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韬奋的报刊活动

邹韬奋的报刊活动
邹韬奋的报刊活动

邹韬奋的报刊活动

一、生平简介

邹韬奋原名恩润,笔名韬奋,祖籍江西余江,生于福建永安,伟大的爱国者、著名政治活动家,也是杰出的新闻记者、政论家和新闻出版者。

1919年由南洋大学转入圣约翰大学文科,毕业后任中华职业教育社编辑股主任,并负责编辑《教育与职业》月刊和主编职业教育丛书,同时兼任中华职业学校和海澜英文专门学校的英文教员。

1926年2月接办中华职业教育社和机关刊物《生活》周刊的编务。从1927年起主持生活周刊社,开始致力于新闻出版工作。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反对蒋介石的不抵抗主义,积极为抗日募捐。1932年创办生活书店。该店相继在全国许多城市设立分店,大量编印发行各抗日救亡书籍和马列主义书籍。次年参加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当选为执行委员。杨杏佛遇刺后被迫流亡国外。

1935年8月回国,参加抗日救亡运动,先后在上海、香港等地主编《大众生活》周刊、《生活日报》、《生活星期刊》,并担任上海各界救国会和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的领导工作。1936年11月22日深夜与沈钧儒等在上海被捕,是“七君子”之一。抗日战争爆发后获释。先后在上海、武汉、重庆主编《抗战》、《全民抗战》等刊物。

1941年各地生活书店被国民党政府查封,辞去参政员职,出走香港,复刊《大众生活》,抨击国民党的内外政策。5月协助成立中国民主政团同盟。1942年1月离开香港到广东东江抗日根据地。10月经上海到苏北解放区。1943年因患脑癌秘密回上海治病。次年7月24日在上海病逝。

二、报刊活动之《生活》周刊

《生活》周刊创办于1925年10月11日,1926年10月,邹韬奋接任主编。邹韬奋接编的首期就开辟了《信箱》专栏,随后不断充实内容,革新版面,后又开辟《小言论》专栏,1928年发行量达40000份。邹韬奋提出“要不顾一切的保持爱护本刊公正独立为社会努力的精神”,逐步把《生活》办成了有影响的新闻周刊。

邹韬奋开始主编《生活》周刊的时候,由于面对的广大读者最关心的是求学、就业、社交、恋爱、婚姻等问题,所以,《生活》周刊此时刊登的这一类文章比较多。“九一八”事变以后,面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疯狂侵略和国民党反动派的妥协投降政策,许多人意识到民族解放和个人出路的密切关系,把眼光从个人的小圈子转向了民族解放的大事业。因此,《生活》周刊就顺应时代的要求,最后完全变成了一个紧密结合形势的新闻评述的周报,用绝大多数的篇幅,来反映这些情况,讨论这些问题。《生活》周刊的内容抓住了读者最关心的问题,受到读者的欢迎。

邹韬奋在写作和编辑工作中的最大特点,就是善于把自己的言论和人民的现实生活紧密结合起来。他在《生活》周刊上发表的文章都能随时注意广大读者所关心、所急切要求解答的问题,反映出当时苦难重重的中国人民的情绪和愿望。对于人民群众在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比较有意义的大小问题,不论是政治问题、

社会问题、生活修养问题,他都随时收集起来,根据事实进行研究,加以认真地分析,判定问题的性质,指明发展的前途,用简短有力、浅显生动的文字进行讨论,并且能从一定的原则水平上及时地给予明确的回答。正是邹韬奋的大力倡导,《生活》周刊上的文章呈现出生动活泼、“明显畅快”的文风,使读者便于阅读,受到读者的喜爱,读者经过日积月累的阅读,逐渐地提高了觉悟,提高了正确地处理事务的能力。

《生活》周刊上的言论是随着社会形势、读者需要以及邹韬奋思想的变化而逐渐变化的。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国主义悍然发动侵华战争,中华民族与日本侵略者的矛盾,迅速上升为全国各阶级各集团关注的焦点。1931年9月26日出版的《生活》周刊上有强烈的反应,发表了一系列宣传抗日、引导舆论的文章。针对国民党政府的“不抵抗”政策,《生活》周刊上接连发表了《宁死不屈的保护国权》、《宁死不屈的抗日运动》、《宁死不屈的准备应战》等一篇篇战斗檄文,怒斥“这种‘不抵抗主义’就是‘极端无耻主义’”。“一·二八”淞沪抗战爆发后,《生活》周刊出版《紧急临时增刊》、号外、画刊,及时报道评论战况。从这一阶段起,《生活》周刊开始用大量的篇幅讨论抗日救亡问题,抨击国民党当局的“攘外必先安内”的卖国谬论,揭露日本法西斯的残暴罪行,歌颂我国军民反抗外敌侵略的英勇事迹,起到了震撼人心、唤起民众的巨大作用。

同时,经济自立也是《生活》周刊的特点,没有任何背景。《生活》“从极小的规模做起,本身事业的扩充,全视本身收入为标准,经济自立,不必求人”。

从1926年到1933年的7年间,《生活》在邹韬奋手里创造了一个奇迹,发行15.5万份,这是中国期刊史上的一个高峰,是一个让后世人们只能仰望的“神话”。在国民党独裁的刺刀和严密的新闻检查制度下,《生活》站着走完了全程,它"宁为保全人格报格而绝不为不义屈"。由于邹韬奋的主持编辑,《生活》周刊在我国期刊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生活》周刊时所体现的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服务意识,以及他那丰富的编辑思想、出版理念,对我们今天的新闻出版工作者仍有诸多启发。

三、其他报刊

《新生》周刊是《生活》的后身,旨在灌输时代知识,发扬民族精神的。从1934年2月创刊,到1935年6月停刊,《新生》的"火炬"只举了1年多,发行量最高时超过了10万份。日本以艾寒松的《闲话皇帝》一文为借口,向国民党当局施加压力,查封《新生》,杜重远锒铛入狱,被判刑1年2个月,酿成轰动全国的"新生事件"。

1935年8月底,流亡异国两年的邹韬奋冒险回国。11月16日,他在上海创办《大众生活》周刊,热情地报道了"一二·九"运动,发行量很快达到20万份,再创我国杂志发行量的最高纪录。1936年2月29日,《大众生活》被封,又一个"火炬"被熄灭,前后只存在了两个半月。

1936年6月7日,《生活日报》在香港面世,日销2万份,总共只出了55期,他在上面发表了55篇社论。不到2个月《生活日报》就停刊了,他把《生活日报星期增刊》改名《生活星期刊》,移到上海出版,也只出了14期。

1936年11月22日,邹韬奋与沈钧儒等七位有影响的知识分子同时在上海被捕,直到"七七"事变后他们才获得自由。1937年8月19日,他一离开监狱就在上海创办《抗战》三日刊,再次举起他的"火炬"上路,全身心地投入民族抗战的洪流中。后来,《抗战》三日刊与柳湜主编的《全民》周刊合并,在汉口出版

《全民抗战》三日刊,由他主编,迁到重庆后改出五日刊,后改为周刊,一直出到第157期停刊,发行量曾达到30万份,再创刊物发行新纪录。

从《生活》周刊到《全民抗战》,还有曾遍布全国的生活书店,邹韬奋把一生中最宝贵的时光都献给了新闻出版事业,"九一八"以后他走过的每一步都是在强敌压境、民族危亡的大背景下,作为一个有着强烈民族感情的知识分子,一个热爱生活、热爱自己故土的中国人。

邹韬奋办刊十几年,即使在流亡途中,他也没有放下过他的笔。他的言论最大的特点是真诚亲切,没有一点八股味,他是用自己全部人格来写言论的,他的文字影响了几乎一代人,他主持的生活书店及其出版物影响遍及全国乃至海外华侨。

四、韬奋精神

毛泽东说:“热爱人民,真诚的为人民服务,鞠躬尽瘁,死而后己,这就是韬奋先生的精神,这就是他之所以感动人们的地方。”这是对“韬奋精神”的精辟诠释。邹韬奋所办报刊体现了这种精神。

邹韬奋从事新闻出版二十多年,始终坚持正义的方向,代表民众的利益。他接手《生活》周刊后,确定该刊的宗旨为“暗示人生修养,唤起服务精神,力谋社会改造”。从此,《生活》周刊就敢于同邪恶、黑暗势力作斗争,对于社会上的丑恶现象予以无情的揭露和批判,成为主持正义的舆论阵地,很快就赢得了广大读者的信任和欢迎。九一八事变发生后,国难当头,民族危机严重,《生活》周刊又高举“抗日救国”的旗帜,成为以宣传团结抗战、谴责投降卖国为中心内容的舆论阵地。此后,韬奋又创办了《大众生活》周刊和《生活日报》。《大众生活》周刊创刊词中提出:“力求民族解放的实现,封建残余的铲除,个人主义的克服”,旗帜鲜明地支持一二九学生的爱国运动,受到广大民众的热烈欢迎。《生活日报》发刊词也提出:“本报的两大目的是努力促进民族解放,积极推广大众文化”,力求“从民众的立场,反映全国民众在现阶段内最迫切的要求”。除通过舆论积极宣传抗战救亡思想外,邹韬奋还是著名的救国会七君子之一,站在抗日救亡运动的前列。由此可见,韬奋先生不仅是一个成功的出版家,更是一个赤诚的爱国知识分子的代表,一个有责任、有担当的民主斗士。因此,他的影响不仅在于出版界、知识界,而是遍及整个社会。

邹韬奋说过:“为读者服务,是生活书店最宝贵的几种传统精神之一,是生活书店所以在十六七年中能由很小规模的周刊社,突飞猛进,蓬蓬勃勃,发展到分店布满全国各重要地点达五十余处,全体同事达四五百人之多,最主要的基本原因之一,简单称为服务精神!”他自己以身作则,践行这一精神。例如,在办刊物的过程中,他总是每天抽出时间来阅读、答复读者的每一封来信,为读者答疑解难。也正因此,读者把他视为最可靠的朋友。

邹韬奋是一个多面手,能写能编,还熟悉校对和排版业务,精于经营管理。生活书店在管理上采用民主集中的原则,集体领导,个人负责。他办《生活》周刊时,除了及时倾听读者的需求外,尤其注重作者队伍的建设,《生活》周刊赚钱,就提高稿酬,其稿费支出在当时全国刊物中是最多的,以此吸引名家好稿。同时,兼顾事业性和商业性,注重开源节流,把拉广告作为经营的主要工作,从而保证刊物的持续发展。

邹韬奋重视用人,认为这是主持事业最重要的工作。他在用人政策方面奉行人材主义,挑选人材宁严毋滥,注重真才实学而不必问资格学历;以实际才能为

标准,绝对不讲情面。在《征求一位同志》中,他提出选人的条件主要是能严格的大公无私,要有敏锐的观察与卓越的识见。选好之后,更注重使用与培养,强调员工的职业修养和不断学习,同时要努力爱护干部,努力顾到同人的进步与生活的问题。生活书店有许多得力的干部,都是由考取书店练习生升起来的。生活书店以共同的事业目标吸聚了一群人材,所以得到了相当的成功。

邹韬奋先生在最艰苦的条件下,与反动派作顽强的斗争,向人民传播先进文化,全心全意为读者服务。他全心全意为读者服务的精神,他办报刊时的坚定立场,他所坚持的报刊要有自己的个性,他在艰苦环境中的坚持不懈,都表现出一个新闻工作者强烈的事业心和敬业精神。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有崇高的敬业、爱业精神,有全心全意为读者服务的满腔热诚,这是邹韬奋身体力行为我们留下的榜样,也值得每一个当代的传媒人去学习。

这就是邹韬奋精神,对当代传媒人仍有极为重要的启示。

学校爱心义卖活动的方案

.. . 学校爱心义卖活动的方案 一、活动意义 1.通过此次爱心义卖活动,让全体学生从小树立关爱他人的意识,养成乐于助人、乐于奉献的良好品质。 2. 丰富学生的校园生活,提高学生的组织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3.提高学生的爱心精神和参与、奉献意识。 二、活动主题 手拉手爱心义卖心连心一起成长 三、活动时间 2012年12月12日下午15:00开始 五、活动地点 校田径场 六、活动要求 (一)活动前的准备工作 1.各班提前准备好义卖物品,物品要求: (1)可以是自己的玩具、书籍、文具或自己制作的手工艺品、书画作品等。 (2)捐赠物品要求健康、卫生、安全。 (3)所有物品要求质量完好,必须保持七、八成新以上 (4)每位学生至少准备1件义卖物品,捐赠物品需经家长同意(向家长说明活动意义与要求)。义卖所得资金将捐献给贫困学生和孤寡老人,学校将对各班上缴的义卖款进行公示。 (5)班主任和班干部对义卖物品进行验收,合格物品才能进入义卖市场。 2.班主任组织好学生统计好物品的数量和价格,并贴好标签,价格要求合理(价廉)。 3.活动前各班准备好广告宣传标语或宣传海报,采用各种方法吸引师生目光。 4.每位学生需准备好一定数目的零用钱,积极参加本次活动。(提醒家长不要给孩子太多的钱) 5.各班根据活动容和形式安排好班级的售货员、推销员、环保员、市场管理员、广告策划员等。 6.义卖活动前,班主任对本班招聘的售货员、顾客、收银员、推销员、市场管理员,进行上岗培训,佩戴一定的标志。(发动学生自己设计具有特色的标志牌,班主任提前审核) 7.义卖活动前各班主任要对学生进行一次以“爱心义卖”为主题的十分钟晨会教育。教育学生:(1)有序:不跑、不追、不挤 (2)守纪:不大声喧哗 (3)文明:不强买强卖 (4)卫生:不丢、不留(不留下义卖的垃圾) (5)交给学生必要的生活常识,让他们学会比较、鉴别,教育学生勤俭节约。 8.设计展台 (1)每班设计一个展台,届时各班自带桌椅(8单人桌或4双人桌,凳子各班自定数量)至指定地点设摊。 (2)每班给自己的展台起个名称,如“高一(3)班爱心屋”等。 (3)每班的展台设计新颖,美观,尽量不要雷同。

穆青的新闻思想

“勿忘人民”是穆青新闻理论中最丰富、最核心的部分。穆青无论走到哪里,谈得最多的是“勿忘人民”,题词最多的也是“勿忘人民”。1988年,穆青同志到新华社福建分社视察工作,为厦门支社题写“勿忘人民”。这是他第一次用这四个字为新闻工作者题词。十几天后,穆青为武夷山一位新华社通讯员题词时,再次写了这四个字。穆青再三给新闻界不同对象书写同一题词,并非心血来潮、即兴挥毫。重温穆青一系列新闻佳作,翻阅改革开放以来他的许多言论和文章,不难发现:“勿忘人民”是他长期奉行的座右铭,是他几十年新闻实践的宝贵结晶,也是他能够写出一大批新闻名篇的“秘诀”。 一、“勿忘人民”的丰富内涵 1991年3月,穆青在《记者应该建立调查研究的“生活基地”》一文中写道,“几十年来,人民群众为我们的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是他们支撑着共和国的大厦,他们才是我们民族的脊梁”。穆青始终认为,“人民群众的实践是我们记者赖以成长的沃土,要做一个有成就的记者,必须熟悉我们的国情和民情,必须熟悉我们的历史、我们的人民、我们的政策,必须懂得基层社会、基层工作是怎么回事,必须懂得人民群众的思想感情,自觉地建立与人民群众水乳交融的思想感情”。[1]这是穆青第一次明确提出并全面阐述“勿忘人民”的思想。 其实,在此之前穆青已经在不同场合谈到了这一思想,并从各个角度反复为树立和发扬“勿忘人民”的思想鼓与呼。 (一)人民群众是新闻报道的永恒主体 作为历史唯物主义者,穆青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人民群众应当成为我们报道的主体。我们的新闻人物是指那些在平凡岗位上经年累月做出了不同凡响的成绩,值得人们学习和敬仰,堪为楷模的人物。”[2] 人民、人民的精神面貌和英雄业绩,始终是穆青新闻作品的主体。大庆油田“铁人”王进喜,为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共产党基层干部焦裕禄,以“啥也别想挡住俺”的精神坚持科学实验的农民科学家吴吉昌,在大风大浪中防风治沙、操劳一生的普通农民潘从正,累死在修渠工地的党委书记孙钊,修建红旗渠的除险英雄任羊成,带领乡亲共同致富﹑永远姓“共”的农村党支书阎建章等,都是他着力报道的英雄人物。穆青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因此,作为无产阶级新闻战士,必须‘真诚地和人们共患难、同甘苦、齐爱憎’,始终不渝地去体察和反映人民群众那种不可遏止的历史主动性和创造精神,‘极其忠实地报道他们听到的人民的呼声’。”[3] 1983年在讲到新华社的特性时,穆青指出:“人民是我们新闻报道的主体,我们的新闻是为人民服务的。通过我们的报道、评论,为十亿中国人民、40多亿世界人民服务。……我们不要隐讳这一点。这也是我们的特点和优势。”[4]他在《穆青散文选》后记中深情地写道:“我们幅员辽阔而又苦难深重的祖国,除去悠久的历史,丰富的资源,还有什么是她最宝贵的财富呢?我认为,这就是我们的人民,就是我们人民那种百折不挠,勇于为民

学习邹韬奋的服务精神

纪念韬奋诞辰115周年:学习邹韬奋的服务精神 ?2010-12-29 17:49:05 ?作者:《新闻》杂志供稿 邹韬奋是我国近现代史上杰出的新闻记者、出版家和政治活动家,自1926年接办《生活》周刊起毕生从事新闻出版工作。15.邹韬奋著:《事业性与商业性的问题》,载《事业管理与职业修养》第115页,三联书店1982年版 邹韬奋是我国近现代史上杰出的新闻记者、出版家和政治活动家,自1926年接办《生活》周刊起毕生从事新闻出版工作。纵观韬奋的一生,我们可以看到他在编辑出版上全能的业务素养和颠沛流离却始终坚持奋斗的人格魅力,还可以看到他在新闻出版工作中所体现出来的进步思想和品质。他的新闻出版思想与实践,不仅在当时发挥了重要的历史作用,至今仍有巨大的借鉴意义。 在纪念邹韬奋诞辰115周年的日子里,盘点邹韬奋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我们不难发现,韬奋精神,一言以蔽之,就是“服务精神”四个字。毛泽东说过:“热爱人民,真诚地为人民服务,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就是邹韬奋先生的精神,这就是他之所以感动人的地方。”?邹韬奋的服务精神,正是他留给当今新闻出版人和新闻出版事业最宝贵的遗产。 邹韬奋的服务精神,一是体现在为社会进步服务。 为社会进步服务,是邹韬奋从事新闻出版工作的原动力,他希望借助于新闻出版工作为当时处于外强凌辱下的中国社会的发展与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早在邹韬奋主编《生活》周刊初期,他就明确地提出该刊的目的是“以读者的利益为中心,以社会的改进为鹄的”。②1930年,邹韬奋在《我们的立场》一文中写道:“我们是立于现代中国的一个平民地位,对于能爱护中国民族而肯赤心忠诚为中国民族谋幸福者,我们都抱着热诚赞助的态度。我们不愿唱高调,也不愿随波逐流,我们只根据理性,根据正义,根据合于现代的正确思潮,常站在社会的前一步,引着社会向着进步的路上走。所以我们希望我们的思想是与社会进步时代进步而俱进”。③在邹韬奋看来,报纸与社会本来就是互相依附的关系,报纸来源于社会,就应当服务于社会,报纸的目的就应当是扎根社会并促进其进步。 在实践中,邹韬奋始终如一地坚持为社会进步服务的原则,他所创办的报纸、他所撰写的社论,无不同社会的发展变化紧密联系在一起。《生活》周刊原是一份“内容偏重于个人的修养问题”的职业修养刊物,但邹韬奋接编后逐渐将该刊的关注点集中到社会和政治上来。在回忆这段经历时,邹韬奋写道“也许是由于我个性的倾向和一般读者的要求,《生活》周刊渐渐转变为主持正义的舆论机关”。④“九·一八”事变后,邹韬奋立即在《生活》周刊上发表《本周要闻》一文,旗帜鲜明地表达了自己对于日本野蛮侵略的愤慨,同时发起为东北抗日军队捐款活动。1935年,日本加剧侵华步伐,国内形势非常紧张,邹韬奋创办的《大众

从黄远生邵飘萍的新闻实践看记者的职业素养

陈晨12013240166 从黄远生、邵飘萍的新闻实践看记者的职业素养 摘要: 民国初年新闻事业的发展中,出现了两位非常优秀的记者——黄远生、邵飘萍。黄远生是中国第一个真正现代意义上的记者,而邵飘萍则是“铁肩辣手”的新闻界全才。他们的新闻实践对中国新闻事业发展的影响意义深远。时至今日,我们仍可以从他们的新闻实践中总结作为一名合格记者所需要的职业素养。 关键词:品性、文笔、观察力、人际关系 一、记者要有完全独立的品性和坚定的人格操守、职业操守 邵飘萍提出,记者的第一要素为品性。记者要“主持公道,不怕牺牲”,品性要完全独立,有操守人格,做到“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在民国初年的混乱局面中,邵飘萍始终以一个独立报人发表新闻稿件,针砭时弊,揭露贪官污吏,抨击封建军阀,不依附于任何政党和权势,独立地发言,独立地报道,把真实的情况告诉民众,以反映民众的呼声,做民众的喉舌。邵飘萍坚持不偏不倚,不畏强暴,报道事实真相,最终得罪奉系军阀张作霖,被其暗杀,以身殉职。 在黄远生的新闻思想中,最鲜明的也是报刊应排除政府和政党的干涉,用言论自由权捍卫报刊的独立自主。他决心靠自己手中的笔独立奋斗,以保持新闻记者超然的地位。他认为只有不依附于权力或任何特殊势力,才有可能保持一个知识分子独立自尊的人格,才能坚持新闻的客观、公正,倡导报刊发挥“监督政府,为平民请命”的社会功能,坚持独立的社会批判。 100多年前,黄远生和邵飘萍对于记者素养的要求,即使在100多年后的今天,也同样适用,尤其是在当今信息多元化发展的社会,记者更要有完全独立的品性和坚定的人格操守、职业操守,不被名利左右,不出卖良心,踏踏实实做采访,认认真真写报道,真真正正做一个对得起人民的好记者。 二、记者要有优秀的新闻采访写作能力,即手能写 黄远生在他对新闻记者提出的“四能”要求的最后一能中说,记者要手能写,即刻画叙述,不溢不漏,尊重彼此为人格,力守绅士之态度,是谓能写。这

“爱心义卖”活动策划书

“爱心义卖”活动策划书 一、活动背景 XX年3月6日下午16点整,福建师范大学社会历史学院XX级历史学团支部全体成员于仓山校区田径场开展以“道德织梦迎新风,文明共筑中国梦”为主题的团立项活动之“诗吼文哮”道德经典诵读。 雷锋日虽然过去了,但是雷锋精神永存我们心中,帮助他人,传播爱心。为了给慈善事业贡献自己的微薄之力,帮助社会上那些急需帮助的残障孤儿们,同时也为了培养了我们作为一名当代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我们决定开展此次“爱心义卖,助力慈善”活动。 除此之外,大学生是消费领域中不可忽视的群体,由此引发的铺张浪费问题更是越来越多,学生手中的拥有很多闲置的东西,依旧可以用,弃之可惜,此次活动将很好的解决本校大学生中物品严重浪费现象。 二、活动目的 一、培养大学生勤俭节约、变废为宝的意识以及强烈的社会责任心; 二、在学校里掀起一场公益与慈善的优良之风,体现当代大学生的先进性与积极性; 三、锻炼本班学生在人际交往、处事沟通、团队合作等方面的能力;

四、带动全校学生一起做慈善,丰富同学们的大学生活,带领大家发现并关怀社会弱势群体,建立高尚的社会价值观。 三、活动主题 本文是由策划书网活动策划书频道为大家提供的《“关爱老人,献爱心”敬老院活动策划书》,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爱心义卖,助力慈善 四、组织单位 主办单位:计算机学院12级计科2班 五、活动时间、地点及对象 (3) 我院提供的促销活动安排: 主要促销时间为当天9:00到11:00 这两小时我院将提供院乐队, 礼仪小姐, 文艺部成员等进行现场演出(演出以歌曲为主另将有相应的舞蹈辅助),扩大宣传的影响力, 并提供一主持人, 主持此次活动(包括开场词, 公司介绍和产品介绍, 以及小灵通的业务优惠政策和文艺节目的安排). 同时我院建议在这期间可以举行现场抽奖活动(具体的方案可以再行商量, 这主要是由贵公司决定, 包括礼品等) . 活动时间:5月3日至5月31日 活动地点:二师校内、武汉市儿童福利院 活动对象: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全体学生

梁启超、 邵飘萍、邹韬奋的新闻思想

梁启超的新闻思想主要体现在他的办报活动中: (一)认为报刊具有强烈政治性,是宣传政治主张的有力工具。他把报纸比作耳目喉舌,认为“无耳目,无喉舌,是曰废疾。……其有助耳目喉舌之用而起天下之废疾者,则报关之谓也”。 (二)对报刊的功能与作用有比较系统的认识。梁启超认为报刊的主要功能在于“去塞求通”。他认为报纸的作用就是要上下相通,内外相通。 (三)十分重视报刊的宣传鼓动作用。他认为报管的政论文章应该深入人心,这样才能形成风气,才能使报刊成为政治活动的先导。 (四)对报刊在教育读者、开启民智、提供知识、培养人才等方面也有深刻地认识。梁启超认为读的报纸越多,人越聪明,报馆越多,国家越强大。 (五)他在办报的活动中形成了一种“时务文体”,其特点对以后的新闻写作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形式自由,文字浅显易懂,平易畅达,雅俗共赏,可用俗语。在平易之余,热情奔放,富于煽动” 当然梁启超的这些新闻思想,也体现了维新派的新闻思想。反映了新兴资产阶级的利益与愿望,属于资产阶级思想范畴。 邵飘萍的新闻思想 1. 独立的办报方针 信仰是独立的:惟有信仰事实与真理,不为党派和个人左右。它判断是非的标准是社会公益。组织上是独立的:不受任何政治势力和经济势力的控制。 经济上是独立的:既不仰仗官方豢养,也不依赖党派津贴。应该有自己赖以生存发展的独立经济。 邵飘萍确立了独立的办报方针:一是监督政府。二是唤醒民众,教育民众。三是“顺时代进步之潮流”,表达报纸“对于解决时局的意见”。 2. 强调记者的品德修养 记者应该具有品性。邵飘萍说:“所谓品性者,乃包含人格、操守、侠义、勇敢、诚实、勤勉、忍耐及种种新闻记者应守之道德”。“品性”就是新闻职业道德的全部要求。 记者的独立精神。记者完全独立、不受社会恶风之熏染、不为虚荣利禄所羁勒。 记者的责任。记者在道德人格的修养上,必须具备强烈的社会责任心。 3. 致力于新闻改革

王润泽《中国新闻传播史新编》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本土新闻业的诞生与早期国人的办报活动【圣

第三章本土新闻业的诞生与早期国人的办报活动 3.1复习笔记 【知识框架】 【重点难点归纳】 一、国人对西人办报活动的模仿和跟进 1.国人最初对报刊的关注 对待新式报纸,国人最初的态度是抵制,但随着中国整体国力的衰弱,西方势力在中国的强大,西方带来的科学技术以及人文思想开始进入国人视野,作为新知识植入中国的重要载体的报刊,渐为国人所接受。 (1)清末官员的译报活动 译报是国人接触外报的开始。清末洋务派高官常有内部译报活动。 ①“澳门新闻纸”和《澳门月报》

1839年林则徐为禁烟来到广州,为了解“夷情”,他组织翻译团队,购进各地报纸进行翻译,提供给两广总督、广东巡抚、海关监督和军方,同时抄报朝廷,称为“澳门新闻纸”。这是中国最早的译报,对于当时政府机构了解外情起到一定作用。 在该报基础上,林则徐选择部分内容加工、润色,编成《澳门月报》,后被魏源收入《海国图志》,受林则徐影响,魏源在《海国图志》中提出“夷情备采”的译报思想。 ②《西国近事汇编》 译书译报是洋务运动的一项重要内容。1868年6月,江南制造局附属机构翻译馆建成,1873年4月起着手译报,名为《西国近事汇编》,连续出版到1899年,对当时国人了解世界大事有极高参考价值。 (2)洪仁玕的报刊理想 洪仁玕(1822—1864年),中国近代史上最早向西方寻求真理的先进代表人物之一,最早提出较为系统的报刊思想。其在《资政新篇》中提出的报刊思想如下: ①报纸是沟通社会各阶层信息,促进社会良性发展的重要力量。“设新闻馆以收民心公议。上览之得以资治术,士览之得以识变通,农商览之得以通有无。” ②报纸是加强中央集权统治的有力手段,可以通过报纸去“禁朋党之弊”,以消除种种弱本强末的离心力量。 ③提出设具有独立功能的“新闻官”,对地方政权机关和官吏进行监督,以便加强中央政府权力。还设想允许民间办报。 ④提出了报纸的文风问题。洪仁玕提倡浅明文体,并把真实作为新闻文风的首要标准和最高原则。 洪仁玕的这些新闻思想主张虽然没有实践的机会,但这毕竟是中国近代新闻史上最早关于新闻事业的设计思路,显示出近代国人把近代新闻业嵌入国家制度及其所起作用的构想。

中国新闻事业史

00653中国新闻事业史 一、课程性质及其设置目的与要求 (一)课程性质: 新闻史是新闻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新闻史》课程研究的是中国新闻事业发生发展的历史及其衍变规律,是江苏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新闻学专业(本科段)的一门必修课。 (二)本课程的设置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应考者能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掌握中国新闻史的发展线索、发展过程、衍变规律及其特点;全面系统地了解新闻传播活动;了解新闻有史以来的报刊活动、新闻思想;把握新闻与政治、经济、文化的相互关系;认识、评价各个历史时期的重要新闻现象;增强对有影响的个报的了解。 二、课程内容与考核目标 第一章古代新闻传播的产生与演进 (一)课程内容: 本章简要而全面地介绍了古代新闻传播的产生与演进。 (二)学习要求: 掌握中国古代新闻传播的产生与演进,了解邸报、民报等的发展与特点。 (三)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 第一节古代新闻传播活动 一、识记: 1.金石碑刻 2.“露布” 二、领会: 1.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传播形式。 2.语言传播。 3.文字传播。 三、理解与运用: 报刊产生前的新闻传播活动。 第二节邸报 一、识记:

1.邸报 2.开元杂报 3.敦煌进奏院状 二、领会: 1.邸报在各时代的发展与特点。 2.邸报的作用。 三、理解运用: 邸报的产生、发展及其特点。 第三节民报 一、识记: 1.小报 2.京报 二、领会: 1.小报的产生、性质及其特点。 2.小报的内容与发行。 3.小报与邸报的异同。 4.京报的产生、性质与作用。 5.京报的内容与发行。 6.京报与邸报的异同。 第二章近代报刊之始 (一)课程内容: 本章简要而全面地介绍了中国近代报刊起始阶段的整体情况与主要报刊。 (二)学习要求: 了解中国近代报刊起始阶段的整体情况,掌握《察世俗每月统记传》、《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万国公报》、《上海新报》、《申报》、《新闻报》等主要报刊。 (三)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 第一节概说 一、识记: 1.《察世俗每月统记传》 2.《蜜蜂华报》 3.《中国丛报》 二、领会: 1.中国近代报业产生的特殊性、背景及其作用。 2.《察世俗每月统记传》、《蜜蜂华报》、《中国丛报》在新闻传播史上的地位。

爱心义卖公益活动策划书

传递爱心,点亮青春梦想 ――第二届大型爱心义卖会 策 划 书 二?一三年四月 主办单位:学工处 承办单位:爱心屋 主题:传递爱心,点亮青春梦想 活动前言: 又是一季离校季,为了解决离校生闲置物品交易问题,提倡

绿色生活,物尽其用,同时,将鼓励“卖家”将义卖所得部分资金捐赠给爱心屋,募捐所得款项将全部用来资助我校贫困大学生,让他们亲身感受到学校师生的无私爱心和殷切期盼,激励我校贫困大学生奋发图强、知恩图报,用所学专业知识更好的汇报社会。 一、活动目的: 1、帮助需要帮助的朋友,献上我们的微薄之力,积聚更多人的爱心。 2、物尽其用,为快要离校的学生提供交易平台,提倡绿色生活。 3、鼓励当代大学生的创业。 4、增强大学生的责任感。 5、丰富大学生课余生活,营造徐医团结友爱的良好氛围。 6、提高爱心屋在学校的知名度。 二、活动安排: 1、活动时间:2013年 4月 7日 2、活动地点:徐州医学院一食堂前 3、活动对象:徐州医学院的全体师生 4、活动主办方:徐州医学院学工处 活动承办方:徐州医学院爱心屋 三、活动前期准备: 1、义卖物品:学校师生捐赠物品,包括衣物、鞋子等; 学生自

己所需卖的物品。 2、宣传计划: 目的:1、来自学生,服务学生,彰显我们承载爱心、传递爱心的宗旨。 2、提高爱心屋在学校的知名度。 ① 活动宣传(负责部门:宣传部) ? 制作宣传海报,在爱心屋、爱心服务站、食堂、宿舍楼、浴室、主教学楼等入口张贴。 ? 制作宣传横幅,在校内悬挂。 ? 制作宣传单,进学生宿舍散发。 ? 联系校园信息台,请求协助,向全校学生群发活动消息。 ? 在爱心屋人人公共主页、徐州医学院百度贴吧等校内网络平台加强宣传。 ②活动报名有意向参加义卖会的学生卖主,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进行报名,报名注意事项: ? 在爱心服务站前台均可领取报名表。 ? 报名表请认真、如实、详细填写;填好之后,请尽快上交。 ? 报名表上交地点:爱心服务站。 ? 报名表上交时间为每天11:00-13:00 19:00-21 :00 报名截止日期为2013 年4 月1 号,逾期不交,视为自 动放弃。

新闻人物王韬

一百多年前,一中国人说:“全地球可合为一家,中国一变之道,盖有不得不然者焉。不信吾言,请验诸百年之后。” 第一部官话《圣经》的翻译者。 第一家中国人自办成功的华文日报《循环日报》的创办人。 第一家华商出版社,中华印务总局的创始人。 第一个登上西方世界最高学府牛津大学讲坛的中国人。 是命运把王韬引入了记者的生涯——林语堂《中国新闻舆论史》 一、生平经历 新闻报纸之父——林语堂 王韬(1828-1897)原名利宾,字兰卿后改名瀚,王韬是流亡到香港之后改用的。(一)童年和少年时期:江苏苏州甫里(1828-1849)—儒家道义之少年才子(二)沪上畸零人——口岸知识分子 上海墨海书馆(1849-1862)——精神煎熬的中年名士家庭多变故、无后的折磨、理想与现实的冲突 工作:编译《圣经》、《光学图说》、 《西国天学源流》等 编辑上海第一个中文刊物《六合 丛谈》(1857) 功名:上书清廷和太平天国运动领导 “长毛状元” 1874.2《循环日报》 (三)香港流亡(1862-1884) ——精神蜕变新生的中国近代报刊开拓者 受聘英华书院(理雅各)翻译《诗经》等 1867-1870年欧洲之旅——新闻思想的萌芽 《普法战纪》《华字日报》主笔 1874《循环日报》 1879旅日考察《扶桑游记》 收集香港资料《香港略论》等 (四)终老上海(1884-1897)——魁儒硕彦 1885创办弢园书局 1886主持格致书院,推行西式教育 1897.5.24病逝于上海 二、王韬与《循环日报》 (一)创办历程 1871年英华书院停办——1873年理雅各返回苏格兰王韬、黄胜创办中华印务总局——1874.2.4《循环日报》 报名:天道循环,自强不息 戈公振:“循环”就是指“革命”——《中国报学史》 方汉奇:“三王之道”和西方资产阶级的学术政治思想 科恩:反映了王韬的循环史观 张海林:变法的代名词;世界一体,天下大同;对个人经历的最高概括和对未来

中国新闻事业史复习题

1.《大公报》的“四不方针”内容和评价 内容:不党:(1)各国都有党派,中国也有。承认党派但是不与任何党派有关联。 但这并非中立之意,基于中国的现实而言,原则上等视各党,纯粹以 公民的地位发表意见,没有任何偏见与成见。 (2)以国家利益为评判是非的唯一标准,一视同仁。 不卖:(1)不以言论做交易。保证言论的独立,不为金钱左右。 (2)不接受任何政治性质的资助。 不私:(1)没有任何私人所途,并无私用,向全国开放,为民众的喉舌。 不盲:(1)一知半解,为之盲信;随声附和,为之盲从。 评诋激烈,昧于事实,是为盲争;感情冲动,不是详求,是为盲动。 (2)对问题有独立的思考,对事理调析透彻,遇事头脑冷静,明辨是 非,实事求是。 评价:四不方针是中国资产阶级报界实际发展的理论总结,也是本身发展的理论总结。不仅从根本上否定了资产阶级政党报纸的堕落,否定了以金钱为背向的奴才报纸,同时也区别于商业报纸的“经济独立”“无偏无党”的八字方针。 2.《大公报》文人论证 以报立言(文人参与政治,议论政治的主要途径) 立德、立言、立功三不朽 基本目的:参政 3.宋代小报具有哪些特点?为何屡禁不止 特点:(1)以刊载新闻和时事性政治资料为主的不定期的非官方报纸。 (2)起始于北宋,盛行南宋,隐现于明清。 (3)始发包括邸吏,使臣,中级官员,从使书籍印售工作的“书肆之家”。 (4)信息比较灵通,新闻时效性强,多为中枢部门公开“朝廷机事”。 (5)读者范围广。 (6)手写或者印刷。 原因:(1)说明小报能够满足一定的社会需求,它的发行得到了社会的支持,因而是据有一定生命力的。 (2)首先是以民间报纸的身份出现的,打破了官翻报纸的新闻传播活动的垄断,打破了官报一统天下的局面。突破了朝廷对内容行的限制;突 破了对编辑内容的审查(自采自编);突破了朝廷的传报,抄写之后直 接售卖(突出商品性)。 (3)其编发者主要动机在于获利,因为突破了官报作为政府宣传品的范畴,成为商品走向。 (4)敢于刊登朝廷不愿意刊登的信息,也敢于根据民意,民心编造不利于朝廷的事件。易于表达民意舆情。 (5)于今天的报纸最为接近。

幼儿园爱心义卖活动策划方案范文4篇

亲爱的朋友,很高兴能在此相遇!欢迎您阅读文档幼儿园爱心义卖活动策划方案范文4 篇,这篇文档是由我们精心收集整理的新文档。相信您通过阅读这篇文档,一定会有所收获。假若亲能将此文档收藏或者转发,将是我们莫大的荣幸,更是我们继续前行的动力。 幼儿园爱心义卖活动策划方案范文 4 篇通过儿童节让大家一起去关注那些需要关注的小朋友们。下面就是我们给大家带来的幼儿园爱心义卖活动策划方案范文4 篇,希望大家喜欢! 幼儿园爱心义卖活动策划方案1 活动名称:六一儿童节爱心义卖活动——“把快乐带回家”为病床上的儿童献关爱行动活动创想:本次活动旨在为了让孩子在感受快乐六一的同时,能让孩子怀着赤子之心,萌发孩子关爱他人的情感。活动由孩子担任“主角”,分成“快乐六一、快乐童年、快乐奉献”三个部分,由全校师生、家长共同参与将这份浓浓的爱心传递在校园的每一个角落。此次爱心义卖所得,将全数捐赠给“中国下一代教育基金会”,用于帮助那些医院内长期卧床的小朋友,让__的孩子们过一个有意义的、难忘的“六一”儿童节。活动主题:快乐六一快乐童年快乐奉献活动时间:20__年6 月1 日活动地点:学校操场活动对象:全校师生、家长活动过程:环节 :爱心红毯(8 :00~8:30)1 、6 月1 日活动当天8:00~8: 30 左右入园,走爱心红毯,领取义拍号牌。2、由引导员引导至爱

心墙并签名。3 、由老师手中领取爱心丝带,并系在手腕上,然后在本班所在的小椅子上入座。环节二:童真展示及义拍(8 :30~9:15)1 、升旗仪式。2、园长讲话。3、由主持人介绍本次活动创想及安排,并宣读义拍规则:第一、每项拍品都会制订一个起价,并在拍卖帖中标注每件物品的拍价幅度,拍卖结束以后出价最高者成交。比如玻璃花瓶,设定的起拍价是20 元,每次举号牌为一次加价,加价幅度为5 元或5 元的倍数(看物品的价值加价幅度会作调整)。第二、每一项爱心物品由主持人介绍它的具体情况(由谁捐赠、有什么特别……),在义拍结束后,确认拍得者及义拍价格,由拍得者现场捐款、留言并取得爱心物品。4、童真展示,幼儿进行才艺表演助兴,可与义拍穿插进行。5、各 班选出一名工作人员在义卖过程中维护好秩序。6、全体师生手 语表演《感恩的心》。7、小青蛙故事比赛园内颁奖。8、活动结束后由主持人提醒家长孩子将小椅子放回教室,一名班主任派发六一礼物,另一名老师和阿姨、志愿者家长准备义卖。注:出入教室从安全通道走,避免拥挤。环节三:义卖活动1、各班设摊义卖,每个献爱心的家长或孩子都有爱心标签。2、家长和孩子 根据义卖品价格献爱心,储蓄罐中剩余零钱全部作为爱心捐款。3、各班专人统计爱心捐款,并上报至各园总的统计员处进行清 点、统计。4、各班将爱心剩余物品收集、处理。活动准备:班级:1、每个班级准备一个小节目,要求每位幼儿都要参加。节目在5 月16 日前

“大爱无疆,政治为纲;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从《穆青传》看中国新闻记者的指导思想

“大爱无疆,政治为纲;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从《穆青传》看中国新闻记者的指导思想 宋曦曦 拿到《穆青传》这本书以后,首先映入我眼帘的,是穆青老人饱经沧桑,却又善良慈祥的一张脸。毫无疑问,“饱经沧桑”是因为他在年轻时跟随着共产党到处奔波,筚路蓝缕的拼出了一片天地,踏着历史的尘埃走进现实;而经历了和敌人残酷的斗争之后,本应该“苦大仇深”的脸上,这“善良慈祥”又从何而来呢? 很快的,我在卷首语中找到了答案: “‘爱’是他幼年生命里就已经呈现出的一种特质,这是他人后中小的家庭给予的,他在不自觉中传承了它。” 显然,一个“爱”字就已经胜过千言万语。中国有一句俗语:人是挂相儿的。也就是说一个人的品质和性格能从他的相貌上反映出来。还有一句古语:相由心生。指的是人的外相和表情是由他的内心状态所衍生出来的。我一直认为,这两句话用最简单的方式完美的诠释了“人”这种生物,相辅相成,互作补充。而对于穆青来说,从小就有的“仁爱”思想深刻的植入了他的内心,并且决定了他的一生。 读到这里我不禁疑惑:作为中共党报的记者,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这样纯粹的“爱”,会不会令他心慈手软,畏葸不前?这位伟大的新闻工作者,他成功的指导思想又是什么?而现在的记者与那时又有多少不同?怀着这些思考,我想到了本文的题目:“从《穆青传》看中国记者的指导思想”。 在李彬老师您的课上我们接触过有关中国报业的历史。就近代来看,尤其是20世纪初,报纸更多的是作为党政论战或是文人泼墨的平台展现在世人面前。而对于穆青所在的《解放日报》和新华社来说,却是不折不扣的“共产党报”。作为爱好文学,而并未怀揣记者梦的穆青来说,缺乏经验是可怕的。而为党报著文章,没有正确的指导思想,是更可怕的。就像是穆青当时被指派报道延安誓师大会,稿子写得非常失败,博古在批评之余,还留下了这样一句话: “你们似乎不懂政治,不懂政治就不懂新闻。” 看到这里,才觉得似曾相识:原来李彬老师您也说过类似的话:“新闻的核心和本质是政治”。在我看来,这种认识实际上就是适合于党报记者的指导思想。也就是说无论报道的内容是什么,这个事件最终要反映到政治领域上来。尤其是在当时共产党急需舆论支持的情况下,丝毫来不得半点犹豫和迟疑。在战场上击败敌人,在舆论上赢得民心,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天资聪颖的穆青顿悟了其中的道理,很快通过自己的努力,掌握了新闻采写技巧,非常完美的平衡了自己优美的文笔和文章政治内涵之间的关系,写出了一篇又一篇惊世骇俗、不同凡响的通讯报道,真正做到了“爱”与“政治”的交融。 在此之前,穆青在我心目中的形象一直是高大的。但是后来书里描写的一部分内容,也可以说是细节,却让我对他产生了一些质疑。在1948年去往长春战场前线进行报道时,共产

方汉奇《中国新闻传播史》(第3版)-第三章 国人办报活动的兴起与发展【圣才出品】

第三章 国人办报活动的兴起与发展 3.1 结构脉络图 3.2 本章要点详解 一、国人办报活动的兴起

1.国人对早期近代报刊的认识与接触 (1)林则徐的译报活动 1839年3月,前往广东禁烟的钦差大臣林则徐抵达广州后,立即提出了“采访夷情,知其虚实,始可以定控制之方”的主张,并组织专人翻译外报。 ①林则徐的译报活动对后世的影响很大,其后的梁启超、严复等人,就曾主张报纸上应“广译五洲近事”,其思想和林则徐相通。 ②魏源积极弘扬林则徐的译报思想。1841年6月,已被革职的林则徐将翻译的《四洲志》、《澳门月报》和《粤东奏稿》等资料交给魏源,让他编纂《海国图志》。1842年,魏源完成了50卷本《海国图志》的撰述,在《海国图志》中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观点。 (2)太平天国的办报构想 近代中国最早系统阐述自己的办报思想的,是太平天国的玕王洪仁玕。1859年,洪仁玕在其向天王洪秀全进呈的《资政新篇》中,从整个国家政权结构的宏观角度着眼,高度评价了报纸在社会结构中的重要地位,提出了设立新闻馆、设置新闻官、准卖“新闻篇”

(即报纸)等主张。在《资政新篇》中,洪仁玕提出了以下有关报纸和办报活动的观点: ①报纸是维系中央政权、加强集中统一领导的有力工具,可以通过报纸“禁朋党之弊”及消除种种弱本强末的离心力量。 ②办报是实现民主政治的手段,可以通过报纸这一桥梁,实现太平天国领导集团和民众之间的沟通。 ③报纸具有教育民众、移风易俗的作用。 ④报纸具有监督政府的作用。 (3)王韬的新闻思想 1870年后,王韬与友人黄平甫集资购得英华书院的印刷设备,组成中华印务总局, 接着又创办《循环日报》,自任主笔,主持该报笔政达10年之久。1884年,王韬回上海定居,曾担任上海格致书院院长,创办弢园书局,并尽其余力从事撰作,著有《弢园文录》、《瓮牖余谈》、《弢园文录外编》等,1897年病逝。 王韬在《倡设日报小引》、《本局日报通告》、《论日报渐行于中土》、《论各省会城宜设新报馆》和《论中国自设西文日报之利》等文章中,论述了以下几个重要问题: ①办报的目的与意义。借日报立言,通过报纸来宣传其变法自强的政治主张。 ②报纸的功能和作用。王韬认为报纸的功能有四项,即使“民隐得以上达,君惠得以下逮,达内事于外,通外情于内”。 ③新闻自由的思想。王韬最早在国内提出了言论自由的要求,呼吁朝廷放宽言禁,允许民间创办报纸。 ④报纸的文风。报纸的文风应该是直抒胸臆,词达而已。 ⑤报纸编辑人员的条件。报纸的编辑人员应该是知识广博的“通才”,报纸的主笔“非绝伦超群者不得预其列”,他们应该品德高尚,持论公平。

新闻事业史课后题

第二章中国新式报刊的产生 3、怎样评价外报的作用和影响? 消极作用: 殖民主义、帝国主义侵华的工具。 积极影响: 使中国人认识近代报刊的功能,产生自办报刊的强烈愿望; 为中国人提供了办报的经验和方法,并使一批中国人(梁发、王韬、钱昕伯)受到新闻工作的职业训练; 在印刷技术与设备上,为中国人创办报刊准备了物质条件。最早的中文铅字和印刷机,都是从国外进口,首先在外报使用的) 5、简要评述王韬的生平与主要贡献。 生平:王韬,1828-1897,原名利宾,又名瀚。1862年改为韬,江苏苏州人。在传教士麦都思办的墨海书馆,协助外国传教士译书,参加《六合丛谈》工作,因涉及上书太平天国被清政府通缉逃往香港。曾游历英法,任《近事编录》主编。1870返回香港,在《香港华字日报》连载他编译的《普法战纪》。1874年2月4日,与他人共同创办《循环日报》,著有《弢园文录外编》等。 主要贡献: 鼓吹国人办报。中国人应自行办报,不仅办中文报纸还要办西文报纸 重视报刊政论。《弢园文录外编》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政论文集。 致力于革新文风。用浅显的文字议论时政。 创办了中国人自办成功的最早的中文日报。“弱及强之机,强击弱之渐,此乃循环之道然也。因此,要宣传变法自强。” 6、外报和中国古代报纸的区别 ①内容方面: 外报可以报道百姓的日常生活琐事;古代报纸只记载“朝廷之政事”。 ②办报思想方面: 外报有明确的、具体的宗旨;中国古代报纸却找不出一篇直接阐述办报思想与办报方针的文章。 ③在形式上: 外报拥有新闻、评论、文艺作品(副刊)、广告等题材形式;而中国古代报纸始终以官方文书为基本形式。 ④在机构设置与专业分工上: 外报的报馆是独立的机构,办报成为独立的社会职业。报馆内部有明确的分工,从出版到营销能有序的运作;中国古代邸报的运作属于官方行为,没有专设的办报机构,京报也设有抓也的编辑人员。 ⑤在新闻传输和印刷技术方面: 外报已经利用近代科学技术;而邸报、京报只是手抄或木刻活字印刷。 ⑥在传播范围和效果上: 外报面向社会发行,办报纸有明确的读者观念和市场意识,努力强化传播效果,扩大销售市场;邸报主要在官吏中传播,范围很小,发布者不需考虑效果和市场问题。 7、《申报》和《上海新报》竞争的成功经验 第一,力求报纸适合中国人阅读,聘请中国人担任编辑工作

加强新闻报道的思想性

加强新闻报道的思想性 华岩 在我台日前举办的“民生工程在基层”主题宣传报道采写竞赛活动中,全台共有42篇稿件参评。从总体看,绝大部分稿件属于常态报道,离优秀作品还相差较远。 例如,公路“村村通”,写的人专门多。但几乎差不多上一个模式,一个套路:“省政府把公路‘村村通’确定为28项民生工程之一。现在这项工程进展如何了呢?请听记者XX的报道。” 如此报道,仅仅是告诉听众该项工作的进展程度,这种报道样式确实是工作汇报。 还有一种是如此写的:“XXX革命老区,或者XXX县,XXX镇28项民生工程稳步推进,30万人,或者50万人从中受益。” 这类报道要紧是展现工作,展现成果。我们叫它一样性成就报道。 穆青同志指出:“目前我们的国内新闻有专门大一部分是反映一些日常工作”,“如此报道尽管也联系了实际,反映了实际,然而,仅仅如此是专门不够的。读者从这些报道中往往只能明白我们的国家正在做什么、有些什么成就,而不能得到更多的思想启发”。“如何提升新闻报道的思想性,这是改进新闻报道的一个重要咨询题”(引自《穆青论新闻》)。 42篇作品里,有没有给人思想启发、有思想性的好报道?有。凤毛麟角。 生活广播记者任荣荣写的公路“村村通”报道:“淮北市加大‘村村通’公路养护,延长了公路寿命,延伸了公路效益”,是一篇有一定思想含量的独家新闻。什么缘故? 现在“村村通”公路建设,普遍存在“重建轻养”的短期行为。而公路建设是“三分建,七分养”。这篇报道着重写淮北市强化公路养护,巩固了“村村通”成果,从而给人们讲了一个思想:公路重建又重养,寿命效益都延长。人们听了思想受到启发,工作受到启发。

同样,交通广播记者吴寒芬写的一篇“村村通”公路报道:“庐江县村民自发组成督查组,监督‘村村通’公路施工质量”,也是一篇有一定思想含量的独家新闻。 现在,许多“村村通”公路在建设中存在“工程上马,没过几天就成豆腐渣”的现象。为此,庐江县部分村民自发组成督查组,对施工进行认真监督,确保工程建设质量。这篇报道给人们传递了一个道理:工程要建好,监管少不了。好事要办好,监督不能少。听众听了以后,思想上受到启发。 眼下,各地都在按照“生产进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治理民主”的要求建设新农村。这篇报道一方面反映了村民在新农村建设中民主治理、民主监督意识的觉醒,另一方面又告诉人们如此一个道理:村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是能够大有作为的。 我们平常喜爱讲这篇报道“有新意”、“有深度”,那篇报道“以小见大”,反映了“大主题”。什么缘故会感到“有新意”、“有深度”?讲到底,确实是指有思想性。什么缘故会认为报道“以小见大”,反映了“大主题”?确实是你报道的一件小事,阐明了一个大道理。讲到底,也是指有思想性。 分析上述两篇稿子,我们发觉,凡是报道带有共性的具体新闻事件,都能够从中抽象出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思想或道理来。人们听了以后,在思想上有启发,理论上有启蒙,理念上有启发,工作上有启发,就会感到你的报道“有新意”,“有深度”,“有道理”。你的报道就会打动人,引导人。如此的报道,再通过精心提炼、精心写作、精心制作,就有可能出线,推到全省乃至全国去比一比,拼一拼。 那个地点,我想对“以小见大”,谈一些看法。 42篇稿件在“举荐意见”栏里写得最多的话是:“这篇报道‘以小见大’,从一个点看到了全省”。能够看出,作者是从工作层面而非思想层面在写举荐理由。我们所讲的“以小见大”的“大”,是讲思想层面,是指在你报道的带有共性的新闻事件中,抽象出的一个有普遍意义的“大道理”。我建议,大伙儿以后在写举荐理由时最好写明白,那个“大”是个什么“大道理”,是思想方面某个大道理,依旧政策方面某个大道理;是法制方面某个大道

邹韬奋的报刊活动

邹韬奋的报刊活动 一、生平简介 邹韬奋原名恩润,笔名韬奋,祖籍江西余江,生于福建永安,伟大的爱国者、著名政治活动家,也是杰出的新闻记者、政论家和新闻出版者。 1919年由南洋大学转入圣约翰大学文科,毕业后任中华职业教育社编辑股主任,并负责编辑《教育与职业》月刊和主编职业教育丛书,同时兼任中华职业学校和海澜英文专门学校的英文教员。 1926年2月接办中华职业教育社和机关刊物《生活》周刊的编务。从1927年起主持生活周刊社,开始致力于新闻出版工作。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反对蒋介石的不抵抗主义,积极为抗日募捐。1932年创办生活书店。该店相继在全国许多城市设立分店,大量编印发行各抗日救亡书籍和马列主义书籍。次年参加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当选为执行委员。杨杏佛遇刺后被迫流亡国外。 1935年8月回国,参加抗日救亡运动,先后在上海、香港等地主编《大众生活》周刊、《生活日报》、《生活星期刊》,并担任上海各界救国会和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的领导工作。1936年11月22日深夜与沈钧儒等在上海被捕,是“七君子”之一。抗日战争爆发后获释。先后在上海、武汉、重庆主编《抗战》、《全民抗战》等刊物。 1941年各地生活书店被国民党政府查封,辞去参政员职,出走香港,复刊《大众生活》,抨击国民党的内外政策。5月协助成立中国民主政团同盟。1942年1月离开香港到广东东江抗日根据地。10月经上海到苏北解放区。1943年因患脑癌秘密回上海治病。次年7月24日在上海病逝。 二、报刊活动之《生活》周刊 《生活》周刊创办于1925年10月11日,1926年10月,邹韬奋接任主编。邹韬奋接编的首期就开辟了《信箱》专栏,随后不断充实内容,革新版面,后又开辟《小言论》专栏,1928年发行量达40000份。邹韬奋提出“要不顾一切的保持爱护本刊公正独立为社会努力的精神”,逐步把《生活》办成了有影响的新闻周刊。 邹韬奋开始主编《生活》周刊的时候,由于面对的广大读者最关心的是求学、就业、社交、恋爱、婚姻等问题,所以,《生活》周刊此时刊登的这一类文章比较多。“九一八”事变以后,面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疯狂侵略和国民党反动派的妥协投降政策,许多人意识到民族解放和个人出路的密切关系,把眼光从个人的小圈子转向了民族解放的大事业。因此,《生活》周刊就顺应时代的要求,最后完全变成了一个紧密结合形势的新闻评述的周报,用绝大多数的篇幅,来反映这些情况,讨论这些问题。《生活》周刊的内容抓住了读者最关心的问题,受到读者的欢迎。 邹韬奋在写作和编辑工作中的最大特点,就是善于把自己的言论和人民的现实生活紧密结合起来。他在《生活》周刊上发表的文章都能随时注意广大读者所关心、所急切要求解答的问题,反映出当时苦难重重的中国人民的情绪和愿望。对于人民群众在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比较有意义的大小问题,不论是政治问题、

中国新闻史复习题

《中国新闻史》复习提纲 张培 第一章 在哪些历史文献存有最原始的新闻文体的基本要素 中国古代报纸的起源有哪几种说法 “读开元杂报”一文的作者是谁 我国古代报纸统称 中国古代报纸的实物叫什么 邸报一词正式出现于何时 定本制度 明代印刷报纸的原件是什么 中国古代报纸的类型 中国古代的性质 中国古代发展缓慢的原因 第二章 我国第一份中文近代报刊 我国境内第一份中文近代报刊 鸦片战争以前外国传教士我国创办的主要报刊 外报的类型 外报在我国能够一度占据垄断地位的原因 在我国的第一张外文报纸 在我国影响最大、时间最长的教会报刊 外国人在华报纸的性质 如何评价外国人在我国创办的报刊 《申报》成功的经验 我国国人自办的第一份中文近代报刊 我国第一个报刊政论文集 王韬在报刊工作上的主要贡献 《循环日报》 维新变法前国人自办报刊发展缓慢的原因 我国第一张报纸副刊 上海第一张中文报刊 第三章 维新派有哪些著名的报刊与报人 维新变法的基本方式 第一次国人办报热潮的特征和意义 梁启超报刊思想 《中外纪闻》和《强学报》的历史意义 梁启超报章文体的特点 严复的历史贡献

谭嗣同的历史贡献 “汪梁之争” 梁启超的主要论述新闻的论文 为什么说维新派报刊带有“官方色彩”? 第四章 资产阶级革命派重视报纸的原因 《中国日报》宣传的革命内容 《中国日报》主要的宣传特点 郑贯公对新闻事业重要贡献及他提出独到的报学主张资产阶级维新派在国外创办的主要报刊 《民报》的宣传内容 《民报》与《新民从报》论战的性质与意义 “苏报案” “竖三民” 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新闻思想 《大江报》的两篇时评 我国第一个新闻法 资产阶级革命派报刊宣传的特点 第五章 “民国暂行报律”事件 民国初年报业出现短暂繁荣的原因 癸丑报灾 袁世凯、北洋军阀统治新闻事业的手段 横三民 黄远生新闻通讯的特点和新闻思想 邵飘萍的采访技艺 民国时期新闻业务的特点 第六章 《新青年》的历史功绩和历史意义 《新青年》对新文化运动的贡献 《新青年》的宣传编辑工作经验 《每周评论》的特点 李大钊在《新青年》的代表作 五四时期四大副刊 五四时期我国新闻事业的重大改革表现在哪些方面瞿秋白新闻作品的特色 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成立于何时 我国第一本新闻学著作及撰写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