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整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笔记

【2019年整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笔记
【2019年整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笔记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笔记

第一章心理健康与成长发展

第一节什么是心理健康

一.健康及其标准

1.健康:实界卫生组织(WHO)提出,健康是一种生理、心理与社会适应都臻于完

美的状态,不仅是没有疾病和摆脱虚弱的状态。

也就是说健康是生理健康(生理无重大疾病就是生理健康)、心理健康与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

2.健康的十条标准(略)

二.心理

历史上,相当长一段实际,人们曾经认为心理是产生智力活动的器官,心理

是心脏的机能。

亚里斯多德认为心脏是思想和感觉的器官,而脑的工作只是使来自心脏的血

液冷却而已

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反映

心理现象是人的心理活动及其表现形式。

心理现象是心理学研究的对象,即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产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心理活动的基本形式包括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两个方面

1.心理过程是指人脑对客观事物不同方面及其相互关系的反应过程,是心理现象的

动态形式,包括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

2.个性心理是指一个人在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带有倾向性的各种心理特征

的总和,是人的心理现象的静态形式,包括自我意识个性倾向和个性心理特征。

心理现象

1.心理过程

1)认识过程:感觉、直觉、注意、记忆、想象、思维等

2)情感过程:情绪、情感

3)意志过程

3.个性心理

1)自我意识

2)个性倾向:需要、动机、兴趣、爱好、理想、信念、世界观等

3)个性心理:特征、气质、性格、能力等

所谓心理健康

是指在身体智能以及情感上,在与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的

心境发展成最佳状态。

————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身体、智力、情绪十分调和;适应环境,人际关系中彼此能谦让;有幸福感;在工作和职业中能中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过着有效率的生活。

————心理卫生联合会

心理健康分为狭义的心理健康和广义的心理健康

狭义的心理健康,主要是指无心理问题,心理障碍和行为问题的状态。

广义的心理健康,是指一种高效而满意的持续的心理状态,即除了无心理问题、心理障碍和行为问题,也包括心理调节能力、发展心理效能能力。

心理健康包括两层含义

无心理疾病

具有一种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

第二节正确认识心理问题

心理正常心里不正常

心里不健康含病态人格、神经病、各

心理健康(心理问题、严重心理问题、可疑神经病)各类精神障碍

心理正常、心理异常问题示图

心理康宁一般心理问题心理障碍精神疾病

心理健康状况序列

心理康宁

个体的主观体验积极:不觉痛苦,或者快乐的感觉大于痛苦的感觉。

行为与周围环境协调:即他人不感觉异常

社会功能良好:能够胜任家庭及社会角色

一般心理问题

心理健康的亚健康状态,又称心理困扰

个体主观体验中愉快感小于痛苦感,但程度较轻;一般表现为适应问题、应激问题、

人际关系问题;通常持续时间较短对个体社会功能影响较小;问题困扰的产生具有情境性;通常能自行调节或在指导下进行自我调节。

心理障碍

部分一般心理问题可以累积、迁延、演变成为心理障碍;

个体的主观体验痛苦,社会适应不良,社会功能损害较大常伴有病理性变化,不经过专门治疗难以自行消失;

主要有神经症、人格异常、性心理障碍等。

精神疾病(略)

第三节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

(一)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

(1)焦虑障碍

1)特定对象恐惧症:指对个体对某个或某些物体或场所强烈的、持续的恐惧,尽管知道它实际上并不具有威胁,如对蛇、猫等动物,或对高处、黑暗、空旷的场所、飞机和电梯等特定情景恐惧。

2)社交焦虑症:就是对暴露在陌生人面前或可能被别人注视的一个或多个社交场合产生持续、显著的畏惧。

3)强迫症:是以明知不必要,但又无法摆脱,反复呈现的观念、情绪或行为为临床特征的一种心理障碍。强迫症往往包括两类症状:强迫思维和强迫行为。强迫思维,比如有

的病人出门后总是不放心门是否关好;有的病人寄出信之后常担心地址是否写错。患者明知这些想法毫无意义,但又非想不可,因此焦虑不安,非常痛苦。强迫行为,其目的旨在缓解强迫思维带来的焦虑,比如强迫性反复洗手,强迫性计数,强迫性礼仪动作等。

4)广泛性焦虑,广泛焦虑障碍的基本特征为广泛性和持续性焦虑,常伴有头晕、胸闷、口干、尿频、尿急、出汗、震颤等植物神经症状和运动性紧张,但其紧张不安与恐慌程度与现实处境很不相称。

5)创伤后应激障碍:是指由异乎寻常的痛苦事件引发的精神障碍,也即对异乎寻常的威胁性、灾难性事件的延迟或持久的反应。它能够诱发恐惧、无助或对损伤、死亡威胁反映出的恐怖。典型表现是有与痛苦记忆或与创伤性事件有关的噩梦,试图避免引发创伤的线索以及生理性唤醒的提高。

(2)性心理障碍

性心理障碍也称性行为变态,是指与生殖活动没有直接关系,在寻求性满足的对象和方式上与常人不同,且违反社会习俗。常见的性行为变态有性欲倒错,比如恋物癖、裸露癖、窥视癖、异装癖和施虐癖等。还有一种性心理障碍叫性别认同障碍,指具有与一个人自身生物性别相反的性别认同或性别感。

(3)人格障碍

(4)心境障碍

抑郁症、自杀、情绪失衡

(二)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是复杂的和多方面的,既有遗传和生理因素,又有心理、社会和环境因素。

个体原因、学校教育原因、社会原因、家庭原因

心理健康——

(三)正确认识心理健康

角度有所不同,但基本理念一致;无绝对

第四节积极维护心理健康

1、心理健康是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

a)不良情绪易于引发生理疾病

b)不良情绪导致心理障碍

2、心理健康是大学生适应社会的需要

a)现代社会需要人才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

b)变革社会要求人才拥有很强的适应能力

3、心理健康是大学生成功发展的需要

积极维护心理健康

一、应正确掌握心理健康知识

*阅读相应的书籍、报刊杂志,浏览网络媒体。

*学习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课程,包括听讲座和参加学校组织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参加集体培训,尤其是学生成长小组或专题辅导工作坊

二、对自我进行积极调整

1、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世界观

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可以使人心胸宽广,人生态度积极进取,心理健康。

2、充分认识自己与接纳自己

1)、大学生要对自己有正确的估价

既不能自轻自贱、自惭自卑,也不能自骄自傲、自我中心,自尊、自信、自立、自制、自强、自爱。

2)、不盲目与人他人比较

欣赏自己的独特性,同他人比较的标准恰当。

3)、有适当的抱负水平

能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恰当的目标,注重享受实现目标的过程。

4、积极进行人际交往

5、学会管理和调整情绪

三、寻求心理帮助

四、做自己的心理咨询师

第二章积极适应与发展

第一节适应与发展对大学生成才发展的意义

一.健康生活的需要

适应是心理健康的一项最基本的标志,是大学生必备的心理素质。人生是一个不断使自己适应环境的过程。

二.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

三.成功人生的需要

“生活的成功与否,要看适应能力与其内外机遇调剂融合的难度是否相对应”

积极的适应就是发展。面对当今我国剧烈变革着的社会,面对着无数的挑战和机遇,谁拥有良好的适应能力,谁就能够获取成功。

第二节适应与发展的有关理论

一.适应与发展的含义

1.什么是适应

适应是一个人通过不断调整自身,使其个人需要能够在环境中得到满足的过程,适应也是自我与环境和谐统一的一种良好的生存状态。

人与环境的适应通过两种途径来实现:

一种是人自身做出改变

一种是环境改变

通常情况下,人们选择环境,改变环境是有一定限度的:大多数时候,人与环境的适应,要求人自身做出调解,适应既定的环境。

2.什么是发展

人的发展:是指人生的发展,是人的身心随着时间的推进,不断变化的过程。

人的心理发展:是伴随着人的身体发育成熟,人的认识,情感能力和社会性等方面获得完善成长的过程,它是一个人整个一生中的行为和心理发展过程。

影响发展的主观因素:

人的发展不都被动地取决于环境,人的心理活动,人对自我的认识,人的个性特点,人的积极主动精神,对人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发展是积极的适应

人们对环境的适应,从适应的方向上看,大体有两种:

积极的适应

消极的适应

积极的适应:个体在客观环境中积极主动地调整自己与环境的不适应行为,增强个体在环境中的主动性、积极子那个,使自身得到发展。

消极的适应:这种适应是人与环境的消极互动过程。个体认同,顺应了环境中的消极因素,压抑了自身的积极因素及自身的潜能,违背了人的心理发展方向。

二.我国学者提出的对于大学生适应与发展的任务要求

学会做人

学会做事

学会与人相处

学会学习

第三章认识自我

心理现象

3.心理过程

1)认识过程:感觉、直觉、注意、记忆、想象、思维等

2)情感过程:情绪、情感

3)意志过程

4.个性心理

1)自我意识

2)个性倾向:需要、动机、兴趣、爱好、理想、信念、世界观等

3)个性心理:特征、气质、性格、能力等

第一节自我意识

一.自我意识的基本含义

(一)自我意识的内涵

自我意识:一个人对自己各种状况以及自己和周围关系的一种认识,也

是人认识自身和对待自己的统一。它是人格结构的核心部分。

自我意识的结构从形式来说

自我意识

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控制

3.自我认识:对自己各种身心状况及周围环境关系的认识,包括:自我

感觉、自我观察、自我分析、自我评价等。“我是什么样的我”,“我

为什么是这样的人”。

4.自我体验:对自己的态度,包括:自爱、自尊、自信、自卑,优越感

和责任感等。“我是否满意自己”“我能否接纳自己”。

5.自我控制:对自己行为态度和对他人态度的调控,包括:自律、自立、

自控和自励等。“我怎样控制自己”,“我怎样使自己成为满意的人”。

自我意识

生理自我心理自我社会自我

1.生理自我:对自己身体和生理状况的认识与评价

2.心理自我:对自己心理和个性特征的认识和评价

3.社会自我:对自己在社会关系中的角色、地位和作用的认识与评价。

(二)自我意识的发展

(埃里克逊的自我发展理论)

埃里克逊认为:人的发展是依照渐成论原则进行的。人的生命是一个周期,可以分为八个阶段:这些阶段是以不变的序列展开的,而且在不同的文化中普遍存在的。如果前一阶段的核心问题为解决,就会影响到下阶段自我意识的顺利发展,从而发生心理危机,出现情绪障碍。

E.H.Erikson的自我意识形成与发展的八个阶段:

6.婴儿期。获得基本信任感,而克服基本不信任感;

7.童年期。获得自主感,而避免怀疑感与羞耻感;

8.学前期。获得主动感,克服内疚感;

9.学龄初期。获得勤奋感,避免自卑感;

10.青春期。核核心问题是自我意识的确立与自我角色的形成,主要是获得同

一感,而克服同一性混乱;

11.成年早期。建立家庭,获得亲密感避免孤独感;

12.成年期。成家立业,获得创造力感,避免“自我专注”;

13.成熟期。即老年期。获得完美感,避免失望感。

(三)自我意识的特征

2.客观性

自我意识的客观性在与同别人比较、分析别人对自己的态度和评价。

“镜像自我”——库利的观点

3.矛盾性

自我意识的矛盾性主要表现在主观的我和客观的我,理想的我和现实的我之间的矛盾。

——追求的目标:理想与现实

——做人的准则:星星、月亮、太阳

——对人的评价:行、不行、都行

4.形象性

自我意识的形象性在于自己在自己心目中和别人心目中的形象展现。自我过

程的三因素影响。三个因素(自我评价、自我增强、自我表现)

4.独特性

自我意识发挥出主动性和独立性,表现出了与众不同的风格与独特的形态。

5.倾向性

自我意识的倾向性是指个体对自己的认识与评价具有一定的倾向性。

(四)自我意识的功能

14.自我认识与自我评价的功能。

自我意识对心理健康起着积极的或消极的影响,决定于自我意识的性质,即主动进取型或被动消沉性。

15.自我情绪体验的功能。

具体表现:自尊心的功能;自信心的功能;自我控制的功能。

自我意识中包含的两个重要成分——自尊心和自信心,对个人行为有重大影响,对个体的学习与工作具有控制和推动作用。

(五)自我意识发展的影响因素

1、社会经济地位;

2、社会文化环境;

3、家庭;

4、角色扮演;

5、他人的

评价;6、参照群体。

(六)青年自我意识的发展过程

1、青年自我意识发展的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自我”分化。确切地说属少年期。将自我分化为“主体我”与“客体我”。也被称为“自我发现期”。

第二阶段:“自我”矛盾,“自我”的混乱。“主体我”与“客体我”发生矛盾,导致:自我萎缩,即“主体我”占优势,过分看低现实“自我”;自我扩大,即“客体我”占优势,夸大现实“自我”。

第三阶段:“自我”同一。

自我通过三个途径达到同一;

一是积极改造现实“自我”,接近理想“自我”;

二是降低理想“自我”的标准,同时改善现实“自我”;

三是放弃理想“自我”的标准,自暴自弃迁就先是“自我”。

“自我”同一的两个重要条件

一是正确地认识自己,即对自己的性格能力培养正确评价。二是有较强的自控能力,是行为服从智力的要求。两者的结合程度反映出自我是否达到同一。行为服从自己的主导目标时,是“自我”达到同一的标志。

5.、青年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

(1)自我评价趋于稳定和成熟。自我评价是对自己本身的思想、年龄、水平、

个性等方面所做的评价,实际我控制的前提。全面、客观、主动和冷静地分析别人的评价,不被别人的评价所左右。

(2)自我控制的能力得到提高。一方面依赖自我评价的发展,另一方面是(坚

毅、忍耐、克制等)意志品质的体现。

(3)强烈关心自己的个性和容貌。特别敏感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容容貌的缺陷

会引起焦虑。

(4)道德意识有了进一步发展。道德的内容,不是由年龄决定的,主要是社会

的影响和教育内容决定的:道德的发展,从形式上说由和智力发展水平,道德观

念的掌握深度密切相关。

二、大学生自我意识的矛盾

(一)大学生自我意识的矛盾

1.主观的我和社会的我之间(不一致时)的矛盾。

表现:主观认为“真实”的我与社会认为“虚假”的我矛盾;主观“肯定”

的我与社会“否定”的我的矛盾。

矛盾产生的结果:

(1)接受社会的评价,修正自我观念,提高自身心理素质。

(2)拒绝别人的评价,坚持原有的自我观念,我行我素。

(3)全盘接受他人的评价而改变自我评价。

2.理想(希望、愿望)的我和现实的我之间的矛盾。

矛盾的表现:(1)对自我缺乏客观认识,而对现实的自我不满情况下否定自己;(2)过分追求完美。

矛盾朝着不同方向转变(1)积极的方向,以“理想的我”为目标不断自我完善;(2)消极的方向,不坚持“理想的我”而自暴自弃。

3.自尊和他人认同的矛盾。

自尊:对自我满意与否的自我体验。纳撒尼尔布兰暨(美)认为包括两个

方面的含义:相信我们具有思考和应付生活中基本挑战的能力;相信我们具有权

利得到幸福,感受到有价值配得上,有权表明我们的需要和愿望。

自尊和他人认同的矛盾表现:(1)过分的自尊;(2)自自尊的贬抑(自我否定)。

4.自立和依附他人的矛盾

5.自尊、自立与逆反的矛盾。集中表现为逆反心理和逆反行为。

大学生逆反心理的特点:(1)逆反行为发生在教育与受教育者之间;(2)

教育内容多为健康、正确、善意的;(3)逆反行为多为教育方式不当引起的;(4)逆反行为的程度轻重不一

逆反心理和行为是为满足和自立采取的一种消极方式的结果。不仅不能从中获得满足,相反却严重地损害了自己的自尊和资历,使是自己的人生多走弯路。

(二)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培养

16.营造有利于大学生自我意识健康发展的社会环境

提倡大学生与时俱进,改革传统的思维方式,尊重和培养大学生独立的自我意识,培养自尊、自信、开拓、创新的精神;改革传统的培养机制,真正确立大

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家庭和学校中营造一种民主、和睦、温暖的环境。

17.加强自我意识的修养

(1)获取积极的自我体验。获取成功的体验(避免经常失败);获取道德的体验(正义感和同情心是道德体验的基础);获取美的体验(能使人愉快、热爱

生活和追求理想)。(2)加强自我实现意向的调控,应有科学的态度(理想的确

立、客观性、正确的价值观);不断完善“现实的我”(反馈监督、批评修正、调节控制)。

三、自我评价

(一)自我评价的涵义

6.自我评价的概念

自我评价是自我意识的一种形式。主体对自己思想、愿望、行为和个性特点的判断和评价。

自我评价发展的一般规律:评价他人的行为→评价自己的行为→评价自己的个性品质。

2自我评价的意义

一个人如果能够正确地如实地认识和评价自己,就能正确地对待自己和处理个人与社会、集体及他人的关系,有利于自己克服缺点、发扬优点,在工作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实事求是地评价自己是进行自我教育、自我完善的重要途径之一。

18.自我评价包括社会比较与自我评估

(1)社会比较

社会比较是通过将自己与他人比较获得有关自我重要信息的过程。

为了准确地对自己进行认知评价或失去客观标准时,往往同社会上与自己地位、职业、年龄等相类似的人进行比较:儿童期——时序比较;青春期——独特自我;成年期——相似比较;老年期——多重比较。

(2)自我评估

自我评估是指通过能提供有关自己能力或品质的准确信息的任务来检验自己

的自我观念的过程。

自我评估是个体对自己的心理活动及其行为表现的主观分析,是自我评价的主要形式。

二、个性倾向性

含义:个性倾向性是个人对现实的态度和行为的动力系统。

它决定着人对现实的态度,反映个体心理活动的动力和选择,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人的行为的方向、内容和方式,是人进行活动的基本动力,是个性中最活跃的因素,它制约着所有的心理活动。

组成:需要、动机、兴趣、爱好、理想、信念、世界观等:世界观是个性中的最高层次。

(一)需要

6.需要的含义

需要是个体在生活中感到某种欠缺而力求获得满足的一种内心状态,是机体或外部生活条件的要求在人脑中的反应。

(1)需要是现实要求的反映。生物需要,社会需要:一切都带有社会性——

社会制约。

(2)需要是个人的一种主观状态。需要仅是个体反映机体内部或外界生活的

要求而产生的,并为自己感受或体验到的一种心理状态。

人类行为原因的模型:需要——→动机——→行为

刺激

结论:人缺乏什么就会追求什么。

2.需要的种类

(1)生理需要和社会需要

生理需要,饮食、休息、睡眠、运动、排泄、性等,是生存需要,瘦社会生活条件制约,具有社会性。

社会需要,劳动、交往、道德、美、自尊等,是高级需要,不满足——不舒服、不愉快。

(2)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

物质需要包括生理需要和社会需要。

精神需要是对社会精神生活及其产品的需要。交往、认识、美、道德、创造等

人类需要层次呈波浪式发展

个人需要结构的演进不想间断的阶梯,而是波浪式发展的。第一层次的需要不一定完全得到满足以后才产生高一级的需要,较低一层的需要高峰过去后,较高一级的需要才能起优势作用。

(二)动机

7.动机的概念

动机是发动和维持活动的个性倾向性(一种内在的心理活动或内部动力)。是活动的动向和方向。

动机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是需要的表现形式。

产生动机的必要条件:需要和刺激。

需要在强度上达到一定水平,并并指引行为朝向一定方向才能成为动机。

刺激和需要相联系时,刺激才能引起活动从而形成活动的动机。

8.动机的功能

引发功能。引发活动的动力源泉。

指引功能。指引行动的方向和目标。

激励功能。对行动起着维持和加强的作用。

(三)兴趣

19.兴趣的涵义

兴趣是一个人努力趋向某种客体所表现出的积极的个性倾向。或者说是个体积极探究某种事物的认识倾向。

优先注意、积极探索、带有情绪色彩和向往的心情。

兴趣是在需要的基础上发生和发展的。

兴趣对象即需要对象,是需要的表现形式,是动机的进一步发展。

兴趣是认识和从事活动的巨大动力。

兴趣对活动的作用:对未来的准备作用(发展方向)、正在进行活动的推动作用、活动创造态度的促进作用(激发创造性)。

20.兴趣的品质

(1)兴趣的广阔性。兴趣的广度或范围。

(2)兴趣的集中性。多种兴趣的中心兴趣或主导兴趣。

(3)兴趣的指向性。对什么发生兴趣。

(4)兴趣的持久性。稳定程度。

(5)兴趣的效能性。推动活动的力量。

爱好:当兴趣进一步发展成为从事某种活动的倾向时,就发展成为爱好。兴趣

是爱好的前提。爱好不仅是对事物优先注意和向往的心情,而且有从事活动的倾向。爱好是和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21.兴趣的发展

第一阶段(最初水平):有趣。

具有表面性、情境性、弥散性、变化性、和不稳定性。

第二阶段(中等水平):乐趣。

有趋向专一和集中,并产生特殊爱好时又产生兴趣。

第三阶段(高级水平):志趣。

志趣与崇高理想、远大目标相联系:有自觉性、方向性、坚持性和社会价值。(四)理想、信念和世界观

1.理想

指人对未来有可能实现的目标的向往和追求。是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体现。

理想的特征:实践性、时代性、现实可行性和超越性。

理想的层次

生活理想

职业理想

个人理想

道德理想

制具

理想

约体体现

共同理想社会理想

最高理想

9.信念

是人们在一定的认识基础上确立的对某种思想或事物坚定不移并身体力行的精神状态。即坚定某种观念的正确性,并支配自己行动的个性倾向。

信念的特征:

实践性

稳定性

偏倾性

亲和性

多样性

信念的强度:取决于主体的信任程度。

信仰:高层次信念。

10.世界观

世界观是信念的体系,即一个人对世界总的看法和态度。是个性倾向的最高层,影响人的整个心理面貌。

阶级世界观是社会意识的组成部分,主要是哲学研究的对象,世界观的系统化和理论化,就是哲学。

个人的世界观是个人意识的组成部分,主要是心理研究的对象。心理学研究人的世界观在各种心理活动中的作用及其形成过程和规律。

个人的世界观受阶级世界观所制约,并表现出阶级的特点。

世界观包括四个成分:认识因素、观点因素、信念因素和理想因素。认识、观念、信念和理想相互作用形成世界观。而世界观又反过来影响认识、观点、信念和理想的形成。

三、个性心理特征

个性心理特征:是一个人身上经常地、稳定地表现出来的心理特征。

个性心理特征的组成:气质、性格、能力等。其中以性格为核心,它影响着一个人的言行举止,反映出个体的基本精神面貌和意识倾向,集中地体现的了人的心理活动的独特性。(一)气质

11.气质的涵义

气质是不以活动的目的和内容为转移的、典型的、稳定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具有某些气质特征的人,常常在不同的活动中显示出同样气质的动力特点。

(1)气质表现在心理活动的速度、强度、指向性的动力特征。

速度方面:感知速度、注意力集中时间长短、思维的快慢。

强度方面:情绪的强弱、意志力的大小。

指向性方面:倾向于外部世界、还是倾向于内心世界。

(2)气质的天赋型

(3)气质的稳定性和可变性。

环境、教育年龄的增长可使气质的某些特征发生变化。

12.气质的心理特征

(1)感受性:人对外界影响的最小程度产生心理反应的能力。是神经系统强度特性。(2)耐受性:人在时间和强度上经受外界刺激作用的能力。是神经系统强度特征

(3)反映的敏捷性:一是对同强度内、外刺激做出不随意反应的程度;二是指行为反应和心理变化过程进程的速度,是神经系统灵活性。

(4)可塑性:改变自己行为以适应环境变化的难易程度。神经系统灵活性。

(5)情绪兴奋性:以不同速度对微弱影响产生情绪反应的特征。即是神经系统强度也是灵活性。

(6)外倾性和内倾型:心理活动、言语与动作反应表现与外还是内的表现特性。表现于外叫外倾,神经兴奋过程强:表现于内叫内倾,神经抑制过程强。

13.气质对生活、教育的意义

气质类型没有好坏之分,气质本身不能完全决定一个人的社会价值和成就。

(1)气质是一个人职业选择的依据之一。

(2)利用气质类型的不同来教育和培养学生。首先,应对不同气质类型的学生扬长避短;其次,应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和方法;最后,使学生认识并善于利用自己的气质类型特征。(二)性格

22.性格的涵义

是指一个人在态度和行为方面的较为稳定的心理特征,换句话说就是个体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和习惯了的行为方式。

(1)性格表现在人对现实的态度和他的行为方式之中。态度是个体对待社会、他人和自己

的一种心理倾向,它表现在一个人的行为方式之中。

(2)性格是一个人独特的、稳定的个性特征。只有当一个人的态度以及与这些态度相一致的行为方式经常发生时,这种态度和行为方式才具有性格的意义。

(3)性格是后天获得的。

四、健康情绪的标准

适度的欲望

有清醒的理智

平和、稳定、愉悦和接纳自己

对人类有深刻的、诚挚的感情

富于哲理、善意的幽默感

丰富、深刻的自我情感体验

五、情绪对大学生成才发展的作用

(一)影响身心健康

(二)影响学习

(三)影响人际关系

(四)影响潜能发挥和成功发展

六、大学生常见的情绪困扰

(一)焦虑

(二)抑郁

(三)冷漠

(四)愤怒

七、大学生的情绪管理

(一)敏锐觉知情绪

(二)平和接纳情绪

(三)有效调整情绪

(四)正确表达情绪

专题五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

第一节挫折心理

一、挫折的概念

(一)挫折的涵义

个体在从事有目的的活动过程中遇到障碍或干扰,导致个人动机不能实现,需要不能满足时的情绪状态。

人在通向目标的路上遇到障碍时,可作出的三种选择:

A改变行为,绕过障碍,达到目标。

B改变目标,从而改变行为方向。

C在障碍面前无路可走,不能达到目标——挫折

(二)挫折的种类

需要挫折——需要冲突、需要挫折

丧失挫折

行为挫折

目标挫折

(行为挫折与目标挫折的区别:行为挫折的实质是行为意向或行为准备状态受挫,受挫发生在行为之前;目标挫折是行为本身受到了挫折,挫折发生在行为过程中。)

二、挫折产生的原因

(一)客观因素(外在原因)

自然因素

社会因素

(二)主观因素(内在原因)

生理因素

心理因素(1.自我估计不适当2.抱负水平过高3.动机冲突不合理不切实际的需要)

三、挫折容忍力

个体遭遇挫折时,能够摆脱其困扰而避免心理与行为失常的能力。

影响挫折容忍力的因素

生理条件、个性心理品质、过去的经验与学习、对挫折的知觉判断

四、挫折的自我调节

(一)正确认识挫折、深入分析挫折的原因

14.人生历程不平坦,遭遇挫折不可避免,要有充分的心理准备迎接困难和失败。

15.挫折也有两面性,积极与消极并存

16.深入总结挫折的原因

(二)确定适度的抱负水平

(考虑主观条件

和客观条件;避免自我评价过高或过低)

(三)进行自我鼓励

(四)改善和消除挫折情境

挫折情境是产生挫折和挫折感的主要原因

1、预防挫折产生。事前预测所有可能发生的事情

2、如果挫折原因和挫折情境是可以改变或消除的,应努力设法改变、消除或降低挫折

感的作用程度。

3、尽量减轻挫折引起的不良影响。

(五)运用心理防卫机制,减轻心理压力

人的内心具有一种摆脱痛苦、减轻不安、恢复情绪稳定、达到心理平衡的适应性倾向。

23.合理化作用

酸葡萄作用甜柠檬作用推诿援引成例

24.替代作用

升华作用补偿作用表同作用投射作用反向作用压抑作用幽默作用

第二节人际关系调适

一、人际关系的概念

(一)人际关系的概念

人与人之间由于直接交往所带来的情感联系。它是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关系,是人们交

往情绪体验的积淀,也是人们进一步交往的起点,并对人们的进一步交往起着指导作用。

社会角色关系:人与人之间由于所处社会位置和所负担社会角色的不同而形成的社会

角色关系,也被称作人际关系。

(二)人际交往的本质

人际交往的本质是社会交换

以希望和要求他人对待自己的方式去对待他人;不能以自己对待他人的方式来要求他

人以同样的方式对待自己——交往的黄金原则

7.真诚的原则

8.尊重的原则

9.互助的原则

10.宽容的原则

WORD格式可编辑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案例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案例 一、背景介绍: 小同,男,比较自由散漫,父母工作比较忙,虽然对孩子的教育很关注,但是因为缺少方法,也显得无能为力。该生对学习没有兴趣,上课经常发呆,与同学相处,别人稍微触犯他,他就会报以拳脚,而且,该生对老师的教育常常抱以漠然的态度。 二、原因分析: 经过和他父亲的交谈,侧面了解到他的父亲不太管教,回家时对该生所做的错事缺乏教育方式方法,常常是一味的打骂,同时他母亲对该生却很是溺爱,父亲的粗暴造成了他的固执和任性。另外,孩子的几位前任老师多次教育,没有什么效果,对孩子也感到无能为力。家长的批评责骂溺爱,老师的无能为力,更让孩子得寸进尺。 三、辅导过程: 孩子所有的外在表现,是其内心的反应,所以,教育要从心入手。 第一,加强与其家庭的联系,说服其家长要尽到做父母的职责,使他摆脱心理困境。让其父母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和职责感,使他的父亲掌握一些教育孩子的方式方法。每周五家长来接孩子,我都要同他交流孩子在学校在家的表现,交流对孩子的教育方法。由于家庭与学校共同努力,使孩子的心理发生了微妙的变化,渐渐不再那么倔强。 第二,在师生间、同学间架起爱的桥梁,使他感受到群众的温暖,恢复心理平衡。开始,同学不愿意与他玩耍,他对老师的询问也是一

问三不答,故意装作不明白的样貌。我明白这是防御心理的表现,其实其内心还是渴望得到别人的同情和关心的,他极需要被爱的感觉。他不愿意开口,我也不着急,而是主动与之接近,慢慢缩短心理距离,消除他内心的焦虑和冷漠。慢慢地,他不再那么抵触,也愿意与老师和同学沟通了。 第三,协同各科任老师,在课堂上,多创造一些给他表现的机会。课后,多给他补习。孩子这种性格的养成,许多不良习惯的构成,其实归根到底是学习成绩的差导致的。学习差,父亲责骂,学习差,老师责怪,学习差,自己自暴自弃……所以在课堂上老师们多次为他带给尝试成功的机会,让其体验成功的喜悦和荣誉,增加良性刺激,激发起自信心和上进心。心灵的交往,热情的鼓励,温暖着他那颗冷漠的心,使他重新找到了自信。 第四,在班级中,给他一点职务,让他在群众中发挥作用。因为参与了班级管理,他的用心性也充分调动起来了,另外,因为他的职务涉及到记录,需要写一些表述性文字,遇到不会写的字他就请教别人,或者查字典,从另一面也提高了他的学习成绩。 四、辅导后记: 虽然学生取得了必须的进步,但是却永没有结束。孩子的不良习惯不是一天养成的,所以要改正也肯定需要漫长的时间,中间还可能出现反复,这需要我们老师更多的爱心、耐心与信心。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笔记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笔记 第一章心理健康与成长发展 第一节什么是心理健康 一.健康及其标准 1.健康:实界卫生组织(WHO)提出,健康是一种生理、心理与社会适应都臻于完 美的状态,不仅是没有疾病和摆脱虚弱的状态。 也就是说健康是生理健康(生理无重大疾病就是生理健康)、心理健康与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 2.健康的十条标准(略) 二.心理 ?历史上,相当长一段实际,人们曾经认为心理是产生智力活动的器官,心理 是心脏的机能。 ?亚里斯多德认为心脏是思想和感觉的器官,而脑的工作只是使来自心脏的血 液冷却而已 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反映 心理现象是人的心理活动及其表现形式。 心理现象是心理学研究的对象,即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产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心理活动的基本形式包括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两个方面 1.心理过程是指人脑对客观事物不同方面及其相互关系的反应过程,是心理现象的 动态形式,包括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 2.个性心理是指一个人在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带有倾向性的各种心理特征 的总和,是人的心理现象的静态形式,包括自我意识个性倾向和个性心理特征。 心理现象 1.心理过程 1)认识过程:感觉、直觉、注意、记忆、想象、思维等 2)情感过程:情绪、情感 3)意志过程 2.个性心理 1)自我意识 2)个性倾向:需要、动机、兴趣、爱好、理想、信念、世界观等 3)个性心理:特征、气质、性格、能力等 所谓心理健康 是指在身体智能以及情感上,在与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的心境发展成最佳状态。

————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身体、智力、情绪十分调和;适应环境,人际关系中彼此能谦让;有幸福感;在工作和职业中能中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过着有效率的生活。 ————心理卫生联合会 心理健康分为狭义的心理健康和广义的心理健康 狭义的心理健康,主要是指无心理问题,心理障碍和行为问题的状态。 广义的心理健康,是指一种高效而满意的持续的心理状态,即除了无心理问题、心理障碍和行为问题,也包括心理调节能力、发展心理效能能力。 心理健康包括两层含义 ?无心理疾病 ?具有一种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 第二节正确认识心理问题 心理正常心里不正常 心理健康 心里不健康 (心理问题、严重心理问题、可疑神经病) 含病态人格、神经病、各 各类精神障碍心理正常、心理异常问题示图 心理康宁一般心理问题心理障碍精神疾病 心理健康状况序列 心理康宁 个体的主观体验积极:不觉痛苦,或者快乐的感觉大于痛苦的感觉。 行为与周围环境协调:即他人不感觉异常 社会功能良好:能够胜任家庭及社会角色 一般心理问题 心理健康的亚健康状态,又称心理困扰 个体主观体验中愉快感小于痛苦感,但程度较轻;一般表现为适应问题、应激问题、人际关系问题;通常持续时间较短对个体社会功能影响较小;问题困扰的产生具有情境性;通常能自行调节或在指导下进行自我调节。 心理障碍 部分一般心理问题可以累积、迁延、演变成为心理障碍; 个体的主观体验痛苦,社会适应不良,社会功能损害较大常伴有病理性变化,不经过专门治疗难以自行消失; 主要有神经症、人格异常、性心理障碍等。 精神疾病(略)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案例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案例 ——增强自信心 一、什么叫自卑情结? 自卑情结(inferioritycomplex)指自我评价偏低。按照心理学家阿德勒的理论,自卑感在个人心理发展中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阿德勒认为,每个人都有先天的生理或心理缺欠,这就决定了人们的潜意识中都有自卑感存在。每个人解决其自卑感的方式影响他的行为模式。许多精神病理现象的发生与对自卑感处理不当有关。按照艾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6-11岁是决定一个人的心理倾向是勤奋向上还是自卑、自暴自弃的关键阶段。 自卑情结是阿德勒的《个人心理学》一书中的核心概念。他认为人对“优越性”的渴望是起源于人的“自卑感”,而人的自卑感是肇端于在幼年时的无能。儿童对自卑感的对抗叫“补偿作用”。补偿作用是推动一个人去追求卓越目标的基本动力。 二、教育理念: 现代教育模式认为,教育不仅仅是为了传授知识、技能,更是一个系统工程,要对学生的道德情操和心理品质进行综合的培养和训练,塑造具备良好的心理特质的健全人格。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促进其心理健康,是学校心理辅导的基本任务之一,是教师工作不可忽视的一环。 在学生成长的过程中,不利的家庭教育因素,不同形态的家庭环境,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当今多元性社会文化会对学生接受学校教育和社会主导文化产生一种强烈的冲击乃至抵制学校教育的影响,不可避免的会使一些学生产生心理上的问题,如:自卑、厌学、缺乏同情心等,严重的甚至会导致心理疾病。这对我们的教育工作,对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将会产生不良的影响。如何改变这种状况,我认为,必须剖析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根源,采用适当的教育方法,创设有利的外界环境,对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行矫治,促使他们的心理活动向有益的方向转化。 三、学生基本情况: 上个学期,我新接的班中有一位令人头疼的学生小力,凡是教过他的老师都会无可奈何的摇摇头:“这个同学软硬不吃,拿他没法子。”这个貌不惊人的男孩,开学初即给了我很深的印象:上课时常与同学讲小声话,作业是经常不做,劳动时“胜利大逃亡”,教育处分毫不奏效,久而久之,老师们见了他绕道而行,都觉得他是无可救药。 心理问题与根源: 1、自尊自卑,矛盾交织 大部分学生有着强烈的自尊心和好胜心,希望得到别人的尊重和理解。但有的学生由于长期的失败经历,经常遭到不公正的待遇,所以自尊心受到严重伤害,便产生自卑心理,可是他们又非常害怕别人对自己冷嘲热讽,就极力维护自己的尊严。经过观察,我发现小力同学比较内向,平时除了上课讲讲小声话下课时倒不多言语,但谁触犯了他脾气将是很暴躁的。通过询问其他的同学,我才知道他的学习基础不太好,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却不见效,就丧失了学习的信心。认为自己不是读书的“材料”,总觉得被人瞧不起,意志消沉。每次发到考卷后,便坐立不安,下课后,故意磨磨蹭蹭晚回家,平时与大家的接触也越来越少,渐渐把自己封闭了起来。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为了躲避其他同学,担心和他们接触而受到伤害。他用自尊营造可怜的保护层,躲藏在痛苦之中。 2、逆反心理,容易偏激 由于知识经验的扩展和加深,逐渐长大的学生开始用批判的眼光来看待周围的事物。对教师的简单说教,喜欢从反面思考,喜欢索隐猎奇,容易产生固执、偏激的不良倾向,因而产生逆反心理。而在小力的生活经历中,不是受到家长的责备、打骂,就是被老师批评、训斥,被同学挖苦、讽刺。因此,他往往很敏感,抱有很大的戒心和敌意,不信任别人,一点惹不起,芝麻绿豆大的小事也会引发一场轩然大波。教师对他进行教育,他会不理不睬,一副你能奈我其何的模样。其结果往往是成绩越来越差,学习兴趣自然减弱。具有逆反心理的学生,大多是不能科学地、实事求是地面对现实,对周围的事物总是持无所谓的态度。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辅导

心理健康教育主题班会 二年级秦宇艳 2019年5月29日 一、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了解自己的情绪,学会保持愉快的心情,做一个快乐的人 2、理解课文内容,从字里行间感受小男孩美好的心灵。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体会“给予是快乐的”的含义,激发助人为乐、无私奉献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轻松导入,引发情感 今天和这么多老师一起上课,高兴不高兴? 大家想想,一个人高兴的时候经常会有怎样的表现呢?(笑) 你们会笑吗?(会) 那么我们来做个游戏,看你们究竟会不会笑,我说词语,你们来做相应的表现,请大家面向后面的老师,请老师们做个裁判。 微笑------笑眯眯--------哈哈大笑-------冷笑 冷笑的高兴的意思吗? 同学们做得都很准确,请你们再想想与高兴相近的词语

有什么?(兴奋,激动,快乐) 你什么时候会觉得快乐?大家说得非常好,在生活中,当我们认识一位新朋友的时候是快乐的,得到一件礼物的时候是快乐的,受到表扬的时候是快乐的,而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这篇课文,就是在集体中快乐地生活,感受集体的温暧谁知道快乐是什么意思? 理解的非常好,我们都知道得到东西的时候往往是快乐的,可付出给别人东西的时候又怎么会是快乐的呢?你们想不想知道作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呢?请大家把书打开,轻声快速读课文,然后回答这个问题,看谁找到的答案多。 二、感悟集体,升华情感 这么多份集体快乐,你觉得哪一份最让你感动,最让你思绪万千,感到有一股暖流充满心间?你可以大声读一读,也可以细细品味,别忘了动动手中的笔,把你感受最深的句子划下来。 谁来说说,给大家读读原文, 你能想象小男孩说这句话时的心情吗?谁愿意来当当这个小男孩。 当你听到这个小男孩说的话时,你有什么感受? 跟大家一样,你能用下面这个句式来说说想法吗? 小男孩把快乐给予弟弟,你还从哪里感受到了?指名读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个案分析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个案分析 大运学校胡志琴 一、基本情况介绍: 杰杰,男孩,小学二年级(4)班学生,在班上成绩较差。杰杰上课时经常开小差,注意力很不集中,有时还故意拿纸团、橡皮砸同学,因违反课堂纪律,经常受到老师的批评。加上作业上很懒惰,本来速度也慢,导致作业经常拖拉。下课后经常在走廊上奔跑,一会在楼梯上跳上跳下,一会死命抱住其他男孩搞恶作剧,一会又挥拳欺负女同学,课间操经常与同学打闹,甚至趁同学不在偷拿同学的东西,有时还跑到其他班级去拿东西,严重违反行为规范,他的行为引起了班上同学的极大反感。 杰杰的父母离异,现在是由小姨照顾。与其小姨交谈,小姨也无奈地向我诉苦:“这个孩子我也不知道该如何管教,在家也是怎么说,怎么逼都不写作业,一定要亲自守在旁边用手指一个,写一个,何况我也要上班,哪有那么多的时间呀!”以上所述原因导致伟伟的成绩很不理想。 二、个案分析 根据杰杰同学的种种表现,我认为主要原因是:意志薄弱、自制力差;行为习惯不良;学习习惯不良;缺乏自信;缺少关爱。这一切导致其成绩下降,对学习没有兴趣,而这又使上述种种表现日趋加剧。 无视课堂纪律、随意讲话、自由散漫等行为,杰杰不以这种行为为“耻”,反而觉得这是一种“潇洒”,可以引起大家的注意。这是因为他长期得不到家长的关怀,且长期处于被同辈群体排斥的地位,这些情况造成他对被接纳的需要的满足受到阻抑,使其心理严重失衡,渴求受人关注。因此他想方设法引起他人的注意。这是由于他缺乏正确的道德观念或道德上的某些无知而造成的。这也是其行为习惯不良的具体表现。 坚强的意志是一个人用正确的道德观念克服个人不合理的欲望的决定性因素之一。不能严格约束自己的行为,注意力经常转移,“病情”老是“反复”,是伟伟同学意志品质薄弱、自制力差的表现。 不想听课,不愿做作业,设法撒谎蒙混过关,与同学爱打爱闹等,这些都是他失去学习兴趣之后而形成的不良行为习惯。 三、辅导策略和效果: 1、消除敌意,建立信任感。爱引人注意的孩子,多半是因为“情感饥渴”,教师要多给他们爱抚。我想首先我要用爱融化他心里的坚冰,消除他的不良情绪。所以,我总是默默地走到他身边去,有意无意地摸摸他的头。随时关注他的行为表现。 2、帮助提高,增强自信心。 (1)辅导功课。他对学习成绩其实挺在意,有一次听写了20个词,他对了十六个,他一整天都格外兴奋,可是他很厌恶做作业。特别是作业较多时就非常的不愿意做,我将他独自留下,一个一个指导他拼音的写法,当他写对了的时候及时肯定鼓励,他表现出了不同寻常的认真,速度也快了许多。并在班里对同学们肯定伟伟的表现。同时每天的课堂作业及时的辅导他完成,他做的全对时给他打上A+加五角星,争取慢慢提高他的学习兴趣,增强他的自信心。 (2)心理引导。在上课时只要杰杰听课,读书,我就不断激励、表扬,使他的学习积极、主动意识增强。一点做的好,通过表扬,树立他的自信心,使他有追求更高目标的意愿。我在平时的教学中特别注意捕捉伟伟的闪光点,及时进行表扬。如我在看到伟伟专心读书时,会情不自禁地鼓励说:…呦,孩子,你读书真专心!以这样的方式读书学习,自己的知识怎能不越来越丰富??;看到杰杰晨朗读不开口时,我会鼓励他说:“教室里最动听的声音就是琅琅的读书声,赶快开口读书吧,外面的人听到,也会被你的琅琅读书声所吸引而驻足观望!?;平时看到他因为我的叮嘱偶尔写好了一次作业,我会真诚地说:…如果你的作业每次都写得这样认真,那该多好啊!”这样的表扬既培养了孩子的自信心,又使孩子有目标可寻,孩子自然不会产生满足感。 (3)与家长沟通。与此同时,我多次与他的小姨沟通,委婉地建议,希望她多抽些时间陪陪孩子。我劝导希望杰的妈妈能多和儿子电话沟通,对他的学习多关心,及时给予表扬、激励,并用奖励的方法给孩子

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个案辅导记录表

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个案辅导记录表 199名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记录表 常增林,女,12岁,小学六年级学生这个学生成绩中等,性格内向,在学校很少和别人交往,害怕在别人面前说话,并且在看到别人时有回避别人的行为。案例分析 父母关系紧张,从小生活在父母争吵的阴影下,养成了胆小怕事的性格,厌恶人际交往。此外,当他们年轻的时候,他们和奶奶在一起,受老人性格的影响,很少和人交流,这给现在和人交流造成了严重的障碍。咨询方法 1。老师们主动接近他,与他交谈,试图与他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2。与家长联系:请家长到学校进行面谈或电话联系,与家长交流想法,以便双方达成共识,了解沟通障碍的严重后果,并共同讨论解决方案。 3、现场观察和模仿,即教师陪牟鹏观看与同龄人相处的现实。例如,一起看学生的课外游戏,一起看学生放学后的活动,一起看学生在操场、阅览室等公共场所的人际交往活动。 4、参与活动和模仿,即安排学生参加从简单到复杂的各种社会实践活动。起初,老师邀请他参加同学们的活动,试图让他感受到交流的快乐。然后逐步引导其与人进行独立交流 张梦圆盘,女,12岁,61级学校的成绩一般。我更喜欢语文,喜欢不同的思维方式。张性格内向,自尊心很强,特别敏感。他在和别人

打交道时任性、霸道、愤怒。他经常讽刺他的同学,甚至开始殴打和他开玩笑的男同学。老师问了人际关系不好的原因,还经常和同学吵架,说的最多的就是“我讨厌他们!”因此,他们是孤独的,不想参加集体活动。经常自言自语,或者和植物说话,一边抚摸一边喃喃自语案例分析 是独生子。她年轻时,受到母亲和长辈的喜爱。加上她先天性的斜视,她母亲因为内疚而给了她巨大的爱。只要芮需要,她会无条件满足。随着时间的推移,她促进了她任性、不守规矩、专横和自私性格的形成,使她在与人打交道时斤斤计较,不吃亏。否则,她会发脾气。因此,她很难和别人相处。 爱美是人之常情,尤其是对女孩而言。随着年龄的增长,芮已经逐渐感觉到自己外表的缺陷。与同龄人相比,他感到惭愧。这样,他就长期滋生自卑感,自卑,不主动邀请别人玩。总是独自坐着或看着某个陷入沉思的地方,同时,心理也逐渐变得脆弱和敏感,总是怀疑学生看不起自己,私下谈论自己的长相。因此,他们之间有很大的距离。当他们觉得别人的言行是有意伤害自己时,他们会立即以攻击为防御,互相讽刺,以达到自我保护的目的咨询方法 1。加强个别谈话:教师经常与芮见面,不分时间地点,及时全面地了解她的心理状态、思想动向和心理需求,同时建立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 2。教师和学生通过日记作文进行情感交流:抓住日记作文中表达的积极情感,给予夸张的书面肯定和鼓励,如“看!你是一个多么可爱

华中师范大学心理健康教育考研817笔记

817发展心理学试卷分析及笔记整理 试卷分析: 第一题,单选(20分左右)第二题名词解释(4个或5个,20分)第三题简答题(4个40分),第四题论述题(2个,30分)第五题案例分析(2个40分) 第一章导论 1.发展心理学的学科界定。(15年考题目:简述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内容)答:广义上,是研究种系心理发展和个体心理发展的科学。种系心理发展指从动物到人类的心理演变过程,包括动物的心理演变过程和人类的心理演变过程。动物心理的发展顺序:刺激感应性阶段(变形虫、草履虫)——感觉阶段(如蜜蜂等昆虫)——知觉阶段(如鸟类)——思维萌芽阶段(如高等哺乳动物)。人类心理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主要是民族心理学的研究内容。个体心理发展是指人类的个体从受精卵的形成直到死亡的生命全过程中心理的演变过程。 狭义上,发展心理学是指个体发展心理学,主要研究个体从受精卵的形成一直到衰老、死亡的生命过程中心理发生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包括认知的发展与人格、社会性的发展两大方面。 认知的发展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等方面的发展;人格和社会性发展主要包括兴趣、动机、情感、价值观、自我意识、气质、能力、性格等方面。 2.发展心理学的发展趋势。 答:①研究取向上:a,发展心理学与其他学科相互交叉,出现不少新分支学科,如发展心理语言学等。日益强调采用跨学科或多学科合作的方式研究。b,跨文化研究日益频繁,目的在于,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中对相同问题进行研究以考察不同文化背景对心理发展的影响,不同文化背景中个体心理发展的相似性和特殊性。 ②研究范围上,研究年龄范围不断拓展,不仅重视研究个体早期阶段心理发展规律,而 且注意研究成年期包括中老年期心理发展规律。 ③研究方法上,呈现出生态化、综合化、复杂化的特点。 总体上,日益重视解决实际问题,研究方法、研究范围则趋于综合化、整体化、 3.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内容。(15年考题目:简述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内容)答:(1)发展心理学的基本原理和规律:a,遗传与环境对心理发展的作用问题;b,心理发展的内因与外因问题;c,心理连续发展与分阶段发展的关系问题。 (2)生命全程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一般特征(带有普遍性的特征);典型特征(那些具有代表性的特征);本质特征(某些阶段所特有而其他阶段所没有的特征)。 发展心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是从各个年龄阶段的大量个别心理特征中,概括出心理发展的一般的、典型的或本质的特征,揭示各个年龄阶段心理发展的整体特征。 4.发展心理学年龄分期。(8阶段)重要 阶段1:产前期或孕期(从怀孕到出生)。这一时期是一个人生命的开端,主要在母体环境中发展,怀孕或受精卵的形成是最关键事件。从受精卵形成到发育成一个完整的人,个体先后经历了胚种期、胚胎期、胎儿期。这一阶段,一个生命各个器官和基本身体结构逐渐形成,身体成长最迅速,也很容易受环境影响。优生是主要任务。 阶段2:婴儿期(从出生到3岁)。从母体环境到体外环境,感知觉等心理活动发展起来,身体成长和动作技能发展迅速,最初几周已表现出学习、记忆能力,运用各种符号和解决问题能力发展起来,言语理解和运用能力迅速发展。儿童与父母或其他养育者的依恋构成儿童早起最重要的社会关系。是早教关键期。 阶段3:童年早期(3岁到6、7岁)。又称幼儿期或学前期,到幼儿园接受系统的学校

心理健康教育总结

心理健康教育总结 ”心理咨询活动,会不会进行正确认识心理咨询教育已经成为社会进步的必然. 心理咨询健康教育精神文明将失掉灵魂,健康的身心是一切的保证.现代社会要求现代人用高尚的道德,健康的身心,善于合作的意识去适应社会需求,健全人格,努力达到”德智心体”全面发展. 本学期我校”心育”工作注意观念的提升,认识的提高,开展”强国要强民,强民要强心”主题系列活动. 学校概况: 我们新春小学是今年隶属南岗区管辖的一所小学,一切都在步入正轨的过程中.现有学生800余人,15个教学班.先后参加”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德育读本”等多项德育科研课题实验,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也积累了一定的心育科研的点滴经验.初步形成了以”心育”,”传美”,”德育读本”为实验课题的教育体系.本学期我校牢牢把握住新课程改革的机遇,积极探索心育的可操作性,尊重地狱的”打工一族”文化多元性的特色,不拘一格,开展行之有效的”心育”活动.

心育实验研究对我们理性启迪 1,”人性化”教育 在实验中我们深深感觉到,把学生当作人看待不能当作知识容器,要尊重学生的人格,与学生建立和谐的,平等的,民主的相互尊敬的师生关系.要做到这些,首先在两方面急需改进:[1]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多设计一些走进学生中间的讨论性问题,减少在讲台上面讲的时间,据心理咨询距离是成正比的,所以老师离学生越近,其心理咨询上缩短师生的距离.这种师生的交融符合新课标的理念.[2]为了使学生达到教育的预期目的,教师的赏识要有”度”.任何教育都不是盲目的,尤其现代教育有很强的目的性,而不是一味的赏识,赏学生欣赏之处,识学生整体,有的放矢地运用”赏识”,激发孩子的闪光点,应该成为辨证地操行”赏识教育的一种重要思想. 2,”个性化”教育 在研究过程中我们还认识到,一定要”张扬学生的个性,过去张扬是贬义词,谁一表现就说人家张扬,出风头,现在就怕你不突出,我们要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批判性,创造性的思维,使学生敢有怀疑的态度,有发散性的思维,有标新立异的答案,甚至是荒诞的思维都可以,一定给学生创造一个宽松的课堂教学空间,使学生能有信心去思考,

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个案辅导记录表18592

汪紫君,女,12岁,小学六年级学生。成绩中等,性格内向,该生在校极少与人交往,害怕在众人前说话,有见人就回避的行为表现。 案例分析 父母关系紧张,从小生活在父母争吵的阴影下,养成其胆小怕事的性格,父母离异后与母亲居住,母亲不准其父亲探视儿子,更造成彭某对人际交往厌恶的心理,加之彭某小时候与奶奶在一起,受老人性格影响,与人交往较少,造成现在与人交往有严重的障碍。 辅导方法 1、教师主动接近他与其交谈,努力地与他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2、与家长联系:请家长到校面谈或电话联系,与家长沟通思想,让其父母双方达成共识,认识其交往障碍的严重后果,共同商讨解决办法。 3、现场观察和模仿,即教师陪彭某一起观看同龄人之间相处的现实情况。如,一起观看同学课余时的游戏,一起观看同学在放学后的活动,一起在操场、阅览室等公共场所观看学生的人际交往活动。 4、参与活动和模仿,即安排该生由简单到复杂地去参与各种社交实践活动。起初教师邀他一起参加同学们的活动,设法让其体会交往的喜悦。然后逐渐引导其独立与人交往。

马文欣,女,12岁,51班。在校成绩一般,较喜欢语文,爱奇思异想。芮某性格内向,自尊心很强,特别敏感,与人相处显得任性、霸道、易生气,经常讽剌挖苦同学,甚至动手打与其开玩笑的男同学。人际关系不好,常与同学闹别扭,教师问其原因,说的最多的话是“我讨厌他们!”因而,独来独往,不合群,也不愿参加集体活动。常自言自语,或与草木交谈,边抚摸边喃喃自语。 案例分析 芮某,系独生子女,幼时得到其母及长辈的万般宠爱,加上其先天性的斜视,使得其母因愧疚,而给予其极大的怜爱,只要芮某需要,都会无条件地去满足,久而久之,促使其任性、刁蛮、霸道、自私性格的养成,造成与人相处时斤斤计较,吃不得一点亏,否则就大发脾气,因此,难以与他人友好相处。 爱美是人的天性,特别是女孩,随着年龄的增长,芮某日渐感受到了自己长相的缺陷,与同龄人比,自惭形秽,这样,漫漫地滋生了自卑心理,觉得自己低人一等,不主动邀别人玩。总是一个人呆呆地坐着或望着某处出神,同时,心理也逐渐变得脆弱和敏感起来,总怀疑同学们都瞧不起自己,私下里在议论自己的长相,所以,与同学之间产生了很大的距离,当其自我感觉他人的言行是有意伤害自己时,马上以攻为守,对对方进行讽剌挖苦,以达到自我保护的目的。 辅导方法 1、加强个别会谈:教师常与芮某个别面谈,时间地点不限,及时全面地了解其心理状况,以及她的思想动向和心理需求,同时为了建立一种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 2、利用日记作文,师生进行情感交流:抓住其在日记作文中表露出的积极情感,给予夸张式的书面肯定及鼓励:如“瞧!你是一位多么富有爱心的女孩啊,大胆地把你的爱化为大家可以看得见的行动吧!”“其实同学们比你想象的还要热情得多呢!只要你乐于加入他们的游戏中,他们将非常欢迎,试试看吧!”“你有着同学们难以比拟的丰富的想象力”等等,发掘其闪光点,帮其树立自信心。 3、创造机会,展示自己:充分发挥其爱好语文、爱想爱写的优势,多次给她提供在班上当众读自己文章中精彩片断的机会,或要她介绍写作经验,帮助其在同学们面前树立全新的形象,使同学们改变了对她“刁蛮、任性、霸道、自私”的看法,缩小了与同学间心里距离。同时使其得到被他人认可后的成功体验,从而增强自律意识,发扬长处,改正缺点。

4、芮某与同学之间的关系:对芮某与同学心理上形成的敌对情绪,要及时双方进行辅导。

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案例分析

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案例分析 王晓琳人的心理成长发展过程不是一帆风顺的,尤其是初中二年级学生的心理,有时极易陷入“误区”,心理上会产生不少的矛盾和斗争,引起心理不适应、情绪不协调甚至发展成为精神障碍。下面就我工作中发生的一典型案例,怎样做的学生心理转化工作进行分析,并谈谈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认识和体会。 案例分析: 2015年10月中旬,一天下晚自习后,我走进办公室放书准备回家。这时听到有轻轻的敲门声,我打开门一看,原来是我班一名女同学。这名女同学平时性格内向,平时很少与我交流,我让她进来坐下。她很紧张,低着头,欲言又止。我知道她有话要对我说,但又害怕不敢说。就轻轻地说:“你有什么想告诉老师的就说吧,老师经历多,看能否帮你分析一下。”在我的启发下,她终于断断续续说了起来:“我不知道该怎么办,这些天来脑海里一直想着他,他是高一年级机械班的同学,我喜欢看他在篮球场矫健的投球,运动场上潇洒的赛跑。上课时脑海里也不由自主地浮现他的身影,夜里睡觉还梦着他。我知道这样会影响学习,我也在努力控制自己不去想这些乱七八糟的事,可总是不由自主。越想控制越难以控制,这样太对不起父母,更对不起老师,我从内心里有一种负疚感。老师,我是不是早恋了,我该怎么办呢?” 洪水涨起来的时候,应当及时疏导,而不是围追堵截。否则,一旦水位涨到他们小小的心灵承受不住时,山洪便会一泻而下……最后,我针对其心理问题,进行疏导: 1、实属正常,无庸置疑。我告诉她:“你现在所处的阶段正处于青春发育期,由于生理和心理的发展,容易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渴望得到爱,这些都是美好的,属正常现象。问题在于你对自己的情形不了解,就认为自己是早恋了。你自认为是不正常的,极力克制,但事与愿违,不仅无法克制淡化,反而更加铭刻于心,以致产生负疚感。青少年期,异性之间的交往大多属健康友谊型和害怕羞怯型,真正意义上的早恋实质上很少,你现在正属于这种情况,切不可陷入无谓的痛苦中不能自拔,既影响学习,又不利于身心健康。” 2、男女有别,亲疏有度。“异性间正当的友谊当给以保护,不必遮遮掩掩,堂堂正正交往便是。切记:“男女有别,把握分寸,适度保持距离,注意场合,要拘小节,做到自尊自爱。” 3、广泛交友,开阔心胸。“不要把自己封闭在人际交往的框框内,一味地走进某一人或某一小范围,否则会导致交往过密,失去与学生群体接触的机会,无法体会到同学间的纯洁友谊,无益共同进步。我们并不反对个别交往,但更应融入集体,广泛接触,广交朋友。” 4.兴趣广泛,性格乐观。“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积极参加丰富多彩的课

心理健康教育读书笔记

心理健康教育读书笔记 【导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不管哪一种模式,落脚点都在教师,首先要对教师进行培训。不但要对专兼职心理辅导教师进行重点培训,而且要对全体教师进行培训。下面关于心理健康教育读书笔记,一起来阅读下文吧! 【篇一】心理健康教育读书笔记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生不能正确认识自己的主要原因是心理上的片面性和表面性。片面性和表面性的心理常常使一些同学偏激,喜欢怀疑和争论,缺乏虚心请教精神,非常自信,行动上带有一定的盲目性。他们中间有的看问题总是抓住一点就肯定一切或否定一切,要么好的不得了,要么坏的一无是处;有的则把教师、家长对他们的教育和忠告视为对其独立性的一种限制,因此往往听不进去,并在心里上产生反感。无数事实证明,不能正确认识自己的人,就好比是“盲人骑瞎马”,很难办成大事。 民间有“当事者迷”的说法,这不无道理。要使学生不“当事者迷”,能正确认识自己,教师和家长应帮助他们学会实事求是地对自己的能力、特长和不足之处进行客观判断,多听听别人对自己的真实的评价,这样把两方面的情况结合起来,就能比较准确地认识自己。同时,还应学会自我控制,学会辩证地认识自己,即自己既不是完美无缺,也不是一无是处。在肯定自己的优点,发扬自己的长处的同时,应努力

改掉自己的缺点,克服自己的不足。可能的话,还应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中获得经验,学会进行自我教育,自我调节,再一个就是经常严格地审视自己,既不自我欺骗,也不放纵自己,对自己的言行要有一定的约束,克服心理上的偏激。 常言说得好:能正确认识自己的人就是聪明的人。如果我们的小学生都能学会认识自己,勇于创新不断进取,那么将来伴随他们的一定是成功。 做为小学老师,我们应该抓好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对他们做正确的引导,帮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篇二】心理健康教育读书笔记C是让我最苦恼的学生,她可以堪称睡神了,我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嗜睡的女生。()开学半个月以来,我依旧以到她身边轻轻询问的方式提醒,可是,在平常上课巡查时,我又常看到她嗜睡如命不争气的画面,在海师附中高二17班,学生们都知道自己的底线:无论男女生若顶撞老师、迟到或睡觉,我都惩罚其与同桌一起第二天值日。(因为同桌是自己选的伙伴,也是互相陪伴时间最长的同学,同桌间应互助互相提醒。)因为睡觉,她也主动领罚,她的同桌无辜躺枪两次,我想,她是能够为自己的行为主动承担的,可见,我的惩罚已经无效,也许她是有别的原因。 9月14日晚,我主动找她。“老师有三次发现你在数学

最新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辅导记录(2)

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辅导记录表 1 心理辅导员: 辅导 对象陈晨班级五(3)班性别男年龄10 辅导时间2013.1.12 问题 表现喜欢管闲事,喜欢惹人家,因而大家都不喜欢他。他也经常受到众人的嘲笑,感到自尊心受到损害,就喋喋不休地骂骂同学,一旦家长批评,他会发脾气,骂家长,对家长提出的要求总是讨价还价讲条件。 一次课间,他又去戏弄比他小的同学,同学把这事告诉老师,老师当着全班同学的面批评了他,他马上情绪激动,暴跳如雷,大嚷嚷起来,还冲着老师拍桌子,直到老师让全班同学评理,他渐渐冷静下来。事后,老师把这事告诉他家长时,他还要在一旁争辩。 他经常下课大玩特玩,到了上课时间却要求去小便。老师不同意,刘某就在课堂上大吵大闹,或是唱歌,吵得大家不能上课。 原因 分析从小受到长辈们的百般呵护,听惯了好话,习惯了别人让步,不良的家庭教育环境使他养成了“以我为中心”的心理和惟我独尊、自由散漫的个性。进入小学后,因行为习惯不好,与同学们不能友好相处而经常受到批评指责,产生了逆反心理,并形成了心理障碍。他感情容易冲动,自控能力差,只要有一件不如意的事就会使他忘记场合,忘记对象大闹一番,以发泄心中的不满。另一方面他思维方式偏激,心胸狭隘,敏感多疑,不能正视自己的缺点,总认为是别人和他过不去,对老师、同学与家长的批评极为反感,老是怀疑人家说他的坏话。 辅导 对策 及过程(1)加强家校联系:我经常打电话或直接与家长交谈,让家长及时了解刘某在校的表现,共同制定教育策略,并严格执行。 (2)讲究辅导方式:用尊重、平等、商讨问题的方式与其沟通。并逐步培养他有话好好说,心平气和地与他人交流的习惯。 (3)多表扬鼓励:全面分析陈某的优缺点,及时发现他的闪光点,多给他一些机会参加集体竞赛活动,满足他的自尊需求。 (4)采取行为分析矫正技术,帮助夏霖制定阶段目标,并督促其实现。如有进步,马上给予表扬,推动他改正自己的不良行为习惯。刘某在老师、家长的特别关怀下有了一点儿进步。上课专心时,情绪特别高涨,能积极举手发言,回答问题声音特别响亮。有时他不守纪律,被老师批评也能虚心接受,表示要改正。与同学之间的摩擦也减少了。当然,夏霖的许多毛病不是一下子都能改过来的,经常还会反复。需要我们耐心帮助。我相信在老师、家长的密切配合下,随着年龄的增长,他的心理问题会得到疏解,他的不良行为会得到矫正。 小学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个案辅导记录表 2 心理辅导员: 辅导 对象孙涛班级五(3)班性别男年龄11 辅导时间2013.2.11 问题

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案例

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案例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生活节奏加快,人际交往日益频繁,这些因素给孩子带来的紧张、焦虑、恐惧等心理问题也越来越多。我们要从根本上解决学生的许多心理和行为问题,就要从小培养学生对学校、社会、家庭环境的主动适应能力,使学生和环境之间保持一种和谐的关系,掌握积极学习、创新、交往、自理活动的观念和方法,从而得到全面的发展。 一、教育方法和步骤 1、调查分析。 我对本班学生的心理发展现状作了全面、系统的了解,发现主要的心理问题有:学习焦虑、孤独倾向、自责倾向、过敏倾向、冲动倾向…… 从调查结果分析,学生的主要心理问题是情绪不稳定、冲动,其次为学习问题,另外还有人际关系等问题。我们班的学生荣誉感强,平时各项评比经常满分。但有许多学生对别人的才能有不服心理,互爱互助不够。也有个别调皮学生自制力差,破坏纪律。班内有些学生还有一个特点,做事虎头蛇尾,不能坚持到底。更有一些学生,心理脆弱,经不起批评、失败。有些甚至自认为一无是处,以至心理闭锁。 2、教育的具体目标。 使学生能够正确对待自我。抱有自信,乐观向上。能够积极面对生活与学习中面临的各种压力,发挥自己的积极性。能够与他人交往,人际关系和睦。这是学生心理健康的几个主要特征,符合这些特征是

教育者所期望的。 二、教育措施 在这一学年里,我采取了以下措施,以达到培养学生良好心理品质的目的。 1、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教育。 学校各科的教学应当以素质教育的总体目标为依据,结合自身教育、教学的内容、要求等特点,建立相应的心理素质教育培养目标,使各科教学过程和学校心理教育相互渗透、相互促进,并通过促使学生心理素质的发展来真正提高各科教学的质量和效益。我先是通过对心理学及其他理论的学习,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改进对待学生的方式。二是有意识地在各个学科中渗透心理教育的内容,如把“遵纪守法”、“学会负责”等内容和思想品德课和语文课有关内容结合起来。 2、优化班集体的文化心理环境。 我们班经常开展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这样可以发挥、发展学生在班级生活中的自主性、创造性,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在班集体建设中采取民主管理的形式,在班内开展“干部轮流制”和“一日小班长”活动,使绝大部分同学都有了当干部的体会,锻炼了自己的能力,培养了良好的心理品质。 3、自我教育是培养学生健康心理品质的途径之一。 自我教育是学生给自己提出任务,并主动采取行动自觉地培养自身的心理品质的过程。一些学生之所以自立、自理能力差,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实践不够。因此,应把这种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B证笔记

心理健康教育B证笔记

3、树立班主任应有的威信。 4、尊重他人就是善待自己。 5、作为老师,对待工作要:有敬心、有钻心、有进心、有恒心。 6、作为老师,对待学生要:有爱心、有严心、有耐心、有净心。 有净心:干干净净做事。 7、马卡连柯的话: 学生可以原谅教师的严厉、刻薄,甚至吹毛求疵,但不能原谅他的不学无术。 8、你越监视学生,学生的反监视能力越强。 9、如果高中生不会早恋,那么你把学生教傻了。 10好学生有好学生的优势,差学生有差学生的强项。 11当你开放自我时,学生会接受真实的你。 心理健康教育B证笔记(三) 一、班主任建立威信的方法: 1、有一定的管理能力。 2、有让学生钦佩的才华。 3、品德高尚。 4、有爱心。 二、我厌我师之25条戏说: 三、做事的境界: 无心无意的境界 三心二意的境界 半心半意的境界 一心一意的境界 舍身忘我的境界

一、送给老师们的一段话: 无论身外的天幕是多么的阴暗,那几把染满加州的阳光之美的晴雨伞却更是亭亭伫立,它们从来都在竭力为自己喝彩。 二、A、教师的心理问题: 1、职业适应问题。 2、情绪问题。 3、人际交往问题。 4、人格障碍与人格缺陷。 5、心身疾病。 B、教师常见的心身疾病有: 冠心病、原发性高血压、消化性溃病疡、紧张性头痛、偏头痛 C、教师所面对的社会现实: 人际圈小;学生难教;家长难处;成就难得; 结果:自我是无能的,他人是无情的,社会是残酷的。 D、影响教师心理健康的因素: 1、工作压力。4、环境压力。 2、家庭压力。5、人格因素的压力。 3、社会压力。 心理健康教育B证笔记(四) 1许多心理问题与情绪困扰源于不合理的认知。 2 不合理的认知具有无意识性和自动性。 3 行为疗法的理论假设: (1)一切行为都是后天学习来的。 (2)行为本身无善恶之分。

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案例

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案例——增强自信心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学生全面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生理心理发育和发展、社会阅历及思维方式的扩展和变化,学生将面临着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升学就业和自我意识等诸多方面的心理困惑及社会压力的问题。 一、问题表现: 我班小雅同学性格比较内向孤僻,学习成绩一般,做事情比较拖拉,常常完不成计划,不善于和别人交往,也没有什么朋友,没有什么业余爱好,对所有的事缺乏自信,很自卑,总觉得自己不如别人,对别人的看法很敏感。 二、原因分析 1.家庭影响:小雅的父母对她比较挑剔,总说她这也不行那也不好,喜欢拿一些成绩优异的学生和她比较;家务不让她做,怕影响她学习;哪儿也不让她去,说外面太危险。久而久之,小雅不喜欢与人交往,学校被动拖拉,自卑感明显。自卑感的形成首先是因为家长对孩子的挑剔、否定和过多保护,对孩子没有客观的评价和充分的肯定,孩子对自己评价就会有偏差。家长的包办代替使孩子没有机会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实践,孩子会自己独立解决的问题越少,自卑感就越强。有的家长会反驳:我们是在爱她呀!这就是大多数家长心中存在的误区。这种披着爱的外衣的“过度管制”会给孩子身上捆绑多少绳索啊!这样的孩子怎会健康快乐呢? 2.学校影响:她上课不认真,经常不完成作业,老师对他很头疼,

批评时有些粗暴缺少耐心地与她沟通。她特别想引起老师的注意,希望得到老师的关注,但方式方法不合适又常常得不到老师的赞美。造成她有抵触情绪,听不进老师的批评,使老师对她的思想教育不能落到实处。著名的“罗森塔效应”可以说明这个问题,教师所忽视的那些孩子往往惧怕老师或消极失望,从而造成交往困难,缺乏自信。 对于学生来说,老师的注意力就像阳光。注意力所及之处,就成长;忽略就枯萎。 三、矫治对策: 1、.家校沟通,促进自信。 小雅自信心缺失,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家庭的教育环境与方式。 (1)开好家长会。让家长及时了解小雅这一阶段的表现,学习上、行为上及要求改进的意见,做到把家长请进来。 (2)定期作好家访工作。多到家庭中了解小雅的生活环境、家庭状况、个性特点,听一听家长的心声,融洽老师与家长、学生的关系。 (3)用好网络。网上有好多文章、经验值得家长去学习,提高家长的家庭教育理论水平,多推荐一些家庭教育方面的成功经验给家长指导。另外,短信联系拉近了教师与家长的联系, 2、激励教育,唤起信心。 创造良好的教育情境。为了去除小雅的自卑心理,我在课余经常

心理健康学习课标笔记

学习《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标准笔记 陈红霞 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和发展、社会阅历的扩展及思维方式的变化,特别是面对社会竞争的压力,他们容易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自我意识和升学就业等方面遇到各种心理困惑和问题,影响德、智、体诸方面的发展。在这种情形下,开展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社会和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因此,心理健康教育应成为基础教育的必修课程,要遵循不同年龄段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有针对性地实施教育,面向全体学生,通过普遍开展教育活动,使学生心理素质逐步得到提高,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 一、课程性质 心理健康教育课是基础教育阶段的必修课程。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学习,既是学生通过学习,逐步掌握心理健康保健常识,形成健康心理素质的过程;又是他们不断开发自我潜能,提高心理健康水平的过程。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任务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增强学校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减少和避免对他们心理健康的各种不利影响;培养身心健康,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四有”新人。 二、基本理念 (一)面向全体学生,实施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实施,使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有积极的认识。同时关注个别差异,根据不同学生的需要开展多种形式的针对性的教育和辅导,提高他们的心

理健康水平。 (二)以学生为主体,启发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学生身心和谐的发展是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出发点和归宿。要尊重学生,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启发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要把教师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科学辅导与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主动参与有机的结合起来。 (三)采用活动途径,倡导体验参与。 本课程倡导活动型为主的教学模式,教师通过创设情境,活动体验,帮助学生澄清问题,找到自我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以提高学生心理品质。 三、设计思路 《标准》的确立是依据不同年龄段的学生生理和心理发展的需求和特点确定的。课程目标九年一贯整体设计,按小学低段、小学中高段、初中段这三个学段,分别提出“阶段目标”,体现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整体性和阶段性。 第二部分课程目标 一、总目标 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目标是: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他们的潜能,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 二、阶段目标 第一学段(1~2年级) 1、能喜欢学校,爱上学 2、能初步学会观察,学会记忆 3、能初步学会与人交往 4、能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第二学段(3~6年级) 1、能初步认识自我 2、初步具有交往能力 3、初步具有学习兴趣与自信心 4、爱学习、会学习第三学段(7~9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