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义:社会学概论

讲义:社会学概论
讲义:社会学概论

社会学讲义

主讲教师:郭玉锦

授课对象:社会学专业本科生

授课目的:

清楚社会学研究什么,使学生了解社会学的学科性质、掌握重要的基本社会学概念、熟知社会学的理论框架、形成社会学思维,并能结合所学的理论知识说明和解释人类社会的一般现象和周围的社会现象。

授课方式:

教师主讲和学生参与讨论相结合;每次授课留出一定时间让学生自由提有关授课内容的问题。每次课程中均推荐参考书目。

教学效果检查:

按课程内在逻辑单元测试学生的学习效果,整个课程可安排4—5次。课外作业是每个学生写2篇社会学学术短文(约1000字)。

最后考试形式:闭卷

第一章社会学研究什么

本章主要目的是使学生理解

*几个创始人的主要论著和社会学思想

*社会学与其他邻近学科的关系

*社会学研究的总体框架和理论框架

弄清社会学研究什么,我们从三个方面来思考:1 创始人都说了什么。2 社会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3 社会学研究的范围。

1 创始人都说了什么

谈到社会学创始人,首先应提及的是

孔德(法)(1798- 1857)。A 早年专攻数理,数学极佳。后被法国的空想社会主义者圣西门看中,作为学术秘书。二人在一起8年后,意见分歧,就分开了。B当时他有个假设:人们认为研究自然界的观察、实验是有效的,人类社会是自然届的一部分,那么用研究自然届的方法同样可以有效地研究人类社会活动、事件。C他在他的《实证哲学原理》的第3卷中,把以前的社会物理学一词改为社会学,因此,人们称他为社会学之父。D他有著名的三阶段说:神学阶段(灵性阶段);形而上学阶段;科学阶段(实证阶段)。E他认为要整体地研究社会。他把社会学的研究领域分为社会静力学(如家庭、组织等)和社会动力学(如社会化、社会变迁等)。

斯宾塞(英)(1820-1903 )据说他比达尔文早6年发现进化论思想。不同的是达尔文指向了生物届的动物和植物,而斯宾塞转向了人类社会。提出社会有机论和社会进化论。

马克思(1818-1883)

迪尔凯姆(法)(1858-1917)科学的社会学的创始者。早期在高等师范学校里,有两个老师影响较大:德古兰依一位历史学家(古代社会)的作者;迪从中学到了历史研究中的

科学严密性的价值。德强调作为社会团结基础的共同知识和宗教,这对迪产生了一种永久的印象。另一个人是布特鲁一个哲学家,学得承认现实的层次性,同时,整体大于它的部分之和。这个见解是迪研究社会现象的整个方法的基础。主张社会现实存在于他们自己的层次之上。认为社会学是研究社会制度的。著名的著作有《自杀论》、《社会分工论》和《社会学研究方法论原理》等。他的社会制度(社会事实)是其主要概念之一,是指一整套行为规范。比如说,家里来了客人,我们要向客人说,请坐、喝茶;客人走时,我们要向客人说再见。这就是一整套行为规范,而这行为规范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存放在我们的脑子里,它是每个人早期社会化的结果。社会事实有三个特征:1外在性;强制性和普遍性。他认为社会的变迁是社会分工的变化使然。他提出了机械团结和有机团结两个概念,前者如以宗教为基础;后者如以各自需要为基础。

1896年《社会学年鉴》

自杀的图示

自杀率

社会整合

马克斯。韦伯(Max Weber 1864-1920)

1.社会学是研究社会行动的。他区别了行为和行动的概念;社会行为与社会行动的概

念。

2.社会行动的类型:1)目的合理性社会行动;2)价值取向合理性;3)传统的行动;

4)情感行动

3.对社会变迁的解释与马克思正好相对。

II 社会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1.与经济学

2.与政治学

3.与法学

4.与历史学

5.与人类学

6.与心理学

7.与文学

III 社会学的研究框架

社会学的框架是指社会学的总体框架和理论框架,弄清楚这两个框架,也就掌握了社会

学的大体的范围和内容。

总体框架

社会学自诞生以来,关于总体框架的看法有二分法、三分法、四分法,以及混合法等,最基本的是二分法,其他的分类都是二分法的变形或发展。孔德在《实证哲学教程》中,首先将社会学区分为静态社会学(研究社会秩序)和动态社会学(研究社会进步)两部分。沃德在20世纪初出版的《纯理社会学》中,将社会学分为纯理社会学和应用社会学。纯理社会学吸取了孔德的思想,把静的社会现象问题和动的社会现象问题与社会势力问题摆在一起;应用社会学则研究社会改进的现象问题。索罗金在30年代把社会学划分为普通社会学和特殊社会学,前者研究社会现象的共同性与共同关系,后者研究社会现象与社会现象间的特殊性和特殊关系。特殊社会学实际上是分科社会学。

有的社会学家则把社会学分为宏观社会学和微观社会学,前者侧重研究社会整体结构功能,后者研究个人、小群体及行动。维泽在《系统社会学》一书中把社会学分成三部分:历史社会学(研究社会生活的历史进程);哲学社会学(研究由社会养成的内心势力的最后意义,及意识的力量);系统社会学(根据实际与实验,作社会现象的系统研究)。

影响较大的是孔德、沃德和索罗金的三种二分法,后世学者大多是在他们的分类方法基础上加以修正和补充的。具体方式有下述几种。

分层法以三种二分法中的一种为基础,依次排为若干层。孙本文的总体框架就属此种。

⒈纯理社会学:研究社会学理。

①普通社会学:Ⅰ.社会静学,Ⅱ.社会动学。

②特殊社会学:Ⅰ.地理社会学;Ⅱ.生物社会学;Ⅲ.心理社会学;Ⅳ.文化社会学(文化社会学又包括:a.政治社会学;b.经济社会学;c.宗教社会学;d.法理社会学;e.艺术社会学等)。

⒉应用社会学:研究社会学理应用于社会各部分,以期改进。

①农村社会学;

②都市社会学;

③教育社会学;

④犯罪社会学;

⑤社会工作,等等。

⒊历史社会学:研究过去社会生活的陈迹。

⒋社会学方法论:讨论如何研究社会行为现象的方法。

中国社会学重建后提出的一种三分法是:

第一个层次,研究社会整体结构的基础理论;

第二个层次,研究社会分体结构的分支社会学;

第三个层次,对具体的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的研究。

并列法将上述三种中的几种或全部并列起来。龙冠海的分类就采用上述方法。

第一种,以社会学所探究的现象的性质为根据,划为社会静学和社会动学两部门;

第二种,以社会学研究的目的为根据,分为理论社会学和应用社会学两部门;

第三种,以社会学的研究主题为根据,分为普通社会学和特殊社会学。

有的中国社会学者还提出4类划分方法:①根据研究现象的状态,分为静态和动态社会学;②根据研究现象的规模,分为宏观和微观社会学;③根据研究的层次,分为一般和部门社会学;④根据研究的目的,分为理论和应用社会学。

择一法从上述三种二分法中选择一种作为主要理论框架。有选择“普通社会学”和“特殊社会学”的,也有选择“理论社会学”和“应用社会学”的,但对每部分所包含内容的解释却很不相同。

理论框架

社会学的理论框架主要指总体框架中理论社会学或普通社会学的体系。

孙本文采用社会学史上传统的动静二分法,并以社会行为为基本出发点和主线,构成一个较合逻辑的社会学理论体系。其中,静的方面的研究包括:①社会行为的要素问题:地理要素;生理要素;心理要素;文化要素。②社会行为的过程问题:接触与互动;暗示与模仿;竞争与冲突;顺应与同化;合作与互助。③社会行为的组织问题:行为规则、制度、组织;社会解组。④社会行为的控制问题:有计划控制;无计划控制。动的方面的研究主要是关于社会行为的变迁问题:异常变迁;非常变迁;变迁障碍;社会进步。

美国社会学家 A.英克尔斯依据美国社会学界比较一致的看法列出如下一种三分的框架:

⒈社会生活的基本单位:①社会行为和社会关系;②个人的人格;③人群(包括民族和阶级);④社区,即城市的和农村的;⑤社团和组织;⑥人口;⑦社会。

⒉社会基本制度:①家庭和亲属;②经济的;③政治的和法律的;④宗教的;⑤教育的和科学的;⑥娱乐和福利;⑦美学的和表现的。

⒊基本的社会过程:①分化和分层;②合作,调解,同化;③社会冲突(包括革命和战争);④联络(包括意见的形成、表达和变化);⑤社会化和教育;⑥社会评价(价值的研究);

⑦社会控制;⑧社会过失(犯罪、自杀,等等);⑨社会整合;⑩社会变迁。

英国社会学家T.B.博特莫尔将理论社会学分为:

⒈人口和社会群体:①人口与社会;②社会群体的类型。

⒉社会制度:①社会结构,社会和文明;②经济制度;③政治制度;④家庭和亲属;⑤社会分层。

⒊行为规范:①社会生活中的势力;②习俗和舆论;③宗教和道德;④法律;⑤教育。

⒋社会变迁:①变迁,发展,进步;②社会变迁的要素。

此外,还有从不同视角构建这门学科的理论体系的。譬如英国社会学家T.比尔顿等人按照社会生活不同的形式,将理论社会学分为9个组成部分:①不平等的类型;②服从的形式;③权力和政治;④家庭;⑤社会中的性的分化;⑥教育;⑦工作;⑧信仰系统;⑨偏离行为。

中国社会学家大体用两种方式来处理他们的社会学理论框架。第一种是并列式,即将社会学历史地形成的内容加以并列。例如,有的学者将社会学理论分为14个方面:社会学的对象;社会及其发展的条件;人的社会化;初级社会群体;社会组织;阶级与阶层;社会制度;社会控制;社区;社会变迁;社会现代化;社会问题;社会工作;社会学研究方法。

第二种是分块式。这中间又有分成二块、三块、四块、五块的。①二块式。有的学者以社会关系为中心概念,把社会学理论分成社会学论和社会论。前者回答社会学是什么,包括社会学的性质和对象;后者回答社会是什么及怎样发展,包括社会构成、社会系统、社会变迁与发展。②三块式。有的学者以社会行为为基础,把社会学理论分为三部分:社会结构(社会、社会中的个人、家庭、基本群体、社会组织、社会阶级和社会分层、社区);社会行为(社会行为规范、社会行为方式、离轨与犯罪);社会变迁(包括社会计划与社会指标)。有的学者则把社会学理论框架分为三论:社会元素论;社会组合论;社会系统论。③四块式。有的学者以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规律性为主线,把社会学理论分成四部分:社会运行的基本类型;对社会良性运行规律性作正向研究的内容(人的社会化、社会角色、社会互动、基本群体、社会组织、社会阶级和社会分层、社会制度、社区、社会变迁);对社会良性运行规律性作反向研究的内容(社会问题、越轨行为、社会控制等);探讨社会运行的方法和手段(社会调查研究方法,社会指标及其体系)。④五块式。有的学者把社会学理论分成五

部分:社会的本质和结构;社会的运转和变迁机理;个人、群体和社会;社会生活及其方式;社会管理。

从上面可以看到,在社会学框架问题上,一种趋同的倾向正在发展,除了少数例外,多数的内容大同小异。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随着社会学研究的广泛开展和社会学知识的普及,人们对这门学科的理论范围和研究内容正在取得比较一致的看法。

本章主要讨论题

*创始人之间有关社会研究的观点异同

*创始人提出的基本概念

*社会学研究的疆界

第二章社会学的学科性质

1. 社会学 (sociology)一词的概念

是现代社会科学中从某种特有的角度,或侧重对社会,或侧重对作为社会主体的人,或侧重对社会和人的关系,进行综合性的研究,因而具有自己独特的对象和方法的学科。社会学经过一个半世纪的演变,不仅在现代科学知识体系中占据独特的地位,而且在全球范围内发展成为一门包含众多分支、具有独立知识结构的社会科学。

“社会学”在语源学上的意义是关于社会的学问,由拉丁文societas(社会)或socius (社会中的个人)和 logos(词、学说、学问)两个部分组成。绝大多数社会学家认为社会学一词最早是由法国哲学家、社会学家A.孔德在1838年10月出版的《实证哲学教程》第 4卷中正式提出的。据考察,这部共6卷至1842年才出齐的著作,从第1卷(1830)至第3卷(1835年9月)没有出现过社会学这个词,使用的都是“社会物理学”这个术语。因此,根据第3、4两卷发表的时间间隔推算,“‘社会学’这个名词,大概是1835~1838年之间用的”(见陈序经:《社会学的起源》第1~2页;岭南大学,1949;孙本文:《当代中国社会学》第1页,商务印书馆,1948)。也有个别社会学家认为社会学这个术语是由比利时社会统计学家L.A.凯特莱于1835年首先提出的。但即使持此种看法的社会学家也承认,是孔德把这一术语运用到学科中去的。关于孔德创造社会学一词来代替他以前使用的社会物理学的原因,学术界至少有两种解释:一种解释认为这是针对C.H.de圣西门的,因为孔德十分傲慢自负,以为社会学这门新学科是他发现的,所以要用自己创造的社会学来代替圣西门一生中大部分时间使用的社会物理学来命名这门学科。另一种解释认为这是针对凯特莱的,因为在孔德看来,社会物理学这一术语已被这位比利时社会统计学家所“窃用”,所以要创造一个新名词来代替它。这两种解释孰是孰非,除了具有考据意义之外,于学科的实质意义不大。重要的是孔德使用社会学这一术语的实质和目的,仍和使用社会物理学一样,都是为了表明一门用实证方法研究社会现象的基本规律的独立学科,以区别于过去那种思辨的社会哲学或历史哲学。社会学的发展,无论从孔德开始的西方社会学,还是从K.马克思开始的马克思主义社会学,都经历了一个从一般的社会哲学到专门的具体社会科学演变的过程。

据考证,中国各种书刊中最先采用社会学一词的是谭嗣同的《仁学》。这本1896年出版的书在第一篇中称:“凡为仁学者,于佛书当通华严及心宗相宗之书,于西书当通新约及算学格致社会学之书”。社会学在初输入中国时,还叫做“群学”或“人群学”。最初用这一名称的是康有为。据梁启超所记广州长兴学舍教育大纲,康有为在1891年曾把“群学”同政治学原理一起并列为经世之学。但是,谭嗣同只是提到社会学,而没有涉及具体内容;康有为的群学,我们也只知其名称,无从考查其内容。严复是以群学的名称系统介绍西方社会学内容

的第一人,他从1889年□译H.斯宾塞的《社会研究》的前两章到1903年出全书,书名译为《群学肄言》,这标志着中国社会学的开端。章太炎则最早直接用社会学的名称在1902年翻译出版了日本人岸本能武太著的《社会学》。此外,吴建常、马君武也在1903年分别出版了F.H.吉丁斯的《社会学提纲》和斯宾塞的《社会学引论》中译本。

2.社会学的对象

“社会学是什么?”或“什么是社会学?”一直是它的创始人以及后辈社会学家力图明确回答而又不容易回答清楚的问题。由于各国国情不同,个人强调的重点各异,回答也各不相同。不仅不同历史时期社会学家意见分歧,即使同一时期不同的社会学家也众说纷纭,甚至同一个社会学家不同时期也有不同看法,或者同时持有几种看法。这样,社会学在 150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就积累了为数众多的定义。孙本文在《社会学原理》一书中曾系统介绍过从19世纪中叶起到20世纪30年代初为止的9种关于社会学的定义:①以社会学为研究社会现象的科学,持此说的有孔德、美国的E.A.罗斯和英国的E.A.韦斯特马克等;②以社会学为研究社会形式的科学,其代表是德国的G.齐美尔;③以社会学为研究社会组织的科学,美国的E.梅尧—斯密和W.I.托马斯主此说;④以社会学为研究人类成绩或文化的科学,其代表是美国的L.F.沃德;⑤以社会学为研究社会进步的科学,美国T.N.卡维尔和蒲希持此说;⑥美国的J.赖特和C.W.哈特认为社会学是研究社会关系的科学;⑦美国的A.W.斯莫尔认为社会学是研究社会过程的科学;⑧P.A.索罗金认为社会学是研究社会现象间的关系的科学;⑨美国的R.E.帕克、E.C.林德曼以及德国的 L.von维泽等主张社会学是研究社会行为的科学。美国社会学家H.巴利和B.穆尔指出,在1951~1971年的20年中由美国出版的16种普通社会学教科书中关于社会学对象的提法就有8种,即社会互动、社会关系、集团结构、社会行为、社会生活、社会过程、社会现象、社会中的人。

这众多的定义概括起来,主要分属于三大类型:第一类侧重以社会整体为研究对象。这类观点的主要代表是孔德、斯宾塞、□.迪尔凯姆等人。其中孔德、斯宾塞在研究整体社会时,强调的是一般社会现象,而迪尔凯姆则强调特殊的社会现象,即“社会事实”。这种观点形成社会学中的实证主义路线。第二类侧重以个人及其社会行动为研究对象。这类观点的主要代表是M.韦伯等人,形成社会学中的反实证主义路线。这两类观点对后世影响至深,后世的许多看法多为这两类观点的变形或混成。马克思主义派的社会学者中,既有主张第一种类型的观点的,也有赞成第二种类型的。但他们都是以社会和个人的统一为指导的,都赞成马克思的下述观点:个人是社会的存在物,应当避免把“社会”当作抽象的东西同个人对立起来;反之,社会又是人们交互作用的产物,是各个人借以生产的社会关系的总和。至于不属于这两大类的其他社会学定义可以看作是第三大类,其中有些观点影响不小,但都没有成为社会学发展的主流。

按照上述分类,中国社会学界对社会学的定义,大体有以下几种看法。

(1).侧重以作为有机整体的社会本身为研究对象 (这里的社会既包括整体社会,也包括局部社会,即社会的某一方面、某个领域、某个层次)。其代表性观点有:①认为社会学是用科学方法研究社会的治和乱、盛和衰的原因,揭示社会由以达到“治”的方法和规律的学问。这是严复首先提出的。他在《群学肄言》的序言中解释说:“群学何?用科学之律令,察民群之变端,以明既往、测方来也。肄言何?发专科之旨趣,究功用之所施,而示之以所以治之方也。”“群学者,将以明治乱,盛衰之由,而于三者(指正德、利用、厚生──本文作者注)之事操其本耳”。严复这样给社会学下定义,既符合孔德、斯宾塞关于社会学的见解,又具有中国特色。80年代在中国的社会学者中,有人提出社会学是研究现代社会运行和发展的规律性,特别是研究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规律性的综合性具体社会科学。这一定义可以说是沿着严复的思路发展的。

②认为社会学与历史唯物论一样是研究社会发展普遍规律的。1949年以前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社会学者李大钊、瞿秋白、李达、许德珩、陈翰笙等人,与俄国的Г.В.普列汉诺夫、Н.И.布哈林等人一样,坚持这种观点。他们对社会学所下的定义大体相仿:“社会学是一种科学,研究社会上各种现象及其原则与一切社会制度的学问,且用科学的方法,考察社会是何物,发明一种法则,以支配人间的行动”(李大钊:《唯物史观在现代社会学上的价值》,1920);“社会学者,社会科学之一,其研究之目的在探求社会进化之原理;其研究之方法,在追溯过去以说明现在,更由现在以逆测将来”(《李达文集》第1卷,第237页,人民出版社,1980);社会学是“研究人类社会之构造,社会构造之存在、发展、变革及其相互联系,分析构成人类社会生活的诸要素,及诸要素的性质、诸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的关系,探求社会变革的因果关系和法则,以推知社会进行的方法,预测将来的一种学问”(许德珩:《社会科学与社会学》,1936)。

③认为社会学是研究社会整体及其规律性的。由费孝通主持和指导的、中国社会学重建后出版的第一本《社会学概论(试讲本)》,从社会整体的角度来下定义:“社会学是从变动着的社会系统的整体出发,通过人们的社会关系和社会行为来研究社会的结构、功能、发生、发展规律的一门综合性的社会科学”。台湾省的一些社会学者也持有类似的看法:“社会学是使用科学方法,持守科学态度,以研究人类社会;主要论及社会之构造要素,其起源、发展、成熟与变迁;论述诸社会事象如社会制度、社会系统、社会活动、社会关系、社会运作程序、社会团体等;并想在诸社会事象中寻求或建立普遍性公律、原则、原理等的科学”(杨懋春:《社会学》第5页,台湾商务印书馆,1979)。

(⒉)侧重以作为社会主体的个人及其社会行为为研究对象。主张这种观点的,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前主要以孙本文为代表。他深受芝加哥互动学派心理行为理论的影响,认为社会学的各种定义虽没有什么错误,“但或失之抽象,或失之广泛,或失之含糊,或失之狭隘,似均不能认为适当的定义。比较在目前可认为适当的定义,即是:以社会学研究社会行为的科学”(《社会学原理》)。龙冠海对社会学对象的定义也属于这一类,认为社会学的主要旨趣“是在社会互动或社会关系中的人及其由此所造成的社会体系,社会团体,与社会组织,以及它们之间关系的情形”(《云五社会科学大辞典·社会学》第111页)。

1979年以后,一些中国社会学学者师承了孙本文和龙冠海关于社会学研究对象的观点。有的论证说:“社会学是研究人们的社会性行为规律的科学……。因为社会学是综合地研究人们共同的社会生活中所产生的一切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的,而这些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都是由人们的社会性行为造成的”。因此,“社会学的基本理论,从本质上说就是关于人们各种社会行为规律的理论”(杨心恒、宗力:《社会学概论》,群众出版社,1986)。另一种观点认为:“社会学应该着重研究人的社会活动的固定化过程和固定化形式。具体说来,就是要研究个人一定的行为怎样形成一定的关系,一定的关系怎样形成一定的制度”(庞树奇:《社会学概论》,1986)。

(⒊)第三种类型的观点,有代表性的意见有“剩余说”、“学科说”、“调查说”、“问题说”和“未定说”等种。①认为社会学是一门“剩余社会科学”,它的研究对象是其他社会科学不研究的“剩余领域”。费孝通在1948出版的《乡土中国》一书的后记中对“剩余说”作过一番概括:在孔德和斯宾塞这些社会学的早期代表人物那里,所谓社会学不过是“社会现象的总论,把社会学降为和政治学、经济学、法律学等社会科学并列的一门学问,并非创立这名称的早年学者所意想得到的”。现在的社会学“只是个没有长成的社会科学的老家。一旦长成了,羽毛丰满,就可以闹分家,独立门户了”。因此,“讥笑社会学的朋友曾为它造下了个‘剩余社会科学’的绰号……。政治学、经济学既已独立,留在‘社会学’领域里的只剩下了些不太受人问津的、虽则并非不重要的社会制度,好像包括家庭婚姻、教育等的生育制度,以及宗教制度等等”。“这样它还是守不住这老家的,没有长成的还是会长成的。在

最近十多年来,这‘剩余领域’又开始分化了”。

②认为社会学是“科学群”。于光远给社会学下了一个兼有“学群说”和“问题说”的界说。他说,社会学是“以研究社会问题为中心的一个科学群。它不是一门科学,而是一群科学,一个科学群”(《社会学文选》第5页)。关于这个科学群的范围,他认为,除总论外,至少有7个方面是应归社会学研究的,如:对社会发展不起决定作用但有一定影响的因素的研究;从人的分类对社会问题的研究;尚未被其他学科作为对象的某些社会关系的研究;社会生活;社会风尚;社会病理与社会病态;地域性的社会问题等等。此外,可能还有对于许多社会科学都有用的关于社会学的研究方法(同上书,第6~17页)。

③认为社会学是关于社会调查研究的学科。由于社会学是以经验研究为基础的,离开社会调查研究便没有社会学,有的学者抓住这个学科特征,把社会学界定为调查研究的学科。

④认为社会学是研究社会问题的。1979年中国学者在重建社会学、论证社会学的必要性时,有一点共识,就是社会主义仍然存在各种各样的社会问题,因此需要社会学。上面的“剩余说”、“学群说”、“调查说”各种观点中也多少包含有“问题说”。

⑤认为社会学对象现在没有确定。有的学者认为社会学是一门在发展中尚未成熟的学科,不宜过早地给它划定研究范围。

上述关于社会学研究对象的种种不同观点,都是由于研究者对社会的观察角度不同造成的。从上述种种不同的角度去研究社会,就构成种种不同的社会学理论。尽管角度不同,观点各异,但是不同学派的社会学家之间仍有共同感兴趣的问题,可以沟通。这是因为:社会学实际上是以别的具体社会科学学科都涉及,但又不作专门研究的东西为对象的。社会学家们都自觉不自觉地在寻找这个东西,都有意识无意识地在沿着这条路探索。所以不论他们的观点和方法有多么大的差别,在研究实践中仍然会走到一起来。这确是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应当看到,社会学对象问题上的众说纷纭,是这门学科从不成熟走向成熟过程中的必然现象。中国社会学界正在进行的讨论,应看作是学术活跃的可喜现象,同时也表明,社会学对象是一个回避不了的基本问题。

3.社会学的性质

科学性社会学是不是一门科学?它是一门什么样的科学?能否成为一门自然科学意义上的关于社会的科学?这些问题从孔德开始至今一直困扰着学术界。一些社会学家把该类问题看作是使社会学界发生分裂的最根本的问题,看作是西方社会学争论的三类理论问题之一。

孔德不仅认为社会学是一门科学,而且认为是科学之首,是“科学的皇后”。孔德把社会学看作是“社会物理学”,表明他认为建立一门“社会的自然科学”是完全可能的。在他看来,社会学的科学性,就是像自然科学那样的科学性和精确性。美国社会学家J.H.特纳认为社会学研究应该成为像自然科学那样客观的、价值中立的科学活动。持这种统一科学观的学者认为,社会学要成为一门科学就必须在社会研究中从经验事实出发,一切理论、命题和概念必须能经受事实的检验,而研究过程中则须把事实与价值区别开来,使社会学日臻成熟、更加接近于自然科学的精确科学。在这种认识的指导下,社会学知识的普遍性被认为是当然的,即使目前还未达到此种程度,只要持之以恒地努力,终究会得到关于社会的普遍性解释,以至最终把握社会现象的规律。

另外一些人主张社会学是一门不同于自然科学的社会科学,不是“社会的自然科学”。孙本文从“科学是有系统组织而可验证的正确知识”出发,论证了社会学是一种关于社会行为的有系统组织而可验证的知识,论证了社会学与自然科学的两点区分:不能完全采用自然科学的实验法;不能完全适用统计法。他认为,以数量的精密分析为社会学的标准是不尽正确的。

作为一门社会科学的社会学的科学性,最根本的是能够在把握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前提下,结合不同民族和地域在文化和历史上的连续性和特殊性,用科学的方法揭示出自己所研究的对象的特殊规律性。为了保证社会学的科学性,社会学者越来越认识到必须把理论研究与经验研究、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结合起来,相互补充。缺乏经验研究的社会学是空洞、思辨的;而缺乏理论研究的社会学则是盲目、表面的。经过最近数十年的努力,社会学在科学性上,已取得了较大进展。如“概率模型”的运用大大增加了预测的精确度;“统计控制法”和“模拟法”的使用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对所研究对象涉及的多个变项的控制等等。

价值性社会学能否成为一种价值中立的学科?社会学家应扮演纯粹客观的研究者、还是积极参与者的角色?这也是社会学必须回答的问题。

孔德区分了社会学的理论目标和应用目标。理论目标就是用“纯粹理论的态度”或“严格的科学态度”去研究社会现象,发现社会现象的自然规律,预测社会现象的发生。这时社会学是价值中立的,社会学者是纯研究者。应用目标则是将所得到的预测现象发生的原则应用于社会,指导社会活动。这时社会学则是与价值相关的,社会学家也成为社会的医生、参谋、策划者或指导者等等的积极参与者。孙本文持与孔德相同的观点,也区分了社会学的“纯理目标”和“实用目标”。第一种目标即纯理的研究,就是“取纯粹客观的科学态度,用纯粹客观的科学方法,研究人类的社会行为”;第二种目标则“在研究与了解现实生活的利点弊点,而后应用社会学上的原理原则,设法兴利除弊”。

孔德之后,在西方社会学中主张价值中立的观点逐渐强化,终于成为社会学的主流。迪尔凯姆主张科学理论的价值只在于能说明或解释社会组织,而不在于改造社会;V.帕雷托提醒社会学者不要因为个人的宗教、道德、爱国主义和人道主义感情,不去报导“是什么”,而去报导“应当是什么”;韦伯则明确提出了“价值中立”的观点,强调社会学面对社会现象时应保持价值中立性,但他把“价值中立”限制在认识的领域,在实践选择的领域则是与“价值相关”的。“价值中立”在韦伯那里大体有两层含义:①指科学研究的一种规范性原则,即科学家在研究工作中应以科学家的角色,而不以事件参与者的身份出现。这意味着研究社会现象首先作出客观的因果性考察,即区别事实世界与价值世界、事实描述与价值判断、“是什么”与“应该是什么”,并把事实作为科学认识的基础。②作为科学的一种构成性原则,当人们说明社会现象的原因时,必须追溯导致社会现象生成的人的行动动机,亦即需要理解人赋予行动的主观“意义”,而理解主观意义就必须借助人们的价值关系。在这个意义上说社会学研究又是与价值相关的。韦伯的“价值中立”概念与那些主张道德科学有科学基础的观点发生尖锐对立,加之这一概念本身所具有的矛盾性以及由此引起的理解上的分歧,在社会学界内部曾引起旷日持久的激烈争论。

在中国社会学界,有人赞成“价值中立”的提法;有人则主张“实事求是”的提法,认为这种提法既保留了“价值中立”包含的客观性的要求,又能避免“价值中立”在理解上的分歧和矛盾。

综合性深入认识社会学研究的综合性,是正确理解这门学科的性质及其在科学知识体系中的地位的关键。社会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说明社会学的综合性。

一些社会学者主张社会学是从人的行动及其互动来研究人类社会的构成和变迁,认为社会行动是人类实践活动的综合。社会是人群以特定方式的组合,一切社会现象及其过程都是人类活动的结果,在人与社会的关系上,社会行动即人际互动是沟通的中介,它既涉及作为行动主体的人和群体的主观方面(生理、心理、意识、情感、动机、愿望、价值观念等),又涉及行动者所处的客观环境(自然环境、文化和历史氛围等)。这些主观因素和客观环境之间的交互作用,不仅为人的实践行动提供了条件,又对行动的规模和范围构成了限制。正是在这些社会行动的基础上,出现了各种纷繁复杂和变动不居的社会现象及其过程。社会学通

过社会行动研究社会的构成和变迁,对象本身就决定了这一研究必须集主观—客观、静态—动态、微观—宏观考察于一身的多维综合的特点。一些社会学者侧重从社会学兼有多种学科的特点、涉及广泛的范围上来看待社会学的综合性。他们认为社会学不同于政治学、经济学、教育学、法学等单科性社会科学,它全面广泛地涉及表现在社会生活各个领域、各个方面、各个层次上的各种人际互动关系,与社会生活各个领域、方面都以不同方式发生联系。因此,它要借助各门社会科学的知识内容,但又不像它们那样,只从一个特定的角度研究社会系统的某个领域、方面。相对于其他各门社会科学的研究领域和知识内容而言,社会学研究具有综合性。社会学研究社会现象如自杀现象、犯罪现象时,绝不能就自杀研究自杀,总是联系多种相关的社会因素、联系社会的整体进行多方面和多角度的考察。迪尔凯姆对“自杀”的分类(利己型、利他型、失常型),对影响自杀率的社会因素(如宗教信仰集团的差别)的研究等,充分说明了这一点。现代社会学家在看待社会进步时,也不仅仅单纯地看经济增长,还要综合地看经济、科技与社会的协调发展。

社会研究的综合性既与作为具体方法的、与分析方法相对的综合方法不能等同,又不同于哲学的综合性。哲学的综合性是世界观、方法论意义上的综合性,是一种最普遍、最一般意义的综合。社会学的综合性则是较世界观、方法论层次低的综合性,是特殊意义上的综合。这是因为社会学的研究对象,诸如社会秩序的社会进步、社会活动的社会关系等等,比起具有普遍意义的哲学世界观、方法论来,都是特殊的东西。

4. 社会学的功能和地位

功能由于研究对象的特殊内容和性质,决定了社会学这门科学在人类认识社会的活动中发挥着独特的功能,在社会科学体系中占据着相应的地位。社会学是人类认识社会和改造社会的强有力工具。有的社会学者把社会学的功能概括为 3个方面:①描述功能。这是指社会学使用科学的方法,客观而忠实地记录、搜集和整理关于社会现象及其过程的信息,为深入地认识和有效地管理社会提供可靠的感性经验资料。虽然其他社会科学都以不同的形式传输各种专门的社会信息,但社会学学科特征决定了它向人们传输的社会信息是其他学科无法代替的。具体说,社会学在描述社会现象方面既有定性又有定量,它可以及时向人们提供相对说来真实可靠和有效的社会信息。②解释功能。这是指社会学研究过程借助概念、范畴进行理论抽象,将描述功能得出的感性资料上升到理性认识,从而对社会现象的形成、发展及其过程作出科学的解释。它包括对社会现象进行客观的因果性考察和人的社会行动动机的意义理解。如果说描述功能只是告诉人们"是什么"、"怎么样";那么解释功能就是进一步告诉人们"为什么"。社会学的解释功能是社会学理论综合能力的表现。③预测功能。进行社会预测是社会学的又一项重要功能,这是前两种功能的进一步运用。当社会学用经验研究法把社会事实描述出来,再加以理论解释以后,实际上就已经掌握了各变项之间的相关关系及相关程度。既然可以将需要了解的事物的规模、水平或速度精确地测量出来,当然就会知道受它影响的相关事物将如何变化。虽然这种预测还没有达到自然科学的水平,但在社会科学中,社会学还是走在前面的。因此,许多发达国家在制订各项社会政策时,均有社会学家的直接或间接参与。

有的社会学家则把社会学的功能概括为:认识社会的功能和改变社会的功能两个方面。苏联1976年出版的《社会学手册》还提出苏联社会学具有认识功能、实践功能和意识形态功能。

社会学的功能是向人类提供科学的社会知识,告诉人们社会和社会过程是什么、为什么、将要怎样变化,使人们的社会行动更加自觉。它的目的是维护和改善现存的社会结构、社会制度,使之更加合理化。社会学研究的前提是从既成的社会事实出发,描述它的状况,找出它的原因,预测未来的变化。它以自己的研究成果,对科学地管理社会和制订正确的社会政策提供有根据的、经过论证的实际建议。

社会学概论期末复习资料(2010.01)

《社会学概论》期末复习资料(2010.01) 一、单项选择题(以下四个备选答案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请选出并填涂在答题卡上。每题1分,共20分) 1、在社会角色的扮演中,角色之间或角色内部发生了矛盾、对立或抵触,妨碍了角色扮演的顺利进行,这是:() A. 角色冲突 B. 角色不清 C. 角色中断 D. 角色失败 2、第一次使用“社会学”一词是在哪一本书中?() A.《实证哲学教程》 B.《社会学原理》 C.《社会学方法论》 D.《经济与社会》 3、结构功能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是:() A. 迪尔凯姆和韦伯 B. 帕森斯和默顿 C. 科赛和达伦多夫 D. 库利和米德 4、社会组织最重要的特征是:() A. 一定数量的成员 B. 特定的活动目标 C. 明确的规章制度 D. 正式的组织结构 5、马克思主义者认为,社会的本质是:() A. 个人的集合,只是个空名 B. 客观存在的实体 C. 社会关系的总和 D. 聚集到一起 6、当一个人具备了充当某种角色的条件,并按照这一角色所要求的行为规范去活动时就是:() A. 社会角色的确定 B. 社会角色的表现 C. 社会角色的扮演 D. 社会角色的失调 7、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开始于:() A. 1840年 B. 19世纪60年代 C. 19世纪末二十世纪初 D. 1949年 8、由一对夫妇及其未婚子女生活在一起而组成的家庭称之为:() A. 核心家庭 B. 主干家庭 C. 联合家庭 D. 丁克家庭 9、价值冲突论的现实基础是:() A. 美国社会中的种族冲突 B. 冲突理论 C. 亚文化理论 D. 战争 10、最早提出社会控制概念的是:() A. 滕尼斯 B. 罗斯 C. 孔德 D. 韦伯 11、霍桑实验提出了:()

城市社会学2017

城市社会学2017

一、多项选择题 1(5分) 治理的基本特征包括 ?A)治理既涉及公共部门,也涉及私人部 门√ ?B)治理是一个过程√ ?C)治理是一整套规则 ?D)治理不是一种正式的制度,而是持续 的互动√ ?E)治理是协调√ 治理的特征主要包括: ?A)治理的基础不是控制,而是协调√?B)治理不是一种正是的制度,而是持续的互动√ ?C)治理既涉及公共部门,也涉及私人部门√ ?D)治理是自上而下的 ?E)治理不是一整套规则,而是一个过程√2(5分)

制度的文化主要由哪些层面构成? ?A)精神文化、社会意识等概念 ?B)传统、习惯、经验与知识积累形成的 基本层面√ ?C)理性设计和建构的制度文化的高级层 面√ ?D)民风民俗 ?E)机构、组织和设备等的实施机制层面 √ 3(5分) 现代化的城市危机的影响因素主要表现为 ?A)商业化 ?B)信息化√ ?C)全球化√ ?D)知识化 ?E)城市化√ 4(5分) 城市文化传播的过程包括 ?A)采纳阶段√ ?B)接触阶段√

?C)显现阶段√ ?D)融合阶段√ ?E)选择阶段√ 5(5分) 城市社会福利的内容主要包括 ?A)针对外来人口的社会福利体系 ?B)满足社会成员基本生活需求的服务体 系√ ?C)满足社会共同生活需要的服务体系 √ ?D)针对军人家属的设置福利体系 ?E)针对特殊困难者的社会福利服务体系 √ 6(5分) 城市文化冲突具有的主要特征包括 ?A)经济型 ?B)时代性√ ?C)民族性√ ?D)社会性

?E)区域性√ 7(5分) 治理和统治的区别在于 ?A)权力的时限不同 ?B)行为主体不同√ ?C)权力运用的方式不同√ ?D)服务的对象不同 ?E)权力配置的形式不同√8(5分) 城市公共危机的基本特征包括 ?A)两面性√ ?B)紧迫性√ ?C)不确定性√ ?D)高风险性 ?E)社会性√ 9(5分) 城市文化的功能主要包括 ?A)娱乐休闲的功能√ ?B)社会规范的功能√

社会学概论(含答案)

生活在某一文化中的人,当他初次接触到另一文化模式时所产生的思想上的迷惑、混乱与心理上的震撼,被称为(文化震惊) 1.2 2.0 1982年明确提出建立“一门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密切结合中国的实际,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社会学”的学者是(费孝通) 1.3 2.0 社会学产生的直接根源和关键因素是(社会变革的需要) 1.4 2.0 1838年在《实证哲学教程》中首次提出社会学概念的思想家是(孔德) 1.5 2.0 实现知识内化与积累,达到社会化目标的根本途径是(社会实践)(2011.7真题) 1.6 2.0 系统的社会学功能分析推理方法是由(涂尔干)创建的。 1.7 2.0 社会学成为一个独立学科后,始终是以社会调查研究所取得的经验知识作为学科发展基础的,这反映的是社会学的(经验性特征) 1.8 2.0 上代人对下代人的文化传递和教化过程,被称为(正向社会化) 1.9 2.0 结构功能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是(帕森斯和默顿) 1.10 2.0 社会化的目标,从根本上说是为了(培养社会合格成员) 1.11 2.0 《自杀论》的作者是(涂尔干) 1.12 2.0 最早对社会建设的基本内涵做出说明的中国社会学者是(孙本文) 1.13 2.0 一种文化接受或吸收另一种文化的某些文化元素或文化集丛,融入本文化的过程,被称为(文化采借) 1.14 2.0 根据一定的研究假设,在有控制的条件下,通过观察、记录和分析,以发现或证实变量间或社会现象间因果关系的方法,被称为(实验法) 1.15 2.0 以下社会学研究方法中,属于定性分析方法的是(实地研究) 1.16 2.0 在社会学的功能中,教育功能表现在(帮助人们合理选择)(2012.4真题) 1.17 2.0 在《仁学》一书中首次提出“社会学”名称的是(谭嗣同) 1.18 2.0 日本的茶道是一个著名的(文化集丛)(2012.7真题) 1.19 2.0 韦伯认为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行动) 1.20 2.0 一定文化中的人对自己的文化有“自知之明”,对他人的文化有“识人之明”,这种现象被称为(文化自觉 )。 1.21 2.0 自然界中的空气属于(环境资源) 1.22 2.0 韦伯社会学理论的核心概念是(合理性

社会学概论复习资料2

社会学概论复习资料2 2007-01-16 09:37 再结合我国现阶段的社会转型情况说明社会分层结构的变化和调整情况,包括结构调整的思路,结构调整的指导原则,以及变化。 23、论述社会流动的类型,并说明不同类型的社会流动对社会及个人有什么影响和作用? 思路:先要回答出社会流动的类型,这些流动它们各自的特点,然后,根据这些流动的特点分别回答出它们对社会和个人的影响与作用。 24、怎样才能实现合理的社会流动?思路:先要回答出什么是合理的社会流动。然后说明合理的社会流动对社会影响。再根据合理的社会流动对社会的影响,提出如何实现它,包括实现合理的社会流动的原则、途径。 25、简述社会制度的基本特征。思路只要说出社会制度的概念及其基本特征的内容就可以了。 26、社会制度构成因素是什么?这些因素是怎样发挥作用的?思路:先要回答出什么是社会制度,然后再说明社会制度的构成因素有哪些,是什么?怎么发生作用,就可以了。 27、结合实际谈谈如何更好地发挥社会控制的积极作用,实现社会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思路:这道题你先要回答出什么是社会控制。然后说明要想发挥社会控制的积极作用,必须注意社会控制的三个维度的问题,那么三个维度是什么呢,你分别说明解释一下。紧接着你再回答考察社会控制是否适度的三个角度,通过这三个角度,结合实际地来说明社会控制的积极作用。 28、结合实际谈谈社会越轨对社会运行和发展的影响与作用。思路:你先要说明什么是社会越轨。然后,解释社会越轨行为都有几种,它们各是怎样的。再根据它们各自的特点谈它们对社会运行和发展的影响和作用。其实许多看似复杂的问题,分解以后再看就不难了。 29、社区的特点是什么?思路:先解释什么是社区,然后,再说明社区的四个要素,而每个要素就是社区的特点。 30、简述文化因素对社区有什么影响。思路:先要说明文化因素,然后,再解释其影响。 31、简述我国城市社区发展状况。思路:先要说明城市社区的特点,然后,再根据城市社区发展特点论述城市社区发展理论。并说明我国的独特性。 33、结合实际论述我国社区发展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思路:结合实际题。先要叙述清楚社区的环境都包括什么。然后分别论述这些环境因素对社区发展的影响与作用。在论述中要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 34、社会变迁包含哪些方面?思路:先要说明社会变迁是什么,然后说明社会变迁包含哪些内容或方面。 35、文化传播是怎样引发社会变迁的?思路:先要回答任何社会都有其自身的文化,然后说明在社会变迁中,内外文化,新旧文化必然会相互碰撞,这就是文化传播。 36、结合实际阐述如何理解社会现代化的概念?思路:一是要结合实际,二是要阐述对社会现代化的几种不同理解,以便于更好地理解认识这个概念。 37、结合实际论述我国社会现代化的特征和问题。思路:先要说明社会现代化的特征是什么,有哪些,然后,针对这些特征阐述其问题。 38、结合实际谈谈发展中国家现代化所面临的问题。思路:这又是一道结合实际的题,首先要说明我国是发展中国家,必然具有发展中国家所具有的特性。然后再结合我国实际说说具体所面临的问题。 39、社会工作的基本特点是什么?思路:主要把社会工作的三个基本特点说清楚就可以。 40、社会工作的对象是哪些人?思路:要说明社会工作的对象是谁,他们这些人的特点是什么,就可以。 41、社会保障的基本含义是什么?思路:先要解释社会保障的概念,然后再说明它在各国中的不同解释。 42、谈谈社会工作的主要内容是哪些?思路:要把社会工作的内容尽可能地说全面,并把

城市社会学重点(补充版)知识分享

城市社会学重点(补充 版)

城市社会学 题型:填空名词解释不定项选择题论述简答时间:6月3日晚 第一章 城市社会学概述 1城市概念的关键理解: 1)人口聚集(城市和城市社会组织行成的基础) 2)非农生产(区别于农村,体现社会分工) 3)市场(城市运作的经济动力) 体的城市社区,而多元城市社区的结合构成了城市社会这一开放性社会系统。若从主体与客体角度看,是人与自然和文化的有机统一体;若从地狱共同体的角度,是多类社区的有机结合体;若从历史演进的角度看,是古代、近代、现代城市更替的社会有机体。 4经典社会学的城市观点: ?滕尼斯礼俗社会和法理社会 (1)礼俗社会:以农村为代表的礼俗社会,人们有共同的利益和生活目标,亲属关系、邻里关系、朋友关系等自然的社会关系支配一切,大家共同劳动,团结互助,亲密无间,由共同的语言和传统维系在一起,有共同的善恶观念,具有强烈的认同感。

(2)法理社会:以城市为代表的法理社会,法律和理性支配一切,习俗和情感的作用减弱,人们唯我独尊,自私自利,彼此冷漠,互不关心。 ?涂尔干的机械团结和有机团结 ⑴机械联结是指在共同信仰和习惯、共同仪式和标志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社会联系,是乡村的特征; ⑵而有机联结是城市的特征,它是建立在相互差别基础上的依赖于复杂的劳动分工的社会联系,人们从事不同职业,相互依存,形成一个整体。 ★迪尔凯姆认为分工是城市的特征,是破坏传统社会整合性的力量和建立新型社会聚合力的基础。他认为城市内的社会差别和个性发展,是保持社会聚 ?齐美尔的城市精神生活 ⑴主要观点:城市生活环境复杂、生活节奏较快、社会组织严密、时间观念强、感官刺激强烈,个人应学会适应城市。在他看来,都市是完全不同于乡村的世界,都市的制度和过程改变了人的心理、性情和行为,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性的都市人的生活方式。个人必须适应都市。 ⑵齐美尔指出出现代生活最深刻的问题是个人面对都市中的各种力量、传统、文化和技术如何保持存在的自主性和个体性,个人如何调整自己以适应外部力量。 认为同农村人的偏狭、封闭相比,都市人在精神上是自由的,但是与这种自由相伴而生的是孤独和失落的情感。 ⑶齐美尔认为都市中的“客观精神”与“主观精神”的发展不平衡。在他看来,正是都市滋养和产生了现代两种形式的个人主义:第一都市将个人从各种压迫性的关系中解放出来,赋予每一个个人自由和独立性;第二,在19世纪浪漫主义的鼓舞下,另一种个人主义理想出现了。 ?韦伯的城市历史研究和比较研究。 韦伯考察了西方和东方历史上的城市并加以比较,在1920年发表的《论城市》一书中提出了“理想型的完全城市社区”。他认为这种完全城市社区应该具备贸易、军事、法律、社交和政治等方面的职能。它需要具备下列特征:①城市以贸易和商业为基础;②城市相对自治;③城市内存在一定的民间社团性组织和正式组织;④防卫力量。韦伯认为只有中世纪的城市才是完全城市社区。同时,他强调政治、经济因素对城市发展的作用,政治、经济的互动不同,产生的城市也就不同。 5城市社会学在我国的早期探索:20世纪初传入我国,最早资料可查是1917年清华大学教授狄特莫指导该校学生在北京西郊对195家居民的生活费用调查。 第二章 城市社会学 1人类社会生命网:竞争、冲突、适应、同化 2社会生态平衡:帕克认为,人类社会是由生态和文化两个层次组织起来的,竞争是共生层次的基础,而沟通及共识是文化层次的基础的,两个层次是整个社会的两面。 3帕克的城市社会学研究总的来说,有三点:第一,帕克把城市看作一种分析单位。第二,帕克认识到日益以正规结构为其特征。第三,帕克强调城市生活的心理因素。

社会学概论1-5重点讲义资料

社会学概论_在线作业_1 交卷时间:2016-05-26 19:01:22 一、单选题 1. (5分) ? A. 符号互动论 ? B. 冲突主义 ? C. 功能主义 ? D. 交换论 纠错 得分: 5 知识点: 1.4 理论流派 展开解析 答案 C 解析 2. (5分) ? A. 世界人口增长的趋势已经得到遏制 ? B. 全世界每年净增加人口达到7000-8000万 ? C. 因为家庭计划与某些宗教理念抵触,家庭计划在世界范围内远不够普及 ? D. 世界人口增长的速率已经放缓,历史最高点在20世纪60年代 纠错 得分: 5 知识点: 10.1 人口增长 展开解析 答案 D 解析 强调“共享价值观”作用的是( )学派。 以下关于世界人口的叙述,准确的是( )。

3. (5分) ? A. 信息 ? B. 宣传 ? C. 娱乐 ? D. 广告 纠错 得分: 5 知识点: 6.2 传媒功能和影响 展开解析 答案 A 解析 4. (5分) ? A. 政治、法律、经济、上帝 ? B. 上帝、法律、经济、政治 ? C. 上帝面前、法律面前、政治、经济 ? D. 上帝、政治、法律、经济 纠错 得分: 5 知识点: 7.1 社会不平等 展开解析 答案 C 解析 5. (5分) 某人特别喜欢看纪录片,那么这个人其实是在使用媒体的哪个功能?( ) 人类走向平等进程的顺序是( )。

? A. 个人需求多元化 ? B. 城乡性别比重差异 ? C. 婚姻倾度 ? D. 家庭的需要 纠错 得分: 5 知识点: 4.3 婚姻 展开解析 答案 D 解析 6. (5分) ? A. 社会因素 ? B. 生活方式 ? C. 地理和气候 ? D. 遗传因素 纠错 得分: 5 知识点: 12.1 健康 展开解析 答案 B 解析 7. (5分) ? A. 城市贫富区域分隔 ? B. 郊区有更好的学校和环境 ? C. 内城年久失修 以下哪个因素不属于自由择偶的困境?( ) 影响健康的最大因素是( )。 发达国家的郊区化和内城衰败其本质是( )。

社会学概论复习资料

社会学概论复习资料

————————————————————————————————作者: ————————————————————————————————日期: ?

社会学概论复习资料 1.明确指出:“社会学是指这样一门学科,即它以解释的方式来理解社会行动”的学者是?(韦伯) 2.社会学产生于19世纪上半叶的哪个国家?(法国) 3.社会学研究功能中的解释性功能所要回答的问题是?(社会“为什么”) 4.我国把“国民经济发展计划”改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时间是?(1982年)5.不同群体针对稀有资源的斗争称为?(冲突) 6.年轻一代用新知识、新观念影响前辈的过程称为?(正向社会化) 7.在美国社会学发展史上,对世界社会学发展最具影响力的,首推?(芝加哥学派) 8.随着人类的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即畜牧业与农业的分工而出现的新的社会关系是什么关 系?(地缘关系) 9.社会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后,始终是以社会调查研究所取得的经验知识作为学科发展基础的,这是社会学的?(实证性特征) 10.两种文化之间互相沟通、采借、冲突与融合的过程,被称为?(文化交流) 11.各种文化集丛不是散漫的、孤立的,它们在功能上互相联系、互相依存而构成一个特殊的文化整体,这个文化整体就是?(文化模式) 12.作为社会互动的最普遍的形式,同时也是个人赖以生存和社会赖以维系的最基本前提是?(合作) 13.职业学校教育属于?(基本社会化) 14.最早提出“角色”概念的美国心理学家是?(G·H·米德) 15.把榜样的行为当作教训是?(反模仿) 16.按照戈夫曼的观点,社会互动的最重要的特征是?(印象管理或自我呈现) 17.初级群体的规模一般是?(0—20人) 18.组织和初级群体相区别的最显著的特征是?(正式而比较明确的规定) 19.被视为克服“市场失灵”最有效机制的社会组织是什么?(政府) 20.进化论的社会分层理论的代表人物是谁?(伦斯基) 21.拒绝社会提供的目标,但仍然以符合社会规范的手段行事,这种偏差行为是? (形式主义) 22.对于社会学的研究对象,不同的社会学家有不同的回答。涂尔干认为社会学研究的特殊对象是什么?(社会事实) 23.“后工业社会论”提出,处于主导地位的是?(专业与技术人员) 24.社会同生物一样也是一个有机体,但社会不是简单的有机体而是“超有机体”,持这种观点的社会学者是? (斯宾塞) 25.第三部门组织与私人组织的最根本的区别?(非营利性)

社会学概论主要理论

社会学概论主要理论十分以上喔 第一章社会学的创立与发展 1.社会学创立时期代表 (1)孔德(社会学之父)将社会学居于科学最高层次;“秩序”和“进步”是他的两个核心概念。 (2)卡尔·马克思;(3)斯宾塞 2.社会学形成时期代表 (1)涂尔干:①社会学的研究对象--社会事实。②社会团结理论;③失范理论;④社会学研究方法准则; ⑤功能分析和历史分析方法:系统的社会学功能分析。 (2)韦伯:①理解社会学--韦伯认为,研究对象是社会行动。 ②社会行动类型。合理性是韦伯社会学理论的核心概念。 3.芝加哥学派:社会学起源于欧洲,但是世界上第一个社会学系是在美国成立。 4.结构功能论 关注焦点在于社会均衡是如何维持和不断修复的。代表人物是帕森斯和默顿。 帕森斯:《社会行动的结构》和《社会系统》。其AGIL功能分析图式是理解其结构功能理论的重要内容。默顿:《社会理论与社会结构》,提出显功能与潜功能。 5.冲突理论 (1)源于马克思的社会思想,马克思的阶级斗争理论是最早、最深刻和最系统的冲突论; (2)辩证冲突论:德国达伦多夫--《工业社会的阶级和阶级矛盾》。 6.交换理论:霍曼斯提出,布劳修正--《社会生活中的交换与权力》。 7.符号互动论:源于美国社会学家米德,主要代表人物是布鲁默和戈夫曼。 8.社会批判理论:法兰克福学派所主张的理论道路。 9.艾尔弗雷德·舒茨--奥地利--创立现象学社会学。 11.“五脏六腑”--费孝通 第二章社会学研究方法 1.实证主义方法论 遵循自然科学法则,用普遍因果律研究社会现象的方法理论,以孔德《实证哲学教程》为代表。 2.人文主义方法论 反实证主义方法论,是对社会行动过程及结果予以主观意义理论的方法。 基本观点: (1)强调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区别; (2)研究的目的在于“理解”而非“说明”; (3)立足于微观层面,研究社会现象。 3.马克思主义社会学方法论基本观点 (1)承认客观的社会规律; (2)社会是不断发展变化的,社会进程是人与人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 (3)唯物史观,强调人类的历史实践活动,注重制约人的行动的社会物质环境。 4.当代社会学方法论的主要流派 (1)后实证主义--20世纪后期,波普尔的证伪理论、科学哲学家库恩的“科学革命论”和“范式理论”占主导地位。 (2)新人文主义--20世纪80年代后期,在欧洲兴起的新人文主义,又称新韦伯主义。 (3)批判诠释理论--伽达默尔的《真理与方法》被称为“用历史诠释学观点考察真理”的里程碑。 (4)后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是20世纪80年代在文化、文学领域形成的一种哲学思潮,对社会学产生了重要影响。

城市社会学概念整理

城市社会学(也叫“都市社会学),是一门以城市社会为研究对象的分支社会学科。具体地讲,城市社会学主要是对城市社会的起源和发展、城市区位分布、城市社区的结构和功能、城市居民的生活方式和心理状态、城市化以及城市的社会组织、管理和规划等城市社会的不同层面进行理论研究和经验研究。作为一门科学其主旨在于尽可能多的对那些与城市生活有关的人类行为作出解释和预测。 社会: 在现代意义上是指为了共同利益、价值观和目标的人的联盟。社会是共同生活的人们通过各种各样社会关系联合起来的集合,其中形成社会最主要的社会关系包括家庭关系、共同文化以及传统习俗。微观上,社会强调同伴的意识,并且延伸到为了共同利益而形成的自愿联盟。宏观上,社会就是由长期合作的社会成员通过发展组织关系形成的团体,并形成了机构、国家等组织形式。 社会学视角的城市: 1、城市反映了一种社会空间辩证法,它是一个双向的过程,人们在改变城市空间的同时,又被他们所居住和生活的城市空间所改变 2、城市社会展示出多种多样、各具特征的邻里单元的镶嵌体(不同的社会群体形成了不同的社会空间单元,处于不同的城市空间)(中山路改造) 3、城市的社会结构反映了她们周围的经济、人口、文化、和政治背景。因此,北美城市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与欧洲城市不同的特征。(欧洲城市特色与北美城市特色的比较) 城市社会学研究的方法论 1、系统分析法 系统是由各种具有内在联系的要素组合成的有机体,系统内部的诸要素必须同外界环境保持协调一致。我们在研究城市时,要运用系统论的方法,研究城市内部自然、社会、经济诸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关系,又要研究城市外部即城市与城市之间、城市与农村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关系。 2、比较分析法 纵向比较就是沿着时间的顺序,从发生发展的程序上对城市进行比较分析。城市现象延续了几千年,纵向比较有很宽的对比幅度和对比领域。横向比较是指同一时间刻度上对不同地域的城市进行比较。 3、历史分析法 城市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已经存在了几千年,经历了一个有小到大、有少到多、有原始简单到现代复杂形态的发展过程。我们把分布在不同地区、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城市排列起来,就可以看到城市发展的时间顺序和历史阶段,城市社会学要用历史的、动态的观点研究城市,揭示各种因素和各种力量在城市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所起的作用,分析城市发展的推动或制约因素,在此基础上把握城市发展的客观规律,科学的预测城市发展的历史趋势。 4、结构功能分析法 结构功能分析的任务在于揭示所具有的社会功能,积极克服负功能。不断完善正功能,并在此基础上保持社会的稳定。运用结构功能分析法研究城市,就要分析城市社会的结构(如地域结构、人口结构、产业结构、文化结构、社会心理结构)以及这些结构所发挥的功能,

社会学概论复习资料

简述题 1.中国传统文化具备哪些主要的特点 答:中国传统文化带有如下特点:1、强大的生命力和凝聚力2、重实际求稳定的农业文化心态3、以家庭为本位的宗族集体主义文化4、尊君重民相辅相成的政治文化5、摆脱神学独断的生活信念6、重人伦轻自然的学术倾向。2.举例说明如何表现社会角色 答:社会角色的表现:人们在确定了所要担当的角色,直接面临一个问题就是怎样把这个角色表现出来。(1)布景与道具(2)衣着、仪表与言谈举止(3)台前、台后的表现于社会角色表现上的配合。 3.举例说明社会角色的扮演过程 答:社会角色的扮演过程:角色扮演不仅表现在上述静态上的几个方面,还表现为一个动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社会角色的扮演通常要经过角色期待、角色领悟和角色实践三个阶段。 4.家庭有哪些功能 答:农村家庭作为最基本的社会群体,其功能是多方面的:(1)经济功能,包括组织生产和消费两方面的功能(2)人口再生产功能(3)婚姻生活功能(4)感情交流功能(5)抚养与赡养的功能。 5.如何理解“非政府组织” 答:“非政府组织”,又常直接被称之为NGO或“第三部门”,有时候也用NPO,在管理上我国称之为民间组织、社会团体。在我国比较典型的有希望工程、残疾人基金会、各类帮困基金中心、残疾人联合会等。所具有的相同特征是:非政府的、非营利的、自治性的、非党派性质的,并且具有一定志愿性质的、致力于解决各种社会性问题的社会组织。 6.家长制管理方式有哪些特点 答:家长制管理方式的主要特征是:第一,组织内部的权力集中于最高领导人手里。第二,分工不明,责任不清。第三,任人唯亲,因人设位。第四,办事无章可循,无法可依。第五,终身制。 7.什么是城市社区它有哪些特点 答:所谓城市社区是指大量异质居民民住、规模大且人口密度高、以非农职业为主的具有综合功能的社会共同体。城市社区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居民从事职业以非农业为主,经济、政治、科技和文化比较发展,各种设施齐全;第二、人口素质较高,具有高流动性和异质性;第三、社会关系以业缘关系为主,出现匿名性、非个性化、宽容等特点;第四、社会组织机构齐全,类型结构复杂化,组织功能专业化,组织体制科层化。第五、城市社区文化具有多元性倾向。 8.我国人口问题的表现有哪些

城市社会学考试复习

城市社会学 题型:名词解释+简答60分(名词解释20+分简答30+分) 论述40分 一、名词解释 1.礼俗社会和法理社会P45 (1)礼俗社会:以农村为代表的礼俗社会,人们有共同的利益和生活目标,亲属关系、邻里关系、朋友关系等自然的社会关系支配一切,大家共同劳动,团结互助,亲密无间,由共同的语言和传统维系在一起,有共同的善恶观念,具有强烈的认同感。 (2)法理社会:以城市为代表的法理社会,法律和理性支配一切,习俗和情感的作用减弱,人们唯我独尊,自私自利,彼此冷漠,互不关心。 2.机械团结和有机团结P46 3.结节性和结节地域P85 城市的结节性是指城市地域中某些地段对人口流动和物质能量交换所产生的聚集作用。 结节地域是指吸引区和结节点的组合。结节点是指具有聚集性能的特殊地段。吸引区是指结节点服务于一个或大或小的区域。 4均质性和均质地域P87 均质性是城市地域在职能分化中保持同质、排斥异质的特性。 均质地域是指在均质性的作用下,城市地域中出现的那些与周围毗邻地域存在明显的职能差别的连续地段。 5社会结构P113 广义而言,社会结构是指社会基本要素之间的稳定持久的联系模式。 狭义而言,社会结构是指由社会分化产生的各主要社会地位群体之间相互联系的模式。 6社会组织是指人们为了合理有效地实现特定目标而有计划地建立的共同活动的群体。P118 7社会分层是对社会阶层和阶层结构的分析研究,是社会学研究中的最重要的传统领域之一。P122 8自由流动和结构性流动P128 自由流动是相对于结构流动而言的,是指个别发生的流动,是由个人原因造成的地位、职业的变化或地区的移动。 结构性流动是指凡是由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变化,或由于某项社会发明与创造而引起的相当多的人的流动,包括有组织和无组织的流动。 9代内流动和代际流动P129 代内流动,指一个人一生中在职业和地位方面的水平的或垂直的流动。 代际流动是两代人之间的职业和社会地位的流动,具体操作是通过测量儿子的职业与父亲的职业的异同表示出来的。 10城市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P169 城市物质文化是,又称表层的城市文化。是通过物质形态表现出来的文化,由城市可感知的有形物质实体组成。 城市制度文化。又称中间层的城市文化。是通过城市规范与制度体系现出来的文化形式。城市精神文化,又称深层的城市文化。包括城市的知识、信仰、习惯、法律、道德、习俗以

考研资料-社会学概论讲义

社会学概论复习指南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社会学的孕育产生 社会思想古已有之,但是作为学科的社会学却只有160多年的历史。“社会学”一词最早是由法国哲学家、社会学家孔德在1838年10月出版的《实证哲学教程》第4卷中正式提出的。孔德使用“社会学”这个术语,是为了表明一门用实证方法研究社会现象基本规律的独立学科,以区别于那种思辩的社会哲学或历史哲学。但社会学本身的发展,无论是从孔德开始的西方社会学,还是从马克思开始的马克思主义社会学,都经历了一个从一般社会哲学到专门的具体社会科学演变的过程。 我们首先来分析一下上个世纪社会学产生的各种条件。 一、社会学产生的社会条件 社会学首先是时代的产物,是适应时代实践的要求而产生的,这个“时代实践的要求”,主要就是西欧资本主义代替封建主义以及资本主义大发展所引起的社会变化。 (一)18、19世纪西方的两次大革命 在近代西方的社会变革历史中,最核心的事件是18、19世纪的两次大革命。一次是以1789年法国大革命为标志的政治大革命(同时也是思想大革命),到19世纪30、40年代,资产阶级革命已在欧洲主要国家中完成了。另一次是18世纪在英国开始,19世纪扩展到整个西欧和北美的产业革命。 (二)西方从封建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的转型 两次大革命的实质是推动西方社会由传统封建社会向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转型。在两大革命的推动下,西欧社会从生产力到生产关系,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从思想观念到社会行为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作为这种巨变之突出表现的工业化、都市化、人口流动,以及与此相联系的各种社会问题的出现,对推动社会学的产生有着直接的影响。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社会学从一开始就是社会转型的产物。 (三)资本主义社会理想的危机 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并没有带来启蒙学者所预言的“自由,平等、博爱”,建立起所谓“正义的王国”、“理性的王国”,相反却越来越暴露出这一社会的许多弊病、祸害和恶性循环,如周期性的经济危机、贫富悬殊、劳资冲突、失业和犯罪等等。这些都以十分鲜明的形式提出了资本主义社会能否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问题。如回答能,则有一个如何达到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问题;如回答不能,则又有一个如何解决、出路何在的问题。从孔德开始的西方社会学着眼于社会改良,维护资本主义的理想;而从马克思开始的马克思主义社会学则着眼于社会革命,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彻底批判。两种不同的回答,形成了社会学中的两大传统。尽管马克思、恩格斯没有直接采用“社会学”这个术语,而把自己的学说叫做唯物史观,但这并不影响事情的实质。 二、社会学形成的思想材料 同任何新学说、新思潮的产生一样,社会学的形成也依赖于已有的思想材料。社会学由

城市社会学期末复习修订新版本

城市社会学课程题库 考试说明: 考试卷型:(1)多项选择题25题,每题2分,共50分 (2)判断题50题,每题1分,共50分 考试形式:机考 考试时间:60分钟 一、多项选择题 1 1、在韦伯看来,完全城市应该具有()的功能。 A B C D E A.贸易 B.军事 C.法律 D.社交 E.政治 12、关于芝加哥学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B C D A.创建了美国历史上第一个社会学系 B.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城市研究中心,成为了城市社会学研究的基地 C.以帕克为代表的第二代芝加哥学派社会学家所创立的城市人类生态学理论才真正 代表了芝加哥城市社会学派理论 D.在新城市社会学理论出现以前,人类生态学基本上统治着城市社会学研究,是主 流的社会学理论和研究范式 E.由美国社会学家J.沃顿所提出 1 3、下列关于伯吉斯的同心圆理论,表述正确的是: A B C A.在伯吉斯看来,每个城市都有它的生态布局,这个布局是按照同心圆的格局组织 起来的 B.中心商业区是最内核的地带 C.过渡带带是由许多商业和轻工制造业以及主要由平民、移民和游民组成的居住区 D.过渡区的外围是中层郊区,也成为高级住宅区 E.第四圈居住的是内层郊区,是蓝领中产姐姐居住区或成为工人住宅区 F.第五圈成为往返区,是外层郊区和城乡结合部 1 4、问卷的结构往往包括: A B C D E A.封面信 B.指导语 C.问题 D.答案 E.编码 1 5、实地研究通常采取的方式包括: A B D E A.观察法 B.文献法

C.访谈法 D.问询法 E.跟踪法 2 6、郊区化是指由大城市中心区(),促使人口、产业从市中心向郊区迁移的一种离心分散化的现象。 A B C D A.地租昂贵 B.人口稠密 C.交通拥堵 D.环境恶劣 E.就业难 2 7、边缘城市的特征主要包括: A B C D A.建筑低层 B.低密度 C.以第三产业为主体的专业化产业结构 D.人口的多样化、隔离化 E.行政上有主体、空间上有界限 2 8、目前我国城市人口发展的关键因素是: A B C D E A.人口增长过快对于城市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带来较大压力 B.城市人口素质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瓶颈 C.城市老龄化问题比较严重 D.城市人口流动加速 E.城乡就业矛盾突出 4 9、农村社区主要具有下列哪些特征? A B C D E A.传统主义 B.仪式主义 C.持续教育 D.单一的标准化和可预期性的社会角色 E.民俗和民德是行为依据 4 10、费孝通的《乡土中国》一书中描述的中国农村社会的特征包括: A B C D A.礼治秩序 B.没有陌生人的社会 C.无为而治 D.中国的家是一个事业组织 E.社会范围是一根根私人联系构成的网络 F.家族和血缘体作用不明显 4 11、关于费孝通的“差序格局”,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B C D A.差序格局如同一颗石子投入水中后激起的同心圆扩散圈 B.在乡土中国,每一个人都把自己当作圆心,以差序的方式来建构与他人的关系

社会学概论

社会学概论
[ 名词解释 ] 01)社会变迁:是指社会的一切变化,特别是社会结构、社会制度发生变化。 02)社 区:是指聚居在一定地域内,相互关联的人群形成的共同体。
03)城 市 化:人口向城市聚集,城市数量丌断增加,城市规模丌断扩大的过程;一般来说,是指农村人口改变其 居住地,从农村迁入城市的过程。 04)文化冲突:两种文化接触时在价值观念、行为规范、行为斱式等斱面发生的相互反对的情冴。 05)符号互动论:是一种通过分析在日常环境中的人们的互劢来研究人类群体生活的社会理论派别,主要研究人们 相互作用发生的斱式、机制和规待。 06)社会实在论:社会是由各种规范和制度构成的有机整体,社会超越个人,幵对个人有强制性。 07)我族中心主义:是指站在本民族文化的立场上,认为本民族的文化优于其他民族的文化,迚而排斥和否定其他 民族文化的现象。 08)继续社会化:是指人们在基本社会化的基础上,继续学习群体和社会的文化,以适应社会生活、适应角色变化 的过程。 09) “镜中我” :人们都是通过他人为镜来认识自己,在社会互劢中人们通过他人对自己行为的态度和反应来反观自 己,认识自己,就像从镜子里发现自己。 10)社会分层:是指根据某种标准,将社会成员分属为相应社会阶层的过程。 11)文化丛:相关文化元素按照内在的功能逡辑迚行整吅的产物。
[ 简述社会化的实斲机构(戒社会化的影响因素) ] 家庭、同龄群体、学校、工作单位、大众传播媒介

[ 举例简述社会互动中的角色冲突 ] 在社会现实中,一个人同时承担多种角色,而丏其中的两种戒多种角色对承担者的期徃发生矛盾、难以协调, 从而使角色扮演者左右为难,这种现象称为角色冲突。现实生活中角色冲突是经常发生的,如:职业女性难以关爱 年幼的儿女,一个干部在秉公办亊和朋友求情中左右为难,男人因妻子不母亲的冲突被夹在中间等等。角色冲突反 应了人们的社会生活多样化、复杂化的现实。
[ 简述初级社会群体的功能 ] 1)个人社会化的基本场所。 2)个人走向社会的桥梁。 3)满足人的多斱面的需要。 4)有劣于维护社会秩序。 初级社会群体的负功能: 5)初级社会群体的过分发展可能抑制个人发展。 6)当初级社会群体的某些价值不社会发展的要求丌一致时,成员对群体的忠诚可能会损害社会利益。
[ 试简述初级社会群体的典型——家庭的含义、类型及其功能 ] 含 义:家庭是以一定的婚姻关系、血缘关系戒收养关系组吅起来的社会生活的基本单位,通常情冴下,又体现
为一种经济的团体。 类 型:
核心家庭:由一对夫妻和未成年子女共同生活的家庭。 夫妻家庭:只有夫妻两人单过,子女戒老人缺损戒因为某种原因丌在一起生活的家庭。 主干(直系)家庭:三代四代同堂,每代至多只能有一对夫妻但最小的一代上面的那一带的一对夫妻必须健全的家 庭。 联合家庭:同一代中有两对夫妻生活在一起的家庭。 隔代家庭:祖孙两代共同生活,但中间一代因为某种原因缺损戒丌在的家庭。

自考本科00034社会学概论-重点复习资料

1.社会学创立时期的主要代表:(1)孔德“社会学之父”(2)马克思(3)斯宾塞。 2.社会学形成时期的主要代表:(1)涂尔干(2)韦伯。 3.冲突理论的代表人物:科塞(功能冲突论)、达伦多夫(辩证冲突论)。 4.交换理论代表人物:霍曼斯、布劳。 5.社会学传入中国的途径:西方传教士、出国留学人员和译著。 三、简答 1.孔德的社会学思想: (1)科学的分类,社会学是科学的最高层次 (2)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孔德把社会学分为社会动力学和社会静力学 (3)研究方法,用实证方法来研究人类社会 2.孔德在《实证哲学精辟》一书中解释实证的五个涵义: (1)现实的而不是细想的 (2)有用的而不是无用的 (3)可靠的而不是可疑的 (4)确切的而不是含糊的 (5)肯定的而不是否定的 3.导致社会失范出现的原因: (1)个人欲望在现代社会机构中急剧滋长 (2)现代化社会无法满足所有人的个人欲望 (3)社会的骤变使个人欲望失去社会约束力,使社会出现危机和动乱 4.中国社会学被撤销的原因: (1)照搬照套苏联模式(2)自身存在错误认识 第二章社会学研究方法 一、名词解释 1.社会学:是研究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的一门社会科学。 2.统计调查:是根据调查的目的与要求,用科学的调查方法,有计划、有组织地搜集数据信息资料的统计工作过程。基本原则(准确性、及时性和完整性)。分普遍调查、抽样调查和统计报表。 3.普查调查:又称全面调查,简称普查。是为特定目的而专门组织的一次性或周期性的总体调查。 4.抽样调查:是非全面调查的一种,它是从总体中按一定的方法抽选一部分单位进行调查,并对此做出估计和判断的一种调查方法。 5.统计报表:是按统一规定的表格形式,统一的报送程序和报表时间,自上而下提供基础统计资料,是一种具有法律性质的报表制度。 6.问卷调查:是以一组问题获得相关、有效信息的一种方法。 7.个案研究:是一种以某个社会单位或案例为一个整体,进行详细考察的方法。 8.访谈法:指研究者通过有计划、有目的地与被研究者交谈,进行调查和收集资料的方法。 9.实验法:是根据一定的研究假设,在有控制的条件下,通过观察、记录和分析,发现因果关系的方法。 10.文献法:通过搜集现存的以文字、数字、符号、语音、画面等信息形式出现的文献资料,在不影响研究对象的情况下,分析和探讨个人与社会关系现象的方法。 11.定性分析:是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归纳、分类、比较,进而对某类现象的性质和特征作出概括的一种分析方法。 12.定量分析:是对社会现象的数量特征、数量关系、数量变化进行分析的一种方法。 1.社会学的功能: (1)研究功能

最新城市社会学复习资料总结

一城市社会学研究对象: 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并不存在与社会生活的某一特殊领域之中,而是存在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之间的相互联系之中,存在于由各种相互联系所形成的作为一个有机整体的社会之中。具体说,社会学是把社会作为一个整体,研究的是社会各个组成部分及其相互关系,探讨社会的发生、发展及其规律。 二:传统城市社会学的主要研究领域 1. 人类生态学研究(土地利用结构空间结构) 2. 城市社区研究(社区与聚落的相似) 3. 城市问题、对策及规划研究 4. 城市化研究 三.新城市社会学的研究领域(三大流派) 背景:新城市社会学这个概念于1981年由美国丁·沃顿提出。 (二)主要流派:1.以卡斯泰尔(马克思主义学派)为代表的结构; 资本积累;集体消费。2.以哈维为代表的政治经济学学派; 资本运动三级环程:;①初级环程:利润性生产投资②次级环程:基础结构建设投资③三级环程:福利事业投资 以帕尔和雷克斯为代表的新韦伯主义学派 住房阶级:①现金购买,居住环境舒适;②抵押贷款,居住环境舒适③抵押贷款,居住环境不舒适④租住公有住宅,居住环境舒适⑤租住公有住宅,居住环境不舒适 四如何理解人类本质,怎样认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人的本质问题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人与动物的区别,二是人与人的区别。马克思从人与人的关系中指出人的本质是人的社会本质,即人的社会性。从人与动物相区别的层次上说,人的本质在于社会劳动;从人与人相区别的层次上说,人的本质在于社会关系,也就是马克思所说的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一论断的内涵有:( l )人的本质在于它的社会性。人是社会关系的承担者,这种社会关系决定了人的社会地位。(2 )社会关系是多方面的,其中经济关系起支配作用,人的本质是全部社会关系的总和。(3 )社会关系处于不断变化发展之中,因而人的本质是具体的、历史的。 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第一,个人与社会相互依存。个人与社会互为存在的前提,一方离开一方,对方就不复存在。一方面,社会是由个人组成的,不能设想没有个人的社会。社会是一个复杂的系统。他的系统包括国家、民族、社区、集体、组织、家庭等等子项。所有这些子系统都由个人组成的。个人是构成社会系统的不可再分的原子。社会具有生产再生产等方面的功能,社会的一切功能都要通过个人的活动才能实现。社会关系和社会组织的最终承担者都是个人,、离开个人就谈不到任何社会实体、社会组织和社会关系。另一方面,个人又都是社会的个人,个人离不开社会。前文已经叙述过,单个人在自然界面前是软弱无力的,如果不通过社会这个中介,个人就没有力量和资格与自然力相抗衡,更谈不到改造自然了。不能改造自然的生命体就失去了人的本质属性,它也就不再是人,而沦为一般的动物了。所以,凡是已经能够与自然界进行斗争的个人,都已经取得了社会的通行证,都已经在自己的身上盖上了社会的印鉴,都已经罩上了一定形式的社会背影,加入了某种社会关系,变成了社会成员。在生物体与自然之间插入一道社会的屏障,这是人与动物相区别的一大特征。所以,个人都带有社会性,个人都是社会的个人。 第二,社会决定个人。个人与社会既相互依存,又相互作用。这种作用的首要一点,不是个人决定社会,而是社会决定个人。社会对个人的决定作用表现在很多方面。例如,个人的本

城市规划城市社会学重点

名词解释 1.社会学:是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社会科学,它从社会整体出发,通过社会关系和社会行为来研究社会的结构,功能,发生于发展规律的综合性学科。 2、城市就业问题包括哪些类型?其原因和特点分别是什么?失业和不充分就业;失业:(1)资源性失业。(2)结构性失业。(3)摩擦性失业。(4)供不应求失业;不充分就业:(1)非对口就业。(2)半就业 3、城市社会学:作为城市规划工作开展的社会学基础,是以城市的区位、社会结构、社会组织、生活方式、社会心理、社会问题和社会发展规律等为主要研究对象的一门学科,以及社会学在城市系统中的延伸和分支。 4、公众参与在城市规划过程中应注意哪些主要方面?你认为我国城市规划公众参与应重点发展哪些方面?注意参与城市规划的调查、构想、决策、实施和评议等;(1)建立公众参与的组织。(2)根据规划的实际情况来采用不同的参与形式。(3)规划师职能的转变。 5、公众参与:在公众和利益集团需求多元化的情况下,努力寻求共识的规划过程。 6、韦伯学派的主要观点:①强调个人行为②社会行为理论③阶级理论 7、社区五要素:地域、人口、区位、结构、社会心理 8、社区的动态系统:是指社区的基本结构因素相互作用、促进社区变迁的过程 9、现代社区研究的三个方面:①针对社区结构和社区动态的本质内容展开研究②把社区作为自变量或因变量,研究相关影响③选择社区生活的某些侧面进行研究 10、社区规划与住区规划:在城市住宅产品的开发过程中,两者是密切相关的:住区规划作为社区规划的一个阶段和内容构成,是社区规划在物质空间层次上的表现形势与载体,而社区规划则是住区规划的依托与归宿。但另一方面,与原有住区规划的理念相比,社区规划在地域界定、规划工作方式、核心内容、规划目标、关注层面、社区成员参与度等方面存在着明显差别。 11、阶级与阶层:一个经济范畴,是在一定的生产关系中处于不同地位的社会集团;指在同一个阶级中因社会经济地位不同而分成的层次,或者由不同阶级出身,因某种相同的特征而形成的社会集团。 12、社会阶层的划分方式:①划分为特征差异显著的几大阶级②划分为特征逐渐过渡与连续变化的若干阶层③功能划分法 13、社会流动:指一个自然人从一个阶级向另一个阶级,从一个阶层向另一个阶层,从一种职业向另一种职业的转变。 14、就业:就业指具有劳动能力和求职愿望的任,从事某种社会劳动并取得相应报酬或是经营收入的行为。 15、低标准住宅:指缺少必要的设备设施,或是在结构、材料等方面存在破损、不适于居住的住宅。;原因:①后天性②先天性 16、住房供给不足手段:①面向中上收入户、高收入户和最高收入户,主要供应中高档商品住宅②通过提高容积率等方式降低楼面地价,通过税收优惠等手段鼓励开发节约型、户型适中的中低端产品③构建健全的住宅租赁市场,鼓励部分居民以租代购地解决居住问题④面向贫苦群体和低收入阶层,由政府在有限的范围内供应保障型住宅。 17、老龄化:60,10%;65,7% 18、我国的老龄化社会出现了哪些特点?解决老龄化问题的主要方向是什么?①人口老龄化速度较快②老年人口数量巨大③老龄化速度快于经济发展④经济发达地区率先老龄化⑤传统大家庭向“核心家庭”模式演变;①将实施老龄化战略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长期规划②通过“老有所依”提升老年人的生活品质③建立以社区为中心的老年福利服务体系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