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环首都经济圈土地生态安全评价

河北省环首都经济圈土地生态安全评价
河北省环首都经济圈土地生态安全评价

北京新航城临空经济区发展规划研究

□ 郭

图1 临空经济区空间布局模式 枢纽机场航空运输服务;全价值链配套 航空与临空高科技制造;综合保税物流服务;航空相关研发与培训 总部经济与全球性战略资源商贸服务;世界文化创意与高端休闲娱乐服务 都市生活配套服务 枢纽机场自生产业 典型临空经济产业 世界城市战略产业 都市生态配套服务产业  领域重点方向 表1 北京新航城产业发展方向 者面临的重大挑战。综观荷兰史基辅、韩国仁川、迪拜国际中心等全球知名航空城的发展历程,可以发现一个具有国家战略高度的、统一完整的综合性发展规划是推动航空城发展迈向成功的第一步。 2北京新航城发展规划 北京新航城发展规划依据我国临空经济区(航空城)的规划体系要求,结合新机场及区域的特点,以综合性发展战略规划为指引,对战略定位、产业发展、空间布局、生态建设和交通体系等专项规划展开研究。 2.1战略定位 战略定位是北京新航城本质特点的体现,也是其未来发展方向的指引,在发展规划中有着至关重要的地位。 在北京新航城的定位研究中,详细分析了世界航空城的典型案例,剖析了新航城在北京建设世界城市的背景下担当的角色,总结出新航城在未来发展中应承担的角色:不仅是世界交通枢纽,更是以拥有科学有序的产业体系、宜居宜业的城市环境、优美舒适的生态环境及中西结合的时尚氛围为特色的,世界科技、信息、资本、人才、物流的枢纽,以及中国对外交流的门户和区域发展的增长极。 为此,从国家战略层面考虑,新航城的定位为“世界枢纽、中国门户、区域引擎、生态新城”。这种宏大的战略定位承载着国家的战略意图。新航城的建设发展将对“首都经济圈”乃至整个京津 冀地区产生重大影响,在促进区域经济、 城镇化、社会事业及生态环境建设等方 面发挥巨大作用。 2.2产业发展 新航城产业发展的重点是解决临空 经济区产业“发展什么、怎么发展”的问 题。 “发展什么”重点解决产业体系、产 业定位、产业发展类型和发展方向等方面 的问题,其中,产业体系的构建是重中之 重。新航城产业发展规划须充分依托枢纽 机场,重点发展临空产业,并结合国家战 略及区域自身特点,发展国家和区域战略 导入的特色产业,从而构建既能体现国际 化、高端化特点,又有鲜明的临空指向性 和区域特色的科学合理的产业体系。 新航城产业发展主要在四个产业领 域展开,分别是枢纽机场自生产业、典型 临空经济产业、世界城市战略产业和都 市生态配套服务产业(表1)。 “怎么发展”重点解决新航城产业提 升和产业发展时序的问题。通过实施高 端化的国际产业发展、产业与资源环境 的可持续发展、产业综合服务平台构建、 产业与文化驱动发展等措施来提升新航 城产业的竞争力。新航城产业发展时序 结合新机场的建设进程及北京世界城市 整体战略部署,从初期的临空典型产业、 衍生临空产业到形成成熟的产业链集群, 进而发展壮大新航城,从而使得新航城 临空产业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支柱。 在新航城产业发展规划中,特别注 重从全局出发,整体把握新航城在京津 冀经济圈中的功能定位,协调与区域特 别是北京与河北环首都经济圈的产业分 工,形成良好互动。积极发挥新航城的辐 射带动作用,引导新航城产业、人才及经 济向区域实现“正外溢”,在更广泛的领 域和更高的层次上与其他区域实现产业 联系与协作,营造新航城与区域双赢的 发展环境。 2.3空间布局 根据临空经济不同单元与机场之间 联系紧密程度的不同,不同产业在机场 周边空间中表现为不同的区位选择,使 得产业空间布局呈现出一定的空间圈层 结构特点,通常包括四个圈层区域,即空 港区、紧邻空港区、空港相邻地区与空港 交通走廊沿线区、外围辐射区。但该结构

土地生态安全评价

三峡库区土地生态安全监测与评价 1、三峡库区土地生态安全评价的意义及内容 1. 1三峡库区土地生态安全评价的目的与意义 土地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的物质基础和宝贵的自然资源之一。健康的土地生态功能是维系寂静安全和社会稳定的决定性因素,同时也关系到国家的政治安全、经济安全、国防安全和人民的生存安全。现如今,土地资源,人地矛盾日益突出,我国的土地利用强度不断增加,对土地的利用程度已经达到甚至超过区域土地的生态承载能力,导致区域内的生态环境逐渐恶化,生态安全成为一大严峻的挑战。 三峡水利工程作为我国重要的水利工程项目,对我国的生态环境、社会经济乃至政治的影响都极为重要,其建设在防洪、发电、航运等诸多方面都发挥了极大的作用,在世界上也引起了极大的关注。库区蓄水对三峡库区的生态环境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使其现今的生态系统变得脆弱敏感,并且重庆三峡库区广泛分布的侏罗系砂泥岩互层中的泥岩层、二叠系炭质页岩夹煤层、志留系页岩等,抗腐强度低,易风化,雨水易软化、泥化,不仅水力侵蚀活跃,水土流失严重,而且易引发滑坡、崩塌和泥石流,产生了一系列重大的生态问题。同时加之人类不合理的生产、生活、土地利用方式将直接威胁水库安全运营的生态脆弱带,所以对三峡库区土地生态安全进行系统详细的评价并提出各生态问题的对策是十分必要的。 1.2.三峡库区土地生态安全评价的主要内容

所谓土地生态安全,其确切的含义还没有科学的界定。一般认为,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生态环境资源状况不受或少受来自于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制约于威胁的状态。生态安全包括两个方面:首先是生态系统自身的安全,即生态系统的自身结构没有遭到破坏:其次是生态系统对人类的安全,即生态系统能够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需要的功能不受损害。生态系统所能提供服务的质量和数量是生态安全的一个显性特征。当一个生态系统所提供服务的质量和数量出现异常时,表明该生态系统处于“不安全”状态。 对于土地资源生态安全而言,它研究区域乃至周边地区人们可持续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和自然生态的协调统一的目,是由土地自然生态安全、土地经济生态安全和土地社会生态安全三方面组成的安全复合体系。如果考虑到社会和经济对上述自然系统安全的影响,显然土地经济生态安全和社会生态安全构成了土地生态安全的动力和出发点,而土地自然生态安全构成了土地生态安全的基石和核心。因此对三峡库区土地生态安全评价,要分别从土地自然生态安全、土地经济生态安全和土地社会生态安全三个方面考虑,选取各自不同的评价影响因素,共同构成土地生态安全评价体系。在此基础上利用2009年和2010年三峡库区土地总面积、土地利用现状、人口、GDP等数据分别进行计算得出两个时期评价结果,分析结果为研究区的土地生态安全状况进行分等定级;对比三峡库区09年和10年的生态安全转变趋势,并对三峡库区土地的可持续利用提出意见及建议

生态安全评价指标

生态安全的系统分析 论文 题目对生态安全及其评价指标体系的讨论 姓名吴昭 学号3140105351 教师杨京平 专业工科试验班(材料与化工) 学院求是学院

对生态安全及其评价指标体系的讨论 摘要:自20世纪40年代以来,保护人类生存环境、管理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维护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可持续性等日益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而对生态安全的关注则反映了人类社会把自然界当成为人类无偿和无限提供资源及服务的传统观念的转变,是一种新型的人与自然的共生共荣关系。那么怎样才算是健康安全的生态环境?要回答这个问题,必然有赖于建立和完善客观合理的生态安全指标体系,从而对生态安全状况进行客观准确的评价,进而制定有针对性的方案,高效地改善生态环境。 关键词:生态安全;生态安全评价方法;评价指标体系;P-S-R概念框架模型。 一、生态安全的概念 生态安全与生态风险成负相关关系,与生态健康成正相关关系。且安全的生态系统是健康的并具有对各种风险维持其健康的可持续能力。因此,生态安全概念可以用生态风险和生态健康两方面来定义。(具体见下图) 1、生态风险方面 一般认为,风险是指评价对象偏离期望值的受威胁程度,或某种突发事件的概率。生态风险是指生态系统及其组分所承受的风险、干扰或灾害对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造成损害的可能性。生态风险的识别包含风险因素的确定和生态系统(或环境)脆弱性的认识。 导致环境或生态系统剧变的风险因素有暴雨、台风以及沙尘暴等。而特定风险的存在对生态系统或环境可能造成的损害程度则取决于生态系统或环境自身的脆弱性。脆弱性作为一种状态,包含3个方面的内容:1)作用于某一环境状态或生态系统的风险(压力)水平(REI),主要指生态系统或某一环境状态所承受的风险或压力事件发生的频率、强度以及发生的空间位置及其对系统的影响程度;2)生态系统对于某一水平风险(压力)的内部恢复力(IRI),一般指自然生态系统受到干扰时维持自身完整性的内在能力,体现了自然系统对损害的自然免疫能力;3)生态系统或环境对外部压力的外在恢复力(EDI),强调自然系统在已经遭受损害时,可持续维持其结构与功能完整的能力。

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中的生态环境保护问题 许尔保

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中的生态环境保护问题许尔保 发表时间:2019-10-09T13:14:00.697Z 来源:《建筑学研究前沿》2019年12期作者:许尔保[导读] 土地资源开发利用要注重方法的科学性,这样才能对生态环境有效保护。 中物联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摘要:生态环境和我国的经济发展有着紧密的联系,在可持续发展观念的进一步深化过程中,就要充分注重生态保护的问题,土地资源开发利用要注重方法的科学性,这样才能对生态环境有效保护。 关键词: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生态保护1土地开发对生态的影响 1.1城市化用地不合理使用 近年来我国的尘世化发展的速度剧增,工业用地不断的增加,很多耕地被大量的征用。我国可以利用的耕种逐渐减少,土地利用中出现了不合理的现象,商业用地、住在用地、工业用地比例不合理,没有实现土地资源的最大合理化的利用,使土地资源被浪费,不能实现对土地最大的开发利用。 1.2污水排放严重破坏土地 近年来土地污染情况比较严重,主要是来自工业、农业、生活、交通的几个方面。在乡镇工业企业的工作发展中,其地理位置分布不集中,资金不足,设备和技术都比较落后,因此导致企业发展缓慢,并且乡镇企业的工业的三废会排入到河流和农田中,导致土地资源的严重污染,我国的每年大约排放两百亿吨以上的污水,固定废弃物的占地面积的达到五万平方千米,体积近 66 亿,还有生活垃圾的部分,造成了对土地使用的严重浪费。 1.3过度开发导致生态环境的被破坏 土地资源的过度开发,导致严重的破坏了环境,土地表面严重的农药污染、草地、湿度不断的退化、不断加剧土地盐化的程度,生物物种遭到了毁灭,破坏了生态环境,沙漠化程度不断的增加。我国土地的沙漠化程度不断的增加,约占我国土地的总面积的 19%,同时会导致我国的经济损失,超过了近500 亿的经济损失,因此需要加快对我国土地资源沙漠化整治工作。 1.4重金属对土地污染 化工业的发展对人类带来了诸多益处的同时,也在不同程度上造成了对水、空气的污染,更严重的是导致对土地的污染。我国的土地中的重金属污染较为严重,据统计有超过两千万公顷的重污染的土地面积,约占我国耕地面积的 20%,重金属对土地的污染,导致我国粮食的减产,并且在我国耕种的土地中,过度的施肥也是造成对土地重金属污染的原因之一,影响了土地的肥力。 1.5交通设施对生态的影响 交通设施建设中,会破坏土地表面的植被,并且在施工中遗留的废弃物会路旁的植被生产和耕种的土地产生影响,同时在建设交通设施中会产生很多的有危害性的粉尘,对人类的健康极为不利。在施工中,会污染地表的河流、农田的河流,同时加重了地表的水土流失,破坏了原本的生态环境,减弱了森林、农田、草地的生态功能。 2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中生态环境保护对策 2.1保护生物多样性,打造良性生态系统 在土地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必须时刻关注生态环境保护问题,只有生态系统稳定了,土地资源利用率才能提高,土地的生产力才能上升。而生物多样性是保持生态系统稳定的重要因素。在对土地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要注重整个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数量和对环境质量的要求等,保护生物的多样性。对于一些稀有物种和濒危物种要给予特别的重视,保护它们的生长环境和栖息地。此外,相关工作人员要因地制宜,根据不同地区的客观条件和土地利用类型确保土地生态系统的安全,不仅能够使土地资源免受损失,还能增加生态系统的自我净化修复能力,维持生态平衡。 2.2严格执行《土壤污染防治法》等法律法规我国 1979 年制定出《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试行)》,1984 年出台了水污染防治法,1987 年出台了大气污染防治法,1989 年正式颁布并实施《环境保护法》,1995 年制定了固体废物污染防治法,表示了国家对环境保护问题的重视。相比于以上法律来说,土壤污染相关的法律法规比较滞后。直到 2018 年 8 月 31 日,我国首部土壤污染防治法才表决通过,并于 2019 年实施。针对土壤污染方面的防治法律为何迟迟不出台,这是因为土壤污染有着隐蔽性、滞后性、长期性、累积性等特点,土壤污染通常是由水污染、固体废物污染造成的,大多情况下是“看不见的污染”,对土壤污染的科学认识也有待加强。土壤污染防治法通过法律形式明确了土壤污染的责任人与防治人、土壤污染防治基金的来源,通过建立土壤环境基础数据库强化信息共享,按照预防为主、保护优先、风险管控的原则规范土壤治理行业。同时要不断调整农业的投入结构,增加有机肥的使用,减少农药和化肥的使用,合理回收废旧地膜,保障好人民的米袋子、菜篮子。 2.3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做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 生态环境保护是一项长久的工作,需要后代子孙持续不断地努力。首先,应该贯彻生态环境保护理念,让每个人都意识到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自觉地维护生态环境,并监督他人不得开展破坏生态环境的违法活动。其次,综合采取生物、农耕、工程等措施等进行生态修复,使我国的可利用土地面积不再减少。再次,开展土地利用动态监测,用高科技手段来实时监测土地利用情况,发现高危环境风险及时预警,把风险遏制在摇篮里。最后,严格环境执法监督,对破坏环境的行为绝不姑息,不让一个违法犯罪分子逃脱法律的制裁。 2.4注重对土地资源的恢复 生态的整治工作想要合理的使用土地,规避不合理的现象,就需要加强对土地的科学管理工作,最大限度的提升对土地的利用率,降低生产经营成本。同时,需要提升土地资源的生态安全整治,实现耕种减少一亩就需要补充一亩生态用地,这才才能从根本上保护生态环境。 2.5重视对未开发的土地的生态管理

2020年(发展战略)首都经济圈区域协调发展研究

(发展战略)首均经济圈区域协调发展研究

首均经济圈区域协调发展研究 壹、北京和首均经济圈地区合作的主要途径 以北京举办奥运会为大背景,形成北京和首均圈区域经济合作的新格局,应当是合作的基本原则。具体的合作途径,可归纳为四个方面: 1.产业合作 产业合作的主要领域有: (1)周边地区为北京市场提供农副产品生产的合作 目前北京的绿化美化工程,对林木、花草、草皮等有很大的市场需求,北京庞大的消费人口,对鲜活农副产品的需求也很大。首均圈地区利用地理位置接近的优势于这方面将有比较大的作为:大力发展花木种植业,发展无公害蔬菜、瓜果的种植,发展现代养殖业,为北京提供优质的肉禽蛋奶等农副产品。 (2)首均圈地域间旅游业的合作 北京是国内旅游热点城市之壹,去年仅接待国际游客就达310万人次。延伸旅游、构筑首均圈旅游的大市场,是首均圈区域合作的当务之急。天津、承德、秦皇岛和迁安、涿州、易县等地,原来就是旅游胜地,抓住这壹历史性机遇,本着“开放大市场,发展大旅游,构建大产业”的原则,整合旅游资源,把发展“奥运”旅游作为未来5年的大目标,使首均圈能够扩大旅游经济的受惠面。 (3)首均圈内部产业结构调整的合作 利用北京工业结构调整带来的企业外迁的机遇,促进首均圈内落后地区的工业化

进程。北京现有壹些和首均功能不相符、特别是和首均严格的环保要求不适应的工业企业,退出北京是历史的必然。例如,首钢XX公司将壹部分钢铁的生产转移到河北迁安,就是壹个很好的例证,而北京类似的企业仍有很多。首均圈的壹些有条件的地区,应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有选择地接收退出北京的企业,建立和京津等发达地区互补的产业结构,大力推动当地的工业化进程。笔者曾建议于秦皇岛建立隶属北京市的滨海特区,其中的工业区能够专门用来吸引北京的转移企业。[i] 2.市场合作 首均圈的核心区域京津唐地区,于经济上的互补性很强,但经济协作水平不高,这是事实,也是首均圈发展的最大的制约因素之壹。加强首均圈区域经济合作的中心点,应当是进行相互之间的市场合作。 均市经济圈的形成,是市场化和城市化的结果。对北京而言,开放市场以吸引各类资源向城市中心的集中,是北京能够持续发展的保证。北京作为中心城市,同时作为壹个巨大的市场,有着极强的消费能力,而这个市场的需求又是北京自己所不能满足的。为了北京本身的发展,也为了带动周边地区的发展,北京必须更加开放市场,给予周边地区平等的竞争机会,以市场来带动周边地区的产业发展,从而带动整个区域的经济发展。对首均圈的周边地区而言,充分利用和首均空间联系的优势,抓住市场机遇,选择合适的产业、企业和产品,占领首均市场。其中,利用自己的优势资源,吸引大企业来此建立以北京为市场的产品生产基地,

土地生态评价方法

土地生态安全评价 1概述 1.1生态安全的概念 1)生态安全的背景 “生态安全”这一概念是在生态环境日益遭受破坏的背景下提出的。 20世纪50—60年代,随着人口规模的急剧膨胀和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全球资源环境状况发生了重大变化,迅速增长的消费需求及结构变化对有限的资源环境基础及其安全保障形成了越来越大的压力。如世界八大公害事件、自然资源的过渡消耗、生物物种的加速灭绝、温室效应加剧、臭氧层耗损、水土六十、土地沙化、环境污染、酸雨加剧等,这些生态环境问题直接威胁到整个人类自身的生存、安全和发展,成为全球性的问题。 20世纪70年代,在瑞典的斯德哥尔摩召开了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会议通过了《人类环境宣言》,向全球胡宇:在我们人类决定师姐各地德行动时,必须更加审慎地考虑环境后果。 20世纪80年代,联合国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提交的《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指出:在过去的经济发展模式中,人们关心的是经济发展对生态环境带来的影响,而现在,人类还迫切感受到生态压力对经济发展所带来的重大影星与存在的安全性问题。 20世纪90年代后,在巴西的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是生态环境安全问题的一个里程碑,以这次大会标志,生态安全、环境安全与可持续发展成为国际社会中国际政治的一部分。2002年9月,南非约翰内斯堡的环境与发展高峰会议,进一步商讨生态安全大计。当前,关注生态安全问题已成为国际社会的广泛共识。 2)生态安全的概念及特点 国际社会关于生态安全的概念至今未能达成共识,肖笃宁将生态安全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 广义:生态安全是指在人的生活、健康、安乐、基本权利、生活保障来源、必要资源、社会秩序和人类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等方面不受威胁的状态,包括自然生态安全,经济生态安全和社会生态安全,组成一个符合人工生态安全系统。 狭义:是指自然和半自然生态系统的安全,即生态系统完整性和健康整体水平的反映。生态系统健康是环境管理的一个新内容和新目标,通常认为,功能正常的生态系统可称为健康系统,它是稳定的和可持续的,在时间上能够维持它的组织结构和自治以及保持对胁迫的恢复力。反之功能不完全或不正常的生态系统为不健康的生态系统,其安全状况处于受威胁之中。 生态安全一般包含两层含义:一是生态系统自身的安全,即其自身结构是否受到破坏;二是生态系统对于人类的安全,即生态系统的功能是否受损害,其提供的服务是否能满足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需要。 国内外学者对生态安全的定义有着许多不同的认识,这些生态安全的定义存在两方面的局限,一方面,仅考虑了生态风险,而忽略了脆弱性的一面;另一方面仅把生态安全看成一种状态,而没有考虑到生态安全的动态性。针对这一局限,人们认为, 生态安全的概念:生态安全应是指人与自然这一整体免受不利因素危害的存在状态及其保障条件,并使得系统的的脆弱性不断得到改善。一方面,生态安全是指在外界不利因素的作用下,人与自然不收损伤、侵害或威胁,人类社会的生存发展能够持续,自然生态系统能够保持健康和完整;另一方面,生态安全的实现是一个动态过程,需要通过脆弱性的不断改善,实现人与自然处于健康和有活力的客观保障条件。

河北环首都经济圈景区旅游形象塑造及数字化传播-首都经济圈

河北环首都经济圈景区旅游形象塑造及数字化传播:首都经济圈 摘要:环首都经济圈旅游资源丰富、交通便利,是休闲度假和观光旅游的优质场所。塑造和推广能体现区域品格和文化的旅游形象,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首先对河北环首都经济圈旅游形象的塑造进行分析,得出塑造具有独特文化个性和精神内涵的旅游形象的途径。最后,分析了旅游形象数字化在环首都经济圈旅游资源传播中的实施策略。关键词:河北环首都经济圈;旅游形象;数字化传播河北省环首都经济圈紧邻北京,在承接产业转移、吸纳人才、技术、信息等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已经成为河北省经济发展战略的核心。环首都经济圈旅游资源丰富、交通便利、宜居宜游,建设休闲度假和观光旅游基地是环首都经济圈发展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旅游资源的规划和开发过程中,旅游形象(TIS,又叫旅游地形象)的塑造和推广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环首都经济圈旅游景区开发刚刚起步,如何塑造和推广具有区域特色、独特文化个性和精神内涵的旅游形象是当前迫切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本文首先对河北环首都经济圈旅游形象塑造途径进行分析,旨在探索塑造具有区域特色、独特文化个性和精神内涵的河北环首都经济圈旅游景区旅游形象。其次,分析环首都经济圈旅游形象对数字化传播软实力提升的影响;最后,探讨数字化技术对个性鲜明的环首都经济圈旅游形象传播的高效性。 一、环首都经济圈旅游形象的塑造分析(一)塑造旅游形象的必要性旅游形象是旅游地的客观形象在旅游者心目中的反映。旅游形象定位是针对目标市场,通过产品、服务和现场控制,在公众心目中树立起旅游区的独特形象风格。旅游形象定位的核心目的是突出差异。旅游形象完整、系统、表现良好的景区,更能被旅游者选择为目的地。如果一个旅游地的旅游形象模糊混乱,则很难对潜在的旅游客源群体造成吸引效应,同时还会使现实的旅游者经历平淡,降低其回头率。而个性鲜明、亲切感人的旅游形象是形成潜在庞大旅游市场的源泉。(二)塑造环首都经济圈旅游形象的有效途径(1)完善旅游环境的舒适度河北省作为连接首都北京与全国各地的交通枢纽,经过多年的

我国土地资源生态环境状况

我国土地资源生态环境状况 摘要人类一旦破坏了土地生态系统的平衡,就会引起土地的退化,从而造成土地使用功能的降低,达到一定的程度后,就会对环境造成不可逆转的破坏。本文分析了当前土地资源生态环境的现状,同时提出保护土地资源生态环境迫在眉睫。 关键词土地资源;生态环境;土壤 土地是一个生态系统,土地资源具有可更新性。土地的生产力,在土地合理利用条件下,可以自我恢复,并不会因使用时间的延长而减少。但是土地的可再生性决不意味着人类可以对土地进行掠夺性开发。由于频繁的社会活动,经济迅猛发展、人口的增多,土地的利用强度持续增加,从而使得土地资源生态环境遭到破环,严重威胁到区域土地资源生态安全。尤其是在部分地区,土地生态平衡表现出很大的脆弱性。 1 土地资源利用与生态环境的关系 在开发和利用土地资源时,需遵循因势利导、因地制宜、科学合理,避免盲目开发造成土地资源的浪费,促进环境的协调发展,保护生态平衡。若缺乏宏观和长远思维引导,不仅会破坏土地资源,也将导致环境污染和整个生态系统的恶化。 人类的土地利用方式和行为深刻地影响和改变着自身的生存环境。我国的土地利用情况与当地经济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在东部沿海以及环北京地区,经济比较发达,人口集中,土地利用程度相比全国其他地区要高,干扰程度也最大。环北京地区以及黄土高原部分地区,因为处于农牧交错区和沙漠边缘地带,受各种因素的影响,该地区的生态环境整体已经十分脆弱,这个区域也成为对土地扰动较强的区域。 导致我国湿地变化直接原因是挖塘养鱼进行农业结构调整,这种现象集中在珠江三角洲、长江中游等湖泊广布地区。我国沙地变化呈现南北两大区域分异特征。南方地区由于洪涝灾害的影响,在长江中下游耕地损毁、沙化与治理并存。而在北方地区变化最为剧烈的是陕西,其区域沙地治理效果比较显著。 2土地资源破坏现象 由于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建设得到了大力发展,各个城市用地量的需求日益增加,不可避免的使得一部分耕地或者湿地遭受破坏,从目前的调查来看,各个城市土地生态环境都造成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 2.1耕地的水土流失现象普遍

怀来建设一城四区四基地 全力打造京北新城

怀来建设一城四区四基地全力打造京北新城 近日,记者从河北省张家口市怀来县了解到,该县为加快推进环首都经济圈产业发展、建设京北新城,按照河北省委省政府战略部署,依据《关于加快河北省环首都经济圈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确立了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建设京畿科学发展强县”为总目标,充分发挥环首都经济圈的政策、地缘优势,主动融入、借力提升,把怀来建设成繁荣、宜居、时尚,极具国际化大都市卫星城和区域性中心城市特色的京北新城,并制定《怀来县环首都经济圈产业发展暨建设京北新城实施方案》,全力建设“一城四区四基地”,力争“一年打基础、三年见成效、五年大发展”。 据介绍,怀来县建设的“一城”即以县城沙城镇为主城区,东花园生态新城区域和桑园温泉区域为副城区,其他建制镇为节点的京北新城,城市区总面积190平方公里,城市人口52万人,(其中:沙城城区达52平方公里,城市人口35万人;桑园温泉区域10平方公里,城市人口2万人)。 一城周围的“四区”即高层次人才创业园区、工业聚集区、新兴产业示范区和现代物流园区。 高层次人才创业园区选址于沙城经济开发区北部区域及与之相连的土木镇镜内,总规划占地面积5平方公里,重点吸纳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发明人或机构的成果进行转化,以及吸引各类高职称、高学历专业技术研发人员从事生产实践。主要提供标准厂房和相关研发设施,设想以华美光电子有限公司、中科院半导体所电子器件工程研究中心为引领,扩大连锁效应和聚集功能。预计到2012年,园区实现:“九通一平”;2015年项目容量达到60%以上。工业聚集区位于东花园区域,近期规划面积16平方公里,远期规划40平方公里,包括新能源装备产业、低碳产业聚集、洁净产业孵化三个基地,重点发展高新技术、现代服务、休闲度假等产业,预计到2015年,建成高端产业集聚中心,主营业务收入达到300亿元,总产值达到75亿元以上。 新兴产业示范区位于东花园区域,规划总面积55平方公里,重点发展电子信息、装备制造、新能源、文化创意等产业,预计2015年,实现产业集聚目标,总投资达到500亿元以上,总产值达到750亿元以上。现代物流园区。位于县域110国道、京藏和京新高速沿线两侧,以沙城、鸡鸣驿、沙城东三个高速出口为主要集结地,由果蔬、汽车农机、建材、煤炭、粮油石油等专业市场和仓储基地组成,规划占地面积5000亩,建筑面积50万平方米,预计总投资50亿元,预计到2015年,货物吞吐量达到1亿吨,交易额达到100亿元,实现利税2亿元。

环首都经济圈

一、政策相关动态信息: 2010年10月21,河北省政府日出台《关于加快河北省环首都经济圈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中,明确提出:在紧邻北京、交通便利、基础较好、潜力较大的县(市、区)打造“环首都经济圈”。 (1)设想与范围 总体设想是,在紧邻北京、交通便利、基础较好、潜力较大的县(市、区) 打造环首都经济圈,简称“13县1圈4区6基地”: 13县(市、区)即: 保定市的涿州市、涞水县; 张家口市的涿鹿县、怀来县、赤城县; 承德市的丰宁满族自治县、滦平县; 廊坊市的三河市(包含燕郊镇)、大厂回族自治县、香河县、广阳 区、安次区、固安县。 1圈:即以新兴产业为主导的环首都经济圈(全长999.5公里,面积27060平方公里,人口485.65万人,2010年区域GDP1196亿元、全部财政收入200 亿元)。 4区:即在环首都经济圈建设高层次人才创业园区、科技成果孵化园区、新兴产业示范园区、现代物流园区。 6基地:即在环首都经济圈内建设养老、健身、休闲度假、观光农业、绿色有机蔬菜、宜居生活基地。

(2)目标与任务 坚持一年打基础、三年见成效、五年大发展,加强与首都地区在发展空间、产业功能、资源要素、基础设施、产业政策等方面的对接融合,推动传统优势产业升层级、战略性新兴产业成规模、现代服务业上水平、现代农业提质效,将环首都经济圈建成京津冀一体化发展的先行区、对接首都的新兴产业带、环绕首都的明星城市带。 2015年,主要经济指标比2010年翻两番,地区生产总值由2010年的1196亿元达到4784亿元,年均增长31%以上;全部财政收入由2010年的200亿元达到800亿元,年均增长32 %;城区总人口由2010年的165万人达到300万人、年均增长12.7%,城镇化率由2010年的33%上升到60%、年均增长5.4个百分点。 2020年,主要经济指标比2015年再翻一番,地区生产总值达到9568亿元,全部财政收入达到1600亿元,城区总人口达到400万人,城镇化率达到70%。 (3)重点与举措 坚持吸纳承接、融合提升、重点突破,打造良好的人文环境、生活环境、政策环境,加快建设一批高层次人才创业园区、科技成果孵化园区、新兴产业示范园区、现代物流园区,培育发展一批养老、健身、休闲度假、观光农业:绿色有机蔬菜、宜居生活基地。 (一)加快建设“四区”。 1、高层次人才创业园区:以筑巢引凤为平台,在环首都13个县(市、区) 各规划建设一个高层次人才创业园区,每个园区规模不低于5平方公里,从项目扶持、企业培育、产业推进等方面提供配套服务;以人才家园为载体,每个县(市、区)建设一个以廉租房为主体的“人才家园”(总量不低于10000套、每套80平方米以上,总计13万套),为高层次人才来冀创业提供住房和生活配套服务。 2、科技成果孵化园区:以完成科技成果中试阶段为主要目标'在广阳、安次、涿州、三河、涿鹿5个县(市、区),各规划建设一个科技成果孵化园区,每个园区规模不低于10平方公里,构建多元化的科技创业孵化平台。 3、新兴产业示范园区:以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生物产业和高端服务业等为重点,在13个县(市、区)分别规划建设新兴产业示范园区,每个园区面积30至50平方公里。促进创新要素和产业项目向园区聚集,形成各具特色的新兴产业发展格局。 4、现代物流园区:以北京广阔的市场和巨大的物资需求为依托在涿州、三河、香河、广阳、怀来、丰宁等县(市、区)规划建设一批面向首都、辐射全国的仓储、配送、运输等现代化物流园区。积极发展城市配送、消费品供应、空港物

生态安全评价的方法论(一)

生态安全评价的方法论(一) 重视生态安全的评价和信息披露,并对决策者和生态系统的管理者具有切实的指导作用,对广大社会公众具有教育意义以及对公众的行为选择和行为调整具有指导意义,是生态安全管理的重要内容。本文从方法论的视角简要论述了生态安全评价的标准、评价方法和构建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的思路。 一、关于评价标准问题 就生态安全的评价标准而言,虽然不同的评价对象有不同的评价标准,但如果抽象掉具体的评价对象的特定标准,我们总是可以为其找到一种称之为“理想状态”的评价标准。这种“理想状态”的评价标准必须满足几个条件: ①生态系统的自组织能力,即生态巨系统(各生态子系统的有机整合)和各生态子系统不受来自系统外胁迫力的影响; ②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能力,人类活动的规模和强度不可避免地会对生态系统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和破坏,但安全的生态系统应该能够消解这种影响并通过自组织能力修复其丧失的部分功能,恢复生态过程的完整性; ③生态系统的维持能力,即维持生态系统功能完整性的能力,安全的生态系统在外力胁迫下不仅不会降低其向人类提供产品和服务的能力(如森林生态系统提供木材产品等),也不会降低其特有的生态功能(如森林调节气候、保持水土、涵养水源、净化空气等功能),相反这些功

能还应该逐步得到提升,唯有如此,才能保证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④生态系统的零风险,即系统间不能相互危害,由于人类的自私和对物欲的无限贪婪,人类活动充满了功利性,往往以牺牲一个系统的功能完整来维持或提高另一系统的生产和服务能力,例如,为了提高粮食产量,人们往往通过增加化学肥料的施用量,从而造成土壤系统的板结和污染,并进而污染水圈、生物圈,最终危害人类健康。 ⑤低成本提高人类福利水平和福利质量的保障力。一个安全的生态系统应该尽量减少额外的物质和能量投入以维持系统的生产功能、服务功能和环境功能。据专家测算,我国因生态环境破坏造成的损失约占GDP的2.3%,扣除这一因素,我国的实际经济增长率只有6%左右,这究竟是提高了人类福利还是降低了人类福利?这是值得认真思考的严肃的问题; ⑥生态系统的对人类生存安全的支持力。说到底,生态安全的本质是人类的生存安全,人类的生存总是依托于生态系统持续提供产品和服务的能力,整个世界的国民经济也是建立在由地球生命支持系统提供的产品和服务的基础上的,一切威胁生态安全的因素和破坏生态安全的行为都是在动摇人类生存的基础,所以安全的生态系统必须有能力支持人类自身的生存安全。必须把人、人类生存和人类活动纳入自然生物圈中进行综合考虑,人必须把自身视为自然系统中平等的伙伴,不是万物的尺度。在自然生物圈中,人类与生物之间、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是一种互利共生的关系。

土地资源利用对环境影响的管理

土地资源利用对环境影响的管理 前言 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息息相关,阐述土地利用中环境影响评价的重要性,对生态保护与建设的理该与方法在土地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中的应用进行分析评价,剖析我国土地利用环境影响评价中存在的问题。 土地是人类懒以生存的环境,是一切生产生活活动的载体,土地利用过程中对环境产生的影响越来越大,在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对环境的保护管理和评价也越来越重要, 人类逐渐认识到了环境对生产生活的作用,也更重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由于人口的快速增长,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逐渐加快,在对环境管理过程中环境的土地利用规划作为配置和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的重要手段,与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息息相关。 1土地利用环境影响的重要性 我国在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却面临着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盐碱化、贫瘠化加剧的生态环境问题。我国生态环境总体上呈恶化趋势是由于我国过去没有一个完整的、系统的、科学的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规划,人们的生态环境意识淡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作为土地资源保护和利用的统领,是对一定区域未来土地利用超前的计划和安排;是依据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土地的自然历史特性,在时空进行土地资源分配和组织的综合技术经济措施;是实现国家和各级政府对区域土地利用进行总体规划、引导、调控和管理的重要手段。进行环境影响评价是确保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生态环境导向性的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开展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环境评价的一个基本原则就是评价与规划过程的紧密结合,即两者要同步进行、滚动发展、互为反馈。这样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设计过程中,通过研究规划对环境的有利和不利影响,研究环境的自净能力和环境容量,从环境保护的角度提出土地利用的规模、空间布局等方面的战略关系;并分析预测规划实施后产生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及规划实施后会产生的不良环境后果。可见,在编制土地利用规划时,应将规划对象看成是一个完整的环境生态系统,进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从而提高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对土地利用和生态环境协调的统领能力,保证自然、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 土地利用规划是对土地资源及其利用方式的再组织和再优化过程。土地利用规划方案的实施,必然会打破区域内土地资源的原位状态,对区域内的水资源、土壤、植被、生物等环境要素产生许多直接或间接、有利或有害的影响,从而使得土地生态系统对人类的生产、生活条件产生正向的或负面的环境效应。为了预防有缺陷的土地利用规划的出台和实施对环境造成不良影响,迫切需要在编制土地利用规划时对规划区与土地利用有关的环境影响进行科学研究,为土地利用方式选择和土地利用分区布局提供科学的依据,同时为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综合决策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持,促进地区土地资源持续、协调的利用 2土地利用规划对生态环境有着深远的影响 土地利用规划是一种综合性的用地规划,涵盖各业用地,是合理配置和利用土地资源的重要手段,与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息息相关。不合理地开发利用土地资源可能会引发消极的环境影响,如陡坡地开垦可引发或加剧水土流失,从而引发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围湖造田缩小湖面面积会增加洪涝灾害发生机率和程度;对某些水面、荒草地的开垦会破坏湿地或野生动物栖息地,对保护生物多样性造成负面影响;在水资源紧缺的地区,城镇用地、耕地和园地面积的增加,导致生活用水、工业用水和农业用水的激增,加速了水资源的耗竭;非农建设会导致高质量农地的损失;大面积的城市化可能会降低景观的异质化程度,降低景观的抗干扰能

环首都经济圈发展路径建议

环首都经济圈发展路径建议 我们一直在思考整个环首都经济圈各类园区未来的发展路径,尤其是后发园区的发展。 “对接北京,承接转移”,融合共生发展,这些口号已呐喊多年,但现在的局势依然不甚理想,京津周边的科技园区难以对接高端创新资源。 相反,北京更多的是“虹吸效应”——唐山、秦皇岛等地企业的研发中心纷纷设立于中关村。 另外,对于北京需要转移出去的高端制造大多流向苏南等发达地区,而转移到环首都周边地区的基本为产业的低端环节。 这不外乎以下两点原因:一是地方经济阶段差异太大。北京市服务业比重都已达到70%,而周边地区尚处于工业化初级阶段,他们的产业投资环境落后,因此缺乏吸纳能力。 另外,两地产业结构不同。中关村都为高科技产业,周边地区的主要产业却是装备、建材传统。如此这样,怎能对接? 那么未来环首都经济圈各个层级的园区,究竟该如何发展?对于不同层级园区,发展路径完全不同。 第一梯队的中关村,一方面应搭建技术大市场,繁荣技术成果交易,推进创新成果转化;另一方面该园区应优化发展环境,促进高端创新创业人才引进,加强金融和载体支撑,扩大创业质量,积极培育原创新兴产业发展。 第一梯队的另一成员——天津泰达,则应推进存量企业转型升级,加大技术改造和“精益管理”,提升企业家运作能力;强化招商选资,完善产业链条,推进研发型、服务型、高端型项目入驻;该园区应优化服务环境,加强资本运作,积极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 对天津滨海高新区而言,应以滨海未来科技城为重要载体,积极推进创新资源集聚,引进与产业密切相关的应用型产业技术研究院,培育产业技术源头,促进衍生企业发展,奠定新兴产业发展基础。 那么,在第二梯队的老牌国家级高新区中有保定和石家庄高新区等。 如保定高新区应充分依托英利、天威等龙头骨干企业,以智能电网全产业链为目标,强化孵化器、留创园等载体的支撑作用,在资本、人才、土地等方面给予企业全力支持,切实解决企业发展困境。 第三梯队是以燕郊、承德为代表的新晋的国家级高新区。 比如,燕郊高新区应利用毗邻北京优势,梳理分析燕郊人口结构,选准产业发展方向,营

关于土地资源生态环境保护的探讨

关于土地资源生态环境保护的探讨 摘要:针对整体的土地资源中的生态建设进行相应的分析,这样在实施中不仅 能够将整体的资源进行合理性调控,还能有效地针对土地资源的生态建设和生态 保护进行综合性控制,这样在加强整体的资源控制上,才能有效地促进土地资源 建设的合理化和集群化,保证生态建设真正的付诸于行动。本文主要是对土地资 源的生态建设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了实施可持续发展的土地的开发 工作的建议。 关键词:土地资源;生态环境;保护;对策 一、土地生态资源保护中的弊端 1.水土流失 在水土流失中表现出来的土地退化、地力消退的重要原因。在土地管理中我 国的土地主要表现在滥砍滥伐、过渡垦植是导致水土流失的重要的人为原因,这 样在应对水土流失中我国的水土流失的主要面积占国土面积的36.8%,建国以来,我国为水土流失的应对策略也提出了一定的调整和控制,造成经济损失严重。 2.土地污染 在积极推进的地质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的同时,由于设备不齐全,环保意识差,对于工程实施中的一些重要的问题控制没有得到及时的解决,因此,在完善矿产 资源生态建设上,不能真正的针对整体的情况进行分析,这样造成了有长矿区的 地方的土体污染的情况存在。 3.可持续发展缓慢 在经济快速发展中,由于对环保工作做得不够充分,在整体的可持续发展中 存在着对生态建设发展的不足,这样对整体的经济发展与建设是不利的,因此, 在发展的同时,针对整体的情况进行综合性调控中的缓慢问题,将整体的情况进 行综合性控制,这样整体的进行综合性调控,阻碍了可持续发展的步伐。 二、对土地资源的保护中的思考 1.转变土地利用方式 调整经济的增长模式,对于产业化政策的控制,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优化土 地利用结构,并把整体的产业结构进行综合性控制,最终调整一系列的产业技术 政策和产业的布局政策的控制,这样在三大产业调整中,一般都是加强整体的控 制上进行综合性控制,推行产业调整的政策与产业的布局政策的都应向资源的调控,向集约的产业转化,并从整体的技术结构进行调控并鼓励各地区集约的技术 与项目。 2.在土地利用中提高土地集约化水平 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主要受到了土地资源的约束,在整体的城市化进程中主要 提供一定的主体性控制,来确保土地征用的问题的解决。在土地利用中主要是着 眼于现有的土地管理中存在整体性问题进行分析,这样在加强土地利用中的其他 的土地管理控制记性合理的安排,最终将整体的资源调控进行合理的安排。因此,不仅要考虑当地的发展的需要,还要对土地利用的总体规划处于主导地位。 (1)控制建设用地,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在城市化进程中不仅要合理 的安排劳动力,将投入的劳动以及资金技术等进行合理的调控,这样将整体的资 源进行相应的调配,最终保障资金的合理控制性。因此,在土地利用稳定的基础 上提高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率,最终将整体的资源进行相应的调控,达到对城市 化水平中的耕地数量压力的缓解,这样在科学规划土地资源的利用上,不仅将整

国土资源部关于印发《“十五”国土资源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规划》的通知

国土资源部关于印发《“十五”国土资源生态建设和环境保 护规划》的通知 【法规类别】土地资源 【发文字号】国土资发[2001]147号 【发布部门】国土资源部 【发布日期】2001.05.10 【实施日期】2001.05.10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XE0303 国土资源部关于印发《“十五”国土资源 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规划》的通知 (国土资发[2001]147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国土资源厅(国土环境资源厅、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房屋土地管理局、规划和国土资源局),计划单列市土地管理局(城乡规划土地局、规划国土局),解放军土地管理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土地管理局,国家海洋局,国家测绘局,各直属单位,部机关各司局: 现将《“十五”国土资源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规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国土资源部 二00一年五月十日

“十五”国土资源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规划 国土资源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是国家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保障国家在国土资源领域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贯彻中央关于人口资源环境的基本国策,促进资源合理利用,有效保护生态环境,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及有关重点专项规划和《国土资源“十五”计划纲要》,制定本规划。 《规划》以2000年为基期,2005年为规划目标期。《规划》的范围未包括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 一、国土资源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形势 (一)主要成就 1.法制建设不断完善。“九五”期间,国家修订了《矿产资源法》、《土地管理法》和《海洋环境保护法》,发布了配套的行政法规,制定了一系列资源和环境保护的办法,建立、完善并执行了土地用途管制、基本农田保护、矿业权管理、矿山生态环境保护和地质环境管理等制度,依法行政和执法监察力度不断加大,为国土资源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提供了法律保障。 2.基础调查评价成绩显著。完成了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基本查清了全国土地的类型、数量、分布、利用和权属状况;开展了土地变更调查,基本掌握了土地利用变化、耕地后备资源状况及西部地区坡耕地分布等情况。完成了全国大部分地区的区域地质调查和区域水文地质调查,140万平方公里农田和300多个城市的供水水文地质勘查,“西北地下水资源特别计划”取得重大突破。编制了全国环境地质图系和分省地质灾害图,完成了25个省(区、市)的环境地质调查和18片国土综合开发重点区的环境地质调查评价,以及长江、黄河等13条大江大河沿岸、重要交通干线、重要城市的环境地质综合勘查评价。完成了160万平方公里1/50--1/100万海洋地质调查和一系列海洋环境调查。 3.资源和环境保护得到加强。开展了基本农田保护区划定工作,积极开展土地开发整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