馒头的活动,而如饥似渴地抢购《生活》周刊。
一册到手,大家就精神物质食粮一起狼吞虎咽;而最迫不及待要看的,就是韬奋的时事评论和连载的游记。
”《生活》周刊俨然成了那个特殊时代的精神食粮。
“不要忘记你的读者”,是邹韬奋经常强调的办刊理念。
为此,他特意开设了“读者信箱”,加强与读者的沟通交流。
“读者信箱”最初讨论青年的婚姻、恋爱、职业等问题,解决读者的生活难题。
在“九一八”事变之后,渐渐转变为正义摇旗呐喊的舆论阵地,勇于抨击黑暗势力,集中关注社会议题和政治议题,从个人的视角转移到集体的视角。
《生活》周刊“读者信箱”的创办初衷就是为了争取读者的信用。
编辑们认真地解答民众的疑惑,建立起与读者的深厚友谊。
这种读者与邹韬奋的友谊也就构成了邹韬奋在读者那里的信用,而他自己也说这信用绝不会被他个人的私利所占用,也不被政党所利用,只会为读者自身牟利。
为人民大众服务,是邹韬奋始终如一的办刊思想。
从其不同时期的文章不难看出,邹韬奋的办刊立场始终是为民众的。
正如他在《经历》一书中说的那样:“我在二十年前想要做个新闻记者,在今日还是要做个新闻记者——不过意识要比二十年前明确些,要在‘新闻记者’这个名词上面加上‘永远立于大众立场的’这一个形容词。
”
生前没能入党,身故被称“吾党的光荣”
1932年7月,邹韬奋成立生活书店,团结了一大批进步作者,短短几年,在全国各地的分支机构扩展到了56家,先后出版了数十种进步刊物,以及包括马克思主义译著在内的1000余种图书。
1933年1月,邹韬奋参加了宋庆龄、蔡元培、鲁迅等发起的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并当选为执行委员。
1933年6月18日,中国民权保障同盟的总干事杨杏佛被国民党反动派暗杀,邹韬奋的名字也被列入了“黑名单”。
无奈之下,邹韬奋开始了海外流亡生活。
这一段坎坷的流亡经历历时两年多。
后来,他把在国外的亲身经历和所见所闻汇编成书出版,这就是两部著名的通讯集——《萍踪寄语》和《萍踪忆语》。
1935年8月底,邹韬奋回国后,更坚定地投入了抗日救亡运动,被推选为上海各界救国会与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的执委。
1936年11月22日深夜,因积极宣传抗日,邹韬奋与救国会的其他领袖沈钧儒等人被国民党当局以危害民国罪逮捕,这就是著名的救国会“七君子”事件。
同年12月4日,邹韬奋等人被押至苏州高等法院看守所。
出狱后的邹韬奋立即在上海创办了《抗战》三日刊。
上海沦陷后,他转至武汉,继续主编该刊。
武汉沦陷后,他又到重庆创办和主编《全民抗战》,利用各种形式宣传抗日救亡,报道介绍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抗日斗争,引导大批青年走上了抗日救亡的正确道路。
同时,他还以国民参政员的身份对国民党投降分子作公开、合法的斗争。
皖南事变后,他愤然拟了辞去国民参政员的电文稿,对国民党反动派压制民主、残害进步文化事业作出了严正的抗议。
国民
党政府发出了将邹韬奋就地惩办的通缉密令。
为避免受迫害,邹韬奋历经艰险到达苏北抗日民主根据地。
在那里,他亲眼目睹了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同敌人进行的艰苦斗争,进一步认识到了中国共产党的伟大。
然而,正当邹韬奋满怀信心为了人民的解放事业而战斗时,却因积劳成疾,不幸患了脑癌。
在党组织的护送下,秘密回到上海就医。
上海党组织对邹韬奋的病情十分关怀,立即召开紧急会议,指示要想尽一切办法,不惜任何代价为他治病。
重病期间,邹韬奋仍“心怀祖国,着念同胞”。
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以仅有一点微薄的能力,提着那支秃笔和黑暗势力作艰苦的抗斗,为民族和大众的光明前途尽一部分的推动工作,我要掮着这支秃笔,挥洒我的热血,倾献我的精诚,追随为民族解放和大众自由而冲锋陷阵的战士们,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
1944年7月24日,邹韬奋与世长辞,时年49岁。
在弥留之际的遗嘱里,他写道:我自愧能力薄弱,贡献微小,20余年追随诸先生,努力于民族解放、民主政治和进步文化事业,竭尽愚钝,全力以赴,虽颠沛流离,艰苦危难,甘之如饴……请中共中央严格审查我一生的奋斗历史,如其合格,请追认入党。
早在1937~1938年间,他就不止一次地向党组织和周恩来提出了入党的请求。
然而,考虑到当时革命局势的需要,周恩来热情而恳切地对他说:“你暂时不要急于入党,你现在以党外人士身份同国民党反动派作政治斗争,和你以一个共产党员身份所起的作用不一样。
”
1944年9月28日,中共中央根据邹韬奋生前愿望,追认他为中国共产党正式党员。
在致家属的唁电中,中共中央称他为“吾党的光荣”:“韬奋先生二十余年为救国运动,为民主政治,为文化事业,奋斗不息,虽坐监流亡,决不屈于强暴,决不改变主张,直至最后一息。
”毛泽东为他亲题挽词:“热爱人民,真诚地为人民服务,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就是邹韬奋先生的精神,这就是他之所以感动人的地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