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我读孙犁散文的感受

合集下载

采蒲台的苇读后感

采蒲台的苇读后感

采蒲台的苇读后感采蒲台的苇读后感(一)最近读《采蒲台的苇:孙犁散文》,从中感受到布衣隐者的清新淡雅。

这本书是孙犁的散文精选集,分生命留痕、时光荏苒、文海拾贝3辑,遴选了《采蒲台的苇》乐,形式多要言之有物;在行文时,要直话直说,或者简短截说。

”他晚年的散文多篇幅简短,却意蕴弥深。

“及至老年,我相信,过去的事迹,由此而产生的回忆,自责或自负,欢乐与悲哀,是最真实的,最可靠的,最不自欺也不会欺人的。

”自然、朴实,加上艺术上的不断探索,精益求精,使得他的文章,百读不厌。

孙犁对当代文学最大的影响也许是创立了“荷花淀派”。

那是在新中国初期,一批青年作家学习孙犁、追随孙犁,受他的影响和指导,创作出一批较优秀的反映农村新生活的作品,文学研究者称他们为“荷花淀派”。

但晚年的孙犁却不认为有这么一个流派。

他主张“文人宜散不宜聚”,中国文学史上“唐诗无流派,而名人辈出,风格多样,诗坛繁荣”;更何况随着时代风云的变幻,他们中的一些人经历坎坷,当他们再度写作时,其风格与情调已不复往日了。

的男人,最后这个男人被杀死了,而“没有”这个词将一代代传给我们的子子孙孙,永永远记住这简短而有力的话。

读了这篇文章,我理解了“如果单纯是苇,如果单纯是好看,那就不成为级中名胜。

”这句话的含义,如果苇单纯是好看那就更本不值得一提,苇是一种生命力顽强的草本植物,可这里的苇,却是人们用热血来保护了它的洁白,可采蒲台就是因为英雄事迹多而成为人们的敬仰之地。

而文章最后一句话语,更是让人振奋,“没有”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词语,但在这篇文章中却是那么有感染力,这一句简短有力的话,表现那个男人坚守共产党机密,宁死不屈,他死得刚强!这句话意蕴深刻,让我们永远记住这句话吧!我们这儿也有苇,它虽然洁白,但并不是真正的洁白,而采蒲台的苇,是人们用鲜血和生命染成白色的,我们这里的苇,平平凡凡,不引人注意,所以成不了名胜。

有超人胆略的女人们,。

“十二个女人不约而同地这样做了。

孙犁光荣读后感

孙犁光荣读后感

孙犁光荣读后感篇一孙犁光荣读后感读完孙犁先生的作品,我内心的波澜久久不能平息。

哎呀,这感受,咋说呢?孙犁先生的文字,就像那春日里的微风,轻柔地拂过我的心间。

也许你会问,有那么夸张吗?我觉得还真就有!他笔下的人物,那叫一个鲜活,仿佛能从书里走出来跟我唠唠嗑。

比如说那个《荷花淀》里的水生嫂,多勇敢多勤劳的一个女性形象啊!我就在想,要是我身处那样的环境,可能早就吓得不知所措了。

可人家水生嫂,坚强又有主见,这能不让人佩服吗?孙犁先生的描写也特别绝,那些景色描写,就跟画儿似的展现在我眼前。

我读着读着,仿佛自己就置身于那片白洋淀,能闻到荷花的香气,能听到水波荡漾的声音。

这难道不神奇吗?不过,说实在的,我有时候也会想,孙犁先生所描绘的那个时代,离我这么遥远,我真的能完全理解其中的情感和意义吗?可能我理解的只是表面,更深层次的东西还需要我不断地去琢磨。

但不管怎么说,读孙犁先生的作品,让我感受到了一种光荣,一种文学的魅力和力量。

这一路读下来,真好!篇二孙犁光荣读后感嘿,朋友们!读完孙犁的作品,我这心里头啊,那叫一个五味杂陈!孙犁的文字,就像一把钥匙,打开了我对那个特殊时代的认知大门。

也许有人会说,不就是些文字嘛,能有这么大威力?可我要告诉你,还真就有!他写的那些故事,像是《嘱咐》,里面的情感细腻得让我忍不住掉眼泪。

我就在想,这人与人之间的牵挂和深情,咋能被他描写得如此淋漓尽致呢?还有啊,他对人物的刻画,那叫一个绝!一个个仿佛就站在我面前,有血有肉,有笑有泪。

难道这还不够厉害?我觉得这简直就是一种魔法!不过,读的过程中我也有过疑惑,比如某些情节的发展,我可能觉得有点突然,不太能跟得上节奏。

这是我的问题,还是作者的刻意安排呢?但不管怎样,读完孙犁的作品,我真心觉得这是一种光荣。

我仿佛跟着他的文字经历了一场奇妙的旅程,看到了不一样的风景,感受到了不一样的情感。

这一路,值了!篇三孙犁光荣读后感哎呀妈呀,读完孙犁的东西,我整个人都不好了!不是说不好看,而是太好看,把我震撼得不行!孙犁这家伙,文字功底咋就这么厉害呢?他写的那些场景,就跟电影镜头似的,在我脑袋里不停地播放。

山地回忆孙犁读后感

山地回忆孙犁读后感

山地回忆孙犁读后感《山地回忆孙犁读后感》篇一读完孙犁的《山地回忆》,我就像被一阵温暖又带着乡土气息的风给吹了个满怀。

这篇文章啊,就像是一幅用质朴的色彩勾勒出来的乡村画卷,让我看得那叫一个入迷。

孙犁写的这个故事,就发生在那片山地里,就好像是我老家村子后面的那片小山坡一样,虽然普通,但是充满了生活的烟火气。

文章里的那些人物,一个个就像从我的记忆里走出来的一样。

那个妞儿,哎呀,我一想到她就觉得特别鲜活。

她就像一只灵动的小鹿,虽然生活艰苦,但是充满了活力。

她和“我”之间的那些对话,简单又实在,就像我们平常邻里之间唠家常似的。

比如说她因为袜子的事儿跟“我”斗嘴,那感觉就像是我小时候和小伙伴因为一块糖争来争去一样。

孙犁描写的山地生活,那是相当的细腻。

那些关于纺织、做袜子的描写,让我仿佛看到了妞儿在昏暗的屋子里,坐在织布机前,手脚麻利地摆弄着那些线,那梭子就像一条灵活的小鱼在丝线间穿梭。

这让我想起我奶奶以前做针线活的时候,也是这么认真细致。

也许有人会说,这写的都是些小事儿,有啥看头呢?嘿,我觉得这就是孙犁的厉害之处啊。

他能把这些平凡的小事儿写得这么有滋有味,就像把一颗平淡无奇的石头打磨成了一颗闪闪发光的宝石。

这篇文章里的感情也是那种淡淡的,却又能渗到你心里去的。

就像一杯淡淡的茶,初尝没什么特别的,但是越品越有味道。

我读到妞儿和“我”之间那种似有若无的情谊的时候,心里就有一种说不出的感觉。

他们之间的感情不是那种惊天动地的爱情,更像是在艰苦的战争年代里,普通百姓之间互相扶持、互相温暖的一种情谊。

这让我不禁想问,在现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里,我们是不是已经丢掉了这种简单纯粹的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呢?我在看这篇文章的时候,一会儿跟着里面的情节笑,一会儿又觉得心里酸酸的。

这可能就是孙犁文字的魔力吧。

他用他的笔,把那个特殊年代的山地生活展现得淋漓尽致,让我这个生活在现代的人也能感受到当时的那种温暖与苦涩。

反正啊,读完《山地回忆》,我就像做了一场梦,一场回到过去的梦,一个充满着山地风情和人间温情的梦。

孙犁散文读后感

孙犁散文读后感

孙犁散文读后感孙犁有简朴的感觉。

大家是这样认为的吗?来看看小编精心为你整理孙犁散文读后感,希望你有所收获。

孙犁散文读后感篇一读孙犁先生的作品,最早是从他的小说集《采蒲台》开始的。

他的小说给我留下的最强烈的印象是风格别致:同是战争题材,却很少描绘血与火,没有曲折的故事情节,也没有复杂的战争场面,却自有一种吸引人入胜的神奇力量--战争中人的心灵美。

他笔下的白洋淀风光,永远都是那么清新疏朗,散发着潮润润的水气,像一幅淡淡的水墨画,弥漫着浓郁的诗意。

高中时读的最多的是他的《荷花淀》,时至今日,一闭眼,依然能回想出其中的场景:朦胧迷离的月光下,水生说他明天要到大部队去,水生嫂的手指震动了一下,想是叫苇眉子划破了手,她把手指放在嘴里吮了一下,多细腻、多传神的细节啊!也许是阅历和积淀不够,那时不怎么爱读孙犁的散文,觉得太平淡,没有新奇的句子,词藻也不花哨,写人叙事,多是白描。

那时的我更喜欢浓妆艳抹,词藻华丽,热烈奔放,甚至是“为赋新词强说愁”的“假、大、空”式的抒情散文。

随着年龄地增长,阅历地加深,才感到孙犁的散文讲究情感的节制,含蓄蕴藉,朴素洁净,像在水中淘洗过似的,是一种绚烂之极归于平淡的“大美”,才领悟到浓妆艳抹易,平淡自然难,做到“朴实无华、平中见奇、淡而有味”就更难了。

现在的我更喜欢读他的散文,对其新时期的散文更是情有独钟。

《晚华集》、《秀露集》、《澹定集》、《尺泽集》无论是怀人记事,思及故乡,还是追忆童年和战争岁月,都融入了他对生活的深刻感悟。

孙犁先生在华北联大做过编辑和教员,边教学边进行文学创作,他不喜欢官场,远离热闹,自甘寂寞,也许正是因有了这种难得的品性,他才能长期保持一种宁静沉潜的心态,进入到一般人难以企及的宏大深邃的艺术境界。

孙犁先生的散文是“写人生”的散文。

他是一位富于哲思的作家,他的这些哲理思考,大都伴随着形象和激情一起出现,所以,在大多情况下,哲思都能促使其作品形成一种引人入胜的诗情画意。

孙犁父亲的记忆读后感

孙犁父亲的记忆读后感

孙犁父亲的记忆读后感《孙犁父亲的记忆读后感》读完孙犁写的《父亲的记忆》,心里满是触动与感慨。

读到文中描述父亲的一些日常行为和他为家庭默默付出的时候,我感觉孙犁笔下的父亲就像我自己的父亲,或者像那些我们身边无数平凡而又伟大的父亲一样。

每一个细节,比如父亲对家庭生计的操劳,那种认真和执着,就像是从生活里直接截取的画面。

这让我想起我的爸爸总是早出晚归地工作,他从来不在我们面前抱怨工作的辛苦,就如同孙犁的父亲一样默默承担着家庭的重任。

特别触动我的是孙犁提到父亲对自己的关爱。

文中父亲那种相对含蓄却又深沉的爱,一下子就能击中人心。

我联想自己成长过程中,爸爸虽然不会总是把爱挂在嘴边,但他会在我遇到困难的时候默默支持我。

像我小时候参加学校的长跑比赛,我看到爸爸就站在操场的角落里看着我。

比赛结束后他什么也没多说,只是递给我一瓶水,然后拍了拍我的肩膀。

那一个简单的动作,就像文中默默爱着作者的父亲一样,充满了力量。

文中有些情节我开始并不是特别理解。

例如,有些父亲对事情看似固执的坚持,当时我会想为什么非得这么固执呢。

后来我明白了这可能是他们所处的那个时代和他们自己的经历造就的。

就像我的父亲对于节约这件事情的坚持,以前我觉得他有点小气,但后来才知道他小时候吃过很多苦,节约已经成为他深入骨髓的习惯。

我觉得孙犁想表达的不仅仅是对自己父亲的思念和敬爱,更有一种对那一代父亲群体的刻画和理解。

他们在艰苦的岁月里,为了家庭的延续,为了孩子的成长,奉献出了自己的一切,平凡而伟大。

对了,还想说孙犁的文字很朴素,没有华丽的辞藻,却把父亲的形象塑造得非常立体。

这种写法就像我们真实的生活,平平淡淡却蕴含着无尽的感情和力量。

这也给了我一些启发,有时候真挚的情感不需要用复杂的语言去修饰,就像生活中的爱不需要用大声喧哗来表明,默默的陪伴和付出已经足够诉说那深沉的爱意了。

《父亲的记忆》让我对父亲这个角色,对家庭的意义有了更深的理解,这篇文章就像是一面镜子,让我看到了自己家庭中的爱和力量。

孙犁诉苦烦心读后感

孙犁诉苦烦心读后感

孙犁笔下的《诉苦烦心》读后感
读完孙犁的《诉苦烦心》,心里头有种说不出的滋味。

就像是喝了杯没加糖的咖啡,苦苦涩涩却回味无穷。

这书啊,真就像是个老朋友,跟你絮叨着那些生活里的琐碎和不易。

开篇那句“唉,这年头”,一下子就把我拉回了那个充满无奈与艰辛的年代。

书中的
主人公仿佛就在眼前,跟我们诉说着他的辛酸历程。

那会儿的人们呐,真是不容易!有啥事儿都得憋在心里,自己个儿慢慢消化。

哪像现在的我们,啥都能拿出来说说,还能上个微博、发个朋友圈啥的。

中间那段对村里生活的描写,看得我心里直痒痒。

那种淳朴又带点儿小算计的日子,真是既亲切又有些陌生。

孙犁老先生的文笔就是厉害,能把那么些平凡的事儿写得让人感同身受。

特别是那句“村里的风气嘛,也是时好时坏”,简直是把人性的
复杂给写活了。

再往后看,主人公开始琢磨怎么改变现状了。

那时候的人啊,可真是有股子韧劲儿!虽然前路茫茫,但他们还是得硬着头皮往前冲。

看到这里的时候,我就在想:要是我生活在那个年代,能不能也像他们那样勇敢呢?说实话,我还真有点儿心虚。

总的来说,《诉苦烦心》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真实。

它并没有刻意去渲染
什么悲情或者英雄主义色彩,只是平平淡淡地讲述着一个普通人的故事。

但正是这种平淡无奇才更加打动人心吧!毕竟咱都是普通人嘛!。

孙犁父亲的记忆读后感

孙犁父亲的记忆读后感

孙犁父亲的记忆读后感一开篇,我就感觉孙犁的父亲是个很普通又很不普通的人。

说他普通呢,就像咱身边那些老老实实、勤勤恳恳过日子的长辈。

他对孩子的爱也是那种默默的,不会整天把“我爱你”挂在嘴边。

就像孙犁写父亲给他送馍馍,这事儿听起来平平无奇,但你能想象到那个画面吗?一个父亲,心里惦记着孩子可能饿着,就一路带着馍馍来了。

这馍馍可不仅仅是食物啊,那是沉甸甸的父爱。

我特别佩服孙犁写这些小事的本事。

他写父亲的节俭,就写父亲如何珍惜那些农具,补了又补,用了又用。

这让我想起我爷爷,也是个把东西用到不能再用才肯罢休的人。

那时候我还小,不理解为啥爷爷总对那些破破烂烂的东西宝贝得不行,现在懂了,那是他们那一代人刻在骨子里的节约,是对生活的敬重。

孙犁这么一写,我就好像看到了自己家的长辈,这种感觉很奇妙。

而且啊,孙犁写他父亲对家庭的责任感。

父亲是家里的顶梁柱,不管多苦多累,都咬牙扛着。

他为了这个家,在土地里摸爬滚打,从无怨言。

我就在想,那个年代的人真是不容易。

现在咱们有时候为了一点小事就抱怨,和他们比起来,真的是太矫情了。

孙犁的父亲虽然在文中没有那种惊天动地的事迹,可是他这种平平淡淡维持家庭的努力,才是最真实、最伟大的。

再说到孙犁对父亲的感情。

他写得很克制,没有那种大哭大闹式的抒情。

但你就是能感觉到他对父亲深深的怀念和敬重。

这种感情就像涓涓细流,慢慢地渗到你的心里。

就好比我们有时候想起去世的亲人,不会总是大哭,而是在某个瞬间,突然就想起了他们的一个小动作、一句话,然后心里一阵酸楚。

孙犁就是这样,他写父亲的那些回忆,每一个片段都像是一颗小石子,投进我心里的那片湖,泛起一圈圈的涟漪。

读完这篇文章,我觉得就像是跟着孙犁一起回忆了他的父亲,也像是回忆了自己身边那些平凡而伟大的长辈。

它让我更加珍惜和家人在一起的时光,也让我对那些默默付出的长辈们充满了敬意。

这篇文章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那个时代的家庭和亲情,也让我们看到了亲情最本真的模样,不管什么时候,亲情都是我们心里最柔软、最温暖的港湾。

山地回忆孙犁读后感

山地回忆孙犁读后感

山地回忆孙犁读后感这篇文章一开头啊,那股子亲切劲儿就扑面而来。

孙犁写那些事儿,就像唠家常一样。

他写那个妞儿,真是活灵活现的。

这妞儿脾气可倔了,一开始就和“我”较上劲儿,因为袜子的事儿。

你看,就这么一双袜子,却引出了后面那么多故事。

这就像生活一样,有时候一个小物件,就能把两个人牵扯到一块儿,发生一连串的故事。

妞儿的形象在孙犁的笔下那是特别立体。

她嘴巴不饶人,心里却善良得很。

她给“我”做袜子,那可不只是一双袜子的事儿,那是一种在艰苦环境下人与人之间质朴的关怀。

在那个山地里,大家的生活都不容易,可是妞儿一家却还能对一个外人这么好,这种感情就特别珍贵。

就像在现在这个有点浮躁的社会里,突然发现了一颗特别纯净的宝石一样。

而且啊,这篇文章里描写的那个战争年代的生活场景也特别生动。

什么河边洗菜啊,那画面感一下子就出来了。

我仿佛能看到妞儿在河边一边洗着菜,一边还和“我”斗着嘴。

孙犁把那种战争时期的艰苦和人们乐观的生活态度都写出来了。

虽然生活有很多困难,但是人们还是能找到生活中的小确幸。

就像妞儿,她做袜子的时候肯定也是怀着一种希望的,希望大家都能过得好一点。

读完这篇文章,我就感觉孙犁特别擅长从一些小事儿里挖掘出大情感。

一双袜子、几句斗嘴、河边的洗菜场景,这些看似平凡的东西,组合在一起就成了一个特别动人的故事。

这也让我想到,其实我们的生活中也有很多这样被忽略的小美好。

有时候我们总是忙着去追求那些大目标,却忘了身边那些小小的温暖。

就像我们可能天天路过的街边小店,店主的一个微笑,或者邻居偶尔的一句问候,这些都是生活中的“袜子”,虽然小,但是充满了人情味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谈谈我读孙犁散文的感受
汉语言文学专业二班聂鹏
读孙犁先生的作品,最早是从他的小说集《采蒲台》开始的。

他的小说给我留下的最强烈的印象是风格别致:同是战争题材,却很少描绘血与火,没有曲折的故事情节,也没有复杂的战争场面,却自有一种吸引人入胜的神奇力量——战争中人的心灵美。

他笔下的白洋淀风光,永远都是那么清新疏朗,散发着潮润润的水气,像一幅淡淡的水墨画,弥漫着浓郁的诗意。

高中时读的最多的是他的《荷花淀》,时至今日,一闭眼,依然能回想出其中的场景:朦胧迷离的月光下,水生说他明天要到大部队去,水生嫂的手指震动了一下,想是叫苇眉子划破了手,她把手指放在嘴里吮了一下,多细腻、多传神的细节啊!
也许是阅历和积淀不够,那时不怎么爱读孙犁的散文,觉得太平淡,没有新奇的句子,词藻也不花哨,写人叙事,多是白描。

那时的我更喜欢浓妆艳抹,词藻华丽,热烈奔放,甚至是“为赋新词强说愁”的“假、大、空”式的抒情散文。

随着年龄地增长,阅历地加深,才感到孙犁的散文讲究情感的节制,含蓄蕴藉,朴素洁净,像在水中淘洗过似的,是一种绚烂之极归于平淡的“大美”,才领悟到浓妆艳抹易,平淡自然难,做到“朴实无华、平中见奇、淡而有味”就更难了。

现在的我更喜欢读他的散文,对其新时期的散文更是情有独钟。

《晚华集》、《秀露集》、《澹定集》、《尺泽集》……无论是怀人记事,思及故乡,还是追忆童年和战争岁月,都融入了他对生活的深刻感悟。

孙犁先生在华北联大做过编辑和教员,边教学边进行文学创作,他不喜欢官场,远离热闹,自甘寂寞,也许正是因有了这种难得的品性,他才能长期保持一种宁静沉潜的心态,进入到一般人难以企及的宏大深邃的艺术境界。

孙犁先生的散文是“写人生”的散文。

他是一位富于哲思的作家,他的这些哲理思考,大都伴随着形象和激情一起出现,所以,在大多情况下,哲思都能促使其作品形成一种引人入胜的诗情画意。

他常常从司空见惯的事物中升华出人生
的感慨,在作品中凝聚、昭示着深沉的人生情致,不仅给人以审美的享受,更让人从中悟出关于人生、社会和自然的道理。

读其散文,如同聆听一位饱经沧桑的智者平静随和地倾诉,须要静下心来,慢慢地去品读。

在创作于1962年的散文《黄鹂》中,他充满深情地写道:“各种事物都有它的极致。

虎啸深山,鱼游潭底,驼走大漠,雁排长空,这就是它们的极致。

”在《贾平凹散文集序》中,他赞喻贾平凹像是在一块不大的园田里耕耘不已的农民,同时又提醒作家:“文艺之途正如人生之途,过早的金榜、骏马、高官、高楼,过多的花红热闹,鼓躁喧腾,并不一定是好事。

人之一生,或是作家一生,要能经受得清苦和寂寞,经受得住污蔑和凌辱。

总之,在这条道路上,冷也能安得,热也能处得,风里也来得,雨里也去得。


孙犁先生生活简朴,不慕荣华,他对头年冬季贮藏的大白菜根部生出的黄白色菜花喜爱之极,精心放在水盆里,摆在书案上。

于是便有了那篇字字珠玑的美文《菜花》。

他认为菜花小而平凡,但同样是美的。

老先生在结尾写道:“现在,我已衰暮,久居城市,故园如梦。

面对一株菜花,忽然想起许多往事。

往事又像菜花的色味,淡远虚无,不可捉摸,只能引起惆怅。

人的一生,无疑是个大题目。

有不少人,竭尽全力,想把它撰写成一篇宏伟的文章。

我只能把它写成一篇小文章,一篇相当于菜花一样的散文。

菜花也是生命,凡是生命,都可以成为文章的题目。

”1992年孙犁先生写了一篇意味淡远的《扁豆》。

“白扁豆细而长,紫扁豆宽而厚,收获以后者为多。

我自幼喜食扁豆,或炒或煎。

煎时先把扁豆蒸一下,裹上面粉,谓之扁豆鱼。

”写到这里,突然一转,切入1939年的生活记忆,与一个单身游击队员共同生活的时光。

“每天天晚,我从山下归来,就坐在他的已烧热的小炕上,吃他煎的玉米面饼子和炒扁豆。

灶上还烤了一片绿色的烟叶,他在手心里揉碎了,我俩吸烟闲话,听着外面呼啸的山风。

”由物及人,对战争年代同志间生死与共、相见以诚的和谐关系表现了深深的思念与怀想,朴实真挚,情理兼备,境界高远,细中见大,灵动飘逸,炉火纯青。

在十七年间,孙犁先生的散文从题目上看不出什么特别之处,反而会让人感
觉很平庸,但细细品味,才能发现其中的甘苦体验。

我认为孙犁先生的创作风格
与日本川端康成类似,但二人的源头却迥然不同:孙犁源于对故土的爱,而后者却是因其身世。

五四运动爆发的那一年,孙犁进入了本村的一所初级小学读书。

但最吸引孙犁的,似乎不是学校的功课,而是民间的评书。

他常常被吸引去听《呼家将》、《七侠五义》,在评书的引导下,从十岁开始,他阅读《红楼梦》、《水浒传》、《封神演义》、《西游记》。

从这些古典文学名著中,他吸收了丰富的文学营养。

战争改变了他的人生道路,白洋淀质朴的人情风俗培养起了他对故乡和人民的真挚热爱之情,他讨厌战争,但却不得不投入抗战的洪流,谁让他是如此地热
爱着自己的家乡故土。

文如其人。

孙犁一生淡泊名利,深居简出,低调为人,爱憎分明。

作家谢大光在《孙犁印象记》中说得好:“孙犁的作品和他的为人是完全一致的,可以信赖的。

这里可以借用他在纪念俄国作家契诃夫时所说的一段话:‘我们只能从他的作品认识他。

……对于像这样一个真诚的作家,我们只要认真地阅读他的作品,便可以全面地理解他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