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战争前中日教育发展之比较

合集下载

甲午战争军力对比 国力中强日弱 军力中弱日强

甲午战争军力对比 国力中强日弱 军力中弱日强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甲午战争军力对比国力中强日弱军力中弱日强导语:甲午战争之时国力中强日弱,军力中弱日强,中国之弱不在武器,而是在组织制度、官兵素质和对近代战争规律缺乏了解上。

国情中劣日优,日本准甲午战争之时国力中强日弱,军力中弱日强,中国之弱不在武器,而是在组织制度、官兵素质和对近代战争规律缺乏了解上。

国情中劣日优,日本准备充分,中国仓促应战;日本政权稳固,中国政权动摇;日本民族统一,中国一盘散沙。

由于军力和国情因素,导致日胜中败。

古往今来的战争史上,不乏以极少胜极多、以极弱胜极强的战例,但更多的是战争双方实力及各种条件的较量。

1938年,当抗日战争爆发还不到一年的时候,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就断言,这场战争中国不会速胜,也不会灭亡,而是一场持久战,最后的胜利属于中华民族。

后来的战争进程证明毛泽东的判断完全正确。

毛泽东据以分析的,有双方的“军力、经济力和政治组织力”,有中日两国国情的对比,有国际关系的影响等等,总之是双方实力及各种条件。

毛泽东就是从这些条件的对比,得出持久战的结论,他的分析方法,对我们研究甲午战争是很好的启示。

“战争是力量的竞赛”,首先是军力的竞赛。

军队是战争的基本工具,我们不能不首先比较双方的军事实力。

1893年,日本陆军有7个师团,将近7万人。

甲午战争中,日本动员了预备役,总共动员的兵力为24万人,另有伕役15万多。

派到中国和朝鲜作战的兵力是17万多。

军队方面,中国军队名目复杂,很难找到确切的统计,但总数应有100余万。

旧八旗、绿营不堪一击,有作战能力的只占军队总数的1/3。

日本参谋本部曾估计中国军队的有效实力是35万人。

甲午战后的1898生活常识分享。

甲午中日战争和比较表格

甲午中日战争和比较表格
甲午中日战争
抗日战争
背景
①19世纪末
②向帝国主义过渡的时期
①20世纪30年代
②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大危机时期
时间
规模
①时间不到一年
②侵犯地区多在沿海和辽东半岛、澎湖列岛一带
①长达15年之久
②战火燃烧大半个中国
③给中国带来的灾难更为严重
结果
①战胜了中国
②勒索大量的财富
③加强了日本帝国主义的力量
④致使中国的国际地位大大下降
④都进行了残酷的经济掠夺
①中国胜利
②日本无条件投降
③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④中国第一次取得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完全胜利
⑤增强了全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
⑥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同点
①都是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发动的侵略战争
②都是为了解决资本征服中国为最终目的
④两次战争中日本都对中国人民进行了惨绝人寰的大屠杀(旅顺大屠杀、南京大屠杀和潘家峪惨案等)

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授课笔记

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授课笔记

1、甲午中日战争(1894.7~1895.4)听课笔记(1)原因1.为什么要发动战争:(从日本角度分析战争的必然)(1)历史原因:明治维新带有浓厚封建残余和军国主义传统,即具有侵略性。

并蓄谋已久,有既定国策:日本明治维新后制定“征韩侵华”的“大陆政策”,矛头指向中国。

(2)根本原因(战争必然性--经济因素):日本明知维新后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然而日本先天不足(资源少,市场窄,资本不足)弊端使得它急需选择战争需要扩大市场,并获取资金、资源。

(3)政治因素:1890年经济危机,国内政局动荡,想以战争转移人们视线。

(4)思想基础:“脱亚入欧”思想影响—认为亚洲国家封建落后,仿效西方发展扩张。

2. 为什么敢发东战争---时机有利:(1)自身条件:明治维新后富国强兵。

(2)国际列强纵容:第二次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过渡到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世界狂潮;西方列强怀着各自目的纵容日本侵华—助长气焰。

(3)周边国家特别是中国清政府的落后以及腐朽。

落后---体制僵化:君主专制,没有建立现代中央政府正常运行的机制;国力不济;消极避战,妥协退让。

腐朽-----挪用海军军费(4)直接机遇(偶然性): 1894年,朝鲜爆发东学党人起义,请求中国出兵平息,日本乘机派军入朝,蓄意挑起战争。

(涉及到1872年《仁川条约》;清政府出兵原因一则为了天朝尊严脸面—藩属国,二是为了长治久安:稳东北保祖灵巩固国防)补充:西方各国战前态度以及原因:英国---拉拢日本遏制俄国在远东扩张----支持纵容;俄国—想遏制日本,担心日倒向英国,在日本承诺不损害其利益前提下,置身事外—态度暧昧;德国—后期资本主义国家,希望日本发动战争坐收渔人之利---纵容。

法国—注意力在西南扩张,希望战争吸引西方注意力于东方-----默许美国—忙于美西战争,难于东顾,且希望日本成为侵略其侵略朝鲜和中国助手—纵容(2)过程1、爆发:丰岛海战—1894.72、战役:第一阶段—平壤战役和黄海战役(致远舰管带壮烈殉国。

甲午中日战争:军事思想与核心价值观

甲午中日战争:军事思想与核心价值观

甲午中日战争:军事思想与核心价值观甲午中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场重大战争,其历史背景复杂,很多因素导致了这场战争的爆发,其中军事思想与核心价值观是至关重要的因素之一。

本文将从这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军事思想1.中国军事思想的不足在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前,中国的军事思想和军事技术还比较落后。

当时的中国没有像欧美国家那样的现代化军事思想,主要依靠封建时代留下来的传统战术。

这种战术不仅过时,而且没有适应现代战争的需要。

此外,当时的中国还没有形成现代化军队,军队的训练和装备都比较落后,这与日本建立了一个现代化军队相比,形成了极大的差距。

同时,中国内部政治不稳定,军队缺乏统一指挥,各地军阀独自为政,对整个国家的防御形成了很大的威胁。

2.日本的军事思想取得了进步相比之下,日本在甲午战争前,已经在军事领域取得了比较显著的进步。

明治维新后,日本开始大力倡导现代化,军事方面也值得重视。

日本开始吸收西方的现代化军事思想,例如采用“萨胡罗夫迭代射击”等成果,使得日本的军事实力不断提升。

日本还注重军事技术的研究和发展,例如船舶、火炮都在不断改进,能够给中国的军队带来巨大的压力。

此外,日本还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战略思想,分别针对了中国的不同国土,采取不同的作战计划,取得了一定的战略优势。

3.教训与启示由于中国在军事思想和军事技术方面的不足,导致中国在甲午战争中遭受了惨重的损失,而日本则取得了胜利。

这为中国政府和军队敲响了警钟,必须要注重发展现代化军队,加强军事技术的研究与训练,才能够在今后的战争中保护国家的安全。

二、核心价值观1.民族主义甲午中日战争发生时,中国正处于晚清时期,社会各界对于国家的民族危机有着深切的认识。

中国的民族主义情绪在此时得以振奋,人们开始开始重视维护中国的国家尊严和国家利益。

而日本在当时则是通过扩张和控制其他国家来满足自身的利益和野心。

对于中国来说,甲午中日战争是一场屈辱的战争,是中国被异族入侵的耻辱。

在这场战争中,中国的民族尊严受到了巨大的挑战。

甲午战争对近代中日的影响

甲午战争对近代中日的影响

浅谈甲午战争对中日之影响摘要:甲午战争日本称日清战争(日语:日清戦争/にっしんせんそう),国际通称第一次中日战争(First Sino-Japanese War),是大清帝国和大日本帝国在朝鲜半岛、辽东、山东半岛及黄海等地进行的一场战争。

1894年(光绪二十年)按照中国干支纪年,时年为甲午年,故称甲午战争。

丰岛海战是战争爆发的标志。

最终清朝政府战败,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宣告中日甲午战争的结束。

百年来,各国围绕甲午战争的研究层出不穷,得出的结论也是众说纷纭。

而这场战争对于中、日两国近代发展乃至世界发展的影响都是深远的。

故本文将着重讨论因为甲午导致其对于中日两国的种种影响,与这些影响的深层原因及由此产生的结果。

关键词:甲午战争;明治维新;洋务运动;《马关条约》1.绪论:19世纪后半页,对于东方的两个国家可谓是一个特殊时期,他们便是中国和日本。

前期这两个古老的东方国度的境遇有惊人的巧合性,同样的列强入侵,比如面对沦为殖民地的危险,同样的民族危机等等,面对这些最终都迫使两个国家走向了同样的道路——政治改革。

中国,这个闻名遐迩的古老东方封建帝国在清朝的治理下开展了如火如荼的近代化运动,即“洋务运动”。

而一直被中国视为蕞尔小邦的日本国,也在明治天皇的带领下开展了一场革命性的近代资本主义改革“明治维新”。

两个东亚昔日的古老国度,都经历着变革。

而究竟谁更胜一筹,谁将在近代世界来代表东亚?这一切,都需要一次重置,而重置的开端就开始于爆发于公元1894年的那场大战——甲午战争。

甲午战争起因于日本对中属朝鲜的内政干涉和经济侵略,特别是日本强制朝鲜大米输出,导致了朝鲜的农民起义,而李朝政府为了镇压农民起义请求上国清政府出兵援助,但是日本派出强大兵力企图攻占朝鲜,在同英国交涉成功而获得其实际支持后,于7月25日,日本海军进攻中国舰队,引发两国间的战争。

甲午战争历时9个月,分为陆战和海战两个战场,日军攻下朝鲜的平壤,在黄海海战中大败北洋水师,之后又攻下中国的旅顺、威海,并于1894年11月22日在旅顺进行大规模屠杀,血洗全城。

甲午战争和中日战争

甲午战争和中日战争

甲午战争和中日战争甲午战争和中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两场重要战争,对于中国的发展和国际地位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历史背景、起因、战争经过和结果等方面,对这两场战争进行分析和比较。

一、历史背景甲午战争发生在19世纪末,是中国晚清时期的一场重要战争。

当时的中国正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社会矛盾尖锐,国家经济衰落,外国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和压迫日益加剧。

同时,中国内部的政治腐败和国家机器的脆弱也使得中国难以有效的应对外敌的侵略。

而中日战争发生在20世纪初,也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一场重要战争。

当时的中国由辛亥革命后的民国政府控制,国力尚未完全恢复,国内政治分裂,军阀割据现象严重。

与此同时,日本在军事、经济和政治等方面都有了长足的发展,对中国发动了进一步的侵略行动。

二、起因甲午战争的直接导火索是朝鲜半岛的问题。

中国对朝鲜有着众多的影响力和利益,然而日本也渴望在这个地区扩张自己的势力。

随着日本步步紧逼,中日之间的矛盾不断升级,最终爆发了甲午战争。

中日战争的起因则包括了更多的因素。

其中,北洋政府的统治无力、兵力较弱、内忧外患等因素都成为了导火索。

此外,日本通过主动挑起事端,策动了二二八事变,引发了国共内战,从而迅速推进其在中国的侵略行动。

三、战争经过甲午战争开始于1894年,持续到1895年。

在这场战争中,中国军队一度表现出了较强的战斗力,但终因多种原因被日军打败。

战争结束后,中日签订了《马关条约》,中国不得不割让台湾和澎湖群岛给日本,支付巨额赔款,并削弱了中国在朝鲜半岛的势力。

中日战争则发生在1937年,持续到1945年。

战争开始后,中国军队经历了沉重的挫折,但在全国人民的共同抗战下,终于打败了日本军国主义。

战争结束后,中日签订了《日中和平条约》,日本军队撤离中国,中国恢复了完整的领土。

四、结果影响甲午战争的结果使得中国进一步失去了自主权,也加深了国内各派势力之间的矛盾。

这场战争使中国开始重新思考现代化和国家建设的问题,在悲痛的同时也催生了思想的解放和改革的呼声。

中日甲午战争失败原因及启示

中日甲午战争失败原因及启示

甲午战争失败原因分析及启示甲午战争是亚洲近代史上一件大事,它犹如一记重拳,砸醒了中国这只睡狮,使中国人再也不能在天朝大国的梦幻中沉睡了,由此,维新和革命的思潮运动绵延不绝,驱动着中国人求进步、求发展。

有人说,中国在甲午战争中失败是因为军事力量不足造成的。

这失败的原因就这么简单吗?下面让我们就此进行探究。

一.政治方面甲午战争前的日本经过了明治维新摆脱了封建制度对资本主义发展的束缚,走上独立发展的强国之路,在加快经济发展步伐的同时,它还进行了政治制度的改革,建立起近代天皇制,由封建君主政体转变为君主立宪政体,并且顺应时代潮流,大力吸收了第一次和第二次工业革命所带来的丰硕的科技成果,并使之转化为促进经济发展的强有力的动力。

而此时清朝的洋务派们却只知引进技术和设备,对于政治制度却视而不见。

他们认为中国的封建制度是完美的,是先圣们制定出来的,一旦涉及到政治制度的彻底改革不仅损害到他们自身的利益,还会遭来由于亵渎祖先而带来的灭顶之灾。

这种主观上的桎梏严重影响了中国接受西方国家的先进制度,使中国与世界脱轨,为中国的发展埋下重重危机。

二.经济方面当时中国的经济、军事实力并不比日本差。

甲午战前日本的重工业还比较薄弱,轻工业中也只有纺织业比较发达。

钢铁、煤、铜、煤油、机器制造的产量都比中国低得多。

当时日本共有工业资本7000万元,银行资本9000万元,年进口额1.7亿元,年出口额9000万元,年财政收入8000万元,这些指标除了进口量与中国相当外,其它都低于中国,说明当时日本的经济实力并不比中国强盛,甚至可以说中国在经济整体上是占优势的。

但是日本积极备战征收重税(中国的4倍),明治天皇甚至拨出30万的宫廷内帑和10%的官员薪俸支持海军,而中国因为慈禧太后,北洋水师6年为添一船一炮,陆军也多不满编,可以说军费严重不足。

经济稍占优势的中国,其军费却严重不足,试问这样,中国又如何能在战争中战胜军费雄厚的日本呢?三.军事方面从军事上看,日本在甲午战前的一二十年里,竭全国之力提升军事实力,尤其重视海军建设,到1893年,拥有军舰55艘,排水量6.1万吨,与中国海军主力北洋舰队相当(中国还有广东、福建水师)。

甲午中日战争:全球教育和人才培养的发展趋势

甲午中日战争:全球教育和人才培养的发展趋势

甲午中日战争:全球教育和人才培养的发展趋势甲午中日战争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的一场惨痛战争,既是中国近现代史的转折点,也是中国教育和人才培养发展的重要历史节点。

今天,随着全球化和信息化进程的加速,教育和人才培养的发展趋势正在经历深刻的变革,而甲午中日战争对我们进行反思和思考,对于推动全球教育和人才培养的发展也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一、甲午中日战争的教育启示1.教育创新的重要性:甲午战争的失利与教育制度的腐败有着密切的关系。

当时的中国教育制度严重滞后,责任人员多为官僚而非教育专家。

相反,受过现代教育的日本士兵在作战中表现出色。

因此,我们需要不断推进教育创新,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让教育更加贴近现实和应用。

2. 综合素质教育的重要意义:在甲午战争中,中国军队技术装备与日本军队相差甚远。

这暴露出的是中国在技术创新与科学技能培养方面的不足。

历史告诉我们,把握综合素质教育的重要性,着眼于发展文化教育、科学技能教育和体育素质教育的全面培养,能够培育更多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一代人才。

3. 职业教育的重要性:甲午战争前的中国教育以文凭为目标,而不是实际能力。

中国军队的普遍落败,体现了中国军官缺乏军事技能和实际经验。

相反,日军的官兵都受过职业化的军事训练和教育。

职业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特别是针对新型职业、高技能人才等领域的教育需要不断创新和完善。

二、全球化和信息化背景下的人才培养与教育发展趋势1. 在人才培养中注重个性化与多元化:随着全球化加速,每个国家和区域都面临着不同的人才需求。

不同职业、不同人才都需要有针对性的个性化培养方案,同时也需要多元化的教育模式,以更好地满足个性化的需求。

2. 信息科技的融合与创新:信息技术在现代教育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尤其在在线学习、远程教育和智慧教育等领域,更是创造了多种新型的学习和交流方式。

信息技术的应用和不断创新,已成为教育和人才培养的新提法。

3. 双语教育与国际交流:全球化时代,双语教育和跨文化交流已成为趋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0年5月 学 术 交 流 May,2010总第194期 第5期 Acade m ic Exchange Serial No .194 No .5① [美]费正清(编)1《剑桥中国晚清史(下卷)》,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编译,388页。

[收稿日期]2009-12-30[作者简介]高学军(1969-),女,黑龙江齐齐哈尔人,副教授,硕士,从事中国近现代史研究。

甲午战争前中日教育发展之比较高学军(齐齐哈尔大学社科部,黑龙江齐齐哈尔161006)[摘 要]中日两国同是亚洲国家,有相似的文化背景和历史传统。

但进入近代后,两国却分道扬镳了。

日本经过明治维新改革走上了具有日本特色的资本主义道路;而中国却经历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两国的近代化程度相差悬殊。

特别是甲午战争前后中日关系的转化,说明近代教育成功与否对近代化的影响。

我们通过甲午战争前中日近代教育发展的不同轨迹,来剖析其背后历史因素。

[关键词]同文同种;甲午战争;中日近代教育[中图分类号]G40-09;K256[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284(2010)05-0193-04 中国和日本同处亚洲,有着共同的文化背景和相近的文化传统,在经历了漫长的封建社会后,都遭遇过西方列强的侵略。

但进入近代以后,两国却分道扬镳了。

日本经过明治维新,变革封建制度,在“和魂洋才”精神指导下改造社会,改造国民,发展资本主义,走了一条日本特色的资本主义发展道路,近代化实现要早些。

而中国则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实现近代化相对晚些,近代化的程度也相对较差。

就中国而言,1840年鸦片战争拉开中国近代史的序幕。

中国知识分子在“西学东渐”的势头下逐步调整他们的思想模式和价值观。

并随着洋务运动、戊戌变法等政治改良运动将学习西方的步伐由器物层面上升到政治制度层面,进而推进到文化教育层面。

而就日本而言,1853年美舰闯入浦贺港,标志着日本近代史的开始。

1868年颁布的《五条誓文》,又意味着具有政治变革,社会思想转变意义的明治维新全面展开。

为尽快摆脱外来干涉,赶上欧美,实现近代化,日本大量吸收西方先进思想和理论,效仿西方教育实践,建设近代教育制度,于1877年颁布《学制》,宣布了“国民皆学”的宗旨。

可以说,1840年以后,伴随着西方殖民主义的扩张,东西文化隔绝、半隔绝状态被打破,东方古代文明与西方近代文明发生了激烈的碰撞,中日两国先后面临西方的冲击和挑战。

甚至“中国与西方关系的危机比日本与西方关系的危机”还要早些。

①而中国的屈辱与失落,未能使中国人迅速觉醒,却使日本人在震撼中崛起。

1894年甲午战争,中日的交锋及中国的惨败,又是日本文化与中国文化一次直接的碰撞和较量,中国在战败后转而学习日本,进行近代教育改革。

而日本教育则开始向军国主义转化。

因此,无论从文化史,还是近代化发展角度,近代教育对中日两国近代社会发展都产生着重大影响。

本文以甲午战争前中日近代教育的发展轨迹为切入点,剖析“同文同种”的中日两国在近代社会截然不同的发展道路,其背后的历史因素,以及对战后两国教育的影响。

一、甲午战争前中国教育的发展状况一般认为,鸦片战争打破了中国闭关锁国的封建统治,开始了近代化进程,中国教育也开始由传统向近代转换,并促成了晚清时期的教育改革。

也就是说,中国在经历空前民族灾难和社会变革的同时,也经历学校与科举、新学与旧学、西学与中学激烈纷争的教育变革。

这其中的作用力既有中国传统教育的没落,也有外国教育的渗透。

而外国教育的影响可分为两个时期,一是鸦片战争后,欧美文化和教育的影响,一是甲午战争后,日本教育的影响。

第一,晚清传统教育的衰落。

中国传统教育制度在明清两代,随着封建制度的高度成熟而日益发达,其中包括两个教育系统:一是官学,一是民间私学。

官学一般分为中央与地方两部分,中央设国子监,掌管全国学校,是全国最高学府和行政机构,地方按行政区域设府、州、县学,总称儒学。

“凡学皆设学官以课士”,学官即教授,生员初入学者,称附学生,简称附生。

而学校的目的在于“诸生皆当上报国恩,下立人品”[1]。

直到清朝灭亡,这种官学制度也没什么根本变化。

私学系统从古代就非常繁盛,孔子被认为是私学的创始人。

从战国时代的夫子设坛讲学到汉代精舍,再到宋明时期的书院,私学一直绵延不绝。

到明清两代私学超过历代,除书院外,还设小学、社学、义学和私塾,私塾是当时蒙学教育的支柱之一,发挥着普及教育的功能。

但实际上各类学校不过是科举制度的附庸,与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密不可分。

秦汉之前选官注重血统,“血而优则仕”;汉朝推行察举制,血缘仍很重要。

科举制度由隋唐开始,到明清时代达到极盛,它以八股取士的方法,进一步确立了中国士大夫人生选择:或者学而优则仕,或者退而求其次,走学术和教书育人之路,从而将中国士大夫的思想束缚于儒家为中心的文化范围之内。

因此到晚清时期,表面上学校教育制度十分完备,各类学校齐全,实际上“儒学寖衰,教官不举其职。

”[2]一方面学校教学日益空疏,教学课程成为科举的附庸,“四书”、“五经”、八股文既是科举考试的内容,也是教学的内容。

另一方面,教育管理日益废弛,“巡视考课”制度形同虚设,科场舞弊五花八门,空疏之风盛行。

正如梁启超在《公车上书请变通科举折》中说:“自考官及多士,多又不识汉唐为何朝,贞观为何号者。

至于中国舆地不知,外国之名形不识,更不足责也。

”第二,西方教育的冲击。

正当传统教育日益衰落之际,鸦片战争爆发,中国社会面临严重的社会危机和第一次中西文化的冲突,统治阶级内部开始分化,形成一种强大的社会改革思潮,教育的变革,就是这种愿望的体现。

首先,以林则徐、魏源、龚自珍为代表的地主阶级先进知识分子,面对“数千年未有之变局”,在汽船与帆船、来复枪与弓箭的比较思考中,明显感到中西军事技术上的差距。

开始批判旧式传统教育,主张变革社会,以“经术为治术”,发扬“经世致用”学风,“不拘一格降人才”;同时提倡西学,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预示着中国传统教育向近代教育的转换。

这些变化已隐约透露出洋务派“西学为用”的观点,但只是看到中西军事技术的差距,没有更深入的思考。

其次,随着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及太平天国运动的冲击,统治阶级内部进一步分化,学习西方的步伐大大逼近。

这就是19世纪60-90年代以奕訢、文祥、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张之洞为代表的洋务派进行的洋务运动。

他们企图在不变更传统教育体制的前提下,对中国传统教育中的不足进行弥补。

洋务派认为,西方之所以在武力上优胜于我国,关键在于“中国之睿知运于虚,外国之聪明寄有实。

中国以义理为本,艺事为末;外国以艺事为重,义理为轻”[3]。

是传统知识的取向和知识分子治学道路问题。

据此,他们对传统教育进行几个方面改革: 11把兴办新式学堂作为洋务教育一项重要内容,培养了第一批具有近代知识的知识分子、科技人才和新军将领。

1862年,恭亲王奕訢在京师创办洋务派第一个外国语学堂,即京师同文馆,是中国近代最早的新式学堂,成为近代中国教育的开端。

此后三十多年间,洋务派主要创办了几十所新式学堂,主要包括外国语学堂(又叫方言学堂)、技术学堂、军事学堂。

表明洋务派对洋务人才的基本要求和对西方文化的基本选择是在西文和西艺上,其目的在于适应当时外交和军事上的需要,以巩固封建统治。

对外国语言文字(即西文)的重要性,奕訢在奏请设立京师同文馆时说:“与外国人交涉事件,必先识其性情。

今语言不通,文字难辨,一切隔膜,安望其能妥协。

”[4]对自然科学知识(即西艺)的重要性,左宗棠在奏请开设福州船政局时也说:“兹局之设,所重在学造西洋机器以成轮船,俾中国得转相接受,为永远之利,非如雇买船之徒取济一时可比。

”[5]可见,洋务派认为船坚炮利、先进的科学技术,是西方战胜中国的主要原因。

21洋务教育另一个重要内容就是派遣留学生,学习西方科技知识。

他们认为如选派一批“聪颖幼童,送赴泰西各国书院,学习军政、船政、步算、制造诸学,约计十余年,业成而归,使西人擅长之计,中国皆能谙悉,然后可以渐图自强。

”[6]从1872年到1886年清政府先后派数批留学生,分赴欧美学习,不仅培养了一批科技、海军、外交和企业管理人才,而且了解了西方资产阶级社会政治学说和哲学思想,成为中国由封闭向开放转变的一个起点。

对清末政治、外交、文化教育都产生重大影响。

31洋务教育在变革科举制度上也做了尝试,如沈葆桢设算学科,丁日昌请奏武科设试枪炮等。

1887年,总理衙门会同礼部商议,要求各省允许学生报考算学。

1888年戊学乡试,又将各省送报考生及同文馆学生32人,试以算学题目,取举人一名。

虽然这些变革甚微,但毕竟对八股取士的科举制度造成了一定冲击。

总之,洋务教育三十余年,花重金购买西洋军火,聘请教师,培养留学、外语等人才,结果“未尝有非常之才,出乎其间,以效用于天下,”最多“仅为洋人广蓄买办之才”而已。

[7]在教育改革上许多主张仍沿用传统“经世致用”之说,其有代表性的“中体西用”主张,实际上也是“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延续。

用李鸿章的话来说就是“变器不变道”。

一方面想以中国“三纲五常”这个“体”,作为立人立国之本,一方面又想以西艺、西文等西方技术这个“用”,作为立人立国之器,达到“智以救亡,学以益智”目的。

这就充分暴露了洋务派对西方文化的矛盾态度和心理。

既想从思想到行动完全维护封建制度,不改变中国的风俗习惯,又想承担改革使命,学习西方的技艺,结果一切西方社会政治学说被排斥于洋务教育之外,使洋务运动最终难以把中国带向近代文明。

二、甲午战争前日本教育的发展状况日本是一个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由一个“资源小国”一跃成为经济大国,曾引起人们极度关注。

列宁曾指出:“在亚洲只有日本,也就是说,只有这个独立的民族国家才造成了能够充分发展商品生产,能够最自由、广泛、迅速的发展资本主义的条件。

”[8]而这些条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日本对教育的重视。

事实上,早在明治维新之前,日本的教育就有了较大规模的发展。

第一,日本传统教育体系的形成日本是在吸取古代中国文化教育的基础上,形成了具有自己发展特点的历史教育体系。

据《汉书・地理志》记载,约公元前一世纪,日本列岛上就出现部落小国。

在原始时代,崇神敬祖的精神是日本教育的重要内容。

公元三世纪,大和国建立了强大的奴隶制国家,儒学、佛教通过朝鲜学者先后传入日本。

646年孝德天皇领导“大化革新”,模仿中国唐朝建立了中央集权国家,开始创建贵族学校教育制度,成为日本创立官立学校的开端。

701年制定的《大宝律令》进一步完善了日本贵族教育制度,使日本教育法令化。

总之,从大和、飞鸟到奈良时代,日本主要仿效中国唐朝教育制度。

到平安时代,开始摆脱对中国文化的模仿,在吸收、消化中国文化营养基础上,结合日本民族文化传统,开始发展独特的日本文化,即国风文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